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橡胶种子油研究开发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苏悦,杨晶晶,刘云,胡祥,杨文仪,阚欢[1](2021)在《橡胶籽油的不皂化物组分及抗氧化活性》文中研究说明依据国家标准方法(GB/T 5535.2—2008)提取橡胶籽油不皂化物并测定其含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橡胶籽油不皂化物组分进行分析;并采用DPPH·和ABTS·法评价了橡胶籽油及其不皂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橡胶籽油不皂化物含量为(1.44±0.03)%,共鉴定出13种物质,主要含有γ-谷甾醇(40.24%)、豆甾醇(17.20%)、3, 4-二氢-2, 2, 5, 7, 8-五甲基-2H-1-苯并芘喃-6-酚(9.53%)、4-胆甾烯-3-酮(6.64%)、角鲨烯(6.14%)、菜油甾醇(4.37%)和D-γ-(P)-生育三烯酚(3.27%)等;橡胶籽油及其不皂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6.979 mg/mL和3.819 mg/mL,清除ABTS·的IC50值分别为16.979 mg/mL和4.356 mg/mL。
林贝贝,张新党,王恒志,张剑伟,陈路斯,李光彬,王秋梅,邓君明[2](2020)在《橡胶籽营养价值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橡胶树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广泛种植于云南和海南等热带区域。橡胶籽是橡胶树的重要副产品,其种仁营养价值高;其中,粗蛋白含量约25%~30%,且必需氨基酸组成较平衡;粗脂肪含量为50%,且橡胶籽油成分近似于亚麻籽油,富含α-亚麻酸,其含量为花生油和葵花油的数十倍。橡胶籽中含有氢氰酸等抗营养因子,但经贮存、加热可钝化绝大部分氰化物。可见,橡胶籽及其加工产品可作为养殖动物饲料原料。前期研究发现:水产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橡胶籽饼对鱼类生长和健康无明显负面影响,但高比例添加会对鱼类消化和健康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其可能与橡胶籽饼中高含量粗纤维有关;橡胶籽饼中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相对较低,使用时应注意补充赖氨酸和蛋氨酸。橡胶籽油富含α-亚麻酸,是鱼油的优质替代源,可部分甚至完全替代水产饲料中的鱼油。本文综述了橡胶籽产品的营养价值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可为橡胶籽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夏子皓[3](2020)在《基于橡胶籽油长链组分的铜熔渣催化气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利用生物质燃料油灰分低、热值高的优点,将生物质燃油气化制备合成气与铜渣的高温及其催化性能相结合,选取油酸作为生物质燃油的模型化合物,探究分别在CO2与空气气氛下生物质燃油催化气化的特性。为了研究铜渣催化气化油酸特性在立式管式炉上进行催化气化实验,并采用XRD、EPMA、XPS和Raman光谱分析废催化剂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对油酸在不同升温速率(10k/min、20k/min、30k/min)下的热解特性做了TG-DTG分析,发现油酸的主要热解温度区间在130~250℃,提高升温速率会使热解温度区间向高温区偏移并且能够增加失重速率。升温速率为10k/min、20k/min、30k/min时活化能E分别为102.41k J·mol-1、98.11k J·mol-1、94.11k J·mol-1,提高升温速率可降低活化能。(2)对于空气气化实验,以温度作为变量讨论铜渣的催化气化效果可以得出,铜渣作为这一种类矿石催化剂,具有提高碳转化率的效果,这个能力来源于两方面:促进分解物继续分解和消除积碳;在同等气化温度下,H2和CO产量都比空白实验要高。在空白实验条件下最高碳转化率为39.8%,而加入铜渣后提高到了46.8%。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铜渣与积碳的反应,在本实验条件下,CO产量、H2产量、碳转化率最高的温度条件为1100℃。虽然减小当量比可以提升碳转化率,但是当量比小于4.5以后,过多的空气引发油酸、热解气、焦炭更完全的燃烧,这会降低H2、CO的产量。当量比为4.5时,碳转化率达到最大值49.3%,CO产量与H2产量也达到最大。碳转化率、H2产率、CO产率在GHSV=7881.603m L/(g·h)时达到最大。反应后铜渣中铁的氧化物被还原成Fe O和Fe,在高于1000℃的条件下Fe3O4几乎消失。XPS C1S和Raman光谱分析都显示积碳的消除主要是铜渣的作用。实验证明铜渣中铁的氧化物具有消除积碳的作用。在最佳实验条件为温度1100℃、当量比4.5、GHSV=7881.603m L/(g·h)时,碳转化率达到49.27%、H2产量为5.088mmol/g、CO产量3.28mmol/g。(3)以CO2作为气化剂时,高温下CO2可以与挥发分、焦油和焦炭发生干重整、还原反应。温度越高,气化反应越剧烈,碳转化率越高。产气组分由于水煤气变换反应逆向进行的原因,CO比例最高。提高CO2/C有利于促进反应进行,产气中CO2比例上升的同时CO、H2气体产率、碳转化率趋于稳定。CO2/C不宜过高。过高的GSHV会造成产物分解不完全,导致碳转化率下降,对H2、CO产率提升却很小。空气气化实验的积碳缺陷度比CO2气化时大,说明CO2气化效果更好,这一点与两个实验碳转化率正相关。在最佳实验条件为温度1100℃、CO2/C为0.69、GHSV=2577.64m L/(g·h)时,碳转化率达到84%、H2产量为4.59mmol/g、CO产量8.75mmol/g。
张硕垚[4](2019)在《橡胶籽油高温热裂解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渣贫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常用的化石能源包括煤,焦炭,柴油等,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渐消耗,使用过程排放大量的CO2造成环境污染,开发一种低碳、环保的新能源用于铜渣贫化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橡胶籽油是一种生物质燃油,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本文以橡胶籽油替代部分冶金过程的化石能源为目的,对橡胶籽油高温热裂解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橡胶籽油的元素组成,化学成分以及官能团,并测定了橡胶籽油的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橡胶籽油中主要元素为C、H、O,N和S。其中碳和氢两种元素质量百分数之和为95.61%。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为橡胶籽油主要的脂肪酸,这四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在68.33%以上。其中橡胶籽油的长链脂肪烃的碳骨架主要为C18。橡胶籽油中有饱和碳骨架,不饱和键,酯键以及羧基键。利用了TG-FTIR,研究了橡胶籽油的热解特性,在非等温条件下的热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5120℃)除去挥发性成分。第二阶段(120500℃)大分子的裂解和挥发。第三阶段(500900℃)积碳反应。利用Coats-Redfern方法对橡胶籽油进行热力学计算。当加热速率为10 K/min时,120-400℃和400-480℃下的活化能分别为69.739kJ·mol-1和51.861kJ·mol-1。橡胶籽油的热分解产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酮、醛、羧酸、醚、二氧化碳、CH4和CO。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组分逐渐达到CH4、H2O、CO和CO2的最大值。峰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量不断减少。利用5种不同的加料方式研究橡胶籽油对Fe3O4还原效果以及橡胶籽油在还原Fe3O4时所产生尾气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随着热解过程的进行,橡胶籽油逐渐裂解,气体产量逐渐增多,其中氢气的产量是最高的。热解过程中存在固体碳和Fe3O4反应。Fe3O4对橡胶籽油的裂解有促进作用。根据XRD分析,Fe3O4在混合状态下的还原效果将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Fe和浮士体的含量不发生变化,但喷油状态下,其Fe3O4的还原度会随加热温度的上升而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喷油条件下Fe3O4的还原效果逐渐增强。5种加料方式中混合态积碳转化率最低。
郭雄[5](2018)在《橡胶籽油及蛋白的制备研究》文中提出橡胶籽在我国广东、海南、云南、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均有种植,橡胶籽每年大概产量有80100万t。按以往的习惯,橡胶林只是用来生产橡胶和木材,剩下有利用价值的橡胶籽未得到充分利用,丢弃在橡胶园中,造成有效资源的严重糜掷。橡胶籽仁含粗脂肪50.2±0.4%,粗蛋白21.5±0.6%,粗纤维6.5%±0.5%,碳水化合物18.2%±0.9%;橡胶籽仁还含有维生素,而且铜、铁、锌、锰、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达260 mg/kg,是豆粕的3倍。橡胶籽仁中营养丰富,可作为一种新的植物油脂及蛋白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本课题以西双版纳的橡胶籽仁为原料,研究四种方法制备橡胶籽油,并对各自油脂得率、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感官指标分析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超滤膜膜法脱胶橡胶籽毛油及对膜法脱胶前后的一些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和对比。研究了橡胶籽蛋白质的提取最佳工艺,并对橡胶籽蛋白进行纯化,再对橡胶籽蛋白进行凝胶电泳实验、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对橡胶籽蛋白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参照Osborne分级提取法并进行改进制备橡胶籽四种蛋白质溶液,对橡胶籽四种蛋白溶液进行超滤膜过滤制备四种蛋白并对超滤膜膜法制备的橡胶籽四种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的分析,测其超滤之后制备橡胶籽四种蛋白分子量分布并对橡胶籽四种蛋白的微观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各个蛋白的表面结构及排布。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研究了压榨法、浸出法、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及酶法制备橡胶籽油的油脂得率、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感官指标分析。橡胶籽含仁率高,且仁中粗脂肪含量及蛋白含量高,占整个仁的70%以上,氰化物1.5×102mg/Kg;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得油率最高且为98.41%;水酶法最低且为68.74%;浸出法制取油的酸值最高(0.58mgKOH/g油),压榨法酸值最低(0.12 mgKOH/g油);在过氧化值方面,压榨法过氧化值最高(0.65 mmol/Kg),水酶法最低(0.46 mmol/Kg),其中氰化物四种方法制备的橡胶籽油均未检测出;橡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在84%左右。(2)研究了对橡胶籽毛油进行超滤膜膜法脱胶。以橡胶籽毛油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Plackeet-Burman试验对进行单因素筛选再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通过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得到回归模型,再通过回归模型,得到膜法脱胶的工艺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即膜孔径10 kDa,混合液中油的质量分数37%、操作压力0.23 MPa,此条件下得到的膜法脱胶的磷脂的截留率96.51%、膜通量46.22 Kg/(m2·h);对脱胶前后的橡胶籽油进行基本指标检测:橡胶籽毛油中磷含量691 mg/kg、过氧化值6.3 mmol/kg、酸值3.32 mgKOH/g、水分及挥发物0.54%、碘值92g/100g,膜法脱胶后的橡胶籽油中磷含量16.54 mg/kg、过氧化值2.7 mmol/kg、酸值1.28 mgKOH/g、水分及挥发物0.24%、碘值108 g/100g,对于膜法脱胶后的橡胶籽油中的磷脂含量远远低于橡胶籽毛油,而且膜法脱胶后的橡胶籽油的过氧化值、酸值、水分及挥发物和碘值都普遍降低,气味较好,颜色较澄清,透明。(3)研究了橡胶籽蛋白的制备工艺方法及特性。提取橡胶籽粗蛋白最佳工艺:液料比15:1、碱溶pH 10.2、碱溶60 min、提取温度50℃、超声功率274 W、酸沉pH为3.8、酸沉120 min,此时的橡胶籽粗蛋白提取率最高为80.62%;纯化橡胶籽蛋白最佳工艺:酶解温度为45℃、酶解pH为4.5、液料比为8:1、酶添加量为0.4%、酶解时间为4.5 h,此时的橡胶籽蛋白质的纯度为94.67%;对橡胶籽蛋白进行氨基酸分析:糖化酶纯化橡胶籽蛋白质氨基酸总和高达84.72%,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且高达24.47%,必须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总体氨基酸含量的27.14%;对橡胶籽蛋白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糖化酶处理后的蛋白质呈现出薄片状,表面感觉略有粗糙。(4)研究了橡胶籽四种蛋白的制备及特性。改良Osborne分级提取法及超滤膜法制备橡胶籽蛋白质:清蛋白最佳工艺条件为超滤膜膜孔径50 kDa、超滤时间30min、操作压力0.39 MPa、超滤温度39℃、蛋白液浓度0.69 g/L,此时的截留率97.16%、膜通量17.33 Kg/(m2·h),球蛋白制备:超滤膜膜孔径50 kDa、超滤时间38min、操作压力0.34 MPa、超滤温度31℃、蛋白液浓度0.72 g/L,此时的截留率为99.09%、膜通量18.01 Kg/(m2·h);醇溶蛋白:超滤膜膜孔径30 kDa超滤时间31 min、操作压力0.33 MPa、超滤温度32℃、蛋白液浓度0.51 g/L,此时的截留率为97.58%、膜通量18.54 Kg/(m2·h);谷蛋白:超滤膜膜孔径50 kDa超滤时间28 min、操作压力0.37 MPa、超滤温度38℃、蛋白液浓度0.69 g/L,此时的截留率为97.01%、膜通量26.42Kg/(m2·h);对橡胶籽四种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的分析:清蛋白分布大概在49.8 kDa、41.4 kDa、24.316.4 kDa,球蛋白分布大概在49.5 kDa、25.124.3 kDa,醇溶蛋白分布大概在26.2 kDa、17.112.6 kDa,谷蛋白分布大概在36.4 kDa、24.2kDa、20.4 kDa、16.815.3 kDa以及更小的分子量;对橡胶籽四种蛋白的微观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得知:橡胶籽清蛋白和橡胶籽球蛋白分子之间连接紧密,橡胶籽清蛋白的表面细致,呈山脊形状,局部部位有孔;橡胶籽球蛋白的表面疏松,局部凸起,表面孔相对较少。橡胶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与清蛋白和球蛋白不同的是,醇溶和谷蛋白的蛋白分子之间连接松散,醇溶蛋白呈现不规则的球型形状,局部部分相对细致,相互连接形成较大的分子基团;谷蛋白的表面平滑,分子团较多。
安锋,林位夫,王纪坤[6](2017)在《我国巴西橡胶树种植业前景展望》文中指出分析了我国植胶业发展形势及前景。由于产业环境变化等原因,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效益下降,目前的传统植胶生产模式竞争力大幅下降,但植胶业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是战略性资源产业。建议未来植胶业定位在天然橡胶、木材和生态效益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建设上,重点结合退耕还林、精准扶贫政策向云南等热带偏远山区的丘陵坡地发展国家战略保障胶园或国家战略储备胶林,开展胶园复合农林业等多种经营,以确保国家战略安全,建设热区"金山银山"。
张本刚,王璇,吴志刚,雷洪,杜官本[7](2017)在《橡胶蛋白基木材胶黏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橡胶饼粕蛋白为原料,采用降解和交联改性的方法制备橡胶蛋白基木材胶黏剂,主要考察了橡胶蛋白结构特点和橡胶蛋白基胶黏剂胶合板的胶接性能及耐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从橡胶蛋白来源、价格、蛋白结构和氨基酸组成来看,橡胶蛋白制备木材胶黏剂具有经济性和可行性;在碱降解改性橡胶蛋白的基础上再进行交联改性制备橡胶蛋白基木材胶黏剂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由于橡胶饼粕原料的特殊性导致所制备的蛋白胶黏剂性能不是很理想,后续应该注意对橡胶饼粕原料进行预处理。
郭蔼明[8](2016)在《橡胶籽脱毒及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橡胶籽是一种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木本作物资源,橡胶籽仁富含油脂和蛋白质,橡胶籽壳灰分含量低且质地坚硬。我国每年可以产出橡胶籽42万t-63万t,但是,90%以上的橡胶籽腐烂在地里,利用率不足10%,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橡胶籽含有生氰糖苷致毒因子,其代谢产物氢氰酸(HCN)有剧毒,导致人畜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障碍了橡胶籽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围绕核心障碍,从脱毒入手,采用光谱手段辨识橡胶籽中致毒因子的化学结构,探讨脱毒机理,筛选脱毒方法,消除橡胶籽的毒害成分,进而提出一套完整利用橡胶籽资源的产品技术方案,提高其附加值和利用率。本文采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橡胶籽作为原料,对其化学组成进行分析检测,得知试样的橡胶籽壳占总籽重量的45.5%,而占总籽重量54.5%的橡胶籽仁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油脂、蛋白质、淀粉、粗纤维等,含量依次为50.11%、18.10%、14.42%、6.41%(以干基计)。提油后的橡胶籽饼粕的主要组成成分为蛋白质、淀粉、还原糖、粗纤维等,含量依次为28.91%、37.10%、6.91%、4.22%(以干基计)。以检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本研究以橡胶籽壳、橡胶籽油和橡胶籽饼粕中的蛋白为主要开发对象,设计出橡胶籽资源全成分高值循环利用的产品与技术方案。橡胶籽仁提取油脂后的饼粕质量占橡胶籽全果质量的28%以上,其中蛋白质、淀粉、油脂、总糖等成分合计超过橡胶籽全果质量的20%,是另一块必须利用的资源。从提油后的橡胶籽饼粕的主要成分分析可知,橡胶籽饼粕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8.91%(干基),而且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例均衡,Mg、Fe、Zn、Mn、Ga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同时,其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饲料卫生标准》的限量标准。但是,通过异烟酸-吡唑酮比色法测定橡胶籽粕中HCN的含量达到60.50mg/kg,根据实验原理反推,橡胶籽饼粕含有生氰糖苷的致毒因子。另外,通过LC-MS光谱实验,LC谱图中至少解读出6种主要化学成分,MS谱图证实其分子量分别为287D、307D、317D、321D、437D(含289D碎片)和579D(含301D碎片)。生氰糖苷的糖基可能为取代单糖和取代三糖衍生物。本文通过微波加热法、烘烤法、蒸煮法、水煮法、溶剂提取法五种方法对其进行脱毒处理,同时考察五种方法对橡胶籽饼粕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脱毒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橡胶籽粕中的生氰糖苷含量,但是去除率各异。蒸煮法的去除率最高,为100%,其次依次为水煮法85.9%、溶剂提取法76.7%、烘烤法76.5%、微波加热法75.7%。五种脱毒方法对橡胶籽粕中的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也不一样。溶剂提取法的蛋白质保留率最高,为126%,其次依次为烘烤法98.5%、微波加热法97.3%、水煮法90.8%、蒸煮法87.3%。虽然蒸煮法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导致了饼粕中蛋白质含量的降低,但是其脱毒效果是最好的,能100%地脱除生氰糖苷,完全脱毒。所以,在有益于健康的角度考虑,必须优先考虑脱毒最完全的蒸煮法处理橡胶籽饼粕。另外蒸煮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无溶剂污染等优点。橡胶籽全果中油脂的含量超过25%,本文对橡胶籽油予以重点开发。鉴于橡胶籽含有微量生氰糖苷毒素,橡胶籽油过氧化值为1.14mmol/g,碘值为134.68gi/100g,酸值为34.21mg/g,其酸值高,油脂的不饱和程度高以及被氧化变质的程度较低等特点,决定了将橡胶籽油主要应用于制备工业产品领域,分别进行研究开发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若将橡胶籽油用于制备环氧化油,以环氧化值为指标,得到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甲酸的料液质量比为0.12:1、双氧水的料液质量比为0.5:1、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6h。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环氧橡胶籽油的收率为92%。对环氧橡胶籽油和环氧大豆油(参比样)进行性能检测和ft-ir表征。结果显示,环氧橡胶籽油的环氧化值可以达到5.02%,两种环氧化油的ft-ir谱图很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环氧橡胶籽油在结构上与环氧大豆油十分接近。(2)若将橡胶籽油应用于制备生物柴油,以转化率为指标,得到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醇油比为1:15,催化剂用量为1.5%,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8h。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橡胶籽生物柴油转化率为91.86%。检测结果显示,橡胶籽生物柴油的运动粘度、开口闪点和灰分含量指标符合astm(美国)生物柴油标准且与市售0#柴油的数值接近,可考虑作为0#柴油的替代使用品。橡胶籽壳占橡胶籽全果的比例达到45.5%,是不可忽视的生物质资源。而且橡胶籽壳质地坚硬,灰分含量较低,为0.33%,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丰富,分别为42.7%、7.31%、19.92%。另外,在橡胶籽壳中未发现含有砷、铅、汞重金属元素,而且镉元素远低于《饲料卫生标准》的限量标准。本文将其应用于工业领域,设计了制备活性炭产品研究开发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若将橡胶籽壳应用于制备活性炭领域,以碘吸附值为指标,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橡胶籽壳活性炭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活化剂浓度40%(质量分数)、浸渍时间24h、辐照时间10min、辐照功率为700W。在优化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橡胶籽壳活性炭得率为28.7%,碘吸附值为830mg/g。在优化工艺条件下,采用不同类型的活化剂制备橡胶籽壳活性炭,并对其进行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表面形貌观察。由各种谱图表征可以看出,以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得到的活性炭更为优质,BET法比表面为995.68m2/g,平均孔直径为2.66nm;其FT-IR谱图中,分析特征峰可以看出,其纤维素基本分解,吸收峰的数量较少和强度较弱,即其表面官能团的数量和种类都较少,该活性炭可能含有的官能团有:羧基、酚、胺基、醇羟基等;其XRD衍射谱图中衍射峰的强度最强,说明其石墨化程度更高,内部结构有序;其SEM谱图中显示出较为发达和规整的孔隙结构。
陈晗[9](2016)在《橡胶籽的微生物发酵脱毒及其在蛋鸡养殖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籽是一种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但由于含有氰化物而影响了橡胶籽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而通过微生物发酵方式来降解橡胶籽中的氰化物具有发酵时间短、成本低、脱毒率高和工艺设备简单等优势,从而使原本废弃的资源得到重新利用,扩大了其在养殖业中的大规模应用。本研究从种植橡胶地土壤中筛选得到的菌株为对象,研究了脱毒最佳的菌株组合,并对菌株及脱毒后的橡胶籽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并对脱毒橡胶籽的饲喂蛋鸡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种植橡胶地土壤中筛选得到能有效脱除橡胶籽中氰化物效果最佳的菌株为CMR-1和JM-2,经过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得出菌株CMR-1为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菌株JM-2为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2、根据不同菌种配比添加到橡胶籽粉和水比例为1:1的培养基中,常温发酵,定性检测后再定量检测得到最佳脱毒效果为CMR-1:JM-2(1:1)的比例,氰化物含量由90mg/kg 下降至 9.4mg/kg,降解率达 89.6%。3、通过CMR-1和JM-2菌液的7 d急性毒性试验及30 d慢性毒性试验对两株菌株进行安全性评价,得知这两株菌对小鼠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再进行30 d饲喂发酵后橡胶籽安全性试验,发现实验组小鼠并无任何不良反应,但用未发酵的橡胶籽替代50%鼠粮饲喂的小鼠,心体比和肝体比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说明未发酵的橡胶籽中氰化物会对小鼠产生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两株菌均无毒害作用,且能有效脱除氰化物。4、将发酵脱毒后的橡胶籽用于蛋鸡的饲喂。30天的饲喂后,检测蛋鸡生长、生产性能、鸡蛋品质、胆固醇、甘油三酯、抗氧化水平等指标,发现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发酵后的橡胶籽后,鸡的体重和产蛋率均维持正常水平。鸡蛋品质方面无不良影响,反而饲喂发酵后橡胶籽的小组出现蛋壳厚度增加,蛋黄指数增大,蛋黄比率增加,蛋黄颜色变深等现象。检测鸡蛋内DHA和EPA含量,发酵后橡胶籽添加量达到10%时,DHA含量最高,达到220mg/100g,而EPA含量为6mg/kg分别是对照组的2倍和3倍。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得出发酵后橡胶籽在鸡基础日粮中添加10%含量不仅不会对鸡蛋和鸡产生不良影响,还能够使鸡蛋内DHA和EPA含量增加。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得到的两株菌株混合发酵橡胶籽能够达到很好的氰化物脱毒效果,经过小鼠安全性实验表明发酵脱毒后的橡胶籽可用作饲料资源,在蛋鸡的饲喂过程中,不仅不会对蛋鸡产生不良影响,还对鸡蛋品质、鸡蛋内DHA和EPA含量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作用。两株菌均具有较好的推广利用价值,可促进橡胶籽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提高其利用效率。
何美莹,许建初,朱义鑫[10](2013)在《橡胶籽油高酸值劣变成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云南橡胶籽在实验室烘干后存放和工厂仓库堆放储存条件下,其堆内温湿度、含水率、霉变率、仁含油率及所含油脂酸值的动态变化,以及橡胶籽毛油在长期储存后其酸值的变化,进而寻求橡胶籽油高酸值劣变成因。结果表明:形成橡胶籽油高酸值的阶段在于前期的原料储存阶段而非后期的毛油储存阶段,高酸值的主要原因是高含水的橡胶籽在不当的储存条件下霉变所致。只要前期原料烘干并且储存得当,可获得高品质的橡胶籽油。
二、云南橡胶种子油研究开发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橡胶种子油研究开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橡胶籽油的不皂化物组分及抗氧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原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橡胶籽油不皂化物的提取 |
1.2.2 橡胶籽油不皂化物组分分析 |
1.2.3 橡胶籽油及其不皂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
1.2.3.1 DPPH·清除试验 |
1.2.3.2 ABTS·清除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橡胶籽油不皂化物含量及组分 |
2.1.1 橡胶籽油不皂化物含量 |
2.1.2 橡胶籽油不皂化物组分 |
2.2 橡胶籽油及其不皂化物的抗氧化活性 |
2.2.1 DPPH·清除率 |
2.2.2 ABTS·清除率 |
3 结 论 |
(3)基于橡胶籽油长链组分的铜熔渣催化气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物质燃料油与生物质能 |
1.2.1 生物质燃料油 |
1.2.2 生物质能 |
1.3 生物质能的转化技术 |
1.4 生物质燃料油及其气化 |
1.4.1 固体生物质气化的缺点 |
1.4.2 生物质燃料油气化的优点 |
1.5 生物质气化 |
1.5.1 气化介质 |
1.5.2 催化剂 |
1.5.3 气化设备 |
1.6 生物质燃料油热解/气化前沿研究 |
1.6.1 热解/气化研究进展 |
1.6.2 生物质燃料油的催化气化研究进展 |
1.7 橡胶籽油 |
1.7.1 橡胶籽油的成分与物理性质 |
1.8 铜渣的性质和资源化利用现状 |
1.8.1 铜渣的性质 |
1.8.2 铜渣的利用 |
1.9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9.1 研究意义 |
1.9.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油酸的空气气化和CO_2气化 |
2.1 引言 |
2.2 油酸快速热解的原理 |
2.3 油酸热解动力学研究 |
2.3.1 实验设备 |
2.3.2 油酸的热解特性分析 |
2.4 油酸高温空气气化分析 |
2.4.1 不完全燃烧与高温热解阶段 |
2.4.2 高温气化阶段 |
2.5 油酸高温CO_2气化分析 |
2.5.1 高温热解和干重整阶段 |
2.5.2 高温气化阶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气介质下铜渣催化气化油酸的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3.2.3 表征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3.1 温度的影响 |
3.3.2 当量比的影响 |
3.3.3 GHSV的影响 |
3.4 废催化剂表征 |
3.4.1 XRD |
3.4.2 EPMA |
3.4.3 XPSC1S |
3.4.4 积碳的拉曼光谱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O_2介质下铜渣催化气化油酸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4.2.3 催化剂和废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3.1 温度的影响 |
4.3.2 CO_2/C的影响 |
4.3.3 GHSV的影响 |
4.4 废催化剂表征 |
4.4.1 XRD |
4.4.2 表面积碳的拉曼光谱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1.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5.1.2 主要创新点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参与的科研项目 |
(4)橡胶籽油高温热裂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物质油裂解研究 |
1.3 橡胶籽油资源及其研究利用现状 |
1.3.1 橡胶籽油来源和成分 |
1.3.2 橡胶籽油资源利用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橡胶籽油元素组成 |
2.1.2 橡胶籽油GC-MS分析 |
2.1.3 橡胶籽油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
2.1.4 橡胶籽油理化性质分析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及内容 |
2.3.1 橡胶籽油成分及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2.3.2 橡胶籽油热分析特性实验方法 |
2.3.3 橡胶籽油高温裂解的实验方法 |
2.3.4 橡胶籽油高温裂解产物的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橡胶籽油热分析特性及高温热解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橡胶籽油热重实验研究 |
3.3 橡胶籽油热解动力学分析 |
3.4 橡胶籽油热解的红外光谱分析 |
3.5 橡胶籽油热解气体产物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e_3O_4对橡胶籽油高温裂解产物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高温下橡胶籽油热解产物的变化规律 |
4.3 喷吹条件下Fe_3O_4对橡胶籽油裂解产物的影响 |
4.3.1 两种方法的气体产物分析 |
4.3.2 两种方法的XRD分析 |
4.4 积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5)橡胶籽油及蛋白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橡胶籽的概述 |
1.1.2 橡胶籽油的概述 |
1.1.3 橡胶籽蛋白的概述 |
1.2 橡胶籽油的研究概况 |
1.2.1 橡胶籽油制备技术的研究概况 |
1.2.2 橡胶籽油精炼工艺技术的研究概况 |
1.3 橡胶籽蛋白的研究概况 |
1.3.1 橡胶籽蛋白制备技术的研究概况 |
1.3.2 橡胶籽蛋白分级制备技术的研究概况 |
1.4 橡胶籽中氰化物的研究概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四种方法制备橡胶籽油的研究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橡胶籽仁主要组成成分的分析 |
2.3.2 橡胶籽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
2.3.3 四种方法制备的橡胶籽出油率的比较 |
2.3.4 四种方法制备的橡胶籽油感官指标分析比较 |
2.3.5 四种方法制备橡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及氰化物含量比较 |
2.3.6 四种方法制备橡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
2.4 小结 |
第3章 橡胶籽油超滤膜法脱胶工艺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关键因素 |
3.2.2 响应面分析优化橡胶籽油膜法脱胶工艺 |
3.2.3 超滤膜膜法脱胶前后的橡胶籽油基本指标对比 |
3.3 小结 |
第4章 橡胶籽蛋白制备的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橡胶籽粕及橡胶籽蛋白中主要组成及含量 |
4.2.2 橡胶籽蛋白制备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4.2.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
4.2.4 响应面分析优化橡胶籽粗蛋白提取工艺 |
4.2.5 橡胶籽粗蛋白的纯化 |
4.2.6 橡胶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4.2.7 橡胶籽蛋白质的微观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4.3 小结 |
第5章 橡胶籽蛋白超滤膜法分级提取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橡胶籽四种蛋白制备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5.2.2 响应面分析优化橡胶籽四种蛋白提取工艺 |
5.2.3 橡胶籽四种蛋白质中主要组成及含量 |
5.2.4 橡胶籽四种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的分析 |
5.2.5 橡胶籽四种蛋白的微观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我国巴西橡胶树种植业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植胶业面临的问题 |
(一) 产业环境变化大, 竞争力下降 |
(二) 生产成本不断升高, 市场持续低迷 |
(三) 植胶意愿不足, 产业发展后劲乏力 |
二、植胶业发展潜力分析 |
(一) 植胶业是特色产业 |
(二) 市场需求与战略需求 |
(三) 植胶效益潜力分析 |
三、植胶业发展对策探讨 |
(一) 植胶产业未来定位 |
(二) 植胶业未来布局和前景 |
(三) 植胶业发展经营对策 |
(四) 植胶业科技对策 |
(7)橡胶蛋白基木材胶黏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原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橡胶蛋白胶黏剂的制备 |
1.4 胶合板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橡胶蛋白制备蛋白基胶黏剂可行性 |
2.2 橡胶蛋白胶黏剂性能 |
3 结论 |
(8)橡胶籽脱毒及资源循环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橡胶籽油的研究概况 |
1.2.1 橡胶籽油的化学组成 |
1.2.2 橡胶籽油提取方法的概况 |
1.2.3 橡胶籽油的应用 |
1.2.3.1 橡胶籽油在环氧化油领域的应用 |
1.2.3.2 橡胶籽油在生物柴油领域的应用 |
1.2.3.3 橡胶籽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1.3 橡胶籽饼粕的研究概况 |
1.3.1 橡胶籽饼粕的营养组成和毒性评价 |
1.3.2 降低橡胶籽饼粕中生氰糖苷含量的方法 |
1.3.2.1 湿法脱毒 |
1.3.2.2 干法脱毒 |
1.3.2.3 微波辐照脱毒 |
1.3.2.4 溶剂提取脱毒 |
1.3.2.5 高压加热脱毒 |
1.3.2.6 其它脱毒方法 |
1.3.3 橡胶籽饼粕的应用 |
1.4 橡胶籽壳的研究概况 |
1.4.1 橡胶籽壳在活性炭领域的应用 |
1.4.2 橡胶籽壳的其它应用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橡胶籽主要成分分析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橡胶籽主要成分分析 |
2.2.1 水分含量测定 |
2.2.2 灰分含量测定 |
2.2.3 油脂含量测定 |
2.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2.5 还原糖含量测定 |
2.2.6 淀粉含量测定 |
2.2.7 粗纤维含量测定 |
2.2.8 有机碳含量测定 |
2.2.9 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2.2.10 重金属、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 橡胶籽油的理化性质评价 |
2.3.1 折光指数的测定 |
2.3.2 酸值的测定 |
2.3.3 过氧化值的测定 |
2.3.4 皂化值的测定 |
2.3.5 碘值的测定 |
2.3.6 不皂化物含量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橡胶籽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橡胶籽毒素识别与脱毒方法选择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生氰糖苷的定量方法 |
3.2.1 实验原理 |
3.2.2 试剂的配制 |
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4 试样氰化物含量的测定 |
3.3 五种降低生氰糖苷含量的处理方法 |
3.3.1 微波加热法 |
3.3.2 烘烤法 |
3.3.3 蒸煮法 |
3.3.4 水煮法 |
3.3.5 溶剂提取法 |
3.4 LC-MS实验方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生氰糖苷的存在及分解机理的判别 |
3.5.2 橡胶籽中氰糖苷物质中糖基的初步判别 |
3.5.3 橡胶籽脱毒方法的筛选 |
3.6 五种处理方法的机理分析 |
3.6.1 蒸煮法机理分析 |
3.6.2 水煮法机理分析 |
3.6.3 溶剂提取法机理分析 |
3.6.4 烘烤法机理分析 |
3.6.5 微波加热法机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橡胶籽油产品技术开发研究 |
4.1 橡胶籽油产品技术开发方案设计 |
4.2 橡胶籽油在环氧化油领域上的产品技术研究 |
4.2.1 主要材料及仪器 |
4.2.2 环氧橡胶籽油制备工艺的优化 |
4.2.2.1 实验原理 |
4.2.2.2 合成实验操作 |
4.2.2.3 甲酸用量优化实验 |
4.2.2.4 双氧水用量优化实验 |
4.2.2.5 反应温度优化实验 |
4.2.2.6 反应时间优化实验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3.1 甲酸用量对环氧值的影响 |
4.2.3.2 双氧水用量对环氧值的影响 |
4.2.3.3 反应温度对环氧值的影响 |
4.2.3.4 反应时间对环氧值的影响 |
4.2.3.5 工艺条件讨论 |
4.2.4 环氧橡胶籽油与环氧大豆油的性能对比 |
4.3 橡胶籽油在生物柴油领域中的产品技术研究 |
4.3.1 主要材料及仪器 |
4.3.2 橡胶籽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的优化 |
4.3.2.1 原理 |
4.3.2.2 实验操作 |
4.3.2.3 醇油比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4.3.2.4 催化剂用量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4.3.2.5 反应温度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4.3.2.6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4.3.2.7 结果与分析 |
4.3.3 橡胶籽生物柴油与 0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橡胶籽壳资源循环利用产品技术开发研究 |
5.1 橡胶籽壳资源循环利用产品技术方案设计 |
5.2 橡胶籽壳制备活性炭的产品技术开发 |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碘吸附值的测定方法 |
5.2.2.2 活性炭的制备 |
5.2.2.3 活性炭的表征方法 |
5.2.3 橡胶籽壳活性炭制备工艺的优化 |
5.2.3.1 活化剂浓度优化实验 |
5.2.3.2 浸渍时间优化实验 |
5.2.3.3 辐照时间优化实验 |
5.2.3.4 辐照功率优化实验 |
5.2.4 结果与讨论 |
5.2.4.1 活化剂浓度对碘吸附值的影响 |
5.2.4.2 浸渍时间对碘吸附值的影响 |
5.2.4.3 辐照时间对碘吸附值的影响 |
5.2.4.4 辐照功率对碘吸附值的影响 |
5.2.4.5 工艺条件讨论 |
5.2.4.6 活化剂的选择 |
5.2.4.7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结果 |
5.2.3.7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5.2.3.8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
5.2.3.9 表面形貌观察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橡胶籽的微生物发酵脱毒及其在蛋鸡养殖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橡胶籽 |
1.1.1 橡胶籽的基本概述 |
1.1.2 橡胶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橡胶籽油 |
1.1.4 橡胶籽粕 |
1.1.5 橡胶籽中的有毒物质 |
1.2 不饱和脂肪酸 |
1.2.1 DHA、EPA主要来源 |
1.2.2 DHA、EPA的重要性 |
1.3 n-3脂肪酸鸡蛋的研究 |
1.4 微生物固体发酵 |
1.5 橡胶籽的脱毒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目的和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橡胶籽的理化性质检测及油脂亚临界萃取 |
2.1 试验材料与用品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用品 |
2.2 试验方法 |
2.2.1 橡胶籽的形态大小测量 |
2.2.2 橡胶籽含水量测定 |
2.2.3 橡胶籽油脂的亚临界萃取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橡胶籽的形态大小测量结果 |
2.3.2 橡胶籽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
2.3.3 橡胶籽的油脂含量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降解橡胶籽中氰化物菌株的筛选、鉴定 |
3.1 试验材料与用品 |
3.1.1 土样 |
3.1.2 橡胶籽 |
3.1.3 主要培养基 |
3.1.4 实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株的筛选分离 |
3.2.2 菌种的初步筛选及纯化 |
3.2.3 菌种的复筛 |
3.2.4 菌种扩培 |
3.2.5 脱毒效果检测 |
3.2.6 菌株的保存 |
3.2.7 菌种的菌株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
3.2.8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菌株的筛选分离 |
3.3.2 脱毒效果检测结果 |
3.3.3 菌种的菌株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
3.3.4 菌株的菌落和菌体细胞形态 |
3.3.5 菌株的生长曲线绘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混合发酵脱除橡胶籽中氰化物效果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菌株 |
4.1.2 橡胶籽样品 |
4.1.3 培养基 |
4.2 试验设计 |
4.3 试验方法 |
4.3.1 样品处理 |
4.3.2 混合发酵后橡胶籽粗蛋白含量检测 |
4.3.3 氰化物的定性检测 |
4.3.4 氰化物的定量检测 |
4.4 试验结果 |
4.4.1 混合发酵后橡胶籽粗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
4.4.2 氰化物的定性检测结果 |
4.4.3 氰化物的定量检测 |
4.4.4 发酵后橡胶籽的感官描述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魏斯氏菌和毕赤酵母毒性试验及其发酵后橡胶籽的安全性试验 |
5.1 材料 |
5.1.1 菌株 |
5.1.2 橡胶籽样品 |
5.1.3 培养基 |
5.1.4 实验动物 |
5.1.5 发酵脱毒橡胶籽制备 |
5.2 方法 |
5.2.1 菌种的活化与试验菌液的制备 |
5.2.2 7d急性毒性试验 |
5.2.3 30d慢性毒性试验 |
5.2.4 石蜡切片法制作小鼠脏器组织切片 |
5.2.5 发酵后橡胶籽安全性试验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7d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5.3.2 30d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
5.3.3 发酵后橡胶籽安全性试验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橡胶籽添加水平对蛋鸡生长、生产性能与健康的影响 |
6.1 材料及用品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动物 |
6.1.3 试验用品 |
6.1.4 试验基础日粮 |
6.2 实验方法 |
6.2.1 橡胶籽的发酵脱毒 |
6.2.2 试验蛋鸡的分组 |
6.2.3 饲养管理 |
6.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6.3.1 鸡蛋样品处理 |
6.3.2 鸡血液样品的处理 |
6.3.3 鸡内脏组织样品处理 |
6.3.4 蛋鸡的生长与生产性能 |
6.3.5 鸡蛋品质 |
6.3.6 鸡内脏组织匀浆蛋白浓度的检测 |
6.3.7 蛋黄、血液和组织匀浆胆固醇的测定 |
6.3.8 蛋黄、血液和组织匀浆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
6.3.9 鸡血液与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检测 |
6.3.10 鸡血液与组织匀浆中SOD酶的检测 |
6.3.11 鸡蛋内DHA和EPA含量的测定 |
6.4 数据处理 |
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1 添加不同水平发酵后的橡胶籽对鸡的体重的影响 |
6.5.2 添加不同水平发酵后的橡胶籽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6.5.3 蛋鸡内脏组织匀浆蛋白浓度的检测 |
6.5.4 蛋黄、血液和内脏组织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测定 |
6.5.5 不同橡胶籽添加水平对鸡肝脏、血液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6.5.6 鸡蛋内DHA和EPA含量的测定 |
6.6 讨论 |
6.6.1 添加不同水平发酵后的橡胶籽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6.6.2 不同橡胶籽添加水平对鸡蛋、内脏和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影响 |
6.6.3 不同橡胶籽添加水平对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6.6.4 不同发酵后橡胶籽添加水平对鸡蛋内DHA和EPA含量的影响 |
6.7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B CMR-1和JM-2基因序列 |
(10)橡胶籽油高酸值劣变成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原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橡胶籽的储存和取样 |
1.2.2 橡胶籽毛油的取样和储存 |
1.2.3 橡胶籽含水率的检测 |
1.2.4 橡胶籽霉变率的检测 |
1.2.5 橡胶籽仁含油率的检测 |
1.2.6 酸值的检测 |
1.2.7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橡胶籽堆内温湿度与储存方式、储存时间的关系(见图1) |
2.2 橡胶籽含水率、仁含油率与储存方式、储存时间的关系(见图2) |
2.3 橡胶籽霉变率、酸值与储存方式、储存时间的关系(见图3) |
2.4 橡胶籽毛油酸值与出厂时间的关系 |
2.5 橡胶籽与橡胶籽毛油在长期储存中酸值的变化 |
2.6 橡胶籽油酸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
3 结论 |
四、云南橡胶种子油研究开发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橡胶籽油的不皂化物组分及抗氧化活性[J]. 苏悦,杨晶晶,刘云,胡祥,杨文仪,阚欢. 中国油脂, 2021(12)
- [2]橡胶籽营养价值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进展[J]. 林贝贝,张新党,王恒志,张剑伟,陈路斯,李光彬,王秋梅,邓君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05)
- [3]基于橡胶籽油长链组分的铜熔渣催化气化特性研究[D]. 夏子皓.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橡胶籽油高温热裂解特性研究[D]. 张硕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橡胶籽油及蛋白的制备研究[D]. 郭雄.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6]我国巴西橡胶树种植业前景展望[J]. 安锋,林位夫,王纪坤. 中国热带农业, 2017(06)
- [7]橡胶蛋白基木材胶黏剂的研究[J]. 张本刚,王璇,吴志刚,雷洪,杜官本. 粮食与油脂, 2017(10)
- [8]橡胶籽脱毒及资源循环利用研究[D]. 郭蔼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橡胶籽的微生物发酵脱毒及其在蛋鸡养殖上的应用研究[D]. 陈晗.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7)
- [10]橡胶籽油高酸值劣变成因的研究[J]. 何美莹,许建初,朱义鑫. 中国油脂,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