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校报新闻的表现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霸丽丽[1](2021)在《谈学生版高校校报新闻采写技巧》文中提出高校校报是学校对内对外发声的主阵地,也是锻炼学生新闻采写能力的平台。如何写好一篇校园新闻、怎样增强学生新闻采写技巧,提高学生新闻采写能力?通过怎样进行校园新闻选择、如何寻找校园新闻线索、怎样收集校园新闻素材、如何确定恰当的校园新闻角度四个问题,谈怎样提高学生版高校校报新闻采写技巧。
程小纯[2](2020)在《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闻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新闻作品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面面面,不分时间、不分年龄地作用于每一个人,也包括每一个中学生。在历年来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新闻阅读与写作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纵观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仍然以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为主,新闻写作教学被忽视了。综上所述,本文建议在高中阶段将新闻写作教学重新重视起来,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于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首先,夯实新闻作品教学,从经典文本的学习中领略新闻文体的魅力,开展群文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新闻仿写;其次,拓宽课外新闻阅读,从各种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文章中汲取写作灵感,培养学生在阅读新闻时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拟题、凝练观点;最后,开展新闻写作实践,创办校内新闻社团,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实地采访,指导学生进行消息、评论和通讯的写作。相信在高中阶段实施新闻写作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写作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拓宽其视野。也希望通过培养高中生新闻的写作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能够准确洞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新型人才。
肖娜[3](2019)在《试论高校校报的受众品位与文化定位》文中指出高校校报是一种文化写作产品,作为承载文化传播功能的载体,其受众的阅读和接受都在文化的情境中完成。在写作文化学视野的四个维度下,接受者与传播者跨时空的精神对话和心灵契合升腾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实体,对校报的整体文化品位的塑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勇[4](2018)在《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官方微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新媒体影响力持续增强形势下,官方微博运营成为高校宣传部门面临的新课题。影响高校官方微博发展的内外因素较为复杂,应以战略思维进行全面、准确把握,分析判断其优势、弱点、机会和威胁所在。依据战略分析的结果,可制定对应的发展战略备择方案,从而为更好利用官方微博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指明方向。
张觅[5](2017)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新闻宣传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已经渗入到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之中,整个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校报、新闻网等传统媒体为载体的高校新闻宣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冲击,不少高校纷纷转向寻求在新媒体上进行新闻宣传的突破口,并渐渐开始取得不俗的成绩。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做好新闻宣传,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是当今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所需要深入思考和正确面对的紧迫问题。
李连富[6](2017)在《从“全媒体”到“融媒体”: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路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多种媒介形式并存的"全媒体"格局已发展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媒体融合","媒体融合"甚至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也要转变思维方式,确立"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来推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从而打造新型的校园主流媒体。
杨智杰[7](2017)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特殊的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问题,亟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过科技创新塑造国家核心竞争力是必经之路。此背景下国家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其内在必要性。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囿于研发周期较长、资金压力较大,全凭企业一己之力难以推动国家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高校是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重要汇集地,国家每年投入巨额科研经费以支撑高校的科研工作。但囿于科技信息流通不畅等因素,高校科技成果并未被社会所熟知,许多有现实需求的企业难以找到相匹配的科技成果,绝大部分科研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随着产业化思维的提升,高校越来越迫切地想将科技成果推介给市场和企业,从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宣传报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流通不畅的程度,推动市场需求与科技成果相匹配。本文尝试从创新主体(企业)的需求出发,探索产业界对科技成果的期望表述形式。同时基于高校自有媒体及渠道资源,结合高校目前科研工作宣传推广的现状,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导向和思路。通过研究发现:(1)通过实践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受制于信息采编人员科技素养的不足,其在内容呈现上也不够灵活。综合来看,目前传统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方式存在如下不足:其一,传播效果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科学成果宣传报道者科学素养不高、特殊词及专业术语使用频繁、报道选题贴近性不足、实用价值取向不明显、对文本报道方式过于依赖等;其二,传播媒介优势仍待整合。主要表现为没有发挥各媒介间的互补优势、传播效应难以向校园外延伸、科技成果报道的互动性不足等。(2)通过实践调查发现,产业界倾向于通过信息集成度高的渠道获取科技成果的信息。同时产业界比较青睐的科技成果报道方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内容应该客观准确、能够凸显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具备一定的互动性、科普性及现实贴近性。(3)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创新可从两个层面着手:第一,加强宣传报道的内容创新,为此应力求真实可信,增强报道的可信度;研究受众需求,从生活中寻找切入口;聚焦产业发展,凸显经济价值取向;丰富语言表达,增加可读性与审美性。第二,加强宣传报道的载体创新,具体应整合校园媒体,实现多级分化报道;增加互动元素,对社会需求进行反馈;拓展外部渠道,形成宣传合力。
武文颖[8](2017)在《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网络沉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应用、信息获取平台演变成大众传播媒介,一种虚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网络技术本质上的两面性,使得被称为"数字居民"(Digital Natives)的当代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实现自我、展现成就感的同时,也因为过度使用、滥用和不当使用而带来网络沉迷,出现人际问题、冲动控制障碍、时间管理问题和身心健康损害等沉迷症状。大学生面临网络风险的高低与其网络素养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国内缺乏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不同维度做出概念阐释、理论阐释和实证呈现。为了较好地回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的现实关切,本文综合国内外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建立理论研究框架,构建本研究的概念和研究维度模型。对国内外量表进行本土化修正后,通过对大连市九所高校100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探索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五个结构维度("安全道德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互动创新素养"、"发布研究素养"和"自律批判素养"),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性别、专业类别、家庭收入、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对他们的网络素养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的特点。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提出了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的内在作用机制,建立和拓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的模型,描画出大学生网络沉迷高危险人群画像,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实证呈现,通过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结合,不仅对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的研究有"描述性"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对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阐释力",丰富大学生网络沉迷影响因素的理论探讨。结合马克思异化理论、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中关于媒介、社会与受众三角关系的研究视角,分析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和4G互联网络的普及,以手机SNS为代表的媒介、SNS主要使用者——大学生、社会之间的依赖关系、沉迷表现及原因。基于大学生网络沉迷多因素影响模型的作用机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素养教育经验,提出以社会教育路径、学校教育路径、家庭亲朋教育路径和自我教育路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构建大学生网络沉迷预防机制,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干预大学生网络沉迷症状的发生,缓解和预防大学生网络沉迷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李秀芹[9](2016)在《浅谈高校校报新闻图片的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各个报纸都越来越重视新闻图片的运用,高校校报亦是如此。但是受到拍摄技术水平、高校工作重复性等因素所限,目前高校校报新闻图片的质量并不是很高,与社会媒体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在新闻图片的摄影策划、拍摄技巧、编辑加工等方面多下功夫。
黑梦奇[10](2016)在《提升民办高校校报新闻价值的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民办高校校报普遍比较突出招生宣传方面的功用,而新闻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校报中的问题及成因,针对校报新闻常是"旧闻"、甚至把"旧闻"当新闻等不足之处,建议民办高校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发行机制,激励办报人员从新闻报道内容、编排创新等方面努力,进一步提升校报的新闻价值,使校报在回归传播信息功能的同时,能够成为广大师生开展学术交流的途径与平台之一,并利用对口专业的学生资源,借以培养优秀的学生编辑和学生记者。
二、浅谈校报新闻的表现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校报新闻的表现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谈学生版高校校报新闻采写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一、慎重进行校园新闻选择,辨别不同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
二、努力寻找校园新闻线索、培养新闻敏感度 |
三、收集校园新闻素材、保障新闻写作质量 |
四、确定恰当的校园新闻角度 |
(2)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现状概述 |
第一节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问卷设计原则 |
三、调查结果概述 |
第二节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的现存问题 |
一、课时安排少,新闻写作不受重视 |
二、写作模式僵,缺乏批判性的思维 |
三、重文学技巧,忽视实用文体写作 |
第三节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固守讲授法,评价形式单一 |
二、应试情绪主导下,写作动机不纯 |
三、课外阅读面较窄,素材来源单一 |
四、不能善用网络,网络活动娱乐化 |
第二章 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在研读文本中为新闻写作打好基础 |
第一节 当前新闻作品教学现状 |
一、新闻专题选篇较少,相对不受重视 |
二、教学过程偏重理论,轻视写作实践 |
三、教学目标描述模糊,评价形式单一 |
第二节 新闻写作教学与新闻作品教学结合的优势 |
一、二者结合可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二、二者结合可以为学生树立写作的典范 |
三、二者结合可以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 |
第三节 新闻作品教学与新闻写作教学结合的具体措施 |
一、开展群文阅读,认识新闻特点 |
二、渗透写作教学,引导学生仿写 |
三、明确写作原则,试写新闻作品 |
第三章 拓宽课外新闻阅读——在广博阅读中为新闻写作积累素材 |
第一节 当前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概述 |
一、课外阅读面窄,素材积累与生活脱节 |
二、热衷网络阅读,新媒体网文阅读量大 |
三、全盘接受新闻,质疑批判能力比较弱 |
第二节 课外新闻阅读对于新闻写作教学的价值 |
一、社会新闻阅读可以树立学生作品中的公民意识 |
二、新闻评论阅读可以提高学生作品中的批判思维 |
三、新媒体网文阅读可以提供新闻写作教学新思路 |
第三节 新闻写作教学与课外新闻阅读结合的具体措施 |
一、搜集优秀标题,探究拟题艺术 |
二、培养问题意识,挖掘独到观点 |
三、开展写作沙龙,交流新闻素材 |
第四章 积极开展写作实践——在实地采编中提升新闻写作的能力 |
第一节 创办新闻社团,练写消息、评论 |
一、创办新闻社团,锻炼组织能力 |
二、直击新闻新事,练习消息写作 |
三、关注社会热点,发表独特评论 |
第二节 采访典型人事,撰写新闻通讯 |
一、划分新闻小组,确定通讯选题 |
二、训练采访技巧,抓住新闻要点 |
三、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写作 |
第三节 参观媒体机构,了解新闻运行机制 |
一、参观报社电台,了解新闻采编程序 |
二、组织行业讲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
第五章 关于新闻写作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对当前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的几点反思 |
一、期待与现实:高中写作教学中诸多弊端难以解决 |
二、应然与实然:对于实用文体的写作重视程度不足 |
三、理论与实施:应试教育下新闻写作教学实施困难 |
第二节 对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的展望 |
一、加快课程改革,加强对新闻写作教学的重视 |
二、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试论高校校报的受众品位与文化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文化体的高校校报受众 |
二、高校校报受众的深层精神探寻 |
三、写作文化学视野下校报文化品位的打造 |
(一)时空情绪的契合 |
(二)价值取向的构建 |
(三)思维方式的培养 |
(四)写作规范的凝练 |
四、结语 |
(4)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官方微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高校官方微博SWOT分析 |
(一) 优势 (Strengths) 分析 |
1. 内容上覆盖全面 |
2. 形式上吸引力强 |
3. 技术上易于传播 |
4. 人员上资源丰富 |
(二) 弱点 (Weaknesses) 分析 |
1. 内容上良莠不齐 |
2. 形式上浅尝辄止 |
3. 技术上回复不力 |
4. 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
(三) 机会 (Oppotunities) 分析 |
1. 政策上受到重视 |
2. 素材上取之不竭 |
3. 和其他校园媒体形成互补 |
(四) 威胁 (Threats) 分析 |
1. 受众审美水平提高 |
2. 监管上面临挑战 |
3. 有导致受众心理依赖的可能 |
三、高校官方微博发展战略制定 |
(一) 优势-机会 (SO) 战略 |
1. 完善工作机制, 做好顶层设计 |
2. 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
(二) 弱点-机会 (WO) 战略 |
1. 建设学习型运营团队 |
3.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
(三) 优势-威胁 (ST) 战略 |
1. 树立“受众中心”观念 |
2. 持续开展内涵建设 |
(四) 弱点-威胁 (WT) 战略 |
1. 健全舆情监控和应对机制 |
2. 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
四、结束语 |
(5)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新闻宣传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新闻宣传特点 |
(一) 信息传播速度快。 |
(二) 信息传播力度强。 |
(三) 信息传播交互性强。 |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学生受众分析 |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宣传的对策 |
(一) 创新宣传思路, 转变工作观念。 |
(二) 建设一支新媒体师生宣传队伍。 |
(三) 整合优化各项宣传资源。 |
(四) 创新新媒体传播内容和方式。 |
(6)从“全媒体”到“融媒体”: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媒体”“融媒体”的概念及内涵 |
(一) “全媒体”的概念及内涵 |
(二) “融媒体”的概念及内涵 |
二、媒介变革的背景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影响 |
(一) 思维方式之变———用户决定未来 |
(二) 生产理念之变———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互动 |
(三) 话语体系之变———连通“两个舆论场” |
(四) 传播体制之变———资源整合, 协同作战 |
三、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路径 |
(一) 转变思维方式, 强化“互联网思维” |
(二) 创新体制机制, 重塑新闻生产流程 |
(三) 转变话语体系, 占领高校舆论新阵地 |
(四) 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高素质采编团队 |
(7)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综述小结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创新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动因分析 |
2.1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中的利益相关主体 |
2.2 创新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动力机制 |
第三章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现状分析 |
3.1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特点分析 |
3.2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文本分析 |
3.2.1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文本语言分析 |
3.2.2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文本技巧分析 |
3.2.3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文本结构分析 |
3.3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方式实践调查 |
3.3.1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载体 |
3.3.2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内容及形式 |
3.4 传统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方式的问题与不足 |
3.4.1 传播效果有待提高 |
3.4.2 传播媒介优势仍待整合 |
第四章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创新途径 |
4.1 产业界对科技成果需求期望表述形式研究 |
4.1.1 产业界对科技成果传播载体的选择 |
4.1.2 产业界对科技成果传播内容的要求 |
4.2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创新 |
4.2.1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内容创新 |
4.2.2 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的载体创新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网络沉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网络素养与网络沉迷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维度 |
2.1 网络素养与网络沉迷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2.1.2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
2.2 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概念和研究维度 |
2.2.1 网络素养概念和研究维度划分 |
2.2.2 网络沉迷概念和研究维度划分 |
3 大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沉迷调查设计 |
3.1 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
3.2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 |
3.2.1 问卷设计过程 |
3.2.2 预测试结果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
3.3 问卷构成及调查实施 |
3.3.1 正式施测问卷构成 |
3.3.2 调查目的和调查方法 |
3.3.3 样本选择和抽样步骤 |
3.4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3.4.1 个人因素描述性统计结果 |
3.4.2 家庭因素描述性统计结果 |
3.4.3 学校因素统计结果 |
4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结构维度及特点 |
4.1 大学生网络素养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
4.2.1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状况 |
4.2.2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特点 |
4.3 本章小结 |
5 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的模型建构与回归分析 |
5.1 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的模型建构 |
5.1.1 大学生网络沉迷因子分析 |
5.1.2 生活满意度因子分析 |
5.1.3 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网络沉迷影响的理论假设 |
5.1.4 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网络沉迷影响的理论模型建构 |
5.2 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的回归分析 |
5.2.1 大学生网络素养总体指数对网络沉迷总体指数的相关分析 |
5.2.2 大学生网络素养各因子对网络沉迷总体指数(IAI)的影响分析. |
5.2.3 大学生网络素养各因子影响网络沉迷症状回归分析 |
5.2.4 大学生网络沉迷影响因素分析 |
5.3 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的模型修正及解释 |
5.3.1 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的模型修正 |
5.3.2 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模型解释 |
5.3.3 大学生网络沉迷多因素影响综合模型拓展 |
5.4 本章小结 |
6 大学生网络素养失衡下的网络沉迷表现及原因解析 |
6.1 大学生网络素养失衡下的网络沉迷表现 |
6.1.1 高效化媒介与膨胀化社会间的信息沉迷 |
6.1.2 消费化媒介与表演化受众间的娱乐沉迷 |
6.1.3 物质化社会与自由化受众间的情感沉迷 |
6.1.4 网络民主环境和年轻受众间的关系沉迷 |
6.2 大学生网络沉迷原因分析 |
6.2.1 网络自律批判素养不足 |
6.2.2 网络安全道德素养的缺失 |
6.2.3 网络信息技术素养较低 |
6.2.4 心理素养发展不成熟 |
7 网络素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沉迷预防机制路径分析 |
7.1 社会教育路径 |
7.1.1 构建网络素养教育联动机制 |
7.1.2 发挥社会公益组织重要作用 |
7.1.3 开设在线网络素养教育平台 |
7.1.4 完善网络监管和行业自律 |
7.1.5 借助媒体传播优势 |
7.2 学校教育路径 |
7.2.1 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
7.2.2 培养高素质的网络素养师资队伍 |
7.2.3 调整网络素养教育内容 |
7.2.4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隐性教育 |
7.2.5 倡导参与式传播 |
7.3 家庭亲朋教育路径 |
7.3.1 缩短父母与子女间的数字鸿沟 |
7.3.2 改善父母对子女网络使用行为的教养方式 |
7.3.3 调整亲子关系 |
7.3.4 增加亲朋同侪社会支持 |
7.4 自我教育路径 |
7.4.1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
7.4.2 注重网络道德的内化 |
7.4.3 加强网上行为自我约束能力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网络沉迷影响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浅谈高校校报新闻图片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图片的摄影策划 |
二、新闻图片的拍摄技巧 |
三、新闻图片的编辑加工 |
(10)提升民办高校校报新闻价值的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民办高校校报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
1.1 民办高校校报发展现状 |
1.2 民办高校校报中的问题及成因 |
2 民办高校校报发展的改进对策 |
2.1 注重新闻策划的创新 |
2.2 重视新闻深度报道 |
2.3 注重贴近学生的内容的报道 |
四、浅谈校报新闻的表现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谈学生版高校校报新闻采写技巧[J]. 霸丽丽. 传媒论坛, 2021(16)
- [2]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研究[D]. 程小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试论高校校报的受众品位与文化定位[J]. 肖娜. 大学教育, 2019(09)
- [4]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官方微博发展战略研究[J]. 刘勇. 高教学刊, 2018(08)
- [5]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新闻宣传思考[J]. 张觅. 采写编, 2017(04)
- [6]从“全媒体”到“融媒体”: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路径[J]. 李连富.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7]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报道研究[D]. 杨智杰. 武汉大学, 2017(06)
- [8]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网络沉迷的影响研究[D]. 武文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1)
- [9]浅谈高校校报新闻图片的设计及应用[J]. 李秀芹.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9)
- [10]提升民办高校校报新闻价值的对策思考[J]. 黑梦奇. 知音励志,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