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1992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中的一个题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吴汭[1](2021)在《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改和新高考的不断推行和实施,高考一线历史教师、历史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高考历史复习效率、提高学生高考历史成绩、改进历史教学法,不断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高考历史的有效复习,而范例教学是适用于高考历史复习的快速有效方法之一。范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可以作为典型或模范的事例,即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别知识规律的方法。学生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往往存在困惑和不足,在学习步幅、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复习效率低下、高考成绩不理想。范例教学是使学生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学会独立学习,不需要复述式地掌握知识,把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扩展所学知识,改变思维方法和行动能力;解决高考历史复习时间短与高考历史知识庞杂、学生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高考复习效率和学生考试成绩。本文根据国内外范例教学的研究现状,结合新课改和新高考的需求,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对范例教学的定义进行理论界定,说明范例教学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发展历程;其次是提出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的使用过程中的运用策略,包括运用原则、实施步骤、范例选择,然后分析范例教学在时间效率、内容质量、拓展创新、综合方面等四个方面的优势,突出其重要性;再次是在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的基础上,详细说明范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准备以及在教材知识、考试大纲、高考真题和适应性考题中的经典运用个案;最后是结合范例教学问卷调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范例教学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从而更好地使范例教学融会贯通于高考历史复习之中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认为范例教学是一种符合高考历史复习的教学方法,运用该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高考历史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高效快捷地掌握高考历史知识和答题得分技巧,还能提高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素养和学习能力。笔者基于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探究范例教学的实用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部分高三毕业生对该教学法的反馈和感受,通过其数据显示结果的研究和分析,表明范例教学符合高考历史复习的需要。因此,高考一线历史教师可以研究范例教学的理论方法和使用思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和时机使用该教学法,使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陈丽伉[2](2020)在《我国高考物理试题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科学课程都将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探究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的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探究”作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重点提出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可以从国家层面上体现出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对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人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量。而高考物理试题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如何进行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特征如何?本研究以高考物理试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高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分析框架,对近四年的高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在题型、呈现方式、能力要求、考查要素及水平等方面的考查特征。研究一:高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分析框架的建构。根据高考物理试题的特征以及参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其他文献的基础之上,建构了高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分析框架:以题型、呈现方式和作答方式三维度建立了基本信息框架,以知识板块、素材来源、能力要求、分值和比例建立了内容框架以及考查要素和水平框架,并结合实例对各维度的分析方式进行说明。研究二:高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统计结果分析。研究从28套高考物理试卷中的527道物理试题中,根据制定的科学探究试题选取标准共选出了86道物理试题,拆分为308个分析单元。基于研究一的工作,结合各题目各分析单元具体情况对试题进行编码,从而展开统计分析工作。本研究结论如下:(1)对统计年份内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后发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考查的题目分值约占总分值的20%。中高考物理探究类试题有很大的不同在于,中考物理大部分的探究题目直接使用“探究”字样对探究题目进行呈现,而高考物理探究类试题中并未直接出现“探究”字样,是以题目整体来呈现探究的意味。(2)对各省区的高考物理试题统计分析后发现,教育资源发达的省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无论是在知识层面、题型的呈现方面或是作答方式上面,体现出更加灵活、开放的特点。(3)高中阶段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以纸笔检测的方式为主,高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主要以文字结合图片的方式进行呈现。题型以实验题为主,但作答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以填空的方式作答占主要,以判断的方式作答情况最少。试题主要源于力学和电学板块,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板块占比相对较少,这也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必做实验以力学、电磁学实验为主的相关要求是吻合的。对科学探究类试题研究发现,这类试题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教科书,以教科书为背景对教科书上的实验进行改变、拓展从而编制试题的情况较多,该种试题较多能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考查,但是对于仅凭借记忆就能作答的题目是否能够达到考查目的,还有待商榷。数据分析发现,科学探究试题主要考查分析、处理实验证据并形成结论的能力。(4)科学探究类试题主要考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要素的证据、解释要素,两大要素的考查占比情况大致一样,解释要素占比最高,约为37.43%,占比与之相当的是证据要素,该要素占比约为33.32%。其次对问题要素的考查和对解释要素的考查各占14.84%、14.41%。(5)《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的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需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4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在对科学探究类试题统计分析发现,这类试题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水平4,占比高达66.23%,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是大致吻合的。
李春霞[3](2019)在《高考数学理科试卷的比较研究 ——以2016-2018年全国卷1与江苏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改革与高考考卷息息相关。近十几年新课改的实施促使高考试卷也发生了变化。从2020年开始高考数学江苏卷要改为全国卷,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很迫切也很需要通过比较研究全国卷与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异同来迎接高考改革。这不但能够使一线教师更深刻的认识高考,更好的理解并实施新课程标准,也可以给学生、命题人提供建议,取长补短。2016-2018年全国卷1与江苏卷比较研究是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从试卷结构、知识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综合难度四个方面进行并得出以下结论:(1)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分值基本稳定。全国卷1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江苏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200。全国卷1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而江苏卷题型只包含填空题和解答题;(2)两个卷别的知识内容覆盖面广,但是侧重点不一样。近三年两卷别在考查知识内容方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两卷别的内容覆盖面广。不过在具体模块知识方面,江苏卷在函数与导数、三角知识、立体几何、数列这四个知识块的考查力度要比全国卷1的大。而在概率与统计这块知识上,全国卷1的考查力度远远超过了江苏卷;(3)两卷别的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力度大覆盖面广,但是侧重点稍有差异。两个卷别在近三年的试题中都涉及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转化、分类与整合、特殊与一般五大思想方法。全国卷1更侧重对函数与方程的考查,而江苏卷更侧重于对化归转化思想的考查;(4)综合难度的差异。整体来说,江苏卷难度高于全国卷1。在知识含量因素方面,全国卷1和江苏卷的加权平均值都为2.21;在推理因素和运算因素以及探究因素上,江苏卷都高于全国卷1;在背景因素上,全国卷1的难度因素加权平均值为1.27,而江苏卷为1.16,全国卷1高于江苏卷。
冯小燕[4](2019)在《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高考文理不分科及“3+3考试”为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它给课改专家、命题专家、一线教师以及相关学生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恰逢以核心素养引领的修订版课标将全面实施,一线数学教师能否领悟四基、四能、三会、六素养等课标的要领?学生能否适应教、学、考同时改革的现实?本学位论文致力于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希望能为教与学适应文理不分科改革的高考数学做点铺垫性工作,为推进中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贡献一份力量.本学位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以2013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文、理卷为样本,深入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探索其对文、理要求有差异的地方是如何进行调整的,合理预测这些调整对未来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全国卷命题的影响.其次,以20172018年高考数学浙江卷为样本,从考试内容、命题方式、试题难度、能力要求四个维度,探讨浙江卷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要求上的区别与联系,提取浙江卷值得借鉴之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以编制或改编的试题案例为依托,从考试内容、命题方式、试题难度、素养考查四个方面预测未来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全国卷的命题趋势.本研究在宏观上,大胆预测了未来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数学全国卷在试卷结构上将做出“入口偏向文科,中间界于文理之间,出口偏向理科”的调整;在微观上,总结了考试内容的变化,关注了命题方式的创新,分析了试题难度的调整,对比了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区别.研究中列举了28道例题,编制或改编了21个试题案例,希望能为命题专家、一线教师以及相关学生提供参考.
林裕长[5](2019)在《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数学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时代背景下,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为了落实数学精英人才培养等举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数学考试更是提出了“适当调整考试时间或题量,逐步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等全新的理念.为推动考试命题研究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考试题型要保持创新才能适应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高中数学“新题型”就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的.本学位论文共分为5章,第1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形成了研究框架.第2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现状.第3章讨论高中数学“新题型”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第4章对本论文提出的“新题型”进行测试,收集“新题型”的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第5章对本学位论文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参与测试232个学生当中,有将近80%的学生希望现有的数学考试题型能够有所改变,希望数学考试题型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更加贴近实际生活;(2)本文提出的7种高中数学“新题型”比较新颖,受到学生的欢迎;(3)除了“数学作文题”以外,其它6种高中数学“新题型”可以较好考查出学生的数学水平;(4)高中数学“新题型”可以很好的融入传统的考试题型之中,使得数学考试题型更加丰富.
张琴[6](2019)在《基于课标卷地理试题分析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命题的突出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对整个中学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区域地理思维有相当好的把握,但考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地理技能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差等原因,使得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区域地理复习的难度加大。高考地理试题体现的是命题组缜密而巧妙的构思,以考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其中包含教师教学方法的渗透和教学思想的体现,也包含学生学法的渗透以及学习态度的体现。高考地理试题对高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教学引领和示范作用,充分挖掘高考地理试题中所蕴藏的价值,结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际,寻找最佳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分析了近五年课标卷中关于区域地理内容的高考试题,发现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大,考查内容比较多,命题角度灵活。同时发现了考题中区域地理试题的特征。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及区域差异比较是选择题考查的重点,出题频率高且分值所占比重大,考生要有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基础和地理技能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描述区域特征、探究区域问题、区域发展条件评价等是综合题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侧重于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和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养成的考查。通过试题的分析为区域地理复习寻找侧重点,使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高三学生的区域地理复习现状,结合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当前区域地理复习的现状与面临的困难。侧重从学生的层面去分析导致区域地理复习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后,针对相关问题,基于相关理论,结合教学实际和自身教学经验,提出紧密结合高考和考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的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提出的区域地理复习的策略,包括初高中区域地理内容衔接部分进行整合;在复习中渗透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建构要素联系的区域地理知识网络;根据不同类型区域地理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复习兴趣;考题指引,迁移拓展;强化训练,巩固复习效果。
余福涛[7](2018)在《高考地理全国卷和安徽卷的比较研究 ——以近五年的高考试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高考制度也一直处在改革变化过程中,其中一项就是出现了试卷的全国卷和地方卷。安徽省地理学科自主命题从2009年开始到2015年结束。在此期间,地理教师以安徽卷作为依据来进行教学。2016年重新采用全国卷以后,教师通过研究全国卷来进行教学。同时安徽卷与全国卷也存在着异同。在此背景下,教师研究高考地理安徽卷以及全国卷的异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上的创新十分有必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定量分析,通过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全国卷和安徽卷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试卷形式、试卷结构、考点模块、内容分值、图形呈现、命题思路、选修内容、命题趋势、乡土地理等九个维度对全国卷与安徽卷进行比较,得出两者的异同点,并分析了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2)在研究两者差异的基础上,依据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尤其是新课程理论,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得出对学生学习和备考、对教师教育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启示。本文一是对高考地理全国卷与安徽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在以往与本文相似的研究中较少出现。二是针对高考地理全国卷与安徽卷的比较分析,得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出了一些启示,这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
李涛[8](2014)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国家发展大计,涉及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乎千万学生的前途命运。1912年到1949年的民国时期,国立大学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在国立大学的发展历史中异常重要,其招生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影响深远,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虽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已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原始资料发掘不足,研究视角狭窄,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运行机制和实际情况的挖掘很不深入,其观点多有可商榷之处。因此,本文力图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具体地说,本文除通过原始资料的梳理理清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外,将视野聚焦于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选拔途径、招生考试、录取、照顾政策、对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等重要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国立大学招生变迁的动因、问题、影响与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及其启示。除绪论外,正文分为八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理由、研究目的、内容、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相关问题。第一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招生概况。分析国立大学概况是探讨国立大学招生的必要前提。国立大学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的沿海、沿江大城市。国立大学数量从少到多,地域分布从偏于东部到相对均衡,学生数量波动上升,学科发展由文法科泛滥到文实科均衡。在北洋政府时期,教育考试权下放到学校。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政权趋于稳定,自由招生显现出一定的缺陷,教育部开始控制招生的数量、科类,直到抗战时期全面接管招生事务。尔后,战争环境恶化,以及控制招生带来的弊病,促使政府与大学分享招考权。招考权是招生的关键特征,它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上,对招生制度的所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因此,根据国立大学招考权的变化,结合时代的演进,本文将国立大学的招生发展变化的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大学自由招生阶段(1912-1932);政府严格控制招生阶段(1933-1940);政府宏观调控招生阶段(1941-1949)。第二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和选拔途径。招生的组织主体是指招生由谁来组织,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大学;选拔途径是指考试还是保送、推荐。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经历了从大学到政府,再到二者分担的发展过程。选拔途径以考试为主导方式,推荐、保送等是重要的补充形式。招考权和文化传统对组织主体、选拔途径的影响最大,进而影响了国立大学招生的概貌。第三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考试。考试是招生的内核,尤其是在我国这种特别重视考试的国度里,考试科目与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招生的成效。本章主要论述当时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舞弊等。考试科目变迁的趋势是由合科、分科并行,发展到合科、分科融合。当时考试的命题立意、试题编制、题型及题量等都有较大的合理因素,但也有明显的弱点。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考试方式有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等多种形式,但是单独考试是主流,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考试是其显着的特点。入学考试中新旧舞弊方式并存,媒体抨击之,大学和政府打压之,考生以上书、罢考、闹风潮等方式应对之,甚至发展到追究刑事责任,这反映了舞弊背后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录取。民国时期招生录取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兼顾其他因素。国立大学的入学机会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立大学在校生的区域分布、阶层分布,探讨了国立大学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通过对学生籍贯的分析,发现国立大学招生有本地化倾向,东西部省份入学机会差异极大。通过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分析,发现各阶层入学机会极端不平等。学、商、政、军界等优势阶层子弟在国立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农工阶层子弟所占比例较小,与其庞大的人口数量不成正比。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收效甚微。国立大学破格录取早已传为佳话,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探明偏才怪才的入学机会。第五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照顾政策。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照顾政策基本形成了四大体系:侨生升学照顾体系,边疆少数民族升学照顾体系,国民党员、军人升学照顾体系,教职员子弟及公务员(包括官员)子弟升学照顾体系。这些照顾政策对于政权的稳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对国民党员、公务员特别是官员的照顾政策的实施也损害了国民政府的信誉,破坏了教育公平。第六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失调与整顿。在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占主导地位,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招生“市场失灵”表现为:招生标准混乱,与中学教学相脱节,入学资格模糊,文实科失衡。政府对其进行了“宏观调控”,健全招生规则,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净化招生环境。这些整顿措施有利于整齐新生程度,提高录取标准,规范入学资格,加强中高等教育的联系,平衡文实科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单独招生制度公平、有序、高效的运行。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并未发生大面积的腐败,值得深思。政府对大学招生的整顿导致了一些风波,如因整顿国立劳动大学的招生而发生纠纷,这一事件不仅是教育问题,也反映了党派斗争、政治控制、青年失业、无政府主义泛滥等问题。第七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民国时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有关大学招生考试的论争:“废考运动”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批判:“新法考试运动”主要致力于引进西方的测验理论;“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则是探索本土化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三次论争推动了我国考试制度的现代化,促进了考试文化的更新。第八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特点、经验与启示。通过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梳理,本文认为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主要特点:招生的演进过程就是招考权的博弈过程;招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招生改革具有过渡性,即从受科举影响的传统考试到受西方测验理论影响的现代考试的过渡。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基本经验:招生标准强调全面性、学术性;招生的考试追求科学化,考试具有多样性、选择性;招生的录取侧重于“考试公平”;招生的照顾政策以补偿性为主。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具有以下启示:政府宏观管理,大学依法自主招生;坚持以考试为主,考试多样化;高考在文理分科基础上融合合科因素较为合理;增加弱势群体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消除“升学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语考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破格录取偏才怪才;以制度、文化变革消弭单独招生中的腐败。
沐云[9](2014)在《云南高考化学实验题复习策略的研究及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即高考)一直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用于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理科综合的高考中,化学学科分值占了不小的比重。鉴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题在其考试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近几年来高考中化学实验题的所占分值一直是居高不下,甚至有上升的态势。基于化学实验题在高考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以《课程标准》《高考大纲》为基准,针对2011-2013年云南省所使用的高考理综化学试卷中出现的实验真题进行严密分析。结合高三理科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状态、认知特点等,云南地理自然人文特点,参照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得出科学性的针对于高考化学实验题的有效复习备考策略以及对云南化学实验教育的启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后得出适用于当前云南高考化学实验的复习策略及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进行阐述:一是选择研究化学高考试题及实验试题的缘由,包括高考和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及多年来云南省考生对于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得分率低等实际因素,为本文研究选题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二是化学实验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包括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做中学”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及化学实验在各理论中体现出的关联性。三是对《课程标准》《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解读,其中对化学实验的形式和数目进行统计并对考核目标内容进行对比;一系列的数据是为了洞悉新课标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四是对近三年云南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实验试题的分析研究及2011-2013年云南高考化学卷中实验题的统计分析与比较。五是云南高考化学实验题复习策略及对云南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三年云南省理综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实验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新课程标准主张的关于实验教学的精髓,对新课标的全貌能有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希望借此能引起云南高中化学教育界对实验的关注和反思。
孙建明[10](2014)在《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教育测量评价与诊断学两大基础理论,以部分省份几十万份阅卷数据资料、大量问卷调查以及对近几年所有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质性分析为平台,使用“美国SEC模式(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的波特(Porter)一致性函数P”与“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教授的SOLO分类理论”为工具,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社会满意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试题的内部结构、试题类型及其功能、试题考查的能力结构及亚层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尝试提出了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全文各个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阐明研究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在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对核心概念,例如化学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等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一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这一章主要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进行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以及数据的处理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公平性问题、与中学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命制质量的基本维度进行了充分实证研究;其次,开展了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采用美国SEC模式,通过对最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内容要素分布”和“认知层次分布”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得出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亟待提高的结论;再次,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关系的诊断。第二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内部结构。首先,本章对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结构的设计包括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分析和化学试卷参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的基本特征和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其次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包括编排项目合成试题技术、项目权重(分数)的确定技术、试题“等值复本”编制技术、试卷初定和版式设计以及前测与试题终审技术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评分标准的案例研究。第三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选择的意义及总的分类体系;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第三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编制方法,根据试题构成的四个要素详细介绍了选择题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非选择性试题的编制方法,同时研究了试题设计的规范和试题设计中核心知识的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试题的分类和结构规范及功能简介;第五部分主要是使用SOLO理论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进行细化研究与案例研究。第四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本章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依据能力指标与能力亚层指标给化学新课程课标中规定的一些主体知识内容定位。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包含最小知识颗粒的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以SOLO法能力结构理论为工具,纵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09、2010、2011、2012和2013年新课程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横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海南卷、江苏卷、山东卷以及上海卷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研究表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所包含的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各层次分布比例基本是一致的。第五章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首先,借鉴国际发达地区经验提高命题质量,提出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注重试题的情境性、增强试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增加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考查等策略提升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质量。其次是明确命题原则提升命题质量,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公平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再者提出整合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命题质量,界定了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分类及特征;分析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提出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最后是运用相关参数指标科学评价命题质量,介绍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科学评价技巧以及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定性评价的方法。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二、对1992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中的一个题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1992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中的一个题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一、范例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
(一)范例教学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范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
2、范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范例教学的发展历程 |
1、范例教学的国外发展历程 |
2、范例教学的国内发展历程 |
二、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策略与优势分析 |
(一)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策略 |
1、范例教学的运用原则 |
2、范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
3、范例教学的范例选择 |
(二)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优势分析 |
1、范例教学在时间效率上的优势 |
2、范例教学在内容质量上的优势 |
3、范例教学在拓展创新上的优势 |
4、范例教学在综合方面上的优势 |
三、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个案 |
(一)高考历史复习中范例教学的实施准备 |
(二)高考历史复习中教材知识的运用个案 |
1、人教版教材政治史中的范例运用 |
2、人教版教材经济史中的范例运用 |
3、人教版教材文化史中的范例运用 |
4、人教版教材改革史中的范例运用 |
5、人教版教材战争史中的范例运用 |
(三)高考历史复习中大纲知识的运用个案 |
(四)高考真题和适应性考题中的运用个案 |
1、选择题的范例运用 |
2、非选择题的范例运用 |
四、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一)范例教学问卷调查的研究与分析 |
1、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2、调查的内容与结果 |
3、调查的思考与启示 |
(二)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
(三)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范例教学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2)我国高考物理试题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问题的提出 |
1.2.相关概念界定 |
1.2.1.科学探究 |
1.2.2.科学探究能力 |
1.3.文献综述 |
1.3.1.与科学探究相关的研究 |
1.3.2.与试题分析相关的研究 |
1.4.研究的总体设计 |
1.4.1.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高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分析框架的建构 |
2.1.高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总体调查 |
2.2.分析框架的构建 |
2.2.1.基本信息框架 |
2.2.2.内容框架 |
2.2.3.考查要素及水平 |
2.3.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分析 |
3.1.研究样本的确定 |
3.1.1.高考试卷的总体调查 |
3.1.2.科学探究试题选择标准的确定 |
3.1.3.试题的选取过程 |
3.1.4.选取结果 |
3.2.试题的编码 |
3.2.1.编码过程 |
3.2.2.编码结果 |
3.3.分析和统计 |
3.3.1.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3.3.2.内容框架统计分析 |
3.3.3.考查要素及水平统计分析 |
3.4.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结论 |
4.1.主要结论 |
4.2.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考数学理科试卷的比较研究 ——以2016-2018年全国卷1与江苏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 |
2.2 研究现状述评 |
3 试卷结构的比较研究 |
3.1 考试时间与总分比较 |
3.2 题型数量和分值分配的比较 |
4 知识内容的比较研究 |
4.1 全国卷1主干知识比较分析 |
4.2 江苏卷主干知识比较分析 |
4.3 主干知识分值比例比较分析 |
5 思想方法的比较研究 |
5.1 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
5.2 思想方法体现的广度比较 |
5.3 思想方法考查的力度比较 |
5.4 思想方法考查的知识块比较 |
5.5 思想方法交汇的比较 |
6 难度比较研究 |
6.1 难度因素统计 |
6.2 探究水平 |
6.3 背景水平 |
6.4 运算水平 |
6.5 推理水平 |
6.6 知识含量 |
6.7 综合难度 |
7 启示与建议 |
7.1 关于教师的教学 |
7.2 关于学生的学习 |
7.3 关于试题的命制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4)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2.1 把握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势 |
1.2.2 提出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
1.2.3 引导高中学生学习的方向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文理不分科 |
1.4.2 文理不分科视角 |
1.4.3 数学科高考命题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聚焦文理科的高考命题差异的研究综述 |
2.2 聚焦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
2.3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试卷的分析研究——以全国Ⅰ卷为例 |
3.1 考试内容差异对比 |
3.2 命题方式差异对比 |
3.3 试题难度差异对比 |
3.4 能力要求差异对比 |
第四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的案例研究——以浙江卷为例 |
4.1 考试内容研究 |
4.2 命题方式研究 |
4.3 试题难度研究 |
4.4 能力要求研究 |
第五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 |
5.1 考试内容变化趋势研究 |
5.2 命题方式创新趋势研究 |
5.3 试题难度控制趋势研究 |
5.4 核心素养考查趋势研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对高考数学试题命制的建议 |
6.2.2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
6.2.3 对高中数学学生学习的建议 |
6.3 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
附录1:2013~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 |
附录2:2017~2018 年高考数学浙江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3.1 改善高中数学现有题型的不足 |
1.3.2 促进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统计分析法 |
1.5 理论基础 |
1.5.1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1.5.2 弗里德曼的解题理论 |
1.5.3 教育考试与评价理论 |
1.6 概念界定 |
1.6.1 数学试题 |
1.6.2 数学“新题型” |
1.6.3 数学试题设计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综述 |
2.2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研究综述 |
2.3 高中数学“新题型”测试的研究综述 |
第3章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设计 |
3.1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时代背景 |
3.1.1 高中数学考试题型演变的过程 |
3.1.2 高中数学考试题型存在的问题 |
3.2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基础理念 |
3.2.1 试题设计的原则 |
3.2.2 试题设计的技术 |
3.3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参考借鉴 |
3.3.1 借鉴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成果 |
3.3.2 借鉴自主招生数学科考试的题型 |
3.3.3 借鉴国内外人才选聘考试的题型 |
3.3.4 借鉴国外相关数学科考试的题型 |
3.4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案例分析 |
3.4.1 选择论述题 |
3.4.2 多空填空题 |
3.4.3 纠错说理题 |
3.4.4 推理分析题 |
3.4.5 名词解释题 |
3.4.6 策略开放题 |
3.4.7 数学作文题 |
第4章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测试 |
4.1 “新题型”测试的前期工作 |
4.1.1 “新题型”测试的标准制定 |
4.1.2 “新题型”测试的对象选择 |
4.2 “新题型”测试的数据分析 |
4.2.1 “新题型”测试的难度分析 |
4.2.2 “新题型”测试的区分度分析 |
4.3 “新题型”测试的相关评价 |
4.3.1 “新题型”测试的看法分析 |
4.3.2 “新题型”测试的样例分析 |
4.3.3 “新题型”测试的适应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课标卷地理试题分析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四)理论依据 |
1.教育评价理论 |
2.掌握教学理论 |
3.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比较法 |
3.调查法 |
4.经验总结法 |
(六)研究思路 |
二、课标卷高考地理卷区域地理内容试题分析 |
(一)课标卷高考地理试题题型及分值分析 |
(二)课标卷高考地理卷区域地理内容考查试题分析 |
1.区域地理考查的区域、知识点及分值统计分析 |
2.区域地理在试卷中的呈现形式分析 |
3.考查的区域地理主干知识分析 |
4.区域地理试题类型分析 |
5.课标卷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
(三)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
三、区域地理复习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
1.调查设计 |
2.调查过程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四)影响学生区域地理复习的原因分析 |
1.区域地理内容多,缺乏有效整合 |
2.区域地理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不足 |
3.缺乏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
4.复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兴趣和良好的复习习惯 |
四、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
(一)初高中区域地理内容衔接部分进行整合 |
(二)教学中渗透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
(三)建构要素联系的区域地理知识网络 |
(四)根据不同类型区域地理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
1.区域空间定位 |
2.描述区域特征 |
3.比较区域差异 |
4.探究区域问题 |
5.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做到有的放矢 |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
(六)考题引导,迁移拓展 |
(七)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
1.进行分歩训练 |
2.进行分层训练 |
3.进行限时训练 |
4.及时反馈 |
五、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高考地理全国卷和安徽卷的比较研究 ——以近五年的高考试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内容、框架和创新之处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4.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人本主义理论 |
2.4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
2.5 新课程理论 |
第三章 高考地理全国卷与安徽卷的比较分析 |
3.1 试卷形式的比较分析 |
3.1.1 试卷形式的比较 |
3.1.2 试卷形式的分析 |
3.1.3 试卷形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
3.2 试卷结构的比较分析 |
3.2.1 试卷结构的比较 |
3.2.2 试卷结构的分析 |
3.2.3 试卷结构差异的原因分析 |
3.3 考点与模块的比较分析 |
3.3.1 |
3.3.2 考点分布与所属模块分析 |
3.3.2.1 对于考点分布的分析 |
3.3.2.2 对于考点模块的分析 |
3.3.3 考点分布与模块差异的原因分析 |
3.4 内容与分值的比较分析 |
3.4.1 内容与分值的比较 |
3.4.2 内容与分值的分析 |
3.4.3 内容与分值差异的原因分析 |
3.5 图形呈现的比较分析 |
3.5.1 高考地理中地图的种类及基本特征 |
3.5.2 图形呈现的比较 |
3.5.3 图形呈现的分析 |
3.6 命题思路的比较分析 |
3.6.1 命题思路特点的比较 |
3.6.2 命题思路特点的分析 |
3.6.3 命题思路差异的原因分析 |
3.7 选修内容的比较分析 |
3.7.1 选修内容范围与考查形式的比较 |
3.7.2 选修内容命题的比较分析 |
3.7.2.1 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命题的比较分析 |
3.7.2.2 环境保护部分命题的比较分析 |
3.7.3 选修内容命题差异的原因分析 |
3.8 命题趋势的变化分析 |
3.8.1 全国卷命题趋势的变化分析 |
3.8.2 安徽卷命题趋势的变化分析 |
3.9 安徽卷的特色内容——乡土地理 |
3.9.1 乡土地理试题的内容和考查意义 |
3.9.2 乡土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
第四章 高考地理全国卷与安徽卷的比较分析的启示 |
4.1 对学生学习和备考的启示 |
4.1.1 学会“追根溯源”,提高知识归纳能力 |
4.1.2 学会读区域分布图,有效提高读图能力 |
4.1.3 注重考点的融合,提高综合能力 |
4.1.4 强调“空间定位”,增强学生空间意识 |
4.1.5 注重命题思路,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
4.2 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
4.2.1 突出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品质 |
4.2.2 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
4.2.3 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
4.2.4 利用开放型试题,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
4.3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
4.3.1 研究高考试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
4.3.2 研究高考试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
4.3.3 研究高考试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 |
五、文献综述 |
(一)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二)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招生概况 |
第一节 国立大学发展概况 |
一、国立大学的数量、区域分布、学生及学科 |
二、关于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发展的反思 |
第二节 国立大学招生概况 |
一、大学自由招生阶段(1912-1932) |
二、政府严格控制招生阶段(1933-1940) |
三、政府宏观调控招生阶段(1941-1949) |
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和选拔途径 |
第一节 组织主体 |
一、大学作为单独主体 |
二、政府作为单独主体 |
三、大学与政府作为复合主体 |
第二节 选拔途径 |
一、考试占据主导地位 |
二、保送是重要的补充 |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考试 |
第一节 考试科目的变迁——以文理分合科发展变化历程为例 |
一、初创期:1912-1926年三种文理分合模式的鼎立 |
二、调试期:1927-1937年两种文理分合模式的并行发展 |
三、成熟期:1938-1949年两种文理分合模式的融合 |
第二节 考试内容的初步科学化 |
一、入学试题的特点 |
二、入学试题的缺陷引发部分教育问题 |
三、对入学试题的评价 |
第三节 考试方式的多样性 |
一、统一、联合与单独考试 |
二、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考试 |
第四节 招生考试舞弊及其防控 |
一、招生考试舞弊乱象 |
二、各方对招生考试舞弊的防控 |
三、招生考试舞弊的深层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录取 |
第一节 国立大学招生的录取标准 |
一、单独招生的录取标准 |
二、统一招生的录取标准 |
三、国立大学录取标准的特点 |
第二节 所录取学生的地域分布 |
一、全国在校大学生籍贯分布 |
二、国立大学在校生籍贯分布 |
第三节 所录取学生的阶层分布 |
一、全国在校大学生家庭出身 |
二、国立大学在校生家庭出身 |
三、国立学院、省立学院在校生家庭出身的对比 |
第四节 破格录取 |
一、破格录取历史真相的考察 |
二、破格录取的深层探析 |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照顾政策 |
第一节 对华侨的照顾政策 |
一、北洋政府时期对华侨的照顾政策 |
二、国民政府前期对华侨的照顾政策 |
三、国民政府后期对华侨的照顾政策 |
第二节 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 |
一、管理机构与总体规划 |
二、保送、蒙藏班与经济补助 |
第三节 对国民党党员、军人、教职员、公务员(包括官员)的照顾政策 |
一、对国民党党员、军人的照顾政策 |
二、对教职员、公务员(包括官员)的照顾政策 |
小结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单独招生中的失调与整顿 |
第一节 招生标准混乱,与中学教学相脱节 |
一、混乱的招生标准及其整顿 |
二、与中学教学的脱节及其调整 |
第二节 入学资格模糊,文实科失衡 |
一、模糊的入学资格及其调整 |
二、失衡的文实科及其调整 |
第三节 单独招生中的腐败 |
一、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中的“腐败”现象 |
二、博弈论视角下的单独招生:权利与利益 |
三、人情关系文化的制约:超越利益之争 |
第四节 整顿招生引发风波——以国立劳动大学为例 |
一、劳大“停招”风波发生的背景 |
二、劳大“停招”引发的争斗 |
三、对劳大“停招”风波的反思 |
小结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 |
第一节 废考运动 |
一、废考运动爆发的原因 |
二、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危害的讨论 |
三、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功能的讨论 |
四、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与教育关系的讨论 |
五、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权归属的讨论 |
六、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能否合理选拔人才的讨论 |
七、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能否废除的讨论 |
第二节 新法考试运动 |
一、新法考试概况 |
二、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考试程序的讨论 |
三、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题型、题量、覆盖面的讨论 |
四、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考查内容的讨论 |
五、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记分方式的讨论 |
第三节 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 |
一、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考试存废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
二、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统独问题”的讨论 |
三、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科学性问题”的讨论 |
四、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多样化问题”的讨论 |
五、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录取标准问题”的讨论 |
六、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资料保存与研究问题”的讨论 |
小结 |
第八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特点、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历史的主要特点 |
一、大学与政府博弈招考权 |
二、当时的招生面临诸多两难问题 |
三、当时的招生改革具有过渡性 |
第二节 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历史的基本经验 |
一、招生标准突出全面性、学术性 |
二、考试具有科学性、多样性、选择性 |
三、录取侧重于“考试公平” |
四、照顾政策强调补偿性 |
第三节 国立大学招生的启示 |
一、政府宏观管理与大学依法自主招生相结合 |
二、坚持以考试为主,考试形式多样化 |
三、高考在文理分科的基础上融合合科要素较为合理 |
四、增加弱势群体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 |
五、消除“升学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六、外语考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七、破格录取偏才怪才 |
八、以制度、文化变革消弭单独招生腐败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9)云南高考化学实验题复习策略的研究及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选题缘由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高考的重要地位 |
二、 高考理综化学实验题的重要地位和对复习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
三、 关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第三节 选择云南省化学高考实验题及化学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化学实验的功能及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功能 |
一、 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功能 |
二、 化学实验的科学认知功能 |
三、 化学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
第二节 化学实验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节 化学实验的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节 化学实验的“做中学”理论 |
第五节 化学实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实验的解读 |
第一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 |
一、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实验数量的分析 |
二、 高考化学实验考核目标 |
三、 考核内容与范围 |
第四章 对近三年云南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011 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
一、 2011 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 |
二、 2011 年云南省高考化学实验题分析 |
第二节 2012 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
一、 2012 年高考理综课标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总体分析 |
(一)高考形式的改变 |
(二)抓基础,考查多种能力 |
(三)选择题重视基础、贴近生活、难度适中 |
二、 2012 年高考理综课标全国卷化学实验题特点 |
第三节 2013 年高考分析 |
一、 2013 年高考理综课标全国卷 II 化学试题特点总体分析 |
二、 2013 年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特点分析 |
第四节 2011-2013 年云南高考化学卷中实验题的统计分析与总结 |
一、 2011-2013 高考实验试题的特点 |
二、 针对近三年高考实验题“基础-迁移-设计”的主线出的复习思路 |
第五章 云南高考化学实验题复习策略及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
第一节 云南高考化学实验题复习策略 |
一、 使学生熟悉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归类记忆 |
二、 重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并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的拓展和挖掘 |
三、 重视科学探究的设计与评价,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
四、 辅导学生答题的积极心理、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目前云南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
一、 学校和上一级领导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必要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不够 |
二、 学校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相关人员的投入不够 |
三、 教师对实验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未能落实培养学生多方能力的任务 |
第三节 针对目前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建议 |
一、 地区教育相关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加大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
二、 转变教师实验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水平 |
三、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综合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科教兴国与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
(二) 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科学化的需要 |
三、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一) 研究的目标 |
(二) 研究的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 系统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案例研究法 |
(四) 诊断研究法 |
(五) 实验研究法 |
(六) 比较研究法 |
六、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的实证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方案说明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公平性问题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中学教学关系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六) 本次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诊断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三) 研究的结论与探讨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科学性失真 |
(二) 试题实验情景虚构 |
(三) 试题条件交代不清 |
(四) 试题设问指向不明 |
(五) 试题诊断性缺乏 |
(六) 试题信息不完整 |
(七) 试题计算难度偏大 |
(八) 试题功能价值偏失 |
(九) 试题探究力度不够 |
(十) 试题的公平性欠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的关系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知识与技能”的选择性 |
(二) 试题“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性 |
(三) 试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性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对化学学习的反拔功能 |
第二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内部结构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特征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总体特征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基本特点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设计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要素分析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指标设计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原则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设计流程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技术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评分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评分标准的设计技术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
第三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及考查功能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考查的功能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 根据应答方式方法分类 |
(二)根据解题思维特点分类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方法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构成要素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设计的规范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中核心知识的嵌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分析 |
(一) 研究年限和试卷类型及试题类型范围的界定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内部结构SOLO分析 |
第四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 对知识属性归类能力的设计 |
(二) 对判断能力与解释能力的设计 |
(三) 对信息处理与迁移能力的设计 |
(四) 对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定量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比较研究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层次的定量横向比较研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研究 |
(四) 结论与探讨 |
第五章 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 |
一、发达国家及地区高考化学命题的经验探析 |
(一) 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 |
(二) 注重试题的情境性 |
(三) 突出试题的实践性 |
(四) 凸显试题的探究性 |
(五) 体现试题的开放性 |
(六) 重视试题的实验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基本原则 |
(一) 科学性原则 |
(二) 公平性原则 |
(三) 选择性原则 |
(四) 创新性原则 |
(五) 有效性原则 |
(六) 协调性原则 |
(七) 导向性原则 |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 |
(一) 学科思想方法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
(二) 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三)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策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质量评价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评价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效度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信度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难度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区分度 |
(六)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定性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教师使用) |
附录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学生使用) |
附录三:近五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内部的统计分析 |
附录四: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1992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中的一个题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D]. 吴汭.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高考物理试题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D]. 陈丽伉. 西南大学, 2020(01)
- [3]高考数学理科试卷的比较研究 ——以2016-2018年全国卷1与江苏卷为例[D]. 李春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D]. 冯小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D]. 林裕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基于课标卷地理试题分析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研究[D]. 张琴.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7]高考地理全国卷和安徽卷的比较研究 ——以近五年的高考试卷为例[D]. 余福涛.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8]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D]. 李涛. 西南大学, 2014(05)
- [9]云南高考化学实验题复习策略的研究及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D]. 沐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10]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 孙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