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大学生自卑和自信心成因的调查与分析

师范类大学生自卑和自信心成因的调查与分析

一、高师专科生自卑感与自信心的来源因子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凤[1](2021)在《认知行为疗法介入自卑青少年的个案社会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梓杰[2](2021)在《大学生自卑、自我补偿和炫耀性消费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卑指的是个体无法确定自己能力,因此产生了消极的认知,导致个体不相信自己。自我补偿指的是个体在追求某种目标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受挫或者产生自卑感的时候,个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意图在某个方面进行弥补,从而体验到自信与自尊感的现象。炫耀性消费指的是个体为了满足自己对社会地位或名誉的渴望以及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对具有炫耀性效果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购买行为。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自卑水平、自我补偿倾向与炫耀性消费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自卑水平整体较为良好,大学生的自卑水平在家庭结构、年级两个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四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的自我补偿倾向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的自我补偿倾向在生源地、家庭结构、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四个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两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较少,大学生对待炫耀性消费的态度比较理性。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在家庭结构、年级两个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在生源地、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四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4、大学生的自卑水平、自我补偿倾向和炫耀性消费之间两两相关,且相关显着。大学生的自卑水平越高,自我补偿倾向就越强烈,相应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就越多。5、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在大学生的自卑水平和炫耀性消费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的自卑水平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又可以通过自我补偿来影响炫耀性消费。

陶思婷[3](2019)在《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正处在敏感的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波动,进而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并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发育,导致自卑感的产生。目前国内有关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关系的研究尚未真正开展,但已有很多文献研究表明形体认知偏差与心理健康存在关系。本论文在运用《形体认知偏差问卷》、《自卑感问卷》分别对青少年的形体认知偏差、青少年的自卑感进行调查,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青少年的形体认知偏差会对青少年的自卑感产生影响。以往对于形体认知偏差问题的解决方式介入比较单一,其干预方式主要是介入服务对象的心理,或是改善服务对象的形体,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笔者通过舞动团体辅导的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试图探索出一种社会工作介入形体认知偏差的青少年,从而降低他们自卑感的新模式。本论文在对青少年由于形体认知偏差而引起的自卑感原因进行总结后,有针对性的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青少年自卑感问题的应对中。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以及控制组的前后测设计,选取被试成员,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以及控制组,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员进行为期5周,每周一次的干预,其中,实验组采用舞动团体辅导(身体+心理)的干预,对照组采取舞蹈(身体)的干预,控制组无干预的方式。在干预前对实验组的成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形体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想要在小组内获得的成长等情况,在具身理论和团体动力学理论的支撑下进行正式的干预。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在干预后,形体认知偏差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自卑感也随之降低。并且就效果而言,实验组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使用小组成员的前后测量表得分和小组成员的质性材料,经过分析提出了舞动团体辅导的作用因子,并用图表的形式阐释了舞动团体辅导的作用机制。最后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工作者介入由形体认知偏差引起自卑感问题的青少年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倡导更多的人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刘佳[4](2018)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大学生自卑感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总结了国内外对自卑感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8名具有自卑感问题的大学生被试进行干预,从而检验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大学生自卑感干预效果的有效性。此外,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自卑感问题的背后心理机制以及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对解决大学生自卑感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为自卑感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干预思路以及临床实践经验。方法:本研究通过《自卑感量表》和专家小组评估等对被试进行筛选,最终确定8名具有自卑感问题的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的被试。同时,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被试进行系统干预,采用小样本多基线的实验设计,对比干预前后及回访时被试的社交主观满意度和典型情境下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比对《自卑感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实验前后的分数变化,来证明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大学生自卑感问题干预的有效性。结果:8名被试在经过干预后,《自卑感量表》的总均分明显下降,均高于入组标准;《焦虑自评量表》的干预后得分也明显下降,焦虑值降低;被试的社交主观满意度和典型情境下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的分数也明显发生变化,显示干预有效。同时对8名被试分别进行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回访,基本上不存在复发问题。结论: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系统干预,大学生自卑感问题可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在研究中发现,自卑感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需要认识到知识和情绪对解决自卑感的重要意义,同时培养被试的元认知智慧和塑造优秀的个性品质能够有效地防止被试的问题复发。

赖泳[5](2016)在《高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干预研究 ——以赣州市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卑感是大众的普遍心理体验,而过度的自卑体验却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式各样的竞争也随之而来,自卑成为影响学生学业、人际的重要因素,而高中生正处于最容易产生自卑感的青少年期,这个时期身体、知识和心理素质快速成长却尚未成熟,他们自我意识慢慢增强,同时自尊心也随之变得强烈,内心体验敏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因此,自卑感在高中阶段学生身上也变得普遍,深入高中生自卑感的现状调查和制定自卑感干预方案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将自卑感分为自敬、社交、学业、外表和体能等5个维度,以江西省赣州市城区某普通中学为例,从高中阶段的不同年级、性别、科别、户口、班级层次、成绩层次、是否为留守学生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高中生自卑感的成因和特点,并在自卑感高分组中分别选取了样本被试分别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和个案心理咨询的干预实验,对干预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倾向,在学业自卑和体能自卑上表现得相对明显。(2)在总体自卑上,高中生在年级、性别、班级层次、成绩在班级排名等方面并无显着性差异,但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的高中生自卑感存在显着性差异,农村户口学生的自卑感高于非农村户口学生。(3)经过团体心理辅导的自卑感干预后,高中生的自卑感显着下降,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降低高中生的自卑感是有效的。(4)经过个案心理咨询的自卑干预后,被试的自卑感显着下降,说明个案咨询的干预对高中生自卑感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陈新叶[6](2014)在《高等学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与性别意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曾普遍地存在着男权制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一直在社会性别制度乃至整个社会权利关系、社会文化意识的建构中,形成了限制女性以第二性的社会位置而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男女两性一直在参与高等教育中存在事实上的明显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自从西方女权运动兴起以后,女性才逐步获得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时至今日还仍存有许多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或性别不平等问题。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或性别不平等问题并未得到实质上的解决,其不良后果从某种程度上衡量或许正日益突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消解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歧视等性别不平等问题以促进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发展,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前,性别平等发展作为人本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最基本的权利关系诉求,是衡量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标准,而高等教育的性别平等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围绕研究高等学校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而关注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问题,分析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对于重构高校中广大学生尤其是高师院校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的性别社会价值观的意义,探讨高校中实施性别意识教育,从意识形态和人文素养的塑造入手逐步解构高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或不平等问题,消除性别偏见、性别刻板印象等在高校教育中的潜在不利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平等发展,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高校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透视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中主要存在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或性别不平等现象,重点探索了导致高等学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和影响高校教育性别平等发展的关键因素,阐明将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可行性,提出将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性层面与实践层面的构想,力求为新时代下高校德育与综合素质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以及推动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提供依据和启示。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结合教育性别平等理念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点。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尤其关注运用性别分析探索两性发展中的不平等性偏差和歧视,为解读和审视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性别观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其主张和采用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现已成为改变不公平的社会性别结构、促进两性共同发展的有力工具。在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性别偏差问题时,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为之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和研究视角。本研究以社会性别作为探查教育问题的重要分析手段,将社会性别视角和教育性别偏差问题有机结合,多角度深入剖析了当前制约我国高校教育性别不平等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实质,并发现解决高等教育性别偏差问题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社会性别分析法,在研究中凸显性别向度,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性别平等发展的实际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五章。第一章围绕将社会性别偏差作为社会问题的厘清,基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社会性别的本质阐释,从社会性别观念的创生入手,分析了社会性别为何是反映和解析社会问题的重要范畴,以及社会性别的建构机制与成因;重点探讨了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实质,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产生与性别偏差具象;围绕分析中国传统性别制度、性别文化对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建构,揭示社会性别偏差问题在中国历史中的展延以及在现代中国中的客观存在情况。第二章围绕社会性别如何作为教育问题的诠释,指出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是构成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分析教育问题的重要向度;进一步揭示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用以解析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意蕴,基于社会性别视域探析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摭采社会性别视角透视出的高等学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众象,重点探析了高等学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主要表现、导致高等学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主要因素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第三章围绕探析高校实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意蕴及其价值,分析了社会性别意识及其形成,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意蕴,以及高校中实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第四章围绕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已有的发展概况,比较分析了国外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发展概况及经验启示,国内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证了突出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女子高校在推动高校性别意识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国内外女子高校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特色示范与实践经验。第五章重点围绕我国高校实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措施,探讨建构高校德育的性别意识培养向度、赋予高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结构以性别意识、将性别意识教育纳入高师教育主流体系、彰显性别问题学术研究、推动性别意识教育的教育行政管理和规范性别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建构社会性别发展性高校德育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建构性别意识通识教育和在教师教育中实施性别意识教育的主要措施。本研究认为,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是作为社会问题的客观实在,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构成成分,是反映和解析社会问题的重要范畴。性别首先是人类基本社会制度形成的基石,社会性别的影响和作用存在于整个社会所有的制度、机制、组织与行为之中。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作为社会问题而存在,表现为两性在基本的社会关系中尤其是社会权力关系上出现了人为的不公正、不平等的性别区隔,集中反映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社会性别偏差与性别不平等问题。社会性别偏差问题展延在中国漫长历史中也依然是现代中国中的客观实在。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体系中以构成性别的符号所表达的社会问题,在本质上反映和解释了性别不平等问题形成与延续的范式。性别制度因素与性别文化因素是形成社会性别的主要因素,社会性别制度对人施加的影响事实上是通过性别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性别观与性别意识的直接影响得以实现的。其中,性别观是建构性别的价值取向及性别关系的意识根源。性别偏差问题的社会本质在于性别不平等,其形成的直接因素在于传统的性别文化建构形成的社会的与个体的性别观及性别意识。传统性别文化境域、性别形成的主要社会化作用者与个体的社会学习机制之间的动态的循环交互作用是个体性别的社会差异的心理机制。同时,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也是作为教育问题的客观实在,是构成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分析教育问题的重要向度。性别平等是构成和评价学校教育公平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育人本发展的自然维度,是评价学校教育平等的关键指标。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是教育中的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其中,高校教育的性别平等发展问题既是一个教育公平问题,更是一个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在高校教育现实中,尚存在诸多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集中体现为女性不平等地参与高等教育的问题。即使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逐步实现的当下,由于经济、文化、家庭等条件制约和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我国女性在平等参与高校教育的诸多宏观或微观层面上仍严重存在着事实上的性别偏差问题,女性接受高校教育在数量、层次和质量等方面,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和性别意识现状方面,与男性存在明显性别偏差。聚焦于高等学校领域,高校教育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主要形成于教育系统内部,导致的主要外因在于传统性别文化观念。导致高校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和影响高校教育性别平等发展的潜在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教育中的传统的性别观念与性别意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将在于在高等学校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所以,本研究探究了我国高校性别意识教育正确实施和发展应该确立的诸如建构高校德育的性别意识培养向度、赋予高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结构以性别意识、将性别意识教育纳入高师教育主流体系、彰显性别问题学术研究、加强性别意识教育的教育行政管理、规范性别课程体系建设等性别意识教育建设要件方面的原则与向度,并论证了建构实施性别意识通识教育的社会性别发展性高校德育模式,建构实施高校性别意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范式和规范管理高校性别意识教师教育的主体方案构想,为推动新时代下高校综合素质教育改革、高师教育改革,规范建设高等学校实施性别意识教育的各个要件,逐步解构、消除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偏差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平等发展,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将提供较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实践参考。此外,本研究认为,未来的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研究应围绕性别意识教育的教育学科的学理建构、教学论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高师教师教育研究、教材建设研究以及进行性别意识教育效果检验方面的心理学实证研究等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王波[7](2013)在《医学类大专生逆商、自卑感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学院校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新生力量,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攀升,激烈的就业竞争,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加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毕业生本人过高的就业期望等因素,大专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提高大专生的就业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不仅是促进高等教育人材培养和社会人材需求相连接的突围口,更是为加速调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推动自主创新提供人材保障和智力支撑的重中之重。现代大专生作为特殊的一个社会群体,处在特定的生长年龄段和生活环境,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环境、生活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遭遇挫败而导致的自卑心理,以上情况不但会给大专生自己和家庭带来痛苦,影响学业及发展前景,而且还给学校和社会带来相应的影响。此时如果进行逆商教育,教会他们正确自我评价,认识人生的逆境,树立战胜自卑的信心,对其在逆境中成才及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本研究探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逆境商数、自卑感的差异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逆境商数、自卑感的关系如何;逆境商数是否影响就业压力情景下的毕业生的自卑感等问题。2.本研究对逆境商数在就业压力和自卑感之间作用的理论进行验证和补充,是对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实证研究的补充和完善。3.本研究针对高专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进行了专科毕业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之间的实证研究。4.本研究分析了高专毕业生的逆境商数在应对就业压力、维持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为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提供理论依据,增强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为高专非毕业生增强逆境商数的实践干预提供理论参考。对象与方法:对象: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临床专业的不同层次、不同培养方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方法:本研究以问卷的方式进行现况调查,调查问卷由大学生自卑心理问卷、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AQ逆商测试三部分组成,发放调查问卷103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934份,有效回收率是90.6%。结果:1.不同专业大专生的自卑感和逆境商数水平不同,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大专生的就业压力差异不显着(P>0.05)。2.不同年级的大专生自卑感和逆境商数水平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女生的就业压力水平略高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自卑感略高于女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户籍的大专生自卑感、就业压力及逆境商数水平上的差异显着(P<0.01);是否经历过挫折、不同的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好坏、就读哪类高中大专生在自卑感、就业压力各维度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从事职业的不同对大专生在就业压力及逆境商数水平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务大专生在逆境商数水平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务大专生在自卑感和就业压力上差异不显着(P>0.05);因不同原因选择就读专业的大专生在自卑感及逆境商数总体水平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收入的大专生在就业压力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其它方面未发现显着性变化。5.大专生自卑感与就业压力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专生自卑感与逆境商数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生就业压力与逆境商数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专生的逆境商数高,自卑感低,就业压力相对小。2.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专生自卑感水平不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专生的就业压力水平不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专生逆境商数水平不同。3.不同户籍、是否经历过挫折、每学期的平均成绩的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好坏、就读哪类高中、选择就读专业的不同原因影响大专生的自卑感;不同户籍、是否经历过挫折、每学期的平均成绩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好坏、就读哪类高中、父母从事职业的不同、不同家庭的收入影响大专生的就业压力;不同户籍、父母从事职业的不同、担任不同职务、选择就读专业的原因影响大专生的逆境商数。4.大专生自卑感与就业压力呈正相关;大专生自卑感与逆境商数呈负相关;大专生逆境商数与就业压力呈负相关。

叶颖瑜[8](2012)在《城市居民与外来工子女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卑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自卑感量表(FIS)、内隐联想实验(IAT),以1090名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为被试,对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的自我同一性与外显自卑、内隐自卑的特点及其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1、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在意识扩散、意识早闭、意识获得、人际延缓、总体早闭、总体延缓、总体获得上差异显着。2、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在自敬、社交信心、学习能力、体能、外显自卑总分上差异显着。3、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在内隐自卑上差异显着。4、两类儿童的外显自卑和内隐自卑是两个相对分离的结构。两类儿童的自我同一性与外显自卑、自我同一性与内隐自卑均存在显着相关。两类儿童自我同一性对外显自卑、自我同一性对内隐自卑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李佳川,唐金根,孙洁[9](2011)在《自卑感研究进展与趋势》文中提出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自卑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价。指出了自卑感研究中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测量工具不合理、研究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深入开展自卑感理论研究,从研究方法上寻求突破,重视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从体育锻炼对自卑感进行干预实验研究方面将具有十分发展的前景。

李佳川,唐金根,丛向辉[10](2011)在《竞争性情景锻炼对大学生自卑感干预的个案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设计并应用篮球竞争性情景锻炼处方,对4名具有严重自卑感的大学生进行12周的干预实验。结果发现:竞争性情景锻炼在促使学生掌握篮球技术、战术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能有效地消除自我怀疑和否定心理,增强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树立和增强自信心;同时能有效地消除厌烦、敌对等负面情绪,增强合作意识、能力。此外,适宜的竞争性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克服自卑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高师专科生自卑感与自信心的来源因子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师专科生自卑感与自信心的来源因子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大学生自卑、自我补偿和炫耀性消费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自卑的研究综述
        1.1.1 自卑的界定
        1.1.2 自卑的相关研究
        1.1.3 自卑的测量工具
    1.2 自我补偿的研究综述
        1.2.1 自我补偿的界定
        1.2.2 自我补偿的相关研究
        1.2.3 自我补偿的测量工具
    1.3 炫耀性消费的研究综述
        1.3.1 炫耀性消费的界定
        1.3.2 炫耀性消费的相关研究
        1.3.3 炫耀性消费的测量工具
2 研究内容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测量工具
        3.2.1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问卷
        3.2.2 自卑量表
        3.2.3 炫耀性消费量表
    3.3 施测过程
    3.4 数据统计分析
4 研究一《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问卷编制
    4.1 问卷理论建构
    4.2 问卷编制程序
        4.2.1 初测问卷的编制
        4.2.2 正式问卷的形成
        4.2.3 正式问卷的测试
        4.2.4 问卷结果讨论
5 研究二大学生自卑、自我补偿倾向和炫耀性消费的关系研究
    5.1 大学生自卑水平的现状
        5.1.1 大学生自卑水平的基本现状
        5.1.2 大学生自卑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
        5.1.3 大学生自卑水平在的独生子女差异
        5.1.4 大学生自卑水平的生源地差异
        5.1.5 大学生自卑水平的年级差异
        5.1.6 大学生自卑水平的家庭结构差异
        5.1.7 大学生自卑水平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5.2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的现状
        5.2.1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的基本现状
        5.2.2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在性别上的差异
        5.2.3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的独生子女差异
        5.2.4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的生源地差异
        5.2.5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的年级差异
        5.2.6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的家庭结构差异
        5.2.7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5.3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现状
        5.3.1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基本现状
        5.3.2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在性别上的差异
        5.3.3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独生子女差异
        5.3.4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生源地差异
        5.3.5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年级差异
        5.3.6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家庭结构差异
        5.3.7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5.4 大学生自卑、自我补偿倾向和炫耀性消费的相关研究
        5.4.1 大学生自卑、自我补偿倾向和炫耀性消费总分的相关分析
        5.4.2 大学生自卑水平和自我补偿倾向的相关分析
        5.4.3 大学生自卑水平和炫耀性消费的相关分析
        5.4.4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和炫耀性消费的相关分析
        5.4.5 大学生自卑、自我补偿倾向和炫耀性消费的中介分析
        5.4.6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在自卑和炫耀性消费间的中介效应
6 分析与讨论
    6.1 大学生自卑水平的特点
        6.1.1 大学生自卑水平的总体现状
        6.1.2 大学生自卑水平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6.2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的特点
        6.2.1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的总体现状
        6.2.2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6.3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特点
        6.3.1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总体现状
        6.3.2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6.4 大学生自卑水平、自我补偿倾向和炫耀性消费之间的关系
        6.4.1 大学生自卑水平、自我补偿倾向和炫耀性消费的相关
        6.4.2 大学生自我补偿倾向对自卑水平和炫耀性消费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创新点
    1.4 概念界定
        1.4.1 青少年
        1.4.2 形体认知偏差的概念
        1.4.3 自卑感
    1.5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5.1 形体认知偏差
        1.5.2 自卑感
        1.5.3 舞动团体辅导
        1.5.4 相关理论
2.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自卑感的检验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工具
    3.4 研究对象
    3.5 分析过程
        3.5.1 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的描述
        3.5.2 青少年自卑感的描述
        3.5.3 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的回归分析
        3.5.4 小结
4.舞动团体辅导介入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对自卑感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设计
        4.3.2 小组设计的理论依据
    4.4 舞动团体辅导介入过程
        4.4.1 实验组的干预过程
        4.4.2 舞蹈小组的介入过程
    4.5 舞动团体辅导介入的综合分析
        4.5.1 作用机制分析(理论评估视角)
        4.5.2 发展过程分析(观察者视角)
        4.5.3 满意度分析(工作人员视角)
        4.5.4 干预效果分析(研究对象视角)
    4.6 介入效果小结
5.总结与建议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形体认知偏差问卷
    附录2 自卑感量表
    附录3 实验组的介入方案
    附录4 对照组舞蹈训练的内容安排
致谢

(4)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大学生自卑感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自卑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自卑概念
        1.1.2 自卑感
        1.1.3 与自卑感相关的概念
    1.2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相关概念
        1.2.1 元认知
        1.2.2 元认知干预技术
        1.2.3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1.2.4 暗示学习
    1.3 小样本设计
    1.4 国内外自卑的相关研究概况
        1.4.1 大学生自卑感的特点
        1.4.2 大学生自卑感的测量
        1.4.3 自卑感对大学生的影响
        1.4.4 大学生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1.4.5 自卑感的心理疗法及其效果的研究
2 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设
    2.1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1.1 入组标准
        3.1.2 被试基本情况
        3.1.3 被试症状相关资料
    3.2 研究工具
        3.2.1 自卑感量表
        3.2.2 焦虑自评量表
        3.2.3 自编主观满意度评定表及典型情境下情绪体验自我观察记录表
        3.2.4 其他
    3.3 评估与诊断
        3.3.1 自卑感量表测验结果
        3.3.2 焦虑自评量表测验结果
        3.3.3 自编主观满意度评定表及典型情境下情绪体验自我观察记录表
        3.3.4 专家评估结果
    3.4 研究程序
        3.4.1 研究时间
        3.4.2 研究设计
    3.5 具体临床干预过程
        3.5.1 认知调整
        3.5.2 放松训练
        3.5.3 防复发训练
4 研究结果
    4.1 量表得分
        4.1.1 自卑感量表测量结果
        4.1.2 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结果
    4.2 自编主观满意度评定表及典型情境下情绪体验自我观察记录表
        4.2.1 被试的主观满意度评定表
        4.2.2 被试在典型情境下情绪体验强度记录表
    4.3 回访
5 讨论
    5.1 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大学生自卑感干预效果分析
    5.2 元认知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自卑感有效的原因探究
    5.3 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讨论
        5.3.1 主试对于干预效果的影响
        5.3.2 被试对于干预效果的影响
    5.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5.4.1 研究的创新
        5.4.2 研究的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卑感量表
附录B 焦虑自评量表
附录C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登记表
附录D 自编主观满意度评定表及典型情境下情绪体验自我观察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高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干预研究 ——以赣州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自卑与自卑感
    2.2 自卑感的成因
        2.2.1 个体自身原因
        2.2.2 社会环境因素
    2.3 自卑感的表现与分类
    2.4 自卑感的测量与干预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实践意义
    3.3 研究设计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假设
        3.3.3 研究思路
4 高中生的自卑感调查与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与方法
    4.4 结果分析
        4.4.1 高中生自卑感总体水平和各维度情况
        4.4.2 高中生各年级自卑感状况
        4.4.3 高中生自卑感的性别差异
        4.4.4 高中生不同科别的自卑感状况
        4.4.5 高中生不同户口类型的自卑感状况
        4.4.6 高中生不同班级层次的自卑感状况
        4.4.7 高中生不同成绩层次的自卑感状况
        4.4.8 高中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自卑感状况
        4.4.9 高中生是否为留守学生的自卑感状况
    4.5 小结
5 高中生自卑感干预研究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假设
    5.4 实施干预的过程
        5.4.1 团体辅导干预流程
        5.4.2 个案辅导干预流程
    5.5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5.6 团体辅导干预结果
        5.6.1 实验组与对照组高中生的自卑感前测对比
        5.6.2 实验组与对照组高中生的自卑感后测对比
        5.6.3 实验组与对照组高中生的自卑感前后测对比
        5.6.4 实验组与对照组高中生的自卑感前后测差值的比较
    5.7 高中生自卑感个案研究
        5.7.1 个案的基本情况
        5.7.2 案例报告
    5.8 访谈与个案辅导结果
6 讨论
    6.1 高中生自卑现状与特点
    6.2 高中生自卑感的干预情况
        6.2.1 团体辅导方面
        6.2.2 团体辅导后成员反馈
        6.2.3 个案辅导方面
    6.3 对教学的启示
    6.4 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
        6.4.1 研究中的不足
        6.4.2 对本研究的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6)高等学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与性别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厘清
    第一节 社会性别及其成因探析
        一、关于社会性别本质内涵的阐释
        二、社会性别的建构机制与成因研究
    第二节 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探析
        一、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实质
        二、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表现
    第三节 社会性别偏差问题在中国历史中的展延
        一、中国传统性别制度与性别文化对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建构
        二、当前中国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分析
第二章 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作为教育问题的解析及消解对策
    第一节 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作为教育问题的诠释
        一、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是构成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分析教育问题的重要向度
        二、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用以解析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意蕴
    第二节 社会性别视角下高等学校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探析
        一、社会性别视域下高等学校中的性别偏差问题众象摭采
        二、高等学校中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建构因素与路径
        三、解决高等学校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宏观方略
第三章 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意蕴及其价值
    第一节 社会性别意识与性别意识教育的意蕴
        一、社会性别意识及其形成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
        三、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意蕴
    第二节 高等学校中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之价值
        一、高等学校中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教育价值
        二、高等学校中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社会价值
第四章 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已有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发展比较研究
        一、性别平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与教育行政管理概况
        二、性别平等与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现状
        三、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学科、课程的研究与建设现状
        四、社会性别意识教师教育发展概况
        五、女性组织的助推作用状况
    第二节 国内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发展概况
        一、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国家政策要求
        二、我国大陆高等学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发展现状
        三、国内高等学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女子高校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特色示范
        一、女子高校在推动高校性别意识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国内外女子高校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特色示范
第五章 高等学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目标与措施
    第一节 高校实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建构高等学校德育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向度
        二、赋予高等学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结构以社会性别意识
        三、彰显性别问题学术研究
        四、规范性别课程体系建设
        五、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进入高师教育主流体系
        六、推动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教育行政管理
    第二节 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建构社会性别发展性高等学校德育模式
        二、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建构社会性别意识通识教育
        三、在教师教育中实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
结语与研究展望
    一、结语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7)医学类大专生逆商、自卑感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逆商及其研究
        1.1.1 逆商的概念
        1.1.2 逆商理论的维度
        1.1.3 逆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4 逆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 自卑感及其研究
        1.2.1 自卑感的概念
        1.2.2 大学生自卑的心理特点
        1.2.3 自卑感的研究
    1.3 就业压力及其研究
        1.3.1 就业压力的概念
        1.3.2 大专生就业压力研究现状
    1.4 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
        1.4.1 逆商与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
        1.4.2 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评价标准
    2.3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2.4.1 预调查
        2.4.2 正式调查
        2.4.3 调查过程
        2.4.4 问卷的审核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得分情况及比较分析
        3.2.1 不同专业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得分情况及比较分析结果
        3.2.2 不同年级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得分情况及比较分析结果
        3.2.3 不同性别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得分情况及比较分析结果
    3.3 大专生的基本情况对其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分析
        3.3.1 不同户籍对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
        3.3.2 挫折波动情况对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
        3.3.3 父母从事的职业对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
        3.3.4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
        3.3.5 就读哪类高中对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
        3.3.6 是否担任干部对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
        3.3.7 不同学习成绩对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
        3.3.8 选择就读专业的不同原因对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
        3.3.9 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影响
    3.4 大专生逆境商数、自卑感、就业压力的相关分析
        3.4.1 大专生自卑感与就业压力的相关分析
        3.4.2 大专生自卑感与逆境商数的相关分析
        3.4.3 大专生就业压力与逆境商数的相关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4.2 大专生自卑感、就业压力、逆境商数的得分及基本情况对其影响分析
        4.2.1 大专生自卑感得分及基本情况对其影响分析
        4.2.2 大专生就业压力得分及基本情况对其影响分析
        4.2.3 大专生逆境商数得分及基本情况对其影响分析
    4.3 大专生自卑感、就业压力、逆境商数的相关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城市居民与外来工子女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卑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自我同一性综述
        2.1.1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2.1.2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研究
        2.1.3 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2.2 自卑综述
        2.2.1 自卑的概念
        2.2.2 自卑的理论研究
        2.2.3 自卑的实证研究
    2.3 内隐自卑
        2.3.1 内隐自卑的概念
        2.3.2 国外关于内隐自卑的研究
        2.3.3 国内关于内隐自卑的研究
    2.4 自我同一性与自卑关系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研究工具
        3.4.3 数据处理
    3.5 研究步骤
第四章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及比较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数据处理
    4.4 研究结果
        4.4.1 城市居民子女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4.4.2 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4.4.3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的对比
    4.5 讨论
        4.5.1 城市居民子女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4.5.2 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4.5.3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外显自卑的特点及比较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数据处理
    5.4 研究结果
        5.4.1 城市居民子女外显自卑的特点
        5.4.2 外来工子女外显自卑的特点
        5.4.3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外显自卑的对比
    5.5 讨论
        5.5.1 城市居民子女外显自卑的特点
        5.5.2 外来工子女外显自卑的特点
        5.5.3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外显自卑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内隐自卑的特点及比较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对象
        6.3.2 研究工具
        6.3.3 数据处理
    6.4 研究结果
        6.4.1 城市居民子女内隐自卑的特点
        6.4.2 外来工子女内隐自卑的特点
        6.4.3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内隐自卑的对比
    6.5 讨论
        6.5.1 城市居民子女内隐自卑的特点
        6.5.2 外来工子女内隐自卑的特点
        6.5.3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内隐自卑的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市居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和外显自卑、内隐自卑的关系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假设
    7.3 研究方法
        7.3.1 研究对象
        7.3.2 研究工具
        7.3.3 数据处理
    7.4 研究结果
        7.4.1 外显自卑与内隐自卑的关系
        7.4.2 自我同一性与外显自卑的关系
        7.4.3 自我同一性与内隐自卑的关系
    7.5 讨论
        7.5.1 外显自卑与内隐自卑的关系
        7.5.2 自我同一性与外显自卑的关系
        7.5.3 自我同一性与内隐自卑的关系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8.1 综合讨论
    8.2 教育建议
    8.3 研究结论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自卑感研究进展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自卑感的研究现状分析
    1.1 国外自卑感的研究现状
        1.1.1 自卑感理论研究方面
        1.1.2 自卑感实证研究方面
    1.2 国内自卑感的研究现状
        1.2.1 从自卑感理论研究方面来看
        1.2.2 从自卑感的实证研究方面来看
2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2.1 对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2.1.1 自卑感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
        2.1.2 自卑测量工具的问题
        2.1.3 自卑感的研究方法问题
    2.2 研究展望
        2.2.1 推进自卑感理论的深入系统研究
        2.2.2 加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10)竞争性情景锻炼对大学生自卑感干预的个案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2.1 自卑感量表
        1.2.2 自尊量表
        1.2.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1.3 实验程序
        1.3.1 篮球运动中竞争性锻炼情景方案的设计
        1.3.2 实验安排及要求
        1.3.3 实验时间与测试
2 研究结果
    2.1 竞争性锻炼情景对4位大学生自卑感干预的影响
    2.2 竞争性锻炼情景对大学生自卑感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验证
    2.3 三个月后的追踪情况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四、高师专科生自卑感与自信心的来源因子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行为疗法介入自卑青少年的个案社会工作研究[D]. 曾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大学生自卑、自我补偿和炫耀性消费的关系研究[D]. 李梓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D]. 陶思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大学生自卑感的干预效果研究[D]. 刘佳.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
  • [5]高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干预研究 ——以赣州市某中学为例[D]. 赖泳. 重庆师范大学, 2016(10)
  • [6]高等学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与性别意识教育研究[D]. 陈新叶.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9)
  • [7]医学类大专生逆商、自卑感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D]. 王波. 吉林大学, 2013(04)
  • [8]城市居民与外来工子女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卑的关系研究[D]. 叶颖瑜. 广州大学, 2012(03)
  • [9]自卑感研究进展与趋势[J]. 李佳川,唐金根,孙洁.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12)
  • [10]竞争性情景锻炼对大学生自卑感干预的个案实验研究[J]. 李佳川,唐金根,丛向辉.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06)

标签:;  ;  ;  ;  ;  

师范类大学生自卑和自信心成因的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