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2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齐丽霞[1](2021)在《定量脑电图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定量脑电图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做一动态监测,分析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预测因子,并比较两者联合后对其预测效能是否优于单独使用,以期探索到相对简单、准确、客观的预测方法,便于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指导。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入住我院神经内外科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共54例,对入组的患者收集相关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入院后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监测,患者均根据病情动态记录,以发病后14天或出现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为观察终点,根据DCI判断标准分为出现组及未出现组;两组之间比较,得出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中有差异的因子;将临床资料中有意义的参数做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哪些参数可以作为DC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QEEG联合TCD预测效能是否最佳。结果(1)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有卒中或TIA病史、入院时Hunt-Hess评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时改良Fisher分级,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资料:在TCD相关指标中,Vs、Vm及PI值,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两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QEEG相关指标中,RDP、RAP、ADR、相对α变异,两组之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RTP、RBP、ABDTR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将单因素分析中所有P<0.05变量均进入以出现DCI组作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表明,只有ADR值(OR=1.536,95%CI为1.046-2.257,P=0.029)及Vm值(OR=2.543,95%CI为1.440-14.695,p=0.037)可以作为预测aSAH后DC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4)进一步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QEEG联合TCD(AUC为0.946,95%CI为0.888-1.000)预测效能明显优于单独使用QEEG(AUC为0.844,95%CI为0.714-0.913)、TCD(AUC为0.771,95%CI为0.624-0.919)以及改良Fisher分级(AUC为0.679,95%CI为0.508-0.850)。结论(1)QEEG以及TCD均可以作为预测aSAH后DCI发生的手段。(2)改良Fisher分级≥III级可能是aSAH患者DCI发生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3)QEEG及TCD相关指标中,ADR、Vm值可以作为预测DC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RDP、RAP、相对α变异以及Vs、PI值也有高度参考价值。(4)QEEG联合TCD对预测DCI发生比各项单独使用的预测效能更佳,在临床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推广。
卢长岭[2](2021)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因子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及血清内皮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MCA平均血流速度慢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慢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可提高GCS评分,降低NIHSS评分、血清内皮素-1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和MCA平均血流速度,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卢恒聪,曹志恺,邓敏峰,张昊,钟文军[3](2020)在《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用红蓝双色球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法舒地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观察组为(7.32%),两组间数据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着,安全性可靠。
刘永英[4](2020)在《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及分析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相关临床特征,以更好地对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进行防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2011年至2019年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病例,共133例。制定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调查表,记录患儿的性别、地域、发病时月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主要症状、阳性体征、发病至确诊时间、喂养方式、母亲饮食情况、母亲产次、出生时胎龄、围产期情况、血液检测相关指标、颅内出血部位、有无并发症(脑梗塞、脑积水)情况、致病因素、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等。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占54.14%;喂养方式主要是纯母乳喂养,占56.39%;首发症状以呕吐、发热为主,分别占24.81%、21.05%;主要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占46.62%;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为多,分别占51.88%、51.13%。2.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梗塞的占26.32%,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梗塞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梗塞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存在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正相关,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负相关;再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积水的占24.06%,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积水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多以呕吐、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以纯母乳喂养为主,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2.婴儿期非创伤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为多,继发脑梗塞及继发脑积水与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无关,而与颅内出血部位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易继发脑梗塞,脑室内出血易继发脑积水。
邓国棋[5](2020)在《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通过收集临床数据,为预防颅内动脉破裂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救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200人,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63位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脑血管痉挛的137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入院基础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后,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探讨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通过比对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可发现: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影像学CT检查Fisher分级及术前Hunt-Hess分级、SAH次数、术前血钙水平、术前白细胞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动脉瘤SAH距手术时长、Fisher分级、SAH次数、术前白细胞水平、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共计9个指标,分析发现使用钙离子拮抗剂(OR=0.794)和控制白细胞水平在正常区域内(OR=0.697)可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余下相关因素均为其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互关系,可以来对于患者进行综合评定后,确定其危险因素;获取相关数据,为后期救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及给予相应临床处理,可有效预防和(或)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罗文娜[6](2019)在《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桃红四物加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因a SAH入院并在72小时内行介入栓塞术的患者,且符合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抗脑血管痉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桃红四物加味水煎剂,连续治疗14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的变化,治疗不同时期的颅脑TC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脑血管痉挛指数(Linde-gard),治疗不同时期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治疗结束后2周后的m RS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治疗的第1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脑血管痉挛指数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第7天、第14天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积分、头痛评分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在治疗的第7天、第14天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2周后在改良Rankin评分(m RS)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上治疗的第1天两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的第7天,治疗组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在以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20cm/s为标准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以痉挛指数>3为标准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可防治动脉瘤蛛性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的脑血管痉挛,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头痛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薛智,朱子健,田华,彭倩[7](2019)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特点》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1); 2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20~39μmol/L与40~59μmol/L之间的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20μmol/L、60~80μmol/L及> 80μmol/L较对照组多(P <0. 01或P <0. 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与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越大,临床中可针对该指标予以重点关注,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方明[8](2017)在《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头痛持续时间、血肿量、住院时间,大脑中动脉流速、炎性因子水平、GCS评分以及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头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流速、炎性因子水平、GCS评分改善程度均比对照组大(P<0.05),再出血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具有较好的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效果,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李珏卉[9](2016)在《aSAH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与脑血管痉挛的多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围手术期不同时点患者的中医证候动态演变。(2)分析围手术期不同时点中医证候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是否相关,及围手术期不同时点中医证候演变对出院时mRS评分有无影响。(3)评价影响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为临床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提供依据。(4)评估影响出院时mRS评分的因素,为临床改善出院时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脑病中心(其中包括神经一科、神经二科、神经三科、神经四科、神经五科、芳村神经内科、康复科)所有出院时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的住院病例,共821例。经筛选后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共257例。中医证候动态演变按围手术期不同时点划分: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4天,分析不同时期证候动态演变,用单因素分析围手术期不同时点中医证候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出院时mRS评分的相关性。并分别建立2个模型校正不同因素,分析中医证候与脑血管痉挛、中医证候及其证候演变与出院时mmRS评分的相关性。对年龄、姓别、既往史、病情分级、手术方式、动脉瘤数目和部位、脑室外引流方式、及使用影响血管活性药物(包括他汀类、阿司匹林、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与脑血管痉挛、及出院时mRS评分的影响。结果:(1)围手术期不同时点中医证型分布各有特点,不同时点主要证候各不相同,术前、术后第1-3天内,阳类证为主,火、热、腑实等阳类中实证多见,主要表现为风火内扰证、痰热内闭、腑实痰凝证;至术后第7天火证、热证较前有所减少,而痰证发病较前增多,阴、阳类的比例接近(48.6%vs51.4%);术后第14天时风证、痰证增多,火证、热证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以阴类证为主,主要表现为阴类证中实证的风痰阻络证型。而阴阳类证演变,以阳类证-阳类证演变最多105例(40.9%),其次为阴类证-阴类证72例(28.0%)和阳类证-阴类证72例(28.0%)。虚实证间演变,以阳类证中实证-阳类证中实证演变多见100例(38.9%),其次为阴类证中实证-阴类证中实证和阳类证中实证-阴类证中实证61例(23.7%)。(2)中医证候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术后第3天患者若呈现阴类证要比阳类证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小。(3)中医证候与预后的相关性,术后第1、3天呈现阴类证中虚证,术后第7天时表现为痰蒙清窍证或痰热内闭证,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征象。而在病程演变中,患者由阴类证中实证-阴类证中虚证演变有可能会预后不佳。(4)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不同,男性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性是女性的2.75倍(95%CI:1.44-5.27)。行介入栓塞术是发生脑血管痉挛的保护性因素,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性是采用开颅夹闭术的0.14倍(95%CI:0.07-0.28)。余年龄、性别、病情分级等多个变量与脑血管痉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影响预后的因素中,入院时GCS评分≥7分的患者出院时预后较好(0R:0.29,95%CI:0.13-0.68)。住院期间使用罂粟碱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使用罂粟碱的患者预后差的可能性是未使用过罂粟碱的0.41倍(95%CI:0.21-0.79)。而颅脑CT伴随脑室内出血是预后的危险因素,其预后不良是未伴随脑室内出血患者的4.48倍(95%CI:2.35-8.53)。结论:(1)术前中医证候以邪实为主,术后邪气渐衰,正气渐弱,但邪气相对正气渐衰来说,仍占主要优势,因此手术干预本身对中医证候的演变无明显影响,且整个围手术期仍是以邪实为主导。术前、术后第1-3天,以阳类证为主导,火、热、腑实等阳类中实证多见。术后第7天,是一个过渡阶段,在此期间,火热之象开始消退,而风痰之象渐盛,至术后第14天火热相煽之象下降显着,逐渐以风、痰证为主的阴类证多见。(2)术后第3天患者若呈现阴类证要比阳类证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小,此时予患者清心平肝泄火、清热通腑等治疗,更有益于患者。(3)中医证候与预后的相关性,一方面我们需认识到如患者术后第1、3天呈现阴类证中虚证,术后第7天时表现为痰蒙清窍证或痰热内闭证,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征象。而在病程演变中,患者由阴类证中实证-阴类证中虚证演变有可能会预后不佳。另一方面,则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患者术后第7天为痰蒙清窍证或痰热内闭证时,予以化痰降浊开窍,或清热化痰开窍治疗。(4)男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需比女性更加注意预防脑血管痉挛,在进行手术治疗动脉瘤时,建议采用介入栓塞术,以防开颅夹闭术的机械损伤继发脑血管痉挛。(5)入院时GCS评分<7分患者,应得到更多的关注,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头颅CT显示伴脑室出血时,需更加关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住院期间使用罂粟碱可能会有益于出院预后。
凌孟晖,梁恩[10](2016)在《比较红景天苷与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红景天苷与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五科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9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成药红景天苷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14 d前后的疗效观察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栓素(TXA2)、抗凝血酶III(AT-III)、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剂(PAI-I)。结合患者主诉及大脑中动脉流速(MCA)诊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评价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活性指标,NO、ET、TXA2、AT-III、t-PA、PAI-I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O、AT-III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ET、TXA2、t-PA及PAI-I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于病程<3 d、7 d及14 d的MCA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景天苷具有扩张血管及抑制血栓形成的活性,与尼莫地平相比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有一定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红景天苷有效抑制ET、TXA2、t-PA及PAI-I,促进NO、AT-III分泌有关。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2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定量脑电图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NIHSS评分和MC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
2.2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因子水平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疗效评价: |
1.3.2 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4)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颅内出血的概况 |
1.2 颅内出血的分型 |
1.3 颅内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
1.4 颅内出血的病因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性别构成 |
3.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发病时的月龄分布 |
3.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患儿的喂养方式 |
3.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
3.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
3.6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分布情况 |
3.7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的情况分析 |
3.8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的情况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男女构成比 |
4.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
4.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
4.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 |
4.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不足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中英文参照表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四)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
(五)一般资料分析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临床疗效结果 |
(二)依从性指标 |
讨论 |
一、中医及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 |
(一)中医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病机研究 |
(二)现代医学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
(三)具体论治 |
二、方药分析 |
(一)组方配伍及方义 |
(二)单味药抗脑血管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 |
(三)组方后抗脑血管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 |
三、结果及临床疗效分析 |
四、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观察指标与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
2.2 不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
3 讨论 |
(8)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预后情况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流速、炎性因子水平、GCS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再出血率的比较 |
3 讨论 |
(9)aSAH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与脑血管痉挛的多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 |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病名 |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病因病机 |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证候特点 |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治疗 |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脑血管痉挛与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
第二节 西医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 |
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流行病学 |
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定义 |
三、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 |
四、脑血管痉挛的影像学探测 |
五、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现状 |
六、脑血管痉挛的病情变化及预后情况 |
七、脑血管痉挛与不同手术干预方式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筛选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入院时基线分析 |
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 |
三、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五、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
六、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对预后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一、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的演变特征及对脑血管痉挛、预后的影响 |
二、其它因素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
三、其它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比较红景天苷与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1.2 治疗方法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
1.3 疗效观察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指标对比 |
2.3 两组患者的TCD血流参数对比 |
2.4 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2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定量脑电图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研究[D]. 齐丽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效果[J]. 卢长岭. 中国民康医学, 2021(06)
- [3]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 卢恒聪,曹志恺,邓敏峰,张昊,钟文军. 海峡药学, 2020(06)
- [4]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D]. 刘永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D]. 邓国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D]. 罗文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特点[J]. 薛智,朱子健,田华,彭倩.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14)
- [8]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J]. 方明. 中国当代医药, 2017(09)
- [9]aSAH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与脑血管痉挛的多因素回顾性分析[D]. 李珏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7)
- [10]比较红景天苷与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J]. 凌孟晖,梁恩.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