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俗展示”与“世俗审视”应当融合——电视剧平民化、世俗化、真实化思辨(论文文献综述)
梁光苇[1](2014)在《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1984-2010)》文中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推进电视剧市场化改革,电视剧批评理论在变化与发展中渐渐显露出影视商业美学的批评视野,本文在历史研究取向中主要采取“论从史出”的方法,试图尝试系统全景式地从1984-2010以来,在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中国电视剧批评为研究对象。力求在归纳和总结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中国电视剧批评的核心,找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可行之路。同时,期望为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提供一点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具有历史镜像与理论镜鉴意义的研究成果,更努力使该论文能成为一篇基础扎实、史料丰富、史观科学的中国电视剧类型批评的理论文章。本论文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概括:第一,对1984以来中国经济政策以及影视产业化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以期在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和影视政策的背景下,掌握影视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好的把握影视产业化进程。第二,对商业美学以及电影、电视商业美学概念进行界定,理清概念定义,以便更好的进行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研究。第三,将1984-2010有关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商品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商品化改革进程明确的把握。第四,在理清政策和影视商业美学概念的基础上,发现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特点与发展,不仅做到对历史了解而且也要做到对未来的方向的探索。
陈友军[2](2011)在《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电视艺术批评的方法论诉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研究,是在80年代末精英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渐行渐远、通俗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出现的。它同样吸取了西方思想界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但由于语境的不同,中国的文化研究已经显示出"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本身的土壤"的努力,显示出中国学界在当代影视文化研究中批判不合理的现实与重建学术理想的双重特色。因此,它呈现出的电视剧理论批评面貌可以用多元文化的"中国阐释"来描述,主要成果在于立足本土化研究的学术立场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由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共同搭建的审
陈友军[3](2011)在《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电视艺术批评的方法论诉求》文中指出中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研究,是在80年代末精英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渐行渐远、通俗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出现的。它同样吸取了西方思想界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但由于语境的不同,中国的文化研究已经显示出"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本身的土壤"的努力,显示出中国学界在当代影视文化研究中批判不合理的现实与重建学术理想的双重特色。因此,它呈现出的电视剧理论批评面貌可以用多元文化的"中国阐释"来描述,主要成果在于立足本土化研究的学术立场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由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共同搭建的审美文化平台已经初步形成,这种在电视剧领域出现的多元文化结构呈示的是一种在文本之间,尤其是在文本之中存在的对话、互动、共生、共融的文化生态关系,由此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主流、非主流以及其他各种亚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在不同电视剧类
桂青山[4](2000)在《“世俗展示”与“世俗审视”应当融合——电视剧平民化、世俗化、真实化思辨》文中研究表明 近来,贴近平民生活、反映百姓日子的电视剧,甚得人心,普遍叫好。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是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时代性进步。有文章论此道:“进入90年代,中国电视剧的面貌转向是人所共知的,从宏大的历史主题和教育意图到更加生活化和实际化,已然实现了以赢得百姓掌声为方向的创作走向……人们可以在悠然自得的心态中享受自己平视角度的生活剧,在艺术化的氛围中体味家长里短的韵味、欣赏父母姐妹的情感波折。平民化的创作走向是世纪末从电影到电视、以至不同传媒的共同特点,它是大众文化时代的召唤,是落脚于个人感受的时代
二、“世俗展示”与“世俗审视”应当融合——电视剧平民化、世俗化、真实化思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俗展示”与“世俗审视”应当融合——电视剧平民化、世俗化、真实化思辨(论文提纲范文)
(1)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198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商品属性萌芽时期中国电视剧批评商品意识兴起 |
(一) 商品观念兴起的历史背景 |
(二) 电视剧美学理论与“商品”潜意识初探 |
1. 为观众“着想” |
2. 追求质量,催生“竞争”意识 |
二、 市场化探索时期我国电视剧批评的美学理论延展与市场化理论初探 |
(一) 电视事业向市场化转轨的历史背景 |
(二) 电视剧美学意识的扩展 |
1. 有关电视剧接受美学理论初探 |
2. 电视连续剧“新观念”的兴起 |
(三) 电视剧批评理论视野的拓展 |
1. 电视文化与商业性批评前瞻 |
2. 电视剧市场理念初探 |
三、 理论自觉时期电视剧批评市场化与艺术化的双向扩展 |
(一) 文化格局的变迁与电视管理体制的变革 |
1. 文化格局的变迁 |
2. 电视体制的变革 |
3. 有关电视制片人制度的批评 |
(二) 围观通俗电视剧的百家“争鸣” |
1. 通俗电视剧批评兴起 |
2. 对通俗电视剧的批判 |
3. 对通俗电视剧的辩护 |
4. 通俗电视剧艺术本体理论的探讨 |
(三) 对电视剧“精品”意识的批评 |
1. 电视剧精品意识的提出与认知 |
2. 电视剧精品意识的学术理论思考 |
四、 产业化改革时期电视剧批评的系统化与多元化发展 |
(一) 电视产业化变革的历史背景 |
1. “制播分离”批评的兴起 |
2. 对制播分离的质疑 |
(二) 电视剧收视率批评日趋成熟 |
1. 对电视剧收视率的理性认识 |
2. 绿色收视率的提出 |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批评 |
1. 大众文化思潮下电视剧创作的“世纪论争” |
2. 电视剧消费文化批评 |
(四) 中国电视剧创意资源学理认知升级 |
1. 电视剧创作批评的多样化扩展 |
2. 新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的商业美学追求 |
(五) 电视剧类型批评的兴起 |
1. 国产青春偶像电视剧研究的深入思考 |
2. 有关国产谍战剧的批评 |
五、 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中国电视剧批评的不足 |
(一) 批评理论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
(二) 批评理论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薄弱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世俗展示”与“世俗审视”应当融合——电视剧平民化、世俗化、真实化思辨(论文参考文献)
- [1]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1984-2010)[D]. 梁光苇.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2)
- [2]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电视艺术批评的方法论诉求[J]. 陈友军.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2011(00)
- [3]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电视艺术批评的方法论诉求[A]. 陈友军.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卷), 2011
- [4]“世俗展示”与“世俗审视”应当融合——电视剧平民化、世俗化、真实化思辨[J]. 桂青山. 当代电视, 2000(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