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氧乙酸与乙酸铜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

苯氧乙酸与乙酸铜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

一、苯氧乙酸与乙酸铜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红岩[1](2019)在《柔性羧酸类配体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表明稀土配合物的结构及其独特的磁性及荧光性能使它们在生物造影、发光传感器、金属传感、临床诊断、生物抑菌、抗肿瘤等领域具有广泛且潜在的应用。本文设计合成了2-甲酰基苯氧乙酸和间苯二甲醛缩3-氨基-4甲基苯甲酸配体,与稀土离子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稀土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光学特性和生物活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水杨醛与氯乙酸钠反应合成了2-甲酰基苯氧乙酸配体L1,通过对反应温度、时间、pH及溶剂的调控,与硝酸铽、硝酸铕、硝酸镝、硝酸钆、硝酸钐进行反应,合成了五个同构的稀土配合物Ln(L1)6(DMF){Ln=Tb(1),Eu(2),Sm(3),Dy(4),Gd(5)},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粉末衍射、单晶衍射对其进行表征,并对配合物与DNA的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配合物进行荧光测定,得出配合物1-5的量子产率分别是(%):3.43、31、0.01、6.2、1.9;荧光寿命分别为:1.4236ms、1.3558ms、12.055us、3.636us、303.306us。单晶衍射显示它们的空间结构是属于p-1点群,三斜晶系,是九配位的一维链状配合物。通过配合物与DNA结合实验表明配合物1-5与DNA的作用为静态猝灭,是自发进行的。(2)采用间苯二甲醛与3-氨基-4甲基苯甲酸缩合反应合成间苯二甲醛缩3-氨基-4甲基苯甲酸配体L2,通过对反应温度,时间,pH及溶剂的调控,与硝酸铽、硝酸谱、硝酸钬、硝酸镧进行反应,合成了4个同构的四核单笼稀土配合物Ln(L2)6(DMF)6{Ln=Tb(6),Ho(8),Pr(9),La(10)},它们的空间结构属于p-1点群,三斜晶系,硝酸铽与L2在pH下降时,还形成了双笼配合物Ln(L2)14(DMF)4{Ln=Tb(7)},有望通过pH控制晶体结构。对晶体进行红外、紫外,粉末衍射、单晶衍射表征,并对配合物与DNA的作用进行研究。单晶衍射显示它们的空间结构是属于p-1点群,三斜晶系,是九配位的笼状配合物。配合物6-10与DNA的作用为嵌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3)本课题组合成了一系列2-萘氧乙酸过渡金属配合物和一个2-甲酰基苯氧乙酸的铜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与DNA的相互作用。配合物与DNA的作用为静态猝灭,是自发进行的。

李玉珍,肖怀秋[2](2017)在《微波固相合成技术及其在多肽(氨基酸)金属螯合物合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多肽(氨基酸)金属螯合物是一种新型金属营养补充剂,具有吸收利用率高,代谢过程能耗低,转运速度快和不易被饱和等优点,而且多肽可作为金属元素配体通过小肽转运系统进入肠黏膜细胞,稳定性高,并可减少金属间拮抗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微波固相合成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多肽(氨基酸)金属螯合技术,相比传统液相合成法,具有反应速度快、反应效率高、能耗低、工艺操作简单、污染少和无废液产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多肽(氨基酸)金属配位螯合物的合成中。本文从微波固相合成的机理、影响因素、金属螯合物鉴别及其在多肽(氨基酸)金属螯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微波固相合成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微波固相合成技术在多肽(氨基酸)金属螯合物合成中的应用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谢永强[3](2013)在《芳香多羧酸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其结构与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简要综述了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历程、配位聚合物的分类、合成方法、应用、羧酸类配体的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两个具有蝎型结构的羧酸配体(3,5-二甲基苯氧基乙酸:HDMBC和3,5-二羧基苯氧基乙酸:H3OABDC)和一个以季戊四醇为骨架的含芳环多羧酸配体(1,1,1,1-(5-羟基间苯二甲酸-氧甲基)甲烷:H8L)。在水热条件下,配体HDMBC与氯化铜反应合成了配合物Cu(DMBC)2(H2O)2(1),配体H3OABDC和硝酸镍反应合成了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Ni2(OABDC)(bipy)1.5(H2O)3]n(H2O)3n(2)与[Ni4(OABDC)2(OH)2(H2O)4]n(3),配体H8L与过渡金属盐反应得到了3个具有新颖结构的配位聚合物[Zn4(L)(py)6(H2O)2](4)、[Co3(L)(py)5(H2O)2] H2O (5)和[Co2(L)0.5(OH)(H2O)](6),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和分子结构。其中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526(2) nm,b=0.7092(11) nm, c=1.0942(17) nm, β=104.567(15)°,V=1.146(3)nm3,Z=2,F(000)=478。在分子中,Cu(Ⅱ)分别与2个配体的羧基氧原子和2个水分子配位,中心离子构成稍微变形的平面四边形配位构型。分之间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自组装成稳定的二维层状超分子。利用Gauss03程序,在B3LYP/6-31G水平上对配合物1进行了量化计算,给出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和分子中各原子的净电荷布局。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吻合。配位聚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7433(5) nm, b=1.5289(5) nm, c=2.3250(7) nm, β=97.100(3)°, V=6.149(3) nm3, Z=4。堆积后呈现出3D的孔道结构。配位聚合物3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 a=1.2386(18) nm, b=1.900(3) nm, c=1.369(2) nm, β=111.844(13)°,V=2.990(8) nm3, Z=4。堆积后成2D的层状平面结构。配位聚合物4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堆积之后呈现出孔道结构,其孔道的大小占单胞体积的20.9%,孔道中可以容纳7.9%溶剂分子。配位聚合物5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堆积后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开放孔洞的孔道,其大小大约为晶胞体积的24.7%,可以容纳8.7%的溶剂分子。配位聚合物6属立方晶系,Pn-3n空间群,堆积之后存在一个较大的空穴结构,其大小大约为晶胞体积的60.7%。另外,初步测试了配合物1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和体外抑菌作用。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1对油菜根的生长调节活性高于配体,在0.01ppm时达到最大,值为275.2%。体外抑菌作用表明配合物1对枯草杆菌、变形杆菌、志贺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好。并对配合物2做了染料吸附、对环己烯的催化氧化的研究。配位聚合物2的染料吸附试验表明配位聚合物2对甲基橙的吸附容量为6.9×10-6mmol/g,吸附百分率为65%。催化环己烯试验表明配位聚合物2可以将环己烯选择性的催化氧化成环己烯酮,其两次的选择性平均为72.7%,环己烯的平均转化率为84.2%。由配位聚合物46热学性质实验可知,配位聚合物46在100℃前能够稳定的存在,另外,由于它们特有的孔道或空穴结构,可以做为微孔材料,在气体吸附和离子交换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李延斌[4](2011)在《基于PEI的亚胺乙酸型复合螯合材料IAA-PEI/SiO2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螯合吸附材料,是在固体基质表面键合有对金属离子具有螯合功能基团的固体(微粒)材料.螯合吸附材料在环境保护、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生化分离及催化剂科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螯合功能基团有多种类型,如亚氨乙酸型、Schiff碱型、水杨酸型、8-羟基喹啉型以及偕氨肟型等,在这些类型的螯合基团中,由于亚氨乙酸(IAA)型螯合基团对重金属、贵金属及稀土离子具有广泛的强螯合作用,因此,亚氨乙酸型螯合材料在金属离子的分析检测、重金属离子的除去、稀土及贵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与提取、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及其金属络合物在催化氧化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显然,积极发展亚氨乙酸型螯合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课题通过精心的分子设计,以聚乙烯亚胺(PEI)为出发物质,通过偶合接枝与大分子反应,制备了亚胺乙酸型复合螯合材料IAA-PEI/SiO2,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及化学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亚胺乙酸型螯合材料IAA-PEI/SiO2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深入考察了主要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制备反应机理;深入研究了该复合螯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与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与吸附机理,探讨了吸附热力学;通过与Cu(Ⅱ)离子的配位螯合,制备了固载化的亚胺乙酸-Cu(Ⅱ)配合物催化剂,分别将其用于乙苯与苯甲醇的分子氧催化氧化过程,实现了两种有机物绿色、高效的催化氧化,并深入探索了催化氧化机理。复合螯合材料IAA-PEI/SiO2既具有亚胺乙酸型螯合材料的强螯合特性,又具有硅胶微粒诸多优良性能(高的机械强度、高比表面、优异的热与化学稳定性等)。该高性能复合螯合材料的制备具有明显的科学意义,可以预期,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以偶联剂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媒介,将聚胺大分子PEI偶合接枝到经活化的微米级硅胶微粒表面,制得接枝微粒PEI/SiO2;以氯乙酸为试剂,通过氯乙酸与接枝大分子PEI链上伯胺与仲胺基团之间的亲核取代反应,将亚氨乙酸基团键合于硅胶微粒表面,形成了含有高密度多齿配基(二齿或三齿配基)的亚氨乙酸型螯合材料IAA-PEI/SiO2;考察研究了各种主要因素对亲核取代反应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该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优化了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微粒PEI/SiO2与氯乙酸之间的亲核取代反应遵循SN2的反应历程,适宜的反应条件为:温度为60℃,以NaHCO3为缚酸剂,缚酸剂的最佳用量应该为氯乙酸用量的一倍。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可制得IAA键合率为72%(基于PEI大分子链上的伯胺与仲胺基团的量)的微粒材料IAA-PEI/SiO2。接着,本研究详细考察了IAA-PEI/SiO2对几种重金属离子的螯合吸附性能,深入研究了IAA-PEI/SiO2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与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凭借亚胺乙酸基团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螯合作用与静电作用的协同(前者作用为主驱动力),螯合材料IAA-PEI/SiO2对重金属离子可产生强的螯合吸附作用,尤其对Ni2+表现出很强的螯合吸附能力,常温下吸附容量可达10g/100g(0.17mol/100g);IAA-PEI/SiO2对几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的顺序为Ni2+>Pb2+>Cu2+>Cd2+;IAA-PEI/SiO2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为一放热过程,且为焓驱动的过程,升高温度,吸附容量降低;在可抑制金属离子水解的pH范围内,介质的pH值越高,IAA-PEI/SiO2的螯合吸附能力越强,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越高。本文也考察研究了IAA-PEI/SiO2对几种稀土金属离子的螯合吸附行为,探讨了吸附机理与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亚氨乙酸基团与稀土离子之间同样存在静电作用与配位螯合作用的协同,IAA-PEI/SiO2对稀土离子也可产生较强的螯合吸附作用;由于亚氨乙酸配基与稀土离子之间的配键以离子性为主,所形成的配离子稳定性较差,使得IAA-PEI/SiO2对稀土离子的吸附容量低于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由于镧系离子十分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质,使IAA-PEI/SiO2显示出对Nd3+、Ce3+、Eu3+等三种离子的螯合吸附能力相差不大,50℃下吸附容量为0.11mol/100g;与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相反,IAA-PEI/SiO 2对稀土离子的吸附过程为一吸热过程,且为熵驱动的过程,升高温度,吸附容量增加;在可抑制稀土金属离子水解的pH范围内,介质的pH值越高, IAA-PEI/SiO2对稀土金属离子的螯合吸附能力越强。最后,本研究使IAA-PEI/SiO2与铜(Ⅱ)离子配位螯合,形成固载化的亚胺乙酸-铜配合物Cu(Ⅱ)-IAA-PEI/SiO2。将Cu(Ⅱ)-IAA-PEI/SiO2用作非均相催化剂,用于分子氧氧化乙苯与苯甲醇的氧化反应,研究了催化活性与影响催化氧化反应的主要因素,探索了催化氧化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非均相催化剂Cu(Ⅱ)-IAA-PEI/SiO2可在常压条件下有效地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的过程,主产物为苯乙酮;催化氧化反应遵循自由基链式的机理,伴随着不同价态的Cu元素的相互转变,乙苯不断地被分子氧高选择性地氧化为苯乙酮,130℃下进行10 h,苯乙酮的得率可达到近于40%;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本研究还将Cu(Ⅱ)-IAA-PEI/SiO2与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 TEMPO)构成复合催化剂,实施了苯甲醇的分子氧的催化氧化,探讨了反应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该复合催化剂可高效地催化分子氧氧化苯甲醇的过程,高选择性地将苯甲醇氧化为苯甲醛,在温和条件下(常压下的氧气、80℃),苯甲醇的转化率可达75%。

赖博文[5](2011)在《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氧乙酸类化合物是一类活性很高、应用很广的苯氧羧酸化合物,主要用做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浓度低时,可以作为农作物的生长调节剂,提高作物的成花率、授粉率和产量,促进农作物的成熟,保证农作物的质量;浓度高时,可以防除杂草,属激素型除草剂。此外,苯氧乙酸类化合物还是医药、农药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同时具有矿石浮选抑制性能。因此,近年来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我们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苯氧乙酸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合成了四个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和五个H3BTA的金属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以3,5-二羟基苯甲酸、2,6-二羟基异烟酸、1,2,3-三羟基苯作为原料,根据Williamson Synthesis原理分别与一氯乙酸在强碱性条件下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合成了3种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另外,用双酚A和溴乙酸乙酯进行取代反应后,得到的产物在碱性条件下再进行水解得到2,2-二(4-氧乙酸基苯基)丙烷;它们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且得到证实。2.以合成的1,2,3-三氧乙酸基苯作为配体,通过降温法合成了5个苯氧乙酸的金属配合物,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并对它的配位特点进行了描述。3.在不同浓度下用滤纸片法对1,3,5-二氧乙酸基苯甲酸、2-氧乙酸基-6-羟基异烟酸、1,2,3-三氧乙酸基苯、2,2-二(4-氧乙酸基苯基)丙烷,配合物[Co1.5(BTA)·6H2O]6H2O, [Co3(BTA)2(4,4’-bipy)(H2O)8]·8H2O, [Co(HBTA)(2,2’-bipy) (H2O)2]·2H2O, [Co(HBTA)(phen)(H2O)2]·H2O, [Cu(HBTA)(phen)(H2O)2]H2O对枯草芽抱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新型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及金属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谢兴磊[6](2009)在《2-苯并咪唑基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提出苯并咪唑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因而在医药、材料、催化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2-苯并咪唑基化合物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2-苯并咪唑基化合物及配合物,另外采用水热法,以1,10-邻菲咯啉和3-氟-4-氰苯氧乙酸与金属盐组装得到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核磁共振、热重分析、电化学、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分子及分子组装体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1.设计合成了12种2-苯并咪唑基化合物:1,5-双(2-苯并咪唑基)-3-硫杂戊烷(L1)、2-((2-苯并咪唑基)-甲氧基)苯酚(L2)、1,2-双((2-苯并咪唑基)-甲氧基)苯(L3)、1,3-双((2-苯并咪唑基)-甲氧基)苯(L4)、1,4-双((2-苯并咪唑基)-甲氧基)苯(L5)、2-((2-甲氧基苯)氧甲基)苯并咪唑(L6)、8-((2-苯并咪唑基)甲氧基)喹啉(L7)、2-((8-喹啉胺基)甲基)苯并咪唑(L8)、2,5-双((2-苯并咪唑基)甲硫基)-1,3,4-噻二唑(L9)、2-((2-苯并(?)唑基)硫甲基)苯并咪唑(L10)、2-((2-苯并咪唑基)甲氧基)苯甲醛(L11)、2-((1-萘基)氧甲基)苯并咪唑(L12)。其中L2,L7,L12得到单晶结构。结构中化合物分子基本共面且每个晶胞都有一个结晶水。以该水分子为桥连形成的氢键,加上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二者决定了晶胞的稳定性。2.利用过渡金属盐与L7和L9进行组装得到7个金属配合物:[Cu(L7)Cl2](M1)、[Cu(L7)(H2O)SO4·2H2O]n(M2)、[Cd2(L7)2Cl4·Cd(L7)(H2O)Cl2]·H2O(M3)、[Cu(L7)2(ClO4)2]·2H2O(M4)、[Co(L7)2(ClO4)2]·3H2O(M5)、[(Ni(L7)2(ClO4)2]·2H2O(M6)和[Cd(L9)2(CH3OH)2]·(NO3)2(M7)。M1,M2,M3,M7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法测定了结构,其中M1中心离子铜(Ⅱ)为三角双锥构型;M2中心铜(Ⅱ)离子为扭曲八面体,SO42-作为桥连形成一维双链聚合物;M3中有两种组装体且比例为1:1,中心离子Cd(Ⅱ)均为六配位,其中之一含有’Cl’桥结构;M7中心离子Cd(Ⅱ)为完美的正八面体构型。另外,M1、M2、M3各有一对相应的氧化还原峰;M1,M3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质,M7荧光淬灭。3.利用过渡金属盐与1,10-邻菲咯啉水热合成得到了2个金属配合物:[Cu(phen)(H2O)2SO4]n、[Zn(phen)3]·(ClO4)2(phen=1,10-phenanthroline)。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法测定了结构,[Cu(phen)(H2O)2SO4]n中心离子铜(Ⅱ)为扭曲八面体,通过SO42-为桥连形成双链聚合物;[Zn(phen)3]·(ClO4)2]中心离子为六配位结构。另外,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均向发生红移,荧光强度较配体减小,其中[Cu(phen)(H2O)2SO4]n荧光淬灭。4.利用过渡金属盐与3-氟-4-氰苯氧乙酸(CFPOAH)水热合成得到3-氟-4-羧基苯氧乙酸与铜配合物([Cu(CFPOAH)2(H2O)2]),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法测定了3-氟-4-羧基苯氧乙酸及其与铜的配合物的单晶结构,配合物中心离子为扭曲的八面体构型。

刘劲松[7](2007)在《低维CdS、ZnS和ZnO等纳米材料的固相合成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等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探索其制备过程、反应机制,对深入研究其尺寸及物性关联、最终设计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合成往往是在溶液或气相中进行,由于诸多缺点受到限制。本文从简单合成、绿色高效要求出发,选择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等低维纳米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固相反应为基础,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加热方式等因素,用低温固相、熔盐和添加剂与微波辅助等方法进行了合成研究,详细探索了合成反应机理,对产物结构、形貌和光、电等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在系统研究不同反应温度、不同添加剂条件下低温固相反应合成硫化镉纳米粒子的基础上,发现粒子尺寸、产物晶型和紫外-可见吸收性能的变化,推测了硫化镉纳米粒子的尺寸和晶型控制机理;研究了对苯二甲酸存在条件下合成硫化镉纳米粒子的反应,发现对苯二甲酸以特殊复合物的形式有效地阻止了产物粒子的长大;以氯化胆碱为熔盐通过特殊的低温反应获得了六方CdS纳米粒子;研究了微波辅助合成CdS纳米粒子的反应,发现微波辐射时间和方式影响着粒子的尺寸和晶型。针对不同合成反应的比较,发现低温固相反应合成硫化镉纳米粒子在合成方面存在较大优势。在系统研究不同反应温度、不同反应时间、不同添加剂条件下低温固相反应合成硫化锌纳米粒子的基础上,发现粒子尺寸和产物紫外-可见吸收性能的变化,发现十二烷基胺以不同的反应方式在较高温度下保持着粒子的较小粒径,推测了其粒子的尺寸控制机理;研究了NaCl存在下熔盐合成六棱柱状ZnS纳米材料的形貌与紫外-可见吸收性能和发光性能,发现原始反应物、不同熔盐、添加剂等因素均控制着产物的形貌。针对不同合成反应的比较,发现对于不同形貌和性能的硫化锌纳米粒子可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在变换熔盐种类及原始反应物的条件下,研究了熔盐合成不同形貌ZnO纳米材料的反应,发现产物的形貌对熔盐和反应物的依赖性;研究了熔盐来源对ZnO纳米粒子尺寸的影响,发现外加熔盐为粒子的长大提供了合适的环境;研究了ZnO一维纳米材料的微波辐射和添加剂PEG400的辅助合成反应,发现微波辐射有利于纳米棒的形成,添加剂PEG400可以控制产物某些晶面的生长,从而获得不同形貌和发光性能的产物。在NaCl-KCl混合熔盐存在条件下,研究了合成Co3O4纳米棒的反应,结果表明熔盐阴离子Cl-促进了纳米棒的生成,发现不同尺寸的钴粒子前驱体、不同熔盐控制着不同形貌产物的生成;通过不同添加剂、不同熔盐的共同作用又得到了具有较好电容性能的Co3O4纳米粒子。两种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点,为不同形貌四氧化三钴纳米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不同选择。研究了微波辐射和添加剂辅助合成金属镍和氧化镍的反应,发现反应温度、加热时间、前驱体与添加剂的混合方式等因素影响着最终产物的类型和尺寸,产物具有较好的循环伏安特性和充放电性能。在上面研究基础上,对合成产物的种类进行扩展。研究了金属Ag单质和金属配位化合物PbC2O4的简单快速合成;研究了微波辐射时间和方式对产物金属铜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产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针对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等纳米材料的这些研究是对固相反应的较为深入地发展,可以为不同形貌及性能纳米材料的获得和大批量生产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柏延[8](2007)在《苯氧(硫、亚砜、砜)乙酸类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可剪裁性、丰富的拓扑结构和在离子交换、气体存储、分子磁学、多相催化、非线性光学、手性拆分等领域的巨大潜在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当前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苯氧乙酸类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在过去十几年已经有很多报道。本文设计合成了对硝基苯氧乙酸、对硝基苯硫乙酸、对硝基苯亚砜乙酸、对硝基苯砜乙酸等八个配体,对其结构用核磁及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利用所制得的配体通过自组装方法与二价金属钴、铜、锌、镍等构建出十五个全新的配位聚合物,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十个零维和五个一维配位聚合物中,配体在构筑配位聚合物时不仅可以以抗衡离子的形式存在,而且它的羧基氧原子还可以以单齿配位、双齿配位等多种配位模式与金属配位;探讨了不同配体对配位聚合物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1,10-二氮杂菲和4,4’-联吡啶作为第二个配体来调节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得出1,10-二氮杂菲的存在会占据金属的配位点,阻碍其它配体的配位,而4,4’-联吡啶的加入则可使配合物的维数增加。此外,我们利用2,6—二甲基—3,5—吡啶二羧酸与二价金属Co和Cu构造出具有零维、一维和二维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四个,探讨了不同溶剂对配位聚合物结构的影响。

苏小宝[9](2007)在《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配位化学的角度研究了黑荆树单宁及其衍生物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特性,为高度开发和利用单宁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黑荆树单宁、橡椀单宁和单宁酸的加质子常数及其与若干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考察了单宁结构单元对Fe3+、Cu2+、Zn2+、Ni2+离子络合选择性的影响,讨论了影响加质子常数和稳定常数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提纯对黑荆树单宁络合稳定常数的影响不大,黑荆树单宁对Fe3+离子的络合稳定常数比EDTA大。其次,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了温度、亚硫酸氢钠浓度等反应条件对黑荆树单宁的磺化度的影响,解析了磺化黑荆树单宁的磺化度与其络合稳定常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磺化改性增强了黑荆树单宁的配位能力,提高其对金属离子的络合选择性。接着,对黑荆树单宁进行羧甲基化改性,研究了羧甲基化黑荆树单宁的络合性质,结果表明二取代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的配位能力略有下降。最后,采用FTIR、UV-Vis等表征了黑荆树单宁及其衍生物与金属配合物的配位结构和配比,结果表明,配体主要以酚羟基、羧基与金属离子配位;络合物的配比与金属离子、配体种类、体系的pH值有关。

肖英慧[10](2006)在《对羧基苯氧羧酸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化学研究》文中指出配位聚合物已成为当前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及材料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目前羧酸配位聚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苯二甲酸,均苯三甲酸等刚性芳香多羧酸配体。本论文设计合成了3个对羧基苯氧羧酸有机桥配体,采用自组装和水热法建构出18个具有单核、双核大环、一维链和层状的羧基苯氧羧酸金属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和晶体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对羧基苯氧羧酸呈现出单齿、双齿、三齿、四齿桥联配位方式,且具有较好的刚柔特性。此外,探究了反应体系的pH值、溶剂、不同金属盐和氮杂环等条件因素对配合物的合成与拓扑结构的影响。

二、苯氧乙酸与乙酸铜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苯氧乙酸与乙酸铜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柔性羧酸类配体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研究
        1.2.1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特点
        1.2.2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1.3 席夫碱配合物的发展
        1.3.1 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3.2 席夫碱配合物的应用
    1.4 稀土羧酸配合物荧光传感的发展及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第2章 2-甲酰基苯氧乙酸稀土配合物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仪器测试方法
    2.4 2-甲酰基苯氧乙酸配体L1 的合成
    2.5 稀土配合物
        2.5.1 实验方案
        2.5.2 红外分析
        2.5.3 UV-vis分析
        2.5.4 粉末衍射
        2.5.5 晶体结构分析
        2.5.6 配合物1-5 的荧光分析
    2.6 稀土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2.6.1 引言
        2.6.2实验
        2.6.3 稀土配合物与ct-DNA的紫外光谱研究
        2.6.4 稀土配合物与EB-DNA的荧光光谱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间苯二甲醛缩3-氨4-甲基苯甲酸稀土配合物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
    3.3 间苯二甲醛缩3-氨基4-甲基苯甲酸配体L2 的合成
    3.4 稀土配合物
        3.4.1 实验方案
        3.4.2 红外分析
        3.4.3 UV-vis分析
        3.4.4 粉末衍射
        3.4.5 晶体结构分析
    3.5 稀土配合物与ct-DNA紫外光谱研究
        3.5.1 引言
        3.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5.3 稀土配合物与ct-DNA的紫外光谱分析
        3.5.4 稀土配合物与ct-DNA的荧光光谱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渡金属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4.1 前言
    4.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4.3 过渡金属配合物与ct-DNA的紫外光谱图
    4.4 过渡金属配合物与EB-DNA的荧光光谱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进-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微波固相合成技术及其在多肽(氨基酸)金属螯合物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固相合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1.1 微波固相合成机理
    1.2 微波固相合成影响因素
        1.2.1 多肽(氨基酸)与金属螯合剂配比
        1.2.2 微波辐射时间与辐射功率
        1.2.3 引发剂
        1.2.4 脱酸剂
        1.2.5 反应物粒度
2 微波固相合成产物的鉴别方法
    2.1 红外光谱法
    2.2 紫外光谱法
    2.3 热重分析-差热分析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电发射光谱元素分析
    2.4 x-ray粉末衍射分析
3 微波固相合成技术在多肽(氨基酸)金属螯合物制备中的应用
4 展望
    4.1 微波固相合成装置的改良
    4.2 引发剂的合理选择
    4.3 合成工艺的优化

(3)芳香多羧酸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其结构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展
    1.1 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历程
    1.2 配位聚合物的分类
        1.2.1 按照空间拓扑结构
        1.2.2 按照配体的种类
        1.2.2.1 含氮杂环类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
        1.2.2.2 CN 类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
        1.2.2.3 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
    1.3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3.1 溶液法
        1.3.2 水热法和溶剂热法
        1.3.3 扩散法
        1.3.4 升华法
        1.3.5 超声法
        1.3.6 微波法
    1.4 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1.4.1 储氢材料
        1.4.2 磁性材料
        1.4.3 非线性光学材料
    1.5 羧酸类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5.1 脂肪族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
        1.5.2 刚性芳香羧酸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
        1.5.3 柔性含芳环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
    1.6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蝎形多羧酸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2.1 二维层状超分子骨架 CU(DMBC)_2(H_2O)_2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性质及其量子化学的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1.1 试剂与仪器
        2.1.1.2 3, 5-二甲基苯氧基乙酸(HDMBC)的合成
        2.1.1.3 配合物 Cu(DMBC)_2(H_2O)_2的合成
        2.1.1.4 配合物 Cu(DMBC)_2(H_2O)_2的晶体结构测定
        2.1.1.5 理论计算
        2.1.2 结果与讨论
        2.1.2.1 配合物 Cu(DMBC)_2(H_2O)_2的晶体结构
        2.1.2.2 自然键轨道分析
        2.1.2.3 红外光谱
        2.1.2.4 热重分析
        2.1.2.5 植物生长活性
        2.1.2.6 抑菌活性
        2.1.3 结论
    2.2 3,5-二羧基苯氧乙酸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的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1.1 试剂与仪器
        2.2.1.2 3, 5-二羧基苯氧基乙酸(H3OABDC)的合成
        2.2.1.3 配合物 2 的合成
        2.2.1.4 配合物 3 的合成
        2.2.1.5 配合物 2 的晶体结构测定
        2.2.1.6 配合物 3 的晶体结构测定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配合物[Ni_2(OABDC)(bipy)1.5(H_2O)_3]n(H_2O)_3n(2)的晶体结构
        2.2.2.2 配合物[Ni_4(OABDC)_2(OH)_2(H_2O)_4]n(3)的晶体结构
        2.2.2.3 配位聚合物 2 与 3 的红外光谱
        2.2.2.4 配位聚合物 2 的热重分析
        2.2.2.5 配位聚合物 2 对染料甲基橙的吸附试验
        2.2.2.5.1 甲基橙染料分子工作曲线的测定
        2.2.2.5.2 配位聚合物 2 对甲基橙吸附量的计算
        2.2.2.6 配位聚合物 2 对环己烯的催化氧化试验
        2.2.3 结论
3 以季戊四醇为骨架的含芳环多羧酸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配体的合成
        3.2.2.1 季戊四醇四苯磺酸酯的合成
        3.2.2.2 四溴代季戊烷的合成
        3.2.2.3 配体 H_8L 的合成
        3.2.2.4 配合物 4 的合成
        3.2.2.5 配合物 5 的合成
        3.2.2.6 配合物 6 的合成
        3.2.2.7 配合物 4 的晶体结构测定
        3.2.2.8 配合物 5 的晶体结构测定
        3.2.2.9 配合物 6 的晶体结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位聚合物[Zn_4(L)(py)_6(H_2O)_2](4)的晶体结构
        3.3.2 配位聚合物[Co_3(L)(py)_5(H_2O)_2] H_2O (5)的晶体结构
        3.3.3 配位聚合物[Co_2(L)0.5(H_2O)_2](6)的晶体结构
        3.3.4 配位聚合物 4~6 的红外光谱
        3.3.5 配位聚合物 5、6 的热重分析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基于PEI的亚胺乙酸型复合螯合材料IAA-PEI/SiO2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与螯合材料
        1.1.1 重金属废水的污染现状及其来源
        1.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1.1.3 重金属离子的治理与螯合材料的应用
    1.2 稀土金属的提取与螯合材料
        1.2.1 稀土材料的重要应用
        1.2.2 稀土金属的湿法冶炼与螯合材料的固相萃取
    1.3 螯合树脂与亚胺乙酸型螯合材料
        1.3.1 螯合树脂及其分类
        1.3.2 亚胺乙酸型螯合材料
    1.4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4.1 过渡金属配合物在催化氧化领域的应用
        1.4.2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固载化
    1.5 本课题的目标与创新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亚胺乙酸型的复合螯合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试剂及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螯合微粒IAA-PEI/Si0_2 的制备与表征
        2.2.1 接枝微粒PEI/Si0_2 的制备与表征
        2.2.2 复合螯合微粒IAA-PEI/Si0_2 的制备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复合螯合材料IAA-PEI/Si0_2 的制备
        2.3.2 复合螯合材料IAA-PEI/Si0_2 的表征
        2.3.3 各种因素对螯合吸附材料IAA-PEI/Si0_2 的制备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AA-PEI/Si0_2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吸附行为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IAA-PEI/Si0_2 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的测定
        3.2.1 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3.2.2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3.2.3 考察不同因素对IAA-PEI/Si0_2 吸附性能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附动力学曲线
        3.3.2 等温吸附线
        3.3.3 介质pH 对IAA-PEI/Si0_2 吸附性能的影响及螯合吸附机理
        3.3.4 IAA-PEI/Si0_2 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AA-PEI/Si0_2对稀土离子的螯合吸附行为
    4.1 试剂与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IAA-PEI/Si0_2 对稀土离子的等温吸附试验
        4.2.1 吸附动力学实验
        4.2.2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4.2.3 考察不同因素对IAA-PEI/Si0_2 吸附性能的影响
        4.2.4 考察IAA-PEI/Si0_2 对不同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IAA-PEI/Si0_2 对Nd~(3+)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4.3.2 功能微粒IAA-PEI/Si0_2 与PEI/Si0_2 对Nd~(3+)离子的等温吸附线
        4.3.3 螯合微粒IAA-PEI/Si0_2 吸附稀土离子能力与吸附重金属离子能力的比较
        4.3.4 介质pH 对IAA-PEI
        4.3.5 温度对IAA-PEI/Si0_2微粒吸附稀土离子性能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
        4.3.6 螯合微粒IAA-PEI/Si0_2 对不同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u(Ⅱ)-IAA-PEI/Si0_2的催化氧化性能
    5.1 药品与试剂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固载化亚胺乙酸-铜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5.3 催化分子氧氧化实验
        5.3.1 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的实验
        5.3.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产物混合物中苯乙酮含量
        5.3.3 催化分子氧氧化苯甲醇的实验
        5.3.4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产物混合物中苯甲醛含量
    5.4 结果与讨论
        5.4.1 Cu(Ⅱ)-IAA-PEI/Si0_2 的红外光谱图
        5.4.2 固体催化剂Cu(Ⅱ)-IAA-PEI/Si0_2 的化学结构
        5.4.3 Cu(Ⅱ)-IAA-PEI/Si0_2 在分子氧氧化乙苯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5.4.4 Cu(Ⅱ)-IAA-PEI/Si0_2 在分子氧氧化苯甲醇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除草剂概述
    1.2 苯氧羧酸类化合物概述
    1.3 苯氧乙酸类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
        1.3.1 配位聚合物的自组装
        1.3.2 苯氧乙酸类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概况
第2章 苯氧乙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苯氧乙酸类化合物的合成
        2.2.2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苯氧乙酸类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 H_3BTA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2.1 H_3BTA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3.2.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3.2.3 晶体结构分析
第4章 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及H_3BTA金属配合物抑菌活性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受试菌株和苯氧乙酸化合物
        4.2.2 主要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准备及方法
        4.3.1 培养基及溶液的制备
        4.3.2 药物溶液的制备
        4.3.3 滤纸片的制备
        4.3.4 菌悬液的配制
        4.3.5 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及H3BTA的金属配合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4.3.6 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及H3BTA的金属配合物抑菌效力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前言
    5.2 下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2-苯并咪唑基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2-苯并咪唑的合成
        1.1.1 有机酸和邻苯二胺反应制备2-苯并咪唑化合物
        1.1.2 微波法合成2-苯并咪唑化合物
        1.1.3 其他方法合成2-苯并咪唑化合物
    1.2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应用
        1.2.1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药用活性
        1.2.2 苯并咪唑化合物的抗蚀性
        1.2.3 苯并咪唑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1.2.4 聚苯并咪唑(PBI)的应用
    1.3 2-苯并咪唑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现状
        1.3.1 线型配体
        1.3.2 非线型配体
    1.4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苯并咪唑基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
        2.1.1 仪器及试剂
        2.1.2 实验原理
        2.1.3 中间体的合成
        2.1.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1.5 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检测
    2.2 结果与讨论
        2.2.1 2-((2-苯并咪唑基)甲氧基)苯酚的结构
        2.2.2 8-((2-苯并咪唑基)甲氧基)喹啉结构
        2.2.3 2-((1-萘基)氧甲基)苯并咪唑结构
        2.2.4 苯并咪唑的光谱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2-苯并咪唑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3.1 实验
        3.1.1 仪器及试剂
        3.1.2 配合物的合成
        3.1.3 晶体结构解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u(L_7)Cl_2]结构及性质
        3.2.2 [Cu(L_7)(H_2O)SO_4·2H_2O]_n结构及性质
        3.2.3 [Cd_2(L_7)_2·Cl_4·Cd(L_7)(H_2O)Cl_2]·H_2O结构及性质
        3.2.4 M_4、M_5、M_6红外光谱
        3.2.5 [Cd(L_9)_2(CH_3OH)_2]·(NO_3)_2结构及性质
    3.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四章 邻菲咯啉铜(Ⅱ)、锌(Ⅱ)配合物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配合物的合成
        4.1.3 晶体结构解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u(phen)(H_2O)SO_4]_n配合物结构及光谱
        4.2.2 [Zn(phen)_3]·(ClO_4)_2配合物结构及光谱
    4.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五章 3-氟-4-氰基苯氧乙酸及其与铜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化合物的合成
        5.1.3 晶体结构解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CFPOAH结构及3-氟-4-氰苯氧乙酸红外光谱
        5.2.2 [Cu(CFPOAH)_2(H_2O)_2]结构及红外光谱
    5.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结论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低维CdS、ZnS和ZnO等纳米材料的固相合成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合成方法
        1.2.1 气相法
        1.2.2 液相法
        1.2.3 固相法
    1.3 固相化学反应概述
    1.4 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固相合成研究进展
        1.4.1 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低温固相合成进展
        1.4.2 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熔盐法合成进展
        1.4.3 微波与添加剂辅助的固相反应进展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原理、路线、仪器、原材料及表征方法
    2.1 试验原理和路线
        2.1.1 试验原理
        2.1.2 试验路线
    2.2 试验仪器及原材料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原材料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透射电镜分析
        2.3.4 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和光致发光谱测试与分析
        2.3.5 热重测试与分析
        2.3.6 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第三章 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固相合成及表征
    3.1 硫化镉半导体纳米粒子的低温固相合成及其相控制研究
        3.1.1 样品的制备
        3.1.2 结果与讨论
    3.2 硫化镉的对苯二甲酸模板固相合成及表征
        3.2.1 样品制备
        3.2.2 结果与讨论
    3.3 硫化镉的有机混合熔盐合成
        3.3.1 样品的制备
        3.3.2 结果与讨论
    3.4 硫化镉纳米粒子的微波固相合成
        3.4.1 样品的制备
        3.4.2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4.1 硫化锌纳米材料的固相合成及其光吸收性能研究
        4.1.1 样品制备
        4.1.2 结果与讨论
    4.2 六棱柱状硫化锌的熔盐合成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5.1 不同形貌氧化锌的外加熔盐分解与氧化合成
        5.1.1 样品的制备
        5.1.2 结果与讨论
    5.2 氧化锌的内生熔盐合成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结果与讨论
    5.3 氧化锌的微波与添加剂辅助合成
        5.3.1 氧化锌纳米棒的微波固相合成
        5.3.2 表面活性剂PEG400 存在下氧化锌纳米棒的微波热分解合成
        5.3.3 表面活性剂PEG400 存在下氧化锌六棱锥和双六棱锥的热分解合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氧化三钴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6.1 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熔盐合成
        6.1.1 样品的制备
        6.1.2 结果与讨论
    6.2 四氧化三钴纳米粒子的熔盐合成
        6.2.1 样品的制备
        6.2.2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氧化镍和金属镍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7.1 微波及PEG400 分别辅助合成金属镍及氧化镍电极材料
        7.1.1 样品的制备
        7.1.2 结果与讨论
    7.2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其它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8.1 金属银单质及金属配合物草酸铅纳米材料的低温固相合成
        8.1.1 样品的制备
        8.1.2 结果与讨论
    8.2 表面活性剂PEG400 存在下单质铜的微波固相合成
        8.2.1 样品的制备
        8.2.2 结果与讨论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主持及参与的研究项目

(8)苯氧(硫、亚砜、砜)乙酸类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配位聚合物的组成
        1.1.1 无机组分
        1.1.2 有机组分
    1.2 配位聚合物的结构
        1.2.1 配位聚合物常见的拓扑结构
        1.2.2 配位聚合物常见的次级结构单元
    1.3 苯环杂原子乙酸类配位聚合物的研究状况
        1.3.1 苯氧乙酸类配位聚合物
        1.3.2 苯氨基乙酸类配位聚合物
        1.3.3 苯硫(亚砜、砜)乙酸类配位聚合物
    1.4 选题依据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配体的制备
        2.2.1 配体邻硝基苯硫乙酸(1)的合成
        2.2.2 配体对硝基苯硫乙酸(2)的合成
        2.2.3 中间体对氯苯硫乙酸(3)的合成
        2.2.4 配体邻硝基苯亚砜乙酸(4)的合成
        2.2.5 配体对硝基苯亚砜乙酸(5)的合成
        2.2.6 配体对氯苯亚砜乙酸(6)的合成
        2.2.7 配体对硝基苯氧乙酸(7)的合成
        2.2.8 配体对硝基苯砜乙酸(8)的合成
        2.2.9 配体对甲基苯砜乙酸(9)的合成
    2.3 配合物的制备
    2.4 X-射线衍射实验和单晶结构分析
        2.4.1 X-射线衍射实验
        2.4.2 单晶结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3.1 苯氧(硫、亚砜、砜)乙酸类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3.1.1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
        3.1.2 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
        3.1.3 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
        3.1.4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
        3.1.5 配合物5的晶体结构
        3.1.6 配合物6的晶体结构
        3.1.7 配合物7的晶体结构
        3.1.8 配合物8的晶体结构
    3.2 1,10-二氮杂菲调节的苯硫(砜)乙酸类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3.2.1 配合物9的晶体结构
        3.2.2 配合物10的晶体结构
    3.3 4,4′-联吡啶调节的苯亚砜乙酸类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3.3.1 配合物11~15的晶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论文期间的其它工作
    4.1 配体2,6—二甲基—3,5—吡啶二羧酸的合成
    4.2 配合物的合成
        4.2.1 配合物C_(18)H_(32)CoN_2O_(16)(16)的合成
        4.2.2 配合物C_(18)H_(32)CuN_2O_(16)(17)的合成
        4.2.3 配合物C_(18)H_(16)CuN_2O_8(18)的合成
        4.2.4 配合物C_(152)H_(160)N_(32)Ni_8O_(92)(19)的合成
    4.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4.3.1 配合物16的晶体结构
        4.3.2 配合物17的晶体结构
        4.3.3 配合物18的晶体结构
        4.3.4 配合物19的晶体结构
    4.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废水治理方法和研究进展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2 重金属废水的治理方法
    1.2 植物单宁研究进展
        1.2.1 植物单宁分类和结构
        1.2.2 植物单宁的化学反应特性及应用领域
        1.2.3 植物单宁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
        1.3.1 络合物稳定常数
        1.3.2 测定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黑荆树单宁的提取、提纯和理化性质
        2.1.3 溶液的配制
        2.1.4 加质子常数和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黑荆树单宁的提纯
        2.2.2 单宁含量
        2.2.3 单宁红外光谱
        2.2.4 单宁加质子常数和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磺化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黑荆树单宁的磺化改性
        3.1.3 磺化度的测定
        3.1.4 产物的提纯
        3.1.5 磺化黑荆树单宁的红外表征
        3.1.6 加质子常数和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对黑荆树单宁磺化度的影响
        3.2.2 红外表征
        3.2.3 磺化黑荆树单宁加质子常数
        3.2.4 磺化黑荆树单宁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滴定曲线
        3.2.5 磺化度与络合稳定常数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2 黑荆树单宁的醚化和提纯
        4.1.3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提纯
        4.1.4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取代度的测定
        4.1.5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加质子常数和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取代度的测定
        4.2.2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红外表征
        4.2.3 醚化反应机理分析
        4.2.4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络合滴定曲线
        4.2.5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加质子常数
        4.2.6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荆树单宁及衍生物的络合物光谱和配比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5.1.2 黑荆树单宁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5.1.3 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
        5.1.4 紫外分析
        5.1.5 金属配合物配比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黑荆树单宁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5.2.2 黑荆树单宁衍生物及其金属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5.2.3 黑荆树单宁及其衍生物的金属化合物的配位比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对羧基苯氧羧酸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羧酸超分子配合物的研究意义
    1.2 芳香羧酸配位聚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含刚性芳香羧酸配体为建筑块的配位聚合物
        1.2.2 含柔性芳香羧酸配体为建筑块的配位聚合物
    1.3 选题依据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对羧基苯氧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
        2.1.1 主要试剂
        2.1.2 对羧基苯氧羧酸配体的制备
        2.1.3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
    2.2 元素分析与谱学表征
        2.2.1 元素分析
        2.2.2 红外光谱
    2.3 X射线衍射实验和单晶结构分析
        2.3.1 X射线衍射实验
        2.3.2 单晶结构分析
第3章 对羧基苯氧乙酸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
    3.1 基于对羧基苯氧乙酸配体形成的链状配位聚合物
    3.2 基于对羧基苯氧乙酸配体形成的层状配位聚合物
第4章 对羧基苯氧丙酸与过渡金属离子建构的配位聚合物
    4.1 对羧基苯氧丙酸配体的晶体结构
    4.2 对羧基苯氧丙酸配体构筑的零维配合物
    4.3 对羧基苯氧丙酸配体构筑的一维配合物
    4.4 对羧基苯氧丙酸配体构筑的二维配合物
第5章 对羧基苯氧异丙酸配体构筑的配合物
    5.1 基于对羧基苯氧异丙酸配体形成的单核配合物
    5.2 基于对羧基苯氧异丙酸配体形成的双核大环配合物
结语与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或送审的论文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苯氧乙酸与乙酸铜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柔性羧酸类配体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D]. 高红岩. 南昌大学, 2019(02)
  • [2]微波固相合成技术及其在多肽(氨基酸)金属螯合物合成中的应用[J]. 李玉珍,肖怀秋. 现代食品科技, 2017(02)
  • [3]芳香多羧酸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其结构与性质研究[D]. 谢永强.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4]基于PEI的亚胺乙酸型复合螯合材料IAA-PEI/SiO2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李延斌. 中北大学, 2011(06)
  • [5]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D]. 赖博文. 南昌大学, 2011(04)
  • [6]2-苯并咪唑基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谢兴磊. 青岛科技大学, 2009(08)
  • [7]低维CdS、ZnS和ZnO等纳米材料的固相合成及表征[D]. 刘劲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6)
  • [8]苯氧(硫、亚砜、砜)乙酸类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D]. 李柏延. 黑龙江大学, 2007(04)
  • [9]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D]. 苏小宝.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6)
  • [10]对羧基苯氧羧酸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化学研究[D]. 肖英慧. 黑龙江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苯氧乙酸与乙酸铜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