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本刚,梅宇宙,颜学良,张晓清,赵国桢,李博[1](2020)在《养胃颗粒治疗慢性胃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系统评价养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计算机检索CNKI、SinoMed、万方、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收集关于养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12个RCTs,1 1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临床总有效率:养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组对慢性胃炎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17,1.31],P<0.000 01);(2)Hp根除率:与常规西药组相比,养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组有利于提高慢性胃炎患者中Hp的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15,1.34],P<0.000 01);(3)不良反应发生率:养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3, 95%CI[0.39, 1.79],P=0.64);(4)胃肠激素和血管活性肽水平:与常规西药组相比,养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组有利于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动素(MD=-17.31,95%CI[-21.83,-12.79],P<0.000 01)和内皮素水平(MD=-6.60,95%CI[-10.07,-3.13],P=0.000 2),而升高胃泌素(SMD=0.94,95%CI[0.50,1.38],P=0.003)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MD=5.82,95%CI[4.25,7.39],P<0.00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胃蛋白酶原:与常规西药组相比,养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组可升高PGⅠ水平(MD=6.40,95%CI[4.26,8.54],P<0.000 01)及PGR(MD=0.89,95%CI[0.71,1.07],P<0.000 01),而降低PGⅡ水平(MD=-1.24,95%CI[-2.15,-0.33],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前证据显示,养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Hp根除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药组,并能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肽和胃蛋白酶原水平,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的影响,上述结论有待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予以证实。
李琪,吴梦蝶,吴焕淦,马喆,何婧,蒋文杰,郑雪,黄艳,顾沐恩,李璟[2](2019)在《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述近2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7年1月1日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纳入以针灸疗法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改良的Jadad质量评分、数据信息提取与数据库的建立,提取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的发表数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结果、腧穴选择与归经、治疗时间与疗程、疗效判定标准、结局指标等。结果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的使用缺乏统一和规范。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针灸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一类为各种针灸疗法的单独或组合运用。单独作为干预措施使用的针灸疗法以针刺配合灸法最多见。取穴组方具有远近配穴、俞募配穴及循经配穴的特点,使用频率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居多;治疗疗程的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结局指标以有效率为最多。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结论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着,但临床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性,有待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张帅,朱佳,陈巧,张晓平,吴相柏[3](2019)在《胃复春片联合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胃复春片联合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在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片,2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胃复春片,4片/次,3次/d。所有患者均治疗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和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63%、93.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刺痛、口干口苦、胃脘胀满、倦怠乏力和嗳气反酸评分均显着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泌素(GAS)明显下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均显着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复春片联合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邹思政[4](2019)在《健脾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Notch-1、DLL-4表达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对其胃黏膜上皮组织中CD34+病理性微血管新生、Notch-1和DLL-4蛋白表达的影响,探寻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机制。方法:1.本次实验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成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42只),造模期间大鼠死亡4只,第8周末随机选取2只大鼠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以验证造模情况,随后再将造模组分成模型组(9只)、叶酸组(9只)、健脾化瘀解毒方高剂量组(9只)、健脾化瘀解毒方低剂量组(9只)。各组分别简称为空白组、模型组、叶酸组、中高组、中低组。2.造模组采用“MNNG-乙醇”复合造模法复制CAG大鼠模型,连续造模20周,第9周开始灌胃治疗。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按10ml/kg/d剂量予生理盐水灌胃;叶酸组大鼠每只按1.8mg/kg/d灌胃治疗;中高、中低两组大鼠每只分别按15.8g/kg/d、7.9g/kg/d灌胃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2周。期间根据大鼠体重变化调整用药剂量。3.实验结束后于大鼠胃体-窦交界处取3块胃黏膜上皮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其病变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组织中CD34+微血管密度,以及Notch-1、DLL-4蛋白表达情况。再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结果:1.一般情况改变:模型组大鼠时有粪便稀溏,进食量减少,平均体重明显低于空白组,毛色枯槁,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等情况。而各治疗组大鼠上述情况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尤以中高、中低组改善明显。2.组织病理学改变:HE染色观察造模后大鼠胃黏膜固有腺体明显萎缩,腺管排列紊乱形状扭曲,细胞核固缩,核浆比例失调,并出现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病变,治疗后中高、中低组大鼠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增加、腺体排列规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均得到明显改善。叶酸组大鼠亦有改善,但程度不及中高、中低组。3.CD34+微血管密度改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CD34+微血管密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叶酸组CD34+微血管密度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组、中低组大鼠胃黏膜CD34+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叶酸组比较,中高组、中低组大鼠胃黏膜CD34+微血管密度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中高组较中低组大鼠胃黏膜CD34+微血管密度降低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Notch-1、DLL-4蛋白表达改变:各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组织Notch-1均呈阴性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DLL-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叶酸组大鼠胃黏膜组织DLL-4表达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高、中低两组大鼠胃黏膜组织DLL-4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叶酸组比较,中高组大鼠DLL-4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低组大鼠DLL-4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程度稍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脾化瘀解毒方能够抑制及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病变,这可能与本方能减少胃黏膜上皮组织CD34+病理性微血管密度,抑制DLL-4蛋白表达有关。2.各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组织中Notch-1无明显差异,提示Notch-1可能不是CAG病变的阳性指标和治疗靶点。
胡晓春[5](2019)在《健脾消痞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CGRP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观察健脾消痞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降钙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脾虚气滞型FD患者70例,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治疗组予以健脾消痞方口服,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口服,疗程均为四周,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治疗的总体疗效、中医各项症候的积分改变情况、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改变情况、患者精神心理的改善状况、临床症状的复发情况、血清CGRP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1)两组总体疗效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54.89%,经卡方检验,治疗组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候的积分比较:(1)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症候的积分P值均大于0.05,无差异,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症状积分对比发现,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明显好转,具有显着疗效,且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较之对照组疗效更佳,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两组嗳气症状积分,P<0.05,两组嗳气症状亦减轻,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治疗组疲乏、便溏症状对比,P<0.05。对照组疲乏、便溏症候积分对比,P>0.05;治疗组嗳气、便溏症状缓解,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3)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下降,疗效显着,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4)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比较:(1)两组治疗前SAS、SDS积分,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SAS、SDS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疗效更优。(5)临床症状的复发情况:研究结束3月后电话随访49名患者,复发人数为6人,其中无严重复发者,一般复发2人,轻度复发4人,复发率为12.24%。(6)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GRP的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CGR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CGRP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明显,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消痞方可有效减轻脾虚气滞型FD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中医症候,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减少患者的临床复发率,降低血清CGRP的水平,从而达到缓解患者的病痛的目标,可进一步在临床上得以推广使用。
徐佳燕[6](2019)在《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导师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脾胃虚弱合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胃镜、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和对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这有助于结合现代医学阐明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有助于预防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甚至癌变可能,为益气活血通络方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临床选取66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胃络疲血证的病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治疗组用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胄复春片,三个月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前后中医证候、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浆内皮素的疗效差异。结果:(1)在临床总疗效评价中,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8.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43.3%。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临床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中,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胃镜积分评价中,治疗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胃镜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降低胃镜积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病理积分评价中,治疗组治疗前后病理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病理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降低病理积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两组间胃黏膜萎缩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增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胃黏膜萎缩改善情况更佳。(4)在PGⅠ、PG Ⅰ/Ⅱ评价中,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尚不能认为两种治疗方法对PGⅠ、PGⅠ/Ⅱ的干预有影响。(5)在ET评价中,两组治疗前后E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ET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脾胃虚弱、胃络瘀血型萎缩性胃炎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对中医证候、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情况、血浆内皮素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
张碧莹,刑方,王建峰,党民芳[7](2019)在《降钙素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诊断萎缩性胃炎并发感染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联合胃蛋白酶原(PG)检测在诊断萎缩性胃炎并发感染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为实验组,根据感染情况再分为感染组23例与非感染组33例。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及PG水平,比较感染组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及PG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降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感染组血清降钙素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G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感染组血清降钙素水平显着下降,PG水平显着上升(P <0. 05)。结论血清降钙素、PG水平与萎缩性胃炎患者感染状态存在一定相关性。
何子彬,周骥,杨清强,何元清[8](2018)在《养胃颗粒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养胃颗粒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铝碳酸镁片,1.0 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养胃颗粒,1袋/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胃肠激素、胃蛋白酶原(PG)、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2、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氧化氢酶(CAT)活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13%、94.3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痛积分、胃中嘈杂积分、胃脘胀满积分、嗳气反酸积分、乏力积分均显着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这些症状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胃动素(MTL)、PGⅡ、IL-1β、hEGF、ET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但胃泌素(GAS)、PGⅠ、PGⅠ/PGⅡ、IL-12、CAT、CGRP均显着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MLT、PGⅡ、IL-1β、hEGF、ET低于对照组,GAS、PGⅠ、PGⅠ/PGⅡ、IL-12、CAT、CGRP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胃颗粒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胃肠激素分泌与氧化应激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顾巍杰,徐玮斐,刘国萍[9](2017)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概述》文中认为在慢性胃炎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中,中医证候亦呈现相关的演变规律。证候的演变与疾病的进展、现代医学客观指标、干预手段等呈相关性变化。文章对近15年文献慢性胃炎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慢性胃炎的证候演变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秦蔚,顾炳全[10](2015)在《针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足三里穴后血浆ET、NO、CGRP和EGF水平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足三里穴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浆ET、CGRP、EGF的水平,用生化法测定NO水平。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浆ET及EGF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RP和NO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7d较针刺1d,各检测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导致患者ET、CGRP、EGF和NO水平变化且具有时间-剂量效应。
二、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养胃颗粒治疗慢性胃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设计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偏倚风险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临床总有效率 |
2.4.2 Hp的根除率 |
2.4.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4.4 胃肠激素(MTL,GAS)和血管活性肽(ET,CGRP) |
2.4.5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R) |
2.5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
3 讨论 |
(2)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 |
2.1 诊断标准 |
2.2 辨证分型 |
2.3 针灸疗法的使用 |
2.4 经脉及腧穴的选用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结局指标 |
2.7 临床试验设计 |
3 讨论 |
3.1 针灸治疗CAC临床研究的诊断标准 |
3.2 CAG的针灸治疗方案 |
3.3 针灸治疗CAG临床研究的疗效标准及结局指标 |
3.4 针灸治疗CAG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 |
3.5 针灸治疗CAG临床研究相关建议 |
4 展望 |
(3)胃复春片联合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组和治疗方法 |
1.3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5] |
1.4 观察指标 |
1.4.1 临床症状积分[6] |
1.4.2 血清学指标 |
1.5 不良反应观察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2.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4)健脾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Notch-1、DLL-4表达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单元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CAG的认识及治疗 |
2. 中医对CAG认识 |
第二单元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健脾化瘀解毒方对CAG大鼠组织病理学影响 |
序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实验小结 |
第二部分 健脾化瘀解毒方对AG大鼠胃黏膜CD34+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
序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实验小结 |
第三部分 健脾化瘀解毒方对AG大鼠Notch-1、DLL-4蛋白表达的影响 |
序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实验小结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健脾消痞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CGR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FD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FD的西医研究概况 |
2.1 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4 FD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项症候积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比较 |
3.6 临床症状复发情况 |
3.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CGRP 水平的比较 |
4、结论 |
5、讨论 |
5.1 健脾消痞方的立方依据 |
5.2 脾消痞方的组方分析 |
5.3 健脾消痞方主要药物的药理研究 |
6、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 |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归属 |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 |
2.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 |
2.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血浆内皮素的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临床病例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纳入和随机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胃黏膜情况比较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积分情况比较 |
4.4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黏膜情况比较 |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GⅠ、PGⅠ/Ⅱ情况比较 |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情况比较 |
4.7 两组治疗方案疗效的比较 |
4.8 两组患者安全性检测 |
第三章 讨论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胃络瘀血证相关探讨 |
1.1 脾胃为发病之源 |
1.2 脉络瘀阻为病变关键 |
2. 益气活血通络方特点 |
2.1 方药组成 |
2.2 配伍特点 |
2.3 现代药理研究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降钙素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诊断萎缩性胃炎并发感染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养胃颗粒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药物 |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 |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6] |
1.5 观察指标 |
1.6 不良反应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2.3 两组胃肠激素和PG比较 |
2.4 两组IL-1β、IL-12、h EGF、CAT、CGRP、ET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9)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CG的疾病进展与证候演变的相关性 |
现代医学指标与CG中医证候演变的相关性 |
干预手段与CG证候演变的相关性 |
问题与展望 |
(10)针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足三里穴后血浆ET、NO、CGRP和EGF水平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胃颗粒治疗慢性胃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周本刚,梅宇宙,颜学良,张晓清,赵国桢,李博.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0)
- [2]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综述[J]. 李琪,吴梦蝶,吴焕淦,马喆,何婧,蒋文杰,郑雪,黄艳,顾沐恩,李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08)
- [3]胃复春片联合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 张帅,朱佳,陈巧,张晓平,吴相柏.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9(05)
- [4]健脾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Notch-1、DLL-4表达干预的实验研究[D]. 邹思政.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健脾消痞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CGRP的影响[D]. 胡晓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徐佳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降钙素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诊断萎缩性胃炎并发感染中的价值[J]. 张碧莹,刑方,王建峰,党民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04)
- [8]养胃颗粒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 何子彬,周骥,杨清强,何元清.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04)
- [9]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概述[J]. 顾巍杰,徐玮斐,刘国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12)
- [10]针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足三里穴后血浆ET、NO、CGRP和EGF水平的检测[J]. 秦蔚,顾炳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