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以来,变频调速技术在军工、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对其控制能力以及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出了具有高效率特性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这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以及热烈的研究讨论。与矢量控制技术相比较,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便,转矩响应速度较快,受电机参数影响较小,鲁棒性能较好等特点。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虽然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不足:传统的磁链观测器受其结构的影响,易产生较大误差,且转矩波动过大;而传统控制器存在精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为此,围绕磁链观测器和控制器进行研究讨论,本论文的结构框架如下:首先介绍了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原理以及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搭建其必要的模型结构(动态数学模型),再从两方面(磁链观测器与控制器)进行探讨,研究分析DTC控制系统的性能。然后针对传统的纯积分器磁链观测器存在的问题,又对比分析了三种改进的磁链观测方法:改进电压模型法(低通滤波器法)、双低通定子磁链观测法和全阶闭环磁链观测法,并进行仿真验证分析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此外,对于控制器的问题,在分析研究传统DTC控制系统的PI控制器以及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选用变结构控制技术取代PI控制技术,如此一来,与传统的DTC控制方法相比,改进后基于变结构技术的DTC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更迅捷的动态响应。最后,根据本文所研究的成果,并验证其由理论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可行性。本文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DTC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搭建本文研究成果的结构框图,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比较,最后通过仿真波形去验证分析。
张佳琪[2](2020)在《基于LabVIEW的风轮模拟实验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对于能源需求也在逐步提高,然而化石资源的总量却在不断的减少。环境的恶化及能源日益枯竭的问题影响人类发展,这是全球各国政府担忧的重要问题。风能资源由于其绿色清洁,可再生,成本低等特点,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主要能源。但是风电场一般建造在偏远的地方或者海上,而且风资源不稳定,到实地风场进行实验难以实现,这些因素限制了风电技术的提升。因此设计出能够准确表现实际风轮机运行特性的风轮模拟系统,就能为风力发电技术的探索进步提供基础与前提。本文介绍风轮模拟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对比各种建模与模拟方式的优缺点,提出风轮模拟系统的整体策略,由软件模型发出指令值利用变频器驱动异步电机。使得电机的转速、转矩等特性表现出风轮的实际特性。本设计采用了四分量组合风速模型,很好的表现出风速随机波动的特点。并在LabVIEW中建立了风速以及风机的模型,仿真证实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模拟出实际风速,表现实际风轮机特性,能够满足后续风轮模拟的研究。通过分析风轮机工作过程,制定了合理有效的转速、转矩的控制策略,结合异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在计算机中对转速、转矩控制方案进行仿真,证明了两种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搭建整套风轮模拟系统,由LabVIEW软件、MM440变频器和异步电机以及USS通讯环节构成。基于LabVIEW软件编制了操作界面以及后台运算部分,可在界面设置风速以及风轮的参数,由后台模型运算,经通讯系统向变频器输出指令值,控制异步电机运行,同时还可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反馈至LabVIEW界面,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设计风轮模拟实验平台的合理准确性。
吕文超[3](2020)在《异步电机DTC系统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改善传统直接转矩控制(DTC)调速系统中存在的转矩及磁链脉动过大等问题,将自抗扰控制、滑模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应用到异步电动机DTC中,设计了新的控制策略,达到有效削弱转矩和磁链脉动等效果。总体内容如下:首先,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异步电动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接着简要介绍章节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其次,介绍异步电机基于滞环比较器和电压向量开关选择表的传统DTC的原理,通过搭建仿真实验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完成了仿真实验。再次,阐述自抗扰、滑模控制理论的原理,为了提高动态响应速度以及增强稳态抗扰性等,采取转速自抗扰控制器取代传统的PI调节器,新型趋近律构成的转矩、磁链滑模控制器取代滞环比较器,并且结合SVPWM技术驱动异步电动机。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进行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示该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减小传统DTC系统的转矩、磁链和电流脉动。然后,为了改善传统一阶滑模固有的抖振现象,根据超扭曲滑模(Supertwisting,St)和终端滑模控制原理,设计Super-twisting转速控制器和非奇异终端滑模磁链、转矩控制器。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此控制策略响应速度较快,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善抖振现象,并且削弱了传统DTC的转矩及电流脉动。最后,考虑到传统的定子磁链观测模型,在电机不同速度运行时受到定子电阻变化以及纯积分器等影响,导致磁链估计不准确,因此设计改进型定子磁链观测模型来准确估计定子磁链变化;针对实际控制系统中存在负载未知以及多变的情况,基于Super-twisting控制理论设计Super-twisting负载转矩观测器以减小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系统的精确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证实Supertwisting磁链以及转矩观测器可以实现快速跟踪和精确观测。最后,根据异步电动机DTC下的损耗模型以及稳态损耗与定子磁链、电磁转矩以及转速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稳态时最优定子磁链,使电机在稳态运行时可以实现效率最优控制。Matlab/Simulink的仿真实验结果表示,稳态运行时通过效率最优定子磁链的控制方式能够降低损耗。综上,基于自抗扰以及滑模控制理论所设计的异步电动机DTC系统在降低了转矩和电流等脉动的同时,削弱了传统滑模固有的抖振现象,通过不同观测器增强了电机控制的精确性,并且稳态运行时能够降低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在今后的调速系统中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郭桐桐[4](2020)在《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常规抽油系统有机械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油田开采上广泛使用,但是普遍存在抽汲效率低,电机能耗大和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随着油田供液能力的下降,上述常规抽油机缺点凸显,利用变频调速技术对抽油机进行节能改造,调节抽油机频次,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抽油机上下冲程速度,使抽油系统运行在最佳的工作状态。通过对常规抽油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对游梁式抽油机进行运动学分析,运用MATLAB软件建模仿真;在运动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抽油系统动力学分析。将抽油系统简化成一个等效的力学模型,根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变频器工作原理,建立抽油系统变频调速仿真模型。将变频器及电动机简化成传递函数,并选用PID算法对此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仿真,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通过对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变压变频控制和转差率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并分析其仿真结果。根据四种变频调速控制方法,零负载时对三相异步电机的控制,电机转速曲线和扭矩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四种变频调速控制方法下对电机输入符合抽油系统运动的周期性交变负载,对比分析四种控制方法下电机转速和电磁转矩的仿真曲线。
马天银[5](2020)在《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文中提出列车牵引交流传动控制系统作为电气传动控制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交通运输牵引传动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个非线性、变量多和强耦合的系统,能量传递通过变流器完成交-直-交的转换,将转换后的交流电传输到异步电动机中完成传动。整个过程它以牵引电动机为控制对象,通过开环或者闭环控制系统对牵引电动机转速参数的实时控制,来达到对驱动对象控制与调节的目的。实际传动系统的构建相当细致与复杂,并且影响运行稳定的因素众多,其中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谐波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比较严重,这些谐波主要来源是IGBT开关元件工作时导致的尖峰电压所产生。为了使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本文针对谐波这一问题,主要开展了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分析并做系统改进的工作,主要包括:研究了列车牵引交流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了解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谐波的主要原因,然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传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完成仿真并分析结果;研究了滤波电路的相关原理,针对谐波问题对仿真电路进行改进,改进方案是在逆变器输出端的电路中加入设计的三相滤波器电路,并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仿真,再根据仿真实验结果与改进前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牵引传动系统中,变流器在完成交-直-交的能量转换时,由IGBT元件关断产生的谐波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表现在异步电机的输出相电流与转矩的波形出现不稳定情况,说明系统的稳定性受谐波影响明显;系统中搭建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将异步电机的转速作为反馈信号,进行一系列的转化输入到逆变器中完成反馈控制,反馈效果显着,达到实验预期。针对谐波问题的验证,在仿真系统中加入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案,在变流器输出端加入设计好的三相滤波电路。对改进后的系统仿真进行调试运行,将改进前后的仿真结果对比发现,异步电机的输出转矩与电流的波形图变得相对稳定,说明与预设情况一致,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就是谐波问题导致,此方案提出合理,符合预设情况。因此提出的设计就有了理论支撑,并对实际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而说明此方案对谐波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潘宣伊[6](2019)在《基于VVVF的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控制技术及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大都采用电能作为动力来源,通过交流牵引电机驱动列车运行,部分城市采用更先进的直线电机牵引。本文以多数城轨交通所选的交流牵引机车为载体进行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的扩大化,大众对轨道交通的需求更加迫切,乘客对所乘车辆速度及舒适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兼顾行车速度和乘车舒适性,对车辆的结构设计及牵引电机的控制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交流牵引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及优化,确定交流牵引系统的择优控制方式。在交流牵引系统的调速过程中,每一个速度点都要对应一个合适的输出力矩,采用VVVF(Variable Voltage and Variable Frequency)变频调速系统进行牵引电机的转速控制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基于PWM方式的VVVF调速控制系统是一种开环控制方式,在牵引传动调速过程当中,可以保证定子频率变化不超过电动机颠覆点的要求,不影响车辆调速时牵引系统的稳定性,缩短车辆启动和制动、调速的动态响应时间。控制方法选择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方法,在传统SPWM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加入SVPWM控制技术。SPWM技术以电源为出发点,只能生成一个可调频可调压的波形,当牵引电机参数变化后,VVVF控制系统无法进行实时调整,电机参数发生变化,输入电源不变,导致参数不匹配,影响电机调速稳定性。选用基于SVPWM方式的VVVF控制系统,可以随时检测控制系统当中,电气参数的振荡,当检测到系统电压,或者负载电压不在稳定状态下,基于SVPWM方式的VVVF控制系统会展现其闭环控制的控制特性,将车辆的速度以及牵引电机的输出力矩作为被调量,并作为闭环控制中的反馈信号,进行闭环控制,达到对系统的变化量做出快速的响应的目的。为了实现城轨车辆交流牵引系统的闭环控制,达到一种高性能运行状态,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根据牵引系统的特点,可以设置不同的闭环控制反馈量,其中一种是将力矩作为反馈信号,力矩值的获得可以通过检测系统直接测定,或者结合系统特点进行估算,然后将这两种方法得到的力矩值输入到闭环控制环节的力矩调节器当中,通过差分运算,得到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偏差信号。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测量与给定信号相关的物理量,如气隙磁通、定子电流,测量其实际值,将其作为反馈信号也可以达到控制牵引电机输出力矩的目的。城轨车辆交流牵引系统性能的优劣取决于牵引电机性能的优劣,牵引电机动态性能越好,调速系统调速时间和调速的稳定性越高。现阶段,城轨车辆牵引系统中的控制方式有两种,分别是采用矢量变化思想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为了实现交流牵引系统在调速过程中的良好的电机牵引特性,本文将重点研究基于SVPWM调制技术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方式,判断此种控制方式是否能实现高性能的交流牵引调速。在证明基于SVPWM调制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方式的过程中,将会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系统城轨车辆交流牵引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并进行验证性试验,通过分析仿真实验波形来验证矢量控制方式在城轨交流牵引系统中的可行性。
王宁[7](2019)在《带负载转矩观测的异步电动机模糊滑模SVM-DTC系统》文中提出为改善传统DTC系统中存在的磁链和转矩脉动过大等问题,本文将滑模控制应用到控制系统中设计了控制器,从而有效地减弱了转矩和磁链脉动,但也造成了系统的抖振。因此又结合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模糊滑模控制器,意在减弱系统抖振又不增大转矩和磁链脉动。同时针对实际控制系统中,负载未知及多变的情况,构建了滑模负载转矩观测器,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控制系统的性能。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异步电动机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介绍了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原理,并搭建了仿真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第三,阐述了滑模控制的原理,采用转速、转矩和磁链滑模控制器取代传统的PI调节器和滞环比较器,通过Matlab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显示此控制策略能够明显削弱系统的转矩、磁链及电流脉动。第四,针对采用滑模控制所产生的抖振现象,结合自适应方法和模糊控制策略,设计了自适应滑模转速控制器和模糊滑模磁链及转矩控制器。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控制策略在减小传统DTC系统的转矩和电流脉动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善抖振现象。第五,考虑到传统的u-i型定子磁链观测模型在电机低速运行时受到定子电阻阻值及纯积分器的影响导致磁链估计不准确的情况,设计了一种改进型的双低通法定子磁链观测模型以准确估计磁链的变化。针对实际控制系统中负载往往未知且多变,基于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滑模负载转矩观测器以降低系统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根据电机损耗模型及稳态时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转速之间的关系,设计了给定定子磁链与最优磁链相协调的控制策略,使系统在稳态时实现效率最优控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可知,电机在低速运行时新型的磁链观测模型可以准确估计磁链,稳态运行时效率最优定子磁链的控制方式降低了系统的损耗,同时设计的观测器也能够准确地跟踪负载变化,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综上,本文基于滑模以及模糊控制理论所设计的异步电动机DTC系统降低了转矩和电流脉动的同时,改善了抖振现象,实现了对电机的速度控制,控制性能良好,有不错的实际应用价值。
吴晓新[8](2019)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三电平传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因其良好控制性能在交流传动领域引起了广泛重视。其控制思想是将连续控制变量优化问题转化为逆变器离散基本电压矢量寻优过程,控制手段灵活、简单且易于处理非线性约束,对于处理异步电机这样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的数学模型的控制对象具备较强优势。二极管中点箝位式(Neutral-point-clamped,NPC)三电平逆变器以更小的电压应力、更宽泛的矢量选择范围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MPC策略应用于三电平交流传动系统中,围绕模型预测直接转矩/电流控制策略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及工作如下:1.针对在高速域范围内异步电机一阶离散模型不稳定、离散误差大且计算量较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静止坐标系和旋转坐标系下的改进型开环状态观测器。加入定子电流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构成反馈系统,设计反馈矩阵进行系统极点配置,进而构建了以转子磁链和定子磁链为状态变量的改进型闭环观测器模型,实现了对异步电机在全速域内磁链和转速的稳定观测。2.基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思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异步电机的三电平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方案,分析并构建了以转矩和定子磁链的相对偏差作为价值函数,通过实时计算得到最优开关矢量。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方案相比,有效地减小了转矩的脉动。针对NPC三电平逆变器中的中点电压波动问题,采用选择合适小矢量的方案实现对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压的平衡控制。进一步地在价值函数中加入开关切换次数的约束,形成的低开关频率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方案能够在保持系统电流和转矩性能的同时降低逆变器的开关频率。3.电流性能是交流电机驱动系统重要的性能指标。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异步电机的模型预测直接电流控制方案,即电流内环采用模型预测控制器代替传统电流调节器。为抑制中点电压的波动,在价值函数中考虑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压作为优化目标,将中点电压控制在期望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研究了控制延时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对控制延时加以补偿以降低其所引起的电流纹波和转矩脉动。4.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异步电机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方法。根据转矩和定子磁链的给定值计算得到期望的电压矢量,该方案只需对期望的电压矢量所在扇区的有限几个基本电压矢量进行优化评估。为省却繁琐的权重系数设计,将对电磁转矩与定子磁链幅值的控制等效转换为对基本电压矢量的控制。同时,为降低电机转矩和磁链的脉动,建立了基于双矢量占空比控制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策略,采用非零矢量+零矢量作用方案以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5.设计了一套基于ds PIC30F6010A单片机的三电平逆变器实验平台,包括主电路、电压电流检测及相应的保护电路等硬件电路的构成,也包含了CPU资源的分配,各种控制软件设计方案以及部分控制算法的软件的实现。在实验平台上完成了本文所提出的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和模型预测直接电流控制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应用于三电平交流传动系统中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高阳[9](2019)在《基于滑模控制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异步电动机应用的推广,人们对其控制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矢量控制作为异步电动机高性能控制方法之一已逐步得到应用并趋于完善。本文以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速度控制器和观测器两个方面的研究,为提高矢量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准确性以及响应速度提供了新的实践探索。针对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中传统的PI速度控制器动态性能受限的问题,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快速双幂次滑模速度控制器,由于快速双幂次趋近律的趋近速度可变而使得该速度控制器的抖振相对较小。为了进一步抑制抖振,将滑模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用模糊控制器的输出代替滑模控制中的符号函数,这样不仅可以使不连续的切换信号连续化,达到柔化滑模控制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设计模糊规则调节趋近速度的大小,从而削弱了抖振。针对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中传统的机械测量法获取转速、磁链增加成本,破坏电动机结构特点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高阶非奇异终端滑模设计观测器的方案。该方法可以将不连续的符号函数加在输出量的一阶导数上,经过积分后可有效地抑制抖振。为进一步削弱抖振,引入了准滑模控制,即用饱和函数代替符号函数,这样可以使系统在滑模面的邻域内连续化以减弱抖振。最后,为了避免反正切将误差直接引入至除法中,本文采用软件锁相环技术提取转子磁链角。根据本文的设计方案,搭建了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下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对比,表明本文设计的速度控制器鲁棒性较强,响应速度较快,抑制抖振效果更明显;观测器的收敛速度更快,观测误差更小,抖振更弱。
贾宗圣[10](2019)在《PMSM-DTC转矩脉动抑制原理研究》文中提出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简称PMSM)以其结构简单、体积小、高功率密度、高效率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工业控制等诸多领域。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简称DTC)是一种结构简单、动态响应快的常用控制策略,其控制特性直接关系电机的运行性能。本文以PMSM-DTC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两电平逆变器正常拓扑和容错四开关逆变器拓扑供电下PMSM驱动系统的直接转矩控制展开研究,旨在抑制电磁转矩脉动,提升电机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首先,分别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两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基于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给出了PMSM双闭环的FOC方案;基于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PMSM转矩、磁链双滞环DTC方案;并对两种控制方案的实现方式、参数敏感性以及电机运行的动、静态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次,分析了传统PMSM直接转矩转矩脉动大的形成原因,通过对比零矢量在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中的作用效果,明确了零矢量具有在PMSM-DTC中“维持转矩”的作用,并结合PMSM-DTC的特殊性,提出了PMSMDTC零矢量优化作用方案。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对比了传统PMSM-DTC与所提出PMSM-DTC作用下电机的转矩脉动性能。针对逆变器功率开关器件易出现故障问题,对两电平三相六开关逆变器某相发生故障后进行拓扑重构,建立了其容错拓扑三相四开关逆变器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三相四开关逆变器供电下PMSM-DTC方案;考虑三相四开关逆变器电压矢量数受限且无零矢量问题,提出了合成虚拟电压矢量的策略,扩展了容错运行时电压矢量表,以降低电磁转矩脉动幅值,提升PMSM容错运行性能。最后,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实验平台,给出了保护电路、隔离驱动电路、信号采集电路、DSP控制系统等设计方案。实物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证明了所提PMSM-DTC策略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二、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机调速的发展概况 |
1.3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
1.3.1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2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特点及热点问题 |
1.3.3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
1.4 变结构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1.1 动态模型的数学模型 |
2.1.2 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 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2.3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结构 |
2.3.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基本组成 |
2.3.2 磁链控制 |
2.3.3 转矩控制 |
2.3.4 扇区判断 |
2.3.5 电压向量表选择 |
2.4 电压空间矢量对定子磁链与电磁转矩的调控理论 |
2.4.1 电压空间矢量对定子磁链的调控原理 |
2.4.2 电压空间矢量对电磁转矩的调控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磁链观测器的研究 |
3.1 传统电压模型法 |
3.2 改进电压模型法 |
3.3 双低通定子磁链法 |
3.4 全阶磁链观测方法 |
3.4.1 全阶闭环磁链观测器 |
3.4.2 仿真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变结构理论的控制器设计 |
4.1 变结构控制的基本理论 |
4.1.1 变结构的基本概念 |
4.1.2 变结构控制的基本原理 |
4.2 变结构控制的抖动问题 |
4.3 异步电机SVPWMDTC系统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3.1 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3.2 控制器的输出坐标变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模仿真及结论分析 |
5.1 系统的仿真环境 |
5.2 改进后DTC仿真模型的构建 |
5.2.1 磁链观测器的仿真实现 |
5.2.2 变结构定子磁链与电磁转矩控制器仿真 |
5.2.3 3/2 变换模块仿真 |
5.3 改进后的异步电机DTC控制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5.3.1 转矩对比分析 |
5.3.2 转速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LabVIEW的风轮模拟实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风电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风电发展现状 |
1.3 风轮模拟研究意义 |
1.4 风轮模拟系统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风速及风力机的建模 |
2.1 风速的数学模型 |
2.1.1 四分量组合风速模型 |
2.2 风机模型的建立 |
2.2.1 风力机的输入功率 |
2.2.2 贝兹理论 |
2.2.3 叶尖速比 |
2.2.4 风轮转矩功率模型的建立 |
2.3 最大风能捕获原理 |
2.4 风力机建模仿真 |
2.5 风力机比例模型 |
2.6 本章小节 |
3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DTC控制) |
3.1 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与坐标变换 |
3.2 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3.3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风轮模拟策略 |
4.1 转速模拟及仿真 |
4.1.1 变速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控制 |
4.1.2 转速模拟系统方案设计 |
4.1.3 转速模拟系统的仿真 |
4.2 转矩模拟及仿真 |
4.2.1 异步电动机与风力机转矩特性分析 |
4.2.2 转矩模拟系统方案设计 |
4.2.3 转矩模拟系统的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5 风轮模拟实验平台软件设计及通讯方案 |
5.1 LabVIEW与变频器通讯设计 |
5.1.1 Uss通讯协议 |
5.1.2 程序结构 |
5.1.3 主程序设计 |
5.1.4 基于 Uss 协议的串口通讯 |
5.2 通讯硬件连接与调试 |
5.2.1 通讯硬件连接 |
5.2.2 变频器调试 |
5.3 LabVIEW软件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整体方案及实现 |
6.1 硬件配置 |
6.1.1 异步电机 |
6.1.2 风力机参数确定 |
6.1.3 变频器参数设置 |
6.2 风轮模拟实验结果 |
6.2.1 转速模拟 |
6.2.2 转矩模拟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异步电机DTC系统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1.2.1 异步电动机基于稳态模型的控制策略 |
1.2.2 异步电动机基于动态模型的控制策略 |
1.3 国内外学者对传统DTC策略的改进 |
1.4 本论文章节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基于滞环比较器和电压向量开关选择表的传统DTC系统 |
2.1 DTC中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推导 |
2.1.1 DTC中坐标变换原理 |
2.1.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2 异步电动机基于滞环比较器和电压向量开关表的DTC原理 |
2.2.1 磁链与转矩的计算 |
2.2.2 PI转速调节器 |
2.2.3 磁链与转矩滞环比较器 |
2.2.4 扇区判断环节和电压向量开关选择表 |
2.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步电动机基于改进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 |
3.1 异步电动机基于改进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控制原理 |
3.2 异步电动机SVM-DTC中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 |
3.2.1 自抗扰控制原理 |
3.2.2 转速自抗扰控制器 |
3.2.3 二阶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稳定性分析 |
3.3 异步电动机SVM-DTC中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3.3.1 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 |
3.3.2 转矩及磁链新型滑模控制器设计 |
3.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5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步电动机基于超扭曲滑模与终端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 |
4.1 异步电机基于超扭曲滑模与终端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控制原理 |
4.2 异步电动机基于超扭曲滑模与终端滑模控制的DTC系统设计 |
4.2.1 Super-twisting控制原理 |
4.2.2 Super-twisting转速控制器设计 |
4.2.3 终端滑模控制原理 |
4.2.4 转矩及磁链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设计 |
4.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观测器设计与效率优化 |
5.1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观测器设计 |
5.1.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改进型定子磁链观测器设计 |
5.1.2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负载转矩观测器设计 |
5.2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效率优化 |
5.2.1 考虑损耗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模型 |
5.2.2 基于损耗模型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效率最优控制 |
5.3 异步电动机效率最优的DTC系统方案设计 |
5.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抽油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抽油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变频调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4 抽油系统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规抽油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2.1 常规抽油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游梁式抽油机运动学分析 |
2.2.1 抽油机四连杆机构几何关系 |
2.2.2 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 |
2.2.3 抽油系统运动学 |
2.3 抽油系统动力学分析 |
2.3.1 悬点载荷计算 |
2.3.2 悬点动载荷 |
2.3.3 摩擦载荷 |
2.3.4 悬点最大和最小载荷 |
2.4 抽油机平衡、扭矩及功率分析 |
2.4.1 抽油机平衡分析 |
2.4.2 抽油机扭矩分析 |
2.4.3 电动机功率分析 |
2.5 仿真结果 |
2.5.1 运动学实例分析 |
2.5.2 动力学实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方法 |
3.1 三相异步电动机 |
3.1.1 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 |
3.1.2 异步电动机三相动态的数学模型 |
3.1.3 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 |
3.2 变频调速 |
3.2.1 变频调速基本原理 |
3.2.2 变频调速对电机参数的影响 |
3.2.3 变频调速对曲柄轴等效驱动力矩的影响 |
3.3 抽油系统变频控制仿真模型 |
3.3.1 抽油系统等效模型建立 |
3.3.2 变频调速环节仿真模型建立 |
3.3.3 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3.3.4 变频器仿真 |
3.4 抽油系统变频控制条件 |
3.4.1 抽油系统闭环控制原理 |
3.4.2 抽油系统边界条件 |
3.5 变频调速节能技术 |
3.5.1 电机节能存在问题 |
3.5.2 变频调速技术节能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频调速仿真 |
4.1 电机变频调速仿真 |
4.1.1 矢量控制 |
4.1.2 直接转矩控制 |
4.1.3 变压变频控制 |
4.1.4 转差率控制 |
4.2 PID控制原理 |
4.2.1 模糊控制 |
4.2.2 模糊PID控制 |
4.2.3 PID控制 |
4.2.4 抽油机变频控制系统仿真 |
4.3 冲次对抽油机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分析 |
5.1 异步电机启动仿真 |
5.1.1 异步电机零负载启动 |
5.1.2 异步电机带负载启动 |
5.2 变频调速仿真结果 |
5.2.1 矢量控制仿真结果 |
5.2.2 直接转矩仿控制真结果 |
5.2.3 变压变频控制仿真结果 |
5.2.4 转差率控制仿真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开展的工作 |
6.2 结论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2.1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 |
1.2.2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2.3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变频调速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异步牵引电机的调速方式分析 |
2.1.1 异步牵引电机基本原理 |
2.1.2 恒磁通调速原理分析 |
2.1.3 恒功率调速原理分析 |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
2.3 牵引变流器工作原理 |
2.3.1 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原理分析 |
2.3.2 PWM控制技术的原理分析 |
2.3.3 中间直流储能环节的原理与计算 |
2.3.4 逆变器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仿真系统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
3.1 软件介绍 |
3.2 驱动信号模块的组成与仿真搭建 |
3.2.1 闭环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建立 |
3.2.2 PWM信号的生成 |
3.2.3 PWM信号的仿真运行结果 |
3.2.4 PWM信号结果分析 |
3.3 仿真系统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
3.3.1 仿真系统的搭建 |
3.3.2 仿真的运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
4.1 滤波电路的原理分析 |
4.2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5 仿真模型的改进与仿真结果分析 |
5.1 改进模型的仿真结果 |
5.2 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VVVF的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控制技术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城轨车辆交流牵引传动技术 |
2.1 城轨车辆交流牵引工作原理 |
2.2 城轨车辆交流牵引系统 |
2.2.1 城轨车辆直流供电系统 |
2.2.2 受流设备 |
2.2.3 城轨车辆变流技术 |
2.3 城轨车辆传动系统 |
2.3.1 交流牵引电机特性 |
2.3.2 交流牵引电机的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轨车辆牵引控制系统 |
3.1 轨道车辆牵引传动控制方法 |
3.2 交流牵引传动控制理论分析 |
3.3 牵引控制系统 |
3.3.1 变流器模块 |
3.3.2 牵引控制单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流电动机的矢量控制 |
4.1 交流电动机矢量控制的构想 |
4.2 交流电动机的矢量变换 |
4.2.1 坐标变换 |
4.2.2 交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4.3 SVPWM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设计与实验 |
5.1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5.1.1 整体模型 |
5.1.2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2.1 仿真结果 |
5.2.2 结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1 高压电源电路 |
附录2 牵引主回路 |
附录3 控制回路 |
附录4 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附录5 矢量控制框图 |
(7)带负载转矩观测的异步电动机模糊滑模SVM-DTC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驱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近况及动态 |
1.2.1 基于稳态模型的异步电动机控制 |
1.2.2 基于动态模型的异步电动机控制 |
1.3 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动态 |
1.3.1 定子磁链观测方法的研究 |
1.3.2 减小转矩脉动方法的研究 |
1.4 本课题章节安排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传统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2.1 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
2.1.1 坐标变换原理 |
2.1.2 异步电动机在αβ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 异步电动机传统DTC控制原理 |
2.2.1 磁链和转矩计算 |
2.2.2 转速PI控制器 |
2.2.3 磁链和转矩滞环控制器 |
2.2.4 扇区判断及开关表选择 |
2.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滑模控制的异步电机SVM-DTC系统 |
3.1 基于滑模控制异步电机SVM-DTC系统控制原理 |
3.2 异步电动机滑模DTC系统的设计 |
3.2.1 滑模控制原理 |
3.2.2 比例-积分型滑模转速控制器设计 |
3.2.3 转矩及磁链滑模控制器设计 |
3.2.4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与模糊滑模控制的异步电机SVM-DTC系统 |
4.1 基于自适应与模糊滑模控制异步电机SVM-DTC系统控制原理 |
4.2 异步电动机基于自适应与模糊滑模控制的DTC系统设计 |
4.2.1 模糊控制原理 |
4.2.2 自适应滑模转速控制器设计 |
4.2.3 转矩及磁链模糊滑模控制器设计 |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最优定子磁链和滑模观测器的异步电机DTC系统 |
5.1 基于最优定子磁链和滑模观测器的异步电机DTC系统控制原理 |
5.2 控制器设计 |
5.2.1 改进型定子磁链观测器设计 |
5.2.2 负载转矩观测器设计 |
5.2.3 效率最优定子磁链协调控制策略设计 |
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三电平传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相关理论及应用 |
1.3.1 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概述 |
1.3.2 MPC技术在传动系统中的应用 |
1.3.3 MPC技术在三电平传动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异步电机动态模型及磁链观测 |
2.1 引言 |
2.2 异步电机磁链观测模型 |
2.2.1 异步电机连续观测模型 |
2.2.2 异步电机离散化磁链观测模型 |
2.3 改进的异步电机离散化模型 |
2.4 异步电机改进离散模型闭环观测器及其极点配置 |
2.4.1 改进离散模型闭环观测器设计 |
2.4.2 改进的异步电机连续域模型极点配置 |
2.4.3 改进的异步电机离散化模型极点配置 |
2.5 异步电机闭环观测器稳定性及误差分析 |
2.5.1 闭环磁链观测器稳定性分析 |
2.5.2 离散化误差分析 |
2.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异步电机模型预测三电平直接转矩控制 |
3.1 引言 |
3.2 模型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
3.3 三电平逆变器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
3.4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3.5 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3.5.1 控制系统结构 |
3.5.2 磁链和转矩预测模型 |
3.5.3 中点电压平衡控制 |
3.5.4 MPDTC价值函数 |
3.5.5 启动电流限幅 |
3.5.6 算法流程及算法实例 |
3.6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异步电机模型预测三电平直接电流控制 |
4.1 引言 |
4.2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控制方案 |
4.3 模型预测直接电流控制 |
4.3.1 控制系统结构 |
4.3.2 控制算法实现 |
4.3.3 转子磁链预测模型 |
4.3.4 MPDCC价值函数 |
4.3.5 中点电压预测控制 |
4.3.6 控制延时补偿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一种改进的双矢量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 |
5.1 引言 |
5.2 传统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 |
5.2.1 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结构 |
5.2.2 全阶磁链观测器 |
5.2.3 转矩幅值和磁链幅值预测模型 |
5.2.4 传统MPDTC价值函数 |
5.3 基于优化矢量选择的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 |
5.4 改进的双矢量占空比控制模型预测转矩控制 |
5.4.1 无权值控制的模型预测磁链控制 |
5.4.2 电压矢量对于磁链幅值和转矩作用 |
5.4.3 基于占空比的双矢量控制 |
5.4.4 考虑中点电位平衡的双矢量占空比控制 |
5.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系统总体设计 |
6.3 实验系统电路组成 |
6.3.1 以ds PIC30F6010A DSP为核心的控制部分 |
6.3.2 电流检测及保护电路 |
6.3.3 电压检测及保护电路 |
6.3.4 转速检测电路 |
6.3.5 信号驱动及保护电路 |
6.3.6 三电平逆变器主电路与实验机组 |
6.4 系统软件设计 |
6.4.1 中断优先级 |
6.4.2 主程序 |
6.4.3 PWM中断程序 |
6.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5.1 异步电机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实验 |
6.5.2 异步电机模型预测直接电流控制实验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9)基于滑模控制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2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
2.1 引言 |
2.2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及坐标变换 |
2.3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
2.4 两电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
2.5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3 异步电动机速度控制器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滑模控制的理论基础 |
3.3 快速双幂次模糊滑模速度控制器的设计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异步电动机观测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传统滑模观测器的缺陷分析 |
4.3 高阶非奇异终端准滑模观测器的设计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PMSM-DTC转矩脉动抑制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及其控制策略 |
2.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与分类 |
2.2 常用坐标系 |
2.3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3.1 三相静止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2 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3 两相旋转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4 两相旋转xy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4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
2.5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常用控制策略 |
2.5.1 矢量控制 |
2.5.2 直接转矩控制 |
2.5.3 直接转矩控制与矢量控制的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3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
3.1 经典的PMSM-DTC |
3.2 PMSM-DTC中转矩脉动产生原因 |
3.3 零矢量在异步电动机与永磁同步电动机中的作用对比 |
3.3.1 转矩变化量的结构 |
3.3.2 影响转矩变化量的因素 |
3.3.3 在PMSM-DTC中应用零矢量 |
3.4 仿真实验 |
3.4.1 控制系统的模型搭建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PMSM-DTC的容错运行系统 |
4.1 常见的逆变器故障情况 |
4.2 容错运行的拓扑结构 |
4.3 容错运行的仿真实验 |
4.4 合成虚拟电压矢量 |
4.5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的实现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硬件电路设计 |
5.1.1 主电路 |
5.1.2 保护电路 |
5.1.3 隔离驱动电路 |
5.1.4 电枢电流检测电路 |
5.1.5 转速检测电路 |
5.2 控制程序设计 |
5.2.1 主控制程序的流程 |
5.2.2 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 |
5.3 硬件电路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5.3.1 PWM信号的传输 |
5.3.2 信号检测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杨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LabVIEW的风轮模拟实验平台的研究[D]. 张佳琪.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异步电机DTC系统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D]. 吕文超. 青岛大学, 2020(01)
- [4]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研究[D]. 郭桐桐.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5]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D]. 马天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VVVF的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控制技术及仿真研究[D]. 潘宣伊. 吉林大学, 2019(03)
- [7]带负载转矩观测的异步电动机模糊滑模SVM-DTC系统[D]. 王宁. 青岛大学, 2019(02)
- [8]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三电平传动控制系统研究[D]. 吴晓新. 上海大学, 2019
- [9]基于滑模控制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D]. 高阳.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PMSM-DTC转矩脉动抑制原理研究[D]. 贾宗圣.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