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氮冷冻治疗血管瘤89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拥军,赵伊宁,李妍[1](2021)在《黄褐斑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黄褐斑是一种损容性疾病,其病因复杂且易复发,常影响患者情绪及日常生活,但一直未有确切的治疗方法,临床常采用药物与非药物共同治疗。近年来,中西医非药物治疗方法多样,故对其进行简要概括。
陈远征[2](2017)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给药方案疗效对比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口服普萘洛尔不同给药方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对比第一部分:口服不同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对比研究背景: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最常见的儿童体表软组织良性肿瘤,婴幼儿的发病率一般在5%-10%。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病率可以高达20%-30%。目前治疗手段有很多,如手术、冷冻、激光、药物治疗等。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干扰素α、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上述治疗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自2008年法国专家Leaute-Labreze报道普萘洛尔对婴幼儿血管瘤有很好的疗效后,国内外广泛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已经成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普萘洛尔说明书中推荐儿童用药剂量为0.5-1.0 mg/kg/d,欧洲专家共识报道:大多数研究报告的标准剂量为2.0mg/kg/d,剂量范围在0.5-3mg/kg/d之间,没有2.0mg/kg/d和3.0mg/kg/d的对比研究,只是根据文献报道,证明了两种剂量给药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以普萘洛尔的推荐剂量是2-3mg/kg/d。考虑黄种人对普萘洛尔更加敏感,国内专家推荐剂量:1.0-1.5mg/kg/d,最大不超过2.0mg/kg/d。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虽然已经成为一线药物,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但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普萘洛尔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对神经系统发育影响及长期随访研究较少,潜在不良反应不明确;有些研究表明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第二、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属于超说明书用药,需要更多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目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常用剂量均高于普萘洛尔说明书儿童用药的推荐剂量,并且在治疗剂量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尚未达成一致。目的:对比研究1.0 mg/kg/d和2.0 mg/kg/d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想的用药剂量及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诊断为婴幼儿血管瘤,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根据口服普萘洛尔的剂量不同分为两组,治疗A组(N=45):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1mg/kg/d;治疗B组(N=44):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2 mg/kg/d。lmg/kg/d和2 mg/kg/d的剂量,均分两次给药,时间间隔8小时。纳入A组和B组患儿按相应方案口服药物治疗,根据Achauer等提出的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有效病例;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符合治愈停药标准时,停药,并记录治愈病例及治疗持续时间。六个月时进行有效率、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12个月时进行治愈率及治愈病例所需治疗时间的比较;治愈停药后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病例,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治疗A组: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3.7月(1-9月),终止治疗的平均年龄为11.1月(3-18月)。6个月时45例患儿疗效评价为:Ⅰ级(差)1例,Ⅱ级(中)3例,Ⅲ级(好)14例,Ⅳ级(优)27例;有效率91.1%;治愈率为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复发率为9.5%。12个月时治愈率为86.7%,治疗持续时间为7.6±2.7个月。治疗B组: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3.8月(1-9月),终止治疗的平均年龄为10.3月(3-18月)。6个月时44例患儿疗效评价为:Ⅰ级(差)2例,Ⅱ级(中)2例,Ⅲ级(好)8例,Ⅳ级(优)32例;有效率为90.9%;治愈率为72.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9%,复发率为11.9%。12个月治愈率为88.6%,治疗持续时间为6.2±1.9个月。6个月时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普萘洛尔1 mg/kg/d或2 mg/kg/d的剂量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可以作为治疗剂量。2.普萘洛尔1 mg/kg/d和2 mg/kg/d的剂量治愈婴幼儿血管瘤时间上相比,1 mg/kg/d的剂量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3.普萘洛尔说明书中推荐儿童用药剂量为0.5-1.0 mg/kg/d。考虑到不明确的远期不良反应及超剂量、超说明书用药方面的问题,建议治疗剂量为1 mg/kg/d,在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可逐渐增加剂量至2mg/kg/d。4.展望:进一步观察不同剂量对身高、体重、神经系统发育等远期的影响;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药物临床实验提供理论依据,为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的批准做出贡献。第二部分口服普萘洛尔不同给药次数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对比研究背景:婴幼儿血管瘤(IHS)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新生儿的发病率2-3%,一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率在4-10%之间。大多数血管瘤病变只有轻微的临床症状,然而约10%患者的病变可造成外观障碍,破坏正常组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这部分婴幼儿血管瘤需要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手术及非手术疗法,其中药物治疗应用广泛。然而较多不良反应的发生让医务人员一直在寻求更好的替代疗法。自200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这一偶然成果之后,因其疗效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迅速成为一线用药。美洲专家共识报道:一份问卷调查及结果是,一日用药剂量分两次的为38%,一日三次的为47%,剩下15%是开始一日三次,患儿年龄大于六个月后改为一日两次,没有说明改变用药次数的原因。欧洲专家共识报道:大部分研究采用一日三次的给药次数,考虑给药的方便性,推荐一日两次给药。中国专家共识推荐一日两次给药。虽然普萘洛尔已经成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但是仍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并且在每日用药次数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也尚未有相同剂量一日两次给药及一日三次给药的对比研究。考虑到普萘洛尔没有针对婴幼儿的剂型,服药比较困难,为探讨较少的给药次数带来给药方便的同时是否保持理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我们就相同剂量不同给药次数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对比研究。目的:对比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给药次数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的给药方法。方法:2016年10月到2017年2月间,诊断为婴幼儿血管瘤的患儿,并符合纳入标准。共收治患儿37例,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根据口服普萘洛尔的给药次数分为两组,治疗1组(N=19):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2 mg/kg/d,2次/日;治疗2组(N=18):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2mg/kg/d,·3次/日。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Achauer等提出的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有效病例;根据治愈停药标准停药,并记录治愈病例。六个月时对两组有效率、治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3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在口服普萘洛尔后1周内,观察到瘤体张力下降,颜色变淡。治疗6个月时评价疗效。治疗1组19例患儿疗效评价:Ⅰ级(差)1例,Ⅱ级(中)0例,Ⅲ级(好)4例,Ⅳ级(优)14例,有效率94.7%,治愈率73.7%;发生无症状性心动过缓1例,腹泻1例,无低血压、低血糖、呕吐,四肢发凉,睡眠障碍等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10.5%。治疗2组18例患儿疗效评价为:Ⅰ级(差)0例,Ⅱ级(中)0例,Ⅲ级(好)4例,Ⅳ级(优)13例,因不良反应改变治疗剂量1例,有效率94.4%,治愈率72.2%;发生口唇苍白及呕吐1例,腹泻1例,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11.1%。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口服2mg/kg/d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一日三次给药与一日两次给药有效率、治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安全、有效。2.目前普萘洛尔无针对婴幼儿剂型,且患者为婴幼儿,年龄小,服药困难,为减轻其服药痛苦,减轻患儿父母或者监护人护理负担,推荐用药次数为2次/日。3.展望:可进一步采取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并增加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方面的指标,为用药次数的选择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血管良性肿瘤,约60%位于头颈部,大多位置表浅,严重地影响美观,给患儿及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据Mulliken等提出的生物学分类法,通过病理学特点、生长方式及临床表现等将其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s)和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s)两大类。婴幼儿血管瘤的增殖和消退过程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和成熟关系密切,所以对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理及治疗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等因素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是细胞缺氧状态下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是肿瘤生长过程中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始动因素,HIF-1α的高表达可以对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在内的多种下游靶基因进行调控,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缓解瘤体细胞供血不足,保证瘤体快速生长。目的:检测血管瘤组织及应用普萘洛尔后的瘤体组织和细胞中的HIF-1α的表达量,探讨HIF-1α过表达或敲除后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阐述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该组实验纳入10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收集其切除的新鲜组织,检测正常血管组织,婴幼儿血管瘤组织和普萘洛尔治疗后婴幼儿血管组织中HIF-1α表达量变化。同时以体外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s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划痕实验和成管能力分别测定HIF-1α过表达、敲除HIF-1α及普萘洛尔对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成管能力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HIF-1α的变化。结果:与正常血管组织相比,HIF-1α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量上调,经由普萘洛尔处理后的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HIF-1α的表达量下调。HIF-1α在普萘洛尔处理过的血管瘤内皮细胞中的表达量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血管瘤内皮细胞经过普萘洛尔处理后能够抑制由HIF-1α过表达诱导的细胞增殖;HIF-1α过表达能够降低或者阻止由普萘洛尔诱导的细胞凋亡;转染HIF-1α过表达载体能够显着促进细胞的迁移及成管能力,而转染HIF-1α siRNA干扰则会降低细胞的迁移及成管能力。结论:1.普萘洛尔和HIF-1 α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即增殖、凋亡、迁移、成管产生影响,并且二者相互影响,对血管瘤内皮细胞具有相反作用。2.通过对HIF-1 α的调节发挥治疗作用可能是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作用机制之一。3.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普萘洛尔作用机制。可进一步对细胞内部的信号接收、传导等进行相关研究。
陈伟[3](2013)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血管瘤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性血管瘤10年回顾性分析背景介绍:595nm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临床应用已10余年,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血管异常性皮肤病已经取得很好疗效。国内有关595nmPDL治疗浅表性血管瘤(Superficial hemangioma,SH)疗效和不良反应未见临床长期随访观察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随访595nmPDL治疗SH,评价595nmPDL治疗SH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8月至2012年7月10年期间采用595nmPDL治疗SH病例资料。疗效评价分别采用治疗前后皮损照片的比较,由患者或患者家属、未参与治疗的资深皮肤科医师共同完成。并对患者年龄、皮肤分型、皮损部位、大小、类型、面积等进行分类,总体疗效按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评判,应用SASS10.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037例SH患者在此期间接受了595nmPDL治疗,剔除资料不完整,以及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皮损的患者,资料完整且定期随访的病例资料共657例,并完成1~5年定期随访。治疗次数为1~14次,平均为3.85±2.23次;患者接受治疗时年龄0.05~60岁,平均为11.87±12.72岁;疗效分布:痊愈147例(28.00%)、显效387例(28.20%)、有效349例(27.10%)和无效153例(16.70%);年龄越小对应的疗效越好(P=0.034);不同部位疗效有差异,其中四肢皮损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部位(p=0.023);皮损面积对疗效无影响。不良反应主要为接受治疗区域疼痛、紫癜(952例,91.89%)和水肿(457例,44.11%);术后色素沉着182例(17.57%)、色素减退115例(11.10%)、萎缩性疤痕38例(3.67%)、增生性疤痕3例(0.29%)、溃疡4例(0.29%)。结论:595nmPDL治疗SH安全有效。第二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系列研究(一)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面部与四肢浅表性血管瘤临床比较研究研究背景:不同部位血管瘤的自然转归或在各种干预后的转归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研究,本研究分析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面部和四肢婴幼儿浅表血管瘤(SH)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8月至2012年7月10年期间采用595nmPDL治疗面部和四肢部位的SH病例资料。共313例SH入组,其中面部SH患儿214例(Ⅰ组),四肢SH患儿99例(Ⅱ组)。疗效评价分别采用治疗前后皮损照片比较,由患者监护人、未参与治疗的资深皮肤科医师共同完成。对患者年龄、皮肤分型、皮损部位、大小等进行分类,总体疗效按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评判,并应用SA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在2组间的差异。结果:Ⅰ组痊愈率35.1%,有效率88.8%,Ⅱ组痊愈率60.6%,有效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Ⅱ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肢SH对595nmPDL治疗反应优于面部SH,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二)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不同性别婴幼儿浅表血管瘤临床研究研究背景: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性别发病存在差异,在疾病的转归中雌激素是否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脉冲染料激光(PDL)能安全有效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不同性别患儿其雌激素水平存在差异,是否在血管瘤治疗过程中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现有的595nmPDL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10年资料,结合部分血管瘤患儿血液中雌二醇(E2)水平的测定,探讨在PDL治疗血管瘤疗中,性别是否对治疗结果发生影响。方法:选自2002年8月到2012年7月在我科激光皮肤美容中心接受PDL治疗的婴幼儿浅表血管瘤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PDL治疗中,不同性别治疗结果的差异;同期采用放免法测定部分治疗前血管瘤患儿和非血管瘤患儿血清中的E2水平,了解E2水平在不同性别血管瘤患儿和非血管瘤患儿的差异。结果:657例血管瘤患儿入组,男261例、女396例。男性患儿痊愈率为41.61%,无效率为10.73%;女性患儿痊愈率为38.64%,无效率为7.58%。采用Wilcoxon-Ranksum test秩和检验,结果效应值Z=-19.807,P<0.001,男女两组疗效等级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秩和大于男性秩和,女性患儿组疗效更好。40例血管瘤患儿(男14例,女26例),20例非血管瘤患儿入组雌二醇测定。治疗前血管瘤组E2值27.245±19.079pg/ml,非血管瘤组E2值11.385±5.506pg/ml,两组E2值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瘤组男患儿E2:18.671±8.935pg/ml,女患儿E2:31.861±21.518pg/ml,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E2浓度可能与婴幼儿血管瘤发生有关,血管瘤患儿血清E2浓度高于非血管瘤患儿,女性血管瘤患儿血清E2浓度高于男性患儿。PDL治疗不同性别婴幼儿血管瘤临床疗效有差异性,女性患儿疗效优于男性患儿。(三)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预后与开始接受治疗年龄关系分析研究背景:脉冲染料激光(PDL)是婴幼儿浅表血管瘤(S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对血管瘤治疗时期的选择存在争议。本研究分析595nmPDL治疗SH的结果与患儿首次接受治疗时间的关系,明确是否存在合适的治疗时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8月至2012年7月10年期间采用595nmPDL开始治疗年龄在24月以内的婴幼儿SH病例资料。根据患儿首次接受治疗的年龄段,分为0-3月(A组)、4-9月(B组)、10-18月(C组)和19-24月(D组)四组。主要评价这四组之间首次接受PDL治疗的患儿,其皮损消退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等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549例患儿入选,其中A组300例,121例痊愈、101例显效、49例有效、29例无效、164例发生不良反应;B组184例,72例痊愈、74例显效、29例有效、9例无效、88例发生不良反应;C组49例,23例痊愈、1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2例发生不良反应;D组16例,8例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0例无效、7例发生不良反应。各组间疗效(P=0.692)及不良反应(P=0.332)均无显着差异。结论:PDL是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2岁以内患儿首次接受治疗时间对其预后无明显差异性影响。(四)光动力疗法与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临床对照研究研究背景: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 PDL)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 PDT)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Superficial Hemangioma, SH)并不能使所有患者获得满意疗效。本研究目的比较ALA局部外用后,以595nm脉冲染料激光为辐射光源(ALA-PDL),与单纯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SH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评价局部外涂ALA光动力疗法与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SH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招募SH患儿者193例,随机分为单独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组(PDL组)和局部外用ALA后再应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组(ALA-PDL组)。在最后一次治疗6月后的随访,评价2组间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疗效的判定以获得完全消退或无明显改善的患者比例数为主,不良反应包括色素紊乱和皮肤萎缩等,以及局部感染和溃疡等。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SPSS10.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65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PDL组119例、ALA-PDL组46例;所有患者年龄<24个月,未服用其他药物。最终获得完全消退的患者在PDL组和ALA-PDL组间的分布是(44,37.0%, vs31,67.4%)、皮损几乎无改变的患者在两组间的分布是(11,22.0%vs2,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10.302,p=0.001),ALA-PDL组优于单纯PDL组;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异性(X2=3.32p=0.564)。结论:与单独应用PDL相比,局部应用5-ALA后,以595nm脉冲染料激光为辐射光源治疗婴幼儿SH,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不良反应与单纯PDL无明显差别。第三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对血管瘤裸鼠模型瘤体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研究背景:婴幼儿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病理机制不清楚,缺乏理想的研究模型是阻碍对血管瘤病理机制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将人体增生期血管瘤组织移植至裸鼠皮下制成血管瘤动物模型,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对已经建立的血管瘤裸鼠模型作用,探讨PDL对血管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人体血管瘤取自1例2月龄男性患儿左腹壁血管瘤,迅速转移至裸鼠生活的无菌恒温实验室中行瘤体移植,自标本活体取下到移植结束不超过2h。血管瘤组织标本切成约5mm×4mm×3mm大小,分别经裸鼠双侧背部近臀部皮肤切口,植入裸鼠皮下。移植后定期观察移植瘤体生长状况,判断移植物是否成活。并于移植2月后取2个不同部位移植成活瘤体,进行组织学观察以判定是否是血管瘤组织。移植60天后,取移植成功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随机对照实验,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A组(595nmPDL组):以595nm PDL照射血管瘤瘤体表面一次;B组(激素组):血管瘤瘤体内均匀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0.5ml一次;C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再连续观察2周,此时对裸鼠模型瘤体分别进行:体积测量、组织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分别观察瘤体体积变化,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2(TIMP-2)表达。使用SASS10.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成活的血管瘤CD31呈阳性表达, CD31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血管瘤裸鼠模型生长良好,瘤体体积大小均匀,A组和B组与对照组(C组)相比,体积有显着缩小;A组和B组的组织标本观察到血管减少,瘤体萎缩、退化,血管腔闭塞、破裂,血管间纤维脂肪组织浸润。对照组裸鼠模型血管瘤瘤体体积继续增大,呈增生期改变。实验处理后,A组和B组MMP-2、VEGF表达明显降低,而TIMP-2阳性表达升高。结论:将增殖期人血管瘤组织移植于免疫缺陷的裸小鼠体内,可建成异种移植人血管瘤在体动物模型。595nmPDL可能是通过封闭血管瘤,阻止MMP-2和VEGF等的释放,从而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4](2012)在《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或称靶向性的药械联用技术。我国开展光动力疗法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已有逾三十年的历史,收治了大量病种和病例。本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得到1980~2012年期间有关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临床文献六百余篇,通过对所报道的疾病类型、治疗病例数、光敏剂和光源、随访时间、疗效和安全性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全面和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各类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篇有指导意义的涉及各科疾病光动力疗法诊治应用情况的参考文献。
潘江妮[5](2012)在《基于光动力治疗仪的全固态绿激光光源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现代激光医学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激光医疗设备可治疗多种皮肤血管瘤,而且疗效显着、副作用小,但由于进口仪器昂贵,治疗费太高,以至无法应用于市级以下的医院。目前用于该领域的激光器多为灯泵固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及铜蒸汽激光器,而基于全固态绿光激光器智能化光动力治疗仪尚无成熟产品,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尤其是满足医疗应用的产品还不够成熟,尚不能实现产业化。鉴于对北京301等多家医院皮肤科的深入调研和临床治疗需求,开展了对智能化全固态绿激光光动力治疗仪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对其光源及光束整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血管瘤的光动力学疗法以及激光治疗血管瘤的进展情况和原理,总结了现有的激光治疗设备在治疗血管瘤上各自的优缺点。2扼要综述了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并推导了三波互作用的耦合波方程和单轴晶体的折射率椭球方程。基于单轴晶体的倍频理论,在考虑走离效应的情况下,以偏硼酸钡(BBO)为例,给出了负单轴晶体有效非线性系数的计算过程。3采用LASCAD软件对全固态侧泵的Nd:YAG圆柱棒热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ABCD传输矩阵理论,对全固态侧泵Z型腔绿光激光器腔型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在考虑增益介质和倍频晶体热效应的情况下,采用Matlab优化了腔参数。在理论优化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重复频率9KHz,17.27W的绿光输出。4对全固态绿激光进行了光束整形实验研究。将孔径光阑、双折射透镜组、衍射光学元件、微透镜阵列、液晶空间光调制器、非球面透镜等多种激光束空间整形方法进行了比较,重点介绍了非球面透镜组的光束整形原理,以及扩束和手柄系统的二维设计原理图。光束整形实验分别以全固态侧泵直线腔、端泵V型腔和侧泵Z型腔输出的绿光作为光源,进行了光束整形(整形目的是将高斯光束转化为平顶光束),通过测试,分别给出了输出的整形光束轮廓图,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采用端泵V型腔输出的绿光作为光源,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整形效果,但功率不能满足产品要求。最后利用LASCAD软件对全固态侧泵Z型腔参数进行了优化,但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有待进一步对腔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何德柱,董英豪,段振忠,郭丹,党莹,杨灿[6](2008)在《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增生性皮肤病855例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对855例增生性皮肤病采用液氮冷冻治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并与148例CO2激光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液氮冷冻治疗增生性皮病效果确切,有效率99.42%,复发率0.58%;CO2激光治疗患者有效率87.84%,复发率12.16%。二者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认为液氮冷冻治疗增生性皮病方法简便、效果显着,无不良反应,适合于基层医院应用。
刘盛秀[7](2006)在《皮肤血管瘤临床治疗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 血管瘤(hemangioma)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血管瘤分为真性血管瘤(hemangioma)和血管畸形(vascuar malformation)。虽然绝大部分血管瘤较小且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往往因为影响容貌而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少数血管瘤尚能引起溃疡、出血和疼痛等并发症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有关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出生时血管瘤发病率为1.1%-2.6%,1岁内发病率可以高达10%~12%,所有人种均可发病。但非洲和亚洲人种发病相对较低。女婴发病多于男婴,男:女=1:3~5,原因不甚清楚,可能与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有关。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病率较高,血管瘤以散发病例为主。血管瘤经历生长期(proliferative phase)、静止期(involating phase)和消退期(involuted phase)三个过程。 血管瘤多位于暴露部位,影响美容,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有强烈的要求。但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冷冻、同位素及硬化剂注射等易继发局部疤痕形成,色素减退,局部组织坏死等,实际临床受限。近几年采用新型激光,如可变脉宽倍频Nd:YAG 532nm激光、连续Nd:YAG1064nm激光、脉冲染料激光(pulsed-dye laser,PDL)等,大大提高了皮肤血管瘤临床治愈率,但治疗方法各有利弊。研究方法 收集我科皮肤美容中心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皮肤瘤患者398例选用595nm可调脉宽染料激光治疗,同期门诊治疗室血管瘤患者207例应用液氮冷冻治疗,作为对照。根据患者年龄、皮损部位、类型选择不同治疗参数,并详细记录。结果 595nm可调脉宽染料激光治疗毛细血管扩张和蜘蛛痣疗效最好,有效率为100%,其次为草莓状血管瘤91.4%,混合型血管瘤87.6%,鲜红斑痣82.4%,
李伯阳,李美阳[8](2002)在《液氮冷冻治疗血管瘤89例观察》文中提出 我科在门诊开展液氮冷冻治疗血管瘤89例,手术操作简单易行,疗效确实明显。现报告如下。l 临床资料 本组89例,女61例,男28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48岁,其中2~12个月49例,占5.5%,13个月~7岁10例,占11.2%,8~10岁27例,占30.3%,41岁以上3例,占3.4%。
赵恩禄,赵彬[9](1987)在《冷冻疗法和低温生物学近况》文中指出 1851年Arnott用盐冰混合物(-20℃)治疗肿瘤获得一定疗效。近年发现,冷冻过程中,组织细胞大多破坏,但有些仍能存活。根据这两种不同结果,使冷冻法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冷冻治疗,即利用冷冻对细胞的破坏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另一是低温生物学,即利用冷冻对细胞的保护作用以贮存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冷冻疗法一、冷冻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1.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人类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对冷冻的反应不一,大致说,黑色素细胞对冷冻最
朱炳麟[10](1985)在《冷冻医疗概况》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制冷学会第六专业委员会最近在福州召开第二届全国冷冻肛管直肠癌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35个单位从事冷冻医疗肛管直肠癌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冷冻临床应用、冷冻治疗肛管直肠癌、冷冻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冷冻医疗器械等,现概述如下。一、冷冻临床应用:冷冻医疗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国从1972年开始应用冷冻技术。由于冷冻
二、液氮冷冻治疗血管瘤89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氮冷冻治疗血管瘤89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黄褐斑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外治法 |
1.1 针刺疗法 |
1.1.1 单纯针刺 |
1.1.2 火针 |
1.1.3 刺络放血拔罐 |
1.2 面部刮痧 |
1.3 耳穴贴压疗法 |
1.4 穴位埋线 |
1.5 灸法 |
2 西医外治法 |
2.1 激光 |
2.1.1 点阵激光 |
2.1.2 Q开关激光 |
2.1.3 皮秒激光 |
2.2 强脉冲光 |
2.3 超声波导入 |
2.4 液氮冷冻 |
3 结语 |
参考文献索引: |
(2)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给药方案疗效对比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略词汇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口服普萘洛尔不同给药方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对比 |
第一部分口服不同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对比 |
研究背景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口服普萘洛尔不同给药次数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对比 |
研究背景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
研究背景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3)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血管瘤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595nm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性血管瘤 10 年回顾 |
1 前言 |
2 病例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595nm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系列研究 |
(一)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面部与四肢浅表性血管瘤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病例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不同性别婴幼儿浅表血管瘤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三)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预后与开始接受治疗年龄关系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四)光动力与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临床对照研究 |
1 前言 |
2 病例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595nm 脉冲染料激光对血管瘤裸鼠模型瘤体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综述一 皮肤血管瘤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性胎记相关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理和技术 |
一、光敏剂 |
二、光源和光传输 |
三、氧合作用 |
四、剂量 |
临床应用 |
一、皮肤肿瘤和癌前病变 |
二、头颈部肿瘤 |
三、脑部肿瘤 |
四、肺部肿瘤 |
五、消化系统肿瘤 |
六、膀胱癌 |
七、妇科肿瘤 |
八、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
九、鲜红斑痣 |
十、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
十一、尖锐湿疣 |
十二、痤疮 |
十三、牙周病 |
十四、消化道黏膜血管病变 |
结语和展望 |
(5)基于光动力治疗仪的全固态绿激光光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管瘤治疗现状与进展 |
1.2 激光治疗血管瘤的进展 |
1.2.1 激光治疗血管瘤的原理 |
1.2.2 现有的激光治疗设备 |
第二章 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 |
2.1 三波互作用的耦合波方程 |
2.2 光学二次谐波 |
2.3 折射率椭球 |
2.4 相位匹配技术 |
2.5 有效非线性系数的计算 |
第三章 全固态Z型腔绿光激光器的研究 |
3.1 全固态侧泵激光器的热效应 |
3.2 谐振腔设计的基本原理 |
3.3 Z型腔绿光激光器 |
3.3.1 Z型谐振腔的理论计算 |
3.3.2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基于光动力治疗仪的绿激光光束整形实验研究 |
4.1 激光光束的整形技术 |
4.2 非球面透镜整形原理 |
4.3 光束整形装置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直腔型绿激光光束的整形 |
4.4.2 折叠腔绿激光光束的整形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增生性皮肤病855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皮肤血管瘤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录 |
二、英文缩略词表 |
三、中文摘要 |
四、英文摘要 |
五、论文正文:皮肤血管瘤临床治疗研究 |
1.前言 |
2.资料来源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1.个人简历 |
2.读研期间撰写的论文 |
3.致谢 |
4.课题综述:皮肤血管瘤研究进展 |
四、液氮冷冻治疗血管瘤89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褐斑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刘拥军,赵伊宁,李妍. 中医临床研究, 2021(06)
- [2]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给药方案疗效对比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远征. 山东大学, 2017(03)
- [3]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血管瘤临床与实验研究[D]. 陈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4)
- [4]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J].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2(05)
- [5]基于光动力治疗仪的全固态绿激光光源研究[D]. 潘江妮. 西北大学, 2012(01)
- [6]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增生性皮肤病855例体会[J]. 何德柱,董英豪,段振忠,郭丹,党莹,杨灿. 山东医药, 2008(31)
- [7]皮肤血管瘤临床治疗研究[D]. 刘盛秀. 安徽医科大学, 2006(12)
- [8]液氮冷冻治疗血管瘤89例观察[J]. 李伯阳,李美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01)
- [9]冷冻疗法和低温生物学近况[J]. 赵恩禄,赵彬. 中级医刊, 1987(10)
- [10]冷冻医疗概况[J]. 朱炳麟. 福建医药杂志, 19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