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包高速公路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1](2015)在《先张空心板梁横向裂缝产生原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由于其构造简单,受力明确,施工方便,适合大批量工厂化集中预制等优点,使其在桥梁建设中应用非常广泛。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在带来良好的经济优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病害,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先张法空心板梁板底的横向裂缝。产生的横向裂缝如果不及时处理,再次发展下去会直接影响桥梁的使用安全,甚至会使桥梁坍塌破坏,危及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板底横向裂缝的产生涉及到设计、施工、养护以及交通管制等各方面出现问题,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以张石公路某段高速公路3×16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为工程背景,对该桥梁板底出现的横向裂缝进行分析研究。该桥梁全长52m,桥宽26m,分左右两幅,车道数为双向6车道,上部结构是由72块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做成,下部结构是双柱式桥墩,桥台为重力式。运用Midas Civil 2014软件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全桥共1518个单元,在划分单元时,跨中部分采用12m为一个单元,在支座附近对单元进行加密,采用0.20.3m为一个单元。然后结合混凝土裂缝理论、桥梁空间理论、桥梁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以及空心板梁桥板底横向裂缝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发现,先张法施工工艺的局限性和车流量增大以及车辆超载是先张法空心板梁桥产生横向裂缝的主要原因。为同类桥梁的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和加固提供一些参考。
阮林旺[2](2013)在《高速公路预制空心板结构性裂缝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在桥梁工程方面,我国不仅在大跨径桥梁建设方面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中小跨径的普通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桥,同样在我国桥梁的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应力空心板桥因其施工方便、可大批量工厂化集中预制等诸多优点,使其在桥梁建设中,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己建成高速公路的桥梁中,跨径为16-30m的大、中小桥梁多采用装配式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桥。在对高速公路桥梁的养护检查中发现,空心板桥出现的病害较多,其中最为突出典型的病害是空心板板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沿行车方向的纵向裂缝,这些裂缝有的贯穿整跨。本文主要介绍了空心板桥的应用情况和特点,指出我国空心板梁桥纵向裂缝的研究状况,并对底板出现纵向开裂现象进行调查并统计相关数据,阐述了底板纵向裂缝对结构受力的影响以及底板纵向裂缝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对空心板梁桥进行纵向裂缝研究试验,并将此次试验过程的相关数据和现场图片记录下来,通过试验的数据找寻规律,将实际的数据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为搞清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成因,首先从空心板的底板厚度出发,分别对单板和整板进行了受力分析;接着又分别对钢束的张拉力的大小和混凝土弹性模量对裂缝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说明;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荷载对空心板底板裂缝产生的影响;结合空心板桥设计理论以及空间有限元分析理论,通过改变空心板底板厚度、混凝土弹性模量、预应力钢束张拉力的大小,来观察底板横向拉应力的变化。就这三个因素对空心板底板横向拉应力的影响程度来说,底板厚度对底板横向拉应力影响较大,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以及张拉力的大小对底板横向拉应力的影响较小,并未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对空心板的受力状况进行研究,系统分析空心板桥纵向裂缝的成因。最后,总结预制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设计方面、施工方面、运营养护方面来改进,并对出现裂缝以后的维修方法进行说明,对在役桥梁的合理利用以及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黄文雄[3](2012)在《基于新型弯起器的折线配筋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采用了与结构受力特点相适应的布筋方式,解决了先张梁跨度较小的不足,避免了后张法在施工工艺和耐久性能等方面的缺憾,是一种同时具备先张法与后张法结构优点的新型结构。本文基于折线配筋先张梁本身力学特性,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详细分析了其折点部位局部应力分布状况,针对性的研制了改善并适应局部应力特点的新型先张折线预应力筋弯起器,并采用试验方法研究对比了新型弯起器与传统弯起器对预应力钢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弯起器摩阻预应力损失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用新型弯起器与传统弯起器的折线配筋先张梁整体力学性能与局部受力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对比,多方面证实了新型弯起器对先张梁局部力学状态与整体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析与折点半径优选:以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为基础,以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详细分析了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折点部位的局部力学性能与应力分布特点,得出折线预应力筋折点半径是影响折点部位应力分布规律与应力集中现象的主要因素的结论;进而对其进行优选,得出折线预应力筋合理折点半径。2、新型弯起器的研制及其对钢铰线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基于优选的折点半径,设计研制了构造简洁、拼装灵活的新型折线配筋先张梁弯起器;并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新型弯起器与传统弯起器对预应力钢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证实了新型弯起器的科学性;同时以试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考虑不同导向半径R影响的弯起器摩阻预应力损失的统一计算公式。3、折线先张试验梁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监测:根据研究目的对8根试验梁的结构与配筋进行了设计与制作,并对其各项力学参数进行施工监测,为后期试验提供了测试初值;同时监测了折线预应力钢绞线的各项预应力损失,讨论了考虑反向摩擦阻力影响的锚具变形钢筋回缩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验证了考虑不同导向半径R影响的弯起器摩阻预应力损失统一计算公式的科学性与适用性。4、静力荷载作用下折线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完成了5根折线配筋先张梁的单调静力荷载作用下力学性能试验,通过试验实测数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了试验梁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延性性能等力学性能,以及荷载—挠度、荷载—应变等发展规律,观测了试验梁裂缝、挠度发展规律及试验梁破坏形态;着重对比了相同结构采用不同弯起器的先张梁力学性能之间的异同,得出新型弯起器将大大改善折线配筋先张梁的极限变形能力与延性性能的结论。5、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的监测与精细化有限元分析:基于折线先张梁本身力学特性,以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采用子模型法建立了折线配筋先张梁弯起器部位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采用新型弯起器与传统弯起器的先张梁其弯起器所在部位的局部应力分布状态,对比了采用不同弯起器时先张梁局部应力分布的异同,验证了新型弯起器对先张梁局部应力状态的改善作用;同时基于自主设计的混凝土局部应变测试元件,对静载试验过程中先张梁局部应变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着重对比了相同结构采用不同弯起器的先张梁局部力学性能之间的异同,证实了新型弯起器对先张梁局部应力状态的改善作用。6、等幅疲劳荷载作用下折线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完成了2根相同结构采用不同弯起器的折线先张梁等幅疲劳荷载试验及后期静载破坏试验,分析了疲劳荷载重复作用对试验梁承载能力、挠度、延性,以及混凝土、钢绞线、普通受拉钢筋、弯起器部位混凝土局部应变的影响规律,着重对比了疲劳荷载重复作用对采用不同弯起器先张梁力学性能影响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新型弯起器将大大改善折线先张梁的抗疲劳性能,再次证实了新型弯起器对先张梁局部应力状态与整体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
朱华超[4](2009)在《预制空心板桥底板纵向开裂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预应力空心板桥因其施工方便、可大批量工厂化集中预制等诸多优点,使其在桥梁建设中,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已建成高速公路的桥梁中,跨径为16~30m的大、中小桥梁多采用装配式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桥。在对高速公路桥梁的养护检查中发现,空心板桥出现的病害较多,其中最为突出典型的病害是空心板板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沿行车方向的纵向裂缝,这些裂缝有的贯穿整跨。本文介绍了空心板桥的使用情况和研究现状,以混凝土裂缝理论、空心板桥设计理论以及空间有限元分析理论为基础,对空心板的受力状况进行研究,系统分析空心板桥纵向裂缝的成因。为搞清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成因,首先从空心板的联结形式出发,分别对单板和整板进行了受力分析;接着又分别对混凝土空心板桥收缩徐变和温度应力对裂缝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说明,并通过举例,计算收缩徐变和温度应力对桥梁底板产生裂缝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荷载对空心板底板裂缝产生的影响;分析空心板底板厚度对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的影响;最后,总结预制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混凝土空心板桥底板纵向开裂的防治措施,从设计方面、施工方面、运营养护方面来改进,并对出现裂缝以后的维修方法进行说明。
阳东[5](2009)在《简支连续梁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我国高等级公路中小跨径桥梁的建设需要等问题,对简支结构连续梁桥的力学性能、施工工序、二次预应力、支座设置进行研究。论文运用力学理论、混凝土结构强度理论和桥梁结构相关理论论述了桥梁应力与变形的理论计算方法;利用专用桥梁结构计算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对桥梁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从改善混凝土材料性能、改进预应力设计与张拉工艺等方面做探讨,对关键工序的施工提出指导建议,逐步完善预应力工艺水平和张拉锚固体系,提高桥梁建设水平。从支承形式上来看,简支转连续梁桥主要包括单支座和双支座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简支转连续粱桥的特点,了解该类桥梁不同支承形式的受力性能,对两种支承形式进行了支座沉降、温度变化以及双支座脱空受力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结论供相关人员参考。论文从工程实际出发,针对简支转连续梁桥锚固区应力问题的特殊性,分4种不同情况分别对简支结构连续梁桥进行了空间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各种情况下锚固应力分布及其构造措施。研究成果对简支结构连续梁桥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于秋波[6](2008)在《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HRB500级钢筋是我国冶金行业自主研究开发的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强钢筋,其各种性能指标均符合我国混凝土用钢的产品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其各种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外工业化先进发达国家同强度级别钢筋的水平。HRB500级钢筋取代HRB335以及HRB400级钢筋,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折线配筋先张法施工工艺具有直线配筋先张及曲线配筋后张等工艺无可比拟的优点,在工程中大量推广应用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RB500级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的研究”(NO.50578148)及河南省交通厅资助项目“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成套技术研究”(NO.2005P338),以配HRB500级钢筋的折线先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和曲线配筋后张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设计了10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6根先张法、4根后张法),研究的主要参数有:混凝土强度、非预应力钢筋强度、非预应力钢筋配筋率、预应力强度比、预应力筋的布置形式及张拉方法等。对试验梁在制作过程中的各项应力进行监测,提出折线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在转向装置处的摩擦损失及其它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的建议,重点分析了折线配筋先张法施工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施工阶段的受力性能,为推广应用折线配筋先张法施工工艺提供了依据。2.完成了7根简支梁(4根先张法、3根后张法)在静力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了试验梁在各受力阶段的特点,分析了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梁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分析了试验梁从加载开始到破坏全过程混凝土、非预应力筋和钢绞线的应变与荷载的关系,以及试验梁的裂缝和挠度开展及发展的规律,汇总了主要的试验结果,为后面相应的试验分析提供了可靠数据。3.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配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抗裂性、裂缝宽度、刚度和变形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明确了HRB500级钢筋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设计强度取值,探讨了配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延性特点及影响延性的因素,同时提出了配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折线配筋先张法施工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为将HRB500级钢筋列入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奠定基础,为大力推广应用折线配筋先张法施工的部分预应力梁提供依据。4.利用ANSYS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配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受力全过程进行非线性分析,通过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所采用的ANSYS数值模型参数是合理可行的,计算精度可以满足要求,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的从开裂到构件破坏的全过程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可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分析方法。5.完成了3根简支梁(2根先张法、1根后张法)的疲劳受力性能试验,讨论了疲劳受力性能试验的试验方法及疲劳加载制度,揭示了折线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破坏类型及破坏特征,分析了疲劳荷载作用下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变化规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疲劳强度,并对HRB500级钢筋的疲劳性能进行了评价,然后讨论了试验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裂缝、挠度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初步提出了疲劳加载后的剩余承载力计算方法及HRB500级钢筋的疲劳应力幅限值,为将HRB500级钢筋列入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提供试验数据,证明了折线配筋先张法可以应用到承受重复荷载作用的构件中,具有足够的安全度。
谭晟[7](2008)在《高等级公路桥梁空心板开裂原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预应力空心板桥因其跨越能力较大、施工方便、可大批量工厂化集中预制等诸多优点,使其在桥梁建设中,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重庆已建成高速公路的桥梁中,跨径为16~30m的大、中小桥梁多采用装配式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桥。在对重庆高速公路桥梁的养护检查中发现,空心板桥出现的病害较多,其中最为突出典型的病害是空心板板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沿行车方向的纵向裂缝,这些裂缝有的贯穿整跨。据此本文以混凝土裂缝理论、空心板桥设计理论、桥梁空间理论以及空间有限元分析为基础,对空心板的受力状况进行研究,系统分析空心板桥纵向裂缝的成因。首先,从实用空间计算理论出发,对空心板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其次,对重庆渝合、重庆渝黔、重庆上界高速上的预应力空心板桥进行结构计算,分析设计差异及其影响程度。然后,以重庆上界高速上的华岩寺大桥为例进行单梁和整体板的实体有限元分析。最后,从设计、施工、运管使用阶段方面综合分析高等级公路空心板纵向开裂的原因,并对设计和施工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许剑[8](2006)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板式桥梁具有构造简单、受力明确的特点,可以工厂化预制,便于质量控制和降低成本;可以根据需求,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做成实心或空心断面,并可就地现浇为适应各种形状的弯、坡、斜桥,因此,在一般公路、高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桥梁中广泛采用。尤其是平原地区,由于受净空和桥台填土高度的限制,桥梁上部构造要求尽可能降低建筑高度,以减小纵坡、降低路基填土高度,减少耕地占用及降低路基处理难度,节省土方工程量。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建筑高度相对最低,对土源缺乏、软基较多的平原地区有显着的经济性,因而特别受到欢迎。本文以具体工程为依托,根据已有设计资料,依据最新版的桥梁设计规范,分析了相关理论计算依据,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桥梁上部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计算,还利用目前国内比较通用的桥梁有限元程序——桥梁博士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结构满足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要求。本文还根据以往经验,给出了初步的施工方案。
张利梅[9](2004)在《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延性研究》文中认为预应力技术和高强材料(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预应力筋)的结合使得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适应预应力结构向大跨、轻质、高强发展的需要。本文以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简支梁作为研究对象。文中在系统地介绍了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以及国内外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研究现状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计了24根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简支梁,研究的主要参数有:混凝土强度、预应力比率、配筋指数、截面高度和钢铰线均匀延伸率。成功地完成了这24根简支梁的试验,记录了从张拉预应力筋到放张;再从初始加载至构件破坏的荷载—变形全过程曲线。试验为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基本数据,同时也作为检验计算理论和非线性分析程序正确与否的一种独立的手段。 2.分析了各阶段预应力损失,并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建议式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加载前截面的应力状态。 3.研究了试验梁开裂前后控制截面应力的计算方法,并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给出式进行了比较。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较表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简支梁开裂前的控制截面应力仍可按材料力学计算,开裂后对于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仍可按规范式进行,但对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规范式已不适用。 4.探讨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裂缝分布及其发展,分析了各因素对裂缝宽度的影响,并将几种计算裂缝宽度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的裂缝分布形态和裂缝宽度发展规律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似的结论。并在保持规范形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既适用于部分预应力又适用于全预应力的计算公式。 5.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放张后的反拱及从加载初始至正常使用阶段的挠度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规范的比较,给出了规范的适用范围。并提出了截面开裂后的刚度需考虑预应力比率的影响的建议,在保持规范公式形式不变的前提下提出了修正公式,使规范公式的适用范围得到拓宽。同时也明确了规范公式的适用范围,避免了因计算公式不当造成的设计失误。 6.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的承载力及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其极限破坏时的控制截面应力状态,探讨了钢绞线延伸率对破坏形态的影响。 7.结合试验结果分析了预应力比率、钢绞线延伸率、配筋指数等对高效预应力混凝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土梁位移延性的影明,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程序,对材 料性能对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延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 出了保证延性的条件。8.对一块1 6m跨采用C80高强混凝土和高均匀延伸率低松弛1860级钢绞线的空心 板梁进行了原型试验。对试验板的正截面受力性能进行了全面论证,验证了采用 高均匀延伸率低松弛1 860级钢绞线可有效地提高空心板梁的延性的结论。
傅宏霞,张宏刚[10](2003)在《呼包高速公路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在呼包高速公路建设中以其生产工艺比较简单 ,生产周期短 ,造价低等特点被广泛使用 ,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通过对包头段预制场三年生产经验的总结 ,对生产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二、呼包高速公路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包高速公路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先张空心板梁横向裂缝产生原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空心板梁桥的设计和施工发展过程 |
1.2.1 设计发展过程 |
1.2.2 施工发展过程 |
1.3 预应力空心板梁桥的应用及特点 |
1.3.1 预应力空心板梁桥的应用 |
1.3.2 先张法空心板的特点 |
1.4 现役先张法空心板梁桥的病害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2章 混凝土裂缝理论 |
2.1 混凝土相关性能 |
2.1.1 材料组成 |
2.1.2 收缩徐变 |
2.1.3 热性能特征值 |
2.1.4 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应变 |
2.2 裂缝基本理论 |
2.2.1 微观裂缝理论 |
2.2.2 非荷载裂缝理论 |
2.2.3 荷载裂缝理论 |
2.2.4 国内外裂缝控制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先张空心板梁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 |
3.1 桥梁设计概况 |
3.1.1 桥梁概述 |
3.1.2 计算依据与基础资料 |
3.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2.1 计算方法 |
3.2.2 空心板梁计算方法 |
3.3 作用效应组合 |
3.3.1 作用效应组合 |
3.3.2 荷载工况 |
3.4 空心板仿真分析 |
3.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4.2 梁单元内力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心板梁板底横向开裂原因分析 |
4.1 空心板梁桥病害情况 |
4.1.1 板底横向裂缝 |
4.1.2 桥梁其它病害 |
4.2 空心板梁裂缝原因分析 |
4.2.1 施工工艺方面的原因 |
4.2.2 通车运营阶段的影响 |
4.3 空心板梁的加固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高速公路预制空心板结构性裂缝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和目的 |
1.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应用现状 |
1.3 我国空心板梁桥中存在的纵向裂缝 |
1.4 预应力空心板纵向裂缝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预制纵向空心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机理 |
2.1 预应力空心板纵向板裂缝的一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2.2 底板纵向裂缝对空心板板梁桥结构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理论计算 |
3.1 混凝土自约束应力的计算 |
3.2 混凝土外约束应力的计算 |
3.3 控制温度裂缝的条件 |
第4章 空心板梁桥纵向裂缝研究试验 |
4.1 工程概况及布置图 |
4.2 试验过程采集的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应力空心板有限元分析 |
5.1 空心板桥三维仿真计算 |
5.2 混凝土弹性模量不同时,底板厚度变化产生的底板应力 |
5.3 钢束张拉力不同时,底板厚度变化产生的底板应力 |
5.4 空心板整桥在底板厚度变化时的应力变化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新型弯起器的折线配筋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其张拉工艺 |
1.2 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研究应用概况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2 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析与折点半径优选 |
2.1 前言 |
2.2 折线配筋先张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2.3 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布 |
2.4 折线配筋先张梁折点半径优选 |
2.5 相关参数对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布的影响 |
2.6 弯起器的初步模拟及其对先张梁局部应力分布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3 新型弯起器研制及其对钢铰线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新型弯起器的设计 |
3.3 新型弯起器对钢绞线力学性能影响研究试验方案 |
3.4 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折线先张试验梁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监测 |
4.1 前言 |
4.2 试验梁的设计 |
4.3 试验梁的施工制作 |
4.4 施工阶段监测 |
4.5 预应力损失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静力荷载作用下折线先张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5.1 前言 |
5.2 静载试验方案 |
5.3 基本试验结果 |
5.4 不同参数先张梁受力性能对比及静载作用下受力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的监测与精细化有限元分析 |
6.1 前言 |
6.2 基于子模型法的折线先张梁精细化有限元局部应力分析 |
6.3 折线配筋先张梁弯起器部位局部应变的监测 |
6.4 本章小结 |
7 折线配筋先张梁等幅疲劳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
7.1 前言 |
7.2 等幅疲劳荷载试验方案 |
7.3 试验梁疲劳强度分析 |
7.4 试验梁疲劳受力性能分析 |
7.5 疲劳加载后的试验梁受力性能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 |
附录3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横向科研与工程项目 |
(4)预制空心板桥底板纵向开裂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空心板桥的发展过程 |
1.2.1 空心板桥的设计发展过程 |
1.2.2 空心板桥施工发展过程 |
1.3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应用现状及特点 |
1.3.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应用现状 |
1.3.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特点 |
1.4 我国现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病害及原因 |
1.5 预制空心板桥纵向开裂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裂缝理论 |
2.1 混凝土材料相关性能 |
2.1.1 混凝土的组成 |
2.1.2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
2.1.3 混凝土的热性能特征值 |
2.1.4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应变 |
2.2 裂缝的基本理论 |
2.2.1 变形裂缝理论 |
2.2.2 微观裂缝理论 |
2.2.3 荷载裂缝理论 |
2.2.4 国内外裂缝控制标准 |
第三章 预应力空心板桥开裂原因分析 |
3.1 引言 |
3.2 空心板桥开裂原因分析 |
3.2.1 设计方面的原因 |
3.2.2 材料方面的原因 |
3.2.3 施工方面的原因 |
3.2.4 通车运营阶段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空心板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 |
4.1 空心板桥平面杆系有限元计算 |
4.1.1 平面杆系有限元计算概况 |
4.1.2 计算结果 |
4.2 空心板桥三维仿真计算 |
4.2.1 车辆荷载对空心板板底应力影响 |
4.2.2 底板厚度变化对空心板板底应力的影响 |
4.2.3 顶底板温差对空心板板底应力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简支连续梁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先简支后连续体系的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先简支后连续体系的国内研究状况 |
1.3 简支连续梁桥的结构型式与应用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简支结构连续梁桥的设计和施工 |
2.1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的合理性与受力特性分析 |
2.1.1 自重荷载内力比较 |
2.1.2 活载内力 |
2.1.3 温度内力 |
2.2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设计 |
2.2.1 简支结构连续梁桥的基本形式 |
2.2.2 墩顶湿接头构造设计 |
2.2.3 二次预应力体系设计 |
2.2.4 支座体系设计 |
2.2.5 联数设计 |
2.2.6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常用设计 |
2.2.7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总体设计 |
2.3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湿接头预应力连接技术 |
2.3.1 现有结构体系 |
2.3.2 国外的湿接头连接工艺 |
2.3.3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的湿接头连接工艺的改进 |
2.4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施工技术 |
2.4.1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施工工艺流程 |
2.4.2 施工准备 |
2.4.3 梁预制与安装 |
2.4.4 墩顶湿接头浇筑 |
2.4.5 二次预应力体系建立 |
2.4.6 临时支座、永久支座的安装 |
2.4.7 结构体系(支座)转换 |
2.4.8 新老混凝土连接面处理 |
2.4.9 结构性现浇层与梁端湿接头浇筑顺序 |
2.4.10 结构性桥面铺装和非结构性桥面铺装垫层施工 |
第三章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的计算理论与分析 |
3.1 概述 |
3.2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结构挠度计算的方法 |
3.2.1 预应力混凝土梁初始弹性变形的计算 |
3.2.2 预应力连续结构挠度的计算 |
3.2.3 梁体挠度控制 |
3.3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的内力及次内力 |
3.3.1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次内力及内力重分布 |
3.3.2 负弯矩区预应力束张拉引起次内力及内力重分布 |
3.3.3 温差变化对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的影响 |
3.4 预应力及预应力损失计算 |
3.4.1 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 |
3.4.2 预应力损失计算 |
3.4.3 有效预应力的计算 |
3.4.4 减小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
3.5 有限元法简介 |
3.5.1 有限单元法的发展 |
3.5.2 有限单元法的优点 |
3.5.3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第四章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关键技术研究 |
4.1 梁间浇筑及墩顶湿接头的施工工序研究 |
4.1.1 湿接头浇筑和二次预应力筋张拉顺序研究 |
4.1.2 端部湿接头浇筑与梁间连结顺序 |
4.2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单双支座受力分析 |
4.2.1 恒载作用下的弯距比较 |
4.2.2 在恒载+活载作用下分析结果 |
4.2.3 单、双支座受基础沉降及温度次内力影响分析 |
4.2.4 双支座受特殊集中荷载产生支座脱空影响分析 |
4.3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二次预应力锚固区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6)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钢筋和混凝土应用概况 |
1.3 HRB500级钢筋的特点及研究概况 |
1.3.1 HRB500级钢筋的特点及其力学性能 |
1.3.2 目前国内已开展的HRB500级钢筋的研究概述 |
1.3.3 HRB500级钢筋工程应用尚待解决的问题 |
1.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及发展概况 |
1.4.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原理及特点 |
1.4.2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 |
1.4.3 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及其发展 |
1.4.4 折线先张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及其发展 |
1.4.5 预应力结构中的非预应力钢筋的作用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部分预应力试验梁的设计制作和监测 |
2.1 前言 |
2.2 试验梁的设计 |
2.2.1 试验梁所用材料 |
2.2.2 试验梁的参数 |
2.3 试验梁的施工制作 |
2.3.1 折线配筋先张法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制作要点 |
2.3.2 后张法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制作要点 |
2.4 钢绞线和混凝土应变(应力)的监测 |
2.4.1 钢绞线应变(应力)的量测 |
2.4.2 折线配筋先张预应力梁 |
2.4.3 曲线配筋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梁 |
2.5 预应力损失分析 |
2.5.1 预应力损失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2.5.2 折线钢绞线在转向装置处摩擦损失的试验 |
2.5.3 预应力损失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
2.5.4 HRB500级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及混凝土的有效预应力值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部分预应力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方案和量测方法 |
3.2.1 试验梁加载方案 |
3.2.2 测点布置及量测方法 |
3.3 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 |
3.4 混凝土、预应力钢绞线、HRB500级非预应力钢筋和箍筋的应变 |
3.4.1 混凝土应变 |
3.4.2 预应力钢绞线应变 |
3.4.3 HRB500级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变 |
3.4.4 HRB500级箍筋的应变 |
3.5 裂缝开展及发展规律 |
3.6 试验梁基本试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部分预应力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 |
4.1 前言 |
4.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分析方法 |
4.2.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
4.2.2 预应力引起的等效弯矩计算 |
4.2.3 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计算 |
4.2.4 跨中反拱值计算 |
4.2.5 抗裂性分析 |
4.2.6 承载力分析 |
4.3 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承载力分析 |
4.3.1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
4.3.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
4.4 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抗裂性能分析 |
4.4.1 正截面抗裂性能 |
4.4.2 斜截面抗裂性能 |
4.5 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分析 |
4.5.1 裂缝间距 |
4.5.2 纵向受拉钢筋等效应力σ_(sk)的计算 |
4.5.3 平均裂缝宽度及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4.5.4 裂缝宽度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
4.6 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分析 |
4.6.1 反拱计算分析 |
4.6.2 影响配有 HRB500钢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反拱因素分析 |
4.6.3 试验梁在使用阶段短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分析 |
4.6.4 试验梁在加载过程中挠度的实测结果和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4.7 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延性分析 |
4.7.1 延性的一般概念 |
4.7.2 试验梁的位移延性及曲率延性 |
4.7.3 试验梁的耗能系数 |
4.8 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建议 |
4.8.1 HRB500级钢筋用作非预应力筋的强度设计值 |
4.8.2 预应力损失计算 |
4.8.3 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计算 |
4.8.4 混凝土应力计算 |
4.8.5 正截面受弯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4.8.6 正截面和斜截面抗裂验算及裂缝宽度计算 |
4.8.7 挠度及刚度计算 |
4.8.8 施工阶段应力验算 |
4.9 配HRB500级钢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的建议 |
4.9.1 最小配筋率的确定原则 |
4.9.2 我国各设计规范对部分预应力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规定 |
4.9.3 配有HRB500钢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的建议 |
4.10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部分预应力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
5.1 前言 |
5.2 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 |
5.2.1 基本假定 |
5.2.2 有限元单元类型 |
5.2.3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5.2.4 混凝土裂缝数学模型 |
5.3 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5.3.1 模型及单元网格划分 |
5.3.2 边界条件及加载 |
5.3.3 有限元方程求解 |
5.3.4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收敛标准 |
5.4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 |
5.4.1 施加预应力后的应力状态 |
5.4.2 外荷载作用后的荷载一挠度曲线 |
5.4.3 外荷载作用后的混凝土预应力钢绞线及非预应力钢筋荷载—应变曲线 |
5.4.4 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 |
5.4.5 裂缝形态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部分预应力梁在等幅疲劳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
6.1 前言 |
6.2 试验方法和疲劳加载制度 |
6.2.1 试验梁的设计 |
6.2.2 试验加载设计 |
6.2.3 测点布置及量测方法 |
6.2.4 疲劳荷载值的选取 |
6.2.5 等幅疲劳试验加载制度 |
6.3 疲劳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 |
6.4 疲劳受力性能分析 |
6.4.1 疲劳破坏的特点 |
6.4.2 跨中截面混凝土应变的分布 |
6.4.3 疲劳荷载作用下梁受压区高度的变化规律 |
6.4.4 疲劳荷载作用下梁受压区混凝土应变的变化规律 |
6.4.5 疲劳荷载作用下 HRB500级非预应力钢筋应变的变化规律 |
6.4.6 疲劳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钢绞线应变的变化规律 |
6.4.7 疲劳荷载作用下的挠度 |
6.4.8 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刚度退化 |
6.4.9 疲劳荷载作用下的裂缝 |
6.5 试验梁的疲劳强度分析 |
6.5.1 预应力钢绞线和非预应力钢筋应力的计算 |
6.5.2 预应力钢绞线的疲劳强度验算 |
6.5.3 非预应力钢筋的疲劳强度验算 |
6.5.4 非预应力钢筋 HRB500级钢筋的疲劳应力幅的探讨 |
6.6 疲劳加载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 |
6.6.1 疲劳加载后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征 |
6.6.2 疲劳加载后静荷载作用下平截面假定的适用性验证 |
6.6.3 疲劳加载后静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剩余承载力 |
6.6.4 疲劳加载后静荷载作用下的非预应力钢筋应变 |
6.6.5 疲劳加载后静荷载作用下的预应力钢绞线应变 |
6.6.6 疲劳加载后静荷载作用下的裂缝性能 |
6.6.7 疲劳加载后静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挠度曲线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设计建议 |
7.3 展望 |
创新点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目录 |
致谢 |
(7)高等级公路桥梁空心板开裂原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空心板梁桥的发展过程 |
1.2.1 空心板梁桥的设计发展过程 |
1.2.2 空心板梁桥施工发展过程 |
1.3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应用现状及特点 |
1.3.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应用现状 |
1.3.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特点 |
1.4 我国现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的病害及原因 |
1.5 依托工程及主要病害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裂缝理论及荷载横向分布理论 |
2.1 混凝土材料相关性能 |
2.1.1 混凝土的组成 |
2.1.2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
2.1.3 混凝土的热性能特征值 |
2.1.4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应变 |
2.2 裂缝的基本理论 |
2.2.1 变形裂缝理论 |
2.2.2 微观裂缝理论 |
2.2.3 荷载裂缝理论 |
2.2.4 国内外裂缝控制标准 |
2.3 荷载横向分布理论 |
2.3.1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性质 |
2.3.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 |
2.3.3 空心板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 |
第三章 空心板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 |
3.1 空心板桥平面杆系有限元计算 |
3.1.1 平面杆系有限元计算概况 |
3.1.2 计算结果 |
3.2 空心板桥三维仿真计算 |
3.2.1 单梁实体分析 |
3.2.2 整体板实体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空心板桥开裂原因分析 |
4.1 引言 |
4.2 依托工程简介 |
4.2.1 重庆渝合高速 |
4.2.2 重庆渝黔高速 |
4.2.3 重庆上界高速 |
4.3 空心板桥病害情况 |
4.4 空心板桥设计比较 |
4.5 空心板桥开裂原因分析 |
4.5.1 设计方面的原因 |
4.5.2 材料方面的原因 |
4.5.3 施工方面的原因 |
4.5.4 通车运营阶段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着 |
(8)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现状 |
1.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应用现状及特点 |
1.3 主要设计理论与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理论研究 |
2.1 假设条件 |
2.2 理论计算公式及计算方法 |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应用研究 |
3.1 设计资料 |
3.2 内力计算 |
3.3 结构内力验算 |
3.4 裂缝及变形计算 |
第四章 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 |
4.1 概述 |
4.2 模型建立及单元划分 |
4.3 结果修正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9)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 |
1.2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应用于受弯构件的特点 |
1.2.1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优点 |
1.2.2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缺点 |
1.3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用材料及工程应用 |
1.3.1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用材料 |
1.3.2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工程应用 |
1.4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4.1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优点 |
1.4.2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研究现状 |
1.4.3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梁的设计 |
2.1.1 试验梁的制作步骤 |
2.2 试验测试内容及仪器布置 |
2.2.1 混凝土应变测试 |
2.2.2 钢绞线应变测试 |
2.2.3 受压及受拉普通钢筋应变测试 |
2.2.4 位移测试 |
2.2.5 裂缝的观测 |
2.3 试验加载方案及步骤 |
2.3.1 试验加载方案 |
2.3.2 试验加载步骤 |
2.4 钢绞线受力性能测试成果分析 |
2.4.1 钢绞线应力、应变测试技术 |
2.4.2 钢绞线受力状态测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裂缝控制与变形 |
3.1 引言 |
3.2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有效预应力的建立 |
3.2.1 预应力损失 |
3.2.2 加载前的应力状态 |
3.3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控制截面混凝土和钢筋应力实测结果与分析 |
3.3.1 试验梁实测控制截面荷载-应变关系 |
3.3.2 试验梁开裂前控制截面应力分析 |
3.3.3 试验梁开裂后控制截面应力分析 |
3.4 预应力混凝土抗裂及裂缝控制 |
3.4.1 预应力混凝土的分类及预应力度定义 |
3.4.2 国内外有关抗裂和裂缝控制设计规范规定 |
3.4.3 裂缝宽度控制 |
3.5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抗裂性能 |
3.5.1 抗裂验算 |
3.6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行为 |
3.6.1 裂缝的分布与发展 |
3.6.2 平均裂缝间距ι_(cr) |
3.6.3 平均裂缝宽度ω_m |
3.6.4 最大裂缝宽度ω_(max) |
3.7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变形性能 |
3.7.1 刚度计算模式 |
3.7.2 试验梁的反拱 |
3.7.3 荷载-挠度曲线 |
3.7.4 荷载作用下跨中挠度结果及析 |
3.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承载力与破坏形态 |
4.1 引言 |
4.2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4.2.1 国内外规范有关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4.3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 |
4.3.1 极限状态时试验梁截面应力状态 |
4.3.2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3.3 钢绞线延性与破坏形态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延性及全过程非线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延性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概况 |
5.2.1 延性的定义 |
5.2.2 延性的分类 |
5.2.3 延性指标 |
5.2.4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结构件延性研究的意义 |
5.2.5 梁延性研究概况 |
5.2.6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延性要求 |
5.3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延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试验梁的位移延性 |
5.3.2 试验梁位移延性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5.4 受弯构件全过程非线性分析 |
5.4.1 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
5.4.2 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模型 |
5.4.3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 |
5.5 配筋混凝土梁延性计算与分析 |
5.5.1 钢筋混凝土 |
5.5.2 受拉区仅配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 |
5.5.3 混合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单板原型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截面优化设计及经济分析 |
6.2.1 截面优化设计概况 |
6.2.2 经济分析评价 |
6.3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 |
6.3.1 试验板的设计参数及材料性能 |
6.3.2 试验板的测试内容及仪器布置 |
6.3.3 试验加载方案 |
6.4 试验结果分析 |
6.4.1 钢绞线放张后空心板梁的性能 |
6.4.2 试验板承载性能测试成果分析 |
6.5 高效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空心板梁的延性 |
6.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前景与展望 |
创新点摘要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呼包高速公路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张空心板梁横向裂缝产生原因分析研究[D]. 高强. 河北工程大学, 2015(06)
- [2]高速公路预制空心板结构性裂缝机理探讨[D]. 阮林旺.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3]基于新型弯起器的折线配筋先张梁力学性能研究[D]. 黄文雄.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4]预制空心板桥底板纵向开裂原因分析[D]. 朱华超. 重庆交通大学, 2009(S1)
- [5]简支连续梁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阳东.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6]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D]. 于秋波. 郑州大学, 2008(10)
- [7]高等级公路桥梁空心板开裂原因分析研究[D]. 谭晟. 重庆交通大学, 2008(10)
- [8]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设计方法研究[D]. 许剑. 吉林大学, 2006(05)
- [9]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延性研究[D]. 张利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10]呼包高速公路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傅宏霞,张宏刚.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