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ms的诱惑?

12ms的诱惑?

一、12ms的诱惑?(论文文献综述)

王知足[1](2021)在《抑制训练与注意偏向训练对女性食物线索抑制影响的ERP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食物极大丰富,人们被各种各样的食物环绕,处处充满着食物的诱惑。许多的文献说明认知训练能够帮助个体更好的管理饮食行为,并且食物抑制训练以及注意偏向训练等方法对饮食管理比较有效,且较少的研究探讨抑制训练以及注意训练对大脑活动的影响。当前研究选择正常体重女性被试,进行连续5天的抑制训练或者注意偏向训练,探究其对正常体重女性食物抑制行为层面和大脑反应方面的影响,试图通过两个实验来回答这一问题。实验一采用前后测混合实验设计,选取正常女性26名分成两组,抑制训练组14人,对照组12人。抑制训练组进行连续5天,每次15分钟的抑制训练干预,对照组做与抑制无关的按键任务。采用食物Go/no-go任务来测量两组被试抑制训练前后抑制能力的变化,食物评分任务以及食物选择任务来评估干预前后个体饮食行为的变化,采用ERP技术探讨抑制训练前后大脑反应的变化。结果发现在食物Go/no-go任务中,抑制训练组在Go条件下的反应时后测显着小于前测,其他的任务没有发现显着差异。对No-go条件下的N2、P3波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抑制训练组的N2波幅后测显着大于前测,P3波幅后测显着小于前测。结果表明,连续5天抑制训练干预提高女性对高热量食物线索的抑制能力,但是没有改变女性对食物线索的评价以及改变女性的食物选择行为。实验二仍采用前后测混合实验设计,选取正常女性25名分成两组,注意偏向训练组13人,对照组12人。注意偏向训练组进行连续5天,每天15分钟的注意偏向训练干预,对照组做与注意无关的按键任务。采用食物Go/no-go任务来测量两组被试注意偏向训练前后抑制能力的变化,食物评分任务以及食物选择任务来评估干预前后个体饮食行为的变化,采用ERP技术探讨注意偏向训练前后大脑反应的变化。结果发现在食物图片选择任务中,注意偏向训练组女性较对照组女性选择更多的低热量食物图片,而对食物线索的抑制以及评价没有发生变化。对No-go 条件下 N2、P3 波幅进行分析,没有发现显着的变化。这一结果表明,注意偏向训练会影响女性的食物选择行为,而不会影响女性对食物线索的抑制能力。综上所述,抑制训练提高了个体面对高热量食物线索抑制能力以及抑制效率(更大的N2波幅以及更小的P3波幅)。注意偏向训练改变食物选择行为,训练后会选择更多低热量食物,但是暂时没有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对个体抑制高热量食物线索的能力的影响。

钟丽琪[2](2021)在《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食品中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合成着色剂和违规添加工业染料时有发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快速、高效、精准检测合成着色剂和工业染料在食品中的添加情况,本论文依据相关标准、法规和文献,选取了11种我国允许添加的合成着色剂、15种禁用的工业染料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草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善了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前处理方法中固相萃取部分的优化,并验证了此标准中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由于现行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中测定的着色剂种类及基质较少且净化方式不利于批量处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需对此标准进行修订。因此,论文选取了2种基质(糖果、巧克力)考察并优化前处理方法,同时对固相萃取柱、固相萃取洗脱液浓度以及滤膜种类进行了优化,最终确立了最佳色谱分离条件。2种基质中标准样品的回收率在67.9%~114.8%、相对标准偏差为0.7%~7.2%,检出限为0.1 mg/kg~0.8 mg/kg,定量限为0.9 mg/kg~2.3 mg/kg。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糖果和巧克力中允许使用的合成着色剂含量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标准文本(草案)。(2)建立了4种基质(糖果、巧克力、番茄酱、番茄沙司)中15种禁用工业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根据15种工业染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色谱柱、提取溶剂、超声时间、流动相种类、梯度洗脱比例等分别进行研究,最终确立了最佳的前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能在27 min内有效分离15种工业染料。在4种基质中15种工业染料的回收率在81.0%~1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3%~7.5%之间,检出限为0.3 mg/kg~0.9 mg/kg,定量限为0.8 mg/kg~2.4 mg/kg。说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食品中禁用工业染料的日常筛查检测。依据研究成果,拟定了《食品中15种工业染料理化检验方法》(草案),为监管食品中禁用工业染料的非法添加提供了技术支持。(3)建立了38种工业染料的飞行时间质谱数据库,为快速筛查食品中是否存在工业染料提供了科学支持。工业染料质谱数据库包括简称、CAS号、分子式、电离类型、保留时间、母离子、二级质谱图等信息,本论文对一级、二级全扫描筛查参数进行了优化,对加标浓度为1 ppm的样品进行筛查,以验证数据库的实际可行性。利用此质谱数据库,分析、比对了20批来自大型超市的样品(糖果、巧克力、番茄酱、番茄沙司各5批)的质谱数据,结果表明均未检出38种工业染料,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稳中向好。

吴一凡[3](2021)在《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与分析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分析化学中,样品前处理方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磁固相萃取(magnetic solid phase extraction,MSPE)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设计合适的吸附剂可以实现对目标分析物的选择性萃取,并且可以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将吸附剂与样品溶液快速分离。由于MSPE具有选择性好、抗基质干扰能力强、分析物易于分离与富集、吸附剂可重复利用、无需大量有毒有机溶剂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复杂基质样品中目标物的吸附与提取。本文制备了三种磁性纳米吸附剂材料,结合MSPE探究了吸附剂材料对人工合成色素的去除效果及吸附性质,建立了两种新型MSPE方法结合液质联用(UHPLC-MS/MS)和液相色谱(HPLC-UV)分别测定了水样中的四环素和饮料中的人工合成色素。全文共分为4章,内容如下:第一章:对MSPE进行概述,介绍了碳基纳米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离子液体及低共熔溶剂及其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制备了Fe3O4@PDA@ZIF-8磁性沸石咪唑骨架(Zeolite imidazole frameworks-8,ZIF-8)纳米材料。在ZIF-8的合成中用乙酸锌替代易制爆试剂硝酸锌,同时加入聚二烯二甲基氯化铵(Poly dimethyl diallyl ammonium chloride,PDDA)以增强材料的吸附效率。采用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热重分析仪(TGA)对材料进行表征。将制备好的材料用作MSPE的吸附剂,结合UHPLC-MS/MS检测环境水中的四种四环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中的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实验优化萃取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CCD实验来确定最佳萃取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四环素线性范围为0.1~50 ng/m L,R2>0.99,加标回收率在76.92%~134.40%之间,RSD(n=5)≤8.06%,检出限在0.002~0.009 ng/m L范围内。该方法已成功用于环境水中四种四环素的检测。第三章:制备了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改性的磁性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壳聚糖(Chitosan,CS)固相萃取材料,利用TEM、FT-IR、XRD、VSM和TGA对材料进行表征,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探究材料对人工合成色素亮蓝和日落黄的去除效果,采用响应曲面法的Box-Behnken Design(BBD)考察了影响去除效率的因素,包括吸附剂用量、溶液p H值、萃取时间、色素初始浓度等。经过探究吸附剂材料对亮蓝和日落黄的吸附性质,发现吸附剂对亮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Dubinin Radushkevich(D-R)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剂对亮蓝的吸附为物理自然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多层吸附为辅;而吸附剂对日落黄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剂对日落黄的吸附是自发的,吸附速度更快,吸附剂吸附性能较好、吸附剂吸附容量较大。第四章: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壳聚糖改性的磁性纳米粒子,结合HPLC-UV测定饮料中的4种人工合成色素。利用TEM、FT-IR、XRD、VSM和TGA对吸附剂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BD设计实验来确定最佳萃取条件。在最佳条件下4种分析物的线性范围在0.2~20μg/m L,检出限在0.13~0.37μg/m L,加标回收率为73.17%~108.94%,RSD(n=5)≤9.7%。该方法成功检测出3种饮料中的人工合成色素。

刘辉[4](2021)在《自我控制对人际宽恕的影响 ——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冲突、冒犯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遭受冒犯之后,受害者本能地会产生愤恨、恐惧等负面情绪,所以很多受害者会选择以牙还牙或者避免与冒犯者的接触,但这样既会造成人际关系受损,也会使得双方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纷争和痛苦,有些人会选择宽恕冒犯者。如果要做到宽恕,受害者需要克服因冒犯而本能产生的负面情绪,这个过程需要自我控制的参与。已有研究证明自我控制与宽恕倾向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清楚自我控制是否影响人际宽恕反应以及相关的电生理反应。因此,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ERP技术,探究自我控制(包括特质自我控制和状态自我控制)对人际宽恕的影响。实验1、2通过筛选高低特质自我控制的个体,采用改编的最后通牒任务和独裁者游戏,结合ERP技术研究特质自我控制对人际宽恕的影响及相关的电生理反应。实验3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自我控制资源,改编的经济决策任务测量人际宽恕,探究状态自我控制对人际宽恕的影响。结果显示:(1)特质自我控制调节人际宽恕。对于先前的不公平对手,相比于低特质自我控制的个体,高特质自我控制的个体做出更多的公平分配(即更多的“宽恕”行为)和更少的不公平分配(即更少的惩罚或“报复”行为);(2)被试面对先前不公平的对手时比面对先前公平对手时诱发了更大的P1波幅。面对先前的公平对手,被试做出公平的分配行为时比做出不公平的分配行为时诱发了更正的P2波幅,做出不公平分配行为时比做出公平分配行为时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3)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对人际宽恕有负面影响。对于先前的不公平对手,相比于控制组,自我损耗组的被试做出了更少的公平分配(即更少的“宽恕”行为)和更多的不公平分配(即更多的惩罚或“报复”行为)。综上所述,自我控制调节人际宽恕反应。在受到不公平对待之后,高特质自控者做出更多的人际宽恕行为;而在先前任务中消耗了大量自我控制资源,处于弱自我控制状态的个体做出更少的人际宽恕行为。本研究为自我控制影响人际宽恕的理论机制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并且提供了提高个体人际宽恕水平的新思路。

张利杰[5](2020)在《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我国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但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致使越来越多的个体滋生出主观的“相对剥夺感”。另外,一直以来女性的收入低于男性,世界经济论坛今年发布的《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经济领域,女性与男性的差距彻底消除还需要257年。这种收入上的差距致使女性更容易产生主观的“相对剥夺感”—个体与参照个体比较后感知到自身处于劣势地位,进而体验到一种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在心理上滋生的这种相对剥夺感容易致使个体出现暴力攻击行为和集群行为,容易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给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引发的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造成的消极结果,有必要对相对剥夺感的消极效应进行全面的了解,为相应应对措施的提出提供借鉴和参考。以往研究发现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导致个体出现抑郁、抽烟行为、冒险行为和攻击行为等不良表现,还有研究发现女性在妊娠期出现抑郁和抽烟行为将有损胎儿的健康。而抑郁、抽烟行为、冒险行为和攻击行为一般与认知控制的失败有关:(1)对负性刺激的抑制失败与抑郁存在紧密联系;(2)对烟草等的内隐偏好抑制失败与抽烟行为有关;(3)冲动行为的出现可能也与认知控制能力受损有关。但是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上。如果能够探明女性个体的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女性身心健康和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同时可以从认知角度为矫正相对剥夺个体的不良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以便通过认知训练等方法改善相对剥夺个体的不良行为。然而,认知控制能力不是一个单一的成分,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转换。除此之外,双重认知控制模型(dual-mechanism of control)认为认知控制的过程是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之间的权衡,这两种模式在不同的认知控制成分中都会存在。因此,本文通过四个研究(7个实验)系统性地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不同成分[抑制控制(采用动作抑制和选择性注意能力指标代表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记忆(采用工作记忆容量和注意过滤能力指标代表工作记忆能力)和认知转换(采用任务转换范式测量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并且从双重认知控制模型角度,进一步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三种基本认知成分影响的原因。研究一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抑制控制的影响。实验1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反应抑制的影响。实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反应抑制不同神经加工过程的影响。46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go/no-go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表现出较大的N2效应(反映冲突监测能力),较小的P3效应(反映抑制冲动动作的能力),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相对剥夺感会促使个体分配较多的认知资源监测no-go刺激带来的反应冲突,但是会阻碍个体分配认知资源抑制冲动性动作,即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不同认知加工过程影响不同。实验2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选择性注意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选择性注意能力不同神经加工过程(干扰抑制和目标加强)的影响。5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额外奇异刺激任务。在额外奇异刺激任务中,目标刺激和干扰刺激会同时呈现在屏幕上,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刺激圆圈内线段的朝向,同时排除干扰刺激。实验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的任务表现更差,具体表现为反应时更长;(2)ERP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比非相对剥夺个体表现出更弱的Pd成分(反映干扰抑制能力),但是在Nt成分(反映目标加工能力)上,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果说明,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个体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具体表现为削弱个体对干扰物的抑制能力,但是对目标加工能力没有影响。研究二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3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实验3a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生物运动信息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5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对生物运动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显着高于非相对剥夺个体。实验3b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面孔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6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对中性面孔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显着高于非相对剥夺个体。实验3c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色块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6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单侧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非相对剥夺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K=5)高于相对剥夺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K=3),上述结果说明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容量存在一定的损害作用。实验3结果表明,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一般性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但是会提高中性社会性信息(生物运动信息和面孔)的工作记忆容量。实验4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实验4a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非情绪性信息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5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有干扰刺激的单侧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非相对剥夺个体在记忆两个红色目标线条排除两个绿色干扰线条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反映工作记忆存贮信息数量的ERP指标)显着弱于记忆四个红色目标线条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相对剥夺组个体在记忆两个红色目标线条排除两个绿色干扰线条的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强度与记忆四个红色目标线条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强度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果说明非相对剥夺个体能够把绿色干扰线条过滤,相对剥夺个体不能把绿色干扰线条过滤,表明了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个体的注意过滤能力。实验4b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情绪性信息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39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削弱个体对出现在负性干扰背景上的形状刺激的工作记忆容量,表明了个体可能对负性无关刺激的过滤能力下降。研究三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实验5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能力不同神经加工过程的影响。45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认知转换任务。实验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的错误率认知转换代价高于非相对剥夺个体;(2)ERP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的P3b成分(线索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工作记忆更新能力)波幅强度显着低于非相对剥夺个体的P3b波幅强度;相对剥夺个体的CNV成分(线索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动作准备能力)的波幅强度有低于非相对剥夺个体的趋势;在N2(目标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反应选择能力)和P3a成分(目标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认知准备能力)上,两组之间的波幅强度没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说明,个体相对剥夺感会损害个体的认知转换能力,具体表现为损害个体的工作记忆更新能力和动作准备能力,而对反应选择和认知准备能力没有显着影响。研究一、二和三的结果表明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不同认知成分影响不一致:个体相对剥夺感会损害反应抑制、干扰抑制、工作记忆(一般信息)和线索加工能力,但是对冲突监测和目标加工能力没有损害。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反应抑制、干扰抑制、工作记忆和线索加工能力更多偏向主动性控制加工模式,冲突监测和目标加工更多地偏向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基于此,我们推测个体相对剥夺感可能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不同,并在研究四中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实验6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实验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38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按照要求完成AX-CPT任务。实验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与非相对剥夺个体相比,相对剥夺个体在BX试次上的正确率更低;(2)ERP结果表明,与非相对剥夺个体相比,相对剥夺个体的P3b波幅显着减小,CNV波幅有减弱的趋势,在N2成分和P3a成分上,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相对剥夺个体会表现出较弱的主动性控制能力(P3b和CNV成分反映主动性控制),但是表现出的反应性控制能力(N2和P3a成分反映反应性控制)没有减弱。实验7考察相对剥夺女性个体主动性控制减弱的原因。采用ERP技术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损害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心理机制:个体相对剥夺感损害主动性控制能力本身,还是损害个体运用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动机?5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Cue-Flanker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主动性控制的优势极其明显时(“Proactive Encouraged”条件,即必须采用主动性控制的条件),相对剥夺个体倾向采用主动性控制,并且主动性控制能力与非相对剥夺个体相当,具体表现为主动性控制ERP成分(P3b和CNV)的波幅在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采用主动性控制的优势不明显时(“Proactive Possible”条件,即可以采用主动性控制模式加工,也可以不采用主动性控制模式加工的条件),相对剥夺个体更少的采用主动性控制,具体表现为相对剥夺个体的主动性控制ERP成分P3b的波幅显着低于非相对剥夺组。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相对剥夺个体表现出较弱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本身能力受损,只是因为动机不足导致表现出较弱的主动性控制。综上所述,通过四个研究系统地考察了女性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并且初步探讨了女性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影响认知控制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主动性控制加工模式,但是对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没有显着影响。并且,相对剥夺女性个体表现出较弱主动性控制加工能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能力本身受损,只是运用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动机缺乏。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相对剥夺个体的认知特点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其次,研究发现,心理上主观的相对剥夺感会对认知控制能力产生消极影响。这一结果警示我们在组织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分配的公平性,也要预防个体主观上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最后,为从认知训练角度改善贫富差距引发的个体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不过,本研究结果主要适用于女性个体,能否推广到男性个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察。

张雪萌[6](2020)在《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食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肥胖率不断上升,在许多国家都成为了棘手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肥胖/超重的发展是导致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比如II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癌症、冠心病、胆囊疾病、中风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肥胖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限制性饮食(restrainted eating),俗称节食,是应对肥胖和控制/维持体重的普遍方式,在女性群体中尤为普遍,她们是长期以减少或维持体重为目的,持续限制热量摄入的慢性节食者。调查显示,大部分女性报告对自己的体重非常关注,即使她们的体重处于正常或较瘦的状态,也认为自己较重或偏胖,过去或是现在,对食物的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然而,高美味、高吸引力、高热量的食物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随处可见且极易获取,来自食物的诱惑无时不在,这无疑为维持、减轻体重增添了挑战。因此,尽管她们想要控制饮食,但大部分人并不太成功,日常饮食管理存在困难。导致限制饮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成功地控制饮食,维持或减少体重?Stroebe et al.(2008)提出的目标矛盾模型(The goal conflict model of eating behavior)认为限制性饮食者对于食物或进食持有两个相矛盾的目标:进食享乐目标(eating enjoyment goal)、体重控制目标(weight control goal),这两种目标是相冲突的,导致了饮食管理中的困难,目标作用的效应决定了限制性饮食的成功与失败。前人关于限制性饮食成功与失败的研究,主要围绕注意偏向、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记忆开展。研究表明当个体暴露在美味的食物线索,会引起进食享乐目标,吸引对食物更多的注意加工,导致食物相关的抑制控制力、工作记忆下降,进食量增加;而节食/体重相关线索,则激活体重控制目标,减少对食物注意,进食量减少。成功限制性饮食者,由于反复成功地自我控制,在诱惑的食物环境中能与体重控制目标联系;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进食享乐目标的激活则会抑制体重控制目标的作用。但是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的潜在神经机制还并不清楚。因此基于目标矛盾模型,本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食物决策任务中,探讨限制性饮食成功与失败的机制。首先在引起两种矛盾目标的食物决策情境下,探索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对成功与失败者的作用,以及其潜在的神经基础。由于食物决策中的冲突可能由外部刺激诱发(比如,环境中的瘦身材,增强了当下的体重控制目标,引发与食物进食享乐的冲突),也可能是个体内部目标之间的冲突(自身存在的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冲突)。因此从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的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两方面进行研究。其次探索食物决策中的脑激活水平对实际饮食与体重的影响。最后考察营养标签对食物决策的改善效果。研究一旨在从外部体重/节食刺激引起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冲突的情境中论证目标矛盾模型,考察成功与失败者食物决策的行为模式。目标矛盾模型认为,节食/体重线索会诱发体重控制目标,美味的高热量食物会激活进食享乐目标。因此设计了新颖的食物决策范式,在高热量食物决策中同时呈现体重/节食线索,引发个体重控制与进食享乐的冲突。实验1将高热量食物图片与半透明化的瘦身材图片(实验条件)、餐具图片(对照条件)融合,或高热量食物图片上无任何刺激(控制条件)。实验2在高热量食物图片上呈现节食/体重词语(实验条件)、食物词(对照条件),或高热量食物图片上无任何刺激(控制条件)。成功者与失败者对高热量食物进行选择,是否进食。实验1与实验2的结果一致显示,与成功者相比,失败者选择高热量食物的比例更多;与对照条件、控制条件相比,节食/体重线索(实验条件)减少了高热量食物的选择,并引起了反应时变慢。实验2的结果进一步显示,与成功者相比,失败者在实验条件(节食/体重线索)下反应时变慢。可能在美味食物线索中,失败者更多的受到进食享乐目标的调控,选择了较多高热量食物;而成功者则更多的受到体重控制目标的指导,选择高热量食物较少。通过节食/体重线索提示能启动体重控制目标,促使成功者在食物线索中与体重控制目标联系更紧密,而在失败者引发了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的冲突,减少高热量食物的选择。在外部刺激诱发冲突决策情境的新视角上丰富了目标矛盾模型。研究二旨在从内部冲突决策情境的角度论证目标矛盾模型,并揭示其潜在的神经基础。研究一中体重控制目标是通过外部刺激增强,脱离外部作用,需要依靠自身的体重控制目标和进食享乐抗衡。要引发内部的目标冲突需要采用高-低热量食物决策任务,因为涉及到权衡当前的食物享受(选择高热量食物)和未来的控制体重和健康益处(选择低热量食物)。因此在高-低热量食物决策过程中考察成功与失败者的决策行为(实验3)与脑机制模式(实验4)。食物决策任务设置了两种情境,即容易决策情境(高、低热量食物美味度一致,冲突较少,低热量食物同高热量食物一样美味又符合体重控制目标)和困难决策情境(高热量食物较低热量食物更美味,冲突较多,需要抵制更美味的高热量食物的诱惑)。结果显示,失败者比成功者更多的选择了高热量食物,这验证了研究一的结论,失败者更多的受到进食享乐目标的调控。并且失败者在与奖赏有关脑区尾状核(caudate)、丘脑(thalamus)激活更强;成功者则在较困难的决策时,经历更长时间的考虑,更少的选择高热量食物,冲突监控脑区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与抑制控制脑区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额内侧回(medial frontal gyrus)功能连接更强。目标矛盾模型在神经层面进一步得到论证,在美味食物线索中,失败者更多的受到进食享乐目标的调控,因此大脑奖赏区域尾状核、丘脑激活增强,而成功者则更多的受到体重控制目标的指导,大脑冲突监控区域的前扣带回与抑制控制区域额下回、额内侧回功能连接增强。对食物较强的奖赏反应与较弱的冲突监控、抑制控制能力是导致限制性饮食失败的原因之一。研究三探索成功与失败者在食物决策中大脑激活模式对日常饮食行为、一年后体重变化的预测。分为两个实验,实验5在核磁扫描后的一个星期,对被试的饮食情况取样,探查大脑激活模式对实际进食的影响。结果显示,失败者在奖赏、味觉加工有关的脑岛(insula)、壳核(putamen)以及与记忆加工有关的海马(hippocampus)激活水平越强,日常的进食量增多;而与冲突监控相关脑区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激活越强,渴望实施就会越少,但是抑制控制脑区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较强的激活水平没有减少日常的进食量。成功者则被发现在额下回的激活水平越强,日常对食物的渴望就越弱,饮食管理较好。实验6探查了大脑激活模式对被试一年后体重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失败者在脑岛、壳核、杏仁核(amygdala)、海马的激活水平能预测一年后体重的变化,上述区域激活越强,一年后的体重增加越多;成功者没有发现能预测体重变化的脑区。综上,失败者在奖赏寻求、美味的内感受、愉悦情绪体验、以及记忆有关的壳核、脑岛、杏仁核、海马激活较强,会导致进食量与体重的增加。研究四尝试找到改善不健康进食的方法。食物营养标签是一种国家干预政策,起着提醒消费者食物营养价值的作用。先前的证据表明,与单纯的数字型营养标签相比,彩色的交通信号营养标签更有效地传达了食物的营养水平,并增加了健康产品的选择。因此在食物决策中,从行为层面(实验7)和神经层面(实验8),探究纯数字型营养标签与外显的交通信号营养标签对食物决策影响的有效性,找到有效的食物标签干预方案。限制性饮食者参与带有营养标签的食物决策任务。高热量食物和低热量食物分别带有交通信号营养标签,或纯数字营养标签。研究发现,与纯数字营养标签相比,红色交通信号营养标签会减少高热量食物选择,并激活了与冲突监控/监测决策动态结果有关的脑区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抑制控制脑区额内侧回(medial frontal gyrus)和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并且,还发现红色交通信号营养标签增强了前扣带回和抑制区域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和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的功能连接。这些结果表明,相对于目前使用的纯数字营养标签,交通信号营养标签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公共政策干预手段。本研究属首次在食物决策任务中使用fMRI技术探究导致限制性饮食失败与成功脑机制。在理论上,从内部和外部引发目标冲突的新视角丰富了目标矛盾模型,并利用fMRI技术从神经层面扩展理论模型,揭示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的潜在神经基础。在研究方法上,设计了新颖的冲突食物决策任务,对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在研究内容上,对自我控制的两个子成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对冲突监控与抑制控制力进行探讨,比较成功者与失败者在冲突监控与抑制控制相关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的模式。最后对被试日常生活的饮食指标与体重变化指数观测,探讨大脑激活模式对饮食与体重的影响,使得结果更具生态效度和现实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食物冲突决策情境中丰富了目标矛盾模型,并从神经层面对模型进行扩展,揭示了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影响饮食行为涉及到的神经过程,对食物较强的奖赏反应与较弱的冲突监控、抑制控制能力导致进食量与体重增加,最终限制性饮食失败。这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在未来的干预中,可以针对奖赏、自我控制神经(冲突监控与抑制控制)采取措施,比如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相关脑区进行刺激;利用神经反馈(neurofeedback)方法,自我调节相关脑区信号值来改善不健康进食行为。此外,相对纯数字营养标签,交通信号营养标签改善不健康进食更有效,在社会中可以运用交通信号营养标签来改善不健康食物商品的选购。

刘永[7](2020)在《超重个体抑制控制的神经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超重和肥胖个体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都在迅速增加,而且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认定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我国超重和肥胖个体也在逐渐增多,我国的肥胖人口于2014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从1995年的5.3%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20.5%。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9年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全身性肥胖(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kg/m2)发生率为14%,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的发生率为31.5%。肥胖会增加罹患II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胆囊疾病和中风等身心疾病的风险,甚至神经退行性疾病。所以,超重和肥胖问题成为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研究关注超重和肥胖个体的认知功能。本文从抑制控制的角度展开研究。抑制控制是指个体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一种能力。在刺激环境变化时,抑制不适当的反应,抑制刺激-反应映射以及提取过程中的干扰记忆。此外,本文将反应控制和冲突控制操作性界定为抑制控制的两种核心成分。反应控制,测量抑制控制的行为抑制能力,是指抑制外界线索优势或自动化反应,以至于对目标或环境需要做出正确的反应。反应控制通常采用go/no-go任务和停止信号任务(Stop Signal Task,SST)进行测量。冲突控制测量抑制控制在认知层面的抑制能力。当不同表征同时出现并互相干扰时,则会出现认知冲突,大脑监控到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并对冲突信息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是冲突控制能力。冲突控制常用Stroop任务、Flanker任务和Simon任务测量。本文主要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超重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是否减弱,超重个体抑制控制能力潜在的神经机制,以及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对个体未来饮食行为和身体成分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包含三个研究,研究一探讨超重个体抑制控制的行为表现。研究二探讨超重个体抑制控制的神经电生理和血氧活动。研究三探讨自发脑活动对个体未来饮食行为和身体成分的预测效应。研究一包含两个实验。实验1使用停止信号任务,主要在行为层面探索超重个体一般反应控制能力。结果显示超重个体的SSRT显着大于正常体重个体的SSRT,说明超重个体的一般反应控制能力降低。实验2采用经典的颜色-词Stroop任务,在行为层面上探讨超重个体的一般冲突控制能力。要求所有被试分别对字义和颜色进行相应的按键反应。结果显示在对字义反应时,超重个体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显着大于正常体重个体的反应时。说明超重可能首先影响个体对语义冲突信息的解决能力。研究一结果表明超重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在行为层面上表现为普遍的下降。研究二包含四个实验。实验3采用食物特异go/no-go任务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探讨超重个体反应控制的神经电生理活动。该实验采用两种任务:food no-go任务用来测量食物特异的反应控制能力,而flower no-go任务用来测量一般反应控制能力。行为结果没有发现显着的组间差异。ERP结果显示在早期加工阶段,超重个体诱发较大的P2振幅。在冲突监控阶段,超重个体诱发较小的N2a和N2b振幅。在抑制阶段,超重个体诱发较大的P3振幅。说明超重个体对食物刺激存在早期的注意偏向,冲突监控能力降低,且需要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加工食物特异刺激。实验4在实验3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由于实验3在行为结果上没有发现显着的组间差异,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任务难度较小,产生天花板效应。所以,实验4在经典go/no-go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工作记忆的成分改编成复杂的go/no-go任务,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探讨超重个体反应控制的血氧活动。行为结果显示超重个体低热量食物go正确率显着小于正常体重个体的低热量食物go正确率。fMRI结果显示超重个体右侧尾状核(right caudate)的去激活(deactivation)显着小于正常体重个体,而且超重个体右侧颞中回(right middle temporal gyrus)的激活显着小于正常体重个体。右侧尾状核和右侧颞中回的Beta值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和体脂率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热量no-go条件下的右侧尾状核与BMI和体脂率呈显着的正相关,低热量no-go条件下的尾状核仅与体脂率呈显着的正相关。高热量no-go条件下的右侧颞中回与腰臀比呈显着的负相关,低热量no-go条件下的右侧颞中回与BMI和体脂率呈显着的负相关。说明食物特异的反应控制能力的降低可能是超重和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右侧尾状核和右侧颞中回可能是超重个体食物特异反应控制能力降低的潜在脑机制。实验5采用自编食物特异冲突任务,探讨超重个体食物特异冲突控制的神经电生理活动。实验刺激由食物图片和热量信息组合而成,分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如高热量食物图片和“高热量”组合为一致条件。要求被试对信息组合的一致性进行按键反应。行为结果显示超重个体执行任务的反应时显着大于正常体重个体的反应时。ERP结果显示超重个体诱发的N2和N450振幅显着小于正常体重个体,但是超重个体诱发的P3和LPC振幅则显着大于正常体重个体。说明超重个体对冲突信息的监控和解决能力较低,需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到食物特异刺激,且对食物特异刺激进行涉及到动机和情绪等的高级认知加工。本实验从时程动态变化的角度探讨超重个体冲突控制能力,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实验6在实验5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根据食物特异冲突任务,我们改编成食物特异Stroop任务。实验刺激同样由食物图片和热量信息组合而成,食物图片上覆盖热量信息,如高热量食物和“高热量”。刺激组合分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如高热量食物上书写“高热量”即为一致条件。要求被试分别对食物图片和热量信息进行按键反应,当被试对食物图片进行按键反应时,忽略热量信息的影响。当被试对热量信息按键反应时,则需要忽略食物图片的影响。行为结果显示,在对食物图片和热量信息两种情况进行反应时,超重个体的反应时均显着大于正常体重个体的反应时。正确率则没有发现显着的组间差异。fMRI结果显示,对食物图片反应时,相比一致条件,不一致条件下右侧额下回(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的激活较大。另外,我们还发现了高热量食物的抑制特异性,即与高热量一致条件相比,高热量不一致条件诱发较大的右侧额中回(right middle frontal gyrus,MFG)激活。对食物图片的反应,没有发现显着组间差异脑区。当要求被试对热量信息反应时,与正常体重个体相比,超重个体双侧角回(angular)的激活较低。说明超重个体冲突控制能力降低的潜在脑机制为角回。研究三包含两个实验。实验7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 fMRI)考察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对个体未来一周的饮食行为的预测作用。磁共振数据扫描后,我们采用经验取样法,在每天七个时间调查点通过随机发送问卷星链接的形式调查所有被试未来一周的饮食行为,包括食物渴求、抵抗力、进食实施和进食量,。结果显示右侧额上回(right superior frontal gyrus,SFG)可以负向预测未来一周的进食量,即右侧额上回的自发神经活动越强,个体未来一周的进食量则越少。实验8同样采用resting fMRI技术,考察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对个体未来身体成分(BMI、腰臀比和体脂率等)的预测作用。磁共振数据扫描的六个月后,我们再次邀请所有被试到实验室测量其身体成分。结果显示右侧额上回可以负向预测六个月后个体的体脂率,即右侧额上回的自发神经活动越强,六个月后个体的体脂率则越小。右侧颞下回(right inferior temporal gyrus,ITG)可以负向预测六个月后个体的腰臀比,即右侧颞下回的自发神经活动越强,六个月后个体的腰臀比则越小。以上结果说明在静息状态下,控制相关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可以有效预测个体未来的饮食行为和身体成分。健康的生活方式取决于冲动系统和控制系统间的平衡,以及节食目标和体重控制目标间的平衡。我们的研究表明控制脑区的活动降低可能对个体未来的饮食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操作性界定反应控制和冲突控制为抑制控制的核心成分。设计新颖的实验任务,综合采用ERP和fMRI技术分别考察超重个体抑制控制能力减弱的潜在神经电生理和血氧活动,不仅可以考察超重个体抑制控制能力的动态时程变化,还可以考察其大脑的空间激活模式。另外,对个体的日常饮食行为和身体成分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静息态fMRI技术探讨自发神经活动对个体未来饮食行为和身体成分的影响,使结果更具有生态效度和现实意义。最后,本研究为以往理论模型提供实证基础、神经电生理和血氧活动证据。本研究验证和扩展了以往的理论模型,并提出超重个体抑制控制下降的理论模型,推动了该领域理论基础的发展。综上所述,超重个体抑制控制能力存普遍的降低。较大的P2、P3和LPC振幅,较小的N2(N2a和N2b)和N450振幅为超重个体的神经电生理标记。fMRI结果发现了超重个体控制脑区活动的减弱,但并没有发现奖赏脑区活动的增强,具体表现为超重个体右侧颞中回和双侧角回较小的激活。右侧额上回和右侧颞下回自发神经活动可以有效预测未来个体的饮食行为和身体成分,即右侧额上回和右侧颞下回较强的自发神经活动,能够预测个体较成功的饮食管理和较健康的身体成分。

何美娜[8](2019)在《认知控制与决策自我控制: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都受到高级控制系统的调控。人脑的控制加工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关于人脑控制系统的领域一般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人脑的控制系统是领域一般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人脑的控制系统是领域特殊的,并且两种观点激烈争论,相持不下。可见,对于人脑的控制系统是领域一般性还是领域特殊性这一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近年来决策过程中的自我控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不同的决策任务中,自我控制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决策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使决策者以追求最优和最大利益为目标,选择最优的经济选项,避免即时满足与非理性的冲动。个体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是保证决策、判断等高级认知加工过程的有效方式。根据以往研究,自我控制与传统的认知控制在概念、神经生理基础和认知加工机制方面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因此考察二者之间关系,对于回答人脑控制系统是领域一般的还是领域特殊的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用实验室实验法,将不同的认知控制任务与不同的决策任务相结合,探讨认知控制和决策自我控制是否相互独立,进而考察传统认知控制与决策自我控制的领域一般性问题。研究一将Simon任务和跨期决策任务相结合,探究了认知控制与跨期决策中的自我控制是否存在共同的认知加工基础。研究二将Simon任务和最后通牒博弈任务相结合,探究了认知控制与社会决策中的自我控制是否相互独立。研究三将Flanker任务和最后通牒博弈任务相结合,进一步探究了认知控制与决策自我控制的领域一般性问题。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Simon任务与跨期决策任务没有交互作用,表明Simon任务诱发的认知控制与跨期决策中的自我控制没有共同的加工过程,即它们可能属于不同的认知控制系统。(2)Simon任务与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没有交互作用,表明Simon任务诱发的认知控制与社会决策中的自我控制没有共同的加工过程,即它们可能属于不同的认知控制系统。(3)Hanker任务与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没有交互作用,表明Flanker任务诱发的认知控制与社会决策中的自我控制没有共同的加工过程,即它们可能属于不同的认知控制系统。总之,本研究将不同的认知任务与不同的决策任务相结合探讨了认知控制与决策自我控制是否存在共同的加工过程。三个实验结果均表明,认知控制与决策自我控制之间相互独立,它们可能属于不同的认知控制系统,即认知控制与决策自我控制是领域特殊的,也就是说,人脑中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控制系统,分别控制了不同情境不同任务中的加工过程。这一结果加深了人们对人脑高级认知系统结构及其加工过程的认识,也为揭示人脑控制加工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

陈帅禹[9](2019)在《去抑制进食者奖赏加工优势的认知与神经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超重肥胖和饮食失调问题在我国日益严重。发表在《柳叶刀》上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肥胖人口总数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超重和肥胖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已超过邻近的日本和韩国。当现代传媒将美丽与“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肥胖已成为当今女性普遍担忧的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绝大多数进行饮食控制的个体却常常失败。饮食控制者的体重往往会出现“减重-反弹-减重-反弹”式的上下波动,体重循环像溜溜球的轨迹一样,被称为“溜溜球效应”。研究表明,去抑制进食(disinhibited eating)是一种重要的饮食行为特质,是导致个体饮食控制失败的关键因素。去抑制进食是指在无生理饥饿的情况下,当个体面对外部食物诱惑或情绪不适时习惯化地过度进食倾向。去抑制是机会性进食特质,通俗意义上可被理解为抑制解除或饮食解脱,代表着体重增加的易感性。去抑制进食特质伴随对美食线索的注意偏向和享乐反应增强。因此,对去抑制进食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拓展饮食控制的相关理论,而且有助于开展对饮食失调和超重肥胖等问题的干预和预防。以往关于去抑制进食者食物奖赏享乐加工的研究存在研究内容的单一薄弱等问题。关于去抑制进食的研究多是问卷调查或考察其对体重的影响,采用更客观的行为实验范式和探究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如还未有研究考察去抑制进食者对食物线索的奖赏预期敏感性特征。此外,目标冲突模型认为个体的饮食行为受到进食享乐和体重控制两个不兼容目标的影响。但该模型未说明个体追求体重控制时更为具体的动机是什么。已有研究指出,个体追求体重控制时有两个更为具体的潜在动机:瘦身材驱动和健康驱动。基于对瘦身体意象领域中已有文献的梳理总结和在年轻女大学生中的前期调查工作,我们认为年轻女性追求体重控制的首要动机不是健康考虑而是瘦身材追求。因此,年轻女性的饮食行为应是受到以下两个不兼容动机的影响:进食享乐驱动和瘦身材驱动。但目前还未有合适的实验范式可以直接评估这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干扰效应。综上,基于对目标冲突模型的拓展理解,本研究围绕个体进行饮食控制时常常出现抑制解除的关键因素-“食物的奖赏享乐加工”这一主题,从外显奖赏预期、内隐偏好、双驱干扰优势和自发神经活动等角度出发,对去抑制进食者奖赏加工优势的认知与神经机制进行系统地探索。研究一采用改编的食物激励延迟任务,首先在外显层面考察了去抑制进食者对不健康食物和健康食物的奖赏预期敏感特征。在行为反应时上(实验1),去抑制进食者对不健康食物和健康食物的奖赏预期敏感性不存在差异。这一结果和饮食领域中已有研究的行为结果相一致。这表明去抑制进食者可能在外显层面上能够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反应模式。但她们在奖赏脑区上的神经激活却给出不同的回答(实验2)。在不健康食物与健康食物的奖赏预期加工对比中,去抑制进食水平越高,个体在皮层下多巴胺奖赏系统脑区(背侧纹状体和丘脑)上的激活程度越高。在奖赏反馈加工中,个体的去抑制进食水平越高,其负责味觉感受表征和内感受性加工的前脑岛激活越强。研究二从内隐加工层面,考察了去抑制进食者对美食线索的内隐奖赏偏好特征。实验3采用纳入积极消极情绪图片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发现去抑制进食者对美味食物线索具有更强的内隐积极情感联结。采用图片情感启动任务的实验4亦发现,去抑制进食者对美味食物线索具有更强的内隐偏好。这表明去抑制进食者无意识中对美食线索更为敏感,其进食享乐“热”通道更易启动。研究三通过整合食物和身材两类刺激,设计了新颖的双驱干扰任务来考察去抑制进食者在进食享乐驱动和瘦身材驱动之间的冲突干扰效应。实验5发现去抑制进食者在美食奖赏背景下具有更强的干扰效应。这表明去抑制进食者对美食奖赏背景更为敏感,对美食奖赏干扰可能存在更强的自动化注意偏向。实验6发现,在食物干扰与身材干扰对比中,个体的去抑制进食水平越高,其在情绪奖赏记忆加工脑区(右侧海马旁回和颞中回)和味觉加工脑区(右侧中央后回)上的激活强度越高。心理生理交互作用(psycho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 analysis,PPI)分析发现,去抑制进食水平越高的个体在海马旁回与左侧颞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越强。研究结果表明去抑制进食者在进食享乐和瘦身材的双驱冲突中受到美食奖赏的干扰更强,其美食奖赏享乐的动机力量更强,美食奖赏干扰背景可能激活了个体以往进食美食带来的愉悦记忆和味觉体验。研究四探究了去抑制进食者奖赏加工优势的静息态自发神经活动特征。实验7考察了去抑制进食者在静息态下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ReHo)和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上的特征,及其与特质性食物渴求的关系。去抑制进食者在奖赏价值评估脑区(眶额皮层)和情绪奖赏记忆脑区(海马旁回)上有更强的局部脑自发活动,并且特质食物渴求与眶额皮层和海马旁回的自发活动强度存在正相关。同时,去抑制进食者在眶额皮层和身体意象自我参照加工脑区(楔前叶)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这反映了在更为稳定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上,去抑制进食者在日常生活中奖赏享乐动机更强,同时瘦身体自我追求对进食享乐动机的调控作用可能受到削弱(功能协调性降低),更容易忘记自己的身材追求目标,进而导致个体抑制目标的解除和饮食控制的失败。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去抑制进食者在食物奖赏享乐加工上的优势,拓展了对目标冲突模型的理解。面对表征美味致胖食物的预期线索时,去抑制进食水平越高的个体在基底-丘脑奖赏系统脑区上的激活强度越高,表明其预期线索-奖赏反馈之间的动机联结增强。去抑制进食者对美味食物线索具有更强的内隐奖赏偏好,其进食享乐“热”通道更易启动。当面对进食享乐驱动和瘦身材驱动的双驱冲突时,去抑制进食者受到美食奖赏的干扰更强。并且去抑制进食水平越高的个体在情绪奖赏记忆和味觉知觉加工脑区上的激活越强,表明美食奖赏干扰背景可能激活了过往进食美食带来的愉悦记忆和味觉经验。去抑制进食者的美食奖赏享乐动机力量更为强烈,进食享乐驱动与瘦身材驱动二者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去抑制进食者在自发神经活动上的特征也支持了进食享乐驱动与瘦身材驱动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美食奖赏享乐动机力量增强和瘦身材目标的削弱,导致去抑制进食者更易放弃自己健康饮食计划,因此其发生失控性进食的概率更高。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拓展了目标冲突模型;设计了双驱干扰任务用于评估进食享乐驱动和瘦身材驱动之间的双驱冲突加工;首次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和情感启动任务考察了去抑制进食者的内隐奖赏偏好特征。

邱旭升[10](2019)在《熟练中英双语者不同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青年中英双语者为被试,探讨熟练双语者执行功能中的双语优势效应,以及这一优势效应的体现是否受任务执行功能需求-工作记忆需求的影响。被试有两组,一组为熟练中英双语者,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英语专业大学生;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文史类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研究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研究一包括两个实验,目的在于探讨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在抑制控制任务中不同工作记忆需求下的表现,其中,工作记忆需求分为工作记忆储存需求和工作记忆加工需求。实验1采用go/no-go任务,探讨了两组被试在不同工作记忆储存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中的差异,任务包括低工作记忆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go/no-go任务)和高工作记忆储存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改进的go/no-go任务)。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go/no-go任务和改进的go/no-go任务上都没有显着差异,表明熟练双语者在低工作记忆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和高工作记忆储存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上都没有表现出双语优势效应。实验2以有条件的go/no-go任务为高工作记忆加工需求任务,探讨了两组被试在高工作记忆加工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中的差异。结果发现:熟练双语者在有条件的go/no-go任务诱惑刺激的准确率上显着高于非熟练双语者,表明熟练双语者在高加工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上表现出双语优势效应。研究二探讨了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在注意转换任务中不同工作记忆需求条件下的表现,其中反映高工作记忆需求的指标为混合消耗(总体转换),未反映工作记忆需求的指标为转换消耗(局部转换)。结果发现:熟练双语者的混合消耗显着小于非熟练双语者,表明熟练双语者在注意转换任务中的双语优势效应仅体现在高工作记忆需求的条件下。通过以上两个研究的实证结果,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熟练双语者在高工作记忆加工需求的反应抑制任务中表现出双语优势效应;(2)熟练双语者体现在高工作记忆需求的注意转换上表现出双语优势效应;(3)熟练双语者执行功能任务中优势效应的体现受工作记忆需求的影响,双语优势效应更容易体现在高工作记忆需求的执行功能任务中。

二、12ms的诱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ms的诱惑?(论文提纲范文)

(1)抑制训练与注意偏向训练对女性食物线索抑制影响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大脑活动与进食行为
    2.2 抑制控制过程
    2.3 抑制训练方法
        2.3.1 抑制训练的类别
        2.3.2 抑制训练产生的效果及效果产生的机制
        2.3.3 抑制训练调节大脑神经活动
    2.4 注意偏向训练
        2.4.1 注意偏向训练方法
        2.4.2 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产生机制
        2.4.3 注意偏向训练与抑制的关系
3 实验一:抑制训练对女性食物线索抑制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假设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对象
        3.3.3 实验工具
        3.3.4 实验所需图片
        3.3.5 实验使用问卷
        3.3.6 食物Go/No Go任务
        3.3.7 食物Go/no-go抑制训练任务
        3.3.8 干预效果评估任务
        3.3.9 实验程序
    3.4 数据分析
        3.4.1 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处理
        3.4.2 行为数据的处理
        3.4.3 脑电数据的测量与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人口统计学
        3.5.2 问卷结果
        3.5.3 抑制训练对食物线索抑制的行为结果
        3.5.4 食物图片评分任务
        3.5.5 食物图片选择任务
        3.5.6 抑制训练对食物线索选择的脑电结果
    3.6 讨论
4 实验二:注意偏向训练对女性食物线索抑制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方法
    4.4 数据分析
    4.5 实验结果
    4.6 讨论
5.总讨论
    5.1 抑制训练与注意偏向训练影响的行为表现
    5.2 抑制训练与注意偏向训练影响的 ERP 特征
6 研究贡献与局限性
    6.1 研究贡献
    6.2 研究局限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知情同意书
    2 信息调查表
    3 问卷
    4 实验图片
致谢

(2)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合成着色剂及工业染料概述
        1.1.1 合成着色剂简介
        1.1.2 工业染料的简介
    1.2 违规使用合成着色剂及工业染料的危害
        1.2.1 违规使用合成着色剂的危害
        1.2.2 违规使用工业染料的危害
    1.3 合成着色剂及工业染料的检测方法
        1.3.1 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3.2 工业染料的检测方法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2 加标样品的制备
        2.3.3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2.3.4 液相色谱方法
        2.3.5 标准曲线的测定
        2.3.6 样品的测定
        2.3.7 稳定性实验
        2.3.8 检出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2.3.9 加标样品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2.3.10 回收率与精密度的测定
        2.3.11 实际样品的测定
        2.3.12 质谱库的建立
3 结果与讨论
    3.1 食品中11 种合成着色剂的检测
        3.1.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1.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1.3 检测方法的验证
    3.2 食品中15 种禁用工业染料的检测
        3.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2.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2.3 检测方法的验证
    3.3 质谱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3.3.1 质谱数据库的建立
        3.3.2 一级全扫描筛查参数的优化
        3.3.3 二级全扫描筛查参数的优化
        3.3.4 筛查参数的有效性
        3.3.5 数据库的应用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硕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附录 B:谱图
附录 C:草案

(3)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与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固相萃取
    1.2 磁固相萃取的吸附剂材料
        1.2.1 碳基纳米材料
        1.2.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2.3 分子印迹聚合物
        1.2.4 离子液体及低共熔溶剂
    1.3 磁固相萃取材料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1.3.1 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3.2 环境水净化及分析中的应用
        1.3.3 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PDDA合成ZIF-8改性的磁纳米粒子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环境水样中的四环素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和试剂
        2.2.2 仪器和色谱条件
        2.2.3 材料合成
        2.2.4 磁分散固相萃取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PDA@ZIF-8的表征
        2.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2.4 方法确证
        2.4.1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检出限(LOD)、定量限(LOQ)
        2.4.2 精密度、环境水样检测和加标回收率
    2.5 结论
第三章 DES改性磁性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对色素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仪器
        3.2.3 磁性材料的合成
        3.2.4 磁固相去除过程
        3.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 结果讨论
        3.3.1 DM表征
        3.3.2 去除条件的优化
        3.3.3 吸附性能研究
    3.4 结论
第四章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改性磁纳米粒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饮料中的人工合成色素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仪器和设备
        4.2.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4.2.4 磁性材料的合成
        4.2.5 磁分散固相萃取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CGO材料的表征
        4.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4.4 方法验证
        4.4.1 线性方程、检出限、定量限
        4.4.2 精密度和重现性
        4.4.3 实际样品及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4.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自我控制对人际宽恕的影响 ——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 章 文献综述
    1.1 人际宽恕
        1.1.1 概念
        1.1.2 研究方法
        1.1.3 影响因素
        1.1.4 认知神经基础
        1.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自我控制
        1.2.1 概念
        1.2.2 理论模型
        1.2.3 自我控制与自我损耗
        1.2.4 相关实证研究
        1.2.5 认知神经基础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人际宽恕与自我控制
第2 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2.1 以往研究不足
    2.2 研究思路与假设
        2.2.1 研究思路
        2.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第3 章 特质自我控制影响人际宽恕的研究
    3.1 实验1:特质自我控制影响人际宽恕的行为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研究结果
        3.1.5 讨论
    3.2 实验2:特质自我控制影响人际宽恕的ERP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4 研究结果
        3.2.5 讨论
第4 章 实验3:状态自我控制影响人际宽恕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任务
        4.3.4 实验设计
        4.3.5 实验流程
        4.3.6 数据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效应的检验
        4.4.2 每阶段前后的情绪状态变化
        4.4.3 UG任务中对公平和不公平提议的接受率
        4.4.4 DG任务中的分配行为
    4.5 讨论
第5 章 总讨论
    5.1 特质自我控制影响人际宽恕行为
    5.2 状态自我控制影响人际宽恕行为
第6 章 结论
第7 章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自我控制量表
    附录 B 宽恕倾向量表
    附录 C 情绪状态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个体相对剥夺感及其相关研究
        1.2.1 相对剥夺感的起源与发展
        1.2.2 个体相对剥夺感的定义
        1.2.3 个体相对剥夺感与相关概念辨析
        1.2.4 相对剥夺感的测量
        1.2.5 相对剥夺感的诱发范式
        1.2.6 个体相对剥夺感的理论基础
        1.2.7 个体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现状
    1.3 认知控制
        1.3.1 认知控制的定义
        1.3.2 认知控制的成分
        1.3.3 认知控制的双重认知控制模型
        1.3.4 认知控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4 个体相对剥夺感与认知控制关系的相关研究
        1.4.1 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控制的关系
        1.4.2 个体相对剥夺感与认知控制关系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2.1 问题提出
        2.1.1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2.1.2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影响认知控制的机制
    2.2 研究问题与假设
    2.3 研究方案
    2.4 研究意义与创新
3 研究一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抑制控制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实验1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3.2.1 方法
        3.2.2 结果
    3.3 实验2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选择性注意能力的影响
        3.3.1 方法
        3.3.2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二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实验3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4.2.1 实验3a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生物运动信息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4.2.2 实验3b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面孔信息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4.2.3 实验3c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色块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4.3 实验4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
        4.3.1 实验4a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非情绪性信息过滤能力的影响
        4.3.2 实验4b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情绪性信息过滤能力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研究三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实验5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的影响
        5.2.1 方法
        5.2.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6 研究四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6.1 实验6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
        6.1.1 方法
        6.1.2 结果
        6.1.3 讨论
    6.2 实验7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削弱主动性控制的心理机制
        6.2.1 方法
        6.2.2 结果
        6.2.3 讨论
    6.3 小结
7 总讨论
    7.1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基本成分的影响
    7.2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的影响
    7.3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阻碍主动性控制的原因
    7.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食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限制性饮食
    1.2 成功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
        1.2.1 成功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的测量
        1.2.2 成功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的饮食模式
        1.2.3 成功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认知
    1.3 目标矛盾模型
        1.3.1 进食享乐目标的影响
        1.3.2 体重控制目标的影响
    1.4 限制性饮食者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1.4.1 食物线索中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模式
        1.4.2 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模式对进食行为、体重的影响
    1.5 食物营养标签影响效应
        1.5.1 食物营养标签对进食行为的效应
        1.5.2 食物营养标签对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模式的效应
2.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2.1 问题提出
        2.1.1 限制性饮食者亚类的混淆
        2.1.2 对自我控制神经机制探讨的不完善
        2.1.3 食物营养标签影响效应研究的不一致与空缺
    2.2 研究方案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创新
3.研究一外部诱发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
    3.1 实验1外部诱发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图片刺激
        3.1.1 目的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实验2外部诱发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词汇刺激
        3.2.1 目的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4.研究二内部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
    4.1 实验3内部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行为研究
        4.1.1 目的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结论
    4.2 实验4内部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fMRI研究
        4.2.1 目的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2.5 结论
5.研究三食物决策中大脑激活水平对饮食行为、体重变化的预测
    5.1 实验5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大脑激活水平对饮食行为的预测
        5.1.1 目的
        5.1.2 方法
        5.1.3 结果
        5.1.4 讨论
        5.1.5 结论
    5.2 实验6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大脑激活水平对体重变化的预测
        5.2.1 目的
        5.2.2 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2.5 结论
6.研究四食物营养标签对食物决策的干预探索
    6.1 实验7食物营养标签下食物决策的行为反应
        6.1.1 目的
        6.1.2 方法
        6.1.3 结果
        6.1.4 讨论
        6.1.5 结论
    6.2 实验8食物营养标签下食物决策的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
        6.2.1 目的
        6.2.2 方法
        6.2.3 结果
        6.2.4 讨论
        6.2.5 结论
7.总讨论
    7.1 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
    7.2 关于目标矛盾模型的神经证据
    7.3 营养标签改善不健康进食的有效性
    7.4 局限与展望
8.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超重个体抑制控制的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抑制控制
        1.2.1 抑制控制的界定
        1.2.2 抑制控制的测量方法
        1.2.3 抑制控制的神经机制
    1.3 超重个体抑制控制能力
        1.3.1 超重个体反应控制能力
        1.3.2 超重个体冲突控制能力
    1.4 饮食行为和身体成分的预测研究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案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方案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创新
3 研究一超重个体抑制控制行为表现
    3.1 实验1超重个体反应控制的行为表现
        3.1.1 实验目的及假设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实验2超重个体冲突控制的行为表现
        3.2.1 实验目的及假设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4 研究二超重个体抑制控制神经电生理和血氧活动
    4.1 实验3超重个体反应控制的神经电生理活动
        4.1.1 实验目的及假设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实验4超重个体反应控制的血氧活动
        4.2.1 实验目的及假设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3 实验5超重个体冲突控制的神经电生理活动
        4.3.1 实验目的及假设
        4.3.2 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4.4 实验6超重个体冲突控制的血氧活动
        4.4.1 实验目的及假设
        4.4.2 方法
        4.4.3 结果
        4.4.4 讨论
5 研究三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对个体未来饮食行为和身体成分的预测研究
    5.1 实验7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对个体饮食行为的预测研究
        5.1.1 实验目的及假设
        5.1.2 方法
        5.1.3 结果
        5.1.4 讨论
    5.2 实验8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对个体未来身体成分的预测研究
        5.2.1 实验目的及假设
        5.2.2 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6 总讨论
    6.1 超重个体抑制控制的行为表现
    6.2 超重个体抑制控制的神经电生理和血氧活动
    6.3 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对个体未来饮食行为和身体成分的预测
    6.4 总结
    6.5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7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8)认知控制与决策自我控制: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认知控制研究综述
        1.1.1 认知控制的定义
        1.1.2 认知控制的研究范式及相关效应
        1.1.3 认知控制的相关理论
    1.2 自我控制
        1.2.1 自我控制的定义
        1.2.2 自我控制的相关理论
        1.2.3 跨期决策中的自我控制
        1.2.4 社会决策中的自我控制
    1.3 认知控制与自我控制的关系
        1.3.1 概念上的关联
        1.3.2 神经结构上的重叠
        1.3.3 加工过程上的共性
    1.4 人脑的高级控制机制
第2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实验一: Simon认知控制与跨期决策中的自我控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3 结果
        3.3.1 Simon任务中的冲突效应检验
        3.3.2 Simon任务中的冲突适应效应检验
        3.3.3 Simon认知控制与跨期决策中的自我控制是否相互独立
    3.4 讨论
第4章 实验二: Simon认知控制与社会决策中的自我控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3 结果
        4.3.1 Simon任务中的冲突效应检验
        4.3.2 Simon任务中的冲突适应效应检验
        4.3.3 Simon认知控制与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自我控制是否相互独立
    4.4 讨论
第5章 实验三: Flanker认知控制与社会决策中的自我控制 33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设计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程序
    5.3 结果
        5.3.1 Flanker任务中的冲突效应检验
        5.3.2 Flanker任务中的冲突适应效应检验
        5.3.3 Flanker认知控制与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自我控制是否相互独立
    5.4 讨论
第6章 综合讨论
    6.1 认知控制任务的有效性
    6.2 决策自我控制任务的有效性
    6.3 认知控制与决策自我控制的领域特殊性
第7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9)去抑制进食者奖赏加工优势的认知与神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饮食控制的困境
    1.2 去抑制进食特质
        1.2.1 去抑制进食特质概念
        1.2.2 去抑制进食特质的评估
        1.2.3 去抑制进食特质对体重和饮食行为的影响
    1.3 与饮食控制有关的理论模型
        1.3.1 目标冲突模型
        1.3.2 冲动反思双系统模型
        1.3.3 平衡模型
        1.3.4 激励敏感化理论
    1.4 饮食领域中的奖赏相关研究
        1.4.1 奖赏相关研究的概述
        1.4.2 饮食领域中奖赏预期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1.4.3 饮食领域中食物奖赏的内隐偏好研究
        1.4.4 饮食领域中食物奖赏的神经机制研究
        1.4.5 目标冲突模型的相关研究
2.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案
    2.1 问题提出
        2.1.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1.2 目标冲突模型的思考
    2.2 研究方案
3.研究一 去抑制进食者对食物线索的奖赏预期敏感性研究
    3.1 实验1 去抑制进食者在食物线索奖赏预期敏感性上的特征
        3.1.1 目的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实验2 去抑制进食特质与食物线索奖赏预期敏感性的fMRI研究
        3.2.1 目的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4.研究二 去抑制进食者对食物奖赏线索的内隐偏好研究
    4.1 实验3 去抑制进食者对食物奖赏线索的内隐偏好:基于内隐联想测验的研究
        4.1.1 目的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实验4 去抑制进食者对食物奖赏线索的内隐偏好:基于情感启动任务的研究
        4.2.1 目的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5.研究三 去抑制进食者在双驱冲突下的干扰优势研究
    5.1 实验5 去抑制进食者在食物奖赏线索下的干扰优势
        5.1.1 目的
        5.1.2 方法
        5.1.3 结果
        5.1.4 讨论
    5.2 实验6 去抑制进食特质与食物奖赏干扰优势的fMRI研究
        5.2.1 目的
        5.2.2 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6.研究四 去抑制进食者奖赏优势的静息态研究
    6.1 实验7 去抑制进食者在ReHo和RSFC上的特征
        6.1.1 目的
        6.1.2 方法
        6.1.3 结果
        6.1.4 讨论
7.总讨论和结论
    7.1 总讨论
        7.1.1 去抑制进食者对食物线索的奖赏预期敏感性特征
        7.1.2 去抑制进食者对食物奖赏线索的内隐偏好特征
        7.1.3 去抑制进食者在食物奖赏下的干扰优势
        7.1.4 去抑制进食者的自发神经活动特征
        7.1.5 目标冲突模型的拓展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 结论
    7.4 研究创新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一览表

(10)熟练中英双语者不同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核心概念界定
        1.1.1 双语者(bilinguals)
        1.1.2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1.1.3 执行功能(excutive function)
        1.1.4 双语优势效应(bilingual advantage effect)
    1.2 双语优势效应的证据及其争议
        1.2.1 双语优势效应的证据
        1.2.2 双语优势效应的争议及其原因
    1.3 任务需求和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1.3.1 任务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1.3.2 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1.4 研究范式
        1.4.1 go/no-go范式
        1.4.2 颜色-形状转换范式
    1.5 相关理论
2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际意义
3 实验研究
    3.1 研究一抑制控制任务中不同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3.1.1 实验1抑制控制任务中不同工作记忆储存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3.1.1.1 实验目的
        3.1.1.2 被试
        3.1.1.3 实验设计
        3.1.1.4 实验材料
        3.1.1.5 实验程序
        3.1.1.6 实验结果
        3.1.1.7 分析与讨论
        3.1.2 实验2抑制控制任务中高工作记忆加工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3.1.2.1 实验目的
        3.1.2.2 被试
        3.1.2.3 实验设计
        3.1.2.4 实验材料
        3.1.2.5 实验程序
        3.1.2.6 实验结果
        3.1.2.7 分析与讨论
    3.2 研究二注意转换任务中不同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3.2.1 实验目的
        3.2.2 被试
        3.2.3 实验设计
        3.2.4 实验材料
        3.2.5 实验程序
        3.2.6 实验结果
        3.2.7 分析与讨论
4 综合讨论
    4.1 不同工作记忆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中的双语优势效应
        4.1.1 不同工作记忆储存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中的双语优势效应
        4.1.2 不同工作记忆加工需求的抑制控制任务中的双语优势效应
    4.2 注意转换任务中不同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4.2.1 注意转换任务中低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4.2.2 注意转换任务中高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5 结论
6 创新与不足之处
    6.1 本研究创新之处
    6.2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12ms的诱惑?(论文参考文献)

  • [1]抑制训练与注意偏向训练对女性食物线索抑制影响的ERP研究[D]. 王知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D]. 钟丽琪. 江南大学, 2021(01)
  • [3]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与分析应用研究[D]. 吴一凡. 河北大学, 2021(12)
  • [4]自我控制对人际宽恕的影响 ——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D]. 刘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及其机制[D]. 张利杰. 西南大学, 2020(05)
  • [6]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食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D]. 张雪萌. 西南大学, 2020(01)
  • [7]超重个体抑制控制的神经机制研究[D]. 刘永. 西南大学, 2020(01)
  • [8]认知控制与决策自我控制: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D]. 何美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去抑制进食者奖赏加工优势的认知与神经机制[D]. 陈帅禹. 西南大学, 2019(01)
  • [10]熟练中英双语者不同工作记忆需求下的双语优势效应[D]. 邱旭升.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12ms的诱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