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方森林经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会儒,雷相东,李凤日[1](2020)在《中国森林经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森林经理学是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如何有效组织森林经营活动的应用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工艺的一门科学,在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经理学20世纪初从日本引入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群,包括森林经理学、测树学、遥感和3S技术、信息管理和系统科学在森林经理中的应用等。本文从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模式、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与管理、林业统计与森林生长收获模型、森林经营计划与优化决策、林业遥感技术与应用、林业信息技术应用6方面对中国森林经理学60多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模式方面,提出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和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处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导下的近自然经营、多功能经营等实践探索和理论验证阶段。在建立和完善中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过程中,森林经理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随着现代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逐步深入,提出一套完整的建立相容性立木地上生物量模型方法。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长模型,将碳储量作为经营目标成为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满足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长收获预测和适应性经营需要。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森林参数定量反演方面,主要进展集中在激光雷达以及多模式遥感数据的综合反演技术等;无人机在森林调查中也开始得到应用;研制高分林业遥感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促进自主高分遥感数据的应用。研发大量森林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包含遥感影像、地理信息、小班区划和林地属性信息的全国林地"一张图"管理。尽管中国森林经理学在上述方面均已取得显着进展,但存在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体系、森林经营基础研究薄弱、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时效性差、缺乏森林经营的计划工具等问题,总体上处于"跟跑"地位。森林的多功能及其实现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严峻挑战,也是森林经理学发展的难得机遇,需要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与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开展森林经营的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和工艺研究,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求。
王迎[2](2013)在《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林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开发最早,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林区。它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地、以及西南金沙江、西北白龙江流域,同时还包括新疆天山国有林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重点国有林区已成为我国可采成过熟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社会发展滞后、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不稳定的地区。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思想的束缚下,林区开发建设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致使林区社会负担沉重,各项生活设施欠账严重。尤其是,长期坚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忽视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后备可采森林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林区经济发展后劲不强。其深层次原因是长期忽视森林资源经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这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在总结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上的成功作法和经验,重新设计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新模式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为实现将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林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从中国生态恶化、木材短缺的国情出发,也从重点国有林区以天然林为主的林情出发,在重点国有林区推进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即将重点国有林区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兼融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二是在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森林的分类经营,即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目标和侧重需求实施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不同的森林资源管理办法,不同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三是针对目前我国国有林、地方林范围不清、权属不明的现实,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和民营林的范围,其划定的原则是:将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国有林;将地方政府、县级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地方林;将林权改革后农民自主经营的森林划定为民营林。国有林范围的划定可按照分步走的原则,第一步将原中央管辖的重点国有林区(即136个森林工业企业局)划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即国有林,以后再逐步扩大。四是在明确中央政府对重点国有林区,即国有林的权属和责任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国有林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重新构建了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即在国有林林区建立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国有林管理体系。五是为确保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设计了相应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以及配套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措施。
周峻[3](2010)在《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后,林农成为森林经营的主体,林户超小规模的森林经营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的规模经营相矛盾,如何解决之一矛盾?如何帮助和引导林农控制和组织森林经营过程,从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这些都是林改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在对福建、江西和湖南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研究林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机制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当前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改后如何引导和帮助林农科学地管理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提供了现实指导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了PRRA方法、定性分析、层次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PRRA方法主要运用于调查区的林户调查,定性分析主要用于阐述了集体林权改革后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当前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在实证研究中,运用了统计描述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编制和推行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的历史,包括建国以来历次林权改革、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以及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情况的历史脉络。(2)运用林农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调查中获得的第二手资料对调查区森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包括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现状、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林农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统计描述和客观分析,并对它们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排序分析。(4)从森林可持续经营宏观管理机制的角度,将各种影响因素作为其内在有机组成部分的子机制,构建了一套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的框架,分析了框架构成各子机制的地位及相互关系。(5)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中的每一个子机制。具体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包括:(1)林农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行为受林农的受教育程度、营林收入、是否参与森林经营合作组织、掌握营林技术情况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2)技术因素、组织因素、资金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3)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是由四个子机制组成,即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体制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4)较系统地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5)设计了森林经营协会的组织体系。(6)设计了林学专业大学生林农培训制度。(7)构建与农林生产相协调的义务教育培养机制。(8)设计了专项基金制度。
曾祥谓[4](2010)在《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数千年来,我国森林一直被过度地开发利用。据专家估计,经过几千年的过度消耗,我国最具生物多样性也最具木材生产价值的原始森林,大约只剩下史前的2%,全国20.36%的森林覆盖率中,大面积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珍贵用材林树种和大径级木材几乎消耗殆尽。我国的木材生产已经从以天然林为主转到以人工林为主,木材的自给率只有60%,国内的木材消费量有40%依赖进口。为解决木材供需基本平衡,我国木材主要依赖进口。有专家指出,如果某种材料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3050%,这种材料就处国家安全警戒线下。我国人工林发展迅速,面积达6168.84万hm2,其中用材林2522.86万hm2。但我国人工林结构单一,质量差,生产力低。人工林木材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即造纸和人造板工业原料材的需求。如何解决商品材,即珍贵用材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主持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项研究,经过1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提出在森林分类经营中将森林分成商品林、公益林和多功能森林三类。多功能森林就是传统上所经营的天然次生林,在面积上占据多数。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多功能森林的经营。解决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主要对策是,在多功能森林的经营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加强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增加我国珍贵用材后备资源,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珍贵用材的需求。根据珍贵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经营过程等特点,借鉴国际森林经营先进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林业发展实践,选择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和生态采伐理论来支撑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实践。森林分类经营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把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公益林和两用林(多功能林)。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其经营目标是同时追求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近自然森林经营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强调以“接近大自然”的方法改造、利用森林,用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体化思想经营发展林业。次生林(或退化林地)到次生顶级群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尊重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缩短这个进程,从而取得生态和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的培育。现在很多林业发达国家把保护和发展阔叶树资源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地力衰退和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行许多优惠政策鼓励阔叶树的人工造林。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具有良好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也具备一定的科研条件和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林业重大生态工程,有效保护了珍贵树种资源。我国海南、广东、广西、黑龙江、福建、浙江、青海、内蒙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南方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吉林汪清林业局、西北的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分别总结出了我国南亚热带珍贵阔叶林人工经营模式、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定向经营模式、东北低质林改造和大径材培育模式和西北次生林多目标经营模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我国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工作严重滞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缺乏培育珍贵树种的积极性;投资不足,缺乏稳定有效的资金扶持渠道;技术储备不够,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发展机制不活,缺乏强劲的发展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珍贵树种培育过程中,重点抓好加强保护和积极培育珍贵树种种质资源,长远培育目标与短期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珍贵树种的特性确定合理的经营模式,保持清醒认识、避免盲目发展,因地制宜、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这5项工作。正确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珍贵树种和采取适宜的珍贵树种培育方式,对发展珍贵树种至关重要。选择珍贵树种,应坚持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2007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名录的颁布对我国的珍贵树种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各地可以参照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区划,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重点发展的珍贵树种。我国珍贵树种资源可以采取集约经营、定向改培、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抚育和管护等培育方式论文根据我国珍贵树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提出了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等发展对策,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珍贵树种由于其经营周期长期性而一直被忽视。人工林的发展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的需求,而不能满足占我国木材需求多数的珍贵用材的需求。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木材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珍贵树种。(2)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多功能森林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不是对立的,是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具体表述,是一致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提法更符合我国的林业实际,其经营思想将有力促进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3)我国集体林和次生林面积巨大,是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主要场所。应加强次生林的经营与改造,在次生林经营与改造过程中大力推进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与经营。(4)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生态采伐6种理论对珍贵树种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5)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适宜各地发展的乡土珍贵树种1000多种,现存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和低质低效林,发展珍贵树种空间巨大。(6)树种选择是珍贵树种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尽量选择当地乡土珍贵树种,选择树种应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7)通过对南亚热带、东北、西北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的实践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的针阔同龄混交林、针阔异龄混交林等几种珍贵树种经营模式。(8)针对性地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等7项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珍贵树种发展,发挥多功能森林的作用,加强次生林的改造,切实加快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培育步伐,加大投入力度,找准发展重点,优化发展方式,夯实发展基础,活化发展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我们就可以改变我国珍贵树种资源总量不足、珍贵用材严重依靠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逐步实现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珍贵用材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构筑雄厚的我国现代林业战略资源基础。
高兆蔚,李宝银,陈国瑞,叶功富,林杰,陈平留,洪端芳[5](2010)在《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该文回顾总结了建国后森林经理学科发展历程,评价森林经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海西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森林经理学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结合当前林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森林经理学科发展方向、理论框架和森林经理工作急需在若干重大理论和实用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的建议,以推动我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
盛炜彤,何英[6](2009)在《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本报告是在综合林业科学学科主要二级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差距、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对策与建议。所论述的林业科学学科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植物学、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森林培育学、经济林
陈世清[7](2007)在《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林业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公益事业,国有林场作为林业建设的基本细胞,本应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骨干、示范与辐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林业照搬前苏联模式,以采掘业的思想指导林业生产经营,重采伐轻经营、重造林轻抚育、重产出轻投入,可采资源越来越少、森林资源质量逐步下降、经营效益严重滑坡、人力资源大量流失,国有林场相继陷入“两危”困境,有的甚至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致使国有林场不能胜任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迫切需要对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总结国有林场经营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为国有林场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促进国有林场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开展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森林经营理论,而且对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广东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采取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的分析方法,对广东国有林场经营变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综合生态学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管理学理论和森林经理理论提出了“和谐林场”理论。其要点是:①国有林场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它由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经济系统、林场社会系统耦合而成;②和谐林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建设的林场;③和谐林场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特征,以国有林场价值高、林场职工福利好、森林资源丰富为标志的现代国有林场;④和谐林场的关键是要求林场与社会、林场与环境以及林场自身达到和谐,即“和谐林场”必须以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为目的,在森林资源经营上,始终以维持与提高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为中心,在林场内部形成以森林经营方案执行反馈机制为核心的利益均衡机制和学习共享机制,促进林场干部职工形成同志式互助关系。(2)根据“和谐林场”理论,提出了国有林场经营分析的理论框架,即从经营主体、经营客体、经营理法、经营目标、经营手段与经营环境六个方面来认识国有林场的和谐程度。(3)应用“和谐林场”经营分析理论框架对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变迁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广东省国有林场存在职工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低、法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谋划与控制体系不健全、社会负担重等不和谐因素。(4)针对影响广东省国有林场和谐的因素,提出应从改革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理顺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林场产权制度、实行国有林场经营准入机制、推动森林认证、剥离国有林场社会职能、完善森林经理体系、完善国有林场治理结构、调整国有林场产业与产品结构以及加强国有林场文化建设等方面妥善处理不和谐的因素,以促进广东省国有林场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5)以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验证了“和谐林场理论”及其构建和谐林场策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6)对广东省九连山林场和谐建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和谐林场的总体思路。研究结果对该场构建和谐林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对广东省国有林场也有借鉴作用。
詹昭宁[8](2007)在《中国森林经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讨论了当前森林分类经营、采伐限额和采伐限额调查、多功能经营、林业跨越式发展等热门话题;介绍了我国森林经理发展的历史;分析了目前森林经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了关于森林经理在林业建设中的定位,在宏观规划决策和微观林分调查技术中的发展;提出森林经理技术要面向小班为搞好经营服务以及振兴森林经理学科的途径。
李明阳[9](2006)在《从教材演变谈森林经理学科建设》文中认为对建国以来森林经理学教材建设进行了简单的历史回顾,指出现有森林经理学教材存在着目的任务不实、基础理论不稳、调整方法贫乏、研究内容单一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对“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目的任务、指导原则、理论体系、方法论等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初步设想,归纳出新时期森林经理学科建设的几个研究重点: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和森林认证研究、非用材林森林经理基础理论研究、生态环境因子调查监测技术研究、短周期用材林基地和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法研究。对森林经理学的性质、学科名称、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郑德祥[10](2006)在《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若干问题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实践,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要成本收益、经营模式、效益评价、经营风险、信息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现阶段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对森林资源资产化理论体系的完善与进一步研究有所助益。在前人大量的理论定性研究基础上,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实践与相关理论较为系统的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中木材价格、林地价格与林业税费等主要因子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影响进行量化分析,针对当前市场及生产经营条件,提供了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者在不同预期收益目标下木材销售保本价格参考;提出不同林地流转方式下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者的林地使用费支付参考取值区间;首次揭示了林业税费改革所带来的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的政策性增值及其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影响,并提出了林业税费进一步改革的建议,综合各因素分析结果建议经营者选择经营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以保障其预期经营目标的实现。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林业生产特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获利与分配状况等形成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资源资产经营模式的多元化状态。在归纳总结现阶段的各种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模式基础上,对各种经营模式进行了评价,提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主导经营模式。根据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特点,提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总目标与原则,改进了传统指标体系中对营林生产价值认识不足的缺点,构建了由6个主导性指标10个辅助性指标构成的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将风险理论引入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初步定义了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的概念,并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分类、风险识别途径、识别方法、风险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评价方法等进行阐述,提出了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应对与防范策略,构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管理的初步理论框架体系。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管理进行初步探讨,分析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的必要性、主要技术基础、可行性与现行建设条件,提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初步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二、南方森林经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方森林经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森林经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研究进展 |
1.1 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模式 |
1.2 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与管理 |
1.3 林业统计与森林生长收获模型 |
1.4 森林经营计划与优化决策 |
1.5 林业遥感技术与应用 |
1.6 林业信息技术应用 |
2 问题与差距 |
2.1 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体系 |
2.2 森林经营基础研究薄弱 |
2.3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时效性差 |
2.4 缺乏森林经营的计划工具 |
3 森林经理学研究展望 |
3.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和技术 |
3.2 森林资源调查监测 |
3.3 森林生长模型与模拟 |
3.4 森林经营规划与决策 |
3.5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
4 结语 |
(2)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代林业的研究 |
1.2.2 森林经营的研究 |
1.2.3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 |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3.4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难点 |
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的研究基础 |
2.1 现代林业 |
2.1.1 现代林业的内涵 |
2.1.2 现代林业的目标 |
2.1.3 现代林业的森林分类经营 |
2.1.4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2.2 森林经理 |
2.2.1 森林经理的内涵及作用 |
2.2.2 我国森林经理发展历程 |
2.2.3 我国森林经理的对策 |
2.3 森林经营 |
2.3.1 森林经营的内涵 |
2.3.2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概况 |
2.3.3 新时期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 |
3 重点国有林区的概况 |
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概况 |
3.1.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范围 |
3.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
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林区开发史 |
3.2.1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历程 |
3.2.2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模式 |
3.2.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的贡献 |
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 |
3.3.1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初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
3.3.2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中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7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
3.3.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后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
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 |
3.4.1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
3.4.2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兼顾森林经营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
3.4.3 重点国有林区以开发建设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
3.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
3.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3.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成因分析 |
3.5.3 大石头林业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典型案例分析 |
4 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及经验借鉴 |
4.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1.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 |
4.1.2 俄罗斯的森林资源管理 |
4.2 北美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2.1 美国的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 |
4.2.2 加拿大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
4.3 北欧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3.1 芬兰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
4.3.2 瑞典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
4.4 德国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4.1 德国的森林经营研究 |
4.4.2 德国的森林资源管理研究 |
4.5 日本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5.1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经营 |
4.5.2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资源管理 |
4.6 研究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 |
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改革 |
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作用 |
5.1.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地位 |
5.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经济地位 |
5.1.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文化地位 |
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目标 |
5.2.1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成我国北方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 |
5.2.2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基地 |
5.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改革 |
5.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功能区划 |
5.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
5.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采伐 |
5.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抚育 |
5.4 探索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最佳模式 |
5.4.1 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
5.4.2 重点国有林区兼融林的经营 |
5.4.3 重点国有林区商品用材林的经营 |
6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
6.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工作重点转移 |
6.1.1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是适应林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
6.1.2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林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
6.2 以重点国有林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林区工作重点转移 |
6.2.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
6.2.2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
6.2.3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条件 |
6.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设计 |
6.3.1 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与集体林的范围、权属和责任 |
6.3.2 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 |
7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与措施 |
7.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扶持政策设计的思路 |
7.1.1 政策设计以理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权属关系为基础 |
7.1.2 政策设计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 |
7.1.3 政策设计要确保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
7.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
7.2.1 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
7.2.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
7.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保障 |
7.3.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措施保障 |
7.3.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行政措施保障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致谢 |
(3)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独创或新颖之处 |
1.6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2 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森林经营 |
2.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 |
2.1.3 机制和管理机制 |
2.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理论 |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3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
2.2.4 机制方面的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研究动态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3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的历史回顾 |
3.1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产权制度变革的历史 |
3.2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 |
3.3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执行的历史回顾 |
3.4 本章小结 |
4 南方集体林调研地区森林经营管理的调查分析 |
4.1 林改后南方集体林调查区概况及林农调查 |
4.1.1 调查区概况 |
4.1.2 林农调查 |
4.2 调查区森林经营管理调查分析 |
4.2.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调查分析 |
4.2.2 林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 |
4.2.3 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统计分析 |
4.2.4 林农森林经营融资情况的统计分析 |
4.3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1 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
4.3.2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不足 |
4.3.3 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4.3.4 林农森林经营融资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排序分析 |
5.1 影响因素的选择和界定 |
5.1.1 技术因素 |
5.1.2 组织因素 |
5.1.3 资金因素 |
5.1.4 人力资源因素 |
5.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5.2.1 影响因素的排序 |
5.2.2 排序结果分析 |
5.3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的框架设计 |
6.1 框架设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6.1.1 框架设计的目标 |
6.1.2 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
6.2 框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
6.2.1 框架构成各要素的选择及解释 |
6.2.2 框架构成要素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
6.3 本章小结 |
7 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 |
7.1 方案的基本内涵及实施的意义 |
7.1.1 方案的基本内涵 |
7.1.2 方案编制与实施的意义 |
7.2 完善方案编制理念传播机制 |
7.2.1 发挥林业合作组织的宣传作用 |
7.2.2 开展结合林农实际的多种宣传形式 |
7.2.3 建立方案编制单位与林农的互动机制 |
7.3 创新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机制 |
7.3.1 方案编制的主体 |
7.3.2 方案编制的程序 |
7.3.3 方案编制的具体内容构成 |
7.4 健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审批制度 |
7.4.1 审批单位 |
7.4.2 审批的程序及内容 |
7.5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实施机制 |
7.5.1 方案解释机制 |
7.5.2 方案督促机制 |
7.6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监控机制 |
7.6.1 方案内部管理和监督 |
7.6.2 方案外部监督和控制 |
7.7 本章小结 |
8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森林经营合作组织 |
8.1 日本的森林组合及启示 |
8.1.1 日本森林组合的基本情况 |
8.1.2 日本森林组合的启示 |
8.2 发展森林经营合作组织应遵循的原则 |
8.2.1 坚持以产权明晰为基础 |
8.2.2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 |
8.2.3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
8.3 构建和完善森林经营合作组织体系 |
8.3.1 横向组织结构 |
8.3.2 纵向组织结构 |
8.4 健全森林经营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
8.4.1 健全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 |
8.4.2 健全组织的内部决策机制 |
8.4.3 明晰组织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
8.5 森林经营合作组织外部保障措施 |
8.5.1 立法规范方面 |
8.5.2 政府扶持方面 |
8.6 本章小结 |
9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引进机制 |
9.1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 |
9.2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
9.2.1 构建分级分类培训机制 |
9.2.2 建立人才示范带动机制 |
9.2.3 构建林学专业大学生林农培训机制 |
9.3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
9.3.1 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的重要意义 |
9.3.2 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模式 |
9.4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后备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
9.4.1 构建与农林生产相协调的义务教育培养机制 |
9.4.2 构建技术骨干培养机制 |
9.4.3 后备人力资源培养动力保障机制 |
9.5 本章小结 |
10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机制 |
10.1 专项基金制度的设计 |
10.1.1 专项基金制度的内涵及设计的必要性 |
10.1.2 专项基金制度的制定 |
10.2 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信贷融资机制 |
10.2.1 完善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 |
10.2.2 发展林业贸易信贷融资机制 |
10.3 创新林业合作组织合作融资机制 |
10.3.1 改善林业合作组织的融资环境 |
10.3.2 吸引民间借贷向合作社内聚集 |
10.3.3 加大林业合作组织内部的集融资 |
10.4 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风险防范机制 |
10.4.1 发展森林保险的政策建议 |
10.4.2 发展林产品期货市场的政策建议 |
10.5 本章小结 |
11 结论与建议 |
11.1 研究结论 |
11.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调查资料清单 |
附表二:林农情况调查表 |
附表三:森林经营措施规划设计一览表 |
附表四:林农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专家调查问卷 |
附表五: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 |
附表六:南方集体林区林农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
1.2 我国木材生产现状与需求分析 |
1.2.1 我围木材可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 |
1.2.2 中国木材净进口最多 |
1.2.3 我国木材需求分析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多功能森林经营 |
2.1 我国现代森林经营思想 |
2.2 国外森林经营理论发展 |
2.2.1 国外森林经营思想演变 |
2.2.2 世界林业发展简要回顾 |
2.2.3 世界森林经理发展动态 |
2.3 多功能森林经营 |
2.3.1 我国正在实行的森林“分类经营”是有偏差的 |
2.3.2 什么是多功能森林 |
2.3.3 多功能森林的位置和由来 |
2.3.4 多功能森林的经营 |
2.3.5 多功能森林的利弊分析 |
2.3.6 值得商榷的一些认识 |
2.4 多功能森林经营中发展珍贵树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2.4.1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长期刺激全球最敏感的环境神经 |
2.4.2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把本国发展置于不确定中 |
2.4.3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是一条滋养他国、瘠化本土的思路 |
2.4.4 发展珍贵用材树种应成为我国的一个林业新战略 |
第三章 珍贵树种培育理论 |
3.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
3.1.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3.1.2 森林的分类 |
3.1.3 森林分类经营的定义、指导原则及意义 |
3.1.4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理论与可持续发展 |
3.2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 |
3.2.1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形成过程 |
3.2.2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概念 |
3.2.3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3.2.4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林学要点 |
3.3 次生林经营理论 |
3.3.1 次生林的概念 |
3.3.2 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途径 |
3.3.3 次生林经营技术 |
3.3.4 我国次生林经营现状 |
3.4 森林演替理论 |
3.4.1 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 |
3.4.2 林分发生和更新阶段 |
3.4.3 林分生长和自然稀疏阶段 |
3.4.4 林分转型和下层林更新阶段 |
3.4.5 稳定森林群落阶段 |
3.5 林窗干扰理论 |
3.5.1 干扰定义和森林干扰类型 |
3.5.2 林窗定义和基本特征 |
3.5.3 林窗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3.6 生态采伐理论 |
3.6.1 生态采伐理论的形成过程 |
3.6.2 生态采伐的概念 |
3.6.3 生态采伐的原则 |
3.6.4 生态采伐理论的内涵 |
第四章 国内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 |
4.1 珍贵树种的定义、特性和种类 |
4.1.1 珍贵树种的定义 |
4.1.2 珍贵树种的特性 |
4.1.3 珍贵树种的种类 |
4.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 |
4.2.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存在问题 |
4.2.2 我国发展珍贵树种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
4.2.3 我国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研究及培育 |
4.3 国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 |
4.3.1 世界森林资源及存在的问题 |
4.3.2 全球珍贵树种发展概况 |
4.3.3 以珍贵树种资源为基础的国际木材产业实践 |
4.3.4 国外珍贵树种培育及启示 |
第五章 我国珍贵树种选择与区划 |
5.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与原则 |
5.1.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 |
5.1.2 珍贵树种选择原则 |
5.2 我国主要珍贵树种区划 |
5.2.1 东北区 |
5.2.2 华北区 |
5.2.3 华东、华中区 |
5.2.4 华南区 |
5.2.5 台湾区 |
5.2.6 滇南区 |
5.2.7 云贵高原区 |
5.2.8 甘南川西滇北高山峡谷区 |
5.2.9 西藏高原区 |
5.2.10 西北区 |
5.3 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 |
第六章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研究 |
6.1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 |
6.1.1 概况 |
6.1.2 专题一:部分楠木属树种在浙江的自然分布现状及其多样性研究 |
6.1.3 专题二:重庆市奉节县珍贵用材林自然分布现状 |
6.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及存在问题 |
6.2.1 地方珍贵树种经营实践 |
6.2.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存在的问题 |
6.3 典型珍贵树种经营案例 |
6.3.1 南亚热带优良珍贵阔叶人工林的经营模式 |
6.3.2 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经营模式 |
6.3.3 西北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模式 |
第七章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研究 |
7.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
7.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原则 |
7.2.1 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7.2.2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
7.2.3 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
7.2.4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
7.2.5 项目带动、依靠科技的原则 |
7.3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理论的实践思考 |
7.3.1 关于多功能森林经营 |
7.3.2 关于森林分类经营 |
7.3.3 关于近自然森林经营 |
7.3.4 关于次生林经营 |
7.3.5 关于森林演替 |
7.3.6 关于林窗干扰 |
7.3.7 关于生态采伐 |
7.4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条件分析 |
7.4.1 自然条件 |
7.4.2 历史条件 |
7.4.3 科研条件 |
7.4.4 实践经验 |
7.5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方式 |
7.5.1 集约经营 |
7.5.2 定向改培 |
7.5.3 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 |
7.5.4 抚育和管护 |
7.6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和建议 |
7.6.1 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
7.6.2 多措并举,积极开辟珍贵树种培育资金渠道 |
7.6.3 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 |
7.6.4 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 |
7.6.5 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
7.6.6 大力提倡用乡土树种发展珍贵树种资源 |
7.6.7 在集体林地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
7.6.8 解放思想,更新传统观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建议 |
8.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5)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经理学科发展概述 |
1.1 国外森林经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1.2 国内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
1.2.1 森林经理理论方面 |
1.2.2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方面 |
1.2.3 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方面 |
1.2.4 森林生长模拟方法和技术方面 |
1.2.5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方面 |
1.3 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历程 |
2 森林经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2.1 福建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 森林经理学科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1 森林经理工作是维护林业科学决策的基础 |
2.2.2 森林经理工作是规划森林空间、时间布局, 组织林业合理布局的手段 |
2.2.3 森林经理工作是科学指导森林经营和各种生产活动的措施 |
2.2.4 森林经理工作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和管理利用森林的保障 |
3 福建省森林经理工作主要成效 |
3.1 建立健全了各级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和技术队伍, 为实践森林经理工作, 打下了基础 |
3.2 组织开展了林业区划工作, 合理调整林种结构与林业生产力布局 |
3.3 构建了全省三级森林资源地方清查体系, 及时准确地掌握现状与动态变化趋势 |
3.4 全省性编制与实施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 努力提高森林集约经营水平 |
3.5 进行森林资产评估与资产化管理工作 |
3.6 编制森林分类经营规划, 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 |
3.7 加强森林采伐利用管理,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 |
3.8 重视计算机软件开发与3S技术应用, 实现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
4 当前我省森林经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重微观、轻宏观。 |
4.2 森林经营重经济效益, 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重视不够。 |
4.3 基础工作薄弱, 教材比较陈旧, 长期没有形成完整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战略战术体系和业务技术体系。 |
4.4 人才断层严重, 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更加匮乏。 |
4.5 林业数表已经过时。 |
5 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展望与对策措施 |
5.1 发展目标 |
5.2 技术体系总体框架设置 |
5.3 若干建议 |
5.3.1 要加大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的支撑力度。 |
5.3.2 抓紧森林经理学科教材编写工作, 形成完整的、符合国情、省情实际, 具有自身特色的森林经理学理论体系。 |
5.3.3 要做好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编制和实施的技术示范和样板工作。 |
5.3.4 要做好森林经理人才后备培养工作。 |
5.3.5 要组织一批森林经理技术人员, 对各类林业数表, 进行科学性、适用性的实践检验工作。 |
(7)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有林场经营研究现状与展望 |
1.2.1 基本概念 |
1.2.2 森林经营理论研究 |
1.2.3 森林认证 |
1.2.4 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研究 |
1.2.5 国有林场发展阶段研究 |
1.2.6 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展望 |
1.3 本研究概述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2 和谐林场经营理论框架 |
2.1 和谐林场经营理论的思想根源 |
2.1.1 和谐思想的精神实质 |
2.1.2 当代和谐思想的探索 |
2.2 和谐林场理论的基本构架 |
2.2.1 和谐林场建设的时代背景 |
2.2.2 和谐林场的理论基础 |
2.2.3 和谐林场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标志 |
2.2.4 和谐林场理论的基本构架 |
2.3 和谐林场经营分析理论框架 |
2.3.1 和谐林场是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综合性的统一 |
2.3.2 应用耗散结构和自组织原理优化和谐林场路径 |
2.3.3 和谐林场经营分析理论框架 |
2.4 小结 |
3 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变迁研究 |
3.1 广东省概况 |
3.1.1 广东省自然条件 |
3.1.2 广东省社会经济条件 |
3.2 广东省国有林场发展沿革 |
3.2.1 广东省国有林场的产生与发展 |
3.2.2 广东省国有林场现状 |
3.2.3 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发展阶段 |
3.3 国有林场经营系统变迁 |
3.3.1 国有林场经营主体变迁 |
3.3.2 国有林场经营客体变化 |
3.3.3 国有林场经营目标变化 |
3.3.4 国有林场经营理法变化 |
3.3.5 国有林场经营手段变化 |
3.4 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环境变迁研究 |
3.4.1 国有林场经营政策法律环境变化 |
3.4.2 国有林场经营经济环境变化 |
3.4.3 国有林场经营技术环境变化 |
3.5 小结 |
4 广东省和谐林场建设策略 |
4.1 影响广东省国有林场和谐的主要因素 |
4.1.1 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不顺 |
4.1.2 国有林场经营机制不活 |
4.1.3 国有林场法制建设滞后 |
4.1.4 谋划与控制体系不健全 |
4.1.5 国有林场社会负担重 |
4.1.6 职工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低 |
4.2 和谐林场建设对策 |
4.2.1 转换国有林场经营机制 |
4.2.2 调整国有林场产品与产业结构 |
4.2.3 完善国有林场森林经理体系 |
4.2.4 加强国有林场文化建设 |
4.2.5 完善国有林场治理结构 |
4.3 和谐林场建设政策建议 |
4.3.1 改革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 |
4.3.2 加强国有林场法制建设 |
4.3.3 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
4.3.4 建立国有林场现代产权制度 |
4.3.5 实行国有林场经营准入制度 |
4.3.6 积极推动森林经营认证 |
4.3.7 剥离国有林场社会职能 |
4.4 小结 |
5 案例研究 |
5.1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概况 |
5.1.1 自然地理条件 |
5.1.2 自然资源概况 |
5.1.3 社会经济条件 |
5.1.4 林场交通条件与基本建设 |
5.1.5 经营发展历史 |
5.2 九连山林场经营和谐性分析 |
5.2.1 经营环境分析 |
5.2.2 经营系统分析 |
5.3 和谐林场建设思路 |
5.3.1 营造和谐林场建设的宏观环境 |
5.3.2 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文化建设 |
5.3.3 创新经营模式,推动和谐林场建设 |
5.3.4 用现代森林经理理论组织和谐林场建设 |
5.3.5 用现代科技支撑和谐林场建设 |
5.3.6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有林场自我发展能力 |
5.3.7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国有林场素质 |
5.4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之处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中国森林经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经理的由来 |
2 从热门话题谈起 |
2.1 关于森林分类经营 |
2.2 采伐限额和采伐限额调查 |
2.3 多功能经营 |
2.4 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
2.5 森林经理的定位 |
3 森林经理学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
3.1 森林经理学科的名称 |
3.2 中国森林经理的发展 |
3.3 森林经理的宏观视野和微观落实 |
3.4 森林经理技术要面向小班 (山头地块) 为搞好经营服务 |
4 森林经理发展目前存在的困难 |
5 结束语 |
(9)从教材演变谈森林经理学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对森林经理学教材的历史回顾 |
2 现存森林经理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
2.1 目的与任务不实 |
2.2 基础理论不稳, 调整方法贫乏 |
2.3 研究内容单一 |
3 “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几个问题的探讨 |
3.1 森林经理学的目的任务 |
3.2 森林经理学的指导原则 |
3.3 森林经理学的理论体系 |
3.3.1 森林经理学的基础理论 |
3.3.2 森林经理学的基本原理 |
3.4 森林经理学的方法论 |
3.4.1 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抽样调查方法 |
3.4.2 系统工程方法 |
3.4.3 以运筹学、非线性数学为基础的优化决策方法 |
3.4.4 以“3S”技术为基础的空间分析方法 |
4 新时期森林经理学科建设的重点 |
4.1 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和森林认证研究 |
4.2 非用材林森林经理基础理论研究 |
4.3 生态环境因子调查、评价、监测技术 |
4.4 短周期用材林基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
5 问题和讨论 |
5.1 森林经理学科的性质 |
5.2 森林经理学的名称 |
5.3 森林经理学的今后研究方向 |
(10)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若干问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基础概念与分析方法概述 |
1.6 研究区域与基础分析数据来源 |
2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中的木材价格问题分析 |
2.1 林木价格确定因素 |
2.2 木材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
2.3 木材市场价格变化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影响分析 |
2.4 小结 |
3 林地流转与森林资源资产经营 |
3.1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过程中的林地流转 |
3.2 不同林地流转方式的林地价格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影响分析 |
3.3 小结 |
4 林业税费改革与森林资源资产经营 |
4.1 林业税费体制历史沿革 |
4.2 1994 年以来林业税费体系进一步改革必要性分析 |
4.3 林业税费变革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影响分析 |
4.4 林业税费进一步改革建议 |
4.5 小结 |
5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模式分析 |
5.1 森林资源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 |
5.2 森林资源资产主要经营模式 |
5.3 森林资源资产主要经营模式评价与分析 |
5.4 小结 |
6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6.1 效益与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 |
6.2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6.3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4 小结 |
7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分析 |
7.1 风险与风险管理 |
7.2 主要的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类型 |
7.3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识别 |
7.4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评价 |
7.5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
7.6 小结 |
8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分析 |
8.1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及发展简况 |
8.2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必要性分析 |
8.3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技术基础 |
8.4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可行性分析 |
8.5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8.6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初步分析 |
8.7 小结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南方森林经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森林经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会儒,雷相东,李凤日. 林业科学, 2020(09)
- [2]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3]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D]. 周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4]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D]. 曾祥谓.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5]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高兆蔚,李宝银,陈国瑞,叶功富,林杰,陈平留,洪端芳. 海峡科学, 2010(01)
- [6]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A]. 盛炜彤,何英.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9
- [7]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世清.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8]中国森林经理探讨[J]. 詹昭宁. 林业经济问题, 2007(01)
- [9]从教材演变谈森林经理学科建设[J]. 李明阳. 林业调查规划, 2006(06)
- [10]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若干问题分析研究[D]. 郑德祥.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