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昂[1](2021)在《基于电池寿命预测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汽车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行业走出困局的重要途径,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政策鼓励。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目标,仍受到成本、能量密度和电池寿命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普及推广。而增程式电动车在纯电动车构型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套增程器,降低整车成本的同时延长了车辆续驶里程,是向纯电动车过渡的优良选择。增程式电动车主要能量来源是动力电池组,而电池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老化,进而影响其容量和功率等。因此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动力电池寿命衰退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增程式电动车的整车控制策略,合理进行能量分配来使考虑寿命在内的车辆总运行成本最低,同时保护电池,延长其使用寿命。文章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课题组的纵向项目,设计一款微型增程式物流车。在明确了动力系统结构、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后,对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机、电池组和增程器三个主要动力部件进行参数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在市场上进行产品选型。(2)分析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寿命衰退机理和寿命影响因素。在实验室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电池循环寿命的实验。结合应用广泛的磷酸铁锂电池基础循环寿命预测模型,利用回归拟合等知识对基础寿命模型中的待定参数进行了辨识。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并将预测模型离散化到汽车的行驶过程,做到行驶过程中变因素条件下的寿命预测。(3)在分析了整车控制系统结构和增程车各种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基于增程式电动车的运行特点以及改善动力电池寿命衰退的目的,制定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由于电池在不同SOC,温度和电池健康度的条件下,功率状态会发生改变,因此给出了SOP表以及电池功率随电池寿命衰退的规律。设计了APU模糊控制策略,由于控制策略中,关键的隶属度函数的参数是根据经验值初步选择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整车运行成本最优的目的,结合电池功率状态,引出了遗传算法,在不同条件下实时优化隶属度函数的参数直至寻到目标函数下的最优解。最后以尽可能多的能量回收为目标,在满足ECE法规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再生制动力并给出了再生制动控制的流程图。(4)根据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的匹配结果和制定的整车控制策略,在Advisor中建立了整车仿真平台,在MATLAB/Simulink中编写了控制策略算法,两者进行联合仿真,验证了整车能够满足动力性能指标要求。接着在不同环境温度,起始SOC和运行时长的情况下,比对以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控制策略和传统单点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利用APU补偿动力电池放电的模糊控制策略,可以在每日工况循环中,减少电池的寿命衰退,延长其使用寿命。比对将电池损耗纳入考虑的总成本可以发现,有些情况下相对于传统单点控制策略不会有太大的提升。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起始SOC的降低和运行时长的增加,优化模糊控制策略对整车经济性的提升会越明显。
田甜[2](2020)在《喷射成形制备新型第三代粉末高温合金的组织和性能》文中研究说明喷射成形技术是一种近净成形的快速凝固技术,相比传统铸造&锻造和粉末冶金工艺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采用喷射成形(Spray Forming,SF)+热等静压(Hot-isostatic pressing,HIP)+等温锻造(Isothermal Forging,IF)+热处理(Heat Treatment,HT)工艺制备了涡轮盘用新型第三代粉末高温合金 FGH100L。研究了在 SF、SF+HIP+HT 和 SF+HIP+IF+HT 三种工艺下,FGH100L 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特征,下文简称为SF沉积态、HIP和IF FGH100L合金。结果表明:这三种工艺态FGH100L合金的晶粒尺寸依次是先增大后减小,晶粒的形貌发生了近球形-多边形-近球形的转变;三种工艺态FGH100L合金的室/高温强度逐渐增大,塑性稍有下降,其中SF沉积态塑性最好。IF FGH100L合金的室/高温拉伸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和延伸率比LSHR合金分别高165MPa/2.3MPa、82MPa/63.1MPa和6.5%/8.5%;FGH100L合金的低周疲劳寿命是LSHR合金的4.4倍。研究了固溶热处理温度对不同工艺下FGH100L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固溶温度+双级时效热处理后,随固溶温度的升高(1110-1170℃),HIP 和 IF FGH100L 合金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大,HIP FGH100L合金在1130℃亚固溶处理时,合金内获得3种尺寸数量平衡匹配较为合理的γ’析出相:一次γ’相呈链状分布于晶界,尺寸范围在0.73-3.55μm,呈不规则形状;大部分二次γ’相正在分裂呈立方形分布在晶内,尺寸范围在0.27-0.92μm;大量球形三次γ’相分布在一次γ’相、二次γ’相和基体的相边界区域,尺寸范围在≤0.17μm;在1170℃过固溶处理时,合金内只存在一种单模分布的三次γ’相。在固溶温度为1130℃时,IF FGH100L合金的室/高温拉伸强度和塑性均最好。研究了长时时效对亚/过固溶(Sub-solvus/Super-solvus)热处理态HIP和IF FGH100L合金组织与性能的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在760℃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500-2000h),HIP和IF FGH100L合金的晶粒尺寸均变化不大。当时效2000h时,Sub-solvus IF合金的室/高温拉伸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较长时时效前降低了 229MPa、228MPa和198MPa、230 MPa,延伸率分别降低12.9%和4.35%;当时效1000h时,Sub-solvus IF合金的高温拉伸强度和塑性均较Super-solvus IF合金高,且亚/过固溶态IF FGH100L合金内γ’相之间均存在大量的位错,同时大量位错在γ’相之间塞积。层错切割γ’相,并通过宽度的增加形成连续层错是Sub-solvus IF合金的另一变形机制。Super-solvus IF合金内部并未出现大量层错切割γ’相的现象,只有少量的超位错切入γ’相内部。研究了不同工艺下FGH100L合金的蠕变性能和温度与应力作用对合金蠕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5℃和897MPa条件下,HIP和IF FGH100L合金的蠕变断裂时间和应变分别为56.96h/81.54h和16%/21.9%。HIP和IF FGH100L合金的蠕变变形机制主要是位错、层错以切割方式通过γ’相,促使全位错更容易分解,合金中出现贯穿γ基体和γ’相的连续的较宽层错。在蠕变后期,随着位错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导致位错在锯齿晶界和碳化物附近大量塞积,阻碍位错运动。在897MPa、650-750℃下,随着温度的增高,IF FGH100L合金取向差值逐渐降低,说明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能承受的应变集中不同,温度越高合金承受应变相对较低,且蠕变寿命就越低。在750℃、450-897MPa下,随着应力的增高,IF FGH100L合金取向差值逐渐降低,应力越高蠕变寿命越低,但合金内应变主要分布于晶界附近,此温度下合金晶界是薄弱位置。
张晓俊[3](2020)在《基于非理想修复的航空装备可靠性及更换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靠性及更换策略是影响航空装备和子系统运行及维护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综合保障部门来说进行有效的管理非常具有实际意义。在实际工程中,服役阶段修复过程的可靠性及维修策略是装备系统的重要数据指标。通过调研得知,基于非理想的修复过程更加符合实际维修状况。因此,全文从如何描述装备系统全寿命周期的非理想修复过程,及其基于非理想修复的实际可用度及更换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实际工程需求出发,根据准更新理论确定了装备及子系统的非理想修复模型,同时也构建了系统的可用度及更换策略模型。全文基于所选择的非理想修复模型开展研究,其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首先,对航空装备的非理想修复模型及策略进行选取,且给出了装备系统在其中继级维修体制层面中当决策变量为预防性维修周期和两次预防性维修之间所进行非理想修复次数的情况下所构建的维修费用模型。通过相应的费用模型对更换策略进行优化,同时对最佳更换策略进行了可用度验证。其次,基于非理想修复模型对劣化系统的备件开展研究,给出了在非理想修复模型下的最优备件预测过程。根据工程中系统随着正常运行时间不断减少和修复时间不断增加会逐渐劣化这一特性,利用准更新理论分析了系统实际可用度的上下界。同时,采用数值方法给出了最优的备件需求。使得备件年度采购数量达到最佳,以满足实际运行可用性要求,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模型进行论证。再次,对考虑质保的劣化系统更换策略开展研究,在建模过程中为了突出不可忽略的修复时间在保修成本分析中的重要性而构建了固定保修模型,并与忽略修复时间的成本模型进行了比较。同时,为了研究系统承制方和使用方的成本也构建了延保模型。其中,承制方采用两种更换策略为使用方提供延保选项。然后,基于单位时间的平均成本对承制方进行了效益分析。最后,对非理想修复模型下的多态系统更换策略进行研究,对文中非理想修复模型仅用于两状态系统进行了补充。在实际工程中,系统维修计划的实施并不是取决于系统中部分构件性能状态的变化,而是由整个系统的性能状态变化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文中采用了一种根据多态系统“整体性能”而确定的最佳更换维修策略对子系统进行分析,同时确定了多态系统长期情况下单位时间的平均效益。
安东阳[4](2020)在《姿控发动机涂层热性能试验技术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天科技水平体现国家战略意志、关系国家安全,其作用已远超科技领域本身,对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人类生活与发展都展现出广泛深远影响。姿控发动机是为导弹武器和航天器提供动力的核心推进装置,在航天领域用途广、要求高。抗氧化涂层是姿控发动机关键热端部件,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姿控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热性能试验技术与寿命预测方法可为抗氧化涂层工艺制造及结构材料体系设计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针对抗氧化涂层热性能分析中加热机制迥异和温场特性时变而难以准确分析其传热过程的问题,实现不同加热机制中涂层增长/挥发的传热机理研究是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针对抗氧化涂层热性能分析中存在缺少理论依据而不可避免造成氧化动力学分析盲目性的问题,构建不同阶段氧化动力学分析方法是需要解决的又一重要科学问题;针对无法在线宽温域恒温加热和有氧/真空快速热震而导致抗氧化涂层热性能不能准确试验的应用难题,研制热性能试验系统是本文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传统寿命预测方法存在中断试验及简化因素过多而不能准确预测寿命的问题,建立一种可行可靠的寿命预测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本文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加热机制中抗氧化涂层增长/挥发传热模型研究。推导电阻加热、感应加热和辐射加热机制的物理模型,建立不同加热机制的抗氧化涂层三维热传导分析模型,揭示不同加热机制下涂层增长/挥发的表面热量分布非均匀规律,数值计算不同加热机制的升温速率与涂层增长/挥发条件下表面热量分布均匀性,为热性能试验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基础。(2)抗氧化涂层热性能试验方法和氧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研究抗氧化涂层热性能质量法测量方法,建立基于比例系数法、莱以特准则和加权递推平均滤波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抗氧化涂层的氧化机理,建立抗氧化涂层在不同氧化阶段的质量变化、氧化速率和氧化时间等参数的氧化动力学模型,揭示抗氧化涂层在氧化、扩散和脱落阶段的氧化动力学规律,实现抗氧化涂层氧化过程准确分析。(3)研制姿控发动机涂层热性能试验系统。恒温试验装置设计不同温区的立式加热/制冷结构,解决-180~2300℃的在线恒温加热/制冷试验问题。有氧/真空热震试验装置设计快速热震加热结构,温升速率可达50℃/s,建立高真空试验环境,解决500~2300℃有氧/真空快速热震试验问题。研究目标温度值温控方法,解决试验过程中温度超调和难以精确控制问题。(4)抗氧化涂层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采用表征技术及热性能试验方法,分析不同试验条件下抗氧化涂层的失效因素。采用寿命特征量理论和单参数热循环寿命预测方法,基于有氧热震寿命试验数据,将涂层氧化厚度变化的因素引入单参数热循环寿命预测方法中,建立以抗氧化涂层不同氧化厚度的试样表面平均最大热应力范围值为参变量的有氧热震寿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解决了抗氧化涂层的寿命预测问题。(5)热性能试验系统的试验结果和不确定度分析。采用热性能试验系统进行了恒温和有氧/真空热震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设计正确合理。分析恒温加热试验氧化过程,验证氧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分析该试验系统的不确定度,质量测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19mg,热震试验装置温度测量合成不确定度为1.65℃,恒温试验装置温度测量合成不确定度为3.19℃。
曹文翰[5](2019)在《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塞杆密封性能及寿命直接决定了斯特林发动机的使用效率及功率。盖封密封件是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密封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满足服役工况所提出的高压、高速、高温及无油润滑等条件的同时,需要实现低摩擦功耗及长使用寿命,故密封件的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尤为重要。目前盖封密封件存在性能低、寿命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斯特林发动机的可靠性、极限性及稳定性。开展盖封密封件的延寿设计,对斯特林发动机的应用及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延长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服役寿命为目标,按照层层递进关系,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研制耐磨自润滑密封件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密封服役工况对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材料摩擦磨损模型;依据所得参数及模型,提出多场耦合下密封动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密封件在不同工况下的寿命变化规律;基于建立的模拟方法,研究结构参数对密封件性能及寿命的影响规律,进行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最后对所得研究结论进行试验验证。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从原理上分析了盖封密封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包括过量磨损现象、热堆积失效及形变与破坏。研制了PPS、纳米氧化铝、纳米氧化锆及纳米碳化锆改性增强的四种PTFE基复合材料。考察了复合材料基础力学、热学、摩擦学性能及增强相的增强机理。发现纳米颗粒能有效增强材料的硬度、导热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且对摩擦转移起到机械加强作用,并促进摩擦转移膜的化学吸附。采用基于半梯型分布隶属度函数及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优选出了最佳密封件材料,该材料由PTFE、PPS及纳米氧化锆组成。(2)搭建了高温摩擦磨损试验装置,研究了高温下载荷及速度对密封件材料摩擦系数、磨损率、磨损机理及自润滑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而揭示出载荷及速度的增加增强了材料自润滑性,但进一步提升后会对转移膜形成严重刮擦或剥蚀,导致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显着降低。提出了一种改进灰狼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参数的方法,依据经典摩擦磨损理论及试验结果,建立了密封件材料摩擦系数及磨损率的回归模型。(3)基于盖封密封功能需求及密封结构设计准则,设计了组合结构的CL盖封密封件。提出了结合有限元技术及修正的Archard磨损模型的密封热-应力-磨损耦合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并将材料参数及磨损模型植入计算中,模拟了密封件的运行过程,考察了密封件等效结构应力、密封接触特性、表面温升及磨痕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静压状态下,密封接触压力与结构应力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往复运行时,外行程内易发生密封失效;磨损过程中,密封接触面底部随时间推移会出现明显应力集中;工质压力对密封件性能及寿命的影响强于活塞杆往复速度的影响。(4)研究了磨损过程中结构参数对密封件性能及寿命的影响规律,并以密封件寿命最长和综合密封性能最佳为目标,采用中心复合响应面设计法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AG-II相结合的策略,进行了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密封件的使用寿命及综合性能均得到了提高。(5)搭建了斯特林活塞杆密封试验台及磨痕检测装置,试验验证了延寿设计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及设计的密封件材料及结构的磨损量明显低于原密封件,C形环内表面磨痕分布及整体衍变趋势实测值与数值仿真结果较为一致,经过结构优化设计后的CL密封件的密封压降较之前显着降低,使用CL密封件的活塞杆密封组件工质泄漏量减少了30%。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将为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的设计、使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及理论支持。
毛宇泽[6](2019)在《结构弹性对航空发动机薄壁滚子轴承承载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正朝着薄壁轻量化和多功能部件集成化的方向演变,薄壁结构轴承、柔性支承轴承、薄壁一体化结构轴承将成为航空发动机轴承及其他高速装备领域的主要趋势。目前滚动轴承基础理论体系仍然是仅考虑接触弹性的刚性套圈假设理论,没有考虑薄壁套圈结构弹性及其与支承结构的耦合作用,不能适应滚动轴承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以航空发动机薄壁滚子轴承为对象,考虑薄壁套圈结构弹性、刚性轴承座与薄壁套圈的耦合作用、以及弹性支撑结构与薄壁套圈的耦合作用,建立了拟动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了薄壁滚子轴承动态特性,修正了疲劳寿命,建立了一套薄壁滚子轴承分析方法,阐明了薄壁套圈在结构弹性与接触弹性协同作用下的变形规律,揭示了弹性支撑结构对轴承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改善轴承载荷特性的薄壁滚子轴承套圈/座孔装配间隙的关联设计方法,为发展薄壁轻量化滚动轴承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针对外圈单点约束下的薄壁套圈滚子轴承,计算了轴承薄壁外圈的结构弹性变形,基于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轴承内部的动态接触作用,建立了单点约束下的薄壁滚子轴承拟动力学分析模型。对一个薄壁轴承的算例结果表明,薄壁套圈在载荷的作用下会发生显着的结构弹性变形,轴承内部载荷分配状态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单点约束下套圈会发生“压扁”,导致轴承内部载荷分配更加集中,轴承承载区有明显变化。套圈壁厚越薄,套圈结构变形的影响越显着。针对刚性轴承座约束下的薄壁轴承,研究了刚性座孔与薄壁套圈的耦合作用,基于弹性理论分析了套圈与座孔之间的二维协调表面接触,推导了考虑刚性座孔耦合效应的薄壁套圈变形协调方程,建立了考虑外圈/座孔装配间隙的薄壁滚子轴承分析模型;分析了外圈/座孔装配间隙对薄壁外圈变形的影响及轴承内部载荷分配的变化规律,以N43756S1型号薄壁轴承为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与刚性座孔的耦合作用下,薄壁套圈的结构变形可达到微米级,且外圈/座孔装配间隙与外圈内径的比值处于[-0.5~0.83]×10-3这一区间时,外圈/座孔装配间隙处于一个有利区间,在此区间内,套圈发生拉长变形,轴承内部载荷分配得到改善,最大滚子/滚道载荷最多减小了12%,轴承内部接触微区的相对滑动变小,当外圈/座孔装配间隙大于有利区间上界时,轴承内部载荷分配更加恶劣。不同材料与温升带来零件尺寸的不同膨胀也会改变外圈/座孔装配间隙,进而影响有利区间。建立了考虑座孔装配间隙影响的薄壁滚子轴承疲劳寿命模型。基于对轴承内部的载荷分布的修正,对轴承疲劳寿命进行了第一次修正;计算了薄壁套圈结构变形在套圈内部产生的应力分布,分析了薄壁轴承滚道次表层应力状态变化,在第一次修正的基础上,进行了轴承疲劳寿命的二次修正。分析结果表明,当外圈/座孔装配间隙处于有利区间时,一次修正寿命得到延长,二次修正寿命在一次修正的基础上再次增加,相比刚性假设,疲劳寿命增加最多可达40%以上。当外圈/座孔装配间隙处于有利区间时,轴承游隙越大,壁厚越薄,轴承相对寿命增长越大。而由于轴承内部载荷分配更加均匀,导致滚子/滚道接触区相对滑动速率减小,弹流润滑作用略微减弱,但仍然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针对自身带有结构弹性的鼠笼轴承座,建立了鼠笼轴承座的有限元模型,计算鼠笼轴承座的结构变形,与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研究轴承内部接触弹性-薄壁套圈自身结构弹性-套圈与座孔接触弹性-轴承座自身结构弹性四者耦合的鼠笼轴承座薄壁轴承内部接触特性,并发展为鼠笼一体化轴承的分析模型,计算一体化结构的结构变形,与拟动力学模型耦合求解,研究鼠笼一体化轴承内部的载荷分配变化、轴承刚度变化、滚道挠曲导致的滚子倾斜等。对某型号的鼠笼支撑滚子轴承的分析结果表明,鼠笼支撑结构的结构弹性使得轴承套圈变形极大,显着改善了轴承内部载荷分布状态,使得轴承疲劳寿命增加,保持架打滑率下降,整体结构刚度显着减小。并且鼠笼结构及套圈的结构壁厚越薄,结构弹性变形带来的影响越显着。此外,鼠笼支撑结构弹性变形可能会导致滚子倾斜,因此在高速轴系中采用鼠笼支撑结构时,需要综合考虑整体结构刚度及滚子运转的稳定性。设计了鼠笼支撑一体化轴承结构变形试验台,采用内圈固定、法兰盘一端加载的方式,避免了套圈上测量点的平移,法兰盘一端采用滑轨约束和过盈装配,有效避免了法兰盘的歪斜和滑动,保证测量结果精确。对实际应用中的鼠笼轴承型号及刚性座孔装配的薄壁滚子轴承的套圈变形进行了测量,验证了本文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刘吉超[7](2019)在《基于旅行信息预测的并联型PHEV能源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由于高能耗、高排放的缺点,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为了实现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纯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为发展目标的新能源汽车方案被相继提出。然而,由于EV尚存在诸多瓶颈技术有待攻克,导致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在此背景下,并联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以其出色的节能减排能力,被视为是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到EV的理想过渡方案。并联型PHEV的能源来自于燃油和电能,为了实现车辆能源的在线最优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车辆的节能减排性能,本文对并联型PHEV的能源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分别通过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和启发式动态规划(Heuristic Dynamic Programming,HDP)两种优化控制方法,设计出以下三种基于旅行信息预测的能源管理策略(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EMS)。(1)基于混杂旅途模型的在线EMS考虑到车辆在实际交通环境下的行驶状态不仅受到自身运动状态的影响,还受到道路交通流状态的影响,本文通过解析的方式设计出基于混杂旅途模型的在线EMS。首先,根据车辆在实际道路环境下的运行特征,分别通过构造车辆运动学模型和道路元包传输模型(Cell Transmission Model,CTM)去描述车辆的连续运动过程和交通流变化过程;然后,利用混杂自动机(Hybrid Automata,HA)理论将连续车辆运动过程和离散交通事件切换过程进行融合,构造出混杂旅途模型,用于车速轨迹的在线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MPC思想设计出基于混杂旅途模型的能源管理控制器,并通过控制算法对其EMS进行了在线实现。(2)基于旅途工况预测模型的在线EMS进一步地,考虑到实际交通环境里车辆行驶工况的随机性变化,本文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设计出基于旅途工况预测模型的在线EMS。为此,本文先根据车辆工况数据的演化特征,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构造出车辆旅途工况预测模型;然后通过环境模态划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PSOA)对建立的旅途工况预测模型进行优化,进而设计出基于GA/PSOA的BPNN旅途工况预测模型,用于车速轨迹的在线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MPC思想设计出基于旅途工况预测模型的能源管理控制器,并通过控制算法对其EMS进行了在线实现。(3)基于HDP的在线EMS更进一步地,考虑到MPC的优化效果依赖于未来信息的预测量和预测精度,本文利用自适应动态规划(Adaptive Dynamic Programming,ADP)的思想设计出基于HDP的在线EMS。首先,考虑到车辆在实际交通环境下的运动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非线性,本文利用BPNN设计出并联型PHEV的状态空间模型;其次,考虑到HDP在求解最优化问题时并不依赖于未来信息的预测量,而是根据贝尔曼最优原理和强化学习的思想去实现问题最优解的无限逼近,因此利用BPNN设计出基于HDP的能源管理控制器,并通过控制算法对其EMS进行了在线实现。为了验证上述设计的三种EMS的有效性,本文以北京市路网为背景,借助于实际道路交通数据,分别对这三种EMS进行了仿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首先,与现有的在线EMS相比,本文设计的三种EMS在保证实时性的前提下,均可使车辆的能耗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中燃油消耗的减少量从3.46%到60.27%不等。其次,与离线全局最优化EMS相比,虽然本文设计的三种EMS的油耗和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它们的能耗优化效果与离线全局最优化EMS的优化效果已相当接近,尤其是基于HDP的在线EMS的能耗优化效果与离线全局最优化EMS的优化效果之间的最小差距只有2.13%,最大也仅有4.5%;并且,本文设计的三种EMS均可进行车辆能源的实时优化,而离线全局最优化EMS只能用于其他EMS的离线性能分析。由此说明,相较于现有的EMS,本文设计的EMS进一步提升了并联型PHEV的整体节能表现,为车辆能源的在线优化管理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解决途径。除此之外,本文在实现上述EMS过程中所采用的优化思想、设计的优化方法,亦可用于具有多套电机总成或者具有多套电力能源系统的EV中。为EV在提高电能利用率、增加续航里程、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朱建春[8](2018)在《谈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发动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将多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现阶段,发动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机械设备,其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是影响人们工作的重要特性。当前的发动机具有工作效率高、性能稳定、工作时间长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如此才能维持发动机的稳定性以及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因素还有许多,本文通过对发动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措施,借此来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稳定。
郭欣[9](2018)在《司家营铁矿对KTA-50-C康明斯发动机使用寿命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矿用汽车是矿山、钢铁、港口等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运输车辆,目前这些大型矿用汽车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的研究一直是内燃行业和企业的问题,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降低发动机的维修费用和运行成本,降低发动机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对企业的降本增效和保护社会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河北钢铁集团司家营北区分公司针对矿用汽车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问题,对KTA-50-C康明斯发动机先后进行了燃油系统改造,加装燃油油水分离器,发动机尾气消音器,加装曲轴接地装置,以延长该型号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解决发动机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大的各种问题,达到了降低该发动机的运行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为企业的降低成本,节能增效做出了贡献。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10](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二、浅谈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池寿命预测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增程式电动车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增程式电动车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3 车用动力电池的发展和寿命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
2.1 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结构 |
2.2 整车性能指标 |
2.3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
2.3.1 最高车速条件下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
2.3.2 加速性能条件下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
2.3.3 最大爬坡度条件下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
2.4 动力电池组参数匹配 |
2.5 增程器参数匹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研究 |
3.1 锂离子动力电池寿命衰减机理 |
3.1.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3.1.2 锂离子电池寿命衰减机理 |
3.1.3 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衰减影响因素 |
3.2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基础模型 |
3.3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性能实验 |
3.3.1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性能实验方案设计 |
3.3.2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实验测试系统 |
3.3.3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实验结果分析 |
3.4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1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2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的精度验证 |
3.4.3 行驶工况下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寿命预测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电池寿命的增程式电动车控制策略 |
4.1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 |
4.1.1 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 |
4.1.2 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 |
4.2 考虑电池寿命的增程式电动车控制策略设计原则 |
4.3 不同条件下电池功率状态的变化 |
4.4 增程式电动车驱动模糊控制策略的制定 |
4.4.1 模糊控制 |
4.4.2 增程式电动车APU模糊控制策略 |
4.5 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的隶属度函数 |
4.5.1 遗传算法 |
4.5.2 遗传算法优化APU模糊控制的隶属度函数 |
4.6 增程式电动车制动控制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车控制模型的搭建与仿真分析 |
5.1 Advisor软件简介 |
5.2 整车动力系统模型的搭建和校核 |
5.2.1 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 |
5.2.2 整车动力性仿真校核 |
5.3 整车控制策略的搭建 |
5.4 仿真与分析 |
5.4.1 仿真工况的选择 |
5.4.2 考虑电池寿命的整车运行过程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喷射成形制备新型第三代粉末高温合金的组织和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粉末高温合金的研究进展 |
2.1.1 国外粉末高温合金的发展概况 |
2.1.2 国内粉末高温合金的发展概况 |
2.1.3 粉末高温合金的生产工艺 |
2.1.4 粉末高温合金的缺陷问题 |
2.2 喷射成形技术 |
2.2.1 喷射成形技术原理及特点 |
2.2.2 喷射成形技术的应用 |
2.2.3 喷射成形制备高温合金的研究进展 |
2.3 粉末高温合金热工艺的应用研究 |
2.3.1 热等静压工艺的应用研究 |
2.3.2 等温锻造工艺的应用研究 |
2.3.3 热处理工艺的应用研究 |
2.4 材料的蠕变行为和变形机理研究 |
2.5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
3 实验原料及分析方法 |
3.1 实验原料及制备方法 |
3.2 分析方法及检测设备 |
3.2.1 元素成分分析与密度测量 |
3.2.2 物相及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
3.2.3 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
4 不同工艺态FGH100L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及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FGH100L合金析出相的热力学计算 |
4.3.2 不同工艺态FGH100L合金的显微组织 |
4.3.3 不同工艺态FGH100L合金的力学性能 |
4.3.4 综合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固溶温度对不同工艺态FGH100L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料及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固溶热处理温度对HIP FGH100L合金的显微组织影响 |
5.3.2 固溶热处理温度对IF FGH100L合金的显微组织影响 |
5.3.3 不同固溶热处理温度对FGH100L合金的力学性能影响 |
5.3.4 综合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长时时效对不同工艺态FGH100L合金组织与性能的稳定性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原料及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长时时效对HIP FGH100L合金的显微组织影响 |
6.3.2 长时时效对IF FGH100L合金的显微组织影响 |
6.3.3 长时时效对IF FGH100L合金的力学性能影响 |
6.3.4 综合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不同工艺对FGH100L合金的蠕变行为影响 |
7.1 引言 |
7.2 实验原料及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工艺对FGH100L合金蠕变持久性能的影响 |
7.3.2 不同工艺态FGH100L合金的蠕变持久组织特征 |
7.3.3 不同工艺态FGH100L合金的蠕变持久断裂特征 |
7.3.4 不同工艺态FGH100L合金的位错组织和变形机制 |
7.3.5 综合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8 SF+HIP+IF+HT工艺制备FGH100L合金的蠕变行为 |
8.1 引言 |
8.2 实验原料及方法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应力和温度因素对FGH100L合金蠕变性能的影响 |
8.3.2 FGH100L合金的蠕变持久损伤与寿命预测 |
8.3.3 FGH100L合金在应力和温度作用下的蠕变断裂特征 |
8.3.4 温度和应力作用下FGH100L合金的蠕变变形机制 |
8.3.5 综合讨论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非理想修复的航空装备可靠性及更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备可靠性及备件预测研究现状 |
1.2.2 装备的非理想修复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装备的维修策略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航空装备的非理想修复模型及策略选取 |
2.1 引言 |
2.2 非理想维修的相关要素 |
2.2.1 非理想修复 |
2.2.2 运行中故障率增速变快 |
2.2.3 故障修复时间增加 |
2.3 非理想修复建模及更换策略 |
2.3.1 方法建立过程 |
2.4 空中加油机的中继级维修体制分析 |
2.4.1 空中加油机发动机各子系统 |
2.4.2 空中加油机的环境剖面及任务剖面 |
2.4.3 模型的基本规则与假设 |
2.4.4 子系统维修数据分析 |
2.5 非理想维修策略优化分析 |
2.5.1 非理想预防性维修模型优化 |
2.5.2 实际可用性分析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非理想修复的劣化系统备件研究 |
3.1 引言 |
3.2 劣化型系统备件研究理论 |
3.2.1 准更新理论 |
3.2.2 全寿命周期修复历程 |
3.2.3 非理想修复建模过程 |
3.3 可靠性及备件分析 |
3.3.1 可用度函数分析 |
3.3.2 实际可用度函数 |
3.3.3 备件供应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质保的劣化系统更换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建立非理想维修模型 |
4.2.1 系统质保期内的维修模型 |
4.2.2 系统延长质保的维修模型 |
4.3 更换策略模型的费用分析 |
4.3.1 系统固定质保期内的维修费用 |
4.3.2 系统延长质保的“K-策略”费用 |
4.3.3 系统延长质保的“T-策略”费用 |
4.4 案例分析 |
4.4.1 固定质保期内的模型对比 |
4.4.2 系统承制方的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非理想修复的多态系统更换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通用生成函数法 |
5.3 系统可靠性建模 |
5.4 装备系统更换策略建模 |
5.5 案例分析 |
5.5.1 装备系统任务过程 |
5.5.2 装备系统可靠度分析 |
5.5.3 装备系统策略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姿控发动机涂层热性能试验技术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热性能分析方法研究概述 |
1.2.1 热重法 |
1.2.2 热重氧化分析方法 |
1.3 热性能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
1.4 涂层寿命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5 本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抗氧化涂层热性能分析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热传导分析基础理论 |
2.2.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2.2.2 导热微分方程边界条件 |
2.3 涂层加热物理模型的建立 |
2.3.1 电阻加热物理模型 |
2.3.2 感应加热物理模型 |
2.3.3 辐射加热物理模型 |
2.4 涂层三维热传导分析模型的建立 |
2.4.1 电阻加热三维热传导模型 |
2.4.2 感应加热三维热传导模型 |
2.4.3 辐射加热三维热传导模型 |
2.5 硅化物涂层增长/挥发传热过程仿真试验 |
2.5.1 材料参数的确定 |
2.5.2 涂层氧化前后厚度的依赖关系 |
2.5.3 电阻加热条件下的传热过程仿真试验 |
2.5.4 感应加热条件下的传热过程仿真试验 |
2.5.5 辐射加热条件下的传热过程仿真试验 |
2.5.6 不同加热方式的对比分析 |
2.6 基于不同加热机制的涂层热性能测量方法 |
2.6.1 恒温条件下的热重法测量方法 |
2.6.2 空气热震条件下的热重法测量方法 |
2.6.3 真空热震条件下的热重法测量方法 |
2.7 恒温条件下抗氧化涂层热重数据处理方法 |
2.7.1 基于比例系数法的热重数据处理方法 |
2.7.2 基于莱以特准则与加权递推平均滤波的热重数据处理方法 |
2.8 基于热重法的恒温氧化动力学分析方法 |
2.8.1 氧化阶段的动力学模型 |
2.8.2 扩散阶段的动力学模型 |
2.8.3 脱落阶段的动力学模型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于地面模拟姿控发动机涂层服役环境的热性能试验系统的研制 |
3.1 引言 |
3.2 系统设计 |
3.2.1 试样规格 |
3.2.2 技术指标 |
3.2.3 总体设计 |
3.3 恒温试验装置的研制 |
3.3.1 1700~2300℃高温加热炉的设计 |
3.3.2 100~1800℃中温加热炉的设计 |
3.3.3 室温~120℃常温加热炉的设计 |
3.3.4 -180℃~室温低温加热/制冷炉的设计 |
3.3.5 试样实时称重系统的设计 |
3.3.6 控制系统的设计 |
3.4 有氧/真空热震试验装置的研制 |
3.4.1 加热系统的设计 |
3.4.2 抽真空系统的设计 |
3.4.3 控制系统的设计 |
3.5 通用辅助装置的设计 |
3.5.1 空气干燥系统 |
3.5.2 冷却水系统 |
3.6 基于模糊控制的目标温度值控温方法 |
3.6.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6.2 温控方法实验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抗氧化涂层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硅化物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4.3 硅化物涂层失效机理 |
4.3.1 硅化物涂层结构及失效表征 |
4.3.2 恒温试验条件下的硅化物涂层失效机理及分析 |
4.3.3 空气热震试验条件下的硅化物涂层失效机理及分析 |
4.3.4 真空热震试验条件下的硅化物涂层失效机理及分析 |
4.4 基于可靠性寿命特征量的有氧热震寿命预测方法 |
4.4.1 寿命特征量基础理论 |
4.4.2 基于热循环参量的有氧热震寿命预测模型 |
4.4.3 不同冷热循环试验温度条件下的有氧热震寿命试验研究 |
4.4.4 抗氧化涂层厚度氧化增长趋势下的表面热应力分析 |
4.4.5 关键参数估计及模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研究及不确定度分析 |
5.1 引言 |
5.2 恒温试验及结果分析 |
5.2.1 -180℃~室温温区的恒温试验 |
5.2.2 室温~120℃温区的恒温试验 |
5.2.3 100~1800℃温区的恒温试验 |
5.2.4 1700~2300℃温区的恒温试验 |
5.2.5 恒温试验规律分析 |
5.3 热震试验及结果分析 |
5.3.1 空气热震试验及结果分析 |
5.3.2 真空热震试验及结果分析 |
5.3.3 热震试验规律分析 |
5.4 不确定度分析 |
5.4.1 质量测量的不确定度 |
5.4.2 有氧/真空热震试验装置温度测量的不确定度 |
5.4.3 恒温试验装置温度测量的不确定度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活塞杆往复密封研究的发展现状 |
1.3 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往复密封的研究现状 |
1.4 往复密封件延寿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1 耐磨密封件材料研究 |
1.4.2 密封件结构设计研究 |
1.4.3 密封件结构优化研究 |
1.4.4 密封件试验技术研究 |
1.5 拟解决的问题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耐磨自润滑密封件材料研制及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盖封密封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分析 |
2.2.1 过量磨损现象 |
2.2.2 热堆积失效 |
2.2.3 形变与破坏 |
2.3 密封件材料的基本要求 |
2.4 PTFE基复合材料研制及性能分析 |
2.4.1 密封件材料研制方案 |
2.4.2 材料性能试验测试方法 |
2.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4 材料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延寿设计的密封件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温摩擦磨损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
3.2.1 试验装置 |
3.2.2 试验方案 |
3.3 服役工况对密封件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1 载荷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3.3.2 转速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3.3.3 材料摩擦磨损结果的方差分析 |
3.3.4 磨损机理及自润滑特性分析 |
3.4 密封件材料摩擦磨损模型的建立 |
3.4.1 理论模型构建 |
3.4.2 模型回归估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盖封密封件结构设计及多场耦合下的寿命分析 |
4.1 引言 |
4.2 盖封密封功能分析及结构设计准则 |
4.2.1 功能分析 |
4.2.2 结构设计准则 |
4.3 盖封密封件结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 |
4.3.1 密封件结构设计 |
4.3.2 工作原理及参数选择 |
4.4 盖封密封热 - 应力 - 磨损耦合模型的建立 |
4.4.1 热 - 应力 - 磨损耦合场的数学描述 |
4.4.2 盖封密封的有限元模型 |
4.5 基于热 - 应力 - 磨损耦合模型的密封件寿命分析 |
4.5.1 静压及往复状态下的密封特性 |
4.5.2 磨损过程中密封件寿命的变化规律 |
4.5.3 运行工况对密封件寿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延寿的盖封密封件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5.1 引言 |
5.2 盖封密封件结构的影响参数 |
5.3 盖封密封件结构参数化分析 |
5.3.1 顶面宽度C_A对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 |
5.3.2 底面宽度C_B对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 |
5.3.3 底内侧面角C_a对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 |
5.3.4 腰内侧面角C_b对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 |
5.4 盖封密封件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 |
5.4.1 优化设计原理 |
5.4.2 参数优化问题描述及设计步骤 |
5.4.3 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验证试验 |
6.1 引言 |
6.2 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密封试验平台 |
6.3 密封件磨痕检测仪器 |
6.4 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验证试验 |
6.4.1 密封件磨损对比试验 |
6.4.2 环面磨痕检测试验 |
6.4.3 密封压降监测试验 |
6.5 盖封密封组件泄漏对比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6)结构弹性对航空发动机薄壁滚子轴承承载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发动机滚动轴承的发展现状 |
1.2.2 薄壁滚动轴承分析理论发展现状 |
1.2.3 薄壁滚动轴承及弹性支撑结构试验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解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接触弹性与结构弹性耦合作用的薄壁套圈变形 |
2.1 引言 |
2.2 单点约束下薄壁外圈的变形协调方程 |
2.2.1 单点约束下滚动轴承分析的基本假设及内部相互作用关系 |
2.2.2 单点约束下薄壁圆环的结构弹性变形求解 |
2.3 包含变形后滚道的滚子轴承拟动力学分析模型 |
2.3.1 滚子与滚道的接触分析 |
2.3.2 外圈单点约束的薄壁滚子轴承拟动力学耦合模型 |
2.4 接触弹性与结构弹性耦合作用下的薄壁套圈变形计算结果 |
2.4.1 模型计算结果验证 |
2.4.2 单点约束下薄壁外圈变形及轴承内部载荷分布 |
2.4.3 外圈壁厚及外部载荷对薄壁套圈变形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刚性轴承座装配间隙的薄壁滚子轴承承载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与轴承座孔协调接触的薄壁外圈结构弹性变形协调方程 |
3.2.1 考虑与座孔协调接触的薄壁外圈受力分析 |
3.2.2 考虑与座孔协调接触的薄壁圆环挠曲变形分析模型 |
3.2.3 考虑刚性轴承座装配间隙的薄壁滚子轴承模型验证 |
3.3 考虑轴承座孔装配间隙的轴承内部接触特性分析 |
3.4 外圈/座孔装配间隙对套圈结构变形及内部载荷分布的影响 |
3.4.1 外圈/座孔装配间隙对套圈结构变形的影响 |
3.4.2 外圈/座孔装配间隙对轴承内部载荷分布的影响 |
3.4.3 刚性轴承座模型对单点约束模型的向下兼容性验证 |
3.5 轴承游隙及外圈壁厚对套圈变形及内部载荷分布的影响 |
3.5.1 轴承游隙对套圈结构弹性变形及内部载荷分布的影响 |
3.5.2 套圈壁厚对套圈变形及内部载荷分布的影响分析 |
3.6 环境温度对薄壁轴承套圈结构弹性变形及载荷分布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刚性轴承座装配间隙的薄壁滚子轴承寿命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轴承内部载荷分布的疲劳寿命一次修正模型 |
4.3 考虑套圈变形应力的薄壁滚子轴承二次修正寿命模型 |
4.4 薄壁滚子轴承疲劳寿命分析结果与讨论 |
4.4.1 一次修正寿命结果与分析 |
4.4.2 二次修正寿命结果与分析 |
4.4.3 轴承游隙与外圈壁厚对轴承寿命的影响分析 |
4.5 套圈结构变形对轴承润滑状态的影响分析 |
4.6 考虑套圈结构弹性变形的负工作游隙薄壁滚子轴承疲劳寿命分析 |
4.6.1 负工作游隙薄壁滚子轴承工作游隙与套圈结构弹性变形分析 |
4.6.2 负工作游隙薄壁滚子轴承动态特性与疲劳寿命结果与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鼠笼弹性支撑结构对薄壁滚子轴承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
5.1 引言 |
5.2 鼠笼轴承座薄壁滚子轴承承载特性影响分析 |
5.2.1 鼠笼轴承座与薄壁外圈的结构弹性变形有限元分析 |
5.2.2 拟动力学-FEM耦合模型求解 |
5.2.3 鼠笼轴承座结构变形对轴承特性的影响分析 |
5.3 鼠笼一体化薄壁滚子轴承套圈变形和轴承载荷分布分析 |
5.3.1 鼠笼一体化薄壁轴承的拟动力学-FEM耦合模型 |
5.3.2 鼠笼一体化结构变形对薄壁滚子轴承特性的影响分析 |
5.4 鼠笼支撑轴承承载特性的参数化分析 |
5.4.1 基于宏代码和APDL混合编程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
5.4.2 鼠笼支撑一体化球轴承参数化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薄壁滚子轴承外圈结构弹性变形验证试验 |
6.1 引言 |
6.2 鼠笼一体化滚子轴承外圈结构弹性变形验证试验 |
6.2.1 鼠笼一体化滚子轴承外圈结构弹性变形测量试验台 |
6.2.2 鼠笼一体化滚子轴承外圈结构弹性变形测量结果与分析 |
6.3 刚性座孔装配下薄壁滚子轴承外圈结构弹性变形验证试验 |
6.3.1 刚性座孔装配下薄壁滚子轴承外圈结构弹性变形测量试验台 |
6.3.2 刚性座孔装配下薄壁滚子轴承外圈结构弹性变形测量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旅行信息预测的并联型PHEV能源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规则的能源管理策略 |
1.2.2 基于优化的能源管理策略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车辆建模及平台搭建 |
2.1 引言 |
2.2 车辆状态空间模型 |
2.3 车辆能耗问题模型 |
2.4 车辆仿真平台搭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混杂旅途模型的在线能源管理策略 |
3.1 引言 |
3.2 空间域的MPC能耗优化问题 |
3.3 混杂旅途模型构建 |
3.3.1 道路交通流模型 |
3.3.2 车辆运动学模型 |
3.3.3 混杂旅途模型 |
3.4 基于SOC搜索范围优化的DP算法 |
3.5 基于混杂旅途模型的EMS |
3.6 仿真实验研究 |
3.6.1 仿真实验条件设置 |
3.6.2 混杂旅途模型性能分析 |
3.6.3 基于SoC搜索范围优化的DP算法分析 |
3.6.4 基于混杂旅途模型的EMS性能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旅途工况预测模型的在线能源管理策略 |
4.1 引言 |
4.2 时间域的MPC能耗优化问题 |
4.3 旅途工况预测模型 |
4.3.1 旅途工况预测模型原理 |
4.3.2 旅途工况预测模型构建 |
4.4 基于旅途工况预测模型的EMS |
4.5 仿真实验研究 |
4.5.1 仿真实验条件设置 |
4.5.2 基于GA/PSOA的混合优化算法性能分析 |
4.5.3 旅途工况预测模型性能分析 |
4.5.4 基于旅途工况预测模型的EMS的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启发式动态规划的在线能源管理策略 |
5.1 引言 |
5.2 数据驱动型车辆模型及HDP能耗优化问题描述 |
5.2.1 数据驱动型车辆模型 |
5.2.2 HDP能耗优化问题 |
5.3 基于HDP的能源管理控制器 |
5.3.1 控制器原理 |
5.3.2 控制器设计 |
5.4 基于HDP的在线EMS |
5.5 仿真实验研究 |
5.5.1 仿真实验条件设置 |
5.5.2 基于BPNN的并联型PHEV动力学模型分析 |
5.5.3 基于HDP的在线EMS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并联型PHEV能源优化方法对EV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EV工作原理及结构分析 |
6.3 改进型EV分析 |
6.4 EV能源优化方法浅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谈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动机使用寿命影响因素 |
1.1 机油影响 |
1.2 发动机杂质影响 |
1.3 温度的影响 |
2 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措施 |
2.1 润滑油的合理选择 |
2.2 合理更换机油 |
2.3 优化燃料加注量 |
2.4 合理利用空气滤清器 |
2.5 发动机的定期处理 |
2.6 做好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
3 结语 |
(10)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四、浅谈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池寿命预测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D]. 李卓昂. 吉林大学, 2021(01)
- [2]喷射成形制备新型第三代粉末高温合金的组织和性能[D]. 田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非理想修复的航空装备可靠性及更换策略研究[D]. 张晓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姿控发动机涂层热性能试验技术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 安东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研究[D]. 曹文翰.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6]结构弹性对航空发动机薄壁滚子轴承承载特性影响的研究[D]. 毛宇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7]基于旅行信息预测的并联型PHEV能源管理策略研究[D]. 刘吉超. 北京工业大学, 2019
- [8]谈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途径[J]. 朱建春. 科技风, 2018(35)
- [9]司家营铁矿对KTA-50-C康明斯发动机使用寿命的研究及应用[A]. 郭欣. 第二十五届粤鲁冀晋川辽陕京赣闽十省市金属学会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2018
- [10]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