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59例急诊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世方,杨志伟,李长罗[1](2021)在《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1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的以头晕为首发症状急性心肌梗死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以头晕为主诉,发病后在当地医疗机构(4例)及我院(2例)急诊就诊,误诊为后循环缺血4例,肺炎和高血压急症各1例。误诊时间1~48 h。6例按误诊疾病给予相应治疗均无效,进一步回顾分析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结合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6例皆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放置支架,病情好转后出院。随访1个月~3年,1例死亡,5例预后良好。结论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易误诊。详细病史询问并认真查体、拓展诊断思维、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以及加强心电图知识学习或可减少或避免其误诊误治。
潘洪鸣[2](2020)在《基于流程化思维的急性腹痛诊断模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于流程化思维的诊断模式在急性腹痛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地研究我院急诊科自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其中的6名医师基于流程化思维诊断模式下诊断并收治的急性腹痛患者和2017年同时间段相同的6名医师以传统思维诊断(假设演绎推理)的急性腹痛患者,根据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析两种诊断模式下不同级别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诊断准确率及转归等指标的差异以及各医师之间在建立流程化诊断模式前后急诊停留时间、诊断正确率的差异,了解基于流程化思维的诊断模式在急性腹痛患者诊治中的作用和临床价值。结果:1.整体情况:传统组一共纳入2662例患者,其中男性1394例,女性1268例;流程组一共纳入2741例患者,其中男性1403例,女性1338例;传统组平均年龄(42.42±18.38)岁,流程组平均年龄(41.73±18.49)岁;传统组平均发病时间(21.12±29.71)小时,流程组平均发病时间(22.15±31.00)小时。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男女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两组具有可比性;2.二级以上患者:流程组患者的平均急诊停留时间较传统组缩短,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三级患者:流程组的平均急诊停留时间较传统组有所延长,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二级以上收入院患者:在诊断准确率上流程组高于传统组,流程组的平均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比传统组短,平均住院费用更少,患者治疗效果(转归)较传统组改善,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级收入院患者:在诊断准确率上流程组高于传统组,流程组的平均急诊停留时间较长,平均住院天数比传统组短,平均住院费用更少,转归较传统组改善,上述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传统诊断模式下6名医师之间在患者平均急诊停留时间及诊断准确率上不一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流程化思维诊断模式下6名医师之间在平均急诊停留时间及诊断准确率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流程化思维的诊断模式使得二级以上腹痛患者的急诊平均停留时间缩短,二级以上和三级腹痛患者急诊诊断准确率以及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有所提高,而住院费用和时间缩短。同时流程化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急诊医师对急性腹痛的诊断过程和结果达到初步的同质化,或有利于最终实现急诊初始诊疗的同质化。
黄生耀[3](2018)在《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予以探究。方法 62例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误诊与确诊情况,并探讨其治疗方法。结果 62例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88.71%(55/62),误诊率为11.29%(7/62)。48例心肺疾病呼吸困难者的误诊率为10.42%(5/48),其中包括2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成肺栓塞,3例肺栓塞误诊成急性心肌梗死;14例其他呼吸困难者的误诊率为14.29%(2/14),其中包括1例肠梗阻误诊成急性心肌梗死,1例急性胰腺炎误诊成急性心肌梗死。结论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诊断、治疗水平与临床医师的专业技术及经验具有紧密联系。
王德会,周正坤,周继光,吴元秀[4](2020)在《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治疗应用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对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50例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误诊和确诊状况,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结果 50例患者中,诊断准确率为88%(44/50)。其中,40例心肺疾病呼吸困难患者误诊率是12.5%(5/40),将肺栓塞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4例,将急性心肌梗死误诊为肺栓塞1例;10例其他呼吸困难患者误诊率是20%(2/10),将急性胰腺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将肠梗阻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结论针对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应及早展开临床治疗,以增强疗效。
米合尔古丽·吐尔逊太(Mihregul·Tursuntay)[5](2020)在《兵团某三甲医院急诊PCI患者人群及冠脉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分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情况,了解该人群的临床特征、冠脉特点及治疗情况等内容,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急诊PCI术的ACS患者1005例,收集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结果、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情况,根据冠脉病变情况计算SYNTAX评分。按照性别进行分组,描述性分析相关临床特征;分析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手术方式,按照SYNTAX评分进行危险分级,比较不同危险分层组之间的相关人群特征情况;记录分析相关费用情况、院内不良事件、转归情况等;按照不同心梗类型分组,比较各组的救治特点;按照胸痛中心认证时间为节点进行分组,倾向性评分匹配相关混杂因素后比较两组之间的院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院内死亡情况。结果:1.患者临床特点分析:2017-2019年期间我院急诊PCI患者呈增长趋势,三年内的平均增长率为14.7%,三年内总体死亡率3.88%,呈降低趋势。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872例,占86.8%,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105例,占10.4%,28例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占2.8%,男性多于女性(847例/158例,84.2%/15.8%);汉族为主(914例,90.9%);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81±3.24Kg/m2,来源于周围县城及团场略多于城区(59.3%/40.6%);职业分布以职工人群比例最高(33.7%);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中学(69.4%)为主;82.4%患者有医疗保险,患者年龄19岁至89岁之间,总体平均年龄为57.54±12.47岁,50-60岁人群比例最高(33.4%);男性患者50-59岁高发,女性患者70-79岁人群高发。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死亡率呈增长趋势(?2=12.76,P=0.047)。急诊PCI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患者593例(60.8%)、糖尿病288例(29.4%)、高脂血症466例(47.6%)、超重或肥胖515例(52.6%)、吸烟549例(56.2%)比例较高,冠心病家族史96例(9.8%)。男性患者超重或肥胖(53.2%/40.5%)、吸烟比例(63.3%/8.2%)、合并多个危险因素(32.9%/20.9%)高于女性;女性患者糖尿病比例高于男性(42.4%/26%);男性脑血管病(12.9%/5.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比例高于女性(19.0%/10.1%),女性贫血比例高于男性(9.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析急诊PCI患者手术记录及冠脉特征:呈冠脉右优势型患者733例(72.9%),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726例(72.2%),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48例(14.7%),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患者69例(6.9%),仅行血栓抽吸术患者62例(6.2%);安装临时起搏器患者6例(0.6%),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患者22例(2.2%),穿刺部位为桡动脉患者861例(85.6%)。冠脉病变类型分析,造影冠脉内可见血栓影患者396例(39.5%),严重钙化患者147例(14.6%),原支架内血栓患者39例(3.9%),无复流或慢复流患者45例(4.5%);桡动脉痉挛患者7例(6.9%),自发性冠脉内夹层患者8例(0.8%)。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分析:1级狭窄9例(0.9%),2级狭窄11例(1.1%),3级狭窄15例(1.5%),4级狭窄67例(6.7%),5级狭窄162例(16.1%),6级狭窄741例(73.7%);46.6%患者前壁心梗,32.1%患者下壁心梗,12.9%患者合并多个部位,8.4%患者为其他部位;单支病变患者421例(43.1%),双支病变患者251例(25.7%),多支病变患者305例(31.2%);罪犯血管为前降支占51.8%,回旋支占17.3%,右冠占25.9%,左主干占3.4%,其他部位占1.6%。SYNTAX评分低危组434例(53.7%),中危组198例(24.5%),高危组176例(21.8%);不同危险分层组间进行比较,高危组女性比例、既往PCI比例较高,中危组平均年龄、院内MACE事件比例、高血压患者比例较高,低危组吸烟患者比例较高。3.相关救治情况分析:65.7%的患者总缺血时间在6小时以内,住院期间发生MACE事件139例(13.83%),急性心力衰竭128例(12.7%),院内死亡39例(3.88%),恶心心律失常发生51例(5.07%),再发急性心肌梗死7例(0.69%)。住院期间完善心脏彩超患者707例,其中提示EF<50%的患者252例(35.6%);所有患者中位住院时间为7(6,8)天,中位住院费用为39614元。较前明显减少;比较不同心梗类型之间特点,STEMI组男性比例高于NSTEMI组、NSTEMI组老年患者、就诊延误、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更高。比较胸痛中心认证前后相关救治情况,认证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比例降低。结论:1.新疆建设兵团某三甲医院急诊PCI患者数量逐年增加,院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男性合并危险因素多于女性,男性以中年患者为主,女性以老年患者为主。2.冠脉病变以单纯病变和低危病变为主,闭塞病变比例较高;NSTEMI组老年患者更多,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更高。3.急诊PCI患者的院内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有所减少,胸痛中心认证有效的减少了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
张耀元[6](2020)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多器官及组织,全球成年人发病率约为l%。其中,RA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死亡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RA患者的重要死因。研究表明,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在降低RA疾病活动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风险。与甲氨蝶呤相比,新型抗风湿药物如IL-6相关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对心血管没有明显的损害或保护作用,但是关于这些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是否可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尚无统一意见。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回顾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分析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使用与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的相关性,评价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应用中的心血管事件安全性,并比较Tocilizumab、Sarilumab及Sirukumab三种药物临床应用中安全性的异同。研究方法利用PRISMA流程图进行文献筛选,对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和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System 四个数据库进行全面的在线检索,同时检索纳入研究的引文,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1日。纳入标准包括:(1)纳入人群:根据ACR标准或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诊断为RA的成年人;(2)干预措施:进行了任一个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在RA患者临床应用中安全性的比较,但不限制比较对象为安慰剂、DMARDs或另一种IL-6相关单克隆抗体,且对药物使用的时间、剂量均无限制;(3)研究类型:随机对照研究;(4)研究终点:结局需包含至少一例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排除标准包括:(1)重复发表;(2)无法获取全文;(3)动物实验研究;(4)结局变量描述不明确或无法提取;(5)非RA人群研究。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来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提取数据的内容包括:研究的基线特征(第一作者、发表年限、研究的样本数、研究类型、药物种类、给药方式、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结局指标(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研究结果二分类资料我们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s)表示,假设检验设定显着性水平a=0.05,我们把P值作为统计学标准,当P≥0.05时认为没有差异,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异质性(heterogeneity)检验的结果,决定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异质性的可能来源,我们以漏斗图的对称性来检验发表偏倚。研究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12篇临床RCT,总计9905人,纳入研究药物三种,包括Tocilizumab、Sarilumab 及 Sirukumab。其中 IL-6 相关单克隆抗体组 6860 人,对照组3045人。通过统计学定量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未增加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P=0.51,OR=1.23,95%CI[0.67~2.24],I2=0%)及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的发生率;(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显着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晕厥,感染性心脏病)的发生率(P=0.0009,OR=2.38,95%CI[1.42~3.98],I2=63%)及高血压发病率(P<0.0000I,OR=1.85,95%CI[1.42~2.41],I2=27%);(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可引起转氨酶升高(P<0.00001,OR=2.69,95%CI[1.75-4.13],I2=72%)、中性粒细胞减少(P<0.0001,OR=11.16,95%CI[3.72~33.51],I2=52%)及严重感染(P=0.0003,OR=1.90,95%CI[1.34~2.70],I2=0%)发生率增加,而对高胆固醇血症、血栓、出血事件、贫血、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单药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ocilizumab、Sarilumab及Sirukumab三种药物对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均无影响;(2)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ocilizumab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P<0.00001,OR=2.84,95%CI[1.94~4.14],I2=39%)及高血压发病率(P<0.00001,OR=2.82,95%CI[1.89~4.19],12=32%);(3)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arilumab可引起转氨酶升高(P=0.004,OR=1.76,95%CI[1.19~2.60],12=15%)及中性粒细胞减少(P<0.00001,OR=25.26,95%CI[9.78~65.23],I2=0%);(4)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irukumab 可引起转氨酶升高(P<0.0001,OR=3.40,95%CI[1.88~6.14],I2=77%)、严重感染(P=0.0002,OR=2.52,95%(CI[1.55~4.08],I2=0%)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P=0.0005,OR=1.64,95%CI[1.24~2.17],12=0%)发生率增加。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没有影响;(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可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高血压发病率;(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感染发生率增加;(4)亚组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ocilizumab可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高血压发病率;(5)亚组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arilumab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6)亚组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irukumab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严重感染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增加。研究目的通过报道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随访情况,探讨其发病诱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Dressler综合征的认识,以减少漏诊误治,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检索Pubmed数据库内相关文献,结合该病例系统总结Dressl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可能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研究结果患者男,68岁,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急诊冠脉造影检查示LCX中段次全闭塞,给予开通后于LCX中段释放支架1枚,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调脂、扩冠、营养心肌、降糖等治疗。术后3天,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等症状,多次复查心电图结果示V2-V5导联ST段持续低马鞍形抬高,可见明显J波;Ⅱ、Ⅲ、aVF、Ⅰ、aVL导联图像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动态变化,V7-V9导联QRS波群呈QS型;床旁心脏彩超结果示LA:34mm,LV:50mm,LVEF:0.45,左心扩大、心包积液(中量)、胸腔积液、二尖瓣重度返流、左室壁节段性运动不良;根据1985年Dressler W提出的诊断标准,诊断为“Dressler综合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给予NSAIDs、类固醇激素及其他针对性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随访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脏结构功能较前恢复明显,目前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活动耐力增加,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回顾相关研究,Dressler综合征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第二或第三周内发展,但可能早在心肌梗死后的24小时到几个月后才出现。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暂未明确,推测是否是对心肌梗死过程中释放到循环中的心肌抗原自身致敏的结果。临床上,Dressler综合征表现为发热、全身乏力、胸痛以及存在心包炎和可能的胸膜心包摩擦。该例患者AMI再灌注治疗后再发胸痛,行心电图示V2-V5导联ST段持续低马鞍形抬高,可见明显J波,该导联区域与LCX供血范围在解剖学上不一致;但患者下、后、侧壁导联ST段呈现经典心肌梗死后动态变化,追查心脏彩超发现患者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左室功能受损,经由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证实发生了 Dressler综合征。结论(1)Dressler综合征多发生于心肌梗死后数周,以心包炎、胸膜炎等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发生机制可能是与AMI后坏死心肌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有明确心梗病史、出现多浆膜腔积液、激素治疗有效可确诊;(2)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出现心电图病变导联与犯罪血管供血解剖范围不一致时,应及时行心脏彩超、胸部X线片等明确是否存在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情况,避免误诊漏诊;(3)治疗上Dressler综合征患者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类固醇激素治疗为首要原则,必要时穿刺引流浆膜腔积液: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及时抗心衰治疗,同时抗心室重构,减轻AMI后引起的心肌病变。
徐业翔,马学强,于涛,李少娜[7](2017)在《急诊内科老年患者误诊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诊内科老年患者误诊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方法选取该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诊内科老年患者作为参照组,对此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措施,对参照组误诊患者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选取该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诊内科老年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此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实验组误诊患者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误诊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甲亢性心脏病以及冠状动脉瘘等误诊率相比于参照组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甲亢性心脏病以及冠状动脉瘘等误诊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内科老年患者予以针对性管理措施,可有效的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薛开讲[8](2016)在《128例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128例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临床诊治情况。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该院急诊科室接受呼吸困难治疗的128例患者,并进行回顾分析。判断患者正确诊断率、误诊率和心肺疾病误诊率、心肺疾病外误诊率。结果 128例呼吸困难患者的正确诊断率、误诊率以及心肺疾病误诊率、心肺疾病外误诊率分别为93.75%(120/128)、6.25%(8/128)、5.56%(6/108)、10%(2/20)。结论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诊治水平同急诊科医师专业诊断技术的全面性以及临床经验密切相关。
宋波[9](2015)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1至2012年急诊疾病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疾病谱的特点,分析急诊患者的就诊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特殊疾病种的发病规律,为急诊医学人才的培养、医院的管理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的145413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电脑管理系统采集病例的就诊科室、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诊断等信息,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列出图表,研究急诊疾病谱的规律。结果:(1)共纳入统计急诊病例145413名,日均就诊人次为398.4人次;女性患者(54.3%)多于男性(45.7%);数量占比前三位的科室是内科急诊(42.8%)、发热门诊(11.6%)、神经内科(8.7%)。(2)就诊人数以4、5、8月最多,2月最少;患者每日就诊时间存在规律性,2:006:00为低谷,8:0010:00为小高峰,17:0023:00为高峰。(3)病例数量排名前30名的疾病总数为122880个,占84.1%;病例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创伤、胃肠炎、发热、腹痛;急诊内科中,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单纯检查和取药的数量占到总排名13位,占2.0%,占内科急诊排名第4位,占4.7%,提示部分非急诊患者于急诊科就诊,占用急诊资源。(4)不同疾病的性别比例、年龄比例、发病季节不同。上呼吸道感染中,女性(59.5%)多于男性(40.5%);2029岁为高发年龄段,1月最多,8月次之,11月最少。创伤中,男性(63.5%)多于女性(36.5%),2029岁为高发年龄段,56月最多,2月份最少。胃肠炎中,女性(59.7%)多于男性(40.3%),2029岁为高发年龄段,69月为高发月份,2月份最少。肺炎/支气管炎/COPD中,女性(54.3%)多于男性(44.7%),8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段,1月份为高发月份,7月最少。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中,女性(52.7%)多于男性(47.3%),8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段。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男性(52.6%)多于女性(47.4%),6069岁为高发年龄段。脑出血中,男性(65.8%)多于女性(34.2%),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脑梗塞/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男性(52.9%)多于女性(47.1%),6069岁为高发年龄段。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疾病谱构成和特殊病种的发病规律。根据疾病谱的规律,可以合理有效的配置医疗资源,安排医生、护士以及药房、检验、放射等辅助科室的人员排班,提高医疗质量。根据疾病谱,可以为急诊医学人才的培养,急诊工作人员的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根据疾病谱反映出的问题,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合理统一的急诊就诊界定标准。
马福义[10](2014)在《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临床误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总结24例急性心肌梗死出现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出现误诊的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诊断结果、误诊原因和治疗效果。结果 9例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急性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5例误诊为脑血管急症,4例误诊为消化道急腹症,4例误诊为牙周炎等,2例误诊为颈椎病。经紧急抢救,病死率为25.0%。结论初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耽误治疗,增加病死率,医师应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科学的心电图检查和血生化检测等结果,综合鉴别和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二、急性心肌梗死59例急诊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59例急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误诊情况 |
1.4 确诊经过 |
1.5 治疗及预后 |
2 讨论 |
2.1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2.2 诊断及鉴别诊断 |
2.3 误诊原因分析 |
2.4 防范误诊措施 |
(2)基于流程化思维的急性腹痛诊断模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腹痛诊治的现状剖析和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诊断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治疗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5)兵团某三甲医院急诊PCI患者人群及冠脉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急诊PCI患者临床病例特点分析 |
2.2 急诊PCI患者总缺血时间情况分析 |
2.3 急诊PCI患者冠脉特点及介入情况分析 |
2.4 急诊PCI患者预后相关情况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急诊PCI患者的资料特征 |
3.2 手术及冠脉病变情况分析 |
3.3 治疗情况分析 |
3.4 NSTEMI救治情况分析 |
3.5 胸痛中心认证对急诊PCI患者救治情况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注释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创新性 |
5.限制性 |
6.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论文Ⅱ: 1例急诊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病例报道 |
2.病例讨论 |
3.病例小结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急诊内科老年患者误诊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判定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各疾病误诊的原因 |
3.1.1 对急性左心衰疾病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 |
3.1.2 对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 |
3.1.3 对急性胰腺炎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 |
3.1.4 对其他疾病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 |
3.2 预防误诊的措施和管理方法 |
3.2.1 加强对疾病的分析 |
3.2.2 根据自身掌握的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 |
3.2.3 医生需对临床经验定期总结 |
(8)128例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及治疗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确诊率 |
2.2 心肺疾病及心肺疾病外误诊情况 |
3 讨论 |
(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1至2012年急诊疾病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2.1 就诊患者科室分布 |
1.2.2 急诊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月份、就诊时间分布 |
1.2.3 急诊病种数量排名前 30 的疾病 |
1.2.4 急诊内科病种、年龄、就诊月份、就诊时间分布 |
1.2.5 发热急诊病种分布 |
1.2.6 神经内科病种分布 |
1.2.7 急诊外科病种分布 |
1.2.8 骨科病种分布 |
1.2.9 肠道急诊病种分布 |
1.2.10 皮肤科病种分布 |
1.2.11 耳鼻喉科病种分布 |
1.2.12 神经外科病种分布 |
1.2.13 妇产科病种分布 |
1.2.14 眼科病种分布 |
1.2.15 口腔科病种分布 |
1.2.16 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月份、时间、年龄分布 |
1.2.17 创伤患者性别、就诊月份、就诊时间、年龄段分布 |
1.2.18 胃肠炎患者性别、年龄段、就诊月份分布 |
1.2.19 肺炎/支气管炎/COPD患者性别、就诊月份、年龄段分布 |
1.2.20 心功能不全/心衰患者年龄段分布 |
1.2.2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年龄分布 |
1.2.22 脑出血患者年龄分布 |
1.2.23 脑梗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分布 |
1.3 讨论 |
1.3.1 急诊人数特点 |
1.3.2 急诊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分布特点 |
1.3.3 急诊病种排名 |
1.3.4 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
1.3.5 创伤的研究 |
1.3.6 胃肠炎的研究 |
1.3.7 单纯检查和取药排名的研究 |
1.3.8 肺炎/支气管炎/COPD的研究 |
1.3.9 脑出血的研究 |
1.3.10 脑梗塞/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
1.3.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 |
1.3.12 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研究 |
1.3.13 急诊医学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急诊医学疾病谱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临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误诊情况 |
2.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四、急性心肌梗死59例急诊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探析[J]. 周世方,杨志伟,李长罗. 临床误诊误治, 2021(09)
- [2]基于流程化思维的急性腹痛诊断模式的临床研究[D]. 潘洪鸣.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J]. 黄生耀.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01)
- [4]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治疗应用探讨[J]. 王德会,周正坤,周继光,吴元秀.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14)
- [5]兵团某三甲医院急诊PCI患者人群及冠脉特点分析[D]. 米合尔古丽·吐尔逊太(Mihregul·Tursuntay).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D]. 张耀元. 山东大学, 2020(10)
- [7]急诊内科老年患者误诊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J]. 徐业翔,马学强,于涛,李少娜. 中国卫生产业, 2017(31)
- [8]128例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 薛开讲. 中外医疗, 2016(19)
- [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1至2012年急诊疾病谱分析[D]. 宋波.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5)
- [10]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临床误诊分析[J]. 马福义.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