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出血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水平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圣红[1](2021)在《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ITP免疫耐受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症状性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出血、月经量过多、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约占临床出血性疾病的30%。ITP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体液免疫异常,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失耐受,产生多种抗血小板抗体,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通过结合巨噬细胞表面的Fcy受体(Fc gamma receptors,FcγRs)使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2.细胞免疫异常,反应性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过度增殖活化,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亚群比例失衡,分泌多种细胞炎性因子,造成机体免疫紊乱;3.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及破坏增加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等等均参与了ITP的发病。ITP的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激素的诸多副作用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约有15-20%的患者一线治疗无效。尽管有多种二线治疗药物,如CD20单克隆抗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thrombopoietin,TPO)、脾切除等,仍有约 1/3的患者对上述治疗反应不佳,发展为难治性ITP,这部分患者长期承受疾病和经济压力。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究ITP发病机制,为难治性ITP患者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意义重大。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在蛋白质转录翻译、细胞周期调控、信号转导、细胞凋亡以及免疫应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系统由泛素、泛素活化酶、泛素连接酶、泛素结合酶、去泛素化酶以及26S蛋白酶体组成。26S蛋白酶体由19S的帽子和20S蛋白酶体共同组成。20S蛋白酶体是一个由四个环组成的桶形复合体,两个外环由α亚基组成,两个内环由β亚基组成,形成中央蛋白水解室。β环由β1,β2,β5三个亚单位组成,是20S蛋白酶体的催化活性中心,它们在所有细胞中组成型表达。当细胞受到干扰素(Interferon,IFN)-γ、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刺激后,β1,β2,β5分别被β1i[low molecular mass polypeptide(LMP)2]、β2i[multicatalytic endopeptidase complex-like(MECL)-1]和β5i(LMP7)取代,形成免疫蛋白酶体。与标准蛋白酶体相比,免疫蛋白酶体具有更高的糜蛋白酶样活性和更强的处理、呈递抗原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蛋白酶体与适应性免疫反应有关,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性抑制免疫蛋白酶体亚单位可以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糖尿病和桥本甲状腺炎等小鼠模型的临床症状。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以防止肾移植后慢性抗体介导的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应用选择性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以靶向治疗具有高免疫蛋白酶体表达水平的细胞,如恶性肿瘤细胞。因此,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可以降低蛋白酶体抑制的副作用,并改善未来的治疗选择。免疫蛋白酶体的功能研究最初聚焦在抗原加工处理上,它能高效产生有利于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被CD8+T细胞识别。随着研究的深入,免疫蛋白酶体更多的功能被报道出来,包括调节T细胞存活、分化、增殖,以及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如白介素(interleukin,IL)-6、IFN-γ、TNF-α、IL-23。然而,免疫蛋白酶体在ITP中的作用及机制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蛋白酶体亚单位在ITP患者中的表达情况,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探讨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在ITP治疗中的作用。第一部分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对ITP患者的单核/巨噬系统及CD4+T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免疫蛋白酶体是蛋白酶体的一种特殊类别,主要表达在造血来源的细胞中,此外,其他非造血来源的细胞当受到IFN-γ、TNF-α等刺激后也可诱导表达免疫蛋白酶体。免疫蛋白酶体具有水解作用的亚基是LMP2、LMP10、LMP7,分别具有类半胱氨酸天冬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糜蛋白酶活性。免疫蛋白酶体能够通过介导蛋白质水解发挥多种功能,如参与调节内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有效的拮抗氧化应激、清除氧化损害蛋白、保护细胞功能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适量的免疫蛋白酶体对于机体具有保护作用,然而过量的免疫蛋白酶体可能对细胞产生危害,导致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症、多发性硬化症等患者的血清或者动物模型的免疫蛋白酶体亚单位表达增加,通过应用相应亚单位抑制剂或者敲除相关基因可改善上述疾病的症状。然而ITP患者免疫蛋白酶体各亚单位表达情况尚不清楚。既往实验证实,免疫蛋白酶体除了处理MHC类限制性表达的蛋白质外,还参与Th细胞分化的调节,通过抑制LMP7或敲除LMP7基因可以抑制Th1和Th17的分化,同时增强Treg细胞的产生。此外,研究发现选择性抑制免疫蛋白酶体对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有负性调节作用。然而,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在ITP中的作用机制尚有待研究。研究目的:1.检测ITP患者及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内免疫蛋白酶体亚基LMP2和LMP7的表达情况。2.探究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对纠正ITP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纳入ITP患者33例,健康正常对照30例,分别收集外周血10mL,分离PBMCs,利用酶联免疫标记(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ELISA)测定ITP患者及正常对照LMP2、LMP7的表达,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ITP患者及正常对照PBMCs中LMP2、LMP7的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2.磁珠分选ITP患者外周血CD14+细胞,分别加入ML604440(LMP2抑制剂)、ONX-0914(LMP2和LMP7共同抑制剂)或DMSO处理24小时,流式细胞术检测CD16(FcγRⅢ)、CD64(FcγRI)的表达水平。3.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磁珠分选ITP患者外周血CD14+细胞,将ML604440或ONX-0914处理后的巨噬细胞与anti-CD41抗体包被的CMFDA(5-chloromethylfluorescein diacetate)标记的血小板共同孵育1小时,利用流式技术测定被吞噬的血小板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t intensity,MFI),并计算各处理组的吞噬指数。4.体外培养ITP患者PBMCs,分别加入ML604440、ONX-0914或DMSO处理10h,流式细胞术检测CD69的表达水平;药物处理72h,流式细胞术检测CD25的表达水平。5.磁珠分选ITP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分别加入ML604440、ONX-0914或DMSO处理72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IFN-r、IL-17的表达水平。6.体外培养ITP患者PBMCs,分别加入ML604440、ONX-0914或DMSO处理72h,收集细胞裂解蛋白,利用Western-blot检测p-STAT1,STAT1,p-STAT3,STAT3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ITP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免疫蛋白酶体亚单位存在异常表达。1.1 在蛋白水平,ELISA结果显示ITP患者LMP2表达高于正常对照,LMP7表达在两类人群中无明显差异;1.2 在mRNA水平,ITP患者LMP2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LMP7表达水平在两类人群中无明显差异。2.ONX-0914降低ITP患者单核细胞表面激活型Fcγ受体的表达2.1 ONX-0914能够显着降低CD16表达,ML604440对于CD16表达无明显作用;2.2 ONX-0914和ML604440均未影响CD64的表达。3.ONX-0914抑制巨噬细胞吞噬血小板:ONX-0914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对于血小板的吞噬能力低于对照组,ML604440对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无明显影响。4.ONX-0914抑制T细胞活化水平:与对照组和ML604440处理组相比,ONX-0914能够降低T细胞早期活化指标(CD69)和晚期活化指标(CD25)的表达。5.ONX-0914抑制Th1亚群的分化5.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与对照组和ML604440处理组相比,ONX-0914能够显着降低ITP患者的CD4+T细胞向Th1分化5.2 ONX-0914对于Th17亚群分化无明显影响。6.ONX-0914通过降低p-STAT1表达抑制Th1亚群的分化研究结论:1.ITP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免疫蛋白酶体亚单位存在异常表达;2.利用ONX-0914共同抑制LMP2和LMP7可以降低ITP患者单核细胞表面FcγRⅢ(CD16)表达,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抑制T活化,抑制Th1亚群分化从而促进免疫耐受。第二部分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对I TP被动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通过第一部分的研究,我们发现免疫蛋白酶体亚单位在ITP患者中存在异常表达,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LMP2和LMP7共同抑制剂ONX-0914可以降低激活型FcyR表达,抑制T活化,抑制Th1亚群分化,从而促进免疫耐受。为进一步研究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对ITP动物模型是否具有治疗作用,我们构建了ITP被动小鼠模型,给予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通过检测ITP小鼠血小板水平,脾脏单核细胞、肝脏单核细胞表面FcyR表达情况,脾脏M2型巨噬细胞表达以及T细胞的活化水平,进一步探究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对ITP的治疗作用并阐明其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向C57/BL6小鼠腹腔注射抗CD41抗体构建ITP被动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ML604440治疗组、ONX-0914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PBS)腹腔注射,治疗组分别给予ML604440(10mg/kg)、ONX-0914(10mg/kg)腹腔注射。隔天检测1次小鼠血常规。2.药物处理ITP小鼠7天后,分离小鼠脾脏细胞和肝脏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单核细胞和肝脏单核细胞表面FcyR表达情况;3.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脾脏M2型巨噬细胞(F4/80+CD163+)表达情况;4.通过眼内眦取小鼠外周血,分离小鼠PBMCs,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CD25表达水平;分离小鼠胸腺细胞,检测CD4+T细胞表面CD25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和ML604440治疗组相比,ONX-0914显着提高了 ITP被动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水平;2.ONX-0914降低了脾脏单核细胞和肝脏单核细胞表面CD64表达;3.ONX-0914增加了脾脏M2型巨噬细胞表达;4.ONX-0914降低了小鼠外周血和胸腺CD4+T细胞活化水平。研究结论:ONX-0914对于ITP被动模型小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可抑制单核细胞表面CD64表达,增加M2型巨噬细胞比例,抑制CD4+T细胞活化,从而促进免疫耐受,有望成为ITP患者新的治疗方案。
王健[2](2021)在《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其免疫功能的变化,从而为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的诊疗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脑卒中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14例,并筛选同期在本院住院的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31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3+CD4+T、CD3+CD8+T、CD3+CD4+CD25+CD127dimT(Treg,调节性T细胞)细胞的表达,并计算Treg/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测定两组12项细胞因子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7、IL-12p70、TNF-α、IFN-γ、IFN-α的水平,并计算IFN-γ/IL-4比值,以代表Th1/Th2细胞免疫反应的方向。同时对各细胞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卒中长期卧床组老年患者的外周血中IL-5、IL-6、IL-1β、IL-8和IL-12P70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而IL-2、IL-4、IL-10、IL-17、TNF-α、IFN-γ、IFN-α等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IFN-γ/IL-4比值显着减小(P=0.006<0.01)。与对照组相比,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外周血中CD3+T、CD3+CD4+T细胞均显着降低(P<0.05);两组间的CD3+CD8+T细胞、CD3+CD4+CD25+CD127dim(Treg)/CD3+CD4+T的比值、CD4+T/CD8+T的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以及细胞因子表达异常,Th-2型细胞免疫反应占优势。
张萌[3](2021)在《血液白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长期残疾的重要原因[1]。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整个脑卒中的15%,在所有脑卒中疾病中的死亡率最高。高血压脑出血大概占所有脑出血的70%,同时,高血压也是目前已知诱发脑出血的最大危险因素。中国是世界上脑出血负担最重的国家,脑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世界水平的两倍。然而,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血管病变机制十分不明晰。因此,较为系统地研究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的重大需求。单细胞测序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进行多组学的高通量测序研究,反映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状态以及基因结构等信息,揭示细胞之间的异质性,为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机制,以及其诊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手段寻找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的血细胞中独特的差异基因、细胞类型或亚类型,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为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病变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或靶点。方法:本研究将8月龄的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28-34g)通过皮下埋血管紧张素Ⅱ(1000 ng/kg/min)的微量渗透泵并同时配合饮水中添加L-NAME(100mg/kg/天)的形式构建自发性的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在模型给予后每日三次观察小鼠的行为学特征来评估脑出血临床症状[2],中风症状出现后对小鼠血液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处理:分别收取对照组、高血压组、模型三天组和脑出血组的外周血液样本,裂解红细胞,将得到的全部血液白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通过聚类及差异基因分析等,绘制疾病状态下血细胞图谱,找出与高血压脑出血病变相关的血液中特殊的细胞类型,通过进一步的分类和注释,获得这些异质性的细胞中新的细胞亚型C8 cluster,通过IPA分析转录调控因子筛选对关键的亚型细胞C8 cluster具有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NRF2,以及与脑血管破裂密切相关的调控通路。通过给小鼠体内注射NRF2激活剂CDDO-EA(2 mg/kg)探究对C8 cluster的影响,通过H&E染色,MRI检测多种手段观察出血点个数和出血量大小,从而研究其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作用。结果:我们对14个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共捕获12万个白细胞,并注释出六大类型细胞,包括粒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以及红细胞。我们根据这六种细胞各自存在异质性又分为21个不同的细胞亚群。有部分细胞亚群在不同的疾病进展时期存在数量比例上的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后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粒细胞显着增多而淋巴细胞大量减少,这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加重出血和死亡风险。高血压脑出血样本中Adam8、Mmp9、Adam19、Ctsd等蛋白水解酶基因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提示中性粒细胞增多后可能通过大量分泌蛋白水解酶,分解蛋白质以及胶原,破坏血管壁结构,进而引发了高血压脑出血。我们发现了一群独特的粒细胞亚型C8uster,该亚型在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建模后持续显着增多,在造模后第3天数量最多。这提示C8的增多可能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非脑出血后的伴随现象。同时我们发现C8与其他粒细胞相比,具有较为独特的差异表达基因,高表达Gp5、Itga2b等基因。为进一步明确C8在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我们通过IPA分析C8的差异基因获得C8 cluster转录调控因子NRF2。通过在小鼠体内给予NRF2激活剂CDDO-EA干预C8数量探究其对高血压脑出血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CDDO-EA可以通过降低C8 cluster的数量降低小鼠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减少脑出血体积、脑出血灶数量,保护脑出血的发生发展。结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刺激后,小鼠外周血中粒细胞显着增多同时淋巴细胞大量减少,且高血压脑出血模型组分泌的蛋白水解酶显着增加。中性粒细胞中的Gp5+Itga2b+细胞亚群,即C8 cluster在高血压脑出血的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减少血液中C8 cluster数量可以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史梅[4](2021)在《银杏二萜内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Th17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GDLMI对ACI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Th17细胞的影响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80例ACI患者,分为40例对照组和40例观察组。记录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根据ACI治疗指南给予标准治疗,观察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GDLMI 1支(含银杏二萜内酯25mg)治疗。治疗14天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天及治疗14天通过NI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通过治疗后30天m RS评估预后。同时在治疗前、治疗7天时各组随机抽取30例患者采集外周静脉血,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Flowjo10软件检测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Th17细胞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疗效的评估: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14天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有效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预后比较:随访30天,对照组中预后良好的患者19例,观察组23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治疗前,两组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两组hs-CRP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Th1、Th17细胞水平变化:治疗前,两组CD4+T细胞、Th1、Th17细胞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天后,两组CD4+T细胞水平变化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h1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Th17细胞水平仅在观察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hs-CRP与Th17细胞的关系治疗前hs-CRP水平与Th17细胞百分比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1.银杏二萜内酯可以降低ACI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亚群Th1、Th17细胞的水平。2.银杏二萜内酯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刘飞飞[5](2021)在《基于DTI的帕金森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白质网络(White matter network)拓扑属性的特异性改变,以及PD患者拓扑属性相关参数值与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诊断的潜在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D患者22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完成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纤维追踪技术基础上,结合基于图论的方法分析两组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差异;同时及时完善血常规、生化指标等检查;并进一步探讨PD患者拓扑属性相关参数值与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脑白质网络均保留小世界属性。(2)PD组脑WMN较对照组全局效率(Eglob)及聚类系数(Cp)均明显减小,最短路径长度(Lp)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37,P=0.047);而PD组与对照组WMN的小世界属性值和局部效率(Elo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07,P=0.059)。(3)PD组中最短路径长度值与病程呈正相关(P=0.026),与H-Y分级、UPDRS-III评分无相关性;全局效率、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小世界属性值均与疾病病程、H-Y分级、UPDRS-II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4)PD组中尿酸与聚类系数呈正相关(r=0.484 P=0.036)、与局部效率呈负相关,(r=-0.551 P=0.015),λ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呈正相关(r=0.697 P=0.001)。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PD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全脑白质网络整体连接性下降,整合和传递信息能力下降。随着病程的延长,PD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更加明显。全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与神经免疫相关。
曾子玲[6](2020)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一组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广义上来说,AE主要包括由抗神经元细胞内抗体引起的经典的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以及以抗NMDA抗体脑炎为代表的由抗神经细胞表面抗体介导的新型自免脑。前者常合并肿瘤,由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在区域淋巴结诱发免疫反应。在经典的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中,相关抗体不具有直接的致病作用,而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造成神经元的不可逆损伤。相反,在以抗NMDA脑炎为代表的新型自免脑中,抗体直接与神经元表面的靶抗原结合,造成突触的功能或结构异常从而引起神经元损伤,这种损伤通常是可逆的。因此,抗体在这两组脑炎当中的意义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已经发现16种由抗兴奋性/抑制性神经元表面受体或蛋白引起的新型自身免疫性脑炎,这些受体或蛋白在信号整合、受体簇集和调节,突触囊泡重摄取,突触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中国自免脑炎诊治专家共识,把新型的自免脑分为三个大组,把抗NMDA脑炎单独分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组,第二类是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和近记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边缘性脑炎,可以合并或者不合并肿瘤,最常见的与这类边缘性脑炎相关的抗体有LGI1抗体,GABAb抗体以及AMPA抗体;第三类是其他一些特殊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与Caspr2抗体介导的Morvan综合征,多巴胺受体抗体介导的基底节脑炎,以及甘氨酸受体介导的PERM等。临床上,AE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以记忆力下降、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运动障碍等症状为特征的脑炎综合征,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中枢性低通气等情况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及治疗对AE至关重要。同时,AE的病程具有缓解-复发的特点,常需要长期免疫调节治疗,因此,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指导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但AE的严重程度在个体间有很大差异,常常难以预测。目前,AE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仍主要依赖临床评价,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既往研究表明,抗体的滴度并不能很好的反应AE的严重程度。长期随访,预后好和预后差的患者抗体滴度没有明显差别,并且临床症状缓解以后,抗体阳性还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对于NMDA脑炎来说,无论预后好坏,抗体的滴度都会随病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NMDA脑炎抗体滴度跟记忆力表现无关。因为抗体滴度不能作为自免脑的一个很理想的标志物,业界对于自免脑的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不断在进行,其中研究的最多的还是针对NMDA脑炎,目前发现的在NMDA脑炎中具有潜在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脑脊液中的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如CXCL13,IL-6,IL-10,可溶性的Fas,FasL等,脑电图的一些特殊表现以及功能磁共振等。其中跟NMDA脑炎相关性比较明确的有CXCL13,IL-6,IL-10,脑电图的delta刷,但是在临床应用当中的价值和特异性还需要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一个近年来新发现的反应系统性炎症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反应了机体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情况,其中中性粒细胞主要参与了固有免疫反应,迅速,及时,而淋巴细胞跟适应性免疫有关,反应慢但持续时间长。NLR的正常值范围目前还不是特别明确,在西方人群的一项研究提出NLR在正常人群的均值是1.65,范围在0.78到3.53。以往大部分关于NLR的研究,主要是在肿瘤病人当中,发现NLR跟多种肿瘤的发展和预后相关。近年的多项研究发现在神经系统的疾病当中,NLR可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NLR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起病时的NLR大于4.86可以作为预测早期谵妄发生的界值。也有研究探讨了 NLR跟颅内出血的关系,结果发现NLR跟颅内出血后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同时可以预测脑出血后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NLR升高是脑出血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对脑出血后3个月的预后以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肢体残疾也有预测作用,同时与脑出血后的肺炎、呼吸衰竭相关。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探讨NLR在AE中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NLR在AE诊断及预后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研究外周血NLR在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临床应用的价值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34名初诊治疗前的新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及3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提取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通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各研究对象的NLR值,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1)对比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总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以及尿酸水平的差异,探讨外周血NLR在自免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根据AE患者外周血NLR值的四分位数间距将患者分为四个亚组,分析各亚组间mRS评分的分布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各亚组之间在临床症状、肿瘤合并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总蛋白水平以及脑脊液常规化验中的差异;(3)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AE患者分为轻度及中重度两组,分析两组间外周血NLR水平,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尿酸水平,肿瘤合并率,脑脊液常规化验等指标的差异;(4)应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外周血NLR水平,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相关临床指标与患者mRS评分的关系;(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外周血NLR水平与自免脑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外周血NLR预测自免脑病情的预测界值;(6)将抗NMDA受体脑炎作为独立的亚组,进一步分析在抗NMDA脑炎的诊断及预后中NLR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特征在纳入的69名研究对象中,34名是经脑脊液抗体检测确诊的新型自免脑患者,另外35名是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在34名自免脑患者中,19(55.9%)名为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8(23.5%)名为抗LGI-1受体脑炎,7(20.6%)名为抗GABAb受体脑炎。其中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85.3%),癫痫发作(67.6%)及精神障碍(64.7%)。17(50%)名患者起病前有头痛、发热等前驱症状。10(29.4%)名患者合并肿瘤。2.外周血NLR水平在新型自免脑诊断中的价值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别应用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方法对自免脑组及对照组外周血NLR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自免脑患者中外周血NLR水平明显升高(p<0.001),同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尿酸水平也明显升高(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在自免脑患者中明显降低(p<0.001)。3.根据外周血NLR水平分层的新型自免脑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将新型自免脑组患者按照外周血NLR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分为四个亚组,并对各亚组间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各亚组在年龄、性别、抗体类型、肿瘤合并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mRS>3的患者的比例在NLR水平高的亚组明显升高(p<0.001)。4.不同严重程度的新型自免脑临床特征比较按照新型自免脑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中重度(mRS>3)及轻度(mRS≤3),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发现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NLR水平较轻度患者明显升高。同时,两组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肿瘤合并率均有明显差异。但白细胞计数,尿酸及脑脊液细胞数、蛋白等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外周血NLR水平与新型自免脑疾病进展的关系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NLR水平与自免脑患者mR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595,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与mRS评分也呈明显正相关(r=0.392,p=0.022),而淋巴细胞计数与mR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522,p=0.002)。外周血总白细胞计数与mR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6.外周血NLR水平升高是重症自免脑(mRS>3)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探讨NLR在自免脑病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我们分别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入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合并肿瘤(p=0.017)及外周血NLR水平升高(p=0.005)与重症自免脑相关。将二者均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NLR与mRS评分的相关性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OR=2.171,95%CI:1.218-3.868,p=0.009)。说明外周血 NLR 升高是重症自免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中,发现NLR对重症自免脑的预测界值为4.82,敏感度为78%,特异性为88%(曲线下面积0.875,95%CI:0.761-0.989,p<0.001)。结论:外周血NLR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外周血NLR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可靠生物标志物。
陈学英[7](2020)在《腹透患者的感染现状及胸腺五肽预防腹透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不同类型的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胸腺五肽预防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及其对透析患者炎症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了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进行规律随访、腹膜透析龄≥3月的121例腹透患者过去一年或行腹膜透析后(3月≤透析龄<1年)的感染情况,收集其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腹透患者不同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腹透患者不同感染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通过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拟前瞻、随机、对照入组100例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腹膜透析中心规律随访的透析龄≥3月腹透患者,试验组在正常常规透析基础上给予胸腺五肽治疗24W,对照组给予常规透析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48W。截至2020.10.06共入组腹透患者62例,完成12W随访55例,完成24W随访4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免疫功能及炎症指标,探讨胸腺五肽预防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对腹透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调查的121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3.31±14.48岁,中位透析龄为3(0.25-12)年,平均初始透析年龄49.94±13.83岁,21(17.4%)例患者患有糖尿病。共有93例患者发生过至少1次感染,占总数的76.8%。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其次为腹透相关感染。腹透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透析不充分、营养状态差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降低等,其中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是腹透患者肺部感染、透析相关感染及严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第二部分对截至2020.10.06完成24W随访的患者共4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试验组25例,对照组21例。随访至24W时共22例患者发生了30例次感染,发生率约为1.3次/病人年,其中试验组发生率为1.2次/病人年,对照组为1.4次/病人年,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的免疫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白介素2受体(Interleukin 2 receptor,IL-2R)在试验组随着时间呈上升趋势,而对照组则呈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胸腺五肽治疗后试验组的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对照组则随着时间逐渐上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我们发现两组患者的Alb水平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试验组患者的Alb水平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而对照组则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较高,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其次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初始透析年龄、透析龄、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及低HDL水平。胸腺五肽可以增加腹透患者IL-2R的表达,降低IL-6的水平,调节腹透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全身炎症状态,并且可以使腹透患者Alb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改善腹透患者的营养状态。
王巧琳[8](2009)在《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患者内分泌激素及免疫功能状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与免疫细胞及内分泌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83例恶性肿瘤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采用放射免疫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的ACTH、CORT、IL-1β、IL-6、TNF-α和血清CD3+、CD4+、CD8+及NK细胞数。结果:1)在83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气虚痰瘀证41例占49.39%,非气虚痰瘀证42例占50.61%(气滞证11例占13.25%、气逆证8例占9.64%、血虚证7例占8.43%、血热证6例占7.23%、水停证6例占7.23%、津液亏虚证4例占4.81%);2)①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CD3+、CD4+、CD4+/CD8+、NK均下降,CD8+升高,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气虚痰瘀证组CD3+、CD4+与非气虚痰瘀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IL-1β和IL-6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1),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③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患者血清中的TNF-α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无统计学意义。④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患者的ACTH含量升高(P<0.01),CORT含量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气虚痰瘀证在恶性肿瘤中医辨证分型中占有较大比例,说明气虚痰瘀证是恶性肿瘤重要证型;2)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和非气虚痰瘀证都存在免疫细胞及内分泌激素方面的改变,尤以气虚痰瘀证更加突出,主要以CD3+、CD4+、CD8+、NK、IL-1β、ACTH等的改变为主。
李作孝,熊先骥,张泽兰,谭华,彭建一,陈枫[9](2000)在《脑出血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中 21例脑出血患者恢复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sIL-2R水平进行了复查。结果:脑出血组急性期外周血 CD3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CD4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则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清sIL-2R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病情重者、预后差者周围血CD3数量明显少于病情轻者、预后好者,CD8数量明显多于病情轻者、预后好者,CD4/CD8比值显着低于病情轻者、预后好者,血清sIL-2R水平显着高于病情轻者、预后好者;脑出血组恢复期与急性期比较,周围血CD3数量明显增多,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升高,血清sIL-2R水平显着降低。结论: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血清sIL-2R水平对判断脑出血病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李作孝,谭华,张泽兰,熊先骥,彭建一,陈枫[10](2000)在《脑出血患者周围血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6例脑出血患者及42例正常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slL -2R)水平进行检测 ,并对其中21例脑出血患者恢复期进行复查。结果 :脑出血急性期及病情重、预后差者外周血CD3数量、CD4/CD8比值明显降低 ,而CD8、slL -2R显着升高 ,而恢复期结果与之相反。结论 :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 ,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血清slL -2R水平对判断脑出血病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脑出血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水平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出血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ITP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对ITP患者的单核/巨噬系统及GD4+T细胞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对ITP被动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 |
外文论文Ⅰ-已发表 |
外文论文Ⅱ |
(2)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临床资料收集 |
2.1.3 样本采集 |
2.2 方法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2.2.4 细胞因子检测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脑卒中长期卧床组与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比较 |
3.1.1 一般资料比较 |
3.1.2 脑卒中长期卧床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比较 |
3.2 脑卒中长期卧床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研究 |
3.2.1 一般资料比较 |
3.2.2 脑卒中长期卧床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12 项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
3.3 脑卒中长期卧床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Th1/Th2(IFN-γ/IL-4)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3.4 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
4.2 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
4.3 Th1/Th2 平衡 |
4.4 细胞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老年人免疫特点及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血液白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综述 |
2.1 白细胞与脑卒中研究进展 |
2.1.1 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 |
2.1.2 脑卒中分型 |
2.1.3 高血压与脑卒中 |
2.1.4 白细胞相关类型分类 |
2.1.5 外周血淋巴细胞 |
2.1.6 外周血粒细胞 |
2.2 NRF2与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
2.2.1 NRF2简介 |
2.2.2 NRF2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2.3 单细胞测序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3.1.2 常用试剂及材料来源 |
3.1.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3.1.4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Ang Ⅱ渗透泵的制备 |
3.2.2 高血压脑出血小鼠模型 |
3.2.3 小鼠血压测定 |
3.2.4 小鼠高血压脑出血行为学检测 |
3.2.5 MRI影像学的检测 |
3.2.6 高血压脑出血小鼠解剖取材 |
3.2.7 冰冻切片 |
3.2.8 H&E染色 |
3.2.9 小鼠脑血管的分离及其RNA提取 |
3.2.10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3.2.11 Bradford法蛋白浓度测定 |
3.2.12白细胞RNA提取 |
3.2.13 血液白细胞分离方法 |
3.2.14 流式细胞分选技术 |
3.2.15 T-SNE聚类可视化方法 |
3.2.16 UMAP聚类可视化方法 |
3.2.17拟时序方法 |
3.2.18 GO/KEGG富集分析方法 |
3.2.19 GSEA分析方法 |
3.2.20 IPA分析 |
3.2.21 CDDO-EA激活剂的配制与使用 |
3.2.22免疫荧光染色 |
3.2.23 单细胞上机测序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四章 结果 |
4.1 数据质控与整合分析 |
4.2 Marker基因分析及分群注释 |
4.3 白细胞聚类分群结果 |
4.4 样本间细胞类型比例及基因表达分布比较 |
4.5 免疫细胞分群注释结果 |
4.6 粒细胞分群及功能注释 |
4.7 C8 cluster的功能分析 |
4.8 流式细胞分选C8 cluster验证高血压脑出血小鼠外周血中C8作用 |
4.9 NRF2转录因子激活剂减少C8数量并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
第五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银杏二萜内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Th17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脑梗死后免疫炎症反应 |
1.2 脑梗死与CD4~+T 细胞 |
1.3 脑梗死后炎症治疗 |
1.4 银杏二萜内酯的应用 |
1.5 银杏二萜内酯治疗 ACI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病例入组及排除标准 |
2.3 病例分组与治疗方法 |
2.4 数据收集 |
2.5 评估标准 |
2.6 检测试剂、仪器及步骤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疗效的评估 |
3.3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 |
3.4 两组患者外周血中指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局限与展望 |
综述 免疫炎症细胞与脑梗死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英文缩略语表 |
(5)基于DTI的帕金森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PD的流行病学 |
1.2 PD的病理基础及病因 |
1.3 PD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现状 |
1.4 DTI的成像原理 |
1.5 DTI在PD中应用简介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两组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参数分析 |
3.3 PD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参数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PD患者脑白质网络“小世界”属性分析 |
4.2 PD患者脑白质网络全局特性分析 |
4.3 PD患者脑白质患者拓扑属性参考值与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
4.4 研究创新之处 |
4.5 研究不足之处 |
4.6 展望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DTI在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6)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预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神经细胞表面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 |
英文文章 1 |
英文文章 2 |
(7)腹透患者的感染现状及胸腺五肽预防腹透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状况的回顾性研究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1 入选患者一般情况 |
2 腹透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 |
讨论 |
第二部分 胸腺五肽预防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
引言 |
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1 患者基本情况 |
2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比较 |
3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变化 |
4 营养指标的变化 |
5 入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 |
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透析相关感染及预防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和撰写的文章、基金及会议投稿 |
(8)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患者内分泌激素及免疫功能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实验检测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检测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
(10)脑出血患者周围血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脑出血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水平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ITP免疫耐受机制研究[D]. 杜圣红. 山东大学, 2021(11)
- [2]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D]. 王健. 南昌大学, 2021(01)
- [3]血液白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D]. 张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银杏二萜内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Th17细胞的影响[D]. 史梅. 兰州大学, 2021(12)
- [5]基于DTI的帕金森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刘飞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预后的价值[D]. 曾子玲. 山东大学, 2020(04)
- [7]腹透患者的感染现状及胸腺五肽预防腹透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 陈学英.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患者内分泌激素及免疫功能状态分析[D]. 王巧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9]脑出血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水平的研究[J]. 李作孝,熊先骥,张泽兰,谭华,彭建一,陈枫.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0(04)
- [10]脑出血患者周围血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 李作孝,谭华,张泽兰,熊先骥,彭建一,陈枫. 现代康复,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