普通医学专业成人专科水平教学计划的理论构建

普通医学专业成人专科水平教学计划的理论构建

一、全科医学专业成人专科层次教学计划的理论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穆晓敏[1](2021)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现象,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共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等,给慢性病防控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目前慢性病管理侧重于单病种管理,与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不一致,开展共病模式挖掘研究对了解共病现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大量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共病模式,提取出能够辅助共病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对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共病的管理及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明晰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共病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探讨共病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机理;厘清数据驱动共病管理决策的过程;基于信息管理的DIKW体系构建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利用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共病影响因素,抽取疾病-疾病关联关系和疾病-影响因素关联关系建立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叠社区发现算法识别社区结构,挖掘共病模式。(3)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基于慢性病管理理论和协同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老年共病防控机制,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共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的影响,构建了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所组成的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并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2)构建了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是由共病数据(数据层)、共病中的关联信息(信息层)、共病模式(知识层)和共病管理(智慧层)组成,基本要素之间的转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3)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5年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睡眠时间、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肥胖、抑郁、生活满意度是老年慢性病人群共病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共病模式包括5个社区,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24≤BMI<28、BMI≥28}、{慢性肺部疾病、哮喘、70-79岁、BMI<18.5、对生活满意度一般、睡眠时间<4小时}等。(4)通过共病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提出以全人管理、分类指导、预防为主和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慢性病共病防控模式,分析共病管理中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患者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出共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结论:(1)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包含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共病关联关系抽取、共病模式挖掘和共病管理决策,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共病模式挖掘结果,驱动共病管理决策。(2)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既可以发现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可以发现共病模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3)利用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出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4)基于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可以为共病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优化共病防控策略。

李冉[2](2020)在《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一套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以及临床适用性,为科学、客观的评价肺康复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标准。方法1.查阅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相关文献,采用文献分析法提取肺康复相关护理质量评价指标。2.选取8名医护人员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获取临床实践指标,初步构建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相关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3.利用德尔菲法分别选取40名、37名符合标准的专家进行两轮函询,根据专家意见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改,采用“界值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形成最终指标体系。4.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5.运用现场调查法对“患者合理氧疗相关知识知晓率”“肺部吸入装置规范使用达标率”“呼吸功能锻练规范执行达标率”“患者肺康复满意度”四项指标利用查检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共获得结构、过程、结果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74项三级指标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函询结果显示:(1)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为92.5%(37/40)、94.6%(35/37),Cr为0.809、0.820,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2)两轮函询的W系数分别为0.121、0.263,其显着性检验结果P值均小于0.01,专家协调程度良好。3.三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结构指标(0.1396)、过程指标(0.5278)、结果指标(0.3325);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前3位的分别为肺康复效果评价(0.2217)、康复过程病情观察(0.2061)、肺康复护理实践(0.1458);三级指标中,组合权重前5位的分别是康复过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0.1017)、观察患者体征:出汗、面色、唇色等(0.0641)、运动能力评价(0.0443)、有无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等自觉症状(0.0404)、患者肺康复满意度(0.0383),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CR值均<0.1。4.四项指标3个月收集数据分别为患者合理氧疗相关知识知晓73.3%(88/120)、86.7%(104/120、96.7%(116/120)、肺部吸入装置规范使用达标率53.2%(117/220)、70.9%(156/220)、87.3%(192/220);呼吸功能锻练规范执行达标率52.9%(74/140)、71.4%(100/140)、80.0%(112/140),患者肺康复满意度76.92%(150/195)、84.62%(220/260)、90.60%(212/234)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提示专项护理质量持续提升。结论1.本研究基于科学先进的理论模式,以循证分析结果为依据,质性与量性研究相结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逐步构建出内容全面、层次分明的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2.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取得了可靠的函询结果,专家积极性好,权威程度高,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较好。3.本研究将AHP法与Delphi法相结合,所有层级指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权重分配合理有效。4.四项指标数据已证实可有效反映护理质量,可以用于临床实践。

梁胜翔[3](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李宗明[4](2020)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医疗服务市场化效率大大提升,而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平,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案件层出不穷、各种“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繁上演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2009年实行新医改以后,医患关系虽然有所缓解,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的状况并没改善,依然存在医患矛盾。我国当前多元复杂的医患矛盾,已成为各地政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非常棘手的社会难题,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研究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主体在医患关系制度模式选择中的行为特征和制度困境,从而提出破解制度困境的对策建议,最终目标是完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本文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契约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是医患双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关系,以及在一定制度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下保持的一种医患风险分担关系;医患关系模式是指政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的制度安排,用以规范医患双方医疗服务行为的一套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律规范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管理制度统一由中央政府制定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公益性减弱,虽然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但医疗资源配置却不公平,导致医患矛盾频发,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中,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应承担相应的制度责任、法律责任、财政责任和监管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形成三类医患关系模式:(1)计划经济时期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单一,医患关系制度安排稳定,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全民医疗保障水平低下,医患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冲突,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稳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资金浪费严重,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提上了日程。(2)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沉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突显,导致医患之间利益冲突加剧。中央政府在2009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3)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注重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增加公立医院公益性,试图改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形成了如浙江宁波的“宁波解法”、福建三明的“三医联动”以及广东省第三方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联合机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医患矛盾有所缓和,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当前,在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过程中,存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地方政府、医疗群体、患者群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等制度困境。针对以上困境,制定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的优化路径:一是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二是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三是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四是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丰富了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2)理论运用具有创新性。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历史演进,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演进的困境及其原因,深化了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研究,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对经济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其理论分析可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其政策建议可为政府制定和谐医患关系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崔诗琦[5](2020)在《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建立一支高质量的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师专业队伍是发展我国婴幼儿托育服务事业的重点,而确立我国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即全面系统了解早期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研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与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相关经验教训以及我国现阶段早期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对不同类别的早期教育领域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并在相关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评价法对14名早期教育领域的专家先后开展了两轮函询,尝试从职业道德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三个方面初步建构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的三级指标体系。早期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确立有助于推进早期教育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同时也能够维护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张鑫岩[6](2020)在《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并提炼乡村全科医生的鉴别胜任力和基准胜任力,旨在为国家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提供依据,同时为乡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选拔提供理论支持,使其真正满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收集和整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胜任力研究,初步建立岗位胜任力词条池。(2)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全国18名乡村全科医生进行访谈,依据胜任力词条进行编码分析,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词条,同时提炼出乡村全科医生鉴别胜任特征和基准胜任特征。(3)依据岗位胜任力词条制订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30名专家对胜任力词条及其内涵的合理性及重要性进行评价,构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4)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建立了乡村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词条池,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84个,并对二级指标进行了释义。(2)提炼出乡村全科医生8项鉴别胜任力,分别为敬业精神、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出诊服务、良好关系的建立、成就导向、有自己的专长、主动了解社区人口动态及健康状况;10项基准胜任力,分别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基本医疗操作技能、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中医诊疗能力、社区合理用药、转诊服务、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和评价、社区重点人群保健、了解医疗卫生体制及相关政策、急诊急救能力。(3)完成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初步构建,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63个。德尔菲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3,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0.87、1.00,两轮协调系数分别为0.312、0.241(P<0.01)。(4)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一级指标按权重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0.311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1960)、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0.1960)、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0.1386)、职业素养(0.1028)、信息利用与管理能力(0.0555)。结论:本研究首次构建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模型科学可靠,可以为国家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提供依据,同时为乡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选拔提供理论支持。

黄馨莹[7](2020)在《中国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基础上,初步构建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旨在研究是否需要依据全科医师不同层次分别进行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同时为规范全科主治医师的培养、医疗机构选拔与评价全科主治医师以及职称评审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全科医师及岗位胜任力相关的研究文献,归纳岗位胜任力条目。(2)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进一步补充完善岗位胜任力条目。(3)运用德尔菲法第一轮进行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的筛选、修改、完善;基于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进行第二轮德尔菲法,初步构建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并计算专家的权威系数、积极程度、意见集中程度、变异系数、协调系数。(4)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使用Excel表和SPSS22.0进行录入及数据统计处理。结果:(1)对国内关于全科医师及岗位胜任力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其结果作为岗位胜任力指标条目池的来源。(2)在此基础上,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条目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了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80个)”的胜任力模型框架。(3)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调查问卷回收率高达98%,采纳专家意见并结合小组讨论,一级指标保留并进行文字修改;80个二级指标调整为63个二级指标,并对指标的内涵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协调系数为0.246,经显着性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可取。(4)通过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初步构建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调査问卷回收率达到87%,表明专家们对本研究有很高的积极性;专家权威系数达到0.9073,说明专家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很高;其中一级指标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利用能力与管理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职业素养。一级指标协调系数为0.351,二级指标协调系数为0.231,经显着性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由六项一级指标六十三项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A.基本医疗卫生服务、B.基本公共卫生服务、C.信息利用能力与管理能力、D.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E.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F.职业素养;二级指标分别为A类13条、B类8条、C类10条、D类10条、E类10条、F类12条。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可为日后全科主治医师的培养、评价等提供参考依据,也对规范全科主治医师考核及职称考试有重要意义。

牛萌[8](2020)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银川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提供部分参考依据。2.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通过信效度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及可行性,为发现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个性化健康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健康管理主要内容,逐步完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流程。方法1.问卷调查法:采用科研小组设计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银川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306名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2.专家咨询法:以“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健康观为理论依据,参考前期基线调查结果,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雏形。运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科研小组成员根据专家意见及剔除要求对各级指标进行修改及完善,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3.层次分析法:以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重要性评分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值与组合权重值。4.统计学分析法:根据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结果1.306名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方面均存在健康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7个健康问题归纳为躯体症状、跌倒风险、家庭支持、生活满意度、生活习惯、社会支持、抗压能力、坚持锻炼情况8个方面,为后期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本研究共完成两轮专家咨询,其中17位函授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提出修改建议的专家分别为58.8%和29.4%。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9,判断系数分别为0.95和0.96,熟悉系数均为0.8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咨询中各级指标的算术均数分别为3.535.00和1.185.00。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咨询中变异系数<0.25的指标占比分别为81.63%和94.62%。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3和0.300(P<0.05)。最终构建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85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63项。3.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身体状况评估(0.211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精神心理状况评估(0.3118)、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知识、信念、行为状况评估(0.3118)、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状况评估(0.064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社会状况评估(0.1009)。4.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信度采用克朗巴赫系数表示,其中总体Cronbach’sα为0.980,85项指标的Cronbach’sα为0.6650.944。效度采用内容效度表示,其中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21.00,总体指标体系内容效度(S-CVI)为0.93。结论1.银川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方面均存在一定健康问题,我们需重点关注患者的躯体症状、跌倒风险、家庭支持、生活满意度、生活习惯、社会支持、抗压能力、坚持锻炼情况。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覆盖内容较为科学、全面,各级指标权重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准确性,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社区护理发展现状,有助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管理。17位函授专家的权威性、代表性及积极性均较高,且对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较高,专家意见较为集中,研究结果可靠。

汤晓[9](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医生制度如何适应当前医疗体系的改革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打破传统的防治分离的服务模式,真正实现防治结合,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部分。为贯彻国家医疗卫生政策,促进我国家庭医生服务制度的发展,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医学界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以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本文在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对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界定与梳理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及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力模型并基于安徽省蚌埠市的调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文章构建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力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基于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力模型及实证分析总结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存在着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佳、情景适应不足的问题,并从政策、培养、管理、平台这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基于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力模型构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提升的目标模型,提出完善配套政策、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健全绩效管理模式、科学建设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基于服务能力现状分析可知:国家已经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但是数量与质量与国际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医生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情景适应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力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家庭医生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教育学习能力、人文执业能力胜任力一般,还需要较大的提升。基于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可知:基于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模型完善配套政策、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健全绩效管理模式、科学建设服务平台是家庭医生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罗吉[10](2020)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社会保障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得以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在种类、数量、质量、自由选择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广博、资源与人口分布分散、受地形、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大、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特点,导致其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碎片化、小众化与原子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福利层面对这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大规模集中式的公共服务需求相对较少,而更多体现为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零散需求。正是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这些特征,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规模效应小,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等固有缺陷。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公共需求,首先应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回应主体的比较优势对其进行分工与合作,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情况,并探索怎样建立一个完备而尽善其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一是农村公共服务应该怎样进行分类,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以及应该怎样进行分工,三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是否存在矫正机制。本文以长尾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和基本判断,探究供给主体效率影响供需失衡的机制。本文针对这种失衡提出以不同回应主体分工为基础的满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的农村“长尾”公共需求失衡矫正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将农村公共需求置于“嵌入”的经济社会制度与发展进程中,分析其未来的趋势及其回应完善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等核心概念为研究起点,首先分析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现状和特征。然后基于不同需求回应主体在治理效率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总体性原因(包括需求的离散化、政府财政限制、政府理性选择偏差、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供给“市场”缺失等),特别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医疗等)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揭示出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路径。再次,本文通过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等指标体系,对这种失衡的严重性程度进行实证测算。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提出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对不同供给主体进行合理有序分工。最后,本文提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对这种网络化平台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运营机制阐述。本文主要创新在于,首先,本文创造性地将“长尾理论”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需求进行“头部”和“长尾”分类与区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特征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长尾理论幂律分布的运用前沿,也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异质性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长尾需求的聚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回应主体进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行性分析,基于长尾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偏好、回应主体的福利水平和供给不同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大小构建“长尾均衡”与“头部均衡”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模型。其次,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专项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动态失衡的经济与社会因素,并检验这种失衡是否存在时序与空间上的自我矫正机制。另外,考虑到“长尾公共需求”与“头部公共需求”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对“头部”与“长尾”的互动与耦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更好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长尾需求”理论体系。此外,本文通过比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回应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上的分工、各自特点和优势,对基于异质性偏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长尾分工机制进行主体匹配度回应与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满足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的矫正机制,本文构建“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实证研究其在供给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中的比较优势与运营机理,为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伟大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新的理论视角与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其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二、全科医学专业成人专科层次教学计划的理论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科医学专业成人专科层次教学计划的理论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来源及共病患病率
        1.2.2 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共病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1.2.4 共病管理相关研究
        1.2.5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共病的概念
    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2.1 医学模式的转变
        2.2.2 医学模式的内容
        2.2.3 医学模式对共病的指导意义
    2.3 复杂网络理论
        2.3.1 复杂网络相关概念
        2.3.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2.3.3 复杂网络社区发现
        2.3.4 复杂网络在共病模式识别中的适用性
    2.4 协同管理理论
        2.4.1 协同理论
        2.4.2 协同管理理论
        2.4.3 协同管理在共病管理的适用性
    2.5 慢性病管理理论
        2.5.1 慢性病管理概况
        2.5.2 慢性病管理模式
        2.5.3 慢性病管理的过程
第3章 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研究
    3.1 共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生物因素
        3.1.2 心理因素
        3.1.3 社会环境因素
        3.1.4 生活行为因素
        3.1.5 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
    3.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研究
        3.2.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分析
        3.2.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研究框架
    3.3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流程
        3.3.1 数据驱动决策过程
        3.3.2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过程分析
    3.4 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
        3.4.1 DIKW体系
        3.4.2 基于DIKW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构建
第4章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
    4.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流程
    4.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构建
        4.2.1 疾病-疾病关联的一模网络
        4.2.2 疾病-影响因素关联的二模网络
        4.2.3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
    4.3 基于重叠社区发现的共病模式识别
        4.3.1 重叠社区发现的适用性
        4.3.2 LFM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4.3.3 节点重要性分析
    4.4 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评价研究
        4.4.1 评价原理
        4.4.2 对比方法的选择
第5章 基于CHARLS的我国老年共病模式挖掘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预处理
    5.2 老年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2.1 老年共病的患病情况
        5.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5.2.3 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5.3 老年共病模式挖掘结果
        5.3.1 共病关系抽取
        5.3.2 共病网络
        5.3.3 共病模式
    5.4 共病模式挖掘结果评价
        5.4.1 结果评价
        5.4.2 方法对比评价
第6章 老年共病防控策略研究
    6.1 共病管理现状研究
        6.1.1 现状分析
        6.1.2 存在问题
    6.2 共病防控机制
        6.2.1 基本原则
        6.2.2 模式构建
    6.3 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责
        6.3.1 政府层面
        6.3.2 医疗机构层面
        6.3.3 社区层面
        6.3.4 个人层面
    6.4 共病防控主要措施
        6.4.1 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6.4.2 完善慢性病信息系统建设
        6.4.3 借助新媒体进行健康指导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模式
    6.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质量控制
        5 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文献分析结果
        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3 专家函询结果
        4 指标筛选结果
        5 指标权重结果
    讨论
        1 理论模型的科学性
        2 指标体系的客观性
        3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4 指标内容及权重分析
第二部分 指标的实证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数据收集结果
        2 结果可靠性检验
    讨论
        1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2 有利于查找质量薄弱环节,促进专项护理质量改进
        3 促进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化流程建立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总体框架
        三、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比较综合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归纳分析法
        (四)博弈分析法
        (五)调查访谈法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研究概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概述
        一、医患关系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一)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
        (二)萨斯—霍伦德的医患三模式
        (三)弗莱德森的医患冲突理论
        二、国外典型的医患关系模式
        (一)美国“患者权利保护人”制度模式
        (二)英国三级投诉和全科医疗制度模式
        (三)德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模式
        (四)日本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机制模式
    第二节 国内文献研究概述
        一、医患关系模式研究领域广泛
        二、医患关系模式理论视角多样
        (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三)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朋友式医患关系模式
        (四)基于家长主义和尊重自主的医患协商模式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评述与小结
        二、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医患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
        (一)社会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二)伦理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三)法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四)经济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五)医患关系的实质
        二、医疗纠纷的概念
        三、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概念
        (二)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的内涵
        (二)制度变迁的供给需求理论
        (三)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理论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有限理性”假设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三、演化博弈理论
        (一)博弈论的概念与分类
        (二)博弈论的表示法
        (三)演化博弈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政府责任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职能
        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二、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能
        (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政府介入
    第二节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中的政府责任
        一、制度责任
        二、法律责任
        三、财政责任
        四、监管责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模式典型特征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医患关系制度稳定单一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医患关系和谐稳定
        三、计划经济后期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一、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形成原因
        (一)推行医疗市场化改革,加速医患矛盾升级
        (二)医疗服务体制商业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
        (三)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医患关系矛盾冲突
        三、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第三节 新医改以来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一、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新医改试点医患关系模式典型案例
        (一)浙江省宁波市医疗纠纷“宁波解法”
        (二)福建省三明市医疗改革“三医联动”
        (三)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结合机制
        三、新医改以来医患关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矛盾有增无减
        (二)医患关系呈现多元化,医患利益冲突复杂
        (三)医患关系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医患关系改善甚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当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困境
    第一节 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
        一、中央与地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中的道德风险
        (一)制度制定的道德风险
        (二)制度执行的道德风险
    第二节 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主体
        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构建
        (二)三方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行为分析
        (三)三方利益主体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
        (四)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三方博弈决策行为
        三、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囚徒”困境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忽视创造医患合作收益
        (二)医疗群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需求
        (三)患者群体期望收益难以实现
    第三节 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一、医患关系制度处于无效率停滞的“锁定”状态
        二、医疗制度供给主体的“利益粘滞”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建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
        一、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原则
        (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二)坚持创新引领原则
        (三)坚持政府权责统一原则
        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实施统一制度安排
        (一)实行强制性的医患关系制度变迁
        (二)实施统一的医患关系制度安排
        (三)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克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重视制度创新与兼容
        (一)加快医患关系制度创新,克服“路径依赖”
        (二)健立健全医疗法律法规,重视医患关系制度兼容
    第二节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一、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防范医患纠纷产生
        (一)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日常管理工作
        (二)重塑社会信任机制,弘扬医疗职业道德
        (三)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患者转变就诊观念
        二、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医患矛盾
        (一)完善医患之间协商解决机制
        (二)实事求是妥善处置医疗纠纷
        三、建立医疗纠纷补救机制,减少医疗事故损失
        (一)推行社会医疗互助体系建设
        (二)建立患者心理援助体系
    第三节 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
        一、建立健全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二、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典型案例
        (一)宁波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二)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三、加强人民调解配套制度建设,保障医疗纠纷有效处理
        (一)设立医患纠纷合议庭
        (二)构建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三)准确量刑公正司法
    第四节 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一)建立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
        (二)建立医疗损害保险制度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二、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典型案例
        (一)宁波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协商机制
        (二)广东省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三、加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一)强制实行医疗责任保险
        (二)完善现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第五节 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
        一、加强医疗法律保障,约束规范医疗行为
        (一)制定统一的《医疗执业法》
        (二)平等公正司法,加强医疗群体的保护
        (三)强化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健全患者权利保护法律法规
        (一)厘清患者权利法律法规
        (二)制定《患者权利保护法》
        (三)坚持患者生命健康权利至上原则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5)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早期教育与早期教育教师
        二、职业标准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胜任力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早期教育与早期教育教师的研究综述
        一、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二、早期教育教师的重要性
    第二节 关于发达国家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的研究综述
        一、美国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发展述评
        二、英国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发展述评
        三、澳大利亚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发展述评
        四、日本保育士职业标准发展述评
    第三节 关于我国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的研究综述
        一、我国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早期教育教师的职业现状与分析
        三、我国学者对早期教育教师的能力定位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半结构化访谈法
        三、德尔菲专家咨询评价法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一、访谈对象的类别与编码
        二、访谈过程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德尔菲专家咨询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一、德尔菲专家咨询评价法的实施过程
        二、专家的基本情况与可靠性分析
        三、第一轮专家咨询评价结果与分析
        四、第二轮专家咨询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制定和完善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相关政策
        一、明确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推进早期教育教师职业专业化
        二、注重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坚持教师职业标准制定的科学性
        三、完善政府主导的托育服务顶层设计,促进出台早期教育教师相关政策
    第二节 不断建设并壮大我国早期教育教师队伍
        一、依据职业标准严把从业质量关,维护托育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基于职业标准的教师培训与评价,保障早期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第一次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3:第二次专家咨询问卷

(6)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理论研究
        2.1.2 建立胜任力指标体系
        2.1.3 确定各指标权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行为事件访谈法
        2.2.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2.2.4 层次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研究结果
    3.2 行为事件访谈结果
        3.2.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3.2.2 编码信度分析
        3.2.3 胜任力特征频次统计
        3.2.4 访谈时长差异性分析
        3.2.5 胜任力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3.2.6 建立胜任力词条池
    3.3 德尔菲专家咨询研究结果
        3.3.1 专家基本情况
        3.3.2 专家积极程度
        3.3.3 专家权威程度
        3.3.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3.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3.3.6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3.3.7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3.4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3.4.1 一致性检验结果
        3.4.2 权重赋值结果
4 讨论
    4.1 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2 胜任力模型的比较及解读
    4.3 鉴别胜任力与基准胜任力
    4.4 乡村全科医生培养的建议与启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中国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初步建立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
        2.1.2 初步构建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行为事件访谈法
        2.2.3 德尔菲法
        2.2.4 层次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的结果
        3.1.1 确定指标条目
        3.1.2 专家咨询结果
        3.1.3 指标的筛选、修改、完善
    3.2 初步构建胜任力模型
        3.2.1 专家咨询结果
        3.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 讨论
    4.1 研究科学性分析
    4.2 研究可靠性分析
    4.3 初步构建模型的分析
    4.4 指标内容分析
    4.5 研究的不足和改进
        4.5.1 研究的不足
        4.5.2 研究的改进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概述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3.研究方法
    4.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现状调查
    1.对象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第三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组建科研小组
    2.拟定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雏形
    3.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4.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5.结果
    6.讨论
第四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层次分析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五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
    3.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健康中国背景下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家庭医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1.3.2 家庭医生制度研究综述
        1.3.3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研究综述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健康中国与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学理性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健康中国
        2.1.2 家庭医生
        2.1.3 服务能力与胜任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激励理论
        2.2.2 全科医学理论
        2.2.3 胜任力素质模型
    2.3 问题溯源
        2.3.1 家庭医生制度发展的历史溯源
        2.3.2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问题溯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1 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现状
        3.1.1 家庭医生数量分布基本情况
        3.1.2 家庭医生签约率基本情况
        3.1.3 典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3.2 我国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现状
        3.2.1 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
        3.2.2 家庭医生的服务职责
        3.2.3 家庭医生的培养机制
    3.3 安徽省蚌埠市家庭医生服务现状
        3.3.1 蚌埠市家庭医生政策发展现状
        3.3.2 蚌埠市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1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力模型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实用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2 家庭医生服务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4.2.1 采集数据
        4.2.2 统计结果
        4.2.3 因子分析
        4.2.4 模型构建
    4.3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力评价实证研究
        4.3.1 数据调研
        4.3.2 数据处理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5.1.1 家庭医生服务水平不高
        5.1.2 家庭医生服务态度不佳
        5.1.3 家庭医生情景适应不足
    5.2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家庭医生配套政策制度不健全
        5.2.2 家庭医生人才培养机制不科学
        5.2.3 家庭医生绩效管理模式不合理
        5.2.4 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提升的目标模型与对策
    6.1 目标模型及可行性分析
        6.1.1 目标模型
        6.1.2 可行性分析
    6.2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提升对策
        6.2.1 完善配套政策制度
        6.2.2 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6.2.3 健全绩效管理模式
        6.2.4 科学建设服务平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胜任力重要性调研问卷
    附录2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自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
        1.3.2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特点与问题
        1.3.3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均衡研究
        1.3.4 农村公共需求供给主体研究
        1.3.5 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1.3.6 现有研究的水平与发展趋势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与核心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述评
        2.1.1 “长尾”理论
        2.1.2 机制设计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2.2 核心概念与模型设定
        2.2.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
        2.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与失衡
        2.2.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
第三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其供需失衡的特征
    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需求侧属性
    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1 服务类型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2 财政支出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3 社会组织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特征
        3.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时序分布特征
        3.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满足成本特征
第四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4.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需求侧整体性原因
    4.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供给侧整体性原因
        4.2.1 政府财政限制
        4.2.2 政府理性选择偏差
        4.2.3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4.2.4“长尾”供给“市场”缺失
    4.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4.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4.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化原因: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4.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4.7 小结
第五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
    5.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方法
    5.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5.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5.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5.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5.6 小结
第六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
    6.1 基本机制设定
        6.1.1 承诺机制设计
        6.1.2 政府监管机制
    6.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激励相容与信息效率机制
    6.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区间设计
    6.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格罗夫斯-克拉克矫正机制
    6.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纳什均衡矫正机制
    6.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动态调整机制
    6.7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机制
第七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实践运用:“互联网+社会组织”
    7.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网络外部性
    7.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
        7.2.1 “互联网+”与网络经济的特征
        7.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实践机制
    7.3 案例研究京东公益基金会互联网平台
结语 效率-公平互补的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全科医学专业成人专科层次教学计划的理论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D]. 穆晓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2]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 李冉. 青岛大学, 2020(01)
  •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D]. 李宗明. 深圳大学, 2020(11)
  • [5]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体系研究[D]. 崔诗琦.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 张鑫岩.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中国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 黄馨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牛萌.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健康中国背景下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 汤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D]. 罗吉. 广西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普通医学专业成人专科水平教学计划的理论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