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苄酯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苄酯

一、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苄酯(论文文献综述)

杨育青[1](2019)在《δ-癸内酯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醋酸溶液的处理》文中指出δ-癸内酯天然存在于椰子、覆盆子中,具有奶香、椰子和桃子样的果香气息。外观为无色黏稠液体。本文主要研究δ-癸内酯的合成以及其副产醋酸的有效利用。确定了2-戊基环戊酮为起始原料,自制过氧乙酸为氧化剂,经过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合成δ-癸内酯,反应收率大于96%,气相色谱纯度达到98.5%,经香气改善可以达到调香要求。另外,对其副产醋酸溶液的处理方案进行探讨,选择合成乙酸苄酯,并对其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进行工业化试车验证其可行性。

张志智[2](2018)在《CO2与不饱和烃羧化偶联制备不饱和羧酸(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CO2减排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一种科学合理的减排方式是对CO2进行化学转化,制成人类发展所必须的化学材料,减少人类对石油基化学材料的依赖。在众多的转化路线中,CO2与不饱和烃羧化合成不饱和竣酸(酯)的化学转化路线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自从1980年Hoberg等人开创了乙烯与CO2合成丙烯酸的合成路线以来,化学界就对不饱和烃的羧化反应制备不饱和羧酸酯的研究投入了广泛的关注。尤其近几年,欧洲和美国的许多课题组在实验和理论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广泛的进展。尽管如此,目前有关CO2与不饱和烃羧化制备不饱和羧酸(酯)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需要人们进一步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开发更为快速、高效、低能耗、经济性高的转化过程。本文以CO2为原料,探索了 CO2为羧化试剂合成不饱和羧酸(酯)的三条路线。包括乙烯与CO2合成丙烯酸酯的化学转化路线;乙炔和CO2合成丙烯酸酯的化学转化路线;以及芳基/烷基端炔与CO2合成芳基/烷基炔酸酯的化学转化路线。基于目前乙烯与CO2合成丙烯酸酯路线的理论研究现状,我们首先探索了乙烯与CO2“一锅法”制备丙烯酸酯的可能性,研究了乙烯、CO2、碘代烷烃在镍络合物上的反应行为。乙烯与CO2在镍络合物上偶联,可生成丙酸镍内酯环中间体,碘代烷烃具有开环作用,将丙酸镍内酯环转化成为丙酸酯。在所使用的双磷配体中,dppm配体与Ni(cod)2的组合促进了乙烯与CO2的偶联并合成了丙酸酯。认识到丙酸镍内酯环在反应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丙酸镍内酯环直接加入到乙烯与CO2以及碘代烷烃的三组分反应体系中,生成了丙酸酯;在添加配体的情况下,发生了化学计量反应,生成了少量的丙酸酯和丙烯酸酯。从化学计量转化的丙烯酸酯产率上看,弱极性溶剂效果好,作为碱助剂,碳酸钠的效果好。接下来,进行了乙烯和CO2在镍络合物或钼络合物上的偶联形成金属内酯环、金属内酯环开环释放丙烯酸酯的分步反应研究。第一步乙烯与CO2在镍络合物上偶联合成了丙酸镍内酯环,但是产物的纯度不高。含有杂质的丙酸镍内酯环进行开环反应,能够生成丙烯酸酯,证明了两步法的可行性。通过丁二酸酐脱羰法合成了高纯的镍内酯环,并进行开环反应。筛选了开环试剂,碘乙烷是目前最高效的开环试剂。调整了金属络合物,表明后过渡金属络合物和前过渡金属络合物都能够实现乙烯与CO2分步反应,合成丙烯酸酯。在效果上,两者的控制步骤不同,镍络合物生成的丙酸镍内酯环产率高,开环反应生成丙烯酸酯的产率低。钼络合物生成的丙烯酸钼络合物产率低,开环反应生成丙烯酸酯的产率高。但是总体上使用镍络合物,整个反应的丙烯酸酯的收率高。由于乙烯与CO2在金属络合物上偶联成丙酸内酯环,需要丙酸根β位上的氢消除反应才能实现丙烯酸根的生成。丙酸内酯环上丙酸根β位上的氢消除反应步骤制约了反应的进行。我们考虑提高底物的活泼性,乙炔与CO2可以在金属络合物上直接偶联成丙烯酸金属内酯环,避免了丙酸根β位上的氢消除反应。进一步通过丙烯酸金属内酯环加氢可合成丙烯酸。由于丙烯酸内酯环的加氢能垒特别高,直接用氢气加氢开环很难进行,实验中采用甲酸代替氢气,与乙炔、CO2反应合成丙烯酸。采用了多种配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促进丙烯酸的合成。双齿膦配体空间位阻较少,CO2与乙炔在有机金属催化剂上偶联形成了中间体,但是不能有效地避免丙烯酸双键的饱和,主要生成了丙酸。而空间位阻大的三苯基膦和dppepp配体促使反应生成了丙烯酸。而该反应是一个化学计量反应,未能实现催化循环。此外,将酸酐加入到反应体系中,通过酸酐脱碳原位生成的CO可有效地促进了催化反应的进行。采用乙腈和四氢呋喃等极性溶剂,反应的转化率较高,弱极性溶剂的效果不好。温度对反应的影响显着,而压力对反应的影响不大。与烯烃相比,端炔的C-H具有一定的酸性,反应活性较高,因此本论文进一步开展端炔与CO2羧化制备不饱和炔酸(酯)的研究。研究中,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银卡宾催化剂,以银卡宾或碘化银为催化剂,完成了 CO2与烷基/芳基端炔羧化制备芳基/烷基炔酸,CO2、烷基/芳基端炔、碘代丁烷三组分羧化偶联制备芳基/烷基炔酸正丁酯,CO2、烷基/芳基端炔、苄基卤化物三组分羧化偶联制备芳基/烷基炔酸苄酯的三部分研究工作。其中,银卡宾催化CO2与端炔的羧化偶联,完成了 1 mol%催化剂用量,DMF为溶剂、常温常压、Cs2CO3作用条件下,21种芳基/烷基炔酸的合成;银卡宾催化CO2、端炔、碘丁烷三组分羧化偶联,完成了2mol%催化剂用量,DMF为溶剂、40℃、常压、Cs2O3作用条件下,12种芳基/烷基炔酸正丁酯的合成;碘化银催化CO2、端炔、苄基卤化物三组分羧化偶联,实现了无配体参与条件下,2 mol%催化剂用量,CH3CN为溶剂、40℃、常压、Cs2CO3作用条件下,31种芳基/烷基丙炔酸苄酯的合成。

季丹丹,刘艳红,祝钧[3](2015)在《化妆品用水杨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系统综述了化妆品用水杨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并按照类型的不同对其合成方法进行分类,着重介绍了固体酸催化法、酯交换法、相转移催化法及微波合成法等;并阐述了其作为防晒剂、定香剂、抑菌剂和抗氧化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化妆品中水杨酸酯类衍生物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叶媛园[4](2014)在《柠檬酸酯的催化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氯乙烯(PVC)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人类日常生活领域当中,作为塑料助剂中用量最大的一类新材料助剂,增塑剂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而随着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安全性受到人们的质疑,优良性能且具有环保特性的柠檬酸酯增塑剂得到了塑料加工行业的青睐。目前国内主要的柠檬酸酯品种以柠檬酸三丁酯(TBC)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为主,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挥发性大,耐迁移能力小,添加在高分子材料制品中容易被溶剂抽出,导致影响产品的应用性能。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绿色化学的理念下,为改善现有柠檬酸酯的缺陷,通过对酯化反应工艺的优化,合成新型柠檬酸酯,并将其应用于PVC树脂中。将对甲苯磺酸负载于活性炭上,制得非均相催化剂(pTSA/C),作为本文研究的酯化催化剂。分别以2-丙基庚醇、苄醇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经酯化反应合成了柠檬酸三-(2-丙基庚)酯(TPHC)、柠檬酸三苄酯(TBnC)。分别对影响反应酯化率的条件,包括带水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醇酸摩尔比进行了优化,得到合成两种增塑剂的最优反应条件。将产品进行了精制,并对产品的主要性能,包括:酸值、密度、色度、粘度和加热减量进行了测定;且通过红外、核磁、质谱表征了产品的分子结构。TPHC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以55%pTSA/C为催化剂,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2%,环己烷用量为总质量的8%-10%,醇酸摩尔比3.7:1,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不超过140℃;TBnC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以55%pTSA/C为催化剂,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3%,环己烷用量为总质量的8%-10%,醇酸摩尔比3.9:1,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不超过150℃。通过建立柠檬酸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分别对55%pTSA/C催化柠檬酸与2-丙基庚醇和苄醇的酯化反应动力学及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将柠檬酸与不同重量的2-丙基庚醇或苄醇部分酯化,再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正丁醇进行酯化反应,制得柠檬酸丁庚酯、柠檬酸丁苄酯系列混合酯增塑剂,测定了产品的酸值、密度、色度等物理性状。将合成的柠檬酸酯增塑剂按照一定的配方利用溶剂铸膜法制得PVC膜制品,对增塑剂与材料的相容性、PVC膜的力学性能,耐挥发性、耐迁移性、耐抽出性及热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柠檬酸丁庚酯随着混合酯中长碳链酯含量的增加,增塑剂与PVC的相容性稍微降低,拉伸强度变大,耐挥发性、耐迁移性、耐抽出性及热稳定性相应增强;相比较TBC,TPHC增塑的PVC树脂120℃下24h的挥发损失率由25%下降到6%,120℃下48h的迁移损失率30%下降到17%,50%的热失重温度由280℃提高到307℃。所合成的柠檬酸丁苄酯与PVC的相容性优异,且随着混合酯中苄酯含量的增加,耐挥发性、耐迁移性、耐溶剂抽出性及热稳定性相应加强,其中性能最优异的是耐溶剂抽出性能,与TBC相比,48h后在无水乙醇、环己烷、石油醚中的抽出损失率由29.8%、25.1%、24.5%分别下降到2.5%、0.2%、1.4%。

俞善信,文瑞明,刘美艳[5](2013)在《合成苯甲酸正丁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评述了对甲苯磺酸,磺化硅胶,邻甲苯磺酸铜,磺化苯膦酸锆,氨基磺酸,六水三氯化铁,氧化亚锡,十二水合硫酸铁铵,硅胶负载硫酸钛,—水硫酸氢钠,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酸性离子液体等催化剂催化合成苯甲酸正丁酯的合成方法。

左秀[6](2011)在《微波辐射合成苯甲酸苄酯及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微波辐射技术,选取硫酸氢钠、氨基磺酸、对甲苯磺酸等三种催化剂,以苯甲酸和苯甲醇为原料在微波辐射下催化合成苯甲酸苄酯。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物料摩尔比等对苯甲酸苄酯产率的影响。比较得出对甲苯磺酸的催化活性远大于氨基磺酸和硫酸氢钠。选取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常规油浴加热条件下合成苯甲酸苄酯。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物料摩尔比等因素对苯甲酸苄酯产率的影响。当反应温度150℃、对甲苯磺酸用量1.00 g、苯甲酸0.10 mol、反应物醇酸摩尔比4.0︰1、反应回流时间为140 min时,苯甲酸苄酯产率最高。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分别在微波辐射下和常规油浴加热下合成苯甲酸苄酯,对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二次优化。微波辐射下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55℃、辐射时间30 min、对甲苯磺酸用量1.20 g、苯甲酸0.10 mol、醇酸摩尔比4.0︰1,平均产率可达94.52%,对甲苯磺酸用量、微波辐射时间对反应产率影响较大。常规油浴加热下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140 min、对甲苯磺酸用量1.00 g、醇酸摩尔比4.0︰1,平均产率可达96.37%,反应物醇酸摩尔比对反应产率影响较大。结果表明:微波具有加速反应的作用,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速率。对苯甲酸苄酯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讨。在无催化剂情况下,苯甲酸浓度不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变化,几乎没有发生酯化反应;在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的情况下,讨论了不同温度水平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对比微波辐射下与常规油浴加热下的反应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得到微波辐射下的反应活化能是常规油浴加热下的3/10,指前因子也大大的降低。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微波具有促进酯化反应的作用,体现了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马松艳,于冬梅,赵东江,乔秀丽,白晓波,董艳萍[7](2009)在《乙酸苄酯的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乙酸苄酯是无色透明油状的液体,具有茉莉花香气和水果香味,多用作食品和化妆品的香精。介绍了无机盐、固体超强酸、杂多酸、磺酸类、相转移、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室温离子液体、微乳等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方法,并对各种催化剂的性能、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谢晓鹏[8](2009)在《二元羧酸酯的合成与分离》文中认为环己烷氧化工艺中副产大量的混合二元酸(DBA),又称尼龙酸,其主要有机成分为己二酸(ADA)、戊二酸(GA)和丁二酸(SA)。开发混合二元酸下游产品二元羧酸酯,实现二元酸酯的分离精制,以扩大二元酸的应用范围和增加三种二元羧酸酯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第二章采用NaHSO4·SiO2作催化剂,用二元酸(己二酸、戊二酸、丁二酸)和不同的醇(甲醇、乙醇、丁醇、苄醇、十二醇、十六醇)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二元羧酸酯,该法产率高,操作简单,后处理方便,催化剂能回收再利用。对二元酸羧酸酯进行了IR、1H-NMR表征。对丁二酸二苄酯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第三章选用磷钨酸(phosphotungstic acid, HPW)为活性组分,硅胶(SiO2)和膨润土(bentonite,BN)为载体,通过超声浸渍法和普通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HPW/SiO2和HPW/BN,使用XRD、FT-IR、SEM等表征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浸渍法所制备的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比普通浸渍法制得的催化剂对二元羧酸酯的反应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以超声制备的HPW/BN催化剂催化活性比HPW/SiO2催化剂要高。第四章以二元酸二甲酯(己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甲酯)为实验对象,建立了气相色谱定性分析的方法,采用7层齿形分离柱为分离装置对二元酸二甲酯蒸馏分离进行初步尝试。

黄伟,张文勇[9](2008)在《苯甲酸及其钠盐下游产品研发概况》文中提出目前,我国限制了苯甲酸及其钠盐的用量和使用范围。因此,苯甲酸及其钠盐的下游产品及新工艺的研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十几种苯甲酸及其钠盐下游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成果,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俞善信,管仕斌,文瑞明[10](2006)在《一水硫酸氢钠在酯合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一水硫酸氢钠在催化合成酯(如一元羧酸酯、二元羧酸酯、氯乙酸酯、羟基酸酯、芳香酸酯)中的应用及其重复催化性能。

二、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苄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苄酯(论文提纲范文)

(1)δ-癸内酯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醋酸溶液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δ-癸内酯合成进展
    1.2 副产物醋酸溶液处理的技术进展
        1.2.1 副产物醋酸的分离技术
        1.2.2 副产物醋酸合成下游衍生产品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δ-癸内酯的合成
        2.1.1 过氧乙酸制备
        2.1.2 δ-癸内酯的合成
    2.2 副产物醋酸合成乙酸苄酯
        2.2.1 所用药品和主要仪器
        2.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δ-癸内酯的合成
        3.1.1 过氧乙酸的合成
        3.1.2 δ-癸内酯的合成
    3.2 副产物醋酸溶液合成乙酸苄酯
        3.2.1 乙酸苄酯反应机理
        3.2.2 副产物醋酸中和pH对反应的影响
        3.2.3 脱水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2.4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2.5 相转移催化剂三乙胺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2.6 投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3.2.7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2.8 乙酸苄酯粗品蒸馏和香气改善
    3.3 工业化生产
        3.3.1 工业生产过氧乙酸
        3.3.2 工业生产δ-癸内酯
        3.3.3 副产物醋酸工业化生产乙酸苄酯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CO2与不饱和烃羧化偶联制备不饱和羧酸(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目的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CO_2作为羧化试剂的应用
    2.2 CO_2的活化
    2.3 有机金属偶联乙烯与CO_2合成丙烯酸
    2.4 有机金属偶联炔烃与CO_2合成丙烯酸
    2.5 有机金属偶联炔烃与CO_2合成丙炔酸
第三章 乙烯和CO_2在镍络合物上羧化偶联合成丙烯酸酯
    3.1 前言
    3.2 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催化剂的制备
        3.3.2 反应过程
        3.3.3 产物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丙酸镍内酯环的合成探讨
    4.1 前言
    4.2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丙酸镍内酯环的制备
        4.3.2 产物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丙酸镍内酯环的合成验证
        4.4.2 还原法合成丙酸镍内酯环的条件考察
        4.4.3 高纯丙酸镍内酯环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4.4.4 丙酸镍内酯环的红外数据分析
        4.4.5 丙酸镍内酯环的元素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丙酸镍内酯环开环合成丙烯酸酯的探讨
    5.1 前言
    5.2 试剂及仪器
    5.3 实验部分
        5.3.1 丙酸镍内酯环的合成
        5.3.2 产物表征
        5.3.3 碘甲烷的开环反应
        5.3.4 碘乙烷的开环反应
        5.3.5 三氟碘甲烷的开环反应
        5.3.6 三氟碘乙烷的开环反应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乙烯和CO_2在钼络合物上羧化偶联合成丙烯酸酯
    6.1 前言
    6.2 试剂及仪器
    6.3 实验部分
        6.3.1 钼内酯环的合成
        6.3.2 钼内酯环合成丙烯酸酯的反应
        6.3.3 产物表征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钼内酯环的合成条件
        6.4.2 钼内酯环的碘甲烷开环
    6.5 本章总结
第七章 乙炔与CO_2合成丙烯酸反应研究
    7.1 前言
    7.2 试剂及仪器
    7.3 实验部分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在氢气气氛下的反应
        7.4.2 CO_2、甲酸与乙炔的反应
        7.4.3 酸酐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7.4.4 溶剂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7.4.5 催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7.5 本章总结
第八章 端炔与CO_2合成炔酸(酯)的催化反应研究
    8.1 前言
    8.2 试剂及仪器
    8.3 实验部分
        8.3.1 催化剂的制备
        8.3.2 炔酸的催化合成
        8.3.3 炔酸酯的催化合成
        8.3.4 产物表征
    8.4 炔酸的合成
        8.4.1 条件优化
        8.4.2 底物普适性研究
    8.5 炔酸正丁酯的合成
        8.5.1 条件优化
        8.5.2 底物普适性研究
    8.6 炔酸苄酯的合成
        8.6.1 条件优化
        8.6.2 底物普适性研究
    8.7 可能的反应机理
    8.8 本章总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
    9.1 本文主要结论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本文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论文发表等情况

(3)化妆品用水杨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水杨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1. 1固体酸催化法
        1. 1. 1以磺酸衍生物和无机盐为催化剂
        1. 1. 2以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
        1. 1. 3以杂多酸为催化剂
        1. 1. 4以分子筛为催化剂
    1. 2其他催化剂催化法
    1. 3酯交换法
    1. 4相转移催化法
    1. 5微波合成法
    1. 6其他合成法
2水杨酸酯类衍生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2. 1防晒功效
    2. 2定香功效
    2. 3抑菌功效
    2. 4抗氧化功效
3结束语

(4)柠檬酸酯的催化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增塑剂概述
    1.2 环保增塑剂
    1.3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
        1.3.1 柠檬酸酯简介
        1.3.2 柠檬酸酯的应用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柠檬酸酯原料概述
        1.3.5 柠檬酸酯合成催化剂简介
    1.4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合成方法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合成操作方法
    2.4 表征方法
        2.4.1 结构表征
        2.4.2 物化性能表征
    2.5 制品 PVC 膜的制备
    2.6 制品 PVC 膜性能表征
        2.6.1 增塑剂与 PVC 的相容性
        2.6.2 力学性能测试
        2.6.3 耐挥发性
        2.6.4 耐迁移性
        2.6.5 耐抽出性
第三章 柠檬酸庚酯增塑剂的合成研究
    3.1 柠檬酸三(2-丙基庚酯)的合成
        3.1.1 酯化原理
        3.1.2 合成方法
        3.1.3 催化剂的制备
        3.1.4 催化剂表征
        3.1.5 合成条件的优化
        3.1.6 精制工艺
        3.1.7 产品表征
    3.2 柠檬酸丁 (2-丙基)庚酯的合成
        3.2.1 合成方法
        3.2.2 产品物化性能测定
    3.3 TPHC 合成的催化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3.3.1 反应模型推导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柠檬酸庚酯增塑剂性能评价
    4.1 增塑剂的相容性
        4.1.1 溶解度参数
        4.1.2 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
    4.2 力学性能测试
    4.3 耐挥发性
    4.4 耐迁移性
    4.5 耐抽出性
    4.6 热稳定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柠檬酸苄酯增塑剂的合成研究
    5.1 柠檬酸三苄酯的合成
        5.1.1 酯化原理
        5.1.2 合成方法
        5.1.3 合成条件的优化
        5.1.4 产品表征
    5.2 柠檬酸丁苄酯的合成
        5.2.1 合成方法
        5.2.2 产品物化性能测定
    5.3 TBnC 合成的催化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柠檬酸苄酯增塑剂性能评价
    6.1 增塑剂的相容性
        6.1.1 溶解度参数
        6.1.2 红外分析
        6.1.3 透明度分析
    6.2 拉伸性能测试
    6.3 耐挥发性
    6.4 耐迁移性
    6.5 耐抽出性
    6.6 热稳定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合成苯甲酸正丁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磺酸催化合成苯甲酸正丁酯
2 无机物催化合成苯甲酸正丁酯
    2.1 无机氯化物和氧化物
    2.2 无机硫酸盐
3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苯甲酸正丁酯
4 杂多酸催化合成苯甲酸正丁酯
5 分子筛催化合成苯甲酸正丁酯
6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苯甲酸正丁酯
7 结束语

(6)微波辐射合成苯甲酸苄酯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微波化学简介
        1.1.1 微波的性质
        1.1.2 微波加热原理
        1.1.3 微波加热特点
        1.1.4 微波对物质的作用
        1.1.5 微波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1.6 微波对化学反应的作用机理探讨
    1.2 苯甲酸苄酯的研究进展
        1.2.1 苯甲酸苄酯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2.2 苯甲酸苄酯的主要合成方法
        1.2.3 微波辐射技术在苯甲酸苄酯合成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波加热催化合成苯甲酸苄酯
    2.1 试验方法
        2.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2 产品的气相检测
        2.1.3 试验过程
    2.2 微波辐射技术的应用
        2.2.1 微波辐照应用于该反应体系的可行性
        2.2.2 反应器参数的设定
        2.2.3 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2.3 硫酸氢钠催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2.3.1 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3.2 微波辐射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3.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3.4 醇酸摩尔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4 氨基磺酸催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2.4.1 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4.2 微波辐射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4.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4.4 醇酸摩尔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5 对甲苯磺酸催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2.5.1 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5.2 微波辐射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5.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5.4 醇酸摩尔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6 催化剂的选择
    2.7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
        2.7.1 正交表的设计
        2.7.2 优化结果讨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常规条件下合成苯甲酸苄酯的研究
    3.1 试验方法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2 试验过程
        3.1.3 产品的气相检测
    3.2 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的工艺条件研究
        3.2.1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3.2.2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3.2.3 苯甲醇与苯甲酸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2.5 小结
    3.3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
        3.3.1 正交表的设计
        3.3.2 优化结果讨论
        3.3.3 微波辐射加热与常规油浴加热下优化条件的对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成苯甲酸苄酯的动力学研究
    4.1 反应机理的研究
    4.2 苯甲酸苄酯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4.2.1 研究方法
        4.2.2 建立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假设
    4.3 试验与结论
        4.3.1 无催化剂情况下的合成苯甲酸苄酯的反应
        4.3.2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微波辐射下,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
        5.1.2 常规油浴加热下,工艺条件优化结果
        5.1.3 不同加热条件下,最佳工艺条件的对比
        5.1.4 合成苯甲酸苄酯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7)乙酸苄酯的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机盐催化合成乙酸苄酯
    1.1 三氯化铁
    1.2 硫酸氢钠
    1.3 十二水合硫酸铁铵
    1.4 硫酸铁
    1.5 硫酸高铈铵
    1.6 壳聚糖硫酸盐
2 乙酸苄酯的合成
    2.1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乙酸苄酯
    2.2 杂多酸 (盐) 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
    2.3 磺基水杨酸催化合成乙酸苄酯
    2.4 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
    2.5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制备乙酸苄酯
    2.6 离子液体室温催化合成乙酸苄酯
    2.7 微乳催化合成乙酸苄酯
3 结束语

(8)二元羧酸酯的合成与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合二元羧酸应用的研究现状
        1.1.1 以二元羧酸为分离对象的方法简述
        1.1.2 混合二元酸为原料的酯化工艺研究
    1.2 酯化用催化剂的种类和催化机理
        1.2.1 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1.2.2 酯化反应的机理
    1.3 分离技术概述
    1.4 本课题开展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NaHSO_4·SiO_2催化合成二元羧酸酯
    2.1 引言
    2.2 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装置
    2.4 实验步骤
    2.5 产品的分析方法和表征
    2.6 二元羧酸酯的合成
        2.6.1 己二酸二甲酯的酯化工艺条件
        2.6.2 己二酸二乙酯的酯化工艺条件
        2.6.3 己二酸二丁酯的酯化工艺条件
        2.6.4 二元羧酸二苄酯的合成
        2.6.5 二元羧酸高级酯的合成
        2.6.6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2.6.7 酯化产品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超声浸渍法制备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合成二元羧酸酯
    3.1 引言
    3.2 试剂和仪器
    3.3 实验装置
    3.4 实验步骤
    3.5 产品的分析方法和表征
    3.6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6.1 活性组分的选择
        3.6.2 载体的选择
        3.6.3 负载方法的选择
        3.6.4 催化剂的表征
    3.7 结果与讨论
        3.7.1 催化剂的红外表征
        3.7.2 催化剂的XRD表征
        3.7.3 催化剂的SEM表征
        3.7.4 酯化反应的应用
    3.8 小结
第四章 二元酸二甲酯的初步分离
    4.1 引言
    4.2 试剂和仪器
    4.3 实验装置
    4.4 实验步骤
    4.5 分离装置的选择
    4.6 结果与讨论
        4.6.1 蒸馏结果
        4.6.2 馏分气相色谱分析
    4.7 小结
附图(二元酸二甲酯气相色谱图)
参考文献
研究生工作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致谢

(9)苯甲酸及其钠盐下游产品研发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苯甲酸乙酯(EBA)
2 苯甲酸苯乙酯
3 苯甲酸正丁酯
4 苯甲酸甲酯
5 苯甲酸丙酯
6 苯甲酸苄酯
7 二甘醇二苯甲酸酯(DEDB)
8 苯甲醛
9 氢氧化苯甲酸锌
1 0 阿司匹林(化学名乙酰水杨酸)

(10)一水硫酸氢钠在酯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一元羧酸酯的合成[6~34]
2 二元羧酸酯的合成[35~52]
3 氯乙酸酯的合成[53~56]
4 羟基酸酯的合成[57~62]
5 芳香酸酯的合成[63~84]
6 催化剂的稳定性
7 结束语

四、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苄酯(论文参考文献)

  • [1]δ-癸内酯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醋酸溶液的处理[D]. 杨育青. 兰州大学, 2019(09)
  • [2]CO2与不饱和烃羧化偶联制备不饱和羧酸(酯)研究[D]. 张志智.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3]化妆品用水杨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 季丹丹,刘艳红,祝钧. 日用化学工业, 2015(11)
  • [4]柠檬酸酯的催化合成及应用研究[D]. 叶媛园. 江南大学, 2014(02)
  • [5]合成苯甲酸正丁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俞善信,文瑞明,刘美艳. 塑料助剂, 2013(05)
  • [6]微波辐射合成苯甲酸苄酯及动力学研究[D]. 左秀. 湘潭大学, 2011(04)
  • [7]乙酸苄酯的合成研究进展[J]. 马松艳,于冬梅,赵东江,乔秀丽,白晓波,董艳萍. 应用化工, 2009(10)
  • [8]二元羧酸酯的合成与分离[D]. 谢晓鹏. 新疆大学, 2009(01)
  • [9]苯甲酸及其钠盐下游产品研发概况[J]. 黄伟,张文勇. 天津化工, 2008(04)
  • [10]一水硫酸氢钠在酯合成中的应用[J]. 俞善信,管仕斌,文瑞明. 化工科技, 2006(06)

标签:;  ;  ;  ;  ;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苄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