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古塔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分析

倾斜古塔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分析

一、倾斜古塔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铮,王柏生[1](2021)在《千年古塔——杭州闸口白塔结构安全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杭州闸口白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独特的营造方式、精美的雕凿技艺,无不体现着吴越地区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历经千年风雨沧桑,闸口白塔在稳定性、耐久性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当前,沿线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动工在即,本文通过现场勘查检测、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闸口白塔进行结构安全评估,提出针对性修缮保护建议,旨在确保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与稳定。

张卫喜,陈平,赵冬[2](2021)在《黄土地区砖石古塔钻孔取土纠倾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钻孔取土纠倾施工简单、无振动、对原结构无损伤,可有效地降低黄土地区倾斜砖石古塔结构失稳的风险。结合陕西关中黄土地区万寿寺砖石古塔钻孔取土纠倾的工程实践,对钻孔取土技术的主要问题,包括:技术的适用条件、塔体倾斜成因与机理的勘察方法、纠倾过程中地基-塔体协同作用施工力学行为的分析、塔体结构稳定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工作坑与钻孔的布置原则、塔体回倾控制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选取钻孔地基层、孔深度和孔的倾斜角度等应首先考虑塔的整体稳定性;选择钻孔的直径、间距、布置的排数和取土量等应以有效控制回倾的速率和方向为目标。

余学飞[3](2020)在《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在北京通州燃灯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北京通州燃灯塔实际保护需求,前期进行了大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低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及勘测技术与多学科协同应用方面的文献及实践案例调研。结合古塔的特征及形态分析、传统古塔勘测方法分析及新型数字化勘测方法分析对古塔勘测阶段的数据需求进行分析,形成多元数字化勘测技术在通州燃灯塔保护方面的系统研究。在通州燃灯塔勘测阶段的数据需求分析方面:通州燃灯塔鉴于其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基于实际古塔勘测的难特点分析,采用将多种测绘方法有效集成并将多测量手段的数据融合处理实现古塔精细化测绘的方法,即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低空近景摄影测量相结合方式,实现通州燃灯塔的现状测绘。在通州燃灯塔勘测数据采集与集成方面:基于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点云数据模型和近景摄影测量获取数字影像信息,并将空地数据融合,结合精度控制和分析进行模型调整,实现三维数据相互补充,提高局部及整体的几何精度便于对古塔的结构进行精细三维分析,最终得到燃灯塔的精细三维模型。利用多期激光扫描数据得对比,结合传统测量监测数据,实现对通州燃灯塔监测任务的完成。在多源数字化测绘技术与多学科融合方面:运用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可以为通州燃灯塔的力学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多源数字化测绘技术,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古塔本体监测,建立监测基准体系并对监测数据加以对比,为通州燃灯塔的保护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多源数字化测绘技术与多学科的融合。在多源数字化测绘数据的成果表达及应用方面:基于通州燃灯塔的点云数据及三角网模型进行古塔线画图和正射影像图等专题图件制作,为修缮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获得数据并建立的模型,可以为古塔的病害调查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可以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实现文物的数字展示、静态文物的动态化展示。

王尧[4](2020)在《高烈度地震下应县木塔隔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对应县木塔的修缮工作自塔建成后就一直延续至今,但长期以来遭受到的地震、风雪、战火等外力作用及木材自身的腐朽使得木构架体系变形及构件局部残损已非常严重。为保证今后塔体依然能够正常使用及应对高烈度地震作用下的破坏,遵循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对应县木塔维护加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应用SPSS Statistics统计学软件对应县木塔主要大木作构件尺寸进行了回归分析,验证了宋·材份制中材广厚为3:2的合理性,利用现代力学原理对应县木塔底层构件进行了承载力验算;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建立了应县木塔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隔震支座模拟塔体结构在高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并分析了不同频率的地震波对塔体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经过对应县木塔大木作构件尺寸的回归分析得出材广厚比为3:2,基于材份的模数制反映了应县木塔构件尺寸的规律性,符合《营造法式》中关于中国木构古建筑材广尺寸的规定。(2)通过对梁、柱、铺作层(枓栱)的承载力验算得出一种相对统一的结构安全储备量,即梁、柱、铺作层(枓栱)等构件的安全储备系数均在2左右,可知应县木塔结构构件选材合理。(3)在高烈度地震波作用下,应县木塔非隔震结构出现了较大位移,且自下而上位移逐渐增大,其塔顶处达到了202.88mm,结构做扭转运动,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塔顶部,达到1/216;除一层以外其余各层的层间位移角均超过《弹性层间位移角准则》极限(1/565);而隔震后塔体的整体位移虽进一步增大,但整体结构做刚性平滑运动,自下而上位移几乎相同,经隔震加固后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86,仅四层及以上层间位移角超过极限,表明塔身上部属于薄弱位置。(4)经隔震加固后塔体结构的第一阶自振周期平均达到4s,约为非隔震结构的2倍,表明隔震后结构的自振周期显着增长,塔体结构特性显着变柔。(5)应县木塔塔体经隔震加固后,在高烈度地震波作用下其加速度峰值平均降低33.99%,速度大小平均降低29.93%,相对于非隔震结构均有明显的降低,说明采用隔震技术后能显着降低塔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映,能有效增强塔体结构的稳定性。(6)通过对比不同布置形式的隔震支座,得出同一类型支座采用交叉布置方式隔震性能优于顺次布置方式;不同类型支座采用混合布置方式隔震性能优于单一布置方式。

戎卿文[5](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阳承良[6](2019)在《益阳石塔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明、清以来,石塔的建造愈发增多,由于石塔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石材,与其他材质的文物建筑相比,其稳定性更好,故留存至今的石塔相比其他材质的古塔数量上更多。作为湖南省重要地级市,益阳境内也保存了大量石塔。本研究以保护益阳石塔为目的,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实验检测分析等对益阳石塔的保存现状进行一次全面了解,同时为下一步的保护利用提出对策。实地调查发现益阳有9座石塔(含砖石混合塔1座),总体上可分为“两种材质、三类环境”,两种材质是花岗岩和石灰岩,三类环境是水中、水旁和山顶;建造特点为“奇数层、偶数边”;结构形式分为“空心、实心”,空心又分为“有梯、无梯”两种;楼梯均为“壁内折上式”。石塔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塔身生长植物、石材表面风化等病害;个别石塔建筑构件掉落;少数石塔遭受自然灾害;部分石塔疏于管理,周边杂草丛生;石塔的开放利用情况不容乐观。针对益阳石塔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环境整治和防灾、文物本体维修及加固、建立监测系统、进一步开放利用、加强日常管理和宣传与研究等保护对策建议,希望能为益阳石塔的保护提供一些思路,也为境内相类似的石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伟[7](2020)在《砖石结构古塔无损性能增强模拟试验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砖石古塔是一种历史宗教建筑,也是我国古代“高层建筑”的典范。它为世人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材料技术、营造能力等古匠人建造技艺,同时也反映了相应建造年代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历史信息。砖石古塔作为我国古建筑历史代表,载誉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但由于其建造年代较长,砖石结构古塔受自然侵蚀及灾害、人为损伤较为严重,结构本体抵抗灾害能力降幅较大,对砖石结构古塔本体亟需进行保护。但是,对于砖石结构古塔本体评估方法、保护理论、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尽完善,在砖石结构古塔本体评估、保护方面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古灰浆和性能增强材料的相关试验研究,以小雁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砖石古塔无损性能增强技术,主要工作如下:(1)参照历史文献材料和制作工艺,选取古糯米灰浆、古麻刀灰浆和古混合灰浆为基材,改性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甲脂和甲基硅酸钠为性能增强材料,通过相似性模拟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模拟制作了24组共108块古糯米灰浆、古麻刀灰浆、古混合灰浆的立方体试块和棱柱体试块,其中基材立方体试块各3块(共9块)、棱柱体试块各6块(共18块),将各基材试块分别浸入改性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甲脂或甲基硅酸钠性能增强材料的立方体试块各3块(共27块)、棱柱体试块各6块(共54块),并进行了相应的力学性能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基材古灰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棱柱体峰值应力均较低,浸入改性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甲脂和甲基硅酸钠性能增强材料后,性能增强古灰浆立方体抗压强度和棱柱体峰值应力、峰值应变、极限应变、弹性模量等均有明显改善,其中立方体抗压强度提高了约18.8-60.0%,棱柱体峰值应力提高了约17.5-40.7%,并且浸入改性环氧树脂和甲基丙烯酸甲脂提高的较为明显。(2)基于对古灰浆和性能修复古灰浆的试验和分析,选取古青砖和古糯米灰浆为基材,制作了9组共54件模拟古砌体轴心受压试件和9组共81件受剪试件。选用改性环氧树脂和甲基丙烯酸甲脂为性能增强材料,在已制作好的试件中取6组共36件古砌体轴心受压试件和6组共54件古砌体受剪试件,采用“浸渗法”对基材试件进行无损性能增强,并进行了相应的对比性能试验,研究了采用“浸渗法”浸入性能增强材料对古砌体基材无损性能增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上述2种性能增强材料均可明显提高古砌体基材的受压强度和受剪强度,提高值约为6.0-40.5%,同时拟合了古砌体基材、浸入改性环氧树脂或甲基丙烯酸甲脂砌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相应的本构模型。此外,试验后对“浸渗法”无损修复砌体试件灰浆检查表明,无损修复性能增强材料可以充分浸入已固结的古灰浆中,浸入效果良好。(3)采用古青砖和古糯米灰浆为基材,改性环氧树脂和甲基丙烯酸甲脂为性能增强材料,模拟制作了8片厚度分别为240mm、370mm、490mm的古砌体墙体试件,其中对3片不同厚度(240mm、370mm、490mm)的墙体浸入改性环氧树脂,对2片不同厚度的墙体(240mm、490mm)浸入甲基丙烯酸甲脂,进行了古砌体墙体试件和性能增强墙体试件的低周反复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古砌体墙体和性能增强古砌体墙体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分析了试件的开裂荷载、破坏荷载、恢复力特性和耗能性能,建立了相应的恢复力模型,确定了试件的等效阻尼比。结果表明:对于3种不同厚度的墙体试件,性能增强墙体试件比古砌体墙体试件的开裂荷载、破坏荷载、耗能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变形能力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抗侧移刚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浸入改性环氧树脂或甲基丙烯酸甲脂能够明显提高古砌体墙体的抗震性能,可用于砖石结构古塔的无损性能增强和抗震保护。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浸入改性环氧树脂增强墙体试件性能优于甲基丙烯酸甲酯。(4)综合考虑小雁塔的文物价值和保护意义,详细查阅了小雁塔的历史修缮档案,现场全面分析了小雁塔本体结构现状,对小雁塔本体结构砌筑材料强度、本体结构修复历史、本体结构现有损伤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现场对小雁塔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测试,对其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灾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小雁塔本体结构有限单元分析模型,分析了本体结构动力特性及模拟地震加速度作用下的整体结构动力响应。综合现场测试及有限元分析结果,采用极限承载力、位移综合法对小雁塔本体结构现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5)根据相似形理论对小雁塔本体进行了模型结构设计,制作了几何相似比为1/10的模型结构,采用“浸渗法”对模型结构浸入改性环氧树脂并进行局部结构修复,对基材模型和无损性能增强模型进行了26种工况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对地震作用下基材模型和无损性能增强模型的塔体加速度、位移等动力响应参数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小雁塔结构模型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性能增强模型结构与原模型结构相比,在相应地震工况作用下,塔身高度方向结构动力位移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位移响应降低较大位置位于塔身中部、顶部,平均位移响应可达约20%。同样工况和8度大震下,性能增强模型结构几乎无裂缝,而原模型结构在8度小震时已经开裂。(6)以小雁塔原型结构资料为基础,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小雁塔本体结构建立有限单元分析模型,对模型结构在多工况作用下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分析了基材结构和采用“浸渗法”分别浸入改性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甲脂材料性能增强小雁塔结构在8度大震下的抗震性能,讨论了小雁塔原型结构的无损性能增强效果。结果表明,浸入改性环氧树脂对小雁塔原型结构性能增强幅度较大,在8度大震下位移响应降低可达30%左右,同时结构各层层间位移角也相应减小,降低了地震作用下小雁塔塔身出现严重损坏或倒塌的可能性。综合以上研究内容及结果,本论文基于小雁塔本体结构地震动灾变保护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同时也是对砖石结构古塔无损性能增强保护的一种通用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实践远景。

袁亚芳[8](2019)在《基于改进响应面—遗传算法的古塔物理力学参数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砖石古塔是我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科研价值。数百年历经数次地震、风雨侵蚀、风化甚至人为破坏后,保存至今的古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损伤,对其进行损伤检测与修缮加固迫在眉睫。为了定量评估古塔的损伤程度,一般需要运用仿真计算软件对古塔的静动力特性进行分析,但仿真分析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可靠与古塔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是否科学合理密切相关。为了找到古塔仿真分析计算动力特性与其实际动力特性误差较小的物理力学参数,本文依据均一化原理、响应面法和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基于改进响应面-遗传算法的古塔物理力学参数的反分析方法。首先,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古塔的三维几何模型,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方法设计影响因子试验点,计算各组设计参数对应的古塔动力特性,并对古塔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然后,根据改进的响应面法,在古塔各物理力学参数规范值的?35%范围内,以5%为步长选定原始参数数据,并进行均一化处理,建立待修正参数与响应值的显式函数模型。最后,根据古塔现场实测动力特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则建立了反分析目标函数,采用基于Fortran语言的遗传算法程序搜索古塔的最佳力学参数组合。本文以宜阳五花寺塔为工程背景,运用提出的方法对古塔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反分析。对古塔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发现砖石古塔的弹性模量、密度对其动力特性影响显着,泊松比的影响次之;利用该反分析法对古塔进行参数寻优,计算可较快得到收敛结果,将找到的最优参数用于古塔有限元模型正分析,古塔静动力特性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证明该方法可快速高效地找到砖石古塔的最佳物理力学参数且结果可靠。该方法也能为同类型砖石结构建筑物的修缮加固和健康监测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汤全文[9](2019)在《香山寺塔的安全性与抗震性能分析及加固研究》文中提出砖石古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展现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建造技艺,对于研究古代的科技水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历经数百乃至上千年的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现存的古塔早已存在各种结构上的问题,比如塔体倾斜、塔身开裂、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作用会给砖石古塔带来严重的破坏,因此,开展对砖石古塔保护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以香山寺塔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检测与计算分析,并定量考虑倾斜、裂缝等病害的影响,对其目前的安全性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造成其破损的因素进行了探究;然后针对塔身裂缝、风化提出修缮处理措施,针对塔身产生独立于塔基倾斜的情形,提出了切割灰缝的截墙纠偏法。建立香山寺塔有限元实体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香山寺塔的自振周期与振型,确定模型合理性后,输入EL-centro波、Taft波与兰州人工波这三条地震波,并通过调幅进行7度小震与7度中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得到了香山寺塔在不同地震波以及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地震反应,结合极限位移评估法与极限承载力评估法,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砖石古塔的结构特点,提出粘贴碳纤维和内设圈梁构造柱两种抗震加固方案,并进行设计以及加固效果的模拟分析。

江东凯[10](2018)在《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建筑数据信息存档和结构安全性能评估一直是古建筑保护的主要内容。以往对古建筑数据信息的存档多采用图纸、文字、图片等方式,但这些方式相互独立,未建立基于同一构件或部位之间的联系。此外,古建筑信息的存档与结构性能的分析也一直作为两个独立的工作进行。这些存档方式造成了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中数据处理量大、信息表达模糊且不易查找等缺点。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提出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点云数据为基础,将BIM技术与古建筑保护工作相结合,首先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及全站仪对佛真猞猁迤逻尼塔和崔家寨古戏楼进行数据采集,再结合手工测量方法对古建筑的细部构造部位进行记录;之后利用BIM建模软件Revit进行数据模型建立;最后基于点云数据及建筑信息模型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结构抗震性能。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完成了古塔和古戏楼的点云数据采集,得到其点云模型。建立了以层为“族”文件的佛真猞猁迤逻尼塔建筑信息模型和以木构件为“族”文件的崔家寨古戏楼建筑信息模型。每个“族”文件还包含了该部位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损伤信息等内容,实现了图纸、文字、图片等信息的一体化、立体化存档。(2)基于古塔和古戏楼建筑信息模型,完成了有限元模型建立。得出了佛真猞猁迤逻尼塔和崔家寨古戏楼的抗震性能:古塔在多遇地震工况下,塔刹部位容易发生破坏;在设防地震工况下,古塔易从八层及以上部位发生破坏;在罕遇地震工况下,古塔易从一层及以上部位发生破坏。古戏楼填充墙对抗震有利,为古戏楼的第一道抗震防线;罕遇地震时,戏楼填充墙发生破坏,木构架开始起主要作用,并由于柱脚连接、梁柱间榫卯连接的构造特点和木材属性等原因,使古戏楼在传递地震激励过程中达到了很好的抗震耗能效果。(3)将结构分析的结果数据录入到建筑信息模型的“族”文件中,实现了古建筑数据信息存档和结构安全性能分析的结合。为同类古建筑在运维阶段的安全评估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倾斜古塔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倾斜古塔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千年古塔——杭州闸口白塔结构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闸口白塔概况
    2.1 建筑形制
    2.2 沿革与现状
3 现场勘察检测
    3.1 表观缺损勘察
    3.2 倾斜测量
    3.3 超声波检测
    3.4 雷达探测
    3.5 振动测试
4 有限元计算分析
    4.1 常规荷载效应分析
    4.2 结构抗震安全性分析
5 结构安全评估
    5.1 安全评估结果
    5.2 修缮保护建议
6 结语

(2)黄土地区砖石古塔钻孔取土纠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砖石古塔钻孔取土纠倾的机理
2 西安万寿寺塔结构特点及地质条件
3 西安万寿寺塔倾斜成因与机理的勘察与分析
4 西安万寿寺塔体稳定性保护与强度加固
    4.1 整体稳定性保护
    4.2 整体性加固
5 西安万寿寺塔钻孔取土纠倾的关键技术
    5.1 钻孔临界线与孔深度的确定
    5.2 钻孔土层的选取与工作坑设置
    5.3 孔径与孔间距
6 影响塔体回倾的因素
    6.1 控制切割面与回倾方向
    6.2 回倾速度
7 结论

(3)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在北京通州燃灯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古塔勘测方法分析
        1.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2.3 低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
        1.2.4 勘测技术与多学科协同应用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新型勘测技术在燃灯塔中的应用需求分析
    2.1 古塔的特征演化
    2.2 通州燃灯塔的特征及形态分析
    2.3 燃灯塔勘测的需求及内容
    2.4 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在燃灯塔中的应用需求分析
        2.4.1 在燃灯塔外部环境勘测中的需求
        2.4.2 在燃灯塔塔体顶部勘测中的需求
        2.4.3 在燃灯塔室内环境勘测中的需求
        2.4.4 在燃灯塔细部情况勘测中的需求
        2.4.5 在燃灯塔病害情况勘测中的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州燃灯塔勘测数据采集与集成
    3.1 多源数字化空地结合的燃灯塔测绘数据采集与集成
        3.1.1 地面激光扫描数据采集及处理
        3.1.2 低空倾斜摄影测量的数据采集及处理
    3.2 空地数据融合
    3.3 精度控制及精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源数字化测绘技术与多学科融合
    4.1 古塔建筑价值与特征研究
        4.1.1 通州燃灯塔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发掘
        4.1.2 燃灯塔关键性区域及类型划分
    4.2 点云模型应用
        4.2.1 点云模型实体化
        4.2.2 辅助进行塔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计算
    4.3 古塔本体监测
        4.3.1 整体倾斜分析
        4.3.2 表面形变分析
        4.3.3 倾斜形变发育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源数字化测绘数据的成果表达及应用
    5.1 辅助古塔修缮设计
    5.2 辅助古塔病害表达
    5.3 辅助古塔文化展示
    5.4 辅助古塔的虚拟复原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目录
致谢

(4)高烈度地震下应县木塔隔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应县木塔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应县木塔力学性能研究成果
        1.3.1 榫卯节点半刚性研究
        1.3.2 枓栱力学性能研究
        1.3.3 木构古建筑的整体性能研究
        1.3.4 木构古建筑台基隔震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应县木塔综述
    2.1 应县木塔概述
    2.2 木构古建筑体系特点
        2.2.1 梁柱
        2.2.2 枓栱
        2.2.3 榫卯
    2.3 应县木塔类型
    2.4 应县木塔基本构造
        2.4.1 塔基
        2.4.2 塔身
        2.4.3 塔刹
    2.5 现存古塔特点
        2.5.1 古塔破坏分析
        2.5.2 现存古塔特点
    2.6 古塔震害特征
        2.6.1 塔体倾斜
        2.6.2 塔身折断
        2.6.3 塔檐损毁
        2.6.4 塔刹震落
    2.7 应县木塔结构残损现状和机理分析
3 材份制合理性分析
    3.1 材
    3.2 材份制
    3.3 确定几何尺寸
        3.3.1 确定材等
        3.3.2 确定几何尺寸
    3.4 构件承载力验算
        3.4.1 梁的验算
        3.4.2 铺作的验算(枓栱)
        3.4.3 柱的验算
    3.5 极限承载力分析
    3.6 结论
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1 应县木塔概况
        4.1.1 几何参数
        4.1.2 材料参数
        4.1.3 选取阻尼比参数
    4.2 建立有限元模型
        4.2.1 建立实体模型
        4.2.2 输入材料参数
        4.2.3 定义单元类型
        4.2.4 边界条件
        4.2.5 施加荷载
    4.3 模态分析
    4.4 本章小节
5 应县木塔隔震加固分析
    5.1 古建筑加固保护原则
        5.1.1 国外加固原则
        5.1.2 国内加固原则
    5.2 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分析
        5.2.1 隔震结构基本原理
        5.2.2 隔震装置介绍
    5.3 叠层橡胶支座概述
    5.4 叠层橡胶支座的性能参数
        5.4.1 形状系数
        5.4.2 竖向性能
        5.4.3 水平性能
    5.5 应县木塔隔震加固方案
        5.5.1 木塔隔震加固的重难点
        5.5.2 隔震层设计
        5.5.3 隔震支座选型与布置
        5.5.4 隔震参数计算
    5.6 模态分析
    5.7 应县木塔隔震性能分析
        5.7.1 选取高烈度地震波
        5.7.2 应县木塔榫卯隔震结构时程分析
        5.7.3 隔震形式1下时程分析
        5.7.4 隔震形式2下时程分析
        5.7.5 隔震形式3下时程分析
        5.7.6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结语
附录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德文文献
    3 )英文文献
    4 )意大利文文献
    5 )荷兰文文献
    6 )西班牙文文献
    7 )法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益阳石塔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益阳石塔概况
        1.1.1 位置及分布情况
        1.1.2 石塔建造年代相关的文献记载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益阳石塔赋存环境及建筑形制
    2.1 益阳石塔的赋存环境
        2.1.1 气候环境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环境
        2.1.4 交通人文环境
    2.2 益阳石塔建筑形制
        2.2.1 塔的形制特征
        2.2.2 塔基特点
        2.2.3 塔座特点
        2.2.4 塔身特点
        2.2.5 塔刹特点
        2.2.6 塔的构造特点
第三章 益阳石塔的建筑材料性能
    3.1 样品选择与采集
    3.2 实验方案
    3.3 检测结果及分析
        3.3.1 材料的化学成分
        3.3.2 材料的矿物成分
        3.3.3 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
        3.3.4 灰浆有机物成分
第四章 益阳石塔保护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石塔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
        4.1.1 石塔环境问题
        4.1.2 洪水
        4.1.3 雷击
    4.2 文物本体主要病害
        4.2.1 生物病害
        4.2.2 机械损伤
        4.2.3 表面(层)风化
        4.2.4 表面污染与变色
        4.2.5 灰浆脱落
        4.2.6 塔身裂缝
    4.3 管理和利用方面的问题
    4.4 问题成因分析
第五章 益阳石塔价值评估及与相邻地区石塔的比较
    5.1 益阳石塔价值评估
    5.2 与相邻地区石塔对比
        5.2.1 与洞庭湖周边石塔对比
        5.2.2 与湘东地区石塔对比
        5.2.3 与湘南地区石塔对比
        5.2.4 与湘北地区石塔对比
        5.2.5 与湘西地区石塔对比
    5.3 益阳石塔突出普遍价值
第六章 益阳石塔保护对策
    6.1 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要求
        6.1.1 规划定位
        6.1.2 规划目标
        6.1.3 规划分期
        6.1.4 规划原则
    6.2 环境整治与防灾
    6.3 文物本体维修与加固
    6.4 监测系统建设要求
    6.5 进一步开放利用
    6.6 加强日常管理和宣传与研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砖石结构古塔无损性能增强模拟试验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古塔的渊源
        1.1.1 我国古塔的历史
        1.1.2 世界古塔的发展
        1.1.3 世界范围古塔建筑的研究现状
        1.1.4 古塔结构无损修复及抗震保护研究的意义
    1.2 砖石结构古塔
        1.2.1 砖石结构古塔的形式
        1.2.2 砖石结构古塔保护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性能增强古灰浆及砌体力学性能试验
    2.1 传统古灰浆和性能增强材料研究
        2.1.1 传统古灰浆
        2.1.2 性能增强材料
    2.2 古灰浆及性能增强古灰浆力学性能试验
        2.2.1 试块的制作
        2.2.2 古灰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2.3 古灰浆棱柱体单轴抗压试验
    2.3 无损性能增强古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3.1 试验材料的选取
        2.3.2 古砌体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2.3.3 古砌体试件抗剪强度试验
        2.3.4 单轴受压古砌体试件本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无损性能增强墙体抗震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墙体抗震性能试验方案及试件的制作
        3.2.1 试验材料的选取
        3.2.2 试验方案及试件的制作
    3.3 墙体试件抗震性能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分析
        3.3.1 墙体试件抗震性能试验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小雁塔现状调查及抗震能力评价
    4.1 引言
    4.2 小雁塔本体结构调查
        4.2.1 调查目的和内容
        4.2.2 小雁塔结构特征
        4.2.3 小雁塔结构修缮历史调研
        4.2.4 小雁塔的残损情况
        4.2.5 小雁塔砌筑材料强度
    4.3 小雁塔本体结构动力特性测试
        4.3.1 测试仪器设备
        4.3.2 小雁塔本体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布点方案
        4.3.3 小雁塔本体结构动力特性测试结果
    4.4 小雁塔本体结构抗震能力评价
        4.4.1 小雁塔本体结构抗震能力预评估
        4.4.2 小雁塔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和评判建议
        4.4.3 砖石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
        4.4.4 小雁塔本体结构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4.4.5 小雁塔本体结构抗震能力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无损性能增强古塔振动台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小雁塔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5.2.1 模型设计相似理论
        5.2.2 小雁塔本体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5.2.3 试验仪器设备及测点布置方案
        5.2.4 振动台试验地震波选择与工况组合
    5.3 模拟振动台试验现象
    5.4 模拟振动台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5.4.2 小雁塔本体模型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5.4.3 模型结构位移响应
    5.5 本章小结
6 无损性能增强古塔结构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1 单元选取
        6.2.2 材料参数
        6.2.3 破坏准则
        6.2.4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6.3 有限元结果与对比
        6.3.1 小雁塔模型结构数值分析与试验比对
        6.3.2 小雁塔原型结构数值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项目
    论文发表情况
    参与科研项目

(8)基于改进响应面—遗传算法的古塔物理力学参数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古塔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古塔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古塔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参数反分析研究现状
        1.3.1 反分析方法介绍
        1.3.2 国内参数反分析研究现状
        1.3.3 国外参数反分析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改进响应面-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
    2.1 改进响应面法的理论
        2.1.1 响应面法理论
        2.1.2 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
        2.1.3 均一化理论
        2.1.4 改进的响应面法
    2.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2.2.1 遗传算法的理论
        2.2.2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2.3 改进响应面-遗传算法的参数反分析法
3 古塔物理力学参数灵敏度分析理论
    3.1 灵敏度分析理论
    3.2 影响砖石塔动力特性的参数因子
        3.2.1 弹性模量
        3.2.2 密度
        3.2.3 泊松比
4 五花寺塔概况及动力特性分析
    4.1 五花寺塔工程概况及残损现状
        4.1.1 五花寺塔工程概况
        4.1.2 五花寺塔的残损现状
    4.2 五花寺塔的有限元分析
        4.2.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4.2.2 五花寺塔的有限元模型
        4.2.3 五花寺塔力学参数及计算单元的确定
        4.2.4 五花寺塔动力特性数值计算与分析
    4.3 五花寺塔的动力特性试验
5 基于改进响应面-遗传算法的古塔力学参数反分析
    5.1 古塔参数灵敏度分析
        5.1.1 五花寺塔的局部灵敏度分析
        5.1.2 古塔物理力学参数调整
    5.2 古塔物理力学反演参数的确定
    5.3 基于改进响应面法的模型构建
    5.4 遗传算法参数优化
    5.5 优化后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古塔静动力分析及加固建议
    6.1 五花寺塔的静动力特性
    6.2 五花寺塔的加固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香山寺塔的安全性与抗震性能分析及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砖石古塔的结构构造及类型
        1.2.1 砖石古塔的结构构造
        1.2.2 砖石古塔的类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砖石古塔的安全性研究
        1.3.2 砖石古塔的抗震性能研究
        1.3.3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2. 香山寺塔的安全性分析
    2.1 香山寺塔概况
        2.1.1 历史沿革
        2.1.2 建筑形制与结构
        2.1.3 文物价值
    2.2 现场调查
        2.2.1 几何尺寸的测量
        2.2.2 破损状况调查
    2.3 现场检测
        2.3.1 倾斜检测
        2.3.2 强度检测
        2.3.3 沉降观测
    2.4 有限元计算分析
        2.4.1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2.4.2 香山寺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3 重力+风荷载作用下受力分析
    2.5 裂缝对古塔安全性影响分析
        2.5.1 带有裂缝的香山寺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2 裂缝分析结果
    2.6 倾斜对古塔安全性影响分析
        2.6.1 倾斜古塔的安全稳定性
        2.6.2 应力路径的选取
        2.6.3 香山寺塔安全稳定性状态分析
    2.7 香山寺塔的安全性分析结果
3. 香山寺塔的破损因素分析与修缮纠偏方案
    3.1 香山寺塔破损因素分析
        3.1.1 地震因素
        3.1.2 风化因素
        3.1.3 植被因素
        3.1.4 人为因素
        3.1.5 温度因素
    3.2 香山寺塔的修缮处理
        3.2.1 塔身裂缝
        3.2.2 塔身风化
        3.2.3 其他细部
    3.3 砖石古塔的纠偏方法
        3.3.1 迫降纠偏法
        3.3.2 顶升纠偏法
        3.3.3 综合纠偏法
    3.4 香山寺塔的倾斜纠偏
        3.4.1 纠偏方案的选择
        3.4.2 纠偏方案的设计
        3.4.3 有限元纠偏模拟
4. 香山寺塔的抗震性能分析
    4.1 模态分析
    4.2 抗震性能的评估方法
    4.3 阻尼与地震波的选取
        4.3.1 瑞利阻尼
        4.3.2 地震波的选择标准
        4.3.3 地震波及其调整
    4.4 线弹性地震时程反应
        4.4.1 位移反应
        4.4.2 应力反应
    4.5 香山寺塔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
5. 砖石古塔的抗震加固方案研究
    5.1 加固方案的选择
    5.2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5.2.1 碳纤维力学性能及其布设方案
        5.2.2 施工流程
        5.2.3 粘贴碳纤维加固后香山寺塔的地震反应
    5.3 内设圈梁构造柱加固法
        5.3.1 构造要求与设置方案
        5.3.2 施工流程
        5.3.3 内设圈梁构造柱加固后香山寺塔的地震反应
    5.4 加固方案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研究
        1.2.1 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信息模型研究现状
        1.2.2 古建筑结构力学及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古建筑数据采集
    2.1 古建筑测绘技术
        2.1.1 古建筑控制测量
        2.1.2 古建筑细部测量
        2.1.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
    2.2 佛真猞猁迤逻尼塔数据采集
        2.2.1 几何数据采集
        2.2.2 损伤信息采集
    2.3 崔家寨古戏楼数据采集
        2.3.1 几何数据采集
        2.3.2 损伤信息采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建筑信息模型建立
    3.1 BIM建立古建筑模型优势
    3.2 佛真猞猁迤逻尼塔信息模型建立
    3.3 崔家寨古戏楼信息模型建立
        3.3.1 榫卯连接
        3.3.2 相关构件介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佛真猞猁迤逻尼塔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数值分析
        4.1.1 ANSYS软件介绍
        4.1.2 ANSYS模拟结构地震响应
        4.1.3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原理
    4.2 古塔模拟基本假定
    4.3 单元选择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单元选择
        4.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3 参数选取
        4.3.4 材料本构关系
        4.3.5 结构阻尼比的取值
    4.4 模态分析
        4.4.1 模态分析理论
        4.4.2 模态分析结果
    4.5 古塔在重力作用下的应力及变形
        4.5.1 自重作用下变形状态
        4.5.2 自重作用下应力状态
    4.6 地震响应分析
        4.6.1 古塔位移响应分析
        4.6.2 古塔加速度响应分析
    4.7 结构分析结果录入BIM模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崔家寨古戏楼有限元分析
    5.1 木结构的材料特性分析
        5.1.1 木材的主要性能
    5.2 榫卯节点模拟
    5.3 崔家寨古戏楼填充墙
    5.4 古戏楼模拟基本假定
    5.5 单元选择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5.1 单元选择
        5.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5.5.3 参数选取
    5.6 模态分析
    5.7 古戏楼在重力作用下的应力及变形
        5.7.1 自重作用下变形状态
        5.7.2 自重作用下应力状态
    5.8 地震响应分析
        5.8.1 古戏楼位移响应分析
        5.8.2 古戏楼加速度响应分析
    5.9 结构分析结果录入BIM模型
    5.10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内容与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倾斜古塔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千年古塔——杭州闸口白塔结构安全评估[J]. 王铮,王柏生. 中外建筑, 2021(02)
  • [2]黄土地区砖石古塔钻孔取土纠倾技术研究[J]. 张卫喜,陈平,赵冬. 建筑结构, 2021(04)
  • [3]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在北京通州燃灯塔中的应用研究[D]. 余学飞.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高烈度地震下应县木塔隔震性能研究[D]. 王尧.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 [5]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 [6]益阳石塔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D]. 阳承良. 西北大学, 2019(04)
  • [7]砖石结构古塔无损性能增强模拟试验及分析[D]. 刘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改进响应面—遗传算法的古塔物理力学参数反分析[D]. 袁亚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9]香山寺塔的安全性与抗震性能分析及加固研究[D]. 汤全文. 浙江大学, 2019(01)
  • [10]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研究[D]. 江东凯.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18(07)

标签:;  ;  ;  ;  ;  

倾斜古塔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