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中文报纸

加拿大的中文报纸

一、加拿大的华人报纸(论文文献综述)

高金歌[1](2019)在《中国民族主义传播与美洲华侨反日运动研究(1912-1928)》文中认为1912-1928年是海外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建立在民族认同、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基础之上。本文关注该时段内的华侨民族主义,运用华文报纸的相关报道,力图阐释在民族主义作用下,华侨反日运动的影响及其特点。签订“二十一条”、五卅惨案、济南惨案相继发生后,国内精英人士以及国民政府委派人员前往美洲侨社积极宣传。在国内人士宣传作用下,美洲华侨开始关注国家安危,侨团、留学生等通过侨报激发华侨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不断增强的民族主义思想作用下,美洲华侨掀起大规模的反日运动,包括建立救亡组织、筹捐善款、抵制日货以及开展国民外交。美洲华侨反日运动的发展不仅打击了日本的经济,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洲各国对华的态度。此段时期的美洲华侨反日运动虽不及抗战时期的高度,但它也是海外华侨反日救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末以来美洲华侨爱国抗日运动的发展,更为“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卢沟桥事变后美洲华侨大规模抗日救国运动作了组织和思想上的准备。

金惠俊[2](2018)在《展现新型的跨国移居者形象——加华作协华文短篇小说的特征和意义》文中指出加华作协作品选中的短篇小说,其素材和文体类型可谓多样。这与作家的出身地不同、创作经历各异及生活经验丰富有关,同时与加拿大对少数种族采取的包容政策及宽松的社会氛围有关。这些作家大多是第一代移民,因此他们的移民感受较多反映在作品中。作品时空背景多为加拿大,内容多讲述移民生活,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太空人家族"现象。作品中可以看到加华文学的某种独特的面貌:往往描绘适应移民生活比较好、逐渐成为加拿大人的华人,尤其表现了新形态的跨国移居者形象——他们把国籍看成是一种手段,且具有21世纪游牧民式思维方式。加华文学是一种少数人从事的文学,也就是说,作为今天正在形成的跨国移居者文学的一部分,具有冲击主流文学从而改变文学整体叙述的潜力。

袁雪[3](2018)在《1858-1923年加拿大华人移民政策研究 ——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例》文中指出加拿大有悠久的移民历史,被称为“马赛克国家”。华人移民由于黄金的发现和铁路的修建而踏上这个遥远的国土。他们被要求实现加拿大政治家的交通梦想,但随着比需要的劳工还要多的华人的到来,政治家们认为有必要施加将非同化部分的人口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的限制。到了 20世纪初,加拿大开始控制移民的流动,采用排除种族起源不在欧洲的申请人的政策。政府通过更加严格的移民立法来挑选和排除移民。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加拿大开放与限制移民的时期大致与其对华移民政策的转变吻合,而且在加拿大这个由诸多移民组成的国家中,只有华人受到由政府颁布的专门移民条例的限制,带有极大的特殊性。由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华人居于多数,该省对华人移民的各项举措对在加华人的生存状况、联邦政府对华人的政策变迁、公众对华人态度的转变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政府、公众对华人移民或欢迎、或排斥的风向标。当华人渐渐超出预想的范围,威胁到了区域内的白人身份,即查尔斯·沃尔科特·布鲁克斯(Charles Wolcott Brooks)提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身份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人通过严格监管华人的存在来寻求立法定义自己的身份。这个过程从市和省一级开始,最终发展为对联邦政策产生影响。本文探讨了这一过程的起源、历程及最终产生的影响,对1858—1923年间加拿大对华人移民所采取的政策进行研究。

陈乙燊[4](2018)在《跨国史视野下加拿大华人及其身份认同研究(1858-1947)》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跨国史的角度,对1858至1947年间加拿大华人历史进行考察。文章认为,加拿大华人利用所构建的跨国联系的通道,往返于中加两国之间,正是这种华人跨国性间接影响了两国的历史,而处在流动之中华人的身份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19世纪中期,珠三角地区的人们为了梦想来到加拿大,他们利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母国保持着联系。随着他们的到来,加拿大排华的情绪也在不断升温,从而导致了以英属哥伦比亚省为主导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立法排华问题上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而华人为了应对排华则积极寻求中国的帮助。在排华的氛围中,华人努力在加拿大拼搏奋斗,建立了中西交融的华人社区。这一方面使他们和母国保持联系,另一方面表明他们也试图融入进加拿大社会。与此同时,他们依然保持着对侨乡的关注。第二次世界的爆发,使得华人与母国紧紧相依,但也改善了华人与加拿大人的关系,并最终促使加拿大政府废除了 1923年《华人移民法》。通过本文分析,作者认为应该把加拿大华人历史放置在跨国史的发展脉络之中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到边缘群体对国家历史的影响与改变,加拿大华人不仅仅改变了侨乡社会甚至中国社会,也影响了加拿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国家族群政策等,而华人身份认同则也不能简单视作“中国人”与“加拿大人”的二元划分,相反华人身份认同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其在跨国流动中根据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

徐学清,吴华[5](2017)在《从客居到永居——《大汉公报》诗歌中“家”的观念的变化(1914—1960)》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加拿大华文报纸《大汉公报》在1914—1960年发表的诗歌为例,重点考察和分析在这段时间内加拿大华人对于家的观念从伤感的乡愁逐渐转化到拥抱新的家园的变化发展过程,探讨和寻求决定这些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的原因,尤其是在极端种族歧视和剥削廉价劳动力的社会环境下,华人如何在加拿大发展和培育他们"家"的观念,如何在离散和多元文化观点之间调解,斡旋他们"家"的观念,辨析这些观念如何从文化的排斥转化到跨国界的多元文化整合的过程。本文将从乡愁,忍辱抗争和重新定位三个部分来分析、论述加拿大华人关于家园和家国观念。并由此来考察报纸作为华人社区联络的媒介,它在感导、影响加拿大华人的离散意念和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

张庆[6](2017)在《不受欢迎的“勤劳者”——1915年加拿大驱逐华人洗衣馆事件之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初期,洗衣工在加拿大华人职业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成为在加华人谋生的重要出路。一战爆发后,加拿大社会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大量白人劳工陷入失业潮,白人资本家和政客为改善失业劳工的处境,将斗争矛头指向在加华工。191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发生了一次驱逐华人洗衣馆事件。为抵制来自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双重打击,华人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是,在反驱逐斗争中,华人因同行业之间的恶意竞争、政党纷争等因素,致使其内部产生分裂,削弱了一致对外的力量。

赵庆庆[7](2017)在《《大汉公报》:加拿大华人早期文学之溯源》文中指出《大汉公报》(1907-1992)是加拿大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历时85年之久。其早期的文学版面刊载了大量体裁丰富、雅俗并存、感时论事的作品,包括高雅的诗词曲赋和对联颂词,雅俗共赏的谐文、笔记、班本、小说,以及俚俗上口带有岭南特色的粤讴、板眼、南音等。另外,还有戏剧、征联、征诗、征文等活动散录于该报的新闻报道和广告中。本文拟就《大汉公报》文学版面演变、文学版面内容、文学版面外的文艺报道、促成该报和华人文事不辍的因素——这四项,逐项分析,追溯加拿大华人文学之源头,从而论证《大汉公报》是加拿大华人早期文学的摇篮、化石和宝藏,为了解一个多世纪前北美华人的文学作品和活动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史料。

马鑫[8](2016)在《中加网络媒介对外籍人士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比加拿大的中文网站和中国的英文网站,来研究加拿大华人网站在影响外籍人士融入方面的内容对我国英语网站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加拿大华人网和Shanghai Daily作为对比样本,使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比两个网站的首页、内容类目的设置以及各类目下内容信息有效性等方面,发现中国的英文网站的建设存在类目建构的不合理、内容的简单化以及信息有效性的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对外籍人士的社会融入不存在积极的影响,需加以改进。同时也通过对比发现做到目标定位清晰、网站建设充足、注重用户体验、利用本地优势以及了解受众心理都是我国的英文网站要向加拿大的中文网站的借鉴之处。除此之外,在内容方面也要丰富、深化,注重内容的有效性也是我国的英文网站积极努力的方向。

吴建清[9](2016)在《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隐喻 ——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意象”是知识社会学的概念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国内研究更多使用“形象”。论文关注“中国意象及其建构”这一学术热点,关注知识观念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隐喻”实际上是运用等级隐喻的视角研究“中国意象”。其核心是“中国意象”的研究。通过学术回顾,本文发现“中国意象已被隐喻”而且和等级隐喻存在某种关联,所以提出问题“中国意象被等级隐喻了吗?”论文首先通过研究“中国离散者意象”这一中国意象研究的重要平台发现了和等级隐喻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然后通过综合性论述等级隐喻研究方法这一研究中国意象的新视角,来寻求二者之间的对应。通过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考察了中国意象的许多方面,重点研究“小轮廓”中国意象,即“短时间窗”和“局域群体”两种。确证在这两种情况下,在时间和局域的二维逻辑中,“中国意象已被等级隐喻”。最后得出结论是,“一定程度上,中国意象已被等级隐喻”全文分为三个研究部分,中国意象研究、等级隐喻研究和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三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研究被隐喻的中国意象,即中国意象问题的学术回顾。这部分首先梳理了被隐喻了的既有中国意象,包括黄祸、“中国制造”,美债问题、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等。然后在这些既有“大轮廓”中国意象语境下,解码隐喻中国意象的几个渠道和这些隐喻渠道建构中国意象的轨迹。这些渠道除互通与接触之外,还有诸多文本类数据,其中包括新闻话语、英国来华者、英美传教士、文学、教科书和学者研究等等。第二部分是等级隐喻研究部分。这部分起到三个作用,一是等级隐喻作为研究中国意象的新视角被引入。二是导入中国离散者这个等级隐喻研究的重要平台。三是等级隐喻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论述,从而可以为第三部分的研究做一个铺垫。主要包括第二至五章。第二章是等级隐喻研究视角的引入。即等级隐喻作为研究中国意象的新方法被引入。这一章首先回顾了隐喻研究历史与现状,之后提出等级隐喻作为隐喻的新形式使得隐喻的语用边界延伸。第三章是等级隐喻研究的平台的引介,即中国离散者的研究。这是一个以加拿大为例进行的“中国离散者生存状况”个案查考综述,结论是“华裔是永远的外国人”,是“他者”,难以融入。第四、五两章是等级隐喻的分类研究的综合性论述。分别是“行态”和“意态”的等级隐喻。“行态”等级隐喻是等级隐喻的低层级部分,即对外在象征物的研究。“意态”等级隐喻是较高层级部分,包括种族偏见、种族定性和种族贬抑。这是等级隐喻的终极表征,是等级隐喻色彩最重的部分。总之,等级隐喻是多种隐喻形式的集合体,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级别的等级隐喻,等级隐喻情感级别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等级隐喻表征。第三部分是语料库背景下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部分。这部分把前面两章所论述的不同层级的等级隐喻“对号入座”,使其在第三部分“各就各位”。该部分含六、七两章,分别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论文命题的科学佐证工作。具体地说,佐证工作从英文新闻话语和华文新闻话语两路进行。北美英文新闻话语语料库的话语分析这一路主要运用语料库数据分析和评价理论。得出结论是:“英文新闻话语中几乎啥也没有,只是报道角度不同而已”。华文新闻话语这一路研究主要是做“陋习意象”考察,方法是先就陋习进行社会调查统计,后通过分析排序分出“陋习”等级,再用语义辨别量尺来比量词义距离数据分布。从比量结果得出结论:离散者的“陋习”导致了等级制定。论文最后是全文结论:在北美新闻话语建构中国意象中蕴含了等级隐喻元素,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中国意象已被等级隐喻”。本文通过话语建构论的视角,运用了话语分析方法和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话语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研究立场,以社会建构论为哲学基础。通过这种方法,解构中国意象的社会与境,追问中国意象中“等级隐喻”的“社会实在”。本文还借鉴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丰富了等级隐喻在中国意象研究中的功用。语料库语言学“根据文本材料大数据对语篇进行研究”,运用语词搭配理论和评价理论进行话语分析,判断和鉴定北美新闻话语考察中国时的等级隐喻语用状况。本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一、首次对“等级隐喻”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本论文在第四、五两章对等级隐喻做了综述,这是对隐喻理论的创新。在新闻话语建构中提取了等级隐喻元素,并对此进行综合性论述,这是理论创新。二、论文运用等级隐喻新视角研究中国意象。这是中国意象研究理论框架的创新。运用这一新视角发现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制定以及等级隐喻的存在。通过引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新闻语义的接近度”研究方法,丰富了中国意象研究理论框架。三、概念的创新。本文提出“小轮廓““中国意象”的说法并进行了“短时间窗”和“局域群体”二维的中国意象的研究;在“评价理论”中增加了“迫发”和“触发”的两种概念;用“中国离散者”的统一概念代替海外华人、华侨、华裔等。

施吉瑞,孙洛丹[10](2016)在《金山三年苦:黄遵宪使美研究的新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遵宪在美国执行排华法案期间,曾任旧金山中国总领事(1882—1885),然而学界对其在北美的任职迄今还鲜有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此间由黄遵宪完成的或是与他相关的大量的珍贵手稿,尚未被研究者发掘使用,包括黄遵宪上呈给中国驻美大使的文书、当地英文报纸的报道以及今藏于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的黄遵宪与他人往来信件之手稿。通过对这些新见、罕见的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对黄遵宪在北美的经历做出清晰的勾勒。

二、加拿大的华人报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拿大的华人报纸(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民族主义传播与美洲华侨反日运动研究(1912-192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初美洲侨情
    第一节 人口与分布
    第二节 组织团体与文化
    第三节 职业结构与经济
    小结
第二章 中国民族主义宣传与美洲华侨认同的发展
    第一节 话语与塑造: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宣传
    第二节 接受与传播:美洲华侨祖国认同的发展
    小结
第三章 美洲华侨反日运动的形式与影响
    第一节 成立救亡组织
    第二节 筹捐救国善款
    第三节 参与抵制日货
    第四节 开展国民外交
    第五节 美洲华侨反日运动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3)1858-1923年加拿大华人移民政策研究 ——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自由”时期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及政策
    第一节 华人赴加拿大的原因
    第二节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社会对华人的印象
    第三节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对华人移民的政策
第二章 “自由”政策向限制的转变
    第一节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限制华人移民的外部因素
    第二节 种族主义影响下公众对华人的偏见
    第三节 劳工组织引导下的反华人观念
    第四节 政治家误导下的反华人观念
第三章 限制时期加拿大对华人移民的政策
    第一节 皇家委员会对华人移民的官方调查
    第二节 加拿大限制华人移民政策的实施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跨国史视野下加拿大华人及其身份认同研究(1858-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的时空及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论文的研究取向与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与加拿大:华人及其跨国联系的建立
    第一节 离开中国,寻梦加拿大
        一、移民前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状况
        二、红巾起义与“土客”械斗
        三、淘金潮与太平洋铁路修建
    第二节 跨国联系的建立
        一、交通与侨汇
        二、侨刊与华人报纸
第二章 排斥与抗争:加拿大排华再审视
    第一节 从“限制移民”到“禁止移民”
        一、地方与中央的互相博弈
        二、地方与中央相互妥协
        三、地方与中央最终达成一致
    第二节 华人的抗争
        一、中国官方的行动
        二、在加华人的行动
第三章 他乡与故乡:加拿大华人的双边跨国参与
    第一节 闭塞的华人社区?
        一、商业活动
        二、娱乐活动
    第二节 心系故乡
        一、顾“小家”
        二、为“大家”
第四章 战争与机遇:通向未来之路
    第一节 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节 加人心态转变
        一、向往东方与中国文化艺术展
        二、废除1923年《华人移民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从客居到永居——《大汉公报》诗歌中“家”的观念的变化(1914—1960)(论文提纲范文)

一、1914—1923:客居者的乡愁/思
二、1923—1947:忍辱抗争
三、1947—1960:落地生根

(6)不受欢迎的“勤劳者”——1915年加拿大驱逐华人洗衣馆事件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战前的加拿大华人洗衣业
    (一) 卫生观念改革催生的市场需求。
    (二) 淘金时代西部地区性别比例失调, 华人男子成为了女性职业的替代者。
    (三) 种族歧视、排斥与华人洗衣业的壮大。
    (四) 经营洗衣业的门槛低。
二、1915年驱逐华人洗衣馆事件
三、华人反驱逐的应对措施
结论

(7)《大汉公报》:加拿大华人早期文学之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汉公报》文学版面的演变
二、文学版面内容繁复雅俗并存
    1. 诗词曲赋类
    2. 剧本歌谣类
    3. 笔记杂文类
    4. 故事小说类
三、文艺报道及时多元
    1. 征联、征诗、征文
    2. 戏剧演出和评论
四、华人文事不辍
    1. 作者群的投入
    2. 读者群培养的同步
    3. 报社方的辛苦经营
五、结语

(8)中加网络媒介对外籍人士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相关概念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创新及方法
一、加拿大的种族概况及媒介现状
    (一) 土着民族
    (二) 英法两裔(建国民族)
    (三) 移民群体
        1. 加拿大中文媒介的现状
        2 加拿大中文媒介的概况
二、中国英文媒介的现状
三、中加网络媒介帮助外籍人士社会融入网站内容的对比
    (一) 样本选择
        1. 加拿大样本的选择
        2 中国样本的选择
    (二) 加拿大华人网和Shanghai Daily的相关对比
        1. 两个网站首页版面的对比
        2. 两个网站各内容分类下内容的比较
        3. 两个网站同一类型文本的内容分析
四、加拿大华文网站对中国英文网站的借鉴意义
    (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族的身份问题探求
    (二) 加拿大华文网站对中国外文网站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隐喻 ——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简析 第二节
    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被隐喻的中国意象 第一节
    被隐喻中国意象的表征 第二节
    谁隐喻了中国意象 第三节
    中国意象被隐喻的辨析 第二章
    隐喻和等级隐喻 第一节
    隐喻研究新进展 第二节
    等级隐喻延伸了隐喻的语用边界 第三节
    被隐喻的北美中国离散者 第三章
    中国离散者生存意象——以加拿大为例 第一节
    中国离散者生存意象研究回顾 第二节
    中国离散者历史与人口地理 第三节
    中国离散者生存状况查考 第四节
    和北美主流社会的距离有多远 第四章
    中国离散者意象中的“行态”等级隐喻 第一节
    语言和话语的等级隐喻 第二节
    饮食与食物的等级隐喻 第三节
    外貌与体质的等级隐喻 第四节
    就业和参政的等级隐喻 第五章
    中国离散者意象中的“意态”等级隐喻 第一节
    种族偏见 第二节
    种族定性—电视广告新闻话语中的等级隐喻 第三节
    种族贬抑 第四节
    等级隐喻的概念确定 第六章
    “短时间窗”中国意象考察中的等级隐喻—基于北美"英文"新闻语料库 第一节
    寻找“中国意象”研究节点 第二节
    创建“中国意象”新闻话语语料库 第三节
    新闻话语语料库背景下“中国意象”的考察与分析 第四节
    “短时间窗”中国意象考察结论 第七章
    “局域群体”中国意象考察中的等级隐喻—基于北美"华文"新闻语料库 第一节
    “陋习意象”与华人“差在哪” 第二节
    中国离散者“陋习意象”话语分析 第三节
    中国离散者“陋习意象”的语义接近度分析 第四节
    “陋习意象”收罗等级隐喻 全文结论 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金山三年苦:黄遵宪使美研究的新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早期研究者使用的材料
早期研究者很少使用的材料: 禀文
很少查阅的老材料: 报纸
黄遵宪研究从未使用过的“新”材料
未曾使用的材料揭示了什么? 关于黄遵宪抵达旧金山
黄遵宪离开旧金山

四、加拿大的华人报纸(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民族主义传播与美洲华侨反日运动研究(1912-1928)[D]. 高金歌. 暨南大学, 2019(02)
  • [2]展现新型的跨国移居者形象——加华作协华文短篇小说的特征和意义[J]. 金惠俊.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04)
  • [3]1858-1923年加拿大华人移民政策研究 ——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例[D]. 袁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跨国史视野下加拿大华人及其身份认同研究(1858-1947)[D]. 陈乙燊. 山东大学, 2018(12)
  • [5]从客居到永居——《大汉公报》诗歌中“家”的观念的变化(1914—1960)[J]. 徐学清,吴华.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3)
  • [6]不受欢迎的“勤劳者”——1915年加拿大驱逐华人洗衣馆事件之研究[J]. 张庆. 八桂侨刊, 2017(02)
  • [7]《大汉公报》:加拿大华人早期文学之溯源[J]. 赵庆庆.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7(02)
  • [8]中加网络媒介对外籍人士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D]. 马鑫.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9]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隐喻 ——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D]. 吴建清. 山东大学, 2016(11)
  • [10]金山三年苦:黄遵宪使美研究的新材料[J]. 施吉瑞,孙洛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标签:;  ;  ;  ;  ;  

加拿大的中文报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