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肽类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亮,王彬,张新荣,彭爱进,杨勇,李海松,张霄潇[1](2022)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实验模型述评》文中研究指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实验模型是研究BPH发病机制和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载体。该文对BPH症的体内外模型、造模原理、造模方法、评价指标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不同类型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目前,BPH模型更加趋近人类BPH临床特点,为评价药物疗效提供了重要载体。同时,模型已向细胞学方向发展,可以更加深入研究BPH的发病机制。相关检测指标从不同层面反映BPH的核心病理变化,为进一步探寻BPH的发病机制及开发防治药物提供保障。但并没有能完全模拟人类BPH的自然发展进程的模型,每一种模型及评价标准均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性。在模型方面,BPH模型大多以前列腺体积增大(BPE)作为判定模型成功与否的标准,尚缺少可靠的模拟BPH进展及合并膀胱功能障碍的模型。在评价指标方面,BPH动物模型的复制缺少反映症状的行为学指标。中药对BPH模型的研究仅是对"病"的模型的复制与研究,而不是针对于"证""候",不能较好的模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针对上述不足,应该进一步完善基于临床特点的造模方法,探索多因素复合模型,尤其是适合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病证结合模型,复制更贴近疾病发展规律的模型,优化评价指标,对开发有效防治BPH的药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陈志威[2](2021)在《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占前列腺炎的90%,该病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身体及精神健康,给患者带来较重经济负担。根据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下尿路症状及盆腔疼痛,结合其肾虚为本,湿热瘀互结下焦的基本病机,以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确切。因此,本研究选取滋肾通关方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滋肾通关方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并探索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减缓其向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转化进展的作用。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对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和WanFang Data数据库建库之日至2020年10月1日关于滋肾通关法相关补肾活血利湿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滋肾通关法代表方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靶点,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等药物靶点数据库,筛选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构建滋肾通关方成分—靶点网络,利用CTD、PharmGKB、GAD等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慢性前列腺炎疾病—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该网络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进行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得到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作用的信号通路。基于网络药理学揭示的滋肾通关方可能作用信号通路,开展滋肾通关方干预自身免疫性模型大鼠的基础实验研究,以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动物模型采用同时注射百白破疫苗和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与弗氏完全佐剂混悬液,造模时间为4周。模型大鼠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滋肾通关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滋肾通关方及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水溶液,持续给药35天。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 IL-1β、IL-6、IL-10、TNF-α 表达,前列腺组织 IL-1β、IL-6、IL-8、IL-10、TNF-α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JAK2、p-JAK2、STAT3、p-STAT3 蛋白表达量,RT-PCR 法检测大鼠 IL6mRNA、JAK2mRNA、STAT3mRNA 表达。结果:1.对纳入25篇文献进行分析,补肾活血利湿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优于常规西药。对25篇文献中使用频次较高中药分析得知:滋补肾阴药多于温补肾阳药,体现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意;利湿、清热、活血药并重,体现湿热瘀同治理念。2.滋肾通关方有168种成分,可作用于226个靶点基因,慢性前列腺炎共计26414个疾病靶点,其中109个靶点与滋肾通关方作用靶点重合。将药物和疾病的交互基因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分析,TOP5的作用蛋白分别是IL-6、EGFR、VEGFA、CCND1、AR,提示滋肾通关方有可能干预前列腺炎-癌病变。3.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形态学,结果表明滋肾通关法指导下的滋肾通关方可能减轻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并减缓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化过程。滋肾通关方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大鼠血清组织IL-1β、IL-6、IL-10、TNF-α的表达(P<0.01),均可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P<0.01)。低剂量组滋肾通关方可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L-10表达,中剂量组滋肾通关方调控前列腺组织中IL-10表达不显着(P>0.05),高剂量组滋肾通关方可上调IL-10表达(P<0.01)。滋肾通关方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前列腺组织p-JAK2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1),但调控JAK2、STAT3、p-STAT3表达未见显着差异(P>0.05),可下调 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 表达(P<0.01)。结论:滋肾通关方可下调大鼠体内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双向调节IL-10表达。滋肾通关方可能通过下调IL-6表达,从而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上JAK2 mRNA、STAT3 mRNA表达,以及p-JAK2表达来改善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减轻间质内炎细胞浸润,并减缓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化过程,从而逆转慢性前列腺炎的进展过程。提示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表达及IL-6/JAK2/STAT3信号通路实现的。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同时,可能减缓其向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待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
刘念[3](2021)在《有氧运动调节雄激素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其患病率也随之升高。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发生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研究androgen/AR信号通路中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BPH小鼠前列腺组织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相关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高脂饮食诱导BPH小鼠前列腺组织中的变化及下游相关蛋白Janus激酶1(janus kinase 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表达变化。采用8周的跑台运动干预方式,观察Androgen/AR/IL-6/STAT3信号通路在有氧运动改善肥胖BPH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动物采用SPF级4周龄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普食对照组(Control,C组,n=15)喂养普通饲料和高脂饮食组(High fat diet,HFD组,n=25)喂养高脂饲料。经过12周的饮食干预后,称量小鼠体重后,每组随机各取5只小鼠麻醉处死后取小鼠前列腺组织,进行组织包埋和切片制作并进行HE染色,来观察两组小鼠前列腺的腺腔面积变化以及体重改变以判断肥胖BPH小鼠模型成功建立。之后进行为期8周的跑台运动干预,C组小鼠(n=10)继续喂养普通饲料为普通饮食组,HFD组(n=20)小鼠继续喂养高脂饲料,并且随机将HFD组小鼠分为前列腺增生组(H组,n=10)和运动组(HE组,n=10)。H组小鼠只进行高脂饲料喂养,HE组小鼠喂养高脂饲料同时进行跑台运动干预。HE组小鼠运动干预方案为:14m/min的跑台运动,每天下午7:00-8:00进行1h,每周干预5天,共持续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采集血液后将小鼠麻醉后处死,取前列腺组织称量小鼠前列腺质量(prostate weight,PW),利用水取代法测量小鼠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并计算小鼠前列腺指数(prostate index,PI);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前列腺病理改变,测量腺腔面积;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雌二醇(estradiol,E2)和IL-6,并计算E2/T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R;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R、白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实验结果采用(M±SD)表示,建模期两组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干预期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显着性。研究结果:1.12周饮食诱导后,HFD组小鼠体重显着高于C组(P<0.01)且达到肥胖标准。与C组小鼠前列腺的腺腔面积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腺腔面积增加,且这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1);8周有氧运动干预结束后H组小鼠前列腺腺腔面积与C组相比,显着增大(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腺腔面积显着减小(P<0.01)2.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C组小鼠PW(0.08±0.02)g、PV(0.09±0.03)ml相比,H组小鼠PW(0.11±0.03)g、PV(0.13±0.04)ml的数值显着性增大(PW:P<0.01,PV:P<0.05)。HE组小鼠PW(0.09±0.02)g、PV(0.12±0.06)ml与H组小鼠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C组小鼠PI(0.24±0.04)mg/g、H组小鼠PI(0.23±0.07)mg/g和HE组小鼠PI(0.21±0.04)mg/g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3.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与C组小鼠血清T和DHT水平相比,H组血清T和DHT水平明显降低,且具有显着性(P<0.05);HE组血清T和血清DHT与H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E2水平C组、H组和HE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根据计算得到血清中E2/T结果:与C组相比,H组小鼠血清中E2/T比值显着性升高(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E2/T比值显着性降低(P<0.05)。与C组相比,H组血清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H组相比,HE组血清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4.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中AR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平均值显着降低(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中AR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平均值显着增加(P<0.01)。5.8周有氧运动干预结束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AR总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AR总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6.实验结束后,与C组小鼠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中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H组小鼠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1)。研究结论:1.12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BPH小鼠前列腺腺腔的面积增大。androgen/AR信号通路受到明显抑制,可能进一步激活IL-6/IL-6R/JAK1/STAT3炎症信号通路进而促进BPH。2.8周有氧运动可能通过降低E2/T比值,上调AR表达,抑制IL-6/IL-6R/JAK1/STAT3炎症通路,进而改善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的BPH。
李亚杰[4](2021)在《GPER与炎症相关蛋白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BPH中前列腺组织学炎症的病理特征与雌激素受体GPER,炎症相关蛋白ERK,NF-κB及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12月共60例BPH患者前列腺术后标本。HE染色后按照NICKEL等人制定的前列腺组织学炎症诊断及分级标准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标本进行组织学炎症分级。利用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各样本中GPER,ERK,NF-κB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组织学炎症分级中GPER,ERK,NF-κB的表达情况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收集并统计分析各临床指标之间相关性。结果:GPER,ERK及NF-κB在不同炎症分级的样本中均有表达,各样本上皮及间质细胞、细胞的胞浆、核均表达,以胞核表达为主。随着BPH组织学炎症加重,GPER,ERK及NF-κB表达逐渐增强,差异有意义(P<0.05)。单纯BPH组与BPH伴组织炎症组在T-PSA,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有显着差异(P<0.05),但在年龄、BMI、残余尿、晨起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GPER,NF-κB与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正相关;前列腺体积与BMI及甘油三酯正相关;血清T-PSA与年龄负相关,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前列腺体积显着正相关,残余尿量与年龄、BMI、前列腺体积、T-PSA等未见显着相关性。结论:GPER及其下游炎症因子ERK,NF-κB可能通过参与前列腺组织学炎症,进而促进BPH发展。
代宇[5](2020)在《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下调Rab27B抑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50%的50岁及以上男性和80%的80岁及以上男性受到影响。温脾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乃治脾肾阳虚之经方。当归贝母苦参丸源自《金匮要略》,是治湿热精浊、白浊之要方。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之于良性前列腺增生为标本兼顾之组方。本研究欲阐明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是否可通过下调Rab27B调节前列腺细胞旁分泌信号,维持前列腺稳态,从而抑制良性前列腺增生。方法:以丙酸睾酮诱导去势大鼠建立BPH动物模型,在体观察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取大鼠前列腺组织、血清,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变化。GEO数据库基因芯片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情况。构建Rab27B敲减及过表达的稳转细胞系,收集其条件培养基来培养前列腺基质细胞以评估前列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用ELISA法检测IGF-1、EGF、TGF-β等生长因子的分泌水平。免疫荧光共聚焦、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质膜上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AKT、mTORC1和MAPK等信号通路情况。结果:1.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可显着降低良性前列腺增生程度。与模型组相比,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显着降低前列腺大小、前列腺湿重以及前列腺指数(P<0.0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腺上皮细胞排列密集,腺腔内乳头状增生突出,腺体扭曲,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后腺上皮细胞排列趋于正常。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后前列腺腺体萎缩,腺体之间间距增大,平滑肌萎缩,前列腺增生的病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2.Rab27B是良性前列腺增生发展的关键基因。数据库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Rab27B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高表达约是正常组织的9倍。BPH患者的临床标本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相比于临近的正常组织,Rab27B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组织中高表达(P=0.0001)。3.Rab27B调控前列腺细胞旁分泌信号。在前列腺正常上皮细胞中过表达Rab27B后,ELISA结果显示,IGF-1、EGF、TGF-β等生长因子分泌增多。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IGF-1Rβ、EGFR、TGF-βRⅡ等受体的质膜表达增加,前列腺细胞旁分泌信号通路AKT、mTORC1、MAPK等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升高。4.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下调Rab27B维持前列腺稳态。与模型组相比,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后,大鼠前列腺增生组织中Rab27B显着下调,且旁分泌信号紊乱情况得到显着改善。表现为IGF-1、EGF、TGF-β等生长因子的分泌水平及受体的质膜表达下降,AKT、MAPK等通路传导活性降低。结论: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下调Rab27B,调节前列腺细胞旁分泌信号,维持前列腺稳态,抑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展。
贵树康[6](2020)在《IGF-1R在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小鼠为基础,通过8周跑台运动干预,主要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其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在胰岛素抵抗小鼠血清和前列腺中的变化以及相关下游通路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和AKT的蛋白表达。从而探讨胰岛素抵抗小鼠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机制以及有氧运动对其改善作用。研究方法:SPF级4-8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ontrol,C组,n=10)进行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High fat diet,HFD组,n=20)小鼠喂食高脂饲料。经过12周饮食干预后,进行胰岛素耐量测试和葡萄糖耐量测试,两组小鼠血糖水平曲线下面积出现显着性差异则判定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建立成功后进行运动干预,C组小鼠继续喂食普通饲料,HFD组继续喂食高脂饲料,随机分为高脂组(H组,n=10)、运动组(E组,n=10),E组运动方案为小鼠跑台运动,14m/min,60min/次/天,每周5天,共8周。8周有氧运动干预结束后,进行胰岛素耐量测试和葡萄糖耐量测试。采集血液,进行小鼠安乐死,剥离前列腺组织称量(Prostate weight,PW),并计算前列腺指数(Prostate index,PI)、用水取代法测量各组小鼠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HE染色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ELISA检测血清中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列腺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组织中IGF-1R、AKT和ERK等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实验结果以均值加减标准差(M±SD)表示,统计方法两组间差异性检验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差异性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着性用p<0.05表示。研究结果:(1)12周饮食诱导后,与C组相比较,HFD组的胰岛素耐量测试和葡萄糖耐量测试曲线下面积明显升高,两组数据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HFD组小鼠出现胰岛素抵抗;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H组相比较,E组的胰岛素耐量测试和葡萄糖耐量测试曲线下面积明显降低,两组数据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C组比较,H组小鼠血清中IGF-1和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H组比较,E组小鼠血清中IGF-1和胰岛素含量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H组小鼠PV(0.13±0.044)ml、PW(0.11±0.03)g与C组小鼠PV(0.08±0.03)ml、PW(0.07±0.02)g相比,具有显着性升高(p<0.05)。H组小鼠PI(2.34±0.68)与C组小鼠(2.59±0.78)相比,无统计学意义;8周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合并前列腺增生小鼠PW、PV、PI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均无显着性差异;(3)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对各组小鼠前列腺组织进行HE染色发现,C组小鼠前列腺腺腔正常,前列腺细胞形态正常规则分布;与C组小鼠比较,H组小鼠前列腺腺腔增大,不规则的上皮结构存在;与H组小鼠比较,E组小鼠前列腺腺腔变小,不规则的上皮结构较少;(4)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组织IGF-1R阳性表达具有显着性升高,与H组相比,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IGF-1R阳性表达出现显着性降低;(5)20周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组织IGF-1R、AKT、ERK总蛋白显着升高(p<0.05)。与H组相比,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IGF-1R总蛋白降低,但是两组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AKT、ERK总蛋白明显升高,两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12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出现胰岛素抵抗,并且在本实验研究中发现,胰岛素抵抗小鼠出现BPH,成功建立了IR小鼠BPH模型。(2)8周有氧运动干预能够降低血清中胰岛素和IGF-1的浓度,显着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可能通过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GF-1R及其相关的蛋白表达,降低前列腺腺腔面积抑制BPH的进展,进而改善BPH;8周有氧运动对PV、PW和PI均无显着性影响。
郭欣欣[7](2019)在《油菜蜂花粉抗前列腺增生的机制及其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由于发病率逐年攀升,该病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临床上,更多的集中于治疗BPH的药物研发,有关油菜蜂花粉对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机制以及相关临床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建立BPH大鼠模型,探究油菜蜂花粉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机制、最佳使用剂量以及临床治疗效果。选取雄性SD大鼠采用丙酸睾酮诱导建立BPH模型,对油菜蜂花粉抗前列腺增生的机制展开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以及油菜蜂花粉低剂量组(50.0 mg/kg)、中剂量组(100.0mg/kg)和高剂量组(200.0 mg/kg)。连续灌胃1个月后,处死大鼠,测量大鼠的前列腺湿重,计算前列腺指数(PI),分析前列腺组织形态,考察激素和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等指标。以前列腺增生患者(110例)为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前列康片剂,20天为一个疗程,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108例)进行比较。根据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RUV)等指标,研究油菜蜂花粉对于BPH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油菜蜂花粉对大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组、油菜蜂花粉中、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大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P<0.05);且高剂量组与阳性试验组效果相近,低剂量组油菜蜂花粉则对大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无明显影响(P>0.05)。对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大鼠的部分前列腺呈腺上皮增生,乳头状向腔内突出;上皮细胞表现为单层柱状或高柱状,腺腔内的分泌物减少;腺上皮的细胞胞浆呈透明状,细胞核呈圆形并居中。油菜蜂花粉高剂量试验组大鼠前列腺表现为少量增生,大小一致,排列整齐,接近正常前列腺组织形态。对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组以及花粉各剂量组血清中的睾丸酮(T)和雌二醇(E2)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阳性组和高剂量组的改善最为显着。对大鼠前列腺组织ER-α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ER-α的表达显着增多,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ER-α的表达均降低,且ER-α水平与药物浓度存在相关性。对大鼠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大鼠血清中的ACP、NPAP和PA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对大鼠血清SOD活性、MDA含量和GSH-Px活力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大鼠血清SOD活性、MDA含量和GSH-Px活力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大鼠血清SOD与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对大鼠血清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大鼠血清IGF-1、EGF、VEGF、b-FGF的含量具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大鼠血清IGF-1、EGF、VEGF、b-FGF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TGF-β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油菜蜂花粉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IPSS、QOL、Qmax、RUV指标之间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对以上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不具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前列腺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2%)低于对照组(4.63%),且差异显着(P<0.05)。(4)综合疗效评价显示,研究组显效54.54%,有效25.45%,无效20.00%,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显效46.30%,有效25.93%,无效27.78%,总有效率为72.22%,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油菜蜂花粉对大鼠BPH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改善前列腺组织细胞形态。油菜蜂花粉可以通过降低BPH模型大鼠血清中睾酮、雌二醇、总酸性磷酸酶水平,增强SOD与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调节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抑制BPH的发展。油菜蜂花粉能改善BPH患者的IPSS、QOL、Qmax、RUV,使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减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苏日娜[8](2019)在《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高原荨麻Urtica hyperborea Jacq.ex Wedd.系荨麻科荨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西藏南部至北部、青海、甘肃、四川、新疆等广泛分布,资源丰富。据藏医药专着《晶珠本草》及《中华藏本草》记载,高原荨麻U.hyperborea、宽叶荨麻U.laetevirens Maxim.或裂叶荨麻U.fissa Pritz.等同属多种植物作“萨珠”药用,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具有清热、祛湿、提升胃温、降压、解痉功效,临床用于风湿热病、“龙”病、胃寒、消化不良、风湿疼痛、高血压、产后抽风、小儿抽风、荨麻疹;外用治毒蛇咬伤、疮疖疗毒。荨麻属多种植物为多个民族使用,但仅高原荨麻为藏民族独用,具有鲜明的特色及重要的研究价值。现代药学、药理学研究报道,该属多种植物含有黄酮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萜类等类成分,具有抗前列腺增生作用、抗炎及镇痛、抗风湿作用、抗菌活性等多种药理活性,且在欧洲已有从荨麻属植物开发新药上市。但迄今未见有关高原荨麻U.hyperborea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报道。因此,根据藏医对“萨真”的临床应用和有关荨麻属植物的现代药学研究报道,本文将以高原荨麻U.hyperborea为研究对象,进行降尿酸和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作用研究,探寻其降尿酸和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三点:一、采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体外黄嘌呤氧化酶(XOD)及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对高原荨麻不同部位进行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筛选高原荨麻降尿酸主要活性部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二、采用丙酸睾酮诱导建立前列腺增生小鼠模型,考察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作用及机制,研究高原荨麻抗BPH主要活性部位与作用机制。三、利用UPLC-Q-TOP-MS/MS技术与系统化学分离手段对以上主要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推断并验证高原荨麻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与结果】1.高原荨麻不同部位降尿酸作用研究(1)通过体外实验观察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HK2细胞尿酸转运体URAT1及OAT1蛋白表达与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高低剂量组、正丁醇萃取部位高剂量组及醇溶部位高低剂量组均具有明显的下调URAT1及上调OAT1蛋白表达的作用,而对体外XOD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2)利用体内高尿酸血症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血清UA、Cr、BUN水平、肝脏XOD和血清ADA活力及肾脏尿酸转运体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各剂量组均显着降低血清UA水平,其中醇溶部位既显着降血清UA水平,又降低Cr和BUN的水平、抑制肝脏XOD和血清ADA活力,并且还下调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和上调OAT1的mRNA表达水平。说明醇溶部位不仅通过抑制肝脏XOD、血清ADA活力减少体内黄嘌呤及次黄嘌呤生成,还可通过调节尿酸转运体URAT1和OAT1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尿酸的产生或增加尿酸的排泄,继而保持高尿酸血症小鼠的体内尿酸的稳态,同时该部位还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结合以上体内外研究结果,可得知,高原荨麻成分的活性受胃肠道影响显着的特色,提示后续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以体内模型为主的合理筛选方式。2.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研究采用前列腺增生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前列腺增生小鼠前列腺指数、血清DHT和EGF水平、前列腺组织EGF及Bcl-2的mRNA表达水平及前列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荨麻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具有显着的降低前列腺指数的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血清DHT、EGF水平及下调前列腺组织EGF、Bcl-2的mRNA表达;前列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大部分腺体和腺细胞未见增生,排列整齐,少数腺体和细胞出现增生,分泌物较少,总体上前列腺增生程度明显减轻。3.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BPH物质基础研究本文利用UPLC-Q-TOP-MS/MS技术从高原荨麻中共鉴别31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13个;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抗BPH有效部位)鉴别出16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7个;从醇溶部位(降尿酸及抗BPH有效部位)中鉴别出22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8个。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醇溶部位共有成分为11个。其中黄酮类化合物8个,酚酸类化合物14个,苯丙素类8个(香豆素类4个,木脂素类4个),萜类化合物1个。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这些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成分均具有抗BPH作用,黄酮类及香豆素类成分具有降尿酸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些类型的化合物可能分别是其降尿酸及抗BPH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基于质谱信息及系统化学成分分离方法对醇溶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应用NMR等波谱技术对这些化合物进行鉴别,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分别为Isofraxoside(XXXII),Vicenin-2(XVI),L-tryptophan(XXXIII),L-phenylalanine(XXXIV),D-aspartic acid(XXXV),Tripeptide L-Valyl-L-Isoleucyl-L-leucine(XXXVI)。在可操作条件下,对其中2种量丰单体化合物(Isifraxoside与Vicenin-2)进行了体外HK2细胞的尿酸转运体表达的研究。结果表明,该2个单体化合物均具有下调URAT1及上调OAT1蛋白表达的作用,提示该2个单体化合物可能是醇溶部位降尿酸的有效成分。【结论】确定了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前列腺增生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其中降尿酸主要活性是醇溶部位,抗BPH活性部位是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而醇溶部位既有降尿酸的作用又有抗BPH的作用。阐明了高原荨麻醇溶部位降尿酸的作用机制,该部位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XOD、血清ADA活力和(或)通过调节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和OAT1的表达水平,以降低血清UA水平,来保持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体内尿酸的稳态,同时该部位可降低血清Cr及BUN水平,具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另外,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了从该部位中分离得到的2种单体成分具有调节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及OAT1表达的作用,表明该2种单体成分可能是其降尿酸的有效成分。明确了高原荨麻抗BPH的有效部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其抗BPH的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这2个部位可能通过下调多肽类生长因子EGF的mRNA表达,降低雄激素DHT水平,来抑制前列腺细胞过度增殖,或通过下调抑制性凋亡因子Bcl-2的mRNA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而实现。基于UPLC-Q-TOF-MS/MS及导向分离与体外活性测试,发现高原荨麻降尿酸与抗BPH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等多种成分类型。
徐德强[9](2019)在《IL-21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及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疾病。但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许多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ILs)和相关的慢性炎症标志物已经被发现在BPH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L-21受体(IL-21 receptor,IL-21R)作为ILs家族的晚期成员,具有调节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其在前列腺中的活性尚未被检测。本研究旨在阐明IL-21R在BPH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人前列腺组织、前列腺细胞系和大鼠。在人前列腺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21R的表达及定位。将IL-21R沉默的BPH-1细胞单独培养或与巨噬细胞(active THP-1,AcTHP-1)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记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同时采用免疫印记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在体内实验中,通过前列腺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大鼠前列腺炎伴BPH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观察大鼠前列腺。同时检测IL-21R在大鼠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结果:IL-21R在人及大鼠前列腺组织中均有高表达,主要表达于上皮成分。前列腺炎伴BPH显着上调IL-21R表达。IL-21R的下调诱导细胞凋亡和G0/G1期阻滞,同时阻断BPH-1细胞的EMT过程。当IL-21R沉默的BPH-1细胞与AcTHP-1细胞共培养时,上述过程及IL-21R的改变完全回复。LPS诱导的前列腺炎大鼠中观察到前列腺增生及IL-21R上调。该大鼠模型中凋亡、细胞周期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与细胞系模型一致。结论:我们的新数据显示了IL-21R在BPH发展机制中的表达和功能。IL-21R主要定位于前列腺上皮成分,并且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上调。IL-21R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周期增强BPH-1细胞的增殖,同时促进BPH-1细胞的EMT过程,从而应答炎症刺激。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10](2017)在《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多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本病的诊断辨证依据提供参考。2.通过中医药干预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探求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编制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应用证型分析病患诊治史,生活史及带下月经史的背景资料,同时以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说明本次调查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信息。2.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子宫腺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症方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NGF和TrkA的表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199例,所纳入病人高发年龄段26-45岁占79.5%;其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0.2%,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24.6%,第三位是寒凝血瘀证占18.1%;有月经不调史、中医诊治史、妇科疾病史者在各证型均值都有显着差异,有西医治疗史在各证型未有差异,有妇科手术史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有母姊痛经史在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喜冷饮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洗头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剧烈运动在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性情烦躁易怒在各证型之均值高于非性情急躁者;性情乐观者在各证型之均值低于性情非乐观者;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高于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大者;组间比较,痛经程度重者在气虚血瘀证之均值显着高于痛经程度轻者;组间比较,不同月经量在各证型未有差异;经血黏稠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显着高于经血正常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经血夹带血块者,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四组中大血块组之均值均大于小血块组和无血块组;寒凝血瘀证之均值则为大血块组和小血块组高于无血块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带下量各组间之均值均未达显着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上带下质地黏稠组之均值显着高于正常者;子宫腺肌病患者脉象以细脉(27.86%)、弦脉(25.00%)、沉脉(22.66%)比例最高,细脉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高(49.53%),其次寒凝血瘀证(20.56%),弦脉以气滞血瘀证最高(36.46%),其次气虚血瘀证(32.29%),沉脉以气虚血瘀证最高(35.63%),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5.29%)、寒凝血瘀证(22.99%)相近;因子分析影响力较大的的因子共七组公因子,以第一因子涵盖乏力、气短、少气懒言,神疲易倦等四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24.463%,四个证候要素分析为气虚,第二个因子包含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小腹灼热等六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7.560%,六个症状证候要素分析为肾阴虚,其他因子解释量低,影响力小。2.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NGF和TrkA相互决定比例约56.9%,显示二者关联性高,二者为正相关。结论:1.气虚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气虚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因此,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将是今后子宫腺肌病痛经诊治的研究关注重点。2.NGF及其受体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理之一,通过活血消症方调节NGF及其受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及抑制痛经进展。
二、肽类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肽类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良性前列腺增生实验模型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BPH的发病机制 |
2 模型选择 |
2.1动物选择 |
2.2 细胞选择 |
3 造模方法 |
3.1 睾酮诱导 |
3.2 雌雄激素诱导 |
3.3 高脂饮食诱导 |
3.4 尿生殖窦植入法 |
3.5 异种移植法 |
3.6 症状模拟 |
3.7 转基因法 |
3.8 自发性模型 |
3.9 中医证候模型 |
4 评价指标 |
5 问题与展望 |
(2)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滋肾通关法相关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前列腺解剖特点 |
3.2 调节机体自身免疫能力 |
3.3 纳入文献高频中药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虚拟筛选 |
1.2 滋肾通关方潜在作用靶点构建 |
1.3 慢性前列腺炎靶点网络构建 |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构建与合并 |
1.5 基本本体功能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 |
1.6 核心靶点网络的KEGG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虚拟筛选 |
2.2 活性成分靶点收集结果 |
2.3 疾病靶点收集结果 |
2.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2.5 GO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调控IL-6炎症因子表达 |
3.2 干预前列腺炎-癌病变进展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一 滋肾通关方对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造模方法 |
3 给药方法 |
4 实验取材 |
5 HE染色、Masson染色切片制备 |
6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滋肾通关方对调控大鼠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1 对大鼠血清IL-1 β/IL-6/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
2 对前列腺组织IL-1β/IL-6/IL-8/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
实验三 滋肾通关方对IL-6/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滋肾通关方对IL-6/JAK2/STAT3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滋肾通关法建立 |
2 慢性前列腺炎与免疫调节 |
2.1 前列腺疾病与免疫功能 |
2.2 自身免疫性CP大鼠模型构建 |
2.3 中医学肾与免疫功能相关性 |
2.4 湿瘀与免疫功能相关性 |
2.5 滋肾通关方对前列腺炎性反应与胶原纤维化的作用 |
2.6 滋肾通关方调节免疫功能 |
3 滋肾通关方干预前列腺炎-增生-癌疾病进展 |
3.1 前期研究表明滋肾通关解毒法可降低PSA |
3.2 滋肾通关方可能抑制EMT过程 |
3.3 滋肾通关方调控IL-6/JAK2/STAT3信号通路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3)有氧运动调节雄激素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肥胖与BPH |
2.2 雄激素及受体与BPH关系 |
2.2.1 雄激素及性激素比例在BPH中的调控作用 |
2.2.2 雄激素受体(AR)的功能 |
2.3 androgen/AR信号通路与肥胖诱导BPH之间密切相关 |
2.4 炎症与BPH |
2.4.1 炎症伴随BPH发生,并加重BPH程度 |
2.4.2 BPH中AR信号通路受抑与炎症互为因果 |
2.4.3 IL-6/STAT3信号通路在BPH中的作用 |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3.2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3.3 实验流程图 |
3.4 运动干预方法 |
3.5 组织包埋及切片制作及HE染色观察前列腺病理变化 |
3.6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前列腺组织中AR阳性表达 |
3.7 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双氢睾酮、白介素6、睾酮和雌二醇的水平 |
3.8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R、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 |
3.9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BPH小鼠建模结果 |
4.2 8 周跑台有氧运动对小鼠体重和前列腺腺腔面积的影响 |
4.3 各组小鼠前列腺重量、前列腺体积、前列腺指数的变化 |
4.4 小鼠血清睾酮、双氢睾酮、雌二醇以及白介素6 检测结果 |
4.4.1 睾酮与双氢睾酮检测结果 |
4.4.2 小鼠血清中雌二醇结果 |
4.4.3 小鼠血清中E_2/T值得结果 |
4.4.4 白细胞介素6 的检测结果 |
4.5 小鼠前列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4.6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结果 |
4.6.1 运动干预对androgen/AR信号通路中AR总蛋白结果 |
4.6.2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IL-6R总蛋白结果 |
4.6.3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JAK1 总蛋白结果 |
4.6.4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STAT3 总蛋白结果 |
4.6.5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p STAT3 蛋白结果 |
4.6.6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NF-κB蛋白结果 |
5 分析讨论 |
5.1 12 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 BPH出现,有氧运动改善肥胖小鼠 BPH |
5.2 有氧运动通过调节AR信号来改善BPH |
5.3 有氧运动通过调节雌雄激素比例改善BPH |
5.4 有氧运动调节IL-6/JAK1/STAT3/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BPH |
5.5 androgen/AR信号通路与IL-6/STAT3 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附录 |
(4)GPER与炎症相关蛋白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病因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5)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下调Rab27B抑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抑制良性前列腺增生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二章 Rab27B是BPH发展的关键基因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Rab27B调控前列腺细胞旁分泌信号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四章 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下调Rab27B抑制良性前列腺增生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附录1. HPLC梯度洗脱方案 |
附录2. GEO数据样本信息 |
附录3. R代码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IGF-1R在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良性前列腺增生概述 |
2.2 胰岛素抵抗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关系 |
2.3 胰岛素抵抗与BPH的相关机制 |
2.3.1 胰岛素抵抗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
2.3.2 胰岛素抵抗与性激素 |
2.3.3 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异常 |
2.3.4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2.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BPH的关系 |
2.4.1 IGF-1和IGF-Ⅱ与BPH的关系 |
2.4.2 IGF受体与BPH |
2.4.3 IGF-1R与 BPH |
2.4.4 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 |
2.5 小结 |
3.实验对象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及处理 |
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3 技术路线图 |
3.4 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及干预分组 |
3.5 检测指标 |
3.6 实验方法 |
3.6.1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指标 |
3.6.2 HE染色方法 |
3.6.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3.6.4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3.7 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建立 |
4.2 跑台有氧运动改善小鼠胰岛素抵抗 |
4.3 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测定结果 |
4.4 各组前列腺体积、重量和指数结果 |
4.4.1 各组小鼠前列腺体积结果 |
4.4.2 各组前列腺重量结果 |
4.4.3 各组前列腺指数结果 |
4.5 小鼠前列腺HE染色结果 |
4.6 小鼠前列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4.7 前列腺组织相关总蛋白结果 |
4.7.1 前列腺组织IGF-1R总蛋白Western Blot结果 |
4.7.2 前列腺组织AKT总蛋白Western Blot结果 |
4.7.3 前列腺组织ERK总蛋白Western Blot结果 |
5.分析与讨论 |
5.1 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胰岛素抵抗BPH小鼠模型 |
5.2 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胰岛素敏感性 |
5.3 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BPH |
5.4 有氧运动通过调节IGF-1R、AKT和 ERK抑制BPH的作用 |
6.结论 |
7.不足与展望 |
8.参考文献 |
9.致谢 |
(7)油菜蜂花粉抗前列腺增生的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BPH的研究现状 |
1.1.2 BPH的诊断和治疗 |
1.1.3 油菜蜂花粉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油菜蜂花粉抑制BPH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
1.3.2 油菜蜂花粉抑制BPH作用的临床研究 |
第二章 油菜蜂花粉抗前列腺增生的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2 前列腺相关指标的测定 |
2.2.1 前列腺形态学观察 |
2.2.2 血清睾丸酮及雌二醇水平的测定 |
2.2.4 大鼠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测定 |
2.2.5 前列腺组织中ER-α表达水平的测定 |
2.2.6 油菜蜂花粉对SD大鼠血清SOD、GSH-Px的活性与MDA的测定 |
2.2.7 大鼠血清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测定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油菜蜂花粉对大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的影响 |
2.4.2 油菜蜂花粉对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
2.4.3 油菜蜂花粉对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
2.4.4 油菜蜂花粉对大鼠前列腺组织ER-α表达的影响 |
2.4.5 油菜蜂花粉对大鼠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2.4.6 油菜蜂花粉对大鼠血清SOD,MDA和 GSH-Px活力的影响 |
2.4.7 油菜蜂花粉对大鼠血清IGF-1、EGF、VEGF、b-FGF和 TGF-β水平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油菜蜂花粉对大鼠前列腺组织及前列腺指数的影响 |
2.5.2 油菜蜂花粉对性激素的影响 |
2.5.3 油菜蜂花粉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2.5.4 油菜蜂花粉的抗氧化情况 |
2.5.5 油菜蜂花粉调节BPH大鼠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菜蜂花粉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3 实验方案 |
3.2 疗效观察 |
3.2.1 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 |
3.3.1 判断标准 |
3.3.2 不良反应 |
3.4 质量控制 |
3.5 统计学分析 |
3.6 研究结果 |
3.6.1 治疗前后患者IPSS,QOL,Qmax,RUV的变化 |
3.6.2 治疗前后患者前列腺体积对比 |
3.6.3 不良反应 |
3.6.4 综合疗效评价 |
3.7 讨论 |
3.7.1 治疗前后患者IPSS,QOL,Qmax,RUV的变化 |
3.7.2 治疗前后患者前列腺体积对比 |
3.7.3 不良反应 |
3.7.4 综合疗效评价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4.1.1 创新点 |
4.1.2 主要工作内容 |
4.2 后续研究工作 |
4.2.1 油菜蜂花粉提取工艺优化 |
4.2.2 油菜蜂花粉有效成分确定 |
4.2.3 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8)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
二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
三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四 结语 |
第二章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体外降尿酸作用研究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结果 |
5.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体内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检测指标 |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结果 |
6.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及机制研究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检测指标 |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结果 |
6.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BPH主要活性部位的物质基础研究 |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藏药高原荨麻药材及抗BPH主要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快速鉴别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质谱负离子模式选择依据 |
5.质谱裂解特征分析 |
6.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醇溶部位化学成分分离制备与表征及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尿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研究 |
1.材料与仪器 |
2.醇溶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3.醇溶部位中的Isofraxoside与 Vicenin-2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尿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
4.结论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9)IL-21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人前列腺增生组织中IL-21R的表达及定位研究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二部分:IL-21R促进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的增殖及上皮间质转化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三部分:IL-21R在大鼠前列腺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材料 |
3.3 研究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炎症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
(一)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况 |
(二) 子宫腺肌病生长因子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三) 子宫腺肌病凋亡和自噬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四)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二、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
(一) 药物治疗 |
(二) 手术治疗 |
三、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
(一) 瘀血内阻 |
(二) 肾虚血瘀 |
(三) 瘀热互结 |
(四) 痰瘀互结 |
(五) 湿热瘀互结 |
(六) 气滞血瘀 |
(七) 气虚血瘀 |
(八) 寒凝血瘀 |
(九) 寒热错杂 |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
四、中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
(一) 瘀血内阻病机的治疗 |
(二) 肾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
(三) 瘀热互结病机的治疗 |
(四) 痰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
(五) 湿热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
(六) 气滞血瘀病机的治疗 |
(七) 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
(八) 寒凝血瘀病机的治疗 |
(九) 寒热错杂病机的治疗 |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病机的治疗 |
五、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一) 手术诱导 |
(二) 药物诱导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调查步骤 |
(六) 数据采集整理及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一般资料 |
(三) 子宫腺肌病的证型分布情况 |
(四)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诊治史的差异性分析 |
(五)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生活方式差异性分析 |
(六) 痛经程度、月经量、经血质地、血块、带下量、带下质地与子宫腺肌病各证型单因素方差分析 |
(七) 脉象与子宫腺肌病证型交叉表 |
(八)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积差(pearson)相关分析 |
(九) 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因子分析 |
三、讨论 |
(一)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
(二) 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及痛经年数分析 |
(三) 诊治史与了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四) 生活方式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五) 痛经程度,月经量、质地,是否夹血块、带下量、质地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六) 脉证交叉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七)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八) 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分析 |
(九) 探索性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 |
第三部分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环境 |
三、主要药品及器械 |
四、主要仪器设备 |
五、实验步骤 |
(一) 动情周期检测 |
(二) 动物模型建立 |
(三) 动物及分组 |
(四) 取材方法 |
(五) 制备与检测 |
六、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造模结果 |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
(二) 行为学观察 |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
二、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
三、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
四、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NGF和TrkA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一、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沿革 |
二、N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三、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四、NGF与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影响 |
(一)对NGF的调控 |
(二) 对TrkA的调控 |
(三)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组方思路 |
(四)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 |
(五) 活血消症方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四、肽类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良性前列腺增生实验模型述评[J]. 韩亮,王彬,张新荣,彭爱进,杨勇,李海松,张霄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 [2]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志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有氧运动调节雄激素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D]. 刘念.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GPER与炎症相关蛋白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李亚杰.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5]温脾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下调Rab27B抑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分子机制研究[D]. 代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6]IGF-1R在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D]. 贵树康.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油菜蜂花粉抗前列腺增生的机制及其临床研究[D]. 郭欣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苏日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IL-21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及功能的研究[D]. 徐德强. 武汉大学, 2019(06)
- [10]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