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矿还原氯酸钠制二氧化氯的研究

黄铁矿还原氯酸钠制二氧化氯的研究

一、硫铁矿还原氯酸钠制二氧化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帅[1](2019)在《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STSE教育是用于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使学生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深入地认识并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建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STSE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STSE教育理念是从STS教育理念发展而来的,现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领域,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和方向。高考化学试题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具有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意义。本研究选取STSE教育中研究较少的高考化学STSE试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和STSE教育的特点,制定高考化学STSE试题分类的方法。对我国2014-2018年重点省市高考化学试题中STSE试题进行分类,将高考化学STSE试题分为化学科学与技术、化学科学与社会和化学科学与环境三大类。对高考化学试题进行统计,分析每一套试题背景中的STSE元素,发现其总体分布,分析化学科学与技术、化学科学与社会、化学科学与环境三大类试题在高考化学试卷上的具体分布情况。结合分布情况和具体例题,总结高考化学STSE试题各类的特点。化学科学与技术类包括关注化学科学与技术前沿、关注化学科学史和关注化学科学与技术在工艺流程的应用。化学科学与社会类包括联系生活,彰显核心素养和结合社会发展,重视能源开发和使用。化学科学与环境类包括关注生态环境,重视情感教育和关注工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根据STSE试题的考查点,来进行人教版化学书本内容分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选修四和选修五在高考化学STSE试题中的考查内容。最后,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此研究的结论与建议。研究表明:高考化学试题对于STSE试题的考查呈现上升的趋势,反映了对高中化学试题的考查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关于科学与技术的考查是最多的,科学与社会和科学与环境的试题相对来说较少。考查的内容涉及高科技、工农业生产、医药生产、日常生活、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高考化学试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以能力测试为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六方面建议: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上渗透STSE教育理念;对高考化学复习;对高考化学出题;尝试参与STSE试题的编制;回归教育本身,关注和关心学生。

胡磊,霍松龄,郭持皓,孙彦文,梁新星[2](2018)在《氯化挥发金泥提金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氯酸钠浸出—亚硫酸钠还原工艺从金泥中提金,考察了氯酸钠用量、盐酸用量、浸出时间、温度和硫酸添加量等对金浸出率的影响以及电位对金还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固比2∶1、氯酸钠用量为矿量的5%、盐酸用量1mol/L、时间1h、温度85℃、硫酸添加量40g/L的条件下,金浸出率高于98.5%;控制电位600700mV,金还原率高于97%,金粉中金品位达到68.5%以上。

莫正波[3](2018)在《ClO2制备数学模型及其室内消毒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空气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但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内,从而导致疾病传播。空气消毒是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氧化氯消毒是在目前使用的空气消毒方法中最理想的一种,它无刺激气味、没有致癌性和致畸性,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列为Al级消毒剂。当气体二氧化氯的浓度在美国环保局(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规定的0.10.28mg/m3范围内时,可以在人员不撤离的情况下进行不间断消毒,尤其适合的大型室内公共场所。二氧化氯消毒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制备出高纯度的浓度符合要求的二氧化氯空气混合气体。本文在济南市科技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01403044)与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5LG05)的支持下,围绕制备纯度与浓度符合要求的二氧化氯与空气混合气体这个目的,从理论上对常见结构的二氧化氯发生器建立了物料衡算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中的反应速度及总传质系数等参数,需要通过实验测定。因此文中首先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度方程;然后设计安全可靠的二氧化氯消毒系统与设备,以此为基础测定总传质系数,完善数学模型。采用完善后的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气相二氧化氯浓度与最终二氧化氯得率的影响因素,对该套消毒流程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出控制方案。采用CFD模拟确定出关键设备气体混合器的结构与参数,并测定了消毒系统的消毒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化学反应过程的质量守恒和气液传质理论,从理论上建立了常见结构的二氧化氯发生器的物料衡算数学模型。(2)通过对低浓度下亚氯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氯的实验研究,推导得出低浓度反应液状态下,盐酸与亚氯酸钠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分析时间、温度、各反应物浓度及配比等因素对亚氯酸钠转化率的影响。推导的宏观动力学方程为完善数学模型以及后续消毒系统与设备设计及操作提供了理论指导。(3)设计安全可靠的二氧化氯消毒系统以及紧凑的二氧化氯发生器的结构。以此为基础,采用实验测定与迭代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得出针对该套系统总传质系数的表达式。(4)根据推导的动力学方程和测定的总传质系数表达式,完善二氧化氯发生器物料衡算数学模型。采用完善后的数学模型,对消毒系统操作条件进行正交模拟,分析了气相二氧化氯浓度与最终二氧化氯得率的影响因素,对该套消毒系统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出控制方案。(5)确定消毒系统关键设备之一——气体混合器的结构与参数。消毒系统中,二氧化氯与空气混合器是决定气体混合是否均匀的一个重要设备,论文中采用了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气体混合器结构设计进行了优化,选定多孔式文丘里气体混合器;并通过正交实验模拟,确定出混合器的最佳参数。(6)对消毒系统的消毒效果进行实验测定。启用消毒系统,通过实验测定消毒系统的杀菌效果。实验中,杀菌30min,室内空气生物性已经达标。杀菌240min,杀菌率接近90%。实验证明,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完全可以用来指导二氧化氯发生和消毒系统的设计与操作。文中设计的二氧化氯消毒装置性能稳定、操作方便、成本低、不产生有害残留,消毒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室内空气动态消毒的要求。二氧化氯动态消毒作为一种新兴的空气消毒方法,在空气消毒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鞠婷,戈学珍,韩明贺,刘明[4](2017)在《我国氯酸钠还原法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二氧化氯作为高效消毒剂和氧化剂已在饮用水处理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一些生产方法由于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并不完全适合国内使用。因此本文对比介绍了氯酸钠法生产高纯二氧化氯常用还原剂的特点;综述了氯酸钠法制备二氧化氯新还原剂(硫化物类还原剂、醇和有机酸类还原剂、碳水化合物类还原剂、尿素还原剂、乙二醛还原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状况;介绍了青岛巨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蔗糖法高纯二氧化氯发生器;同时指出了氯酸钠还原法中还原剂开发及应用的发展方向。

李新杰[5](2013)在《单级R5法ClO2制备工艺及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氯酸钠与盐酸反应制备ClO2的单级R5法ClO2发生器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操控、安全性好和性价比高等特点而使其成为国内自来水行业替代氯的主要消毒设备之一。针对国内单级R5法ClO2发生器效率低的现状和ClO2在消毒应用过程存在的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本文对单级R5法ClO2制备工艺的优化与反应动力学、ClO2发生液的组成与毒性、ClO2投加过程的影响因素、ClO2在水中的衰变规律以及PAC和AsA去除ClO2-的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单级R5法ClO2发生器的工艺改进、ClO2投加和消毒工艺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提高以及消毒副产物ClO2-的有效去除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或理论指导。主要内容如下:(1)单级R5法ClO2制备工艺优化研究本着对单级R5法ClO2制备工艺整体优化的思路,根据ClO3-/Cl-反应体系各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条件,通过间歇式ClO2制备实验,研究了NaClO3/HCl的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等因素对NaClO3转化率、ClO2得率及纯度的影响规律,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是:NaClO3与HCl的摩尔比为0.25、温度为50℃、时间为50min及催化剂MnCl2的用量为0.01mol·L-1。进而,利用间歇式ClO2制备实验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实验分析连续式制备装置的效率,发现连续反应器其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物料混合不均、升温滞后和返混。采用预热预混的原料预处理方式和基于推流式反应器原理设计较大轴径比的反应器,改善了物料在反应器中混合与受热的均匀性,减小了物料的返混作用。结果表明:NaCl3转化率、ClO2得率及其纯度分别可达95%、82%和61%以上比目前文献报道的同类总体最好指标,分别可提高14、11和10个百分点以上。(2)单级R5法ClO2制备反应动力学研究根据ClO3-/Cl-体系的一般反应机理和NaClO3/HCl体系高酸度反应的特点,用ClO3-和Cl2变化的等量关系对Hong-Lenzi的理论速率方程进行了简化,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得到了单级R5法ClO2制备反应的经验速率方程。该速率方程对ClO3-浓度近似为一级和二级的组合;该方程参数较少且易于测定,故便于工程应用。(3)ClO2发生液的组成、毒性及其对饮用水消毒的安全性研究对ClO2发生液的组成、毒性及其浓度的衰变趋势进行了考察,对ClO2发生液用于饮用水消毒时ClO3-、ClO2-残留量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常规ClO投加量(0.5~2mg·L-1)下,ClO2发生液引入饮用水后的ClO3-和ClO2-的剂量是安全的,但会降低水的pH值;ClO2发生液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无致微核作用,对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为低毒级;将ClO2发生液稀释1倍以上时,其对小鼠急性经口毒性降为实际无毒级。该研究结果对ClO2发生液投加过程的安全投加量、安全稀释倍数及安全防护等级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4)ClO2投加过程影响投加量及消毒效果的因素研究通过单级R5法ClO2发生器在常规自来水厂的制水工艺消毒工段的现场实验,研究并得到了进料流量、反应温度和反应停留时间等发生器额定运行参数波动对消毒效果及出厂水水质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其运行参数的安全波动范围。通过发生器在模拟管道供水条件下的加药实验,研究了管道水压力对ClO2投加量的影响规律,进而,通过对该规律在实际供水管道中验证实验,考察了ClO2在管道中分散特性及消毒效果,获得了ClO2发生器用于管道带压加药可供参考的工艺参数。(5)水中ClO2自身衰变动力学研究通过对ClO2在纯水中自身衰变机理的分析和实际产物的测定,建立了ClO2在纯水中自身衰变的速率方程模型,通过研究水温和pH对ClO2衰变速率的影响规律,初步确定了以常温和中性水为基础的速率方程的参数。结果显示,ClO2在纯水中衰变的主要产物是Cl2(或HClO)和ClO3-等,而ClO2-的量较少,不同于在碱性强化条件下的水解产物;ClO2的衰变对ClO2为1级,对H+为-0.155级。可见,ClO在常温、中性或偏酸性的水中比在高温或碱性水中更稳定。(6)PAC和AsA对水中ClO2-去除特性研究在常规水处理的pH及温度下,通过烧杯搅拌实验对ClO2-在粉末活性炭(PAC)上的等温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进行研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考察了吸附的性质及热力学行为;用伪一级、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颗粒内扩散、液膜扩散模型对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吸附过程的机理及速率控制机制。结果显示:在常规水处理条件下,PAC对ClO2-的吸附是自发、吸热的化学吸附过程,适于吸附的最佳pH为6;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规律,吸附动力学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规律。可见,化学吸附反应是PAC吸附ClO2-速率的主要控制机制。另一方面,在常规水处理条件下,考察了抗坏血酸(AsA)对ClO2-的去除作用以及pH.AsA投加量、反应温度和作用时间等工艺因素对ClO2-去除率的影响规律,得到了AsA去除水中ClO2-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5.0、温度为30℃.AsA与ClO2-的质量比为5.5和作用时间为25min在此条件下,AsA对水中含量为2~10mg·L-1ClO2-的去除率大于98%,处理后水中ClO2-的含量低于0.02mg-L-1,符合GB5749-2006标准的要求。可见,在上述最佳条件下,AsA对水中的Cl02-具有很好的还原去除效果。

李建生,刘炳光,孙宝丰,董广前,王芳[6](2012)在《氯酸钠法制备二氧化氯还原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比介绍了氯酸钠法生产二氧化氯常用还原剂的特点;综述了氯酸钠法制备二氧化氯新还原剂(硫化合物、多元醇、有机酸、碳水化合物、尿素和乙二醛)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氯酸钠法制备二氧化氯有机还原剂甲醇和乙二醛的作用机理;指出采用复合还原剂降低生产成本和采用有机还原剂同时制备两种有用产品是氯酸钠法制备二氧化氯还原剂发展趋势。

王洋[7](2012)在《电氧化法制备二氧化氯溶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氧化氯是一种氧化剂,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高效、广谱、安全、无毒的绿色杀菌消毒剂,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广泛应用于工业水及饮用水消毒、空气杀菌、食品保鲜、纸浆漂白、石油解堵等领域。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已将其列为A1级安全高效的杀菌消毒剂。目前,国内外大都使用化学法来制备二氧化氯,最常用的是以CH3OH、H2O2、SO2等为还原剂,在酸性介质中还原氯酸钠来制得二氧化氯。但是化学制备过程大都存在着制得的二氧化氯纯度低、对其稳定化成本高以及生成反应不易控制等缺点,因此应用受到限制。以电为驱动力的电化学方法具有强度大、效率高、见效快、反应安全且生成的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因此,电解法是一种竞争力较强的制备二氧化氯的方法,有着广泛的开发及应用前景。本论文以PbO2/Ti电极为工作电极,以国产阴离子交换膜为隔膜,以可溶性盐为支持电解质,电解亚氯酸钠溶液;电解产物先经过饱和亚氯酸钠溶液纯化,再经超纯水溶液吸收后,获得高纯度二氧化氯溶液。本文所研究的电解方法鲜见报道。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一种测定二氧化氯含量的方法。以染料罗丹明B(Rhodamine B)为显色剂,根据二氧化氯可氧化罗丹明B使其褪色的性质,采用分光光度法对低浓度二氧化氯的含量进行测定。在NH3–NH4Cl缓冲溶液(pH=10)体系中,考察了罗丹明B用量、缓冲溶液用量、反应时间及试剂加入顺序等因素对所测定二氧化氯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测定条件,绘制标准曲线,得到二氧化氯的线性浓度范围为0.0~4.0mg/L。该法测定二氧化氯的线性范围宽、灵敏度及选择性高,可用于定量检测水中二氧化氯的含量。(2)通过循环伏安曲线的测量,考察了亚氯酸钠浓度、支持电解质浓度、工作电极材料对电氧化法制备二氧化氯的影响;通过恒电位电解实验,初步考察了阳极电位、电解电量、电解温度对电解制备二氧化氯电流效率的影响,确定了电氧化法制备二氧化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范围。(3)确定了以Pb2/Ti为工作电极电解亚氯酸钠制备二氧化氯溶液的实验方案,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进行工艺参数的确定。考察了亚氯酸钠浓度、可溶性盐浓度、阳极电位、电解电量对电氧化制备二氧化氯的电流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电解工艺。在最佳条件下,恒电位电解亚氯酸钠制备二氧化氯的电流效率可达90.56%。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了恒反应物浓度下的电氧化实验,当电解电量为理论消耗电量40%时,电流效率基本维持在80%左右。(4)研究了二氧化氯的杀菌效果,以硫酸盐还原菌为测试菌种,考察了二氧化氯对其的杀灭效果,并对最低杀菌浓度进行确定。实验结果表明,0.98mg/L二氧化氯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杀菌率为100%。由此证明,二氧化氯对硫酸盐还原菌具有很强的杀灭能力。

郭天祥[8](2011)在《新型复合吸收剂液相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到目前为止,就烟尘、SO2、NOx等单一污染物而言,国际上已经先后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成熟技术,其中一部分到了工程应用,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工艺,如静电除尘、钙基烟气脱硫、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活性炭脱汞。这些技术的特点是:一项技术仅针对一种污染物,通过一套专门的设备实现污染物的脱除。这种污染物分级治理方式,存在占地面积大、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及能耗高、烟气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燃煤污染控制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因此开展烟气多污染物同时脱除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新兴的研究领域。基于当前研究热点,论文详细地研究了亚氯酸钠/次氯酸钠溶液和过氧化氢/碱性溶液两种新型复合吸收剂体系中影响同时脱硫脱硝的因素,发现吸收剂溶液pH、吸收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吸收剂组成及比例对脱除效率影响显着。研究获得了两种新型复合吸收剂体系最佳脱硫脱硝实验条件。其中以亚氯酸钠/次氯酸钠溶液为吸收剂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溶液pH为5.5,次氯酸钠与亚氯酸钠摩尔比为4,反应温度为50℃;在最佳条件下,二氧化硫脱除效率几乎达到100%,氮氧化物脱除效率达到80%。过氧化氢/碱性溶液为吸收剂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溶液pH为10.5,过氧化氢浓度为0.8175 mol·L-1,反应温度为47.5℃;在最佳条件下,二氧化硫脱除效率几乎达到100%,氮氧化物脱除效率达到70%。通过新型复合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产物分析,揭示了脱除反应机理,其中亚氯酸钠/次氯酸钠溶液同时脱硫脱硝反应历程为以亚氯酸根离子、次氯酸及中间产物二氧化氯和氯气共同与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发生了氧化吸收反应,且反应可同时发生于气液两相;过氧化氢碱性溶液同时脱硫脱硝反应历程为过氧化氢、过氧氢根离子及相关自由基在液相共同与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发生了氧化吸收反应。基于新型复合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亚氯酸钠/次氯酸钠溶液同时脱硫脱硝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硫分压和一氧化氮分压的分级数均为一级,宏观反应平均活化能分别为21.598 kJ·mol-1和8.166 kJ·mol-1。过氧化氢碱性溶液脱硫脱硝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硫分压和一氧化氮分压的分级数均为一级,宏观反应平均活化能分别为1.378 kJ·mol-1和3.722 kJ·mol-1;同时脱硫脱硝时,二氧化硫对一氧化氮吸收具有抑制作用,对一氧化氮吸收速率影响与其气相分压成1.2次方关系,抑制反应活化能为46.634 kJ·mol-1;一氧化氮对二氧化硫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对二氧化硫吸收速率影响与其气相分压成2.8次方关系,促吸收反应活化能为155.86 kJ·mol-1;同时脱硫脱硝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二氧化硫吸收为传质控制步骤,一氧化氮吸收为反应控制步骤,一级反应平均活化能分别为42.654 kJ·mol-1和27.768 kJ·mol-1。

韩瑞雄[9](2010)在《电解法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氯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亲睐的绿色杀菌消毒剂,对各种细菌和病毒等具有广谱、高效、安全的消毒杀灭特点和优势,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第四代Al型消毒剂。其应用于纸浆漂白、饮用水净化和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在中国,有关化学法制备二氧化氯的研究较多,而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的研究则较少。因此,研究具有特色的先进二氧化氯生产工艺是目前非常急迫也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本文首先通过电解氯酸盐自动催化循环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实验研究,讨论了氯酸盐浓度、硫酸的酸度、电解液温度、电流密度以及电解液中二氧化氯剩余浓度对产品气体中二氧化氯纯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产生的产品气体,二氧化氯的纯度均在90%以上,当在最佳条件下,即氯酸盐浓度约为1.0mol/L,硫酸的酸度约为4.90mol/L,电解液温度约为28℃,电流密度约为975A/m2的条件下,产生二氧化氯的纯度可达98%左右。同时对废酸的循环利用以及二氧化氯的杀菌消毒进行了实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验成功实现生产高纯二氧化氯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系统的各个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对阳极的硫酸溶液、阴极的氯酸钠溶液的供给浓度和循环速率进行优化控制,同时也对冷却水的温度和流速进行优化控制。为了使过程更智能化,参数更精确化,设计了自动控制的部分来对进行各个参数进行精确控制。根据实验和计算得到的各个参数,设计了电解氯酸盐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工艺,进而设计了生产二氧化氯的成套设备。

卢云,乔成忠,陈天朗,肖慎修,刘清华[10](2008)在《二氧化氯制备方法及相关产品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二氧化氯由于对细菌、病毒有广谱、快速、高效、安全的杀灭特点和优势,正成为水处理取代液氯的最佳换代产品,在饮用水、工业水处理、食品保鲜、纸浆漂白、石油解堵等多种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国外的一些生产方法由于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并不完全适合于国内使用。因此,我国不少学者开展了二氧化氯新制备方法的研究,并开发了一些稳定性的二氧化氯产品。本文介绍和评述了这些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硫铁矿还原氯酸钠制二氧化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铁矿还原氯酸钠制二氧化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需要
        1.2.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2.3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试卷分析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STSE研究
    2.2 国内STSE研究
    2.3 高考化学试题研究文献分析
        2.3.1 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规律分析
        2.3.2 试题与课程标准、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关性分析
        2.3.3 不同板块知识点的试题分析
        2.3.4 化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
第3章 高考化学STSE试题分析
    3.1 高考化学试题STSE分类
        3.1.1 化学科学与技术类
        3.1.2 化学科学与社会类
        3.1.3 化学科学与环境类
    3.2 高考化学STSE试题的总体分析
        3.2.1 各试卷特点
        3.2.2 共同特点
    3.3 高考化学STSE试卷类型分析
        3.3.1 新课标全国卷Ⅰ试题分析
        3.3.2 新课标全国卷Ⅱ试题分析
        3.3.3 新课标全国卷Ⅲ试题分析
        3.3.4 北京卷试题分析
        3.3.5 天津卷试题分析
        3.3.6 江苏卷试题分析
        3.3.7 浙江卷试题分析
第4章 高考化学STSE试题的类型特点和例题分析
    4.1 化学科学与技术类
        4.1.1 关注化学科学与技术前沿
        4.1.2 关注化学科学史
        4.1.3 关注化学科学与技术在工艺流程的应用
    4.2 化学科学与社会类
        4.2.1 联系生活,彰显核心素养
        4.2.2 结合社会发展,重视能源开发和使用
    4.3 化学科学与环境类
        4.3.1 关注生态环境,重视情感教育
        4.3.2 关注工农业生产与环境关系
第5章 STSE试题在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中的考查点
    5.1 人教版必修一STSE试题考查点
        5.1.1 从实验学化学
        5.1.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5.1.3 金属及其化合物
        5.1.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5.2 人教版必修二STSE试题考查点
        5.2.1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
        5.2.2 化学反应与能量
        5.2.3 有机化合物
        5.2.4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5.3 人教版选修三STSE试题考查点
        5.3.1 原子结构与性质
        5.3.2 分子结构与性质
        5.3.3 晶体结构与性质
    5.4 人教版选修四STSE试题考查点
        5.4.1 化学反应与能量
        5.4.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5.4.3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5.4.4 电化学基础
    5.5 人教版选修五STSE试题考查点
        5.5.1 认识有机化合物
        5.5.2 烃、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
        5.5.3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5.5.4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6.2.2 教学上渗透STSE教育理念
        6.2.3 对高考化学复习建议
        6.2.4 对高考化学出题建议
        6.2.5 尝试参与STSE试题的编制
        6.2.6 回归教育本身,关注和关心学生
参考文献
致谢

(2)氯化挥发金泥提金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原料
    1.2 试验设备及试剂
    1.3 试验原理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氯化提金试验
        2.1.1 氯酸钠用量
        2.1.2 盐酸用量
        2.1.3 浸出时间
        2.1.4 温度
        2.1.5 硫酸添加量
        2.1.6 综合条件试验
    2.2 亚硫酸钠还原试验
3 结论

(3)ClO2制备数学模型及其室内消毒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空气消毒方法与现状
        1.2.1 紫外线消毒
        1.2.2 臭氧消毒
        1.2.3 过氧化物类消毒
        1.2.4 醛类消毒
        1.2.5 二氧化氯消毒
    1.3 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与消毒设备研究现状
        1.3.1 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
        1.3.2 国内外二氧化氯制备研究与二氧化氯消毒设备现状
        1.3.3 问题的提出
    1.4 课题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二氧化氯制备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理论基础
        2.1.1 物料衡算的理论基础
        2.1.2 亨利定律
        2.1.3 气液传质理论
    2.2 预混合反应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2.3 曝气吹脱部分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小结
第3章 盐酸亚氯酸钠制备二氧化氯动力学实验研究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案和步骤
        3.2.1 实验流程装置
        3.2.2 实验方案
        3.2.3 实验步骤
    3.3 实验分析方法
        3.3.1 连续碘量法
        3.3.2 分析准备工作
        3.3.3 试样的分析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结果
        3.4.2 亚氯酸钠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二氧化氯制备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3.5.1 表观反应级数的确定
        3.5.2 反应活化能与指前因子的确定
        3.5.3 宏观反应速度方程
    3.6 小结
第4章 空气消毒系统的设计与数学模型的完善
    4.1 二氧化氯发生器的结构设计
        4.1.1 二氧化氯发生器容积的计算
        4.1.2 预混合反应器容积的确定
        4.1.3 曝气盘结构
    4.2 二氧化氯消毒系统设计
        4.2.1 二氧化氯消毒系统设计
        4.2.2 该消毒系统的特点
    4.3 二氧化氯发生器数学模型的完善与总传质系数的测定
        4.3.1 预混合反应器数学模型的完善
        4.3.2 二氧化氯发生器总传质系数的推导
        4.3.3 总传质系数的测定与拟合
        4.3.4 完善后的数学模型及验证
    4.4 小结
第5章 二氧化氯发生系统的模拟与操作条件的优化
    5.1 基于正交实验的数学模拟
    5.2 各操作条件对二氧化氯得率的影响分析
    5.3 各操作条件对气相二氧化氯浓度的影响分析
    5.4 工艺条件、控制方案与控制设备的选择
        5.4.1 工艺条件分析与控制方案的选择
        5.4.2 控制框图
        5.4.3 控制设备的选型
    5.5 小结
第6章 气体混合器结构的模拟优化
    6.1 混合器设计要求与模拟方法
        6.1.1 混合器的设计要求
        6.1.2 CFD特点及工作步骤
    6.2 混合器结构的CFD模拟优化
        6.2.1 混合器混合效果的表征参数
        6.2.2 控制方程
        6.2.3 建立模型、生成网格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6.2.4 混合器结构的比较与选择
    6.3 基于正交实验的多孔式气体混合器CFD模拟
        6.3.1 正交实验方案的确定
        6.3.2 模拟步骤与数据结果
    6.4 模拟结果讨论与最优参数的确定
        6.4.1 速度场与压力场的变化
        6.4.2 二氧化氯浓度场的变化及分析
        6.4.3 最优结构与参数模拟
    6.5 小结
第7章 室内气体消毒应用实验
    7.1 系统装配
    7.2 室内气体杀菌消毒应用实验
        7.2.1 空气消毒实验试剂和仪器
        7.2.2 空气消毒实验方案
        7.2.3 空气消毒实验过程
        7.2.4 空气消毒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我国氯酸钠还原法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氯酸钠还原法中还原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2氯酸钠还原法中新还原剂的开发及应用
    2.1新还原剂的开发
        2.1.1硫化物类还原剂
        2.1.2醇和有机酸类还原剂
        2.1.3碳水化合物类还原剂
        2.1.4尿素还原剂
        2.1.5乙二醛还原剂
3青岛巨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蔗糖法高纯二氧化氯发生器现状
4氯酸钠还原法中还原剂的开发及应用的发展方向

(5)单级R5法ClO2制备工艺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ClO_2的性质及水处理应用
        1.2.1 ClO_2的理化性质
        1.2.2 ClO_2的水处理特性及应用
        1.2.3 ClO_2的消毒特性及应用
        1.2.4 ClO_2的消毒副产物
        1.2.5 ClO_2的毒性
        1.2.6 ClO_2用于饮用水消毒的特点
    1.3 ClO_2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1.3.1 亚氯酸钠法ClO_2制备技术
        1.3.2 氯酸钠法ClO_2制备技术
        1.3.3 ClO_2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ClO_2制备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4.1 亚氯酸钠法反应机理
        1.4.2 氯酸钠法反应机理
    1.5 适用于饮用水消毒的ClO_2制备工艺
        1.5.1 基本要求
        1.5.2 适用工艺
    1.6 单级R5法ClO_2发生器及其应用技术现状
        1.6.1 发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1.6.2 发生器工艺效率现状
        1.6.3 ClO_2投加技术
        1.6.4 单级R5法ClO_2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1.6.5 ClO_2投加及消毒过程存在的问题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2 单级R5法ClO_2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2.1 ClO_2制备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2.1.1 优化思路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影响ClO_2连续制备工艺效率的因素探讨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连续反应器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2.3 ClO_2连续制备工艺的改进研究
        2.3.1 改进思路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ClO_2连续制备较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单级R5法ClO_2制备反应动力学研究
    3.1 速率经验公式的推导
    3.2 动力学实验
        3.2.1 实验装置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动力学实验数据及讨论
        3.3.2 速率常数的确定
        3.3.3 速率方程的统计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ClO_2发生液的组成、毒性及其对饮用水消毒的安全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ClO_2发生液的制备
        4.1.2 ClO_2发生液的组成及浓度测定
        4.1.3 发生液ClO_2~-和ClO_3~-残留的卫生安全性评价方法
        4.1.4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4.1.5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lO_2发生液的组成及浓度
        4.2.2 ClO_2~-和ClO_3~-残留的卫生安全性
        4.2.3 ClO_2发生液的毒性
    4.3 本章小结
5 ClO_2投加过程影响投加量及消毒效果的因素研究
    5.1 发生器运行参数波动对消毒效果及水质的影响
        5.1.1 实验部分
        5.1.2 结果与讨论
    5.2 管道水压力对ClO_2投加量的影响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3 深井直供水管道带压加药消毒实验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水中ClO_2自身衰变动力学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装置与试剂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衰变速率方程
        6.2.2 中性条件下ClO_2在纯水中的衰变速率
        6.2.3 pH对ClO_2衰变速率的影响
        6.2.4 ClO_2在自来水中的衰变
    6.3 本章小结
7 PAC和AsA对水中ClO_2~-的去除特性研究
    7.1 PAC吸附去除水中ClO_2~-的特性研究
        7.1.1 实验部分
        7.1.2 结果与讨论
        7.1.3 吸附热力学研究
        7.1.4 吸附动力学研究
    7.2 AsA去除水中ClO_2~-的工艺条件及效能研究
        7.2.1 实验部分
        7.2.2 结果与讨论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实验器材与分析测定方法
    B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7)电氧化法制备二氧化氯溶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二氧化氯的性质
        1.1.1 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
        1.1.2 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
        1.1.2.1 二氧化氯的分子结构
        1.1.2.2 二氧化氯的光谱分析
        1.1.2.3 二氧化氯的氧化性
        1.1.3 二氧化氯的生物性质
    1.2 二氧化氯的应用
        1.2.1 杀菌、消毒方面
        1.2.1.1 对水的消毒
        1.2.1.2 对空气的杀菌
        1.2.2 保鲜方面
        1.2.3 漂白方面
    1.3 二氧化氯的评价
    1.4 二氧化氯的发展和制备
        1.4.1 氯酸盐法
        1.4.1.1 SO_2为还原剂
        1.4.1.2 Cl~-为还原剂
        1.4.1.3 CH_3OH 为还原剂
        1.4.1.4 H_2O_2为还原剂
        1.4.1.5 其它方法
        1.4.2 亚氯酸盐法
        1.4.3 电解法
        1.4.3.1 电解氯酸盐法
        1.4.3.2 电解食盐法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 课题的创新性
第2章 二氧化氯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溶液
        2.3.1 二氧化氯标准溶液
        2.3.1.1 制备
        2.3.1.2 标定
        2.3.2 其它溶液
    2.4 实验步骤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吸收光谱及测定波长的选择
        2.5.2 测量条件的选择
        2.5.2.1 罗丹明 B 用量
        2.5.2.2 NH_3–NH_4Cl 缓冲溶液用量
        2.5.2.3 反应时间
        2.5.2.4 溶液加入顺序
        2.5.3 标准曲线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氧化法制备二氧化氯溶液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电解装置
        3.1.3 循环伏安实验
        3.1.4 恒电位电氧化实验
        3.1.5 恒定反应物浓度电氧化实验
        3.1.6 具体实验方案
        3.1.7 电流效率的计算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循环伏安实验
        3.2.1.1 扫描速度的选择
        3.2.1.2 电解液浓度的选择
        3.2.1.3 工作电极的选择
        3.2.2 单因素考察实验
        3.2.2.1 阳极电位
        3.2.2.2 电解电量
        3.2.2.3 反应温度
        3.2.3 正交实验
        3.2.4 恒电位电氧化实验
        3.2.5 恒定反应物浓度电氧化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氧化氯杀菌能力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种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4.2.2 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化
        4.2.3 原菌液的制备
        4.2.4 平板菌落计数
    4.3 二氧化氯最低杀菌浓度的确定
        4.3.1 实验步骤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新型复合吸收剂液相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排放控制形势
    1.2 脱硫脱硝技术概述
        1.2.1 脱硫技术
        1.2.2 脱硝技术
        1.2.3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3 论文研究背景
        1.3.1 亚氯酸钠同时脱硫脱硝研究进展
        1.3.2 次氯酸钠同时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3.3 H_2O_2同时脱硫脱硝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液相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方法
    2.1 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液相溶解特性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步骤
        2.2.3 实验试剂及气体
    2.3 分析方法
        2.3.1 脱除效率计算
        2.3.2 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
        2.3.3 反应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氯酸钠/次氯酸钠复合吸收剂液相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实验及机理研究
    3.1 亚氯酸钠/次氯酸钠复合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3.1.1 溶液pH值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1.2 亚氯酸钠及次氯酸钠浓度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1.3 进气流量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1.4 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5 温度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3.2 亚氯酸钠/次氯酸钠复合吸收剂液相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机理实验研究
        3.2.1 产物分析方法
        3.2.2 亚氯酸钠与次氯酸钠作用机理
        3.2.3 亚氯酸钠/次氯酸钠溶液脱硫脱硝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氯酸钠/次氯酸钠复合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动力学研究
    4.1 亚氯酸钠/次氯酸钠溶液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分析
    4.2 亚氯酸钠/次氯酸钠复合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动力学分析
        4.2.1 复合吸收剂脱硫反应动力学
        4.2.2 复合吸收剂脱硝反应动力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复合吸收剂液相同时脱硫脱硝实验及机理研究
    5.1 过氧化氢溶液同时脱硫脱硝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5.1.1 吸收液初始pH值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5.1.2 反应温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5.1.3 初始过氧化氢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5.1.4 烟气流量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5.2 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复合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机理实验研究
        5.2.1 过氧化氢碱性分解机理实验研究
        5.2.1.1 实验分析
        5.2.1.2 机理分析
        5.2.1.3 动力学分析
        5.2.2 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复合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机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过氧化氢/氢氧化钠溶液同时脱硫脱硝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
    6.1 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复合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过程动力学过程
    6.2 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复合吸收剂脱硫反应宏观动力学
    6.3 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复合吸收剂脱硝反应宏观动力学
    6.4 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复合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反应宏观动力学
        6.4.1 同时脱硫脱硝宏观动力学模型关联
        6.4.2 二氧化硫吸收与一氧化氮吸收之间相互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过氧化氢/氢氧化钠溶液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传质反应动力学
    7.1 常用的传质模型
    7.2 鼓泡反应器的流动特性
        7.2.1 气泡直径及气体含率
        7.2.2 气泡停留时间t_p确定
    7.3 过氧化氢碱性溶液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传质反应动力学
        7.3.1 扩散系数D的确定
        7.3.1.1 液相扩散系数
        7.3.1.2 气相扩散系数
        7.3.2 气液传质系数的确定
        7.3.3 脱硫脱硝传质反应特性
        7.3.3.1 脱硫传质反应特性
        7.3.3.2 脱硝传质反应特性
        7.3.3.3 同时脱硫脱硝传质反应特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电解法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二氧化氯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
        1.2.1 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
        1.2.2 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
        1.2.3 二氧化氯的生物性质
        1.2.4 二氧化氯的应用
        1.2.5 二氧化氯的优越性
    1.3 二氧化氯的发生技术
        1.3.1 化学法相关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
        1.3.2 电解法相关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电解法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工艺方案
    2.1 制备原理
    2.2 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的工艺流程
        2.2.1 制备二氧化氯的工艺简述
        2.2.2 整个流程描述
    2.3 二氧化氯发生器的设计
        2.3.1 电解槽材料的选择
        2.3.2 反应器结构的设计
        2.3.3 离子交换膜的选取
        2.3.4 阴极板的选取
        2.3.5 阳极板的选取
        2.3.6 电解液的供给形式
        2.3.7 连接管道和阀门的选择
        2.3.8 发生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作用
    2.4 工艺流程成套装置
第三章 实验方法和分析技术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条件
    3.4 实验分析
        3.4.1 原料氯酸钠含量的测定
        3.4.2 原料硫酸分析
        3.4.3 连续碘量法
        3.4.4 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测量二氧化氯含量
        3.4.5 电解液浓度的测定
第四章 电解法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实验
    4.1 电解发生二氧化氯系统
        4.1.1 电解液的配制
        4.1.2 实验装置
        4.1.3 操作步骤
    4.2 试验方案及其数据记录
        4.2.1 选因素、定水平
        4.2.2 选择正交表并编制试验方案
    4.3 各反应参数对二氧化氯纯度的影响规律
        4.3.1 氯酸钠溶液浓度对二氧化氯纯度的影响
        4.3.2 电解液的酸度对二氧化氯纯度的影响
        4.3.3 电解液温度对二氧化氯纯度的影响
        4.3.4 电流密度对二氧化氯纯度的影响
        4.3.5 二氧化氯剩余浓度对电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3.6 电化学过程的耗电
    4.4 反应废液的循环利用
    4.5 二氧化氯生产成本及应用成本分析
第五章 工艺优化设计
    5.1 电压衡算
    5.2 阴极电流效率
    5.3 物料衡算
    5.4 热衡算
        5.4.1 电解槽的热量平衡
        5.4.2 热平衡结果的几点讨论
        5.4.3 阴极液冷却器
第六章 电解槽的优化控制以及仪表的选型
    6.1 电解槽的优化控制
        6.1.1 进电解槽盐水流量控制
        6.1.2 电解槽电压监控控制
        6.1.3 阳极硫酸溶液配制控制系统
        6.1.4 阴极箱酸浓度控制系统
        6.1.5 冷却温度调节控制
        6.1.6 二氧化氯和氧气压力控制系统
    6.2 仪表的选用
        6.2.1 进电解槽盐水的仪表选型
        6.2.2 进水槽纯水的仪表选型
        6.2.3 电解槽二氧化氯差压系统的仪表选型
        6.2.4 电解槽测温系统的仪表选型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对课题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二氧化氯制备方法及相关产品在我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二氧化氯制备方法的研究
    1.1 我国应用还原法制备二氧化氯方法的现状
    1.2 我国研究制备二氧化氯方法的一些成果
2 二氧化氯相关产品的研究
    2.1 关于二氧化氯发生设备的研究
    2.2 关于稳定二氧化氯产品的研究
        2.2.1 关于稳定二氧化氯溶液的研究
        2.2.2 关于固体二氧化氯产品的研究
3 对我国二氧化氯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四、硫铁矿还原氯酸钠制二氧化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D]. 梁帅. 河南大学, 2019(01)
  • [2]氯化挥发金泥提金试验[J]. 胡磊,霍松龄,郭持皓,孙彦文,梁新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8(08)
  • [3]ClO2制备数学模型及其室内消毒系统研究[D]. 莫正波. 青岛理工大学, 2018(12)
  • [4]我国氯酸钠还原法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A]. 鞠婷,戈学珍,韩明贺,刘明. 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进展——2017年全国水质安全与二氧化氯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5]单级R5法ClO2制备工艺及应用基础研究[D]. 李新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2)
  • [6]氯酸钠法制备二氧化氯还原剂研究进展[J]. 李建生,刘炳光,孙宝丰,董广前,王芳. 无机盐工业, 2012(07)
  • [7]电氧化法制备二氧化氯溶液的研究[D]. 王洋. 吉林大学, 2012(10)
  • [8]新型复合吸收剂液相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D]. 郭天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9]电解法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技术研究[D]. 韩瑞雄.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10]二氧化氯制备方法及相关产品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 卢云,乔成忠,陈天朗,肖慎修,刘清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8(04)

标签:;  ;  ;  ;  

黄铁矿还原氯酸钠制二氧化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