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肛门内、外括约肌浅层切开防治外痔切除术后疼痛65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航[1](2019)在《简易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简易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肛管直肠测压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区医院肛肠科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实施简易纵切横缝术,对照组实施肛裂切除术,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疼痛、出血、尿潴留等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通过肛管直肠测压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结果:简易纵切横缝术和肛裂切除术治疗慢性肛裂疗效确切,两组都取得了100%的治愈率。观察组在住院时间、术后肛门疼痛、出血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上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感染、尿潴留、水肿、肛门狭窄、肛门失禁以及复发情况上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较对照组低,但仍处于正常水平,经肛管直肠测压评估,两种术式均不损伤肛门功能,安全性良好。结论:简易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疗效确切,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出血量少、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作为治疗慢性肛裂的常规术式之一。
张志强[2](2018)在《双“Λ”形哨兵痔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肛门修复术治疗Ⅲ期肛裂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针对III期肛裂患者合并典型哨兵痔的临床特点,将哨兵痔视为可利用的供皮区加以充分利用,设计双“∧”形哨兵痔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行肛门修复术治疗Ⅲ期肛裂。对双“∧”形哨兵痔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肛门修复术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对术后肛门外观满意度等进行观察比较,通过具体数据分析对双“∧”形哨兵痔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肛门修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予以评价。方法:对寿光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II期肛裂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双“∧”形哨兵痔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肛门修复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肛裂原位切除加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第1、3、5、7天创口疼痛指数,并对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随访3个月,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对术后肛门外观满意度,并对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1)治愈率:治疗组治愈29例,好转1例,对照组治愈27例,好转3例,两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均为1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手术时间:治疗组手术时间最长者43min,最短者32min,中位数为3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最长者22min,最短者15min,中位数为17min。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手术时间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术中出血量: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最大者45ml,最小者33ml,中位数为38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最大者45ml,最小者30ml,中位数为38ml。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术中出血量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最长者9d,最短者7d,中位数为7d;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最长者22d,最短者16d,中位数为19d。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术后创口疼痛指数:随时间延长2组患者创口疼痛程度均有缓解,但治疗组术后第1、3、5、7天创口疼痛指数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术后创口疼痛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6)术后并发症: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尿潴留(13.3%)、术后出血(3.3%)、肛门狭窄(0.0%)、肛门失禁(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尿潴留(40.0%)、术后出血(26.7%)、肛门狭窄(20.0%)、肛门失禁(2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7)术后肛门外观:通过采集III期肛裂患者术前、术后及愈合后肛门外观图像,由患者对术后、愈合后肛门外观进行评价,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对术后肛门外观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4%),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双“∧”形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肛门修复术治疗III期肛裂疗效确切。通过在传统术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双“∧”形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肛门修复术治愈肛裂的同时,既解决了合并症的去除问题,又保持了肛门外观,保护了肛门功能,具有创口小,术后疼痛差,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满足了患者的美观需求,患者依从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修涛[3](2018)在《挂线治疗小儿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采取挂线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患儿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挂线术在小儿肛周脓肿中的治疗效果及优缺点,以此来为小儿肛周脓肿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针对收治的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肛周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患儿接受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治疗,B组患儿接受肛周脓肿挂线手术治疗,针对两组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再发率、术中及术后指标以及疼痛程度等。结果:B组内共有29例患儿经治疗后均为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A组共有30例患儿经治疗后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再发率分别为10.34%、3.45%和6.90%,A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再发率分别为16.13%、6.45%和9.68%,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再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着低于B组(P<0.05),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A组(P<0.05);B组内Ⅰ级患儿例数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Ⅲ级患儿例数明显低于A组(P<0.05),但两组中疼痛程度为Ⅱ级的患儿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肛周脓肿作为临床中常见的小儿肛门科疾病,肛周脓肿挂线术和切开引流术均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治疗,且两种治疗方式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临床中应当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根据查体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方可有效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张学同[4](2018)在《改良STARR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改良STARR治疗直肠前突的疗效、安全性和临床可操作性。方法:筛选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直肠前突型ODS女性患者112例;其中,行改良STARR手术治疗的62例,作为观察组,行STARR手术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术中记录,术后查房、换药,出院后电话回访或来医院复诊的方式获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ODS评分、排粪造影结果、术后并发症等。通过对这些临床资料的整理和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评价改良STARR。结果:1.术后排粪造影结果显示,观察组为4.50±0.67mm,对照组为6.10±1.71mm;经统计学分析,术后排粪造影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患者的ODS评分,观察组为2.19±1.11分,对照组为2.72±1.29分,经统计学分析,术后两组的O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ODS评分,观察组为2.11±1.16分,对照组为3.02±1.30分,经统计学分析,术后两组的O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显效51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显效率为82.25%,对照组显效33例,有效17例,无效0例,显效率66.00%,经统计学分析,术后两组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显效51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显效率为82.25%,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0例,显效率60.00%,经统计学分析,术后6个月两组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手术用时为34.39±5.11min,对照组手术用时为30.36±3.25min,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手术用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观察组发生尿潴留10例,急便感30例,对照组中发生尿潴留者7例,急便感24例,两组中均无搏动性出血、切口感染、直肠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经统计学分析,术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尿潴留>0.05,P急便感>0.05)。结论:对于直肠前突的治疗,改良STARR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比单纯STARR术式好;改良STARR术式不但加固了直肠前壁而且减少了排便时粪便对直肠前壁的冲击作用,有益于长期疗效的维持;改良STARR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良STARR可操作性强,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韩丽[5](2017)在《白竭散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采用白竭散对肛裂术后创面局部外敷的临床疗效,与凡士林砂条外敷进行对照。明确白竭散是否对肛裂术后创面的疼痛、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中新生血管的含量以及创面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产生影响,明确白竭散是否可以促进肛裂术后创面的愈合,为白竭散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肛肠科并进行住院治疗的肛裂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手术均采用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且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开始换药,治疗组予以黄柏液擦洗+白竭散创面外用换药;对照组以黄柏液擦洗换药+凡士林砂条外敷。对2组患者术后第3d、7d疼痛进行数字评估并运用Image J软件计算术后第7d、14d的创面愈合率、病理学观察毛细血管数,免疫组化法测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结果: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疼痛均减轻,但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7天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肛裂患者的术后创面愈合率进行比较,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4天创面愈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而言,有显着提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创面毛细血管数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毛细血管数较丰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创面VEGF含量,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4天创面VEGF含量有差异,治疗组V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竭散能够减轻肛裂患者术后创面疼痛、对肛裂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率、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创面VEGF的表达均具有正向调节的作用,并促进创面愈合。
赵井美[6](2016)在《外剥内扎结合皮下痔静脉丛剥离术治疗环形混合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外剥内扎结合皮下痔静脉丛剥离术与分段结扎术在治疗环形混合痔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外剥内扎结合皮下痔静脉丛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分段结扎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感、肛门狭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第1次排便出血,术后第1天疼痛,术后3个月肛门狭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2.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第7天排便时出血、第7天、12天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感、术后1个月肛门狭窄)、住院时间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外剥内扎结合皮下痔静脉丛剥离术在临床上可减轻术后疼痛、肛门狭窄、肛门坠胀感等并发症。2.外剥内扎结合皮下痔静脉丛剥离术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3.外剥内扎结合皮下痔静脉丛剥离术与分段结扎术治疗环形混合痔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谢祥锟[7](2012)在《复方利多海浮膏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疼痛水肿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探索复方利多海浮膏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疼痛、水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疼痛、水肿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复方利多海浮膏换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黄连膏换药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肛缘疼痛、水肿变化情况,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结果进行分析,以α=0.05为水准进行双侧检验。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t检验:治疗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疼痛情况经秩和检验:治疗前P=0.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l天后P=0.014,治疗3天后P=0.007,治疗5天后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肛缘水肿情况经秩和检验:治疗前P=0.6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l天后P=0.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P=0.035,治疗5天后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利多海浮膏外敷换药在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疼痛、水肿方面疗效优于黄连膏。复方利多海浮膏组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和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因此其应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的伤口换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石志强[8](2010)在《外切内扎硬注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外切内扎硬注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Ⅰ-Ⅲ度内痔和混合痔环状嵌顿住院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采用外切内扎硬注术,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硬注术,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伤口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并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治疗效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在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排尿障碍和伤口愈合时间方面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在术后出血、肛缘赘皮增生、肛门失禁和肛管狭窄并发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切内扎硬注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确切可靠,可有效降低或减轻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和排尿障碍的发生或症状,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不失为一种治疗环状嵌顿痔的良好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张宁[9](2008)在《分段整形提缩牵引注射扩肛术治疗女性混合痔在预防术后水肿方面的临床观察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段整形提缩牵引注射扩肛术治疗女性混合痔在预防术后水肿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分别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痔瘘科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的女性混合痔病人分别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分段整形提缩牵引注射扩肛术;对照组(30例)采用外剥内扎硬注术。观察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水肿、术后出血、术后疼痛、术后伤口感染、排尿障碍、大便情况、痔核变化、伤口愈合时间、肛门功能及随访术后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等,应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治疗组在预防术后水肿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其他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在术后出血、术后疼痛、术后便秘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在术后尿潴留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术后尿潴留的控制中不及对照组。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在内痔痔核大小变化、术后创面恢复、术后肛门功能、术后继发感染及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及临床总有效率及整体疗效比较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和术中出血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要优于治疗组。结论:分段整形提缩牵引注射扩肛术是一种在治疗女性混合痔时能够有效预防术后肛缘水肿的手术方式。其治疗女性混合痔的临床疗效与传统的外剥内扎硬注术是一致的,但在预防术后肛缘水肿方面体现出其明显的优势。虽然该术式对术者的操作要求高,临床存在一些手术细节需要完善的地方,且其手术的作用机制并不详细确切,但其临床的有效性证明该术式有存在并推广的价值。
焦霞[10](2008)在《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归纳总结中西医对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寻找防治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最佳方案。方法:通过回顾近10年的中西医防治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文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结果:西医认为肛门周围血管神经非常丰富,对痛觉极为敏感,手术后H+、K+、前列腺素、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释出,刺激肛门括约肌不断痉挛收缩是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差异为其次要原因,肛门病变程度、手术种类与术者操作技巧、麻醉因素等亦与其密切有关;在防治疼痛的方法上有超前镇痛,平衡镇痛,病人自控镇痛,口服镇痛药等。中医认为引起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主要病机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镇痛;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熏洗、针灸、耳穴贴压等,取得了一定疗效。结论:肛门病手术后疼痛为一复杂多变的过程,目前的各种镇痛方法均存有利弊,单一的措施尚不能起到理想的镇痛效果,我们认为从整体出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是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肛门内、外括约肌浅层切开防治外痔切除术后疼痛65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肛门内、外括约肌浅层切开防治外痔切除术后疼痛65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简易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纳入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研究方法 |
1.8 病例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术前检查 |
2.2 术前准备 |
2.3 术前麻醉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评分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术后疗效 |
5.2 手术时间 |
5.3 住院时间 |
5.4 术后肛门疼痛 |
5.5 术后伤口感染 |
5.6 切缘水肿 |
5.7 术后出血 |
5.8 术后24 小时尿潴留 |
5.9 肛管狭窄 |
5.10 肛门失禁 |
5.11 术后复发 |
5.12 肛管直肠测压 |
6 结果分析 |
6.1 术后疗效 |
6.2 手术时间 |
6.3 住院时间 |
6.4 术后肛门疼痛 |
6.5 术后伤口感染 |
6.6 术后切缘水肿 |
6.7 术后出血 |
6.8 术后24 小时尿潴留 |
6.9 肛管狭窄 |
6.10 肛门失禁 |
6.11 术后复发 |
6.12 安全性评价 |
7 讨论 |
7.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7.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8 结论 |
9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双“Λ”形哨兵痔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肛门修复术治疗Ⅲ期肛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2 治疗结果比较 |
讨论 |
1 肛裂的病因、临床表现 |
2 Ⅲ期肛裂的治疗现状 |
3 哨兵痔皮肤的可利用性 |
4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
5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挂线治疗小儿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术前准备 |
1.5 手术方法 |
1.6 术后处理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 |
2.2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
2.3 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再发率 |
2.4 比较两组患儿的术中及术后指标 |
2.5 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的疼痛程度 |
第三章 讨论 |
3.1 肛周脓肿的病因病机 |
3.2 小儿肛周脓肿的感染途径及临床表现 |
3.3 小儿肛周脓肿的治疗方式选择 |
3.4 挂线术在肛周脓肿中的应用 |
3.5 小儿肛周脓肿的挂线术疗效分析 |
3.6 小儿肛周脓肿的挂线术治疗安全性 |
3.7 小儿肛周脓肿的挂线术治疗要点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改良STARR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直肠前突的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白竭散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创面疼痛评分的比较 |
2.2 术后创面愈合率比较 |
2.3 术后创面毛细血管含量比较 |
2.4 术后创面VEGF含量比较 |
2.5 药物安全观察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肛裂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
2.1 肛裂发病部位的局部解剖特点 |
2.2 肛裂的发病病因 |
2.3 肛裂的分类及诊断 |
2.4 现代医学对肛裂的治疗 |
3 创面愈合的理论研究 |
3.1 中医对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4 关于VEGF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4.1 VEGF的作用 |
4.2 VEGF的表达 |
4.3 VEGF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5 关于白竭散 |
5.1 中药白芨的中西医相关研究 |
5.2 中药血竭的中西医相关研究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外剥内扎结合皮下痔静脉丛剥离术治疗环形混合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治疗方法 |
7 评价标准 |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疗效比较 |
2 两组住院天数比较 |
3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
4 两组术后排便出血情况比较 |
5 两组术后肛缘水肿情况比较 |
6 两组术后肛门疼痛情况比较 |
7 两组术后肛门坠胀情况比较 |
8 两组术后肛门狭窄情况比较 |
讨论 |
1 并发症分析 |
2 术后外用药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复方利多海浮膏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疼痛水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1.1 混合痔诊断标准 |
2.2.1.2 痔术后水肿的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2.2 痔术后水肿的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 |
2.4 分组方法 |
2.5 治疗方法 |
2.5.1 术前准备 |
2.5.2 麻醉方法 |
2.5.3 手术操作 |
2.6 术后常规处理 |
2.7 试验方法 |
2.7.1 治疗组 |
2.7.2 对照组 |
2.8 观察指标 |
2.8.1 肛缘水肿 |
2.8.2 疼痛 |
2.9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11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疼痛 |
3.2 肛缘水肿 |
3.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脱落情况 |
4 讨论 |
4.1 疼痛 |
4.2 肛缘水肿 |
4.3 复方利多海浮膏 |
4.3.1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
4.3.1.1 概述 |
4.3.1.2 临床应用 |
4.3.2 海浮散 |
4.3.2.1 现代药理学作用 |
4.3.2.2 不良反应 |
4.3.2.3 现代临床 |
4.4 黄连膏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痔术后疼痛水肿用药前后病情调查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外切内扎硬注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一般资料 |
2.3 诊断标准 |
2.3.1 中医诊断标准 |
2.3.2 西医诊断标准 |
2.4 纳入病例标准 |
2.5 排除病例标准 |
2.6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2.7 病例的退出与中止 |
3 治疗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麻醉方法及体位 |
3.3 手术体位 |
3.4 手术方法 |
3.5 术中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
3.6 术后处理及换药 |
4 观测指标 |
4.1 临床疗效观察 |
4.2 术后并发症观察 |
4.3 伤口愈合时间观测 |
5 疗效判定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结果 |
7.1 统计方法 |
7.2 治疗结果 |
7.2.1 症状及症状评分比较 |
7.2.2 临床疗效比较 |
7.2.3 术后并发症比较 |
7.2.4 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
8 讨论 |
8.1 病因病理 |
8.1.1 祖国医学对嵌顿痔的认识 |
8.1.2 西医学关于嵌顿痔的病因病理 |
8.2 外切内扎硬注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的理论依据 |
8.3 结果分析 |
8.4 本术式的优点 |
9 结论 |
10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分段整形提缩牵引注射扩肛术治疗女性混合痔在预防术后水肿方面的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痔的中医辨证 |
2.3 病例选择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要常规作如下检查 |
2.3.4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2.4 分组及资料基本情况 |
2.5 治疗方法 |
2.5.1 术前准备 |
2.5.2 麻醉 |
2.5.3 消毒 |
2.5.4 手术体位 |
2.5.5 手术操作 |
2.6 术后常规处理 |
2.6.3 排便 |
2.6.4 坐浴换药 |
2.6.5 常规治疗 |
2.6.6 拆线 |
2.6.7 扩肛检查 |
2.7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7.1 切口疼痛 |
2.7.2 尿潴留 |
2.7.3 出血 |
2.7.4 缝合切口水肿 |
2.8 术后评价指标 |
2.8.1 术后并发症 |
2.8.2 术后恢复情况 |
2.9 复发的判断标准 |
2.10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11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12 统计方法 |
3. 结果及分析 |
3.1 手术操作性比较 |
3.2 术后并发症比较 |
3.2.1 术后水肿比较 |
3.2.2 术后其它并发症比较 |
3.3 切口愈合时间比较 |
3.4 术后肛门功能情况比较 |
3.5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3.6 临床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痔的病因病机 |
4.2 痔的治疗原则 |
4.3 选择确立本临床研究的原因及目的 |
4.4 痔术后水肿产生的机制及预防治疗方法 |
4.4.1 原因及机制 |
4.4.2 预防 |
4.4.3 术后水肿的治疗 |
4.5 本术式的临床特点 |
4.6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 综述 |
(10)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病因病理 |
1.1 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原因 |
1.2 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机理 |
2 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治疗 |
2.1 术后镇痛的药物治疗 |
2.2 麻醉方法的改进 |
2.3 术后镇痛的新方法 |
2.4 其他 |
参考文献 |
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肛肠病手术后疼痛的病因病机 |
2 肛肠病手术后疼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
2.1 药物疗法 |
2.2 非药物疗法 |
参考文献 |
总结 |
1 西医方面 |
2 中医方面 |
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肛门内、外括约肌浅层切开防治外痔切除术后疼痛65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简易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观察[D]. 郭晓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双“Λ”形哨兵痔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肛门修复术治疗Ⅲ期肛裂的临床研究[D]. 张志强. 青岛大学, 2018(02)
- [3]挂线治疗小儿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D]. 李修涛. 青岛大学, 2018(12)
- [4]改良STARR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研究[D]. 张学同.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5]白竭散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D]. 韩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6]外剥内扎结合皮下痔静脉丛剥离术治疗环形混合痔的临床观察[D]. 赵井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复方利多海浮膏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疼痛水肿的临床观察[D]. 谢祥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8]外切内扎硬注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评价[D]. 石志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3)
- [9]分段整形提缩牵引注射扩肛术治疗女性混合痔在预防术后水肿方面的临床观察研究[D]. 张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10]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D]. 焦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