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陶禹[1](2021)在《116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在肝脏及其他脏器沉积从而造成脏器损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全球发病率约为1:3万‐1:10万。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收集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被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凝血常规、肝功、铜生化、K-F环及基因检测等相关结果,对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探究各临床表型的临床特征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方法:通过获得患者本人或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们共收集了11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本信息、首发症状、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血清铜、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K-F环及基因突变位点等资料。其中31名患者的血清样本送至基因检测中心,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找出突变位点,并查找ATP7B基因数据库,与目前已经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对比,以期发现新的基因突变位点。本研究应用R 4.0.2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在分型之间的差异。当双侧P<0.05,本研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此明确各临床表型的特征。研究结果:1、我们对收集的116名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总结分析,根据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分成肝型(80,69.0%)、脑型(18,15.5%)、混合型(18,15.5%),肝型患者起病年龄相对较早,34.6%的肝型患者在7-14岁起病,脑型及混合型患者多于15-35岁起病(分别占各表型总人数的83.3%和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对该116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肝功能指标分析,其中肝型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升高明显,呈双向升高趋势,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81.6(50.9,127.1),81(32.2,160.4),脑型患者的AST及ALT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9.2(21.2,44),27(18.2,37),混合型患者的AST及ALT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7(27.5,55),23.7(19.8,41.1),肝型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最重,混合型患者次之,脑型患者肝损伤最轻。AST及ALT在不同临床表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型患者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在三组中最高,为190.6(97.5,287.4),脑型及混合型患者ALP水平分别为89.3(71.2,160.2),79(63.6,104.3),且ALP水平在不同临床表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型患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为1.89(1.35,2.29),脑型患者FBG为2.15(1.67,2.43),混合型患者FBG水平为1.63(1.08,1.98),不同临床表型与FBG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型患者(ceruloplasmin,CP)水平为0.02(0.02,0.02),肝型及混合型患者CP水平分别为0.04(0.02,0.07),0.05(0.03,0.06),且肝型与脑型、脑型与混合型患者的C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本研究中共有85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K-F环检测,结果表明肝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45.2%,脑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100%,混合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66.7%,且K-F环阳性率在各临床表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2名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有8名患者为女性(66.7%),血清转氨酶以AST升高为主,ALP水平明显降低,所有患者的ALP/TBi L<2,有4名患者AST/ALT>4。其中24h尿铜、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游离铜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共有7名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评分≥11分,预后评分>11分的3名患者ALP低于40U/L,且肝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案。7、于31例行ATP7B基因检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共检测出21种突变位点,分别为c.3818C>T、c.2621C>T、c.1708-5T>G、c.2294A>G、c.3517G>A、c.2930C>T、c.2333G>T、c.2975C>T、c.3305T>C、c.2447+5G>T、c.2906G>A、c.3443T>C、c.1543+1G>T、c.3877G>A、c.3889G>A、c.3809A>G、c.3859G>A、c.4066-6C>T、c.3104G>T、c.2755C>G、c.3056A>C,全部为杂合突变,其中复合杂合突变占54.8%。共发现2种热点突变,分别是8号外显子Arg778Leu(c.2333G>T)(29.1%)和11号外显子A874V(c.2621C>T)(19.4%)。8号外显子上c.2294A>G突变位点倾向于发生在肝型患者中。共发现1种新发突变位点,即c.1708-5T>G,该基因突变位点位于4号内含子。8、21个基因突变位点中主要包括错义突变17种(81%),剪接突变1种(4.8%),临床意义不明突变3种(14.2%),所有突变位点均为杂合突变,有17名患者被检测出2个及以上基因突变位点,即复合突变,占总人数的54.8%,其余14名患者只有1个基因突变位点,即占总人数的45.2%。8名年龄≤14岁的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突变均为杂合子突变,以复合杂合子突变为主(60%)。其中有2例年龄均为14岁的患者发生了16号外显子的c.3517G>A基因突变。结论:1、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年龄、AST、ALT、K-F环、CP及FBG方面在不同临床表型患者中存在差异。2、发现吉林地区两种热点突变,分别是8号外显子Arg778Leu(c.2333G>T)和11号外显子A874V(c.2621C>T)。共发现1种新发突变位点,为c.1708-5T>G。8号外显子上c.2294A>G突变倾向于发生在肝型患者中。发生16号外显子的c.3517G>A基因突变的患者更倾向于发生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3、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发病女性患者居多,患者以AST升高为主,ALP降低明显,预后评分>11分的3名患者ALP低于40U/L。血清铜、血清游离铜及24h尿铜明显升高,血清游离铜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其中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预后评分≥11分的患者,肝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案。
庄艳红,王励[2](2021)在《治疗性沟通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肝豆状核变性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每组40例(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治疗性沟通护理,比较两组的不良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在观察组中分别为(41.68±4.83)分、(42.50±5.1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0、4.743,P<0.05)。护理后,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等领域的生活质量评分在观察组中分别为(88.45±6.37)分、(89.36±6.28)分、(88.46±6.83)分、(88.57±6.29)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0、4.519、4.843、4.704,P<0.05)。护理总满意率在观察组中为97.5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结论治疗性沟通用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可促使患者不良情绪减轻,促使其生活质量提高,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张玉妹[3](2021)在《肝豆状核变性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的神经环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是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底神经节亚区与全脑其他脑区之间有没有发生功能连接改变,并探讨这种改变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认知障碍之间的联系,为研究肝豆状核变性神经发病机制发挥作用。方法:本课题招募了19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Wilson,s Disease,WD)和24例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首先利用功能磁共振采集所有被试的静息态数据。然后用m ICA工具箱以纹状体为mask分割HCP数据,得到基底神经节12个亚区。再算出这12个亚区与全脑体素的功能连接,再对上述结果做双样本t检验,以p≤0.001、cluster size>160显示两组被试有统计学差异的大脑区域图。最后选择几组显着差异的脑区与临床认知评分量表(MMSE,TBPM,EBPM)行相关性分析,从而研究肝豆状核变性与认知障碍之间的联系。结果:相较于HC组,WD组基底神经节12个亚区(ROI)与全脑体素的功能连接发生显着改变,大都表现为功能连接减弱。每个亚区功能连接改变有所差异,改变最多的脑区位于左右侧丘脑、左右侧额上回、左右侧小脑,左右侧中扣带回以及左侧岛叶。左侧背侧壳核后部(ROI2)与全脑体素功能连接相较于HC组未发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发现,WD组左侧腹侧壳核前部(ROI4)与丘脑的功能连接值与TBPM量表呈显着性负相关(r=-0.571,P=0.021),左侧腹侧壳核前部(ROI4)与左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值与TBPM量表呈显着性负相关(r=-0.474,P=0.039),左侧背侧壳核前部(ROI10)与丘脑的功能连接值与EBPM量表呈显着性正相关(r=0.584,P=0.008),左侧背侧壳核前部(ROI10)与左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值与EBPM量表呈显着性正相关(r=0.632,P=0.009),其他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值没有发现与临床和神经心理学评分量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基底神经节亚区的功能连接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这为WD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而且基底神经节某些亚区与丘脑和岛叶之间异常的功能连接与前瞻性记忆障碍有关,符合前瞻性记忆“双通道”假说。
王雪洁[4](2021)在《化痰祛瘀方对WD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浆BDNF、VEGF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和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神经再生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本课题包括为两个部分:(1)临床试验: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和对Wilson病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作用;(2)动物实验:采用Brd U掺入法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探讨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新生神经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以及新生神经元的突触生长的影响,ELISA测定探讨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组织和血清中的BDNF、VEGF水平的影响。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相互验证,探索化痰祛瘀方肝豆灵对WD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为WD伴认知障碍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开拓新的治疗方向及理论支持。2方法2.1临床研究从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我院的WD病人中,选取契合纳排标准的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同时招募3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均与之相仿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认知量表检测及BDNF、VEGF水平检测,然后对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排铜为基础治疗并给予肝豆灵治疗40天,观察治疗后认知量表评分及BDNF、VEGF水平的变化。2.2动物实验本实验使用的小鼠为TX小鼠,来自美国Jackson实验动物中心,待小鼠处于处于4月龄的时候引进,对其饲养1周,待适应环境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Wilson病模型组、肝豆灵组、阳性对照(奥拉西坦)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采用DL同系对照小鼠,其余各组均采用Wilson病TX小鼠。给药组灌胃给予肝豆灵或奥拉西坦,每日对正常对照组、Wilson病模型组灌胃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28天。采用HE染色完成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病理组织学的观察,Brd U掺入法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探讨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新生神经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和新生神经元的突触生长的影响,ELISA测定探讨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组织和血清中的BDNF、VEGF水平的影响。3结果3.1临床研究结果(1)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o CA量表各项认知域评分:本研究发现在Mo CA量表各认知亚项中,WD伴轻度认知障碍组(试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命名和定向力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抽象能力的比较上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语言能力、注意力与计算力及记忆与延迟回忆的比较上,两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结果说明WD伴MCI患者在认知域的损害主要以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记忆与延迟回忆、注意力与计算力、语言能力及抽象能力损害为主。(2)化痰祛瘀方对认知功能的改善:化痰祛瘀方治疗后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MSE和Mo CA评分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化痰祛瘀方对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浆BDNF、VEGF水平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Wilson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浆BDNF、VEGF水平显着减少(P<0.01);在化痰祛瘀方治疗后患者BDNF、VEGF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患者BDNF、VEGF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动物实验(1)小鼠海马病理切片HE染色:与DL同系小鼠相比较,Wilson病模型组的小鼠海马区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特征改变。肝豆灵组、奥拉西坦组的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变形死亡程度轻于模型组,其中肝豆灵组的病理改变轻于奥拉西坦组。(2)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Wilson病模型组、肝豆灵组和奥拉西坦组的Brd U阳性细胞数均减少(P<0.05);肝豆灵组和奥拉西坦组与Wilson病模型组相比较,其Brd U阳性细胞数均显着增加(P<0.01),且肝豆灵组和奥拉西坦组两两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05)。(3)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Wilson病模型组的Neu N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1)、肝豆灵组的Neu N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奥拉西坦组的Neu N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别不大(P>0.05)。肝豆灵组和奥拉西坦组与Wilson病模型组相比较,其Neu N阳性细胞数均显着增加(P<0.01),且肝豆灵组和奥拉西坦组两两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突触生长的影响:正常对照组相比较,Wilson病模型组的MAP2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1)、肝豆灵组的MAP2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奥拉西坦组的MAP2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别不大(P>0.05)。肝豆灵组和奥拉西坦组与Wilson病模型组相比较,其MAP2阳性细胞数均显着增加(P<0.01),且肝豆灵组和奥拉西坦组两两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和血清BDNF、VEGF水平的影响:本课题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Wilson病模型组TX小鼠海马和血清BDNF、VEGF水平均显着减少(P<0.01),说明在Wilson病TX小鼠中铜离子会抑制BDNF、VEGF的表达。肝豆灵组和奥拉西坦组与Wilson病模型组相比较,其海马组织和血清BDNF均显着增加(P<0.01),海马组织和血清中的VEGF水平均上升(P<0.05),肝豆灵组和奥拉西坦组两两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化痰祛瘀方肝豆灵和奥拉西坦均可以促进TX小鼠海马和血清中的BDNF、VEGF水平,且二者疗效相当。4结论1.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以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记忆与延迟回忆、注意力与计算力、语言能力及抽象能力5个认知亚项损害为主。2.Wilson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浆BDNF和VEGF的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者,提示BDNF和VEGF可能是评价Wilson病患者认知功能的血清学参考指标。3.化痰祛瘀方肝豆灵可能是通过提高Wilson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BDNF、VEGF的水平,进而改善其认知功能。4.化痰祛瘀方可能是通过提高Wilson病TX小鼠海马和血清中BDNF、VEGF水平,从而促进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新生神经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和新生神经元的突触生长,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李肖晴[5](2020)在《肝豆状核变性伴脂质代谢障碍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Wilson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脂质代谢指标水平的差异,分析Wilson患者脂质代谢障碍发生可能的病理机制,提高临床对Wilson病脂质代谢障碍的认识;(2)观察伴脂质代谢障碍的Wilson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为中西医诊治方案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1)按照确立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120例Wilson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利用Dahwan评分量表及Child-Pugh分级量表对Wilson病患者肝功能不全程度进行评分、分级;依据Wilson病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脑型、肝型、混合型。6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脂质代谢相关指标水平。分析Wilson病患者脂质代谢障碍与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不全程度、分型间相关性。(2)依据脂质代谢障碍指标水平将Wilson病患者纳入脂质代谢障碍组、脂质代谢正常组。根据Wilson病辨证分型标准和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明确患者的中医证型、病位要素、病性要素。统计分析两组的中医证候特征。结果:(1)经统计分析,发现Wilson病患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TC、TG、HDL-C、LDL-C、APO-A1、APO-B)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脂质代谢障碍发生率为40.8%(49/12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6/60),两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Wilson病脂质代谢功能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表明,Wilson病患者的脂质代谢相关指标(TC、TG、HDL-C、LDL-C、APO-A1、APO-B)与病程、性别、年龄均无明显相关,但与肝功能不全程度和临床分型有关,患者肝功能不全程度越重,脂质代谢相关指标水平(TC、TG、HDL-C、LDL-C、APO-A1、APO-B)下降越明显;肝型、脑型、混合型三组脂质代谢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中医证型分布方面,以痰瘀互结证为最多见,占27.5%(33/120)。其次分别为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脾肾阳虚证,分别占比17.5%(19/120)、15.8%(21/120)、15.0%(16/120),但证型分布与脂质代谢障碍发生率无关(P>0.05);在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上,两组(脂质代谢障碍组、脂质代谢正常组)在病位要素(脑髓、肾、脾)和病因病性要素(痰浊、内湿、瘀血、阴虚、血虚)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在肝这一病位要素积分分别为17.84±3.47、15.55±4.81,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脂质代谢障碍组在病位要素分布频率的排列依次为(降序):肝(83.6%)、脑髓(71.4%)、肾(46.9%)、脾(32.6%);病因病性要素依次为:痰浊(73.4%)、瘀血(59.8%)、阴虚(42.8%)、内湿(36.7%)、血虚(32.6%)。非脂质代谢障碍组在病位要素的分布频率排列依次(降序)为:脑髓(60.5%)、肝(53.5%)、肾(42.6%)、脾(36.6%),病因病性要素依次为:痰浊(67.7%)、瘀血(64.7%)、阴虚(50.7%)、内湿(40.8%)、血虚(28.1%),两组之间仅在肝这一病位要素的分布频率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Wilson病患者脂质代谢障碍发生率比健康体检人群高,以相关指标(TC、TG、HDL-C、LDL-C、APO-A1、APO-B)水平下降为主;(2)Wilson病脂质代谢障碍与肝功能不全程度、临床分型相关,而与病程、年龄、性别无相关性;(3)Wilson病脂质代谢障碍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的分布不存在相关性;在证候要素上,Wilson病脂质代谢障碍患者最常见的病位要素为肝,脂质代谢正常患者最常见的病位要素为脑髓;二者最常见的病因病性要素均为痰浊。
徐柳慧[6](2020)在《3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角膜K-F环分级与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应用裂隙灯分析HLD患者角膜K-F环的特点,为本病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2)研究HLD患者角膜K-F环分级与年龄、病程、西医临床分型、中医证型、铜蓝蛋白、血清铜、24h尿铜、肝纤维化、脑部病灶位置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诊治及病情观察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1)收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HLD患者,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病程、西医临床分型、中医证型、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24h尿铜、肝纤维化四项、颅脑MRI损害部位,并逐一对患者行裂隙灯检查,按照角膜K-F环分级标准记录结果。(2)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多组均数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资料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应采用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性。运用Graph Pad Prism V8.0软件绘图。结果:(1)320例HLD患者中角膜K-F环分级为:0级有70例(21.9%),1级49例(15.3%),2级75例(23.4%),3级73例(22.8%),4级53例(16.6%)。(2)320例HLD患者中:男性189例(59.1%),女性131例(40.9%);经卡方分析,男女性别差异在角膜K-F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3)320例HLD患者中,发病年龄在2岁6个月~49岁。不同年龄组中,≤5岁、6~9岁、10~19岁、20~29岁、≥30岁中角膜K-F环阳性率分别为:0%、51.4%、86.8%、88.5%、91.7%。6~9岁、10~19岁、20~29岁和≥30岁组患者的K-F环阳性率显着高于≤5岁组患者((X2=16.65,60.72,79.95,54.30,P<0.01),10~19岁、20~29岁、≥30岁组患者的K-F环阳性率显着高于6~9岁患者(X2=17.50、25.02、17.70,P=0.000<0.05)。Spearmam相关性分析,角膜K-F环分级与年龄分层的等级相关系数rs=0.480,P<0.01,说明年龄分层与角膜K-F环分级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4)收集HLD患者病程为8天~22年,不同病程组,≤3个月、病程4~6个月、7~12个月、13月~3年、>3年组中角膜K-F环阳性率分别为:22.2%、60.7%、55.3%、88.3%、95.6%;不同病程组中,病程4~6个月、7~12个月、13月~3年、>3年组角膜K-F环阳性率高于病程≤3个月(X2=9.80、8.47、42.45、106.68,P<0.05);13月~3年、>3年角膜K-F环阳性率高于病程4~6个月(X2=8.95、33.06,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角膜K-F环分级与病程等级相关系数rs=0.601,P<0.01,角膜K-F环分级与病程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5)西医临床分型中,肝型、脑型、混合型和其他型患者角膜K-F环阳性率分别为53.0%、96.8%、96.6%、66.7%。脑型和混合型患者的K-F环阳性率高于肝期型患者(X2=63.94、34.17,P<0.05),脑型角膜K-F环阳性率高于其他型(X2=11.784,P<0.05)。(6)中医证型中,湿热内蕴型、痰淤互结型、脾肾阳虚型、肝气郁结型、肝肾阴虚型角膜K-F环阳性率为:84.5%、74.2%、66.7%、70.4%、76.9%。痰瘀互结型、脾肾阳虚型与角膜K-F环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6.09,P<0.05)。经Kruskal-Wallis检验,不同中医证型,角膜K-F环的分级未见明显差异(P>0.05)。(7)铜蓝蛋白、血清铜、24h尿铜、透明质酸、III型前胶原N端肽、层粘连蛋白、IV型胶原与角膜K-F环无相关性(P>0.05)。(8)320例HLD患者未行颅脑MRI检查者12例,检查未见异常者31例,颅脑主要病变位于壳核194例(60.6%)、尾状核129例(40.3%)、丘脑123例(38.4%);壳核、苍白球、尾状核、丘脑、脑萎缩的角膜K-F环阳性率高于脑部无异常患者(X2=31.035、30.712、27.219、55.130、39.902,P<0.05);Kruskal-Wallis检验认为脑病病灶部位不同,角膜K-F环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38,P<0.05)。对脑病病灶部位与角膜K-F环分级行成对比较,发现无异常-壳核、无异常-尾状核、无异常-苍白球、无异常-脑萎缩、无异常-丘脑、壳核-脑萎缩、壳核-丘脑之间,以上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角膜K-F环与HLD患者年龄及病程等时间因素呈正相关关系;但年龄≤5岁、病程≤3个月的患者,角膜K-F环检测阴性较为常见。(2)西医临床分型中,脑型、混合型更易出现角膜K-F环;中医分型中,湿热内蕴型易出现角膜K-F。(3)HLD脑部损害部位广泛,角膜K-F环分级与颅脑病灶部位有一定相关性。
龙胜[7](2020)在《肝豆汤加味方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汁酸、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肝豆汤加味方对湿热内蕴型脂质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脂、胆汁酸、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湿热内蕴型脂质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脂异常与肠道菌群、血清胆汁酸的关系;研究肝豆汤加味方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一步评价肝豆汤加味方对专病、专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满足纳入标准的60例肝豆状核变性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并随机选取体检中心30位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对照组予以DMPS等基础排铜方案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肝豆汤加味方治疗,治疗方案执行4个疗程,共32天;分别于治疗方案的起始前1天、第4疗程末,对受试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表、肠道菌群、血脂、血清胆汁酸、肝功能、24h尿铜的变化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⑴临床总有效率:治疗4疗程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⑵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显着(p<0.01)。⑶主要肝酶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经过4疗程的主要肝酶均有显着改善(p<0.01),4疗程末治疗组的肝酶下降更显着(p<0.05)。⑷血清总胆汁酸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均高于健康组(p<0.01),4疗程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均下降,而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⑸肠道菌群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肠杆菌、肠球菌均高于健康组(p<0.01),而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均低于健康组(p<0.01),4疗程后治疗组的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均升高,而肠杆菌、肠球菌均下降(p<0.01),对照组肠道菌群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⑹血脂比较:4疗程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TC、TG、LDL-C均降低(p<0.01),HDL-C均升高,治疗组HDL-C升高明显(p<0.01),但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TG、LDL-C降低幅度更大(p<0.05)。⑺24小时尿铜比较:2疗程后治疗组及对照组24h尿铜均增加(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疗程治疗后两组24h尿铜均较前增加,治疗组增加幅度更大(p<0.05)。结论:⑴湿热内蕴型脂质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胆汁酸代谢异常;肝豆汤加味方能够纠正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脂质代谢异常,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及胆汁酸代谢。⑵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脂质代谢异常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多层次,可能与肝脏过量的铜沉积、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代谢异常等有关。⑶肝豆汤加味方结合基础排铜治疗能够改善湿热内蕴型脂质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医证候,排铜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探讨。
李秀英[8](2020)在《Wilson病构音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⑴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构音障碍发生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构音障碍的相关因素;⑵观察HLD患者的构音障碍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⑶观察肝豆灵联合言语训练治疗痰瘀互结型HLD构音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为中药治疗HLD提供更多的思路和依据;方法:⑴收集并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85例HLD住院病人作为病例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量表(FDA)、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及统一HLD等级评定量表(UWDRS)检查,对病例组HLD患者进行临床分型,观察两组受试者的构音障碍发生情况,并进一步研究HLD患者的构音障碍与一般情况、吞咽困难、病情严重程度、HLD临床分型间的关系。⑵统计H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患者构音障碍与HLD中医证型的关系。⑶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56例HLD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予单纯言语训练治疗的对照组28例,及予肝豆灵联合言语训练治疗的治疗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性排铜治疗,8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FDA评分、UWDRS评分、24h尿铜、中医证候积分这些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⑴HLD的构音障碍发生情况:85例HLD患者中有53人出现构音障碍,发生率为62.35%,正常对照组中有6人出现构音障碍,发生率为20%,两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HLD组中患者的FDA评分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HLD构音障碍的相关因素:HLD患者的构音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吞咽困难均存在相关关系(P值均小于0.01);与HLD临床分型有关,85例HLD患者中,脑型、肝型、混合型分别有32例、30例、23例,上述各型中发生构音障碍的患者分别有26例(81.25%)、13例(43.33%)、14例(60.86%),三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脑型患者的FDA评分低于肝型及和混合型,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脑型与肝型、脑型与混合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肝型与混合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⑶HLD构音障碍与HLD中医证型的关系:85例HLD患者中各中医证型都有出现,且不同中医证型的HLD患者中均有发生构音障碍,其中37例痰瘀互结证患者中有25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67.57%;18例湿热内蕴证患者中有9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50.00%;14例肝肾阴亏证患者中有6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42.85%;10例脾肾阳虚证患者中有6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60.00%;6例肝气郁结证患者中有2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33.33%。五种证型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⑷肝豆灵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变化(1)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78.57%,对照组60.7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UWDRS评分、FDA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UWDRS、FD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UWDRS、FD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对患者UWDRS、FDA评分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3)24h尿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24h尿铜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h尿铜较前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24h尿铜升高更为明显(P<0.01)。(4)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5)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分别为10.71%、1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⑴HLD患者的构音障碍发生率较高、构音功能损害较明显,临床应加强对患者早期症状的识别及诊断能力,把握最佳治疗时间。⑵HLD患者的构音障碍与整体病情严重程度、吞咽困难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与HLD的临床分型有关;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未见明显相关性。⑶HLD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均有分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均有构音障碍的发生,但构音障碍的发生与HLD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系。⑷肝豆灵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痰瘀互结型HLD患者的构音障碍症状,降低患者FDA评分、UWDR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⑸肝豆灵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散结及利尿排铜功效,能增加患者24h尿铜的排出量,联合言语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言语训练组更明显。
江海林[9](2020)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肝豆灵对Wilson病模型小鼠神经炎症和体外铜负荷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又名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异常沉积导致的神经炎症可加重本病的神经系统损害。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中药肝豆灵可以有效的改善WD神经系统症状,为进一步阐释其改善WD神经症状的机制,本研究基于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炎症,以Wilson病模型TX小鼠神经炎症和铜负荷BV-2细胞模型炎性反应为研究对象,结合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探讨中药肝豆灵改善WD的神经炎症的机制,为中医药治疗WD病提供理论支撑以及新的思路。方法第一部分(体内实验)——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肝豆灵对Wilson病模型小鼠神经炎症调控及机制研究:研究将50只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肝豆灵低剂量组、肝豆灵中剂量组、肝豆灵高剂量组、青霉胺组,10只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经过4周干预后,采用免疫荧光观测各组小鼠纹状体区Iba1、GFAP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纹状体区域p-IκBα、p-P65、TNF-α、IL-1β、IL-6、COX-2、iNOS、caspase-3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纹状体TNF-α、IL-1β、IL-6、COX-2、iNOS mRNA表达。第二部分(体外实验)——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肝豆灵对体外铜负荷BV-2细胞模型炎性反应的调控及机制研究:实验采用小胶质细胞BV-2,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肝豆灵组、姜黄素组,观测铜负荷及干预24小时后,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IκBα、p-P65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L-6的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各组TNF-α、IL-1β、IL-6 mRNA表达。结果体内实验:(1)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Iba1、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纹状体区域Iba1、GFAP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青霉胺、GDL中、高剂量组Iba1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GDL各组GFAP表达下降(P<0.01);与青霉胺组比较,GDL中、高剂量组Iba1表达降低(P<0.05),GDL高剂量组GFAP表达下降(P<0.01);与GDL低剂量组比较,GDL中、高剂量组Iba1表达下降(P<0.01),GDL高剂量组GFAP表达下降(P<0.01);与GDL中剂量组比较,GDL高剂量组GFAP表达下降(P<0.05)。(2)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IκBα、p-P65表达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GDL各剂量组和青霉胺组p-IκBα、p-P65表达均减少(P<0.05,P<0.01);与青霉胺组比较,GDL高剂量组p-IκBα表达下降(P<0.01),GDL中、高剂量组p-P65表达下降(P<0.05,P<0.01);与GDL低剂量组比较,GDL中、高剂量组p-IκBα、p-P65表达下降(P<0.05,P<0.01);与GDL中剂量组比较,GDL高剂量组p-IκBα表达下降(P<0.01)。(3)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COX-2、iNOS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COX-2、iNOS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TNF-α、IL-1β在GDL各组和青霉胺组表达均减少(P<0.05,P<0.01)。COX-2、iNOS在GDL中、高剂量组和青霉胺组表达减少(P<0.01),IL-6在GDL高剂量组表达减少(P<0.01);与青霉胺组比较,TNF-α在GDL高剂量组表达更低(P<0.05);与GDL低剂量组比较,GDL高剂量组TNF-α表达下降(P<0.01),GDL中、高剂量组IL-1β、IL-6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GDL中、高剂量组COX-2、iNOS下降(P<0.05,P<0.01);与GDL中剂量组比较,GDL高剂量组TNF-α表达下降(P<0.05)。(4)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TNF-α、IL-1β、IL-6、COX-2、iNOS m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1β、IL-6、COX-2、iNOS mRNA表达较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TNF-α、IL-1β、IL-6 mRNA在GDL各组和青霉胺组表达降低(P<0.05,P<0.01),COX-2、iNOS mRNA在GDL各组表达降低(P<0.05,P<0.01);与GDL低剂量组比较,GDL中、高剂量组TNF-α、IL-1β、IL-6、COX-2 mRNA表达下降(P<0.05,P<0.01)。(5)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aspase-3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GDL各组和青霉胺组caspase-3表达均减少(P<0.01);与青霉胺组比较,GDL高剂量组caspase-3表达下降(P<0.05);与GDL低剂量组比较,GDL中、高剂量组caspase-3表达下降(P<0.05)。体外实验:(1)肝豆灵对铜负荷BV-2细胞形态的影响:正常对照组BV-2细胞大部分贴壁,少部分悬浮,胞体细长,有分支状突起;模型组:小部分贴壁,大部分悬浮,部分聚集成团,细胞体积略增大,分支状突起减少、变短、变粗。肝豆灵含药血清组、姜黄素组与模型组比较,bv-2呈圆形,突起数量少而短,阿米巴样神经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2)肝豆灵对铜负荷BV-2细胞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IκBα、p-P65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GDL组和姜黄素剂组p-IκBα、p-P65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3)肝豆灵对铜负荷BV-2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mRNA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1β、IL-6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GDL组和姜黄素组表达减少(P<0.01)。(4)肝豆灵对铜负荷BV-2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1β、IL-6分泌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GDL组和姜黄素组表达减少(P<0.01);与姜黄素组比较,GDL组TNF-α、IL-6下降水平均低于姜黄素组(P<0.05)。结论(1)WD模型TX小鼠纹状体存在神经炎症,主要表现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存在活化现象。NF-κB信号通路表达增高,关键蛋白IκBα和P65存在磷酸化表达上调,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NOS、COX-2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表达,纹状体脑组织细胞出现凋亡。(2)肝豆灵可以通过改善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κBα和P65磷酸化,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NOS、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发挥抑制神经炎症的作用,减少纹状体脑组织细胞凋亡,且呈量效依赖性。(3)铜负荷BV-2细胞模型,NF-κB信号通路表达增高,关键蛋白IκBα和P65存在磷酸化表达上调,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升高。(4)肝豆灵药物血清可以通过减少IκBα和P65蛋白的磷酸化修饰,抑制NF-κB信号通路IκBα和P65磷酸化表达上调,降低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
詹敏[10](2020)在《Wilson病合并骨代谢异常的证候特征及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1.1结合临床观察,运用中医四诊合参及辨证论治,探索Wilson病伴骨代谢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1.2运用补肾化痰祛瘀方的临床干预,了解中医药对Wilson病伴骨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3通过动物实验观察TX小鼠模型股骨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并探知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骨代谢影响变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补肾化痰祛瘀方是否对TX小鼠骨组织发育具有一定的保护机制,以期为中医药干预治疗Wilson病合并骨代谢异常的患者提供可靠的实验理论依据。2.方法2.1证候调查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的Wilson病确诊患者,按序完善其相关临床检查,依次进行筛查收录,纳入肝豆状核变性(WD)组138例,伴有骨代谢异常的肝豆状核变性(BD)组患者102例。对于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予以记录中医症状和体征信息,并统一收录入EXCEL表格汇总。2.2临床研究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的60例合并有骨代谢异常的Wilson病患者,随机分类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设置每组人数均为30。临床治疗方案:对照组予以常规保肝排铜等对症西药处理,治疗组患者通过临床辨证论治,除了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方案以外,加用补肾化痰祛瘀功效的经验中医方药。基于此治疗方案,对以上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积分统计,了解其积分变化情况及骨代谢异常症状的临床改善情况。2.3小鼠的基因型检测实验选取SPF级C3He-ATP7btx-j出生约7~10日的小鼠20只(雌雄各10只),用干净的手术剪、镊子及1.5ml EP管采集小鼠足趾样品(以利于动物编号)进行基因序列的提取,纯化以获取样本组织DNA,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样品,经过凝胶切割切胶纯化后,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2.4实验研究在SPF级实验室环境下,适应性喂养50只C3He-ATP7btx-j小鼠14天,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归类小鼠为空白组、Wilson病模型组、二巯丁二酸(DMSA)组、补肾化痰祛瘀方组、补肾化痰祛瘀方+DMSA组,共计5组,平均每组10只小鼠。实验过程中,小鼠每日给予的药物剂量按照体表面积来换算,与成人换算比值约为1:9。具体的小鼠灌胃方案为给药组每日20ml/kg的药物剂量,空白组及Wilson病模型组小鼠则予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均于每日上午执行1次,连续14天。于灌胃周期结束后的首日,予以10%的水合氯醛对小鼠进行麻醉,实行颈椎脱臼以处死小鼠,取侧位,使用剪开皮肤,取其双侧股骨组织,剔除股骨表面软组织,置于装有4%中性甲醛溶液(4℃预冷)的EP管中固定48h以上,置于10%EDTA溶液内脱钙,每3天换一次脱钙液,利用大头针针扎测试骨组织软硬,以针扎可轻易通过时充分脱钙。在进行脱钙处理前,先将标本进行适宜的清水浸泡和流水洗涤,以降低甲醛的残留物质对后续制片效果的干预,后待制石蜡切片,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股骨组织病理形态结构的变化,并运用番红染色法进一步辨析小鼠软骨组织的剥脱与生长;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股骨组织中骨钙蛋白(Osteocalcin,BPG)与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水平情况。3结果3.1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率、证候积分、复合证型分布及危险系数调查3.1.1临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结果BD组患者的血瘀、痰湿、肾阴虚、肾阳虚证候要素分布率明显高于WD组(P<0.05);WD组患者肝阴虚、火热、脾阳虚、血虚证候要素分布率显着高于BD组(P<0.01或P<0.05);气郁、气虚证候要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纳入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情况对比WD组,BD组血瘀、痰湿、肾阴虚、肾阳虚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较高(P<0.01);而对比BD组,WD组火热、脾阳虚、肝阴虚的临床中医证候积分更高(P<0.01或P<0.05);气虚、气郁、阳亢、血虚的临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3纳入患者复合证型分布情况多个证候的分布上,BD组比例多于WD组(P<0.01);单个证候的分布上,WD组比例高于BD组(P<0.01);而在两个证候分布情况上看,WD组和BD组占比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3.1.4临床中医证候对Wilson病伴骨代谢异常的危险系数相关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各中医证候对于WD伴有骨代谢异常患者的危险系数显示血瘀、痰湿、肾阴虚、肾阳虚的回归系数结果分别为2.609、3.242、2.801和3.121,并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2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经纳入的两组患者在临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上未体现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可见显着下降,且治疗组患者的积分结果下降趋势更加显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基因检测研究对SPF级C3He-ATP7btx-j出生约7~10日的小鼠运用Sanger测序法行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为单峰测序峰图且未突变碱基G;杂合型小鼠为双峰测序峰图;纯合型小鼠突变碱基A测序峰图。3.4实验研究结果3.4.1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股骨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由HE染色观察TX小鼠股骨组织的病理结构可以看出:空白组小鼠股骨组织结构基本完整,排列整齐,骨小梁结构尚紧密,分布较均匀;而对比空白组,Wilson病模型组的小鼠股骨组织结构发生改变,排列紊乱,骨小梁明显稀疏松动,数量减少,断点较多,骨髓腔扩大,甚至出现无骨小梁的骨髓区。而DMSA组、补肾化痰祛瘀方组、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的小鼠股骨组织病理紊乱变形程度低于Wilson病模型组,并且相比DMSA组及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小鼠的病理形态改变,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明显较轻。经番红染色进一步清晰观察TX小鼠股骨组织中的软骨病理结构变化:空白组小鼠软骨组织表面光滑,宽度均匀,整个软骨层无裂缝、侵蚀,连接性完整,软骨细胞完整,边界清晰,细胞核正常,无萎缩,发育良好;而对比空白组,Wilson病模型组的小鼠软骨组织破坏断裂,厚度变薄,表层有侵蚀,不平整、粗糙,表层软骨有缺失,细胞排列紊乱,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结构破坏征象。而DMSA组、补肾化痰祛瘀方组、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的小鼠软骨组织发育良好,软骨面光滑、完整,并且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TX小鼠的软骨形态更优于DMSA组及补肾化痰祛瘀方组。3.4.2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股骨组织中BPG蛋白及OPG蛋白表达及平均光密度水平的影响BPG蛋白结果:Wilson病模型组小鼠股骨组织中BPG蛋白的阳性表达及平均光密度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显示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中DMSA组、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及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的BPG蛋白的阳性表达及平均光密度水平相对Wilson病模型组提示显着增高(P<0.01);DMSA组与补肾化痰祛瘀方组与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比较,其BPG蛋白阳性表达及平均光密度水平有所降低(P<0.05)。OPG蛋白结果:Wilson病模型组小鼠股骨组织中OPG蛋白的阳性表达及平均光密度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显示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中DMSA组、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及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的OPG蛋白的阳性表达及平均光密度水平相对Wilson病模型组提示显着增高(P<0.01);DMSA组与补肾化痰祛瘀方组与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比较,其OPG蛋白阳性表达及平均光密度水平有所降低(P<0.05)。4.结论4.1 Wilson病骨代谢异常发生的主要临床中医证候要素是血瘀、痰湿、肾阴虚、肾阳虚;4.2 Wilson病骨代谢异常发生的主要危险中医证候要素是血瘀、痰湿、肾阴虚、肾阳虚;4.3 Wilson病伴随骨损伤的逐渐加重,肝豆状核变性合并骨代谢异常的证候愈加复杂;4.4补肾化痰祛瘀方可有效改善Wilson病伴骨代谢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缓解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4.5小鼠基因检测上,野生型小鼠单峰图碱基G未突变,而杂合型小鼠及纯和型小鼠双峰图碱基G突变为碱基A;4.6 TX小鼠存在一定程度的股骨组织结构形态损伤,骨细胞发育障碍,影响了骨代谢的平衡;4.7补肾化痰祛瘀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TX小鼠骨组织中BPG蛋白及OPG蛋白表达水平,改善TX小鼠的骨代谢障碍情况。
二、1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16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肝豆状核变性 |
2.1.1 概述 |
2.1.2 流行病学 |
2.1.3 铜代谢及发病机制 |
2.1.4 临床表现 |
2.2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流程及标准 |
2.3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 |
2.4 预后及预防 |
2.5 基因检测的研究现状 |
2.6 结语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资料收集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4.2.1 一般资料比较 |
4.2.2 首发症状分析 |
4.2.3 肝功能指标分析 |
4.2.4 K-F环阳性情况分析 |
4.2.5 铜生化指标分析 |
4.2.6 凝血指标分析 |
4.3 FW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4.3.1 FWD患者基本资料 |
4.3.2 FWD患者实验室检查改变 |
4.4 基因突变结果分析 |
4.4.1 基因突变位点解释 |
4.4.2 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
4.4.3 基因突变与发病年龄的关系 |
4.4.4 FWD患者基因突变情况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治疗性沟通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不良情绪评分 |
2.2 生活质量评分 |
2.3 护理满意度 |
3 讨论 |
(3)肝豆状核变性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的神经环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脑功能分离和功能整合 |
1.1.2 大脑结构及功能 |
1.1.3 肝豆状核变性概述 |
1.2 研究现状 |
1.2.1 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研究现状 |
1.2.2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神经影像学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功能磁共振成像 |
2.1 磁共振成像原理 |
2.2 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 |
2.3 功能磁共振扫描参数介绍 |
2.4 功能磁共振成像类型 |
2.4.1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
2.4.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
2.5 本章小结 |
3 资料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肝豆状核变性组(WD组) |
3.1.2 健康对照组(HC组) |
3.1.3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 |
3.2 数据采集 |
3.2.1 仪器选择 |
3.2.2 扫描流程 |
3.2.3 扫描序列和参数配置 |
3.3 数据处理 |
3.3.1 mICA分割 |
3.3.2 数据预处理 |
3.4 数据分析 |
3.4.1 功能连接分析 |
3.4.2 统计分析 |
3.4.3 相关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结果与讨论 |
4.1 结果 |
4.1.1 WD组和HC组纹状体亚区功能连接差异 |
4.1.2 显着异常脑区与临床和神经心理学评分量表相关性分析 |
4.2 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豆状核变性与前瞻性记忆概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化痰祛瘀方对WD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浆BDNF、VEGF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和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神经再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化痰祛瘀方对 WD 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浆 BDNF、VEGF 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4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分组情况 |
2.2 治疗方案 |
2.3 神经心理学测试 |
2.4 血浆BDNF、VEGF水平测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3.2 健康对照组与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MSE和MoCA评分比较 |
3.3 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组MoCA量表各项认知域评分 |
3.4 化痰祛瘀方治疗前后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MSE和 MoCA评分比较 |
3.5 化痰祛瘀方对WD 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浆 BDNF、VEGF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神经心理学相关量表的选择 |
4.2 化痰祛瘀方对W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4.3 现代医学对WD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 |
4.4 BDNF、VEGF与认知障碍的研究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 TX 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分化、新生神经元突触生长及 BDNF、VEGF 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给药 |
2.3 BrdU标记 |
2.4 小鼠脑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 |
2.5 海马病理组织学的观察 |
2.6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X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 |
2.7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X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分化 |
2.8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X小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突触生长 |
2.9 小鼠海马组织和血清BDNF、VEGF 水平测定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 TX小鼠海马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3.2 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 TX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 TX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
3.4 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 TX小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突触生长的影响 |
3.5 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 小鼠海马组织 BDNF、VEGF 水平的影响 |
3.6 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 小鼠血清 BDNF、VEGF 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海马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
4.2 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中枢作用机理探讨 |
5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Wilson病认知障碍与海马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肝豆状核变性伴脂质代谢障碍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分析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治疗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3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角膜K-F环分级与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2 临床研究 |
2.1 病例资料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HLD临床分型 |
2.4 中医分型 |
2.5 病例纳入标准 |
2.6 排除及剔除标准 |
2.7 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
2.8 角膜K-F环分级标准 |
2.9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HLD患者角膜K-F环病变分布频率 |
3.2 性别与角膜K-F环临床相关性 |
3.3 年龄与角膜 K-F 环临床相关性 |
3.4 病程与角膜K-F环的关系 |
3.5 西医临床分型与角膜K-F环的关系 |
3.6 中医分型与角膜K-F环的关系 |
3.7 实验室检查 |
3.8 颅脑MRI与角膜K-F环的关系 |
4 讨论 |
4.1 中医对HLD的认识 |
4.2 中医对角膜K-F环的认识 |
4.3 西医对HLD的认识 |
4.4 西医对角膜K-F环的认识 |
4.5 角膜K-F环特点及相关结果分析 |
4.6 K-F 环与铜生化、肝纤维化指标关系 |
4.7 K-F 环与颅脑 MRI 影像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肝豆汤加味方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汁酸、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和剔除标准 |
2.6 签署知情同意书 |
研究方案 |
3.1 研究分组 |
3.2 疗效评判 |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6.1 WD的流行病学、发病特点及临床分型 |
6.2 WD患者脂质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探讨 |
6.3 脂质代谢异常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 |
6.4 胆汁酸是脂质代谢与肠道菌群作用的枢纽 |
6.5 传统医学对WD脂质代谢异常的认识 |
6.6 WD的中医药治疗 |
6.7 肝豆汤加味方治疗湿热内蕴型WD脂质代谢异常 |
6.8 肝豆汤加味方的药理研究探讨 |
6.9 用药安全性 |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菌群与脂质代谢、胆汁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UWDRS) |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量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Wilson病构音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知识回顾 |
1.构音障碍的研究概述 |
2.HLD的研究概述 |
3.构音障碍与HLD |
4.评分量表选择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
临床研究一 Wilson病构音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构音障碍发生率及FDA评分比较 |
2.2 构音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
2.3 构音障碍与HLD临床分型的关系 |
2.4 HLD患者中医证型统计分析 |
2.5 构音障碍与HLD中医证型的关系 |
3 讨论 |
4 结论 |
临床研究二 肝豆灵片联合言语训练治疗痰瘀互结型 Wilson 病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方案 |
3 结果 |
3.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WDRS、FDA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铜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观察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神经系统疾病与构音障碍的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肝豆灵对Wilson病模型小鼠神经炎症和体外铜负荷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肝豆灵对Wilson病模型小鼠神经炎症调控及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检测方法及实验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Iba1、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 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
2.3 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的影响 |
2.4 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COX-2、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TNF-α、IL-1β、IL-6mRNA表达的影响 |
2.6 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COX-2、iNOS mRNA表达的影响 |
2.7 肝豆灵对TX小鼠纹状体区域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WD的病因病机与肝豆灵应用背景 |
3.1.1 WD的病因病机 |
3.1.2 肝豆灵应用背景 |
3.2 体内实验设计的关键点探讨 |
3.2.1 TX小鼠是理想的WD动物模型 |
3.2.2 对照药青霉胺的选择 |
3.2.3 NF-κB信号通路是介导神经炎症的关键 |
3.3 肝豆灵对神经炎症改善的机制分析 |
3.3.1 肝豆灵降低TX小鼠纹状体区域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 |
3.3.2 肝豆灵抑制TX小鼠纹状体区域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 |
3.3.3 肝豆灵可以减少TX小鼠纹状体区域炎症因子的表达 |
3.3.4 肝豆灵可以减少TX小鼠纹状体区域神经元的凋亡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肝豆灵对体外铜负荷BV-2细胞模型炎性反应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检测方法及实验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MTT筛选肝豆灵最佳含药血清浓度的结果 |
2.2 肝豆灵对铜负荷BV-2细胞形态的影响 |
2.3 肝豆灵对铜负荷BV-2细胞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
2.4 肝豆灵对铜负荷BV-2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mRNA的影响 |
2.5 肝豆灵对铜负荷BV-2细胞TNF-α、IL-1β、IL-6 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体外实验设计的关键点讨论 |
3.1.1 铜负荷小胶质细胞BV-2模型分析 |
3.1.2 对照药姜黄素的选择 |
3.1.3 肝豆灵药理作用分析 |
3.1.4 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是铜负荷BV-2 细胞模型激活主要观测指标 |
3.2 肝豆灵改善铜负荷神经炎症细胞模型的机制分析 |
3.2.1 肝豆灵含药血清抑制铜负荷BV-2细胞活化形态分析 |
3.2.2 肝豆灵抑制铜负荷BV-2 细胞模型NF-κB信号通路结果分析 |
3.3.3 肝豆灵抑制铜负荷BV-2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分析 |
4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Wilson病神经系统损害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Wilson病合并骨代谢异常的证候特征及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肝豆状核变性伴骨代谢异常的的认识 |
1.1 中医对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认知 |
1.2 中医对于骨代谢异常的认识 |
1.3 中医对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骨代谢异常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于肝豆状核变性伴骨代谢异常的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骨代谢异常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骨代谢异常的认识 |
3.中医证候学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证候调查 Wilson 病伴骨代谢异常的中医证候特征 |
1 资料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收集病例 |
1.7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
1.8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候分布率情况 |
2.2 纳入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2.3 纳入的两组患者复合证候要素分布对比情况 |
2.4 中医证候要素对于合并骨代谢异常患者的危险系数相关研究 |
3 讨论 |
3.1 肝豆状核变性伴骨代谢异常的主要证候组成 |
3.2 痰湿、血瘀、肾虚致骨代谢异常的病因病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 Wilson 病伴骨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纳入患者排除标准 |
1.4 纳入患者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指标观察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TX小鼠基因型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一般情况 |
1.2 实验室及一般情况 |
1.3 主要实验试剂(型号)及厂家 |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型号)及厂家 |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1 实验标本取材 |
2.2 鉴定基因型的具体步骤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补肾化痰祛瘀方对 TX 小鼠股骨组织影响作用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一般情况 |
1.2 实验室及一般情况 |
1.3 主要药品 |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厂家 |
1.5 主要实验仪器及商家 |
2 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实验标本的取材及制作 |
2.3 观测组织切片染色法对TX小鼠股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2.4 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股骨组织BPG及 OPG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3.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组织切片染色(HE及番红染色)观察TX小鼠股骨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及补肾化痰祛瘀方的影响作用 |
4.2 免疫组化法检测TX小鼠股骨组织中BPG蛋白和OPG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骨质疏松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中医证候调查量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1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16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分析[D]. 陶禹. 吉林大学, 2021(01)
- [2]治疗性沟通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探讨[J]. 庄艳红,王励. 中外医疗, 2021(09)
- [3]肝豆状核变性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的神经环路研究[D]. 张玉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化痰祛瘀方对WD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浆BDNF、VEGF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和对Wilson病TX小鼠海马神经再生的作用[D]. 王雪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肝豆状核变性伴脂质代谢障碍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D]. 李肖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3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角膜K-F环分级与临床相关性研究[D]. 徐柳慧.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肝豆汤加味方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汁酸、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龙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Wilson病构音障碍的临床研究[D]. 李秀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肝豆灵对Wilson病模型小鼠神经炎症和体外铜负荷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及机制研究[D]. 江海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Wilson病合并骨代谢异常的证候特征及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詹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