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里木河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蔡运济[1](2021)在《塔里木河三源流水库群优化调度》文中提出塔里木河是南疆人民的母亲河,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重要生态屏障,因其独特的干旱区自然地理特征,塔里木河干流不产生径流,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三大源流为塔里木河干流提供了生命之水。但三源流内拥有大量的灌区,用水情况复杂,且三源流内规划建设了众多山区控制性水库,流域内来水将受到水库调控,分析流域内的用水情况及水库建成后对流域用水的影响,对流域的水资源规划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以塔里木河三源流为研究对象,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分别建立了三源流各自现状年、规划年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采用提出的并行改进正余弦-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分析了三源流的用水情况及下泄塔河水量,并对比探究了流域内水库发电、地表用水、下泄塔河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具体的内容与成果如下:(1)在水库调度,水资源配置理论与塔里木河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说明了研究的背景与目的,并对塔里木河流域内基本自然环境、水利工程、需用水情况作了介绍,结合实际情况,对流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2)根据流域地表水用水计划、水利工程布置情况,绘制了三源流水资源分配节点图,构建了现状年、规划年三源流的水库优化调度模型。将并行计算与优化算法相结合,提出并行改进正余弦-粒子群算法,验证了算法的稳定性,利用算法对三源流优化调度模型进行求解。(3)对三源流水库调度结果分析,得到三源流地表水量分配与下泄塔河水量过程,现状年条件下,三源流长系列整体平均下泄塔河水量53.83亿m3,均能满足下泄目标,阿克苏河流域地表缺水5.57亿m3,和田河、叶尔羌河流域地表供水情况较好。规划年条件下,三源流整体平均下泄塔河水量47.88亿m3,地表缺水量均较少,下泄塔河水量与水库发电之间存在冲突。(4)将三源流现状年、规划年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山区水库都建成后,阿克苏河流域春季缺水问题将得到明显改善,叶尔羌河、和田河流域供水情况变化不大。水库发电与下泄塔河之间矛盾普遍存在,三源流下泄塔河的水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阿克苏河流域影响较大,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略有影响。
陈发虎,吴绍洪,崔鹏,蔡运龙,张镱锂,尹云鹤,刘国彬,欧阳竹,马巍,杨林生,吴铎,雷加强,张国友,邹学勇,陈晓清,谈明洪,王训明,包安明,程维新,党小虎,韦炳干,王国梁,王五一,张兴权,刘晓晨,李生宇[2](2020)在《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着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邓铭江,黄强,畅建霞,黄生志,郭爱军[3](2020)在《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过程与维度》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中国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发展沿革,分析国内外生态水利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指出生态水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途径和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阐述了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定义和发展模式及其过程和维度,并提出以下结论和观点:(1)生态水利将水资源和水循环调控作为重要生态要素,从流域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生物链接、结构平衡、循环转化全视角开展研究,探索既能满足人类社会需求,又能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和良性发展的生态水利措施和方法。(2)建立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调度"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将生态调度纳入水利工程全"服役期",其中"后坝工时代"实施全流域大尺度生态调度,是生态保护和恢复最有效的措施。(3)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水循环调控"三个维度,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中,科学把控生态水利的空间定位,促进"三生空间"优化布局,保障"三生用水"合理配置,优化"三生关系"耦合协调,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水利事业创新发展。
高静[4](2020)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为我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流域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常年降水稀少并且蒸发强烈。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位于塔河上游,主要靠上游山地进行水源补给,而且水量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由于多年来乱踩乱伐林草,盲目垦荒和弃耕,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河流断流,伴随着工、农业生产以及人口增加造成流域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区段水安全,与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重要关系。为了评价塔里木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益,本研究以新疆塔里木河干流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区段流域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阿克苏区段水污染治理实际情况与进展,并结合流域水污染治理结果的实际情况,对综合治理效果进行层次分析,提出阿克苏区段流域水污染治理建议和对策。通过本研究发现2015年至2018年阿克苏地区段流域水质监测断面主要为ⅠⅢ类,污染主要来自农排水、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排放污水,其中农排水对塔河水质影响最大。针对阿克苏区段流域水污染,综合污染治理措施以国家及当地政府职能为主导,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当地企业通过自行监测行为或委托监测行为,对自身的排污、治理设施的运行以及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状况进行监测;公众则自由的参与到水污染治理中。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后2013年至2018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阿克苏地区段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得出阿克苏地区段流域生态效益变化相对最为明显。通过线性加权计算指标综合权重,2013-2018年阿克苏地区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评价呈递增趋势。但是增长速度有待提高,为加快阿克苏地区段综合治理效益增长,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为阿克苏地区段流域的综合治理以及治理效果综合评价工作提供指导。
罗万云[5](2019)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当前,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生态资本内涵不清,服务价值核算困难、生态补偿粗放等基础性难题。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来说,水源涵养服务是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生态资本”,只要我们谨慎使用,积极保护,生态系统就会持续的向外界供给。但是,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导致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萎缩、土地沙化加剧,荒漠植被衰败,生态退化导致了石羊河生态资本供给量下降,“绿水青山”难以实现向“金山银山”转换。本研究以甘肃省石羊河为案例区,将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水源涵养服务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本”,运用生态经济方法对生态资本补偿问题展开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概念,从经济学视角对生态资本补偿逻辑做了分析,试图解决生态资本补偿中的如下问题:第一,石羊河的生态资本供给量究竟有多少?其服务价值又是多少?第二,模拟土地利用情景与生态资本供给量变化的关系?明确生态资本补偿的目标。第三,分析土地利用转换过程中补偿价格、转换比例与生态资本补偿标准存在的联系?第四,农户作为生态资本供给者,其受偿意愿额多少?又存在那些因素影响受偿意愿额?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试图对生态资本补偿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做有益尝试。分别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草地禁牧等土地利用转换工程进行分析,搜集统计资料,结合多次实地调查结果,运用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对现行生态资本补偿进行评价,分析背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和农户的博弈行为和机理。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制度的生态资本补偿应该考虑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转换项目中的工作积极程度和风险规避特征以及生态资本供给量等因素,实现委托双方利益最大化。(2)政府作为生态补偿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生态补偿设计之初,补偿标准并不能有效弥补农户参与成本和机会成本,农户的生计诉求常常被忽视,造成了较低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足额补偿,消极参与)。政府应该在土地利用转换中选择足额补偿策略,以解决农户消极参与问题,提高土地利用转换面积,实现生态资本供给量的增加。第二,本文运用InVEST模型,经过参数本地化处理,定量分析了2000年和2015年石羊河流域生态资本供给量和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生态资本供给能力有所提升,生态资本的单元栅格价值由2000年的67679.61元/年上升到2015年的75541.11元/年,单元栅格价值的空间分布格局由上游向下游逐渐递减趋势。(2)从生态资本供给价值总量来看,石羊河流域由2000年的40.09×108元/年上升到2015年的44.79×108元/年,上游肃南县、天祝县的生态资本供给价值最高,为12.27×108元/年和15.71×108元/年;下游地区是生态资本供给能力的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民勤、金昌等地。(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资本供给能力各有差异,依次为林地>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第三,2000-201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之间转换。从土地利用转换与生态资本供给量来看,退耕还林对提升生态资本供给量的贡献最高,其次是退耕还草、草地禁牧。结果表明:(1)通过InVEST模拟,石羊河流域将适宜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地禁牧”转换,生态资本供给量达到59.68×108元/年、56.58×108元/年、48.99×108元/年。(2)本文运用Matlab2017a中全局优化工具箱(Matlab Global Optimization Toolbox),得到“保留耕地”、“退耕还草”、“草地禁牧”、“退耕还林”转换类型的分类条件(T1=11.98、T2=30.11、T3=59.97),确定石羊河流域适宜退耕还草区域为6588.57万亩、适宜草地禁牧区域为2455.33万亩、适宜退耕还林区域为1110.36万亩。第四,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到生态资本供给者的土地利用转换成本,根据现有退耕还林(草)、草地禁牧等工程执行情况,运用最小数据方法,利用Matlab2017a软件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生态资本供给量与生态补偿标准的关系。结果表明:(1)现行给予土地利用转换而实施的补偿标准严重偏低,“退耕还林(草)”工程若按照模拟出的情景3(天祝县569.14元/亩,肃南县538.68元/亩,民勤县1490元/亩,1671.44元/亩,永昌县1907.92元,金昌市1380.41元/亩,古浪县651.45元/亩)对农户展开补偿,可以激励大部分农户的耕地转化为林地或者草地,实现“退耕还林(草)”所能达到的生态资本供给量的理想目标(天祝县1.97×108立方米/年、肃南县1.46×108立方米/年、民勤县0.12×108立方米/年、武威市0.39×108立方米/年,永昌县0.41×108立方米/年、金昌市5.37×104立方米/年、古浪县0.51×108立方米/年)。(2)“草地禁牧”工程若能够按照模拟出的情景3(天祝县247.94元/亩、肃南县120.43元/亩)对农户进行补偿,可以实现“草地禁牧”所能达到的生态资本供给量(天祝县0.35×108立方米/年、肃南县0.42×108立方米/年)。(3)现行生态补偿难以弥补地方政府和农户参与土地利用转换的成本支出,若按照情景3执行,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比低于1542083.34万元(天祝县245323.2万元、肃南县205977.53万元、民勤县52761.06万元、武威市425603.06万元、永昌县409192.36万元、金昌市4085.97万元、古浪县199140.16万元)。第五,通过贝叶斯估计可以看出,石羊河流域农户的受偿意愿额是存在明显土地类型差异以及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从土地类型来看,石羊河流域农户的耕地受偿意愿额明显高于草地(耕地828.97元/亩,草地185.51元/亩)。(2)从空间来看,上游天祝县、肃南县的农户受偿意愿额明显低于中下游民勤县、永昌县、金昌市、武威市、古浪县的。(3)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农户受偿意愿额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户年龄、受访者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耕地/草地数量、家庭年收入、水资源紧缺程度、耕地/草地转换的生态效益评价、生态资本认知等。
姚亚玲[6](2019)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河流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深度贫困区,脆弱与贫困相互交织耦合,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对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资源合理配置、“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协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可分为7个章节:第一、二章主要是通过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职责,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间的辩证关系,并对相关生态安全理论进行分析和充分应用;第三、四章在了解塔里木河流域近几年来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流域生态环境发生演变的时空因素以及驱动力因素(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对该流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第五章通过构建符合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生态较为脆弱的南疆五地州,运用DPSIR模型对其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第六章为了进一步剖析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稳定性,特选择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和下游若羌县作为典型县域,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法(ENA)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第七章在总结上文所得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塔里木河流域在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生态安全的调控举措,为协调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行奠定坚实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1)在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建设基本情况,辨析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安全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该流域在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中资源环境明显好转,在沙漠化治理、盐碱地治理、水资源治理及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致使其承载能力和弹性力仍然较低,对人口增长及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支撑能力较弱。(2)影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有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和政策文化驱动力。其中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匮乏以及土地利用和生产方式粗放、灌溉方式不合理导致绿洲土地盐渍化,均使得流域生态系统压力较大。值得关注的是,流域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若不能协调良性发展,南疆贫困地区将难以摆脱“贫困—生态环境破坏—贫困”的恶性循环。应把治理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将“两山理论”充分应用到流域生态脆弱区,避免脆弱的资源环境吞噬经济发展带来的成绩,致使本就未脱贫的人口再次陷入贫困境地。(3)通过运用DPSIR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南疆五地州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出:2012~2016年南疆五地州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明显波动,安全等级由重度预警向中、轻度预警转变,2016年再次演变为中度预警。随着驱动力(D)、压力(P)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和联通,使得农副产品、纺织品等需求量增加,驱动力(D)、压力(P)带来的影响(I)综合指数提升,五大子系统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对此,协调各子系统间的作用关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考虑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对守护“绿水青山”、发展“金山银山”具有重要意义。(4)对塔里木河流域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及下游若羌县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阿拉尔市、轮台县、若羌县生态系统形成了良好的信道容量C,在面对自身脆弱性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时可以进行基本的转化和消耗,但对于高强度的经济开发活动的转化、消耗能力不足;2012~2016年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聚合度A和系统冗余度E均不高,生态系统内物质信息交换能力不足、流动路径单一,结构稳定性差;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使用率(A/C)较高,空闲率(E/C)较低,生态系统间物质信息的代谢路径集中,网络发育较缓慢。对此,要着重提升响应R”对“压力P”的缓解能力,优化响应措施的实施绩效,加强流域自然环境的修复力度,重视“影响I”对“响应R”的拉动能力,完善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措施。为保证“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安全,需要规划制定该流域两山理论的发展路线;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流域区域特征,加快南疆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马思敏[7](2018)在《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环保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探索建立多元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渐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前人关于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参照各地的实践,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沙雅县区位特征、发展水平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归纳整理了沙雅县各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现状。分别从受偿者、补偿者、管理者和社会发展角度提出了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补偿者与受偿者界定不清、补偿标准低、补偿方式单一、补偿范围小、补偿监管不到位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从设定补偿原则与目标、界定补偿者与受偿者、选择补偿方式、确定补偿标准,强化补偿监管等基本要素着手,构建了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最后提出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与生态补偿方式、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管理与教育宣传、健全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与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以解决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所存在的问题。
陈书军[8](2019)在《基于“三条红线”的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短缺问题早已被世界所关注,因此水资源优化分配的研究长期以来不断发展,相关理论也在逐步完善。伴随着我国大力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即“三条红线”的要求下,对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优化分配的研究,目前理论尚未成熟,同时还缺乏相应的整体性研究,因此如何解决“三条红线”下的干旱区水资源优化分配的问题,对其经济、生态甚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具有典型干旱特征的塔里木河干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在的新疆全区进行了降水与旱涝特征整体性分析,并利用系数矩阵法对塔河干流农业与生态的用水及效益进行分配,最后建立以农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和以干流水资源总量、最高农业灌溉用水量、最低生态需水量、最高污染物浓度为约束条件的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并利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NSGA-Ⅱ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相关结论如下:(1)新疆降雨分布不均,夏季和冬季降水集中,降水量从北向南递减。新疆降雨集中度(PCD)20世纪70年代偏小即降水相对分散,易出现偏旱特征,之后有所上升;降雨集中期(PCP)在70年代偏大即雨季发生较早,之后发生较晚;降水集中指数(PCI)显示历年两个变化阶段,80年代之前的PCI值较于80年代之后高出12.08,近年来降水量低,但是降雨强度增加;降雨异常指数(RAI)80年代后整体上升,表明旱涝急转强度将会变大。(2)新疆标准化降雨指数(SPI)80年代前为负值,出现偏旱特征,之后整体为正值,表现为偏涝特征;60年代至90年代易发生干旱灾害,之后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较高,而且其频率逐年增加;旱涝急转指数(LDFAI)显示80年代发生旱涝急转事件,此指数更加能表现旱涝特征;将LDFAI与大气环流相关指数(SOI、Nino3)做皮尔逊相关系数得出旱涝急转与SOI延迟14个月;3月Nino3较大而LDFAI较小,此时较易发生旱涝急转。(3)塔里木河干流农业与生态的用水及效益分配,夏季为农业与生态用水最高峰,农业与生态需水量从上游至下游逐级递减;假设上、中、下游来水分别为11亿m3、8亿m3、5亿m3的情境,以年为尺度得出上游农业配水及效益分别为4.98亿m3、10.35亿元;生态配水及效益分别为5.31亿m3、2.83亿元。中游农业配水及效益分别为4.46亿m3、8.74亿元;生态配水及效益分别为3.61亿m3、1.88亿元。下游农业配水及效益分别为4.53亿m3、9.89亿元;生态配水及效益分别为0.76亿m3、0.31亿元。(4)基于“三条红线”下的塔河干流水资源优化配置,设计频率分别为25%、50%、75%、90%来水情境下的NSGA-Ⅱ求解的水资源分配结果中以设计频率为25%来水情境下的农业与生态配水量及效益最大。农业与生态计算单元配水量在春季3月和夏季7、8月最大,并达到100%供水,冬季配水量最低,尤其农业为零供水。同时沙雅县、尉犁县、农二师塔里木灌区农业配水量较其他地区大,北岸生态计算单元生态配水量较高于南岸。此外各农业与生态计算单元年效益峰值出现月份与配水量峰值出现月份一致,均在春季和夏季;由农业年效益占比可知库车县及库车种羊场灌区易达到全年效益,生态年效益占比可知南岸较北岸易达到全年效益。
钟家骅[9](2018)在《塔里木河流域植被生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河是新疆生态环境的生命线,但所处塔里木盆地的恶劣自然条件使其流域内容易产生荒漠化进程加剧等环境问题。为了分析塔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植被演替规律;本文以塔河干流沿岸植被、土壤和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MODIS卫星影像获取20072017年植被多光谱遥感信息,利用植被指数反演塔河干流两岸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其植被变化进行预测,从宏观角度实现了塔河流域植被的动态监测及变化趋势分析;同时结合实地调查与采样分析,以胡杨为典型植被代表,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化学特性对胡杨生长的影响;对塔河流域天然胡杨林保护与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获得以下主要认识:⑴塔河流域生态脆弱,植被覆盖度较低,且植被指数在时间、空间上变化剧烈。一年中植被指数最高月为7月,最低月为3月;植被指数最高河段是上游段;2017年7月塔河干流沿岸(沿河道南北宽幅各15km)植被覆盖度仅为23.56%;同一月份,上游与下游植被覆盖度之比最高达3.36;同一河段,上游植被覆盖度年极值比最高,为4.28。⑵监测结果表明2017年塔河流域全年植被覆盖水平对比2007年无显着差异。20072017年夏季(68月)塔河干流植被覆盖变化呈增长趋势,9、10月无显着增长趋势;对塔河未来的生态环境演变,时间序列模型呈现了良性变化,主要体现为夏季植被覆盖度逐步提高,植被覆盖度的季节性波动趋于平稳。⑶基于MODIS-EVI数据对塔河流域地表植被状况进行遥感监测及定量分析是可行的。但是实际应用上,NDVI在植被稀疏地区或植物休眠期、生长季末期,容易偏低估计植被覆盖度,在植被长势较好地区或植被生长季初期,容易出现偏高估计,因此本文中,EVI指数的监测效果优于NDVI指数。⑷塔河中游水质条件能维持现有中老龄胡杨的存活,在濒临河道的狭窄地带适宜胡杨落种萌发与幼苗生长,区内大规模农业生产已对地表水水质产生了影响;土壤质地的粉质、砂质化,有机质含量低(0.33%0.80%),高含盐量(0.42%6.28%),高pH值(7.838.46)均限制了胡杨林的更新复壮,通过土壤性质与胡杨林长势典型相关分析,pH值是抑制胡杨生长的主要因子,胡杨适宜在pH小于8的河岸壤质土中生长。⑸受制于自然环境和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用水矛盾等因素,塔河沿岸胡杨林自然更新与人工建植面临困难。对荒漠植被进行封禁保护与低覆盖度治沙模式具有经济与科学上的可行性,是当前进行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实践的关键技术与研究热点。
张学玲[10](2017)在《江西武功山草甸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山地草甸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面积的增减、植被组成和质量状况、分布格局及引起的土壤储碳能力变化等均会对区域环境和全球变化影响很大。因此,研究山地草甸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区,以景观生态学和土壤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基于1995、2002、2010和2015年4期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与样地试验数据,在“3S”技术支持下,针对20年来武功山山地草甸景观动态进行研究,并分析山地草甸退化的影响因素;基于景观格局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山地草甸土壤碳储量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山地草甸退化过程中的土壤碳库过程。研究结论如下:(1)草甸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研究:山地草甸面积减少,非草甸类面积增加,景观类型间相互转化频繁,转化面积占到了草甸区总面积的36.60%;各景观类型的动态度和面积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质心皆有变化,山地草甸景观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了70.96°大约394m。地形因子对草甸区景观格局影响显着(P<0.05),景观类型面积及所占比例皆随海拔、坡度、坡向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反映出山地草甸受到愈来愈多的干扰,非草甸类型优势度不断增加。在景观尺度下,研究区向破碎化、多样化发展,但景观异质性增加的趋势已有所减缓。(2)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分别从景观整体和风景区两个尺度分析,20年间山地草甸面积减少,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其空间上退化与改善并存。金顶风景区草甸面积最大,植被覆盖状况最好,20年间植被覆盖度呈改善趋势;九龙山风景区植被覆盖度变动较剧烈,总体为上升;发云界风景区植被覆盖状况偏低,总体呈轻微改善趋势。山地草甸分布格局和地形因子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植被覆盖度随着坡向、坡度和海拔的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变化。采用气候因子和人为因子进行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子中降水和气温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生长均有显着影响(P<0.05),受年降水量影响要大于年均气温;游人的增加不利于草甸的生长和植被斑块的延展,并且促进了景观的多样化和破碎化;过度放牧、农业开垦等人为干扰也是影响草甸长势的重要原因。但景区的规范管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有助于植被与土壤的恢复。(3)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从剖面上,上层土显着高于下层土(P<0.05)。整个土层(0-40cm)有机碳密度介于2.07-13.17kg/m2之间,远低于高寒草甸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山地草甸不同覆盖度类型之间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皆差异显着(P<0.05),高覆盖度区域最高,中覆盖度区域次之,低覆盖度区域最低。不同风景区之间的比较显示,金顶风景区高于九龙山风景区,发云界风景区最低。结果表明山地草甸地上植被覆盖和土壤的储碳能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性。(4)响应山地草甸景观变化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年际变化特征:1995年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94.66×103t,20年间山地草甸景观整体土壤有机碳储量呈降低趋势,至2015年减少了17.27×103t,呈现弱碳源现象。20年间随景观格局的变化有不同的碳源碳汇转化。以测定的3个风景区高覆盖草甸土壤的固碳能力为估算基准,设定3种情景对土壤固碳潜力进行了估测。九龙山风景区实行禁牧,武功山山地草甸将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64×103t;旅游业、畜牧业和生态农业的干扰力度都降低为原来的50%,整个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将增加11.56×103t;最理想的生态恢复模式,即全面禁止研究区旅游业、畜牧业及农业的影响,整个研究区山地草甸土壤固碳潜力为23.11×103t。
二、塔里木河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河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河三源流水库群优化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水库调度研究进展 |
1.3.2 粒子群算法研究进展 |
1.3.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相关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流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流域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河流水系 |
2.1.3 引水渠首 |
2.2 供需水概况 |
2.2.1 径流资料 |
2.2.2 生产、生活地表需水 |
2.2.3 生态需水 |
2.3 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自然条件恶劣 |
2.3.2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
2.3.3 水利基础薄弱 |
2.3.4 流域管理机制不完善 |
3 塔里木河三源流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
3.1 引言 |
3.2 三源流调度模型概述 |
3.2.1 阿克苏河流域 |
3.2.2 叶尔羌河流域 |
3.2.3 和田河流域 |
3.3 三源流优化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4 本章小节 |
4 算法并行改进与模型求解 |
4.1 正余弦-粒子群算法介绍 |
4.1.1 粒子群算法 |
4.1.2 正弦余弦算法 |
4.1.3 正余弦-粒子群算法 |
4.2 并行改进正余弦-粒子群算法 |
4.2.1 算法改进说明 |
4.2.2 经典测试函数对比 |
4.2.3 水库调度模型对比 |
4.3 三源流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
5 三源流水库群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
5.1 现状年三源流调度分析 |
5.1.1 阿克苏河流域 |
5.1.2 叶尔羌河流域 |
5.1.3 和田河流域 |
5.1.4 阿拉尔来水过程 |
5.2 规划年三源流调度分析 |
5.2.1 阿克苏河流域 |
5.2.2 叶尔羌河流域 |
5.2.3 和田河流域 |
5.2.4 阿拉尔来水过程 |
5.3 现状年与规划年对比分析 |
5.3.1 阿克苏河流域对比分析 |
5.3.2 叶尔羌河流域对比分析 |
5.3.3 和田河流域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自然地理学实践与应用研究进展 |
2.1 综合自然区划服务国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
2.1.1 经典综合自然区划服务国家农业生产 |
2.1.2 生态地理区划服务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2.1.3 综合区划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2.1.4 未来风险区划服务全球变化应对 |
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服务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
2.2.1 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撑 |
2.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其生态效应 |
2.3 自然灾害过程和风险评估研究服务国家减灾救灾需求 |
2.3.1 初步形成泥石流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减灾技术在国内外减灾中产生良好成效 |
2.3.2 灾害风险研究逐步从单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风险转变 |
2.3.3 综合气候变化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
2.3.4 灾害风险评估支撑了国家防灾减灾管理 |
2.4 荒漠化过程研究与防治技术研发促进国家荒漠化治理科学化 |
2.4.1 石漠化过程与防治研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
2.4.2 沙漠化和土壤风蚀研究直接服务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防治 |
2.4.3 水土保持研究为东部季风区农业和生态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2.4.4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调控与生态屏障建设 |
2.5 地理综合研究推动黄淮海平原风沙盐碱地中低产田改造取得良好效果 |
2.5.1 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 |
2.5.2 风沙地改良技术应用 |
2.6 冻土工程研究为中国冻土工程与寒区大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
2.6.1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工程 |
2.6.2 青藏公路冻土路基工程 |
2.6.3 哈尔滨—大连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冻土路基工程 |
2.7 化学元素异常地理分布和机理研究服务国家地方病防治 |
2.7.1 发现低硒带,确定环境病因,为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
2.7.2 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系统揭示中国地方病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2.7.3 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系统揭示了鼠疫流行的时空流行规律,阐明了鼠疫疫源地的类型、分布及其长期赋存机制 |
2.7.4 建立了环境砷氟暴露与地方性砷氟中毒的剂量与效应关系,为地方性砷氟中毒防治和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
2.8 空间定位观测与监测保障自然地理过程的创新研究 |
2.8.1 自然地理定位观测站建设推动地理学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
2.8.2 定位观测和监测系统科技成果有力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
2.9 空间分异的度量与统计归因地理探测器 |
3 展望 |
(3)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过程与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中国水利发展沿革及生态水利的提出 |
2.1 水利的内涵 |
2.2 水利发展沿革与生态水利的提出 |
2.2.1 工程水利 |
2.2.2 环境水利 |
2.2.3 资源水利 |
2.2.4 生态水利 |
3 生态水利的发展历程 |
3.1 生态工程 |
3.2 生态水利工程 |
3.3 生态水利 |
4 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及过程与维度 |
4.1 广义生态水利的定义与内涵 |
4.2 广义生态水利的过程与维度 |
4.2.1 生态水利发展的空间格局 |
(1) 集约生产空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2) 拓展生活空间,美化绿色宜居环境。 |
(3) 保护生态空间,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
4.2.2 生态水利的维度及复合结构体系 |
(1) 生态环境保护维度。 |
(2) 社会经济发展维度。 |
(3) 水循环调控维度。 |
(4) 生态水利复合系统交互耦合与优化调控。 |
(5) 生态水利与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
4.2.3 基于“全过程”的生态水利发展模式 |
(1) 规划设计空间定位模式。 |
(2) 建设管理自然生态模式。 |
(3) 运行调度全域拓展模式。 |
5 结论与展望 |
(4)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水污染治理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水污染治理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水污染治理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主要概念 |
2.1.1 流域 |
2.1.2 流域水污染 |
2.1.3 流域水污染治理 |
2.2 基本理论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现状 |
3.1 流域水污染现状 |
3.1.1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概况 |
3.1.2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现状 |
3.1.3 塔里木河流域水污染主要原因分析 |
3.2 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 |
3.2.1 政府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举措 |
3.2.2 企业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做法 |
3.2.3 公众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分析 |
4.1 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分析 |
4.1.1 生态效益 |
4.1.2 经济效益 |
4.1.3 社会效益 |
4.2 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分析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说明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实证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结论 |
第6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
6.1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监管机制 |
6.2 加强农业、城镇以及工业污染防治 |
6.3 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1.4 现有研究的基本概况 |
1.4.1 文献数量 |
1.4.2 期刊分布 |
1.4.3 高产作者 |
1.4.4 被引情况 |
1.4.5 热点分布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态资本概念 |
2.1.2 生态资本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2.1.3 生态资本补偿内涵与框架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核心理论 |
2.3.1 生态系统理论 |
2.3.2 生态资本理论 |
2.3.3 生态安全理论 |
2.3.4 公共物品理论 |
2.3.5 博弈理论 |
2.3.6 契约理论 |
2.4 本章小结与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的研究逻辑 |
3.1 生态资本补偿的必要性 |
3.1.1 生态资本补偿的自然过程 |
3.1.2 生态资本补偿的人文过程 |
3.2 生态资本补偿的主客体界定 |
3.2.1 生态资本的“购买者”(补偿主体) |
3.2.2 生态资本的“供给者”(补偿客体) |
3.3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以及价值评估 |
3.3.1 确定生态资本的供给量 |
3.3.2 生态资本供给价值的评估 |
3.4 生态资本补偿的情景模拟 |
3.4.1 生态安全条件下生态资本补偿目标的厘定 |
3.4.2 土地适宜性判别与补偿目标选择 |
3.5 不同情景下生态资本补偿的标准计算 |
3.5.1 生态资本补偿标准计算 |
3.5.2 生态资本补偿总额计算 |
3.6 生态资本补偿中农户受偿意愿分析 |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与调研过程 |
4.1 研究区概况 |
4.1.1 区域选择说明及功能定位 |
4.1.2 自然地理概况及项目政策执行情况 |
4.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4.2 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项目执行概况 |
4.2.1 现有生态补偿项目执行情况 |
4.2.2 生态补偿项目执行面临的问题 |
4.3 调研过程及数据来源 |
4.3.1 调研过程 |
4.3.2 数据处理及调查对象分析 |
第五章 现有生态补偿政策面临的利益冲突 |
5.1 生态补偿主体界定和利益冲突分析 |
5.1.1 相关利益主体界定 |
5.1.2 生态资本补偿的涵盖内容 |
5.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分析 |
5.2.1 委托双方的成本支出与期望收益分析 |
5.2.2 土地利用转换中双重委托代理模型构建 |
5.2.3 模型求解及分析 |
5.3 政府与农户的行为博弈分析 |
5.3.1 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构成分析 |
5.3.2 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模型构建与解释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与价值评估 |
6.1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的遥感模型 |
6.1.1 InVEST模型原理与算法 |
6.1.2 影子工程法 |
6.2 模型参数获取与处理分析 |
6.2.1 模型参数获取与来源 |
6.2.2 主要模型参数处理与分析 |
6.3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与价值评估 |
6.3.1 生态资本供给量 |
6.3.2 生态资本供给量价值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生态资本补偿的情景模拟 |
7.1 土地利用与生态资本供给的关系 |
7.1.1 土地利用与生态资本供给的关联逻辑 |
7.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7.1.3 土地利用的情景判别 |
7.2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
7.2.1 土地利用特征 |
7.2.2 土地利用的转换矩阵分析 |
7.3 土地利用转换情景模拟 |
7.3.1 土地利用情景设置 |
7.3.2 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资本供给量 |
7.3.3 适宜土地利用情景判别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不同情景下生态资本补偿的标准计算 |
8.1 确定生态资本补偿标准的思路 |
8.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8.2.1 最小数据方法 |
8.2.2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 |
8.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8.3 研究结论 |
8.3.1 概率模型模拟 |
8.3.2 农户机会成本与生态资本补偿标准 |
8.3.3 不同补偿价格下的实施成本与交易成本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生态资本补偿中农户受偿意愿分析 |
9.1 农户受偿意愿额的估计 |
9.1.1 耕地转换与农户受偿意愿估计值 |
9.1.2 草地转换与农户受偿意愿额估计 |
9.1.3 农户受偿意愿额与生态补偿成本测算 |
9.2 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9.2.1 分位数回归方法在农户受偿意愿额影响因素的应用 |
9.2.2 变量选取和测量 |
9.2.3 结果与分析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研究不足与政策建议 |
10.2.1 研究不足 |
10.2.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石羊河流域农户调查问卷 |
附录2:石羊河流域社区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石羊河流域考察提要及访谈录音整理报告 |
附录4:资料清单 |
附录5:实地考察和调研照片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 |
1.2.2 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3 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研究 |
1.2.4 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 |
1.2.5 述评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 |
1.3.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与生态系统安全间的辩证关系 |
2.1.1 “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
2.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 |
2.1.3 “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的职责 |
2.1.4 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安全的辩证关系 |
2.2 “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分析 |
2.2.1 两山理论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3 生态恢复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基本概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土壤和植被 |
3.1.3 气候特征 |
3.1.4 水系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
3.1.5 地形地貌特征 |
3.1.6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3.2 经济社会概况 |
3.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
3.3.1 沙漠化治理 |
3.3.2 盐碱地治理 |
3.3.3 水资源治理 |
3.3.4 水土流失治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
4.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分析 |
4.1.1 水域面积变化情况 |
4.1.2 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
4.1.3 植被变化情况 |
4.1.4 气候变化情况 |
4.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
4.2.1 自然驱动力分析 |
4.2.2 社会经济活动驱动力分析 |
4.2.3 政策文化驱动力分析 |
4.3 “一带一路”建设对塔里木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影响 |
4.3.1 进出口贸易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影响 |
4.3.2 “一带一路”建设对生态重建与修复的影响 |
4.3.3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政策沟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 |
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介绍 |
5.1.1 自然环境概况 |
5.1.2 社会经济概况 |
5.2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DPSIR模型的介绍与评价指标的选取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指标权重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介绍 |
5.3.1 熵权法的概念 |
5.3.2 熵权法的应用 |
5.4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分析 |
6.1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基本概况 |
6.1.1 自然环境概况 |
6.1.2 社会经济概况 |
6.2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
6.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及因果关系假设 |
6.2.2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检验 |
6.2.3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
6.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6.3.1 生态网络研究的基本假设 |
6.3.2 生态网络的物质与信息传递方程 |
6.3.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标及其计算 |
6.3.4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控 |
7.2.1 依据“两山理论”制定塔里木河流域保护与发展路线 |
7.2.2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
7.2.3 结合塔里木河流域区域特征,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 |
7.2.4 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补偿现状 |
3.1 沙雅县概况 |
3.2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划 |
3.3 沙雅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4 沙雅县生态补偿现状 |
第4章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
4.1 受偿者角度 |
4.2 补偿者角度 |
4.3 管理者角度 |
4.4 社会发展角度 |
第5章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
5.1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目标与原则 |
5.2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补偿者与受偿者 |
5.3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方式 |
5.4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标准 |
5.5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监管 |
第6章 完善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利用地区优势,解决资金不足,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 |
6.2 加强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加大生态补偿的宣传力度 |
6.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评价体系,加强资金管理,提高利用效率 |
6.4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全区协调发展,促进生态补偿脱贫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基于“三条红线”的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数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降水与旱涝特征 |
3.1 研究数据及方法 |
3.2 降水与洪涝特性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塔河干流农业-生态用水及效益分配 |
4.1 农业、生态计算单元 |
4.2 研究资料 |
4.3 塔河干流农业、生态用水及效益 |
4.4 塔河干流农业、生态用水及效益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塔河干流水资源优化配置 |
5.1 “三条红线”控制指标 |
5.2 模型构建 |
5.3 遗传算法NSGA-Ⅱ |
5.4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降雨与旱涝特性分析R语言相关代码 |
附录2:水资源配置R语言NSGA-Ⅱ算法相关代码 |
附录3: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4:攻读硕士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塔里木河流域植被生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荒漠生态遥感监测 |
1.2.2 荒漠区土壤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
1.2.3 荒漠区水质条件对植被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塔里木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象水文 |
2.1.3 水文地质条件 |
2.1.4 植被与土壤环境 |
2.2 塔里木河流域实地调查 |
2.2.1 调查区域的选择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
2.3 遥感影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方法 |
2.3.1 遥感影像的选择 |
2.3.2 遥感影像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塔里木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
3.1 塔里木河监测区域边界的建立 |
3.2 塔里木河不同河段植被覆盖空间特征 |
3.3 塔里木河植被覆盖时间动态特征 |
3.3.1 植被覆盖年内动态变化 |
3.3.2 植被覆盖年际间变化特征 |
3.4 塔里木河流域植被覆盖时间序列预测 |
3.5 植被指数方差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塔里木河流域水质与土壤性质及其对胡杨生长的影响 |
4.1 塔里木河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胡杨生长的影响 |
4.1.1 土壤理化性质 |
4.1.2 胡杨林发育状况 |
4.1.3 土壤性质与胡杨长势典型相关分析 |
4.2 塔里木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对胡杨生长的影响 |
4.2.1 塔河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
4.2.2 胡杨林生长状况 |
4.2.3 水化学特征对胡杨生长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恢复技术实践 |
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1 毁林开荒与放牧 |
5.1.2 植苗造林成效低 |
5.2 生态恢复技术实践 |
5.2.1 荒漠植被封禁保护 |
5.2.2 低覆盖度治沙 |
5.3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江西武功山草甸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
1.2.2 植被覆盖度的研究进展 |
1.2.3 土壤有机碳库及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土壤植被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1 遥感数据选取与处理 |
2.2.2 地面调查数据及其处理 |
2.3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3.1 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分类方法 |
2.3.2 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研究方法 |
2.3.3 景观格局指数 |
2.3.4 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库研究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2.5.1 山地草甸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
2.5.2 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库 |
3 武功山山地草甸区景观格局动态研究 |
3.1 景观类型划分和面积变化分析 |
3.2 草甸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3.2.1 景观类型面积转移分析 |
3.2.2 景观类型转移动态度分析 |
3.2.3 草甸区主要景观类型质心空间变化分析 |
3.3 地形因子对景观分布格局的影响 |
3.3.1 不同海拔高度的景观类型分布 |
3.3.2 不同坡度的景观类型分布 |
3.3.3 不同坡向的景观类型分布 |
3.4 草甸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3.4.1 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3.4.2 斑块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3.4.3 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持续性分析 |
3.4.4 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持续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武功山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 |
4.1 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
4.1.1 山地草甸整体景观植被覆盖度分布特征 |
4.1.2 山地草甸三个风景区植被覆盖度分布特征 |
4.2 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
4.2.1 山地草甸整体景观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
4.2.2 山地草甸三个风景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
4.3 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
4.3.1 山地草甸整体景观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
4.3.2 山地草甸三个风景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
4.4 地形对武功山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的影响 |
4.4.1 不同高程植被覆盖度的变化 |
4.4.2 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的变化 |
4.4.3 不同坡向植被覆盖度的变化 |
4.5 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气候变化对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
4.5.2 人类活动对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库的响应特征 |
5.1 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
5.1.1 金顶风景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
5.1.2 九龙山风景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
5.1.3 发云界风景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
5.1.4 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格局 |
5.2 山地草甸景观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5.2.1 山地草甸3个风景区景观动态变化特征 |
5.2.2 山地草甸土壤碳库的变化 |
5.2.3 山地草甸土壤固碳潜力分析 |
5.3 土壤碳库的其它影响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与展望 |
6.3 特色与创新 |
6.4 山地草甸景观格局优化调控的建议 |
6.4.1 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
6.4.2 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生态修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相关论文和主持、参与课题 |
附图 |
四、塔里木河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河三源流水库群优化调度[D]. 蔡运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J]. 陈发虎,吴绍洪,崔鹏,蔡运龙,张镱锂,尹云鹤,刘国彬,欧阳竹,马巍,杨林生,吴铎,雷加强,张国友,邹学勇,陈晓清,谈明洪,王训明,包安明,程维新,党小虎,韦炳干,王国梁,王五一,张兴权,刘晓晨,李生宇. 地理学报, 2020(09)
- [3]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过程与维度[J]. 邓铭江,黄强,畅建霞,黄生志,郭爱军. 水科学进展, 2020(05)
- [4]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研究[D]. 高静.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5]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D]. 罗万云. 兰州大学, 2019(02)
- [6]“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D]. 姚亚玲. 塔里木大学, 2019(04)
- [7]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马思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8]基于“三条红线”的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陈书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9]塔里木河流域植被生态变化研究[D]. 钟家骅. 长安大学, 2018(01)
- [10]江西武功山草甸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响应[D]. 张学玲.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