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持续改善生活用水质量

北京市丰台区持续改善生活用水质量

一、北京市丰台区不断改善生活用水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庚旭[1](2021)在《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发展与现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老龄化的加剧,我国成为失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失智老人照料的保障体系愈加紧迫,而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各城市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对整体还是对局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根源的梳理和分析都不够。因此,本论文研究选取北京地区,即我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较早进行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建设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在我国处于领先和引领作用的城市。研究立足于建筑学专业对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空间环境的发展进程、节点进行文献搜集和实地调研,梳理我国养老院和养老驿站中对失智老人照料的政策导向,照料设施规范服务、程度、类型、标准等方面的统计、归纳和分析。结合国外先进成熟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参考的评价标准,分别选取五家具有失智照料专区的养老院和五家为失智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驿站作为研究对象,从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两个方面调研和分析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在发展进程中的得失,通过对其失智老人照料空间环境使用现状的研究,总结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的设计要点和难点,以期为我国和国内其他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的研究和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在失智照料设施设计方向的参考思路。本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选题、研究背景,梳理我国和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明确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阐明研究基础定义、研究对象的概念,以及失智老人照料空间与养老设施的关联,总结研究国外失智老人养老设施设计的成果,确定养老院和养老驿站针对失智照料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第三章,是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研的方法,结合上述确定的评价标准,选取五个相对应的养老院案例,从十一个维度分析北京养老院失智照料空间的使用,并根据现状指出其优势与不足,以此为研究基础,总结分析出各具体功能空间的设计要点和难点。第四章,也是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根据上述确定的设计标准,从主要的六个维度,分析了北京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并根据现状做的调整和改善的方向,总结养老驿站中失智老人照料空间设计的重点。第五章,结合上述的案例分析,对北京失智老人照料设施中的养老院和养老驿站的整体发展进行总结、归纳,提出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北京乃至全国未来的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的空间设计提供失智而不失质的设计方向。

赵大维[2](2021)在《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扩张,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给排水基础设施仍有差距。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排放标准等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北京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对其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承载力进行评估后,分别对城市用水量进行预测研究和城市内涝风险区识别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给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综合评估,首先需要确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将其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给水指标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每万人供水管长度、供水设施利用率、人均日供水生产能力和漏损程度;排水指标包括每万人排水管长、污水处理率、污水设施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建成区雨水管密度。从指标标准化值看,北京给水系统中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给水系统指标大部分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排水系统指标对比中,再生水的利用率领先全国;污水处理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指标在全国重视排水建设以来,尤其是在2015年后,都在稳步提高。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承载力指数的权重,评估认为北京给水基础设施在2011-2019年间一直高于全国给水基础设施水平。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在2015年前大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在2015年后,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提升,但近年随着全国排水承载力保持着平稳提升的状态,正在缩小与北京排水基础设施的差距。为判断北京在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的给水基础设施能否满足用水需求,对未来用水量进行预测,按照北京对2020的用水量控制目标,将用水量的预测分为生活、农业、生态和工业四类用水途径。将各类用水量汇总,得到2020-2025年用水量预测值,总量控制在42亿m3左右,则北京给水基础设施在未来一段时间基本能够满足首都用水量需求。在存量满足的基础上,仍需要对用水结构和基础设施质量进行优化,未来以发展生活生态用水为主,降低和控制农业工业用水,同时提出围绕加强用水量储备,降低输水损失,提高用水效率等优化建议。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在近五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内涝问题通过针对高风险内涝区域改造得到缓解。为系统解决内涝问题,探究如何在北京城中全方位地识别高风险内涝区。通过整理近年内涝点的位置、时间、灾情等信息和相关内涝影响因素数据,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内涝高风险区的预测模型。在Arc GIS中对城六区进行内涝概率计算并将其进行图像化,得到内涝风险区的识别结果。利用内涝风险区模型指导内涝区域对排水基础设施优化,建议使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手段,同时利用海绵城市改善区域的雨水消纳能力,进而提升了内涝点周围区域的雨水渗透能力。最后结合丰台和房山的三个内涝点改造案例,分析并总结内涝风险的优化路线。

曹若馨,张可欣,曾维华,马俊伟,解钰茜,李晴[3](2021)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以北运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预测水环境承载力未来可能出现的超载状态并提出警告,达到水环境风险管控的目的,本文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体系,并在北运河流域开展了实证研究.所构建预警模型包括COD、氨氮、总磷承载力预警子模型和水资源承载力预警子模型,且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20%左右).研究结果表明:朝阳区、海淀区等8个行政区落在了红灯重警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状况最为严重;位于北运河中下游的石景山区、广阳区、北辰区和香河县处于橙灯中警区域;昌平区、顺义区等5个行政区处于黄色轻警区域;怀柔区和延庆区处于绿色无警区域,状况较好.最后,为了排除警情,基于双向调控的原则,本文从水环境全过程控制角度,分别对各区域提出了调控区域人口规模及经济发展方式、治理面源污染等具体排警措施.

吴欣玥[4](2021)在《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长期以来依靠加大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提高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北京市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因此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有利于全面了解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政策提供依据,推动北京农业绿色发展,进而引领其他大都市地区农业健康发展。本文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研究北京市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首先,从农业生产空间优化、水土资源保护、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人居环境改善等角度分析北京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其次,从时序和区域角度,对考虑环境因素和未考虑环境因素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进行深入剖析。再次,结合Moran’s I指数验证的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影响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因素。研究发现,北京市农业绿色发展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依然存在要素投入有待优化、废弃物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北京市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本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增速有所下降,增长速率从中心城区向远郊区逐渐下降,增长主要驱动力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幅。在得出北京市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相关性结论后,发现财政支农水平、机械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生产率具有直接影响,产业结构、机械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外部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具有间接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绿色增产增效;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支持远郊区农业绿色发展;完善农业创新推广体系,加强区域技术交流合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供农业绿色生产动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建议,以期推动北京市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卢怡璇[5](2021)在《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具有“以人为本”的活态性保护特征。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传承者,更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人才的培养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为立足点,以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为调研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实证调查方法,剖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借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对非遗传承队伍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讨论非遗与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合以实现“共赢”,为非遗传承、文化传播、社会进步创造出更大的空间。同时,通过对照国内其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归纳、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为科学有效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宋子昕[6](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表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李晓宁[7](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苗延[8](2020)在《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研究 ——以广安门外街道为例》文中提出在新时期城市面临着有限的存量土地、稀缺的可利用空间等约束下,首都核心区更新正接受新的挑战。在居住片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忽视地块的整体特征而局部的“见缝插绿”现象频发,影响公共绿地的连续性和生态环境质量;传统绿地评价指标待完善、绿地指标的体系性不强、更新可行性分析不足,因此合理布局公共绿地需要系统的综合分析。国内外的公共绿地研究均指出人口数据体现了居民对公共绿地使用需求程度、可达性对公共绿地使用频率的影响,以及国外将土地价格、权属因素同样纳入到指标评价的标准中进行多标准评价,可见公共绿地规划应摒弃“见缝插绿”的盲目性,在选址上应综合考虑多因素影响,重视公共绿地的整体性。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城市特征的公共绿地优化的综合分析法,这套方法包括三个步骤:根据适应性阶段与可行性阶段,综合分析确定公共绿地的选址和优化策略。首先,总结影响公共绿地规划的影响因子,再根据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个主要层面和六个评价因子构建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的叠加分析通过覆盖所有的指标向量数据,精确化公共绿地的服务范围。其次,可行性阶段再结合土地的产权情况,选择优先度最高的区域建设新的公共绿地空间,从而及时补充公共绿地的空缺。最后,针对具体地块提出优化策略,例如广安门外街道属于首都核心区现阶段居住片区城市更新的典型地区,以广安门外街道为实践。用适宜性与可行性的综合分析方法,确定新增战略公共绿地和地区公共绿地共14处,总面积约为16.8公顷。并根据水体、建筑、街道周边不同类型的公共绿地提出具体优化策略和设计方案。希望以此探讨出一个解决此类居住片区更新下公共绿地优化的有效范式,生成城市公共绿地布局的优化标准,形成基于适宜性分析与可行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使在首都核心区用地紧张的居住片区中,建设公共绿地更科学、高效。这种方法也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李黎明[9](2020)在《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北京市“人多水少”的背景之下,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2018年水资源公报》,环境用水在城市用水中比重仍较大,为33.8%,且城市绿地面积仍呈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底绿地面积为85286.37 hm2,绿地灌溉用水成为一大问题。在2019年4月到9月,本文以实地调查结合资料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绿地灌溉用水来源、植物配置模式、灌溉方式、绿地类型的实际灌溉用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客观评价北京市当前绿地灌溉用水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基于前人总结出的土壤水分阈值下的适合北京市绿地灌溉的节水灌溉制度,计算出北京市绿地灌溉的节水潜力。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总量:其中自来水灌溉用水总量为2.665亿m3(占比92.22%);地下水灌溉用水总量为0.117亿m3(占比4.04%);再生水灌溉用水总量为0.108亿m3(占比3.74%);各水源灌溉用水总量为2.890亿m3。当前北京市以自来水水源灌溉为主,灌溉用水量使用占比为92.22%。不同灌溉水源的用水量主要与北京市地下输水管道管线的配置情况、再生水处理设备的普及率及再生水用于园林绿地灌溉中的比例有关。(2)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乔灌草配置模式灌溉用水总量为1.066亿m3(占比36.89%);乔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487亿m3(占比16.83%);乔草灌溉用水总量为0.487亿m3(占比16.84%),乔木灌溉用水总量为0.250亿m3(占比8.65%),草坪灌溉用水总量为0.264亿m3(占比9.14%),灌草灌溉用水总量为0.245亿m3(占比8.49%),灌木灌溉用水总量为0.091亿m3(占比3.16%)。当前北京市以乔灌草植物配置模式的灌溉用水量为主,灌溉用水量使用占比为36.89%。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主要与其面积占比和其存在的绿地类型及对应使用的灌溉方式有关。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乔灌草型3097.78m3·hm-2、乔灌型3726.02 m3·hm-2、乔草型3542.29 m3·hm-2、乔木型3405.31 m3·hm-2、草坪型4204.35 m3·hm-2、灌草型3788.85 m3·hm-2、灌木型2783.52 m3·hm-2。由于复合型绿地适用的绿地类型较多,再结合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情况,最终筛选出实际绿地灌溉中最优节水植物配置模式为乔灌草。(3)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喷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768亿m3(占比26.57%);微喷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399亿m3(占比13.81%);人工水管浇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948亿m3(占比32.80%);水车浇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775亿m3(占比26.82%)。北京市当前仍以传统灌溉为主,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主要与绿地使用的不同灌溉方式的面积及节水灌溉设备的普及率有关。不同灌溉方式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喷灌3275.63 m3·hm-2、微喷灌3265.16 m3·hm-2、人工水管浇灌4253.00 m3·hm-2、水车浇灌3951.76 m3·hm-2。最优灌溉方式的筛选除了要考虑实际灌溉用水量,还需结合实际。由于微喷灌在灌溉中存在供应管线不便等问题,且与喷灌灌溉用水量相差不大,最终筛选出实际灌溉中的最优灌溉方式为喷灌。(4)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总量:公园灌溉用水总量0.930亿m3(占比32.16%);社区公园灌溉用水总量0.045亿m3(占比1.55%);街旁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142亿m3(占比4.92%);其他公园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276亿m3(占比9.53%);生产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027亿m3(占比0.94%);防护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80亿m3(占比13.15%);居住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402亿m3(占比13.92%);道路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37亿m3(占比11.67%);单位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51亿m3(占比12.16%)。北京市当前各绿地类型中公园的灌溉用水量最大,占比为32.16%,各区内不同绿地类型的灌溉用水量主要与绿地类型的面积、管理单位及对应的养护要求有关。不同绿地类型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中公园的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最大为4524.79m3·hm-2,防护绿地最低为2243.13 m3·hm-2。(5)北京市城区绿地灌溉节水潜力:调查得到北京市实际灌溉用水总量2.890亿m3;基于土壤水分阈值的节水灌溉制度下的各养护等级灌溉用水总量为1.222亿m3,按喷灌80%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节水灌溉制度下各养护等级灌溉用水总量为1.528亿m3;最终得到北京城区绿地灌溉节水潜力为1.362亿m3,节水率47.13%。目前灌溉水利用效率约为52.87%,实现节水灌溉后有望提升至80%,使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27.13%。

杨洁[10](2020)在《北京市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变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作为特大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口规模大,相关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生态空间发展差异大,各区发展不协调,生态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突出。面对各区生态环境均衡发展的需求以及改善生态实现联防联控联治的发展要求,需要科学深入地研究北京市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上述过程的影响因素。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1)文献综述和归纳法(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3)面板数据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4)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北京市整体生态空间面积逐渐缩减,呈现阶段性、方向性和整体分散局部聚集性,各区生态空间保有量不同,时空演变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市整体以及各区人均生态环境赤字,生态压力大,但赤字水平呈下降趋势;各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差异性,空间效应显着;生态空间体量演变影响因素研究以生态空间面积为主要考察对象,常住人口、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具有显着影响,而生态空间质量演变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空间溢出效应显着,变量对不同空间作用范围具有差异性。论文首次对生态空间时空演变从体量和质量两核心上统一分析、定量研究,其次缩小研究尺度,对北京市生态空间现状进行准确刻画,对政府在制定调控政策时如何更加科学有效、有针对性地高生态质量供参考价值。

二、北京市丰台区不断改善生活用水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丰台区不断改善生活用水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发展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范围内失智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和北京失智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1.3 我国和北京失智老人养老模式及其相关政策
        1.1.4 研究课题及切入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2 失智症及失智老人照料设施
    2.1 失智症及相关概念
        2.1.1 失智症的基础知识及BPSD
        2.1.2 失智老人及失智老人照料设施
    2.2 失智老人照料空间与养老设施的关联
        2.2.1 失智老人的照料空间需求
        2.2.2 失智老人照料空间与养老院
        2.2.3 失智老人照料空间与养老驿站
3 北京地区养老院失智照料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3.1 北京养老院失智照料的发展概况
        3.1.1 养老院失智照料的政策发展
        3.1.2 养老院失智照料的规范要求
        3.1.3 养老院失智照料的建设发展
    3.2 北京养老院失智照料单元的现状调研
        3.2.1 调研内容、目的及方法
        3.2.2 调研案例的选取
        3.2.3 调研案例中失智照料单元的解析
    3.3 失智老人照料单元内起居空间的研析
        3.3.1 居室空间对比分析
        3.3.2 盥洗空间对比分析
    3.4 失智老人照料单元内公共空间的研析
        3.4.1 交通空间对比分析
        3.4.2 公共活动空间对比分析
        3.4.3 用餐空间对比分析
        3.4.4 服务站空间对比分析
        3.4.5 户外空间对比分析
    3.5 北京地区养老院失智照料的难点和要点
        3.5.1 失智照料整体层面上的难点和要点
        3.5.2 失智照料单元内具体空间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4 北京地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失智照料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4.1 北京地区养老驿站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1.1 养老驿站的相关政策及演变
        4.1.2 养老驿站的类型、规模和设计要求
        4.1.3 养老驿站的失智老人照料需求
    4.2 北京养老驿站失智照料的现状调研
        4.2.1 调研内容、目的及方法
        4.2.2 调研案例的选取
        4.2.3 调研案例的解析
    4.3 养老驿站中失智照料的融合研析
        4.3.1 改善生活用房更适宜失智老人
        4.3.2 划分专门的失智康复与医疗区域
        4.3.3 安排适宜失智老人的文娱活动
        4.3.4 打造亲近自然的室内外空间
    4.4 养老驿站针对失智老人BPSD的细部设计研
        4.4.1 居家氛围的营造
        4.4.2 色彩与标识设计
        4.4.3 怀旧场景的应用
        4.4.4 非必要出入口的隐蔽处理
    4.5 北京地区养老驿站失智照料的难点和要点
        4.5.1 养老驿站整体层面上失智照料的难点和要点
        4.5.2 养老驿站具体空间设计针对失智照料的难点和要点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基础设施评价概况
        1.2.2 给水设施优化概况
        1.2.3 排水设施优化概况
    1.3 创新点
    1.4 课题来源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价方法
        2.3.2 给水系统用水量预测方法
        2.3.3 排水系统识别高风险内涝区方法
    2.4 研究区概况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价
    3.1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现况
        3.1.1 北京水源历史与现况
        3.1.2 供水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3.1.3 排水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3.2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估
        3.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3.2.2 北京与全国给水指标对比
        3.2.3 北京与全国排水指标对比
    3.3 承载力计算评估
        3.3.1 主成分分析法权重计算
        3.3.2 给水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
        3.3.3 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
    3.4 基于评估结果选择优化研究方向
        3.4.1 给水基础设施优化研究方向
        3.4.2 排水基础设施优化研究方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用水量预测
    4.1 预测模型方法
    4.2 城市用水量预测
        4.2.1 RBF神经网络生活用水预测
        4.2.2 RBF神经网络生态用水预测
        4.2.3 年增长率法农业用水预测
        4.2.4 基于政策对工业用水预测取值
        4.2.5 供水总量预测
    4.3 北京给水基础设施优化
        4.3.1 现存问题
        4.3.2 优化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城区内涝风险区识别
    5.1 内涝概况和信息整理
        5.1.1 内涝问题概况
        5.1.2 内涝信息整理
        5.1.3 内涝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影响因素与数据处理
        5.2.1 影响因素处理
        5.2.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3 内涝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5.3.1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3.2 内涝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5.3.3 模型结果讨论
    5.4 北京市排水基础设施优化
        5.4.1 工程措施优化方法
        5.4.2 非工程措施优化方法
        5.4.3 内涝区域改造案例
        5.4.4 高风险内涝区改造优化路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以北运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警情预测模型
        2.1.1 水环境承载力警情预测建模方法
        ①建模步骤.
        ②模型结构设计.网络的层数.
        2.1.2 数据的过拟合问题
        2.1.3 模型性能评价
    2.2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警度界定方法
    2.3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排除警情方法
3 案例研究:北运河流域(Case study: Beiyunhe river basin)
    3.1 数据来源
    3.2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①水环境容量指数构建.
        ②水环境承载力超载指数构建.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警模型构建与验证
        3.3.1 模型构建与训练
        3.3.2 模型检验
4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各分量承载力预警结果
    4.2 水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等级
    4.3 相应排警措施的制定
5 结论(Conclusions)

(4)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北京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生产空间优化
    3.2 水土资源保护
    3.3 农业投入品减量
    3.4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3.5 农村人居环境
    3.6 本章小结
4 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析
    4.1 模型选择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4.3 测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3 农业绿色发展空间相关性分析
    5.4 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
        (三)职业教育
        (四)正规与非正规教育
    三、已有研究成果和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融合的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概况
    第一节 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概述
    第二节 非遗与设计学院的创建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两种路径
        一、正规教育
        二、非正规教育
第二章 正规职业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路径
    第一节 人才培养实施主体与对象
        一、师资队伍
        二、学生构成
        三、学生就业方向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一、公共基础课
        二、核心技艺课
        三、专业拓展课
        四、综合实训课
        五、顶岗实习课
    第三节 文化认同互动机制的建立
        一、教与学:认知文化价值
        二、传与学:增进身份认同
        三、社会与学校:建立文化自信
第三章 非正规职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延伸
    第一节 资格认证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第二节 提升公众意识为目标的社区欣赏者培养
    第三节 “帮扶制”的跨区域潜在人才培养
第四章 对职业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现实思考
    第一节 现存问题与困境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二、生源缺乏稳定性
        三、成果展示平台不足
        四、理论建设有待完善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一、大众观念的转变
        二、独有竞争力的体现
        三、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三节 未来的机遇
        一、职业教育为非遗拓宽发展路径
        二、职业教育扩大非遗传播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中关于非遗与教育的项目介绍
        印度尼西亚北加浪岸的蜡染布博物馆——小学、初高中、职业学校和工艺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培训(2009年)
        西班牙传统文化中心——普索尔教育计划的学校博物馆(2009年)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
    二、调查问卷
    三、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一、近郊农村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小结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小结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一、舞队之中
        二、舞场之外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第三节 书画协会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二、以书画结友
    第四节 围圈踢毽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二、结伴踢毽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二、手绘方庄地图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一、掌上四合院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二、网络互动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四、画中“方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研究 ——以广安门外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
        1.4.2 居住片区公共绿地相关研究综述
        1.4.3 研究总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现状分析
    2.1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的基本特点
        2.1.1 空间特点
        2.1.2 公共绿地基本特点
        2.1.3 首都核心区与居住片区公共绿地的关系
    2.2 首都核心区公共绿地的基础研究
        2.2.1 首都核心区与世界城市核心区的公共绿地概况
        2.2.2 首都核心区公共绿地的数量与分布
        2.2.3 分析小结:首都核心区整体绿地数量有待提高
    2.3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发展的问题研究
        2.3.1 公共绿地数量问题
        2.3.2 公共绿地布局问题
        2.3.3 公共绿地可达性问题
    2.4 本章小结:需要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4.1 绿地评价指标待完善
        2.4.2 绿地指标体系性不强
        2.4.3 绿地规划综合性不高
        2.4.4 更新可行性分析不足
第3章 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实践方法研究与借鉴
    3.1 城市更新下的公共绿地优化案例
        3.1.1 日本东京—精细化调研和数据可持续性分析
        3.1.2 中国上海宝山区——借地建绿
        3.1.3 中国南京小西湖居住片区—基于产权的更新设计
        3.1.4 案例小结:城市更新中居住片区建绿的考虑因素
    3.2 公共绿地的优化方法分析
        3.2.1 绿地功能综合叠加分析
        3.2.2 多标准分析法
        3.2.3 有效绿化当量(EGE)
        3.2.4 公共绿地优先评价方法
    3.3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对公共绿地优化方法的借鉴参考
        3.3.1 确立标准:公共绿地评价
        3.3.2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3.3 多因素:叠加分析评价结果
        3.3.4 可行性:产权影响下的绿地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公共绿地优化步骤
第4章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适宜性及可行性分析
    4.1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分析
        4.1.1 生态性因素分析
        4.1.2 景观因素分析
        4.1.3 人口密度因素分析
        4.1.4 可达性因素分析
        4.1.5 经济因素分析
        4.1.6 影响因素总结
    4.2 基于GIS的居住片区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数据来源
        4.2.3 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4.2.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 GIS技术下的多因子适宜性叠加应用
        4.3.1 缓冲区分析
        4.3.2 空间叠加分析
        4.3.3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应用
    4.4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可行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更新优化实践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行政区划
        5.1.3 历史沿革
    5.2 公共绿地现状分析
        5.2.1 广外地区的公共绿地规模及分布
        5.2.2 滨水公共绿地现状分析
        5.2.3 居民调查结果分析
        5.2.4 广外地区公共绿地现状问题总结
    5.3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适宜性分析
        5.3.1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
        5.3.2 基于GIS缓冲区分析的适宜性评价
        5.3.3 多因子叠加分析评价结果
    5.4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可行性分析
        5.4.1 现状用地产权类型及分布特点
        5.4.2 基于产权的地块更新可行性分析
    5.5 公共绿地综合评估结果具体应用
        5.5.1 适宜性分析结果应用
        5.5.2 可行性分析结果应用
        5.5.3 确立新增公共绿地布局区域
    5.6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优化策略
        5.6.1 整体规划结构优化
        5.6.2 公共绿地优化策略
        5.6.3 典型公共绿地优化示例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9)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城市绿地灌溉现状
        1.3.2 再生水灌溉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1.3.3 节水灌溉设备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1.3.4 雨洪收集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3 研究方法
    3.1 相关资料检索
    3.2 实地调查
    3.3 深入访谈
    3.4 数据分析方法
    3.5 研究内容
        3.5.1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研究
        3.5.2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3.5.3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3.5.4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绿地类型灌溉用水量研究
        3.5.5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的灌溉用水量及节水潜力研究
        3.5.6 北京城区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3.6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研究
        4.1.1 不同灌溉水源总面积及比例
        4.1.2 各区内不同灌溉水源比例及面积
        4.1.3 各区内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1.4 各区间相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1.5 全市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2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4.2.1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总面积及比例
        4.2.2 各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比例及面积
        4.2.3 各区内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2.4 各区间相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2.5 全市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2.6 节水配置模式的筛选与应用
    4.3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4.3.1 不同灌溉方式总面积及比例
        4.3.2 各区内不同灌溉方式应用比例及面积
        4.3.3 各区内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3.4 各区间相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3.5 全市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3.6 节水灌溉方式的筛选与应用
    4.4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绿地类型灌溉用水量研究
        4.4.1 不同绿地类型总面积及比例
        4.4.2 各区不同绿地类型面积
        4.4.3 各区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4.4 各区间相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4.5 全市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4.6 全市不同绿地类型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比较
    4.5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灌溉用水量及节水潜力研究
        4.5.1 各区不同养护等级面积及比例
        4.5.2 基于土壤水分阈值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的灌溉用水量
        4.5.3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潜力
    4.6 北京城区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4.6.1 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
        4.6.2 优化建议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10)北京市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变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生态空间概念界定
        1.3.2 生态空间演变的研究综述
        1.3.3 生态空间承载力的研究综述
        1.3.4 生态空间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1.3.5 北京市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状况
        2.1.1 水资源
        2.1.2 矿产资源
        2.1.3 环境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经济发展状况
        2.2.2 人口状况
        2.2.3 能源生产消费情况
3 北京市生态空间体量演化的时空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等扇分析模型
    3.3 北京市整体生态空间体量演变分析
    3.4 北京市各区生态空间体量演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市生态空间质量演化规律分析
    4.1 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4.1.1 生态足迹
        4.1.2 生态承载力
        4.1.3 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4.1.4 均衡因子
        4.1.5 产量因子
        4.1.6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4.2 数据来源及说明
    4.3 北京市级尺度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4.4 区级尺度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4.4.1 各区人均生态足迹计算
        4.4.2 各区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
        4.4.3 各区人均生态赤字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北京市生态空间质量的时空演变统计分析
    5.1 北京市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平均中心轨迹演变分析
    5.2 北京市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分析
    5.3 北京市生态足迹结构的时空演变分析
    5.4 北京市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5.4.1 泰尔指数
        5.4.2 北京市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空间差异性结果分析
    5.5 北京市各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生态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态空间体量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面板数据模型
        6.1.2 数据和指标选择
        6.1.3 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6.2 生态空间质量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
        6.2.2 数据和指标选择
        6.2.3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6.2.4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北京市丰台区不断改善生活用水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发展与现状研究[D]. 庚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D]. 赵大维.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以北运河为例[J]. 曹若馨,张可欣,曾维华,马俊伟,解钰茜,李晴. 环境科学学报, 2021(05)
  • [4]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 吴欣玥.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5]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研究[D]. 卢怡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8]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研究 ——以广安门外街道为例[D]. 苗延.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9]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D]. 李黎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北京市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变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北京市丰台区持续改善生活用水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