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毫米波宽带移动接入及其误码性能

室内毫米波宽带移动接入及其误码性能

一、室内毫米波宽带移动接入及其误码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尹志胜[1](2020)在《星地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天地一体化网络通过实现泛在网络覆盖与资源灵活管理可以提升网络容量,强化网络性能,提供无缝连接的网络服务,在物联网、云计算、车联网等工业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系统与第五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网络新基建的加速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为满足不断升级的陆、海、空、天多个维度的服务需求,实现跨域、跨网络的协同工作,要求卫星网络与空间飞行器以及地面网络等进行有机整合,以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与无线接入传输能力。由于其网络结构的开放链接与动态拓扑等特点,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在接入认证、安全路由,以及安全传输等方面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针对安全传输问题,相比上层加密算法依赖于计算复杂度与密钥管理,物理层安全具有轻量级与免密钥等特点,是一种基于无线信道随机差异性的信息理论安全方法,常常采用安全容量/安全速率作为安全性能评价指标。由于无线信号的广播特性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星地通信系统比较容易受到窃听威胁,尤其是星地下行通信覆盖范围大,传输信号更容易被窃听。特别地,由于不同的星地链路之间的距离差常常可以忽略不计,星地信道表现为相似性,微弱的信道随机差异性对实现星地物理层安全通信提出了巨大挑战。此外,考虑到星上资源受限(如功率与星上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卫星点波束难以区分邻近用户,传统物理层安全方法难以有效适用于星地通信系统,亟需开展星地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通信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实现星地下行通信安全传输,考虑星地信道相似性,本文开展了星地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星地多载波通信系统安全传输的问题,本文利用安全编码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截短正交频分复用(Secure truncat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STOFDM)的安全波形设计方法。STOFDM利用自引子载波间干扰(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ICI)以恶化窃听者,进一步利用安全截短信息提出了一种准正交补偿方法以消除ICI对合法用户的影响,从而提升STOFDM安全速率性能。此外,推导了STOFDM安全速率闭合表达式,并通过数值分析结果验证了其正确性。2.针对星地下行链路多用户安全传输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频域非正交多路复用(Frequency-doma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xing,FD-NOM)的多用户安全通信方法,其中FD-NOM通过自引用户间干扰恶化窃听者的接收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进一步提出了一种FD-NOM多用户协作方案以提高合法用户的接收SINR,从而提升其安全速率性能。此外,分析给出了频域非正交多路复用系统的安全速率理论下界,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理论下界的松紧度。3.针对中继协作多波束星地下行安全传输的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中继协作星地下行安全通信模型,其中利用多波束之间频率复用导致的同频干扰恶化窃听者,同时利用中继协作增强星地链路主信道信号质量的同时制造人工噪声进一步恶化窃听者。最后提出了联合卫星波束赋形与中继功率分配优化方法以提升星地通信链路安全速率性能,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秦文萍[2](2020)在《高铁场景下LTE空时编码联合智能天线波束成形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快捷与舒适,但同时也对高铁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于第二代公共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铁路专用数字通信系统GSM-R以窄带、话音通信为主,传输速率仅为100kbps左右,很难给列车上的旅客提供高速的数据业务,GSM-R向LTE-R演进势在必行。然而LTE-R与普通公网相比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需要一套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鉴于此,本文将围绕下一代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面向下一代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空时编译码技术的机理,具体包括空时分组码,空时格码,分层空时码及其对应的检测/译码算法,并基于Matlab进行了仿真实现。文章结合不同编译码算法的复杂度、可实现性以及性能,对几种方案在高铁快时变环境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其次,文章基于高铁特定场景为波束赋形技术带来的契机与挑战,研究了基于位置信息的波束赋形算法,并对该算法在理想定位与非理想定位两种情况下的误码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针对存在定位误差的情况,提出将多根接收天线分别置于列车首尾的分布式波束成形算法,以获取额外的分集增益。理论剖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案具有较低的加权因子求解复杂度,并且在高铁场景下能取得更好的误码性能。另外,本文还研究了LTE空时编码与发射/接收波束赋形结合的传输机制,并将这种结合算法引入到高铁场景下。文章理论推导了结合模型的系统表达式,并以误码率为主要指标对完美信道估计与过时信道状态信息两种情况下的算法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完美信道估计条件下,结合算法能获得优于单纯STBC、BF算法的性能。针对过时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引入基于AR模型的信道预测方法,并验证了所提方案在过时CSI情况下能给系统性能带来明显改善。

刘杨[3](2017)在《频谱共享无线通信系统中检测算法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无线通信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业务不断涌现,以满足人们对更高速优质通信体验的需求。然而,随着适宜通信的频段被分配殆尽,频谱资源成为制约无线通信技术演进的主要瓶颈之一,频谱共享技术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频谱共享技术主要围绕认知无线电场景展开,在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频谱共享技术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如环境反向散射通信和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等。频谱共享的核心思想是在同一空间内,两个及以上的无线通信系统共同利用同一段频谱分别进行通信以提高频谱的有效利用率。在这种多个主体共存的空间中,主体之间的相互干扰、共同利用空间中资源时产生的冲突在所难免。那么如何合理地设计系统使得系统中各主体之间能够和谐共处、高效有序的利用资源就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一项关键要素就是对空间中其他主体行为的感知。对应于频谱共享系统,设计有效的检测算法以感知各通信系统对频谱的占用情况就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课题,同时,精确的检测算法又能够优化整个频谱共享系统的通信效率,提高系统的吞吐量。本论文围绕着基于频谱共享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检测算法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针对基于认知通信的频谱共享网络,提出多种适用于不同场景的频谱感知算法,分析了频谱感知对系统容量性能的影响,探究了高速移动场景下频谱共享用户的遍历容量性能,最后研究了基于环境反向散射的频谱共享网络中存在的次用户信号检测问题。论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频谱感知算法通常只能分辨主用户是否工作两种状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授权频段用户发射机具备功率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在多个发射功率之间切换,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协作用户信息软合并的频谱感知算法,在感知主用户是否工作的同时,可以检测得到主用户所使用的发射功率,并应用此信息对次用户的吞吐量进行优化。此外还针对该场景的特殊性,分析了次用户对主用户所使用发射功率分辨能力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次用户并不需要检测出全部的主用户发射功率就可以实现与全部检测相近的吞吐量性能,这一发现有助于系统的优化设计;(2)针对基于能量检测的频谱感知算法在低信噪比场景下检测精度受限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信号循环平稳特性的协作检测算法,对噪声的概率密度分布没有特定假设的要求,具有更好的普适性;同时针对传统循环平稳检测需要预知主用户信号循环频率的问题,利用参与协作的各个次用户接收到的信号构建具备循环平稳特征的检测样本,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3)以高速铁路移动通信为背景,引入车顶中继天线,实现车内用户与路面基站的通信,建立了相应的时变频选信道中继通信系统模型,研究当车厢内用户以频谱共享方式接入车厢内热点后所能获得的信道遍历容量,推导得到了容量上界和下界的闭合表达式,同时得到了高信噪比下近似结果的闭合表达式。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移动场景下的通信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日益重视,所得到的理论结果补充了目前在高速移动场景下时变频选中继信道遍历容量分析方面研究的不足,可以为构建车内频谱共享网络提供上层决策和资源管理方面的性能参考;(4)研究了基于环境反向散射通信技术的频谱共享网络,当标签可以实现两种对环境信号的处理状态时,利用差分编码降低检测对信道状态信息的依赖,设计了一种基于中心极限定理的能量检测算法;当标签可以实现三种不同状态时,提出了一种可以使误码率最小的三进制编码策略,并设计了相应的检测器,分析并推导了其误码性能的闭合表达式,证明了其在高信噪比区域存在地板效应。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当标签具有三种状态时能有效改善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速率受限的问题。

管日堂[4](2012)在《电信接入网络技术-FTTx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电信概念和体系结构。随着各国接入网市场的逐渐开放,电信管制政策的放松,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扩大,新业务需求的迅速出现,有线技术(包括光纤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接入网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电信接入网络主要是由对绞铜缆线构成,无论采用何种先进的技术,铜缆所能提供的带宽和距离都是有一定的限度,无法满足大量视频信息传送的需要,特别是实时视频传送,更需要足够的接入网络带宽,最后一公里成了所有业务需求的“瓶颈”。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接入网技术。光纤接入技术近年来逐渐成熟,建设成本迅速下降,为构建一张全新的光接入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电信接入网络概念、分类及其技术发展历程,其次详细论述当前主要的先进接入技术——FTTH,第三,研究该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设计不同的组网方案,在新建楼宇、改造小区等各种不同场景下的实现,分析不同组网方案对应具体场景、成本等方面的优劣,第四,详细阐述光纤接入技术在盐城西城逸品小区FTTH覆盖建设项目过程中的具体实现,最后对接入网络发展技术、方向进行展望。

高扬[5](2011)在《基于编码和预增强技术的DDO-OFDM传输系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光OFDM因其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被认为是4G的核心技术。同时基于直接检测接收的光纤传输系统由于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而得到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并成为主要的骨干光传输网结构。因而直接检测光OFDM传输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大部分的高速率、远距离、优质量的信息传送业务,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克服直接检测光OFDM传输系统中子载波间互拍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长码型非规则LDPC编码作为信道纠错编码来抵抗子载波间互拍干扰的影响。由于其奇偶校验矩阵的稀疏性,参与同一个校验方程的信息比特位数量小并且分散,使得编码本身具有抗连续突发差错的特性。我们对不同码率的LDPC编码的OFDM信号在长距离单模光纤传输系统中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结果显示3/4码率的长码型非规则LDPC编码能有效的克服OFDM信号的子载波间互拍干扰,更适合光OFDM长距离传输。2、采用LDPC编码的OFDM克服折射率渐变多模光纤的带宽限制。由于GI-MMF具有模式带宽限制的特性,严重限制了2.5Gb/s及以上速率的信号传输,并且传输距离越长,其限制产生的衰减也越大。本文数值仿真实现了10Gb/sLDPC编码OFDM信号无误码传输900米GI-MMF,说明采用长码型非规则LDPC编码技术能够有效克服多模光纤的色散和模式带宽限制。3、采用自适应预增强技术来补偿OFDM信号受到的频率选择性衰减的影响。在数模转换之前,对各个子载波进行自适应的预增强放大以补偿其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子载波间互拍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减带来的性能损伤。我们分别对QPSK-OFDM和16QAM-OFDM基带传输系统进行系统仿真,比较了两种预增强系数的OFDM信号与常规OFDM信号的性能。最后实验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2.5Gb/s的自适应预增强QPSKOFDM信号在传输100千米标准单模光纤后在误码率为10-4的接收灵敏度要高于常规强度调制基带OFDM传输系统2dB。

范哲[6](2010)在《OFDM信号光纤传输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技术的研究有两大方向:一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单通道光信号传输速度的不断提高和可重构光网络技术方面;二是无线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新频段的开发和新物理层技术的应用。这两种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通信技术研究领域开阔了更广的视野,使得实现通信的终极目的,即随时随地自由无阻的高速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OFDM-RoF技术针对以上两种技术的不足,结合光纤通信与无线技术的特点,可以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很好的升级与过渡,并构建出高速率、高容量、低成本的光传输网络,具有较强的信道容量可扩展性。因此,OFDM-RoF技术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度关注。(1)将无线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器引入到OFDM-RoF系统中并比较了不同信道估计器对该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自主开发的OFDM-RoF光传输系统仿真平台比较并分析利用不同的信道估计器,包括基于最小平方原则的LS估计器和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MMSE估计器所带来的性能的改善。当系统的光信噪比较小时(OSNR>20dBm),LS和MMSE所带来的信道估计方法的改善的区别并不明显,随着光信噪比的增加(OSNR>25dBm),MMSE估计器在高信噪比时的优势体现出来,在光信噪比为30dBm时,MMSE估计所带来的性能较LS估计约为10%的性能改善。(2)对信道估计中所采用的插值算法对OFDM-RoF系统的性能影响进行了独创性的比较和分析,包括线性插值和三次样条插值。仿真得出了在光信噪比在15-30dBm之间时,三次样条插值相对于线性插值总能表现出更加优越的性能。在光信噪比为30dBm时,三次样条插值的性能较线性插值改善约10%。(3)提出一种光纤色散补偿方案,分析并通过硬件实验验证了光纤的色度色散对OFDM信号的影响模式。通过实验研究OFDM光纤传输的信道幅度响应和相位响应,验证了使用LS估计器,直接调制的光OFDM信号在单模光纤中传输200km,误码率低于10-6,功率代价小于2dB。

夏敏敏[7](2010)在《OFDM-ROF系统中非线性失真分析及降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光纤无线通信(ROF, Radio-over-Fiber)技术可以将无线接入的灵活性与光纤提供的大容量与低成本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正交频分复用(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频谱效率高、传输容量大等特点。这两项技术都被认为是4G (4rd Generation)的核心技术。OFDM和ROF技术结合将成为4G的一种组网方式,已成为当前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利用模拟仿真和实验的方法对降低OFDM-ROF系统的非线性失真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建立了通过降低OFDM信号峰均功率比(PAPR,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来减小OFDM-ROF系统非线性效应的理论模型。通过系统模拟仿真,验证和比较了限幅滤波法和选择性映射法(SLM, selective mapping)这两种PAPR方法对降低系统非线性失真的效果,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2.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单个光相位调制器产生高质量光载OFDM毫米波信号的方案,研究了该方案产生的光信号在ROF系统中的非线性失真。并与基于单个光强度调制器产生光载OFDM毫米波信号的方案作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在大入纤功率情况下,相位调制和强度调制产生的毫米波光信号经过50 km标准单模光纤(SSMF, standard single-mode fiber)传输后,其功率代价分别为小于0.5dB和大于1dB。证明光相位调制器产生光载OFDM毫米波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性能要优于光强度调制器。3.研究了将Turbo编码技术运用至光纤传输OFDM信号的系统。实验验证了一个采用了Turbo编码的有效数据速率为1.65Gb/s射频为60GHz的OFDM-ROF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了Turbo编码对系统性能的改善。还提出和研究了一种适合于长距离接入的光正交频分复用传输系统,系统中OFDM信号每个子载波采用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调制以节约带宽,运用Turbo编码技术纠正非线性失真,提高传输性能和传输距离。

秦雅娟,滨口清,刘元安[8](2006)在《编码16DAPSK信号解调译码新方法》文中认为基于子载波采用16阶差分幅度相移键控(16DAPSK)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提出并分析了编码16DAPSK信号的一种新的简单易行的比特软输出解调译码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高斯信道、平坦Rayleigh衰落信道和多径Rayleigh衰落信道下,采用编码速率为3/4的punctured卷积码与16DAPSK信号的硬输出解调译码方法相比,系统的误码性能可改善约1.2dB。新方法应用在日本CRL开发的100Mbps毫米波16DAPSK-OFDM宽带移动接入实验系统,将进一步提高系统误码性能。

张雯[9](2006)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提供极高的数据速率,由于可用无线频谱资源的有限性,高数据速率只能通过提高频谱利用率来实现。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采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通过研究表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重大突破,它能够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被认为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首先分析了无线信道的特点,并建立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信道模型。在此基础上对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几种典型系统(SISO、MISO、SIMO、MIMO)的信道容量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比较了这几种系统之间信道容量的差异。深入研究了瑞利相关衰落条件下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讨论了相关衰落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将注水算法应用于相关衰落的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分析中,给出了其仿真分析结果。在MIMO信道中,空时编码是可以使信道容量接近理论容量的一种编码,而空时分组码是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空时编码技术。本文在分析Almouti发射分集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正交空时分组码的编码和译码算法,运用一种简化的译码算法给出了正交空时分组码的性能仿真结果,并对其误码性能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秦雅娟,滨口清,刘元安[10](2003)在《室内毫米波宽带移动接入及其误码性能》文中认为给出了室内MMW高速数据传输实验系统的基本框架结构;仿真了AWGN下系统未采用信道纠错编码和采用Punctured卷积编译码,子载波采用DQPSK和16DAPSK调制的OFDM系统平均误比特率(BER)性能,并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

二、室内毫米波宽带移动接入及其误码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毫米波宽带移动接入及其误码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星地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
        1.2.2 星地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物理层安全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物理层安全模型
    2.3 安全容量
        2.3.1 遍历安全容量定义
        2.3.2 多天线系统安全容量
        2.3.3 安全容量中断概率
    2.4 典型物理层安全技术
        2.4.1 波束赋形方法
        2.4.2 人工噪声方法
        2.4.3 基于功率域NOMA的物理层安全方法
    2.5 数值仿真结果
        2.5.1 波束赋形与人工噪声的安全速率性能
        2.5.2 功率域NOMA的安全速率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TOFDM的星地物理层安全波形设计
    3.1 引言
    3.2 TOFDM调制解调原理
    3.3 基于STOFDM的安全波形设计
        3.3.1 基于安全矩阵的信号截短方法
        3.3.2 基于安全矩阵的STOFDM接收设计方法
        3.3.3 STOFDM安全速率性能分析
    3.4 基于准正交补偿的安全速率提升方法
    3.5 数值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D-NOM的星地下行安全通信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FD-NOM的星地下行通信系统模型
        4.2.1 FD-NOM信号模型
        4.2.2 FD-NOM平均接收SINR
    4.3 基于FD-NOM的多用户协作安全通信方法
    4.4 FD-NOM多用户协作安全速率性能分析
        4.4.1 FD-NOM多用户协作平均接收SINR
        4.4.2 FD-NOM多用户协作安全速率理论下界
    4.5 数值仿真结果
        4.5.1 FD-NOM平均SINR与符号差错概率性能
        4.5.2 FD-NOM多用户协作安全速率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继协作多波束星地下行安全通信
    5.1 引言
    5.2 中继协作星地下行安全通信模型
    5.3 联合卫星波束赋形与无人机功率分配优化
        5.3.1 非凸问题P1等价转化
        5.3.2 半正定松驰与Charnes-Cooper变换
    5.4 交替迭代优化卫星波束赋形与无人机功率分配
        5.4.1 基于半正定规划的卫星波束赋形优化
        5.4.2 基于分数规划的无人机功率分配方法
        5.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5.5 数值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高铁场景下LTE空时编码联合智能天线波束成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时编译码技术研究现状
        1.2.2 波束成形算法研究现状
        1.2.3 空时编码与波束成形结合机制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LTE系统中多天线技术基础
    2.1 多天线发射概述
    2.2 空间分集
        2.2.1 发射分集
        2.2.2 接收分集
    2.3 空间复用
        2.3.1 开环空间复用
        2.3.2 闭环空间复用
    2.4 波束成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场景下空时编译码技术探究
    3.1 STBC编译码方法
        3.1.1 STBC编码方法
        3.1.2 STBC译码方法
    3.2 STTC编译码方法
        3.2.1 STTC编码方法
        3.2.2 维特比译码方法
    3.3 VBLAST编译码方法
        3.3.1 VBLAST编码方法
        3.3.2 VBLAST检测方法
    3.4 高铁场景下的性能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位置信息的波束成形
    4.1 基于位置信息的波束成形技术
        4.1.1 高铁场景下无线通信的特点
        4.1.2 算法基本思想
    4.2 角度参量的计算
        4.2.1 子空间分解类算法
        4.2.2 几何计算法
        4.2.3 定位误差分析
    4.3 改进的分布式波束成形算法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波束成形算法影响因素分析
        4.4.2 LBBF与 DLBF算法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TE空时分组码与波束成形结合的传输机制
    5.1 系统模型
        5.1.1 几种不同的结合传输机制
        5.1.2 接收信号的检测
    5.2 信道模型建立
        5.2.1 信道建模方法
        5.2.2 考虑过时的CSI
    5.3 基于AR预测模型的改善方法
    5.4 仿真分析
        5.4.1 完美信道估计条件下的性能
        5.4.2 过时CSI条件下的性能
    5.5 本章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3)频谱共享无线通信系统中检测算法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常用数学符号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频谱共享通信系统概述
    1.3 频谱共享通信系统检测算法与性能分析研究综述
        1.3.1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共享网络
        1.3.2 基于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的频谱共享网络
    1.4 主要创新工作与章节安排
2 主用户存在多发射功率等级时的频谱感知算法与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
    2.3 协作频谱感知算法设计
        2.3.1 基于软合并的检测算法
        2.3.2 基于硬合并的检测算法
    2.4 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2.5 感知算法对系统吞吐量影响分析
        2.5.1 能量等级数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
        2.5.2 检测分辨率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循环平稳特征的协作频谱感知
    3.1 引言
    3.2 循环平稳检测基本原理
        3.2.1 基于一阶循环平稳特性的检测算法
        3.2.2 基于二阶循环平稳特性的检测算法
    3.3 系统模型
    3.4 基于多用户协作的循环平稳检测频谱感知算法设计
    3.5 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高铁场景频谱共享用户的时变频选中继信道遍历容量分析
    4.1 引言
    4.2 经典信道容量分析概述
    4.3 系统模型
    4.4 容量分析
        4.4.1 参数α和v的获取
        4.4.2 容量上界和下界的获取
        4.4.3 高信噪比情况下近似结果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信号检测算法设计与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标签可以实现两种状态时检测算法设计与性能分析
        5.3.1 检测算法设计
        5.3.2 性能分析
    5.4 标签可以实现三种状态时检测算法设计与性能分析
        5.4.1 三状态编码算法设计
        5.4.2 检测算法设计
        5.4.3 性能分析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电信接入网络技术-FTTx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接口功能及分类
    2.1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的概念
    2.2 接入网的功能分析
    2.3 接入网的接口
    2.4 接入网的分类
        2.4.1 有线接入网技术分析
        2.4.2 无线接入网技术分析
        2.4.3 混合接入网技术分析
    2.5 有线接入网的FTTH技术
        2.5.1 FTTH的发展历程研究
        2.5.2 FTTH技术分析
第三章 FTTH组网设计方案及应用场景实现的比较分析
    3.1 设计FTTH与FTTB组网模式比较分析
    3.2 不同应用场景部署实现
    3.3 OLT的部署实现
    3.4 ONU的部署实现
    3.5 ODN部署实现
    3.6 业务承载配置实现
第四章 FTTH光纤覆盖在西城逸品新建小区的实现
    4.1 西城逸品小区情况介绍
    4.2 西城逸品小区覆盖OLT的部署
    4.3 西城逸品小区覆盖ONU的部署
    4.4 西城逸品小区ODN的部署
    4.5 西城逸品小区的PON传输距离测算
    4.6 西城逸品小区FTTH覆盖实际建设
第五章 总结及接入网发展展望
    5.1 总结
    5.2 接入网络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5)基于编码和预增强技术的DDO-OFDM传输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技术背景
        1.2.1. OFDM 系统
        1.2.2. 光 OFDM 传输系统
    1.3. 论文提出的意义
    1.4. 本文内容及框架
第2章 直接检测光 OFDM 传输系统的相关技术
    2.1. 引言
    2.2. IM-DD 光 OFDM 传输系统的结构
    2.3. 系统中采用的相关技术
        2.3.1. OFDM 调制技术
        2.3.2. 新型的调制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LDPC 编码技术在直接检测光 OFDM 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LDPC 编码技术原理
        3.2.1 LDPC 编码算法
        3.2.2 LDPC 译码算法
        3.2.3 DVB-S2 标准中的 LDPC 编码技术
    3.3. 数学模型分析
        3.3.1 系统结构
        3.3.2 传输系统的色散分析
    3.4. 系统仿真分析
        3.4.1 长距离单模光纤传输系统
        3.4.2 多模光纤接入网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增强技术在直接检测光 OFDM 单模长距离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预增强技术原理
        4.2.1 数学模型分析
        4.2.2 选择性衰减损耗分析
        4.2.3 基于预增强技术的 IM-DD 光 OFDM 基带传输系统
    4.3. 系统仿真分析
        4.3.1 基于预增强技术的 IM-DD 光 OFDM 基带传输系统仿真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系统实验验证
        4.4.1 实验装置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OFDM信号光纤传输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RoF,OFDM和OFDM-RoF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和开展的工作
第2章 OFDM-RoF技术介绍
    2.1 RoF技术
        2.1.1 RoF简介
        2.1.2 RoF系统基本结构
        2.1.3 RoF技术的特点
        2.1.4 光纤色散与RoF调制方式
    2.2 OFDM技术
        2.2.1 OFDM的基本原理
        2.2.2 OFDM发展前景
    2.3 RoF技术与OFDM技术的融合
第3章 OFDM-RoF系统信道估计
    3.1 引言
    3.2 主要的信道估计的分类
    3.3 OFDM-RoF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方案
        3.3.1 导频图案的选择
        3.3.2 导频位置的信道估计
        3.3.3 不同信道估计器对OFDM-RoF系统性能的影响
        3.3.4 基于内插的信道估计
        3.3.4.1 线性插值
        3.3.4.2 三次样条插值(Cubic Spline)
        3.3.4.3 不同插值方法对于OFDM-RoF系统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OFDM信号光纤基带传输分析
    4.1 引言
    4.2 光纤色度色散对OFDM信号的影响
    4.3 实验及结果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7)OFDM-ROF系统中非线性失真分析及降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ROF系统
        1.1.2 OFDM技术
        1.1.3 OFDM-ROF系统
    1.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OFDM-ROF系统非线性失真的分析
    2.1 引言
    2.2 PAPR值对OFDM-ROF系统的影响
        2.2.1 OFDM信号的高PAPR特性
        2.2.2 仿真分析
    2.3 光链路的非线性效应对OFDM-ROF系统的影响
        2.3.1 光链路的非线性效应
        2.3.2 仿真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降低OFDM信号PAPR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降低PAPR的方法
        3.2.1 限幅滤波法
        3.2.2 SLM方法
    3.3 降低PAPR对OFDM-ROF系统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3.3.1 限幅滤波法降低OFDM-ROF系统非线性失真
        3.3.2 SLM方法降低OFDM-ROF系统非线性失真
        3.3.3 两种方法对改善OFDM-ROF系统非线性失真的比较
    3.4 小结
第4章 光载OFDM毫米波信号产生及非线性失真的研究
    4.1 引言
    4.2 光载毫米波信号的产生
        4.2.1 光载射频信号的产生技术简介
        4.2.2 常用的光载毫米波产生方案
    4.3 副载波调制产生光载OFDM毫米波信号的理论分析
        4.3.1 理论分析
        4.3.2 实验原理
    4.4 光载OFDM毫米波信号的产生和非线性失真实验研究
        4.4.1 实验装置
        4.4.2 实验结果分析与比较
    4.5 小结
第5章 Turbo编码纠正 OFDM-ROF系统的非线性失真
    5.1 引言
    5.2 Turbo码简介
    5.3 Turbo编码降低OFDM信号在ROF系统中的接收误码率
        5.3.1 一种基于Turbo编码的OFDM-ROF系统
        5.3.2 实验研究
    5.4 一种基于Turbo编码技术的长距离接入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
        5.4.1 系统设计
        5.4.2 实验研究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编码16DAPSK信号解调译码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编码16DAPSK信号硬判决解调译码
3 编码16DAPSK信号比特软输出解调译码
    3.1 差分相位比特软输出解调
    3.2 差分幅度比特软输出解调
4 仿真结果
5 对16DAPSK-OFDM实验系统误码性能的改进
6 结束语

(9)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1.2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发展历史
    1.2 发展现况分析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MIMO系统的分析与建模
    2.1 无线信道的特点
        2.1.1 时延扩展—频率选择性衰落
        2.1.2 多普勒扩展—时间选择性衰落
        2.1.3 角度扩展—空间选择性衰落
        2.1.4 衰落信道的类型
    2.2 MIMO系统模型
        2.2.1 建立信道模型的重要性
        2.2.2 系统模型
        2.2.3 GPP推荐的MIMO信道模型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分析
    3.1 信道容量的定义
    3.2 非相关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3.2.1 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的信道容量
        3.2.2 单输入多输出(S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3.2.3 多输入单输出(MISO)系统的信道容量
        3.2.4 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3.3 相关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3.3.1 相关 MIMO系统信道容量分析
        3.3.2 注水算法对相关 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影响
        3.3.3 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空时分组码
    4.1 引言
    4.2 Alamouti空时编码
        4.2.1 Alamouti发射分集方案
        4.2.2 Alamouti空时码的译码算法
    4.3 正交空时分组码
        4.3.1 正交空时分组码的编码原理
        4.3.2 正交空时分组码的译码
    4.4 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四、室内毫米波宽带移动接入及其误码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星地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理论与方法研究[D]. 尹志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高铁场景下LTE空时编码联合智能天线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 秦文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频谱共享无线通信系统中检测算法与性能分析[D]. 刘杨.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4]电信接入网络技术-FTTx的应用研究[D]. 管日堂.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5]基于编码和预增强技术的DDO-OFDM传输系统性能研究[D]. 高扬. 湖南大学, 2011(06)
  • [6]OFDM信号光纤传输的性能研究[D]. 范哲. 湖南大学, 2010(04)
  • [7]OFDM-ROF系统中非线性失真分析及降低方法研究[D]. 夏敏敏. 湖南大学, 2010(05)
  • [8]编码16DAPSK信号解调译码新方法[J]. 秦雅娟,滨口清,刘元安.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6(09)
  • [9]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张雯.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7)
  • [10]室内毫米波宽带移动接入及其误码性能[J]. 秦雅娟,滨口清,刘元安.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3(06)

标签:;  ;  ;  ;  ;  

室内毫米波宽带移动接入及其误码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