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讯DACSII和华为BITS本地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周实华[1](2020)在《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大容量远距离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交直流混联电网格局的深刻变化,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由局部、孤立向全局、连锁方向演化。目前,电力系统内部网络应用系统众多,包括通信网管系统、线路山火监测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等,各个系统相互独立,缺乏集中监控手段。国网四川检修公司目前对于通信信息的管理多采用纸质化记录、下属各分部台账格式不统一,信息交互不便。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提出构建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对通信设备及业务等重点工作内容进行统一的台账管理,以满足电网运行对通信网络的需求。该论文首先对国网四川检修公司的通信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指出了传统通信管理方式的诸多不足,并对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细致分析,开发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对实现国网四川检修公司通信网络运维管理资料信息化、流程化,具有很好的工作指导意义。其次对本课题设计和实现要应用到的概念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系统架构、开发框架和相关技术知识,为系统设计和开发奠定基础。确立系统采用B/S架构,使用J2EE框架,结合SQL Server2018进行后续开发。基于需求分析结果,对系统的功能模块,整体业务层次及数据结构进行设计,用E-R图展示了系统的数据结构逻辑。本系统经过详细设计,确立系统包含四个功能模块:SDH设备管理模块、光缆管理模块、通道管理模块以及告警管理模块;还包含一个非功能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同时对各个模块的数据表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详尽的设计与阐述,并给出了其实现后的界面效果和具体功能演示。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在国网四川检修公司应用并测试。本文设计了完善合理的测试用例,对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进行了详细测试。基于公司内推广应用的反馈和系统的测试结果,本系统能够满足国网四川检修公司各分部对通信管理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易鸣[2](2016)在《江西电信传输网告警自动派单功能研究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在江西电信,网络监控、告警分析和故障工单的派发工作一直依靠人工进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电信网络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了告警数量的急速增长。而网络监控集约化程度持续提高,导致人力难以满足网络监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网络监控工作急需向集中化、标准化方向转变。网络监控自动化的建设,已经成为统一网络监控管理标准、提升监控效率的必要手段。论文首先介绍了告警相关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对已知的告警相关性分析算法的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对江西电信的传输设备组网、支撑系统、历史故障工单数据三个方面对江西电信传输网络的维护现状进行了研究。然后参考实际情况确定了告警自动派单方案的设计思路;提出以时间和网络分组为判断条件、按告警严重性对告警进行归并的告警相关性分析处理方法;根据该方法设计了告警自动派单功能方案;从功能模块以及重要参数设置方面对告警自动派单功能方案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对方案实施期间的网络故障工单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对该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本方案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提出采用告警归并进行告警相关性分析的缺陷和适用性。
王涵[3](2014)在《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电信作为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之一,其网络运行维护体制的集约化模式建立具有其独特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体现出了较好的流程、制度和运转体系。黑龙江电信作为中国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建立的试点公司,现有的初步集约模式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快速的通信技术发展应用中显现了良好的效果,如能继续改进集约后的不足和短板,将会进一步提高公司网络运行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保持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电信现有网络运行维护模式的分析,借助现代管理信息系统TMN理论、SWOT分析方法和劳动分工理论,从网络支撑系统的功能覆盖、维护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升、部分维护业务的外包策略等方面提出了集约化维护模式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加强支撑系统建设,提升网管监控的智能化和可靠度;建立高效、完善的培训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科学划分业务外包范畴,提高业务外包比例,降低维护成本。同时针对改进方案提出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白雪松[4](2012)在《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通信网作为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市场经营和公司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网发展方式发生改变背景下,对其“十二五”期间无锡地区的电力通信网进行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际应用意义。本文首先从骨干通信网、配电通信网和用电通信网三个方面对无锡地区的电力通信网络现状进行了分析概述,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电力通信网规划时需考虑的影响因素;其次,采用直观预测和弹性系数结合的方法对无锡地区电力骨干通信网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而配用电通信网则以一个包含120户居民用户和6户三相一般工商业户的典型配电系统为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再次,结合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需求,通过分析不同组网技术的技术特点,从规划目标、规划范围、规划重点、技术政策等多个方面,分别对无锡地区的骨干通信网和配用电通信网进行了规划设计;最后,对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进行了投资估算和成效分析,指出“十二五”期间,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总投资约96266万元,产生的效益将是长期的。
弭军[5](2007)在《本地交换网网管系统中交换机集中操作模块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烟台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烟台本地电话网络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网上的交换设备急剧增加。在传统话音业务迅速扩展的同时,交换智能业务也在快速发展中。这一切使得交换网络的维护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各交换机的告警不能及时处理,故障不能及时恢复的现象时有发生。也难以对全网进行有效分析和管理。基于此,本论文从烟台网通交换网络维护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开发,改进了目前使用的传统交换网络管理方式,通过建立集中监控的网管中心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分离网管中心完成全网的统一管理,对各种交换网络和业务实现统一的集中监视、操作和管理,对设备、设施进行集中监测维护。首先,本文深入研究了与网管系统相关的各项技术,研究了目前烟台网通公司使用最多的四种交换机型的基本工作原理。在研究了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烟台本地网管集中监控系统。其次,根据网络系统管理规范,同时从烟台网通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提出了烟台本地交换网网管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原则。根据公司领导提出的对网络实现分地区、分级别进行监控和操作维护的要求,根据交换机维护人员提供的在日常维护过程中的需求,提炼出详细的系统软硬件需求。同时根据烟台本地交换网络的具体特点从系统的硬件配置、软件架构等方面进行了设计。最后,本论文详细解释了网管系统中的交换机集中操作模块的实现过程。讲述了为了实现交换机集中操作模块在后台数据库方面的设计,具体讲述了网管系统数据库中与集中操作终端相关的数据表结构的设计和实现的功能。在前台方面详细讲述了客户端的设计和实现的功能,通过Visual C++编程语言编写了客户端程序的源代码。通过运行,证明本监控系统在功能、性能以及扩展性上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李华青[6](2003)在《深圳电信新网控中心各专业网管搬迁设计方案》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深圳电信面向本地通信网络的新网控中心的规划建设思路,详细分析了现有各网管系统组网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DCN建设的规划方案,并通过各专业网管的搬迁实施过程,对原有组网不合理之处进行了改善和优化。
梁宏志,张立全[7](2003)在《朗讯DACSII和华为BITS本地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首先简单介绍了朗讯DACSII和华为BITS本地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的原理,然后分析了组网方式和设备型号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具体的实现方式。
郑华[8](2012)在《传输通信全业务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集团大客户的蓬勃发展,大客户传输专线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大客户传输专线管理支撑手段还没有到位,面向大客户的电路监控功能不足,大客户及大客户专线信息管理、关联、报表等功能缺失。为向集团大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加有效地管理全业务专线,需要建立全新的全业务管理平台,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网络需求。本论文方案从网络发展的现状及趋势、集团专线的分布、分类、集团用户的分布以及集团专线故障、集团用户投诉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集团用户、集团专线完好性指标体系,并根据这些指标体系、集团专线故障、集团专线分布分类情况提出开发《传输全业务管理平台》系统的思路、方法及主要功能,并制定平台与现有的资源管理系统及集团客户投诉管理平台之间的接口,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及故障处理的前移等。本论文对需求的分析、系统平台的设计、验证及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采集各厂商网管数据,运用Java, Oracle、数据库等现有的技术,设计开发一个基于多厂家多平台的全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基于传统SDH、波分系统综合管理监控,并根据企业指标算法实现综合化业务管理,实现监控、性能分析及指标考核等系统功能。
高鹏[9](2012)在《南京电信综合网管系统》文中指出本次系统开发的目标是整合各专业设备的网管资源,实现告警的统一管理,为业务管理层提供支持。本文通过分析“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结构,指出本次开发的“综合网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故障管理”。系统采用四层结构设计,分别是接入层、业务逻辑层、对象管理层和数据层。其中接入层通过协议和信息模型的转换,向上层提供统一、标准的信息模型;业务逻辑层通过调用接入层提供的接口,实现系统的各项主要功能,同时通过访问对象管理层存取数据;对象管理层用于管理已被抽象为数据模型的网络实体和业务;数据层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具体的数据管理。整个系统采用了华为公司的iMAP平台作为开发平台,并提供二次开发接口。系统在框架设计和信息建模上参照了ITU-T的TMN网管模型和eTOM模型,并采用告警对象模型技术,建立了统一、标准的信息模型。系统模块间采用开放的CORBA接口,便于与其它系统集成。系统实现了拓扑管理、故障管理、知识库管理、告警分析、告警统计等主要功能。系统通过与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告警关联和分析、处理功能。系统通过与故障单和知识库系统的关联,实现了告警自动派单、告警与大客户关联等特色功能。本系统的建设充分响应了电信企业在“运维、服务和管理”方面,集中化、综合化的需求,改变了电信网各专业厂商仅能向本厂商、本专业提供网络管理服务的现状,有力的支撑了电信业务的发展。本系统提高了设备的维护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试用反馈良好。
李志学[10](2009)在《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与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通信网的迅速发展,电力通信网的维护及管理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电力企业的通信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建设电力通信网集中监控与综合管理系统,在统一的平台内对所有通信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并对各种通信资源资料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以提高管理维护水平。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思路对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与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该项目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项目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功能目标;其次设计了该项目的整体方案;然后给出了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最后建立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模型用于对该类项目的评价。实践证明,该项目方案应用效果良好,希望论文的研究对同类项目的开发建设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二、朗讯DACSII和华为BITS本地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朗讯DACSII和华为BITS本地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概念及技术 |
2.1 系统架构 |
2.2 开发框架 |
2.3 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SDH设备管理需求分析 |
3.1.2 光缆管理需求分析 |
3.1.3 通道管理需求分析 |
3.1.4 告警管理需求分析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模块 |
4.1.3 系统数据库建模 |
4.2 SDH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4.2.1 SDH设备管理数据表 |
4.2.2 SDH模块功能 |
4.3 光缆管理模块设计 |
4.3.1 光缆管理数据表 |
4.3.2 光缆模块功能 |
4.4 通道管理模块设计 |
4.4.1 通道管理数据表 |
4.4.2 通道管理功能 |
4.5 告警管理模块设计 |
4.5.1 告警管理数据表 |
4.5.2 告警管理功能 |
4.6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
4.7 系统安全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运行环境 |
5.2 用户登录实现 |
5.2.1 界面 |
5.2.2 核心代码 |
5.3 SDH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5.3.1 界面 |
5.3.2 核心代码 |
5.4 光缆管理模块实现 |
5.5 通道管理模块实现 |
5.6 告警管理模块实现 |
5.7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5.7.1 界面 |
5.7.2 核心代码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用例 |
6.3 测试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江西电信传输网告警自动派单功能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告警相关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2.1 告警相关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
2.1.1 告警 |
2.1.2 故障 |
2.1.3 告警相关性分析 |
2.2 告警相关性分析的算法 |
2.2.1 基于规则(Rule-Based)的算法 |
2.2.2 基于事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的算法 |
2.2.3 基于模型推理(Mode-Based Reasoning)的算法 |
2.2.4 基于编码(Codebook Approach)的算法 |
2.2.5 基于贝叶斯网络(Bayesians networks)的算法 |
2.2.6 基于模糊逻辑(Fuzzy Logic)的算法 |
2.2.7 基于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的算法 |
2.2.8 基于关系依赖图(Dependence Graph)的算法 |
2.2.9 基于数据挖掘(Data Mining)的算法 |
2.3 告警相关性分析的困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西电信传输网络维护现状 |
3.1 网络主要使用技术 |
3.1.1 PDH技术 |
3.1.2 SDH技术 |
3.1.3 MSTP技术 |
3.1.4 WDM技术 |
3.1.5 OTN技术 |
3.2 网络组网总体情况 |
3.2.1 一干传输层面 |
3.2.2 二干传输层面 |
3.2.3 本地网传输层面 |
3.2.4 接入传输层面 |
3.3 支撑系统情况 |
3.3.1 资源管理系统 |
3.3.2 网元管理系统(EMS) |
3.3.3 综合告警系统 |
3.3.4 服务保障系统 |
3.4 综合告警系统情况 |
3.4.1 资源拓扑功能 |
3.4.2 资源管理系统 |
3.4.3 故障管理功能 |
3.5 网络设备告警派单情况 |
3.5.1 网络设备告警派单流程 |
3.5.2 网络故障工单数据分析 |
3.5.3 网络故障工单数据分析 |
3.5.4 告警处理数据分析 |
3.6 实现告警自动派单的难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告警自动派单功能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方案目标 |
4.2 告警自动派单方案总体设计思路 |
4.2.1 关注告警选取思路 |
4.2.2 告警相关性分析思路 |
4.2.3 相关告警信息处理思路 |
4.2.4 告警工单生成的思路 |
4.2.5 告警处理流程设计 |
4.3 关注告警选取 |
4.3.1 华为设备关注告警选取 |
4.3.2 中兴设备关注告警选取 |
4.3.3 烽火设备关注告警选取 |
4.3.4 关注告警合并排序 |
4.4 告警归并规则 |
4.5 告警处理规则 |
4.6 实施效果分析 |
4.6.1 监控设备数量分析 |
4.6.2 原始告警数量分析 |
4.6.3 故障派单数量分析 |
4.6.4 告警派单效率分析 |
4.7 存在问题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通信企业运行维护模式概述及相关研究现状 |
1.3.1 网络运行维护的基本概念 |
1.3.2 国外电信企业运维模式和学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电信企业运维模式和学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黑龙江电信现有运行维护模式分析 |
2.1 黑龙江电信公司简介 |
2.1.1 基本信息 |
2.1.2 黑龙江电信公司运行维护部门基本架构和网络概况 |
2.1.3 黑龙江电信网络运行维护基本模式 |
2.2 黑龙江电信网络运行维护流程和质量标准 |
2.2.1 运行维护工作基本流程 |
2.2.2 运行维护工作质量考核标准 |
2.3 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的前期工作情况分析 |
2.3.1 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工作进度 |
2.3.2 前期集约化工作完成后的良好效果 |
2.3.3 前期集约化工作完成后的不足之处和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改进方案设计 |
3.1 TMN 模型对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问题的解决分析 |
3.1.1 TMN 模型在电信运维的应用分析 |
3.1.2 对黑龙江电信网管支撑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分析 |
3.2 黑龙江电信运维部门人力资源的 SWOT 分析 |
3.2.1 人力资源的优势分析(S) |
3.2.2 人力资源的劣势分析(W) |
3.2.3 人力资源的机会分析(O) |
3.2.4 人力资源的威胁分析(T) |
3.2.5 针对 SWOT 结果得出的改进分析 |
3.3 劳动分工理论下的维护外包分析 |
3.3.1 维护外包在国内外电信运维领域的应用发展分析 |
3.3.2 维护外包给运营商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
3.4 在分析结果基础上的改进方案设计 |
3.4.1 支撑系统的建设、功能增强方案 |
3.4.2 运维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化方案 |
3.4.3 集约化后维护业务外包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改进方案的实施 |
4.1 集约化后续工作和改进方案的实施步骤 |
4.2 组织保障 |
4.2.1 组织保障机构成立 |
4.2.2 组织保障职责分配 |
4.3 技术保障 |
4.3.1 技术指导细则 |
4.3.2 技术指导包片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分析 |
1.2.1 骨干通信网现状 |
1.2.2 配电通信网现状 |
1.2.3 用电通信网现状 |
1.3 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的影响因素 |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和预测 |
2.1 骨干通信网需求分析与预测 |
2.1.1 业务分类 |
2.1.2 业务量分析及带宽预测 |
2.1.3 带宽预测结果分析 |
2.2 配用电通信网需求分析与预测 |
2.3 电力通信网建设基本原则 |
2.4 电力通信网保障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锡地区骨干通信网规划 |
3.1 骨干网组网技术分析 |
3.1.1 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 |
3.1.2 链网 |
3.1.3 SDH网络的整体层次结构 |
3.2 骨干网组网规划目标 |
3.2.1 2012年底无锡地区骨干通信网规划目标 |
3.2.2 2015年底无锡地区骨干通信网规划目标 |
3.3 骨干网组网规划范围 |
3.4 骨干网组网规划重点 |
3.5 骨干网组网技术政策 |
3.5.1 总体技术政策 |
3.5.2 传输网发展的技术政策 |
3.5.3 业务网发展的技术政策 |
3.5.4 支撑网发展的技术政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锡地区配用电通信网规划 |
4.1 配用电通信网技术分析 |
4.2 配用电通信网规划目标 |
4.2.1 总体建设目标 |
4.2.2 2012年底无锡地区配用电通信网规划目标 |
4.2.3 2015年末无锡地区配用电通信网规划目标 |
4.3 配用电通信网规划范围 |
4.4 配用电通信网规划重点 |
4.5 配用电通信网规划技术政策 |
4.5.1 主流通信技术分析 |
4.5.2 配用电通信网建设的总体政策 |
4.5.3 配用电通信网建设的主要技术政策 |
4.5.4 配用电通信网建设模式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投资估算及成效分析 |
5.1 电力通信网投资估算 |
5.1.1 骨干通信网投资估算 |
5.1.2 配用电通信网投资估算 |
5.2 电力通信网投资成效分析 |
5.2.1 骨干通信网投资成效分析 |
5.2.2 配用电通信网投资成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本地交换网网管系统中交换机集中操作模块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1.2 网管系统的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和开发工具 |
2.1 交换机工作原理 |
2.1.1 上海贝尔(S1240) |
2.1.2 西门子(EWSD) |
2.1.3 朗讯(5ESS) |
2.1.4 华为(C&C08) |
2.2 开发工具 |
2.2.1 编程语言 |
2.2.2 数据库技术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规划与架构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需求分析 |
3.2.1 网络性能管理方面 |
3.2.2 告警故障管理 |
3.2.3 交换机集中操作 |
3.2.4 安全管理 |
3.2.5 系统维护 |
3.3 整体架构 |
3.3.1 交换机接入方式 |
3.3.2 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
3.3.3 系统软件架构 |
第四章 交换机集中操作模块的实现 |
4.1 后台实现方案 |
4.2 前台实现方案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传输通信全业务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传输全业务管理的现状 |
1.1.3 传输全业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
1.2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
1.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分析 |
2.1 系统技术基础 |
2.1.1 传输系统和传输网 |
2.1.2 同步数字系列 |
2.1.3 SDH通信系统 |
2.1.4 华为T2000网管 |
2.1.5 中兴T3网管 |
2.1.6 CORBA |
2.1.7 TCP/IP协议 |
2.1.8 全业务 |
2.2 系统的网络定位 |
2.3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1 系统的使用对象 |
2.3.2 系统业务专线的需求分布 |
2.3.3 系统实现差异化服务的产品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
3.2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
3.3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1 接口管理设计 |
3.4.2 数据采集设计 |
3.4.3 告警管理设计 |
3.4.4 告警集中呈现功能设计 |
3.4.5 告警处理功能设计 |
3.4.6 主动告警监控设计 |
3.4.7 网络割接信息发布设计 |
3.4.8 故障信息发布及投诉处理设计 |
3.4.9 集团专线管理体系设计 |
3.4.10 集团客户管理设计 |
3.5 网络安全设计 |
3.5.1 安全防火墙 |
3.5.2 安全套接层(SSL)协议 |
3.6 系统安全设计 |
3.6.1 病毒防护 |
3.6.2 数据备份 |
3.6.3 用户权限管理 |
3.6.4 用户账户安全 |
3.7 系统技术要求设计 |
3.7.1 网管版本要求 |
3.7.2 硬件要求 |
3.7.3 软件要求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及验证 |
4.1 系统实现的网络结构 |
4.2 系统的实现流程 |
4.3 系统与网管的通讯方式的实现 |
4.3.1 通讯链接方式 |
4.3.2 通讯流程 |
4.3.3 通讯框架 |
4.4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4.4.1 主动告警监控模块 |
4.4.2 数据采集模块 |
4.4.3 报表统计分析模块 |
4.4.4 配置管理功能模块 |
4.4.5 集团客户投诉处理的实现 |
4.5 系统验证 |
4.5.1 与原厂网管接口验证 |
4.5.2 与综合资源管理系统接口验证 |
4.5.3 与运维管理系统(EOMS)接口验证 |
4.5.4 与CRM系统接口验证 |
4.5.5 与综合专业网管接口(与传输、数据等专业网管)验证 |
4.5.6 告警统计验证 |
4.5.7 报表实现的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南京电信综合网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来源及本人工作 |
1.3 本文组织 |
第二章 系统概述 |
2.1 项目目标 |
2.2 设计原则 |
2.2.1 可扩性 |
2.2.2 规范化 |
2.2.3 安全性 |
2.2.4 正确性 |
2.2.5 先进性 |
2.3 实现方式 |
2.3.1 屏幕集成 |
2.3.2 接口转换 |
2.3.3 标准接口 |
2.4 总体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技术方案 |
3.1 运营支撑系统总体方案 |
3.1.1 网元管理层 |
3.1.2 网络管理层 |
3.1.3 业务管理层 |
3.1.4 业务分析层 |
3.2 系统设计思想 |
3.2.1 四层结构设计 |
3.2.2 平台化、组件化设计 |
3.2.3 统一、标准的信息模型 |
3.2.4 统一、标准的北向接口 |
3.2.5 支持多协议接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 |
4.1 软件体系架构 |
4.2 业务处理流程设计 |
4.2.1 告警处理全流程 |
4.2.2 接口适配处理流程 |
4.2.3 告警分析流程 |
4.2.4 告警相关性分析流程 |
4.3 系统网络架构 |
4.3.1 系统功能需求 |
4.3.2 DCN 和Internet 互通方案 |
4.4 系统外部接口 |
4.4.1 与各专业网管系统的关系 |
4.4.2 与第三方Mediation 的关系 |
4.4.3 与资源管理系统的关系 |
4.4.4 与上级网管中心的关系 |
4.4.5 与故障单管理系统的关系 |
4.5 告警接入 |
4.5.1 交换专业 |
4.5.2 传输专业 |
4.5.3 动力专业 |
4.5.4 数据和多媒体专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主要功能 |
5.1 管理范围 |
5.2 拓扑管理 |
5.2.1 拓扑界面展示 |
5.2.2 拓扑背景图 |
5.2.3 自组织逻辑拓扑 |
5.2.4 状态实时显示 |
5.2.5 拓扑自动上载功能 |
5.2.6 数据通信设备路由自动搜索 |
5.3 配置管理 |
5.3.1 网管对象 |
5.3.2 网元对象 |
5.3.3 交换机网络控制 |
5.4 故障管理 |
5.4.1 告警的呈现 |
5.4.2 告警的处理与分析 |
5.4.3 告警的相关性 |
5.4.4 故障单与知识库 |
5.5 性能管理 |
5.6 大客户管理 |
5.6.1 大客户数据 |
5.6.2 大客户视图 |
5.6.3 大客户SLA |
5.7 安全管理 |
5.7.1 用户组管理 |
5.7.2 用户管理 |
5.7.3 会话管理 |
5.8 日志管理 |
5.8.1 日志管理配置 |
5.8.2 记录/查询系统日志 |
5.8.3 日志手工/周期转储 |
5.8.4 溢出转储 |
5.9 系统管理 |
5.9.1 系统自身的监控 |
5.9.2 对适配器的监控 |
5.9.3 系统设置 |
5.9.4 版本检测与客户端版本自动升级 |
5.9.5 系统备份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关键特性设计 |
6.1 告警关联方案 |
6.2 根源告警相关性分析方案 |
6.2.1 设置根源告警分析的规则 |
6.2.2 告警相关性引擎分析 |
6.3 告警归并方案 |
6.4 知识库与故障单关联方案 |
6.4.1 从综合网管侧生成故障单的内容填充 |
6.4.2 故障单与知识库关联关系 |
6.5 告警与故障单关联方案 |
6.6 大客户业务视图方案 |
6.7 独立汇接局方案 |
6.7.1 交换机拓扑管理 |
6.7.2 交换机资源管理 |
6.7.3 交换机话统任务管理 |
6.7.4 交换机话统数据补齐 |
6.7.5 时间分布性能分析 |
6.7.6 时间对比性能分析 |
6.7.7 性能门限告警 |
6.7.8 交换机话务统计报表 |
6.8 系统性能指标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其它关键技术 |
7.1 与资源系统集成 |
7.2 CORBA 技术 |
7.2.1 CORBA 概述 |
7.2.2 基于CORBA 的多厂商网络管理系统 |
7.2.3 CORBA 方案 |
7.3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7.4 告警对象模型技术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系统配置 |
8.1 软件配置 |
8.2 硬件配置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展望 |
致谢 |
缩略词 |
图表清单 |
参考文献 |
(10)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与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电力通信网监控与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与综合管理项目的需求分析 |
2.1 鹤壁电力通信网的现状与问题 |
2.2 通信监控及综合管理系统结构 |
2.2.1 综合管理系统的定义 |
2.2.2 综合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2.2.3 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及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2.3 系统总体功能要求 |
第三章 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与综合管理项目的系统设计 |
3.1 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
3.1.1 监控中心主站系统方案设计 |
3.1.2 汇接站(SS)系统 |
3.1.3 监控站(SU)系统 |
3.1.4 站端数据采集装置 |
3.1.5 数据传输通道 |
3.1.6 通信设备硬件连接 |
3.2 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与管理系统的网络设计 |
3.2.1 网络层次的划分 |
3.2.2 网络节点的定义与选择 |
3.2.3 拓扑结构选择 |
3.2.4 兼容 TMN 的体系结构 |
3.3 系统的功能设计 |
3.3.1 实时监控管理子系统的功能设计 |
3.3.2 通信资源管理子系统的功能设计 |
3.3.3 实时监控管理子系统的网络设计 |
3.3.4 动力环境数据采集子系统详细设计 |
3.4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3.4.1 监控中心主站软件系统 |
3.4.2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第四章 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与综合管理项目的系统实现 |
4.1 工程实施 |
4.1.1 主要工程量 |
4.1.2 工程施工内容 |
4.2 数据采集功能实现 |
4.2.1 通信电源采集 |
4.2.2 机房环境采集功能实现 |
4.2.3 站端设备采集实现 |
4.3 子站与主站间的数据通信 |
4.4 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 |
4.4.1 实时监控管理子系统 |
4.4.2 通信资源管理子系统实现 |
4.5 工程验收 |
4.6 用户培训及系统试运行 |
第五章 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及综合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
5.1 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
5.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朗讯DACSII和华为BITS本地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实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江西电信传输网告警自动派单功能研究与实施[D]. 易鸣.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3]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研究[D]. 王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5)
- [4]无锡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D]. 白雪松.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2)
- [5]本地交换网网管系统中交换机集中操作模块的实现[D]. 弭军. 山东大学, 2007(07)
- [6]深圳电信新网控中心各专业网管搬迁设计方案[J]. 李华青. 邮电设计技术, 2003(11)
- [7]朗讯DACSII和华为BITS本地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的开发[J]. 梁宏志,张立全. 电信技术, 2003(01)
- [8]传输通信全业务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郑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9]南京电信综合网管系统[D]. 高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10]鹤壁电力通信网监控与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开发研究[D]. 李志学.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