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在棉铃虫中繁殖的条件因素初步研究

影响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在棉铃虫中繁殖的条件因素初步研究

一、影响棉铃虫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条件因子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承锐[1](2020)在《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开发新型的生物杀虫剂,我们从自然死亡的春尺蠖幼虫分离到新病毒株。通过电镜观察,初步确认该新病毒株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食料给毒法测定其对春尺蠖3龄幼虫和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并研究新病毒株与NPV(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之间的增效作用。结果如下:(1)新毒株病毒的包涵体为多角体,一个多角体内包埋多个粒病毒粒子。在形态上与其他CPV无明显差别,确定其为质型多角体病毒。命名为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ocheima cinerarius cypovirus,ApciCPV)。(2)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104 OBs/mL。当ApciNPV+ApciCPV复配剂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时,相比ApciNPV单剂,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10.9 d、最终致死率提高6.7%~43.3%。一定浓度的ApciCPV对ApciNPV有增强作用,并且这种增强作用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3)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6.62×105 OBs/mL。当DekiNPV+ApciCPV复配剂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时,相比DekiNPV单剂,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20 d、最终致死率提高2.8%~66.2%。一定浓度的ApciCPV对DekiNPV有增强作用,并且这种增强作用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4)高浓度的ApciCPV与NPV之间存在增效作用,且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当复配剂中NPV浓度的增加时,增效作用会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相加作用;低浓度的ApciCPV与NPV之间则更多表现为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

赵正萍,颜学武,邬颖,周刚,刘跃进[2](2018)在《甜菜夜蛾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替代寄主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增殖的Se-DpCPV及其复合剂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防治效果,为进一步研究马尾松毛虫林间大规模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利用接种不同浓度病毒的松针饲喂马尾松毛虫幼虫,比较替代寄主增殖的Se-DpCPV和野生型Dp CPV毒力能力以及Se-DpCPV对不同龄期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水平;同时,在林间利用固定翼植保无人机喷洒不同浓度Dp CPV及其复合剂,测定各组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甜菜夜蛾增殖的Se-DpCPV和野生型Dp CPV对马尾松毛虫幼虫具有同样的感染致病能力,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73×103PIB/m L和3.36×103PIB/m L,二者毒力差异性不显着(P=0.107>0.05)。Se-DpCPV对马尾松毛虫2-5龄各龄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3×103、4.73×103、1.05×104、3.85×104 PIB/mL。当Se-DpCPV林间用量分别为375亿、750亿和1500亿PIB/hm2时,Se-DpCPV+3.2%阿维菌素复合剂防治组马尾松毛虫校正死亡率为86.05%、90.70%和94.19%,对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效果显着高于Se-DpCPV+25%灭幼脲复合剂(66.28%、72.09%和79.07%)和Se-DpCPV(59.30%、63.95%和70.93%)。活虫Dp CPV感染率最低为80.00%,最高可达93.33%。Se-DpCPV与3.2%阿维菌素、25%灭幼脲复配,比单独使用两种药剂防治效果至少分别提高17.45%和33.72%。【结论】在林间马尾松毛虫大暴发时,在马尾松毛虫3龄以下幼虫期,使用Dp CPV+3.2%阿维菌素复合剂(750亿PIB/hm2,7.5 mL/hm2)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基数,同时起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叶幸,赵旭,马春英,姜辉,张燕,袁善奎,瞿唯钢[3](2018)在《苏云金杆菌与病毒杀虫剂的混剂研究概况》文中认为苏云金杆菌和病毒杀虫剂均属典型的微生物农药,两者的混剂在增强药效、扩大杀虫谱、提高杀虫效率、延长持效期等方面效果显着。整理有关该类型混剂研发与应用的文献,综述了苏云金杆菌与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剂、与颗粒体病毒混剂、与质型多角体病毒混剂的研究概况以及相关作用机理,旨在为其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彭晗[4](2015)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P44、P50蛋白的表达与定位》文中指出马尾松毛虫以松针为食,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森林害虫。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CPV)是马尾松毛虫的病原微生物,为我国特有物种。DpCPV在农业方面的主要用途是用做微生物杀虫剂,具有安全、高效、无污染的特性。DpCPV的增殖主要通过直接感染目的昆虫的方式,但是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目前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病毒自身核苷酸序列及其结构的分析,而对有关核酸编码蛋白的修饰、定位和功能的研究报道却较少。因此深入研究DpCPV结构蛋白的修饰机制,将有助于了解病毒入侵机制,为后续马尾松毛虫病毒制剂的生产与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分别构建DpCPV的P44和P50蛋白的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实现两者原核表达和真核共表达,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并对P50蛋白在昆虫细胞内的定位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DpCPV s7编码的结构蛋白P50和s8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44在大肠杆菌内成功表达,与理论的蛋白分子量大小一致;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分别和相应的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反应,鉴定了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在昆虫细胞Sf9中实现了P50和P44蛋白的共表达。P50在真核细胞内表达的蛋白大小与在原核细胞内表达蛋白的大小一致,P44在真核内表达的大小比原核表达的略小。可见在昆虫Sf9细胞内,P50蛋白不能自我剪切修饰,同时也表明P44蛋白未参与P50蛋白的切割修饰。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50-eGFP的融合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P50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本研究初步探索了Dp CPV不同片段所编码的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对P50在昆虫细胞中的定位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为后续研究P50蛋白的切割修饰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探究DpCPV非结构蛋白与结构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方法学参考,而对P50蛋白的定位研究则为研究其他RNA病毒中的结构蛋白表达定位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本实验的结果数据为探索DpCPV侵染昆虫细胞机制提供了相关实验依据。

杨晓冰[5](2015)在《家蚕自噬基因表达与BmCPV病毒感染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机体的一种防御和应激调控机制,细胞自噬具有清除细胞内失去功能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如变性蛋白质、核酸及其他细胞成分的功能,以维持细胞的平衡状态,有利于细胞的存活,所以不管是在不同的物种间、还是在各种类型的细胞之间,自噬机制都普遍被保留下来,在进化上表现出高度的保守性。最近的研究显示自噬也参与了天然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应对环境应激上具有重要作用,可防止某些疾病如肿瘤、肌病等,此外,自噬机制还参与了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过程。家蚕属于鳞翅目昆虫,因具有变态发育特征而被自噬研究者重视,在变态发育时期,大量的家蚕幼虫组织被自噬体和其他一些蛋白水解酶降解,再由机体合成新的成虫组织和器官。本试验首先在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质翻译水平分析了家蚕主要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由于自噬作用在家蚕病理上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采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 CPV)感染家蚕,分析了自噬相关基因表达与病毒感染的关系,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q RT-PCR方法,检测了3个自噬相关基因Bm Atg8、Bm Atg5、Bm Atg7在家蚕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3个Bm Atg基因在丝腺组织的相对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脂肪体和中肠,在马氏管、肌肉和皮肤中相对表达水平较低。2、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构建了p ET32a载体与Bm Atg8基因的重组质粒。通过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Bm ATG8蛋白的多克隆抗血清,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家蚕内源Bm ATG8和Bm ATG8-PE的表达。发现Bm ATG8和Bm ATG8-PE蛋白条带分别位于14k Da、12k Da的位置,并且该蛋白在家蚕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实时定量检测结果一致。在5龄家蚕第1-8天的丝腺组织中,Bm ATG8-PE/Bm ATG8比值出现显着的变化。3、构建了基于Bm ATG8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发现Bm ATG8蛋白与其他物种相关蛋白的遗传距离较近,显示出自噬机制的进化保守特征。4、使用q RT-PCR技术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了5龄第2天家蚕中肠细胞在饥饿、雷帕霉素处理、高温和低温冲击1 h条件下的3个Bm Atg基因表达及Bm ATG8蛋白表达。发现Bm Atg8基因在饥饿处理后24 h表达显着上升,WB条带也显示了Bm ATG8蛋白表达增加的同步性;雷帕霉素处理后未发现3个Bm Atg基因及Bm ATG8蛋白表达的显着变化;37°C高温处理1 h后Bm ATG8的转化效率显着下降,而4°C低温冲击1 h未见家蚕Bm Atg基因及蛋白的显着变化。5、分析了Bm CPV感染后家蚕的典型病症,使用RT-PCR技术检测了病毒RDRP基因在整个病程中的增殖规律。多角体被食下后24 h可检测到RDRP基因,在感染72 h后该基因大量表达。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HE)观察了CPV病毒感染后的中肠石蜡切片,发现感染72 h时有大量病毒多角体形成,此后多角体逐渐增多,柱状细胞出现严重的核浓缩和细胞破裂,家蚕中肠基因组DNA的降解出现在病毒感染后120 h。6、使用免疫组化技术证实家蚕内源Bm ATG8/Bm ATG8PE蛋白广泛分布在细胞质中,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家蚕中肠组织内的典型自噬体,呈现双层膜或多层膜结构。7、检测了CPV病毒感染家蚕后中肠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发现Bm Atg8基因在4龄起蚕感染CPV病毒后4 h表达下降,而在24 h表达上升;Bm Atg5基因表达趋势和Bm Atg8相似;Bm Atg7基因在家蚕感染CPV后表达上升。WB检测发现CPV病毒感染5龄起蚕后,中肠组织Bm ATG8蛋白转化为Bm ATG8PE的效率有所提高,与Bm Atg7基因转录表达上调效应相一致,初步认为中肠细胞自噬在CPV病毒感染的早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8、通过基因克隆方法获得了质型多角体蛋白基因(Bm CPV)的重组质粒p ET28-S10,并通过宿主菌E.coli Rosseta诱导表达得到了重组多角体蛋白。构建了基于多角体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发现多角体蛋白在CPV病毒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该病毒具有交叉感染特性,以类似于“特洛伊木马”入侵的方式在昆虫中横向传播。9、分析了家蚕CPV病毒多角体经碱性缓冲液处理后的特点。多角体经碱性溶液解离后的病毒离子感染家蚕,致病时间比原病毒多角体提前1.2天。体外碱性溶液处理后解离的多角体,在去除碱性环境并加入多角体蛋白后,病毒离子无法重新被包埋形成多角体。

何蕾[6](2014)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基因组片段7(S7)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povirus,BmCPV)是家蚕幼虫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能感染家蚕中肠细胞导致家蚕发生中肠型脓病,引起养蚕歉收。BmCPV基因组由10个dsRNA节段组成,S7节段编码结构蛋白VP7。本研究用VP7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VP7在细胞内的定位、切割、表达时相,探讨了抑制vp7基因表达对BmCPV增殖的影响,通过Co-IP筛选了VP7与宿主细胞互作候选蛋白,并通过质谱对候选蛋白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为深刻理解S7节段编码的VP7的功能、BmCPV与宿主的互作提供了新的线索。1. BmCPV VP7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将vp7基因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S7。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并诱导表达,结果显示重组蛋白VP7的分子量约为55kDa。将重组蛋白VP7免疫成年小鼠,制备VP7抗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多抗具有特异性,可用于VP7的检测。2. BmCPV VP7的切割分析为了分析BmCPV VP7是否被切割,将vp7基因克隆进pIZT/V5-His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IZT/V5-His-S7,该质粒转染家蚕BmN细胞,经抗生素Zeocin筛选获得表达VP7重组蛋白的稳定转化细胞。用His6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转化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VP7的分子量约为65kDa,比理论分子量略大。用VP7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除了65kDa的重组蛋白VP7外,还能检测到分子量约为35kDa的2种蛋白(V35a, V35b),推测VP7在转化细胞中被切割成了分子量较小的蛋白。对感染BmCPV6d的BmN细胞和感染BmCPV8d的中肠后部组织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的BmN细胞和感染的中肠组织中,均可检测到分子量约为55kDa的蛋白条带,除此之外,在感染的BmN细胞中也可检测到分子量约为20kDa的蛋白条带,在感染BmCPV的中肠组织中也可检测到25kDa和20kDa的蛋白条带。说明VP7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被切割,但在感染的培养细胞和感染的中肠组织中切割方式存在差异,VP7在感染细胞与非感染细胞中的切割方式也存在不同。用VP7抗体对BmCPV病毒粒子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除可检测到55kDa的特异性条带外,还能够检测到分子量约38、25和10kDa大小的3个蛋白条带,推测BmCPV病毒粒子中存在不同切割程度的VP7。3. VP7的亚细胞定位及BmCPV感染过程中VP7蛋白水平的变化分析对感染BmCPV8d的中肠后部进行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绿色荧光集中在细胞质中,表明VP7定位在细胞质。感染BmCPV1d~12d后的中肠后部组织蛋白定量后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感染7d的组织中,可检测到20kDa左右的蛋白条带;感染8d时,VP7表达量增加,可检测到55、25和20kDa蛋白;感染9d时,VP7表达量达到高峰,除可检测到55kDa蛋白外,也可检测到28、25、20和18kDa蛋白条带;10、11和12d VP7的表达与第9d相似,但多检测到1个分子量约为22kDa蛋白。推测VP7在病毒增殖的不同时期,其切割方式可能存在细微差异。4.抑制vp7基因表达对病毒增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vp7基因表达对病毒增殖的影响,3龄起家蚕注射VP7-siRNA(1μg/头),24h后,人工感染BmCPV,48h后检测vp7和vp1的RNA水平,结果显示vp7基因和vp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5.2倍和15.4倍;BmN培养细胞分别转染3种VP7-siRNA24h后,人工感染BmCPV,48h后检测vp7和vp1的RNA水平,结果显示vp7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下调17.5、9.7和4.7倍,v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下调13.0、6.3和3.0倍,表明抑制vp7基因表达,可抑制BmCPV病毒的增殖。5. VP7相互作用宿主蛋白的筛选与鉴定为了研究VP7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利用免疫共沉淀和质谱分析筛选鉴定与VP7互作的候选宿主蛋白,共鉴定到18种与VP7互作的宿主蛋白;信息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涉及到糖代谢、胆固醇代谢、核苷酸降解、线粒体与细胞质之间的阴离子转运、围食膜形成、免疫应答、转录调节、JH结合、蛋白降解、细胞周期与凋亡等各个方面。

张仰齐[7](2013)在《BmCPV感染家蚕中肠组织转录组的比较研究及BmCPV片段1中假定重叠基因的鉴定》文中指出家蚕(Bombyx mori)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已有5700多年的饲养历史。中肠是家蚕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也是家蚕抵抗病原菌侵染的第一道生理屏障。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是养蚕业的主要病原之一。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研究感染BmCPV的家蚕中肠转录组学,对深刻理解宿主对BmCPV的感染及家蚕与BmCPV互作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蓝5、琼10、欧17、大造四个家蚕品种对BmCPV家抵抗性进行了研究。用108、107、106、105、104、103BmCPV多角体/ml悬液经口感染3龄起蚕,7天后统计发病蚕数,利用机率分析法计算半致死剂量(LD50)。结果显示4个家蚕品种对BmCPV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欧17,大造,琼10,蓝5,其相应的LD50分别为8.03、6.68、6.23和5.60。选择敏感性品种蓝5为研究对象,取感染BmCPV36、72、108、144及180h后家蚕中肠组织的等量混合mRNA和相应健康家蚕中肠组织的等量混合mRNA,利用RNA-Seq技术开展了家蚕感染BmCPV(蓝5-CPV)与健康家蚕中肠(蓝5)比较转录组学研究。在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的基础上,随机选取了6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下调基因各3个)通过qRT-PCR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正常蓝5家蚕中肠组织中共有10812个基因表达,与家蚕Actin A3基因表达水平比较,log2(Fold change)>2的中肠组织中高量表达基因有66个,这些基因的产物主要涉及消化、吸收、蛋白合成以及天然免疫。2.感染BmCPV后,蓝5的中肠组织中共有11259基因表达,Fold change(FC)达到显着性的差异表达基因(即只在一个样本中表达的差异基因)共387个,其中感染后表达上调的基因264个,下调基因123个;T-test达到显着性的差异表达基因(二个样品均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共90个,其中感染后表达上调的基因66个,下调基因24个。3.GO分析结果显示,表达上调基因主要集中在结合(如ATP的解旋酶DDX18基因)、代谢进程(如DNA胞嘧啶甲基转移酶基因)、细胞进程(如神经肽受体A33基因)等亚类。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集中在催化活性(如肽聚糖识别蛋白LB基因)、结合(如分选微管连接蛋白8基因)、代谢进程(如1型半胱氨酸加双氧酶)等亚类。4.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感染BmCPV后,下调基因主要涉及到消化和吸收、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的基因,如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乙醇脱氢酶基因;上调基因主要集中到信号转导通路,如MAPK信号通路(如D型电压依赖型离子通道蛋白基因)、Wnt信号通路(如蓬松蛋白激活因子基因)、钙离子信号通路(如钙调蛋白腺苷酸环化酶基因)以及与运输、分解相关通路,如内吞作用(如分选缺陷蛋白6基因)和溶酶体(如CD63抗原蛋白基因)等。另一方面,宿主细胞为抵制病毒的入侵可能启动了凋亡机制来清除被感染的细胞,病毒的入侵也诱导了一些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上调,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脂酶、表皮蛋白、围食膜几丁质结合蛋白、细胞色素P450基因、DAAM1蛋白基因等。5.随机选取Osiris9、未知蛋白1(367)、未知蛋白2(loc)、27kD糖蛋白前体、酯酶B1、肽聚糖识别蛋白S6共6个基因,用qRT-PCR检测感染病毒和健康家蚕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Osiris9、未知蛋白1、未知蛋白2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上调了16.34倍、19.42倍、41.93倍,27kD糖蛋白前体、酯酶B1、肽聚糖识别蛋白S6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下调了36.25倍、15.1倍、66.71倍,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此次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可信度较高。上述结果全面揭示了家蚕对BmCPV的感染应答,为理解家蚕与BmCPV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对BmCPV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其基因组S1片段中包含有一个假定的重叠基因ORFX。为了检测该重叠基因ORFX是否在RNA和蛋白水平有相应的表达产物,用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ORFX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对感染BmCPV的家蚕中肠后部组织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BmCPV第1~7天的中肠组织中没有检测到假定的ORFX蛋白。进一步基于假定的重叠基因ORFX区域及其下游序列设计定量检测ORFX基因和S1片段转录本RNA总水平的引物RECPV-1/RECPV-2,以及定量检测S1片段转录本RNA水平的引物RECPV-3/RECPV-4,用Oligo (dT)/RECPV-2和Oligo (dT)/RECPV-4混合引物的反转录产物作为模板,对感染BmCPV的家蚕中肠组织中的S1片段转录本和假定的ORFX转录本进行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BmCPV第5~7天的中肠组织中均没有检测到假定的ORFX转录本。由此表明,BmCPV基因组S1片段中可能不存在假定的ORFX重叠基因。

杨苗苗[8](2012)在《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全基因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松毛虫类害虫是我国重大森林害虫之一。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Matsumura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目前防治该害虫以化学农药为主。杆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专化性,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是一种理想的病原微生物杀虫剂。世界上已有50多种商品化生产的杆状病毒杀虫剂用于农林害虫的控制。因此,寻找致病力强的杆状病毒来防治该害虫显得非常必要。目前,作者在云南思茅松毛虫重灾区采集到了一株新的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DekiNPV)形态学和毒力研究发现了一株新的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定名为DekiNPV。多角体呈不规则型,直径大小0.792.31μm(n=100),平均直径1.64±0.1μm,其表面凹凸不平,且有大量的长条形、圆形孔洞,长条形居多,大小(173.00254.00)×(55.10116.00) nm;一个多角体中有多个杆状病毒粒子,杆状病毒粒子长约(252.22359.38)×(70.18200.00)nm,两端钝圆或平截,其内含有19个核衣壳,大小(24.0028.60)×(242.00340.00)nm,平均大小25.80±0.86×265.00±12.66nm (n=50),为多粒包埋型。用浓度2.2×1042.2×108PIB/mL5个浓度的DekiNPV接种于3龄思茅松毛虫幼虫发现,DekiNPV对3龄思茅松毛虫幼虫有很强的毒力;LT50随着浓度的降低而增长,分别为6.89、7.18、8.16、10.31和11.13d,LC50为1.72×105PIB/mL;3龄思茅松毛虫幼虫感染DekiNPV后第7d幼虫开始大量死亡,死亡高峰期为感染病毒后的第710d。对在实验室连续传四代后的DekiNPV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传代后的DekiNPV形态结构与原代一致,具有稳定性。2. DekiNPV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分析了DekiNPV全基因组序列,DekiNPV基因组大小为141,454bp, C+G含量为48.04%。预测DekiNPV含有146个开放阅读框(ORF),其大小在150个核苷酸以上,并与其它ORF有最小的重叠。其中有133个DekiNPV的ORF与报道已测序的杆状病毒具有同源性,13个ORF为该病毒特有,占全基因组的12.4%。基于DekiNPV的29个杆状病毒核心基因构建了该病毒的进化树,进化分析发现DekiNPV属于鳞翅目杆状病毒Group Ⅰ组,与MaviMNPV、BomaNPV、BmNPV、PlxyMNPV、RoMNPV和AcMNPV亲缘关系近。DekiNPV基因组中含有16个保守的结构基因,DekiNPV基因组缺失P6.9和odv-e56。该基因含有抗凋亡基因iap-1,iap-2和iap-3。DekiNPV基因组含中有12个bro基因。DekiNPV分别与AcMNPV、BmNPV、ChchNPV、LdMNPV、MacoNPV-B、SeMNPV和XecnGV进行了基因对等比较分析,发现该病毒与AcMNPV和BmNPV表现出了最好的线性关系。同源区分析发现,DekiNPV中共有11个hr。3. DekiNPV的PCR检测方法根据DekiNPV特有阅读框ORF146设计两对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用DekiNPV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了426bp和655bp片段,PCR产物经测序结果与引物选取片段大小一致。分别以两对引物对DekiNPV的基因组DNA、多角体进行检测,最小量检测均达到了0.8fg/mL DNA和5PIB/mL,在感病虫体内检测到了DekiNPV的存在。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早期检测等特点,可以用于DekiNPV寄主域、替代寄主和病毒在种群中动态变化等领域的研究。4. DekiNPV寄主域及其替代寄主的研究用11种鳞翅目昆虫(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马尾松毛Dendrolimus punctatus、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两株昆虫细胞系[sf-9细胞和杨扇舟蛾细胞(CAF-clan II)]研究了DekiNPV的寄主域和替代寄主。研究发现DekiNPV具有很强的专化性,但DekiNPV可以诱发美国白蛾、云南松毛虫、马尾松毛、文山松毛虫和赤松毛虫体内潜伏性感染病毒。

张轶岭[9](2011)在《BmCPV与BmNPV多角体对异源蛋白的包埋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BmC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是感染家蚕分别引起中肠型脓病和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昆虫病毒的多角体对包埋的病毒粒子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多角体的包埋特性,探索多角体的包埋机制,本研究主要开展了BmCPV与BmNPV多角体对异源蛋白的包埋特性研究。1、BmCPV多角体蛋白组学研究利用LC-MS/MS对从患病家蚕中肠纯化的BmCPV多角体进行了蛋白组学研究,共鉴定了28种蛋白质,其中23种蛋白质来自宿主家蚕,显示在BmNPV多角体形成过程中宿主蛋白可以被包埋进BmCPV的多角体中。对这23种家蚕蛋白的分子结构分析发现,部分蛋白的结构与BmCPV多角体蛋白的结构或病毒结构蛋白VP3的N末端结构有相似之处,推测BmCPV多角体对宿主蛋白的包埋与相互之间蛋白结构相似有关。2、稳定转化细胞表达BmCPV多角体蛋白及其包埋蛋白分析将带有BmC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pIZT/V5-His-polh转染BmN细胞,经抗生素Zeocin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多角体蛋白的转化细胞株。荧光观察显示,转化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呈绿色荧光的病毒多角体,但纯化后的多角体无明显的绿色荧光,表明BmCPV的多角体蛋白在无其它病毒蛋白的存在下可自我装配成多角体,荧光蛋白没有被多角体包埋。串联质谱分析结果发现,纯化的多角体中存在2种来自家蚕的泛素与核糖体蛋白S27a(ubiquitin and ribosomal protein S27a)和BTB/POZ蛋白(BTB/POZ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结构分析显示,这2种蛋白的三级结构与BmCPV多角体蛋白的左手结构呈现一定的相似性,推测多角体蛋白可以与结构相似的蛋白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包埋;以修饰型线性家蚕杆状病毒BmPAK6感染稳定转化细胞,回复感染结果显示,纯化的多角体裂解液对BmN细胞具感染性,表明BmCPV多角体能包埋异源病毒粒子BmPAK6;纯化的多角体及多角体裂解液能使X-gal显色呈色,表明β半乳糖苷酶能被质型多角体包埋。3、BmNPV ODV蛋白组学研究用LC-MS/MS对从血液型脓病蚕血液中纯化的BmNPV的ODV进行了蛋白组学研究,共鉴定了37种蛋白质,其中27种蛋白为BmNPV自身编码,10种蛋白为家蚕编码,并发现多角体中存在部分病毒非结构蛋白,表明BmNPV多角体在宿主体内组装过程中,可以对宿主蛋白进行包埋。4、稳定转化细胞表达BmNPV多角体蛋白将带有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IZT/V5-His-polh转染BmN细胞,经抗生素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BmNPV多角体蛋白的转化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在转化细胞的细胞核内存在具荧光的多角体颗粒,细胞核膨大,出现类似BmNPV感染的细胞病变,表明多角体蛋白在细胞内可自主装配,并引起细胞产生病理变化。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多角体蛋白对病毒粒子及异源蛋白的包埋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线索,并为利用多角体蛋白对异源蛋白的包埋特性提供了新的技术和途径。

吴萍[10](2010)在《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差异表达基因研究》文中指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BmCPV)是养蚕业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养蚕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开展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相关基因的研究,正确理解宿主与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答与互作关系对质型多角体病的诊断及研发新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家蚕感染BmCPV中肠和正常中肠正反向消减cDNA文库,测序分析共得到36个已知基因和20个新的ESTs序列。荧光定量PCR分析了3个上调基因(核糖体蛋白L11、铁蛋白和碱性核酸酶基因)及3个下调基因(抑制凋亡蛋白、丝氨酸蛋白酶及类胰蛋白酶基因)在感染BmCPV 6h、12h、24h、48h及72h后的相对转录水平。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分析了感染家蚕BmCPV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感染24h、48h及72h后,分别得到了9个、51个及258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表明,在感染48及72h后,大多数涉及到代谢通路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下调,所有涉及到核糖体通路和蛋白酶体通路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发生了上调。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脂酶、热激蛋白、细胞色素P450、核糖体P0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上调,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功能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均发生了下调。研究表明家蚕感染BmCPV后,体内的氨基酸代谢水平受到破坏,宿主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降低,一些与转录翻译相关的基因为了满足病毒增殖的需求被高水平表达。另一方面,宿主细胞为抵制病毒的入侵可能启动了凋亡机制来清除被感染的细胞,病毒的入侵也诱导了一些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上调。采用快速末端扩增技术首次克隆了编码家蚕泛素活化酶E1功能蛋白1基因(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 E1- domain containing 1, UbE1DC1)及另一个未知功能的家蚕假定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并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UbE1DC1基因全长cDNA为1919 bp,包含100 bp的5’非翻译区和637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1182 bp,共编码393个氨基酸。该蛋白含有一个THiFMoeBhesAfamily结构域,这是一个ATP结合位点,属泛素活化酶E1家族。家蚕假定蛋白基因全长cDNA为486 bp,包含108 bp的5’非翻译区和153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225 bp,共编码74个氨基酸,该蛋白含二次跨膜结构,整个多肽链表现为疏水性,可认为是疏水性蛋白。UbE1DC1及家蚕假定蛋白基因在丝腺、血液、脂肪体、生殖体及中肠中均可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UbE1DC1在正常中肠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感染中肠中的表达水平,是其9.78倍。推测当BmCPV入侵家蚕后,UbE1DC1的转录水平下调,使得感染细胞免受凋亡而进一步增殖。家蚕假定蛋白基因在感染BmCPV中肠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中肠中的表达水平,是其6.28倍。上调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BmCPV对家蚕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UbE1DC1及家蚕假定蛋白基因与BmCPV感染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影响棉铃虫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条件因子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棉铃虫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条件因子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质型多角体病毒
        1.1.1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类
        1.1.2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及生化特性
        1.1.3 质型多角体的寄主域/交叉感染
        1.1.4 质型多角体的侵染与发生
        1.1.5 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影响
        1.1.6 质型多角体病毒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1.1.7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
    1.2 春尺蠖及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1.3 思茅松毛虫及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病毒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试剂及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ciCPV)新病毒株鉴定
        2.2.2 ApciCPV对春尺蠖的毒力测定
        2.2.3 复配剂(ApciNPV+ApciCPV)的毒力测定
        2.2.4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的毒力测定
        2.2.5 复配剂(DekiNPV+ApciCPV)的毒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
        3.1.1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3.1.2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
    3.2 ApciCPV对春尺蠖的生物活性
        3.2.1 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
        3.2.2 ApciCPV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3 ApciCPV与ApciNPV的复配后的增效作用
        3.3.1 复配剂(Apc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
        3.3.2 复配剂(ApciNPV+ApciCPV)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3.3 复配剂(Apc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3.3.4 ApciCPV与ApciN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互作分析
    3.4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的生物活性
        3.4.1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
        3.4.2 ApciCPV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5 ApciCPV与DekiNPV的复配后的增效作用
        3.5.1 复配剂(DekiNPV+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毒力
        3.5.2 复配剂(DekiNPV+ApciCPV)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5.3 复配剂(Dek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3.5.4 ApciCPV与DekiN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互作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ApciCPV的寄主域
        4.2.2 ApciCPV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甜菜夜蛾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接种方法及检查方法
        1.2.2 Se-DpCPV和Dp CPV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测试
        1.2.3 Se-DpCPV对不同龄期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测试
        1.2.4 林间防治试验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e-DpCPV和DpCPV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比较
    2.2 Se-Dp CPV对各龄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比较
    2.3 不同处理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3)苏云金杆菌与病毒杀虫剂的混剂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剂应用情况
    1.1 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混剂
    1.2 与颗粒体病毒的混剂
    1.3 与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混剂
2 混剂作用机理
    2.1 与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剂的作用机理
    2.2 与颗粒体病毒混剂的作用机理
    2.3 与质型多角体病毒混剂的作用机理
3 展望

(4)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P44、P50蛋白的表达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引言
    1.1 质型多角体病毒概述
        1.1.1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
        1.1.2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1.3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
        1.1.4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入侵机制
        1.1.5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
    1.2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概述
        1.2.1 DpCPV的基本特性
        1.2.2 DpCPV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的特性分析
        1.2.3 结构蛋白P50的切割修饰现象
        1.2.4 DpCPV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1.4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DpCPV s7、s8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和抗体制备
    2.1 材料
        2.1.1 病毒、菌株和质粒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1.4 培养基配制
        2.1.5 引物信息
        2.1.6 测序
    2.2 方法
        2.2.1 病毒的增殖
        2.2.2 多角体的纯化和病毒基因组dsRNA的提取
        2.2.3 DpCPV s7和s8 ORF全长的扩增
        2.2.4 连接T载体
        2.2.5 转化
        2.2.6 质粒提取
        2.2.7 酶切及酶切产物的纯化
        2.2.8 连接表达载体pET28a
        2.2.9 转化
        2.2.10 重组质粒pET28a- s7和pET28a- s8提取
        2.2.11 双酶切表达载体鉴定阳性克隆子
        2.2.12 测序以及序列分析
        2.2.13 蛋白的诱导表达
        2.2.14 SDS-PAGE凝胶的制备
        2.2.15 SDS-PAGE检测表达蛋白
        2.2.16 细胞的破碎
        2.2.17 蛋白纯化
        2.2.18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19 抗血清的Western blot检测
    2.3 结果
        2.3.1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片段的提取与纯化
        2.3.2 DpCPV s7和s8全长的扩增
        2.3.3 各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亚克隆得到重组质粒的酶切分析
        2.3.4 测序结果与分析
        2.3.5 P44和P50原核表达分析
        2.3.6 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DpCPV s7和s8编码蛋白的真核表达与定位
    3.1 材料
        3.1.1 质粒、菌株和细胞系
        3.1.2 试剂
        3.1.3 溶液
        3.1.4 培养基
        3.1.5 引物信息
    3.2 方法
        3.2.1 重组Bacmid病毒的构建
        3.2.2 重组病毒转染昆虫细胞Sf9
        3.2.3 Western blot检测
        3.2.4 细胞定位
    3.3 结果
        3.3.1 重组病毒载体构建
        3.3.2 P50和P44的真核表达的SDS-PAGE检测
        3.3.3 P50和P44的真核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
        3.3.4 结构蛋白P50的亚细胞定位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DpCPV s7编码相对分子量为 50kDa的蛋白P50
        4.1.2 DpCPV s8编码相对分子量为 44kDa的蛋白P44
        4.1.3 P44蛋白未参与P50蛋白的切割修饰过程
        4.1.4 P50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
    4.2 展望
附录
    附录A1仪器设备
    附录A2试剂
    附录B
    附录C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家蚕自噬基因表达与BmCPV病毒感染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第一章: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1.1 细胞自噬机制概述
        1.2 自噬相关基因
        1.3 自噬研究方法
        1.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1.3.2 荧光显微镜结合GFP-LC3 融合蛋白
        1.3.3 免疫印迹法检测LC3-II/I比值的变化
        1.3.4 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
        1.3.5 转录和翻译调控
        1.3.6 自噬相关蛋白的降解
        1.3.7 自噬-溶酶体共存和淬灭试验
        1.3.8 活体检测
        1.4 自噬研究模型
        1.5 自噬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1.5.1 自噬与病原体感染
        1.5.2 自噬与癌症
        1.5.3 自噬与衰老
        1.5.4 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6 家蚕自噬相关研究
        1.7 小结
    第二章:家蚕CPV病毒研究进展
        2.1 BmCPV及多角体的形态与理化性状
        2.2 BmCPV的基因组与编码蛋白
        2.3 BmCPV的感染过程与病理特征
        2.4 BmCPV的病毒起源与防治
        2.5 小结
第二部分:试验研究
    第三章:家蚕Atg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实时定量PCR检测Atg基因表达
        3.1.4 BmATG8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1.5 组织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家蚕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
        3.2.2 BmATG8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效价
        3.2.3 家蚕组织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3.2.4 家蚕BmATG8 蛋白的系统进化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影响家蚕中肠Atg基因表达的应激因素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处理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实时定量PCR分析
        4.1.4 不同处理家蚕中肠的免疫印迹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饥饿和雷帕霉素处理对Atg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4.2.2 饥饿和雷帕霉素处理对ATG8 蛋白表达的影响
        4.2.3 温度冲击对Atg基因表达的影响
        4.2.4 温度冲击对ATG8 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BmCPV病毒感染的病理特征与切片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家蚕CPV病毒攻毒方法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家蚕感染CPV病毒后的体重测定
        5.1.4 家蚕CPV感染后中肠基因组DNA的降解检测
        5.1.5 家蚕CPV感染后病毒RDRP基因的RT-PCR分析
        5.1.6 家蚕中肠石蜡切片的HE染色分析
        5.1.7 家蚕中肠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分析
        5.1.8 家蚕中肠组织的透射电镜切片观察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家蚕BmCPV病毒感染后的病理特征
        5.2.2 家蚕CPV感染后中肠组织基因组DNA的降解
        5.2.3 CPV病毒感染后RDRP基因的增殖
        5.2.4 家蚕中肠石蜡切片的HE染色结果
        5.2.5 家蚕中肠组织中BmATG8 蛋白的免疫组化定位
        5.2.6 家蚕中肠组织中的自噬体观察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BmCPV病毒感染影响家蚕中肠Atg基因表达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动物与病毒感染
        6.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6.1.3 RT-PCR测定家蚕病毒感染后的Atg基因表达
        6.1.4 Western Blot检测家蚕病毒感染后BmATG8 蛋白表达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家蚕Atg基因在CPV感染病程中的表达
        6.2.2 家蚕BmAtg8 基因在CPV感染初期的表达
        6.2.3 家蚕BmATG8 蛋白在CPV感染初期的表达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第七章:BmCPV病毒多角体的性质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家蚕CPV病毒的培养和收集
        7.1.2 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7.1.3 多角体蛋白基因片段分析
        7.1.4 基于氨基酸序列的多角体蛋白进化分析
        7.1.5 pET28-S10 重组载体构建和多角体蛋白表达
        7.1.6 多角体的解离和包埋性质分析
        7.1.7 病毒多角体解离后的致病时间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病毒多角体的形态
        7.2.2CPV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S10 片段分析
        7.2.3 基于多角体蛋白序列的系统进化
        7.2.4 pET28-S10 重组载体构建
        7.2.5 多角体蛋白缺乏体外自包装功能
        7.2.6 病毒多角体解离提前感染时间
        7.3 讨论与小结
        7.3.1 讨论
        7.3.2 小结
    第八章: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介

(6)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基因组片段7(S7)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1.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
        2.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
        3.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入侵和复制
        3.1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宿主
        3.2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交叉感染
        3.3 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典型症状
        3.4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入侵和复制机制
        4.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质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基因组结构
        2.基因组研究进展
        3.BmCPV S7 片段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三章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研究内容
        3.技术路线
    第四章 VP7 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工具酶及 Kit
        2.1.3 其它试剂
        2.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1.5 实验常用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BmCPV-S7 基因的克隆
        2.2.2 重组表达载体 pET-28a-S7 的构建
        2.2.3 重组表达载体 pET-28a-S7 的原核表达
        2.2.4 VP7 重组蛋白的 SDS-PAGE 检测
        2.2.5 VP7 重组蛋白的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2.2.6 VP7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7 多克隆抗体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S7 片段的克隆以及重组载体的酶切鉴定
        3.2 VP7 重组蛋白和多克隆抗体的鉴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重组蛋白 VP7 在转化细胞中的切割及病毒粒子中 VP7 的检测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2.1.4 镍柱亲和层析相关试剂的配制
        2.1.5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pIZT/V5-His-S7 重组载体的构建
        2.2.2 BmN 细胞的培养以及转染
        2.2.3 转染细胞的筛选
        2.2.4 细胞蛋白的提取
        2.2.5 SDS-PAGE、Western blotting 检测
        2.2.6 VP7 蛋白断裂位点分析
        2.2.7 BmCPV 病毒粒子中 VP7 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pIZT/V5-His-S7 重组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3.2 转染细胞的筛选
        3.3 稳定转化细胞中 VP7 重组蛋白的鉴定
        3.4 重组 VP7 及其断裂蛋白的纯化
        3.5 BmCPV 病毒粒子中 VP7 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VP7 的亚细胞定位及 BmCPV 感染过程中 VP7 蛋白水平的变化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免疫组织荧光相关试剂的配制
        2.1.5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感染细胞(组织)中的 VP7 检测
        2.2.2 VP7 的亚细胞定位(组织免疫荧光检测)
        2.2.3 VP7 表达水平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BmCPV 感染 BmN 细胞中 VP7 的检测
        3.2 BmCPV 感染家蚕中肠组织中的 VP7 检测
        3.3 VP7 的亚细胞定位
        3.4 病毒感染与 VP7 的切割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抑制 vp7 基因表达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家蚕个体水平和细胞水平的 RNA 干扰
        2.2.2 qRT-PCR 检测 S7 和 S1 片段的表达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3.1 感染 BmCPV 家蚕中肠组织中的 VP7 以及 VP1 的 RNA 检测
        3.2 感染 BmCPV BmN 细胞中的 VP7 以及 VP1 的 RNA 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VP7 互作宿主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组织免疫共沉淀(Co-IP)
        2.2.2 蛋白的质谱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免疫共沉淀捕获 VP7 互作宿主蛋白
        3.2 VP7 互作宿主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1.已取得的成果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二 英文简写对照表
附录三 质谱 Bsaepeak 图
附录四 质粒图谱
致谢

(7)BmCPV感染家蚕中肠组织转录组的比较研究及BmCPV片段1中假定重叠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内容
        2.1 BmCPV 感染与非感染家蚕中肠组织的比较转录组研究
        2.2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1)片段 1 中假定重叠基因的鉴定
第一章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1.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
    2.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及其基因表达
    3.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入侵过程
        3.1 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典型病症
        3.2 病毒的入侵机制
        3.3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发育循环复制机制
        3.4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交叉感染
    4.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及应答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一代测序技术-深度测序
    1.测序技术的发展
    2.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
        2.1 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
        2.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点
        2.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3.RNA 测序技术(RNA-Seq)
    4.RNA-Seq 数据分析的一般流程
        4.1 估计基因表达水平
        4.2 检测新基因
        4.3 识别差异表达基因
    参考文献
第三章 BmCPV 感染与非感染家蚕中肠组织的比较转录组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不同家蚕品种对 BmCPV 的抵抗性
        3.2 家蚕中肠组织 RNA 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3.3 Reads 预处理及参考基因组比对
        3.4 蓝 5 家蚕中肠组织 RNA-Seq 分析
        3.5 蓝 5 家蚕感染 BmCPV 与健康中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6 T-test 呈显着差异的表达差异基因分析
        3.7 实时定量 PCR 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4.讨论
        4.1 家蚕中肠组织中的高量表达基因
        4.2 BmCPV 感染引起的家蚕中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片段 1 中假定重叠基因的鉴定
    摘要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主要试剂
        1.2 重组表达载体 pET-ORFX-S1 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1.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4 家蚕中肠组织蛋白的提取
        1.5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1.6 免疫组化检测
        1.7 定量 PCR 检测假定的 ORFX
    2.结果与分析
        2.1 ORFX 重叠基因的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重组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2.3 重组 ORFX 和 ORFX 多克隆抗体的鉴定
        2.4 感染 BmCPV 家蚕中肠组织中的 ORFX RNA 检测
        2.5 感染 BmCPV 家蚕中肠组织中的 ORFX 蛋白检测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1.已取得的结果
    2.有待进行的研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表1 FC 呈显着差异的表达上调差异基因及注释
    附表2 FC 呈显着差异的表达下调差异基因及注释
    附表3 T-test 呈显着差异的表达上调差异基因及注释
    附表4 T-test 呈显着差异的表达上调差异基因及注释
致谢

(8)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全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松毛虫病毒研究进展
        1.1.1 松毛虫病毒种类
        1.1.2 国内外松毛虫病毒的应用
        1.1.3 松毛虫病毒的交叉感染研究
        1.1.4 松毛虫病毒基因组序列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1.5 问题及展望
    1.2 杆状病毒的分类学和生物学
        1.2.1 分类
        1.2.2 杆状病毒的感染周期
        1.2.3 杆状病毒基因组结构
        1.2.4 杆状病毒的重复基因
        1.2.5 涉及杆状病毒宿主域的病毒基因
        1.2.6 杆状病毒基因组的进化
    1.3 杆状病毒杀虫剂
        1.3.1 体内生产
        1.3.2 体外生产
        1.3.3 病毒的利用
        1.3.4 杆状病毒在害虫防治中的限制因素
        1.3.5 杆状病毒杀虫剂的利用前景和展望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及毒力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及产地
    2.3 方法
        2.3.1 病毒的初步鉴定
        2.3.2 病毒的分离纯化
        2.3.3 病毒的染色鉴定
        2.3.4 病毒超微结构观察
        2.3.5 毒力测定
        2.3.6 传代病毒超微结构的观察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思茅松毛虫室内饲养
        2.4.2 病毒鉴定
        2.4.3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
        2.4.4 不同感染浓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全基因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DekiNPV 来源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及产地
        3.2.4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
        3.2.5 DekiNPV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6 DNA 测序
        3.2.7 DNA 序列分析
        3.2.8 系统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
        3.2.9 核酸序列号
    3.3 结果
        3.3.1 DekiNPV 基因组序列分析
        3.3.2 DekiNPV 基因组结构
        3.3.3 DekiNPV 与其它杆状病毒的 ORF 的比较
        3.3.4 结构基因
        3.3.5 DNA 复制和晚期基因的表达
        3.3.6 抗凋亡基因
        3.3.7 辅助功能基因
        3.3.8 重复基因(bro genes)
        3.3.9 DekiNPV 特有 ORF
        3.3.10 基因对等图分析
        3.3.11 同源区(homologous regions/hr)
        3.3.12 进化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 PCR 检测方法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病毒株和多角体纯化
        4.2.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4.2.3 主要仪器
        4.2.4 病毒 DNA 的提取
        4.2.5 病虫总 DNA 的提取
        4.2.6 健康虫总 DNA 的提取
        4.2.7 DekiNPV 的 PCR 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ekiNPV 基因组 DNA 的 PCR 扩增与特异性检测结果
        4.3.2 DekiNPV 基因组 DNA 的 6 个浓度的 PCR 检测结果
        4.3.3 不同底物目标片段的检测结果
        4.3.4 DekiNPV 寄主域的 PCR 检测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寄主域和替代寄主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虫来源
        5.2.2 细胞来源
        5.2.3 主要试剂
        5.2.4 主要仪器
        5.2.5 病毒纯化
        5.2.6 接种物 DekiNPV 纯度的检查
        5.2.7 病毒粒子的制备
        5.2.8 基于 11 种鳞翅目昆虫对 DekiNPV 寄主域及其替代寄主的研究
        5.2.9 两种处理后死亡幼虫体内是否存在 NPV 和 CPV 混合感染的染色鉴定
        5.2.10 两株昆虫细胞系在 DekiNPV 寄主域上的研究
        5.2.11 两种处理后死亡的四种松毛虫和美国白蛾体内多角体的分离和鉴定
        5.2.12 病毒 DNA 的提取
        5.2.13 酶切分析
        5.2.14 幼虫总 DNA 的提取
        5.2.15 美国白蛾幼虫潜伏性病毒的检测
        5.2.16 四种松毛虫幼虫潜伏性病毒的检测
        5.2.17 两种处理后 4 种松毛虫和美国白蛾体内分离到的多角体是否含有DekiNPV 的 PCR 检测
        5.2.18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接种物的纯度检测
        5.3.2 DekiNPV 对 11 种鳞翅目昆虫的致死率
        5.3.3 两种处理后 5 种死亡幼虫体内是否存在 NPV 和 CPV 混合感染的染色鉴定结果
        5.3.4 DekiNPV 对 2 株昆虫细胞系的感染研究
        5.3.5 两种处理后死亡虫体内病毒的超微结构观察
        5.3.6 两种处理后美国白蛾幼虫中分离到的病毒身份的鉴定
        5.3.7 四种松毛虫和美国白蛾的潜伏性病毒的确认
        5.3.8 DekiNPV 诱发潜伏感染的能力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BmCPV与BmNPV多角体对异源蛋白的包埋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1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
        2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3 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
        3.1 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典型病症
        3.2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发育循环复制机制
        3.3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混合发生
        3.4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交叉感染
        4 CPV 病毒粒子
        5 CPV 多角体的相关研究
        5.1 CPV 多角体的形成
        5.2 CPV 多角体的结构
        5.3 CPV 多角体的性能
        6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
        1 杆状病毒简介
        2 杆状病毒的分类
        3 杆状病毒的发育循环
        4 杆状病毒两种病毒粒子表型
        5 NPV 多角体
        5.1 NPV 多角体的理化性质
        5.2 NPV 多角体的结构
        5.3 NPV 多角体的包埋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三章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材料
        1.2 细菌培养基
        1.3 昆虫细胞培养基
        1.4 分子克隆常用缓冲液及溶液配制
        1.5 SDS-PAGE 常用缓冲液及溶液配制
        2. 实验常用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 重组DNA 的转化
        3.3 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
        3.4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3.5 连接反应
        3.6 酶切反应
        3.7 BmN 细胞培养和保存
        3.8 BmN 细胞的转染
        3.9 多角体病毒的纯化
        3.10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第五章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蛋白组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BmCPV 多角体的纯度鉴定
        3.2 纯化多角体的感染性检测
        3.3 BmCPV 蛋白的SDS-PAGE 及质谱分析与蛋白鉴定
        3.4 多角体内部包埋蛋白的结构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BmCPV 多角体蛋白的细胞表达及包埋蛋白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BmN 细胞转染及筛选
        3.2 多角体的纯化及蛋白鉴定
        3.3 多角体内部包埋蛋白的结构分析
        3.4 多角体包埋异源蛋白及异源病毒的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蛋白组学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ODV 的纯化
        3.2 病毒感染性检测
        3.3 BmNPV 蛋白的 SDS-PAGE 及质谱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稳定转化细胞表达BmNPV 多角体蛋白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pIZT/V5-His-polh 载体的鉴定
        3.2 转染细胞的筛选
        3.3 多角体的纯化及SDS-PAGE 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1 已取得的成果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一 英文简写对照表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差异表达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1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1.1.2 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方法简介
        1.1.3 昆虫抗病毒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分析家蚕中肠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差异表达基因
        1.3.2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家蚕中肠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差异表达基因
        1.3.3 家蚕泛素活化酶E1 功能蛋白1(UbE1DC1)基因及家蚕一种未知功能的假定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 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3.4 UbE1DC1 基因及家蚕假定蛋白基因在血液、脂肪体、丝腺、生殖体及中肠中的表达水平
        1.3.5 UbE1DC1 基因及家蚕假定蛋白基因在感染BmCPV 中肠及正常中肠中的相对转录水平
第二章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分析家蚕感染BmCPV 差异表达基因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毒接种结果
        2.2.2 家蚕中肠组织RNA 的提取
        2.2.3 mRNA 的纯化与浓缩
        2.2.4 酶切效率的分析
        2.2.5 二次PCR 产物分析
        2.2.6 文库质量的鉴定
        2.2.7 消减文库的测序和分析
        2.2.8 荧光定量PCR 分析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家蚕中肠感染BmCPV 差异表达基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芯片杂交伪色图
        3.2.2 基因芯片聚类图
        3.2.3 基因芯片杂交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家蚕泛素活化酶E1 功能蛋白1 基因cDNA 克隆和特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NA 提取结果
        4.2.2 UbE1DC1 基因5’端与3’端扩增结果
        4.2.3 UbE1DC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UbE1DC1 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4.2.5 UbE1DC1 在BmCPV 感染中肠及正常中肠中的表达差异
    4.3 讨论
第五章 家蚕假定蛋白基因cDNA 克隆和特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家蚕假定蛋白基因5’端与3’端扩增结果
        5.2.2 家蚕假定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 家蚕假定蛋白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5.2.4 家蚕假定蛋白基因在BmCPV 感染中肠及正常中肠中的表达差异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影响棉铃虫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条件因子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王承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甜菜夜蛾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应用研究[J]. 赵正萍,颜学武,邬颖,周刚,刘跃进. 应用昆虫学报, 2018(06)
  • [3]苏云金杆菌与病毒杀虫剂的混剂研究概况[J]. 叶幸,赵旭,马春英,姜辉,张燕,袁善奎,瞿唯钢.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2)
  • [4]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P44、P50蛋白的表达与定位[D]. 彭晗. 南昌大学, 2015(02)
  • [5]家蚕自噬基因表达与BmCPV病毒感染模型的研究[D]. 杨晓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6]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基因组片段7(S7)功能的研究[D]. 何蕾. 苏州大学, 2014(09)
  • [7]BmCPV感染家蚕中肠组织转录组的比较研究及BmCPV片段1中假定重叠基因的鉴定[D]. 张仰齐. 苏州大学, 2013(01)
  • [8]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全基因组分析[D]. 杨苗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9]BmCPV与BmNPV多角体对异源蛋白的包埋特性研究[D]. 张轶岭. 苏州大学, 2011(06)
  • [10]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差异表达基因研究[D]. 吴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标签:;  ;  ;  ;  ;  

影响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在棉铃虫中繁殖的条件因素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