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tranet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吴玉贤[1](2021)在《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原来的城市供水已不能满足高层居民的用水需求,因此二次供水系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设施。二次供水系统是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城市高层住宅正常供水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许多早期的二次供水系统的供水性能存在严重问题,包括高层建筑设计设施老化,系统设计不良,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对高层住宅水质造成严重影响,给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设计一种符合需求的新型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本文通过系统归纳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现代城市社区现有远程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城市供水系统的发展趋势。通过VPN网络框架,设计了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统一管理平台。根据二次供水系统的需要,在建立二次供水终端和监控视频中心之间的同步输送数据时,必须注意VPN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稳定性。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平台选用Fame View组态软件,操作人员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组态软件的画面和数据。系统采用研华科技的基于B/S模式的组态软件Web Access来设计上位机界面,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来完成系统上位机的整个工程设计、数据库相关设备、屏幕构建和软件管理,在本地或异地均可通过浏览器操作。系统利用PLC控制和PID调节功能,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恒压输出自动供水。其核心操作方式是根据恒压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运行状态和转换过程设计的PLC控制程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管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大提高了城市供水管理水平和供水专业管理水平,节约了成本。该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和移动GIS技术,实现了对泵房的全程监控和无人值守运行,实现了科学调度,有效提高了城市二次供水过程中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供水量。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提高供水服务质量。本文创新的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二次供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从整体框架和管理的框架泵室到监控平台。结合市内现有的二次供水情况,综合管理平台框架,为子泵间的关联和通信提供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
谢峰[2](2021)在《某电力公司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一强三优”的现代化企业建设和精益化管理的要求,电网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建设质量、进度计划等过程需要严格的监控和管理,造成工作量和数据信息呈倍增加。因此,探索一种新颖的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制一套具有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特点的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适应于电网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首先,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和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电网公司工程项目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探讨了电网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涉及的理论、开发手段和关键技术等。然后,对电网公司内部的基建部门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关于项目信息共享和人员交流的模式,电网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协作单位的信息交流手段等进行需求分析,得到了系统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并对电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总体功能和总体网络进行了全面设计,总体功能具体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和系统管理。其次,为保障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本文采用最流行的B/S软件结构模式和ASP.NET三层体系结构来研发软件,采用编程C++语言实现了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界面和数据库。最后,为验证所研制的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正确性,搭建了一套仿真测试平台,对系统的功能、性能等进行了详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软件测试的目的基本达到,影响系统功能使用的漏洞已修复,系统核心功能完全满足现场使用要求,达到了本文的预期目标。
曹永宁[3](2020)在《电子政务内网涉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架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政务涉密信息系统是国家行政机关单位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政府内部的各种数据及文件以数字形式存贮于内网服务器中,可通过内网终端机快速查询以及访问所需要的内容,实现高效,规范化内部办公系统。随着每年各种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信息的泄露,特别是处理国家事务的机要部门,更加关注自己所建政务网络的安全防御能力。在总书记习近平关于互联网强国的关键思想指导下,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得到了加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核心技术突飞猛进,数字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网络安全能力也在持续增长,网络与通信工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给出了中国经验。近些年,我国在政府信息安全建设和法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绩,而且在政务网络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内网的安全建设上出台了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等方面的强制要求,对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做了详细的规定。从总体的功能及体验上来看,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之相关的威胁和风险变得越来越突显,比如网络安全设计,网络体系结构漏洞等,将对现有政务内网的安全性造成或多或少的威胁。为此,本文结合电子政务内网安全防护架构的设计,对内网建设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优化其政务网络安全的设计,以实现网络安全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从整体上构建了适用于电子政务内网的安全防护架构的各个模块,在对当前电子政务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电子政务内网框架结构存在的安全风险,从应用系统安全和网络系统安全出发,利用三员分离的思想,对最基本的操作者安全管理进行了设计,避免一揽大权带来的违规操作风险,同时设计并编写了一种基于终端主机的用户本地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对内部人员的异常访问进行检测。接着在网络系统安全方面采用下一代防火墙技术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虚拟化设计对每个分域进行了保护。最后采用链路冗余、PQ检验的磁盘阵列、AB两地的容灾等设计,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安全防护与备份。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供的安全防护架构可以更好地保护各种设备免受外界攻击并提高了政府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对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安全合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李振宇[4](2020)在《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Z公司为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司平稳有序发展,通过借鉴内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经验最佳实践,审视公司内网管理现状,开展内网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研究,认真贯彻落实内网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减少安全隐患发生。本文基于近年来风险管理领域的论文文献,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借鉴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和安全控制最佳实践等多个角度对内网安全风险进行梳理汇总拟订内网风险安全管理指标;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对内网安全风险指标合理性进行判定,建立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并对体系中各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接着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构建递阶层级模型,通过将重要性评分转换后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及各项指标的综合排序,得出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一级指标权重依次是运营风险、系统风险、工具风险和组织风险;最后针对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递阶层级模型,从预防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等不同角度对设计内网安全风险管理应对方案并介绍应对方案的落地成果。论文研究成果为Z公司内网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风险管理办法,同时也为内网安全风险管理规范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价值。
刘宇航[5](2019)在《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组和整合政府业务流程,来构建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务管理和服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政务内网建设起步晚,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也还不够完善,虽然在硬件基础建设上取得一定成就,但离中央和国家的长期规划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写作,立足于对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研究,通过调研市级部门和相关区县时掌握的大量数据和资料,采用常见的几种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概括总结,得出A市在电子政务内网管理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利用所学管理学知识提出加强电子政务内网管理的措施和方法。首先对涉及电子政务内网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内网管理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作为启示和参考。其次以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说明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电子政务内网管理过程中管理组织机构不够科学、电子政务内网发展不平衡、电子政务内网利用率不够高、电子政务内网人员管理不到位、电子政务内网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最后,从加强电子政务内网整体统筹规划、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系统管理和应用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内网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提高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水平提出建议,为大型城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胡惠迪[6](2017)在《教师发展视角下中英两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本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发展,对我国构建优秀师资队伍,形成合理教师结构,建设“双一流”大学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从教师视角出发,通过比较中英两高校职称评审文本,发现我国职称评审的问题所在,并借鉴英国高校经验改善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同时,期望使教师发展理念融入我国对高校人事制度的创新中,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大环境。首先,本研究通过对中英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相关研究,尤其是文本研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确定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其次,建构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探讨了职称评审与教师发展两对概念及其相互影响,制定出教师发展视角下高校职称评审文本的设计原则;再次,提取中英各一所高校的职称评审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比较,第四章中主要对两校教师的职称发展路径和评审程序两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寻求差异,第五章分析两校文本中正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及其跨度和难度,总结两者的异同点;最后,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教师发展视角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具体改善建议:提升主体性与科学性,引导教师向正确方向发展;增强灵活性与个性化,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积极性;保障公平化与制度化,创建教师发展制度大环境。
陈宜[7](2016)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发展创新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是综合物流管理学、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融为一体的新管理模式,为各企业、供应商、客户之间搭建协商、协作的共协平台,不仅促进企业发展,同时提高市场竞争需求,并满足客户需要,这种管理技术可称之为新时代下拥有更高潜力的发展技术。在新时代发展下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还需要不断创新,有效推广应用提高发展速度,为新时代供应链模式下的管理技术水平再次提升。
汪洋[8](2016)在《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两年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很多创新型企业开始积极建设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贷款平台。但是,一方面,由于企业在系统建设初期,时间比较仓促,缺少规划,随着系统不断的升级扩大,系统安全性低,稳定性差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分期贷款业务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毕业后流动性比较大,平台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缺乏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信用评价模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安全、稳定、高效的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本文讨论并设计了面向服务的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的总体架构,逻辑架构采用分层模式进行设计,分为表示层,业务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数据服务层和基础设施层。将系统的逻辑结构组织为独立的、职责相关的各个离散层,让业务服务层和基础服务层运行在SOA框架下,使各层之间解耦。网络架构采用多域结构设计,通过设置各个域之间的访问控制权限,确保服务器与数据库的安全。(2)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安全性设计根据第三方检测平台的分析报告,目前很多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均出现过系统瘫痪、数据被篡改、用户信息被窃取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安全设计。首先,讨论并设计了客户端与服务端数据传输的加密算法与流程。其次,从网络层面,对ARP攻击,防火墙策略设置进行了阐述。再次,对系统监控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介绍了本系统的数据安全与数据库备份策略。(3)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信用模型设计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试点,选取与评价对象关系密切的十三个指标建立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贝叶斯网络分类器的原理建立高校学生个人信用评价模型。模型通过关联分析的方法寻找学生各个维度指标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估获得学生信用值。本文选取了几个重要维度,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讨论了模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4)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实现与验证在系统实现过程中,客户端采用HTML5跨平台技术,服务端采用Java语言,运用MVC设计模式,在SOA框架下,进行接口开发,数据库采用ORACLE关系型数据库。在系统安全方面,采用RSA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采用nginx做软负载均衡提高系统的并发,使用redis缓存技术提高数据的存取速度。本文通过建立系统原型,使用测试手段,对系统进行了安全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响应速度较快,安全性与可靠性得到验证。同时,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学校采集了5000多份学生信用档案的信息。我们选择这些数据中的500个案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对大部分学生给出较为合理的信用评价,但是也存在一些极端情况,需要人工处理。需要在后续运营过程中,不断采集学生各个维度的数据,完善信用模型,使信用评价值更接近真实情况。
黄红霞[9](2015)在《计算机局域网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校园网络的建设是学校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校园网网络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为现代化教学、综合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应用提供基本操作平台,而且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使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送给各个系统。而校园网工程建设中主要应用了网络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局域网技术来建设与管理的,因此本毕业设计课题将主要以校园局域网络建设过程可能用到的各种技术及实施方案为设计方向,为校园网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施微吟[10](2015)在《单向卫星证券专网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上海证券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宽带单向卫星证券传输系统是为分布于全国的远端地面站授权用户(如券商、基金等)提供实时证券信息传输服务的星型专网系统,系统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运维责任重大。但由于该系统与公网隔离,缺乏直接可利用的回传通路,系统的远程监测一直无法自动化。目前,多数远端站都已实现了机房本地监控,但卫星主站对远端站的监控仍需当地运维的人工操作。而随着上证所高速行情的推出,迫切需要一套自动化监测系统提高运维服务等级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论文以安全、通用便捷、成本可控为目标,设计了基于防信息注入安全考量的sQart条码,并提出通过连续sQart码识别解决内外网信息安全传输问题,最后完成面向全国近4000家卫星专网地面站的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实现。论文工作主要包括:(1)针对专网远程监测问题完成关键方案设计:通过条码识别实现内外网间单向信息传输;使用篡改后“人易辨别”、编码可靠的条码作为识别用条码的鲁棒性设计;使用Telnet实现卫星专用设备的数据主动侦测及采集。(2)内、外网双系统架构及模块设计。包括内网侦测与数据逻辑处理、数据可视化(含连续条码显示)等模块、SLA阈值设计;外网信息接收逻辑分析(含连续解码策略)、预警灾备流程设计及告警推送调用等模块。(3)内外网传输的安全策略设计;及利用非系统、截短Reed-Solomon算法,通过MATLAB实现具有一定信息注入防御能力的sQart码设计。(4)系统实现、优化及测试部署。使用JFreeChart、Fmj、Jni、Storm等热点技术实现各功能模块。通过性能调优,实现使用30fps(frames per second)摄像头平均每秒可解27幅sQart条码,sQart静态误码率为0,动态解码速度平均为7毫秒每幅的传输性能。实测结果高于同等硬件条件下LabVIEW仿真数据,验证外网系统能够满足对内网每秒跳变1次的sQart码连续识别的系统功能需求,实现秒级监测。论文工作是证通公司专项任务,目前已完成实际远端地面站(西南某券商处)及主站上海的部署,应用中的实际运行,验证了论文设计与实现工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Intranet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ranet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供水信息化的重要性 |
1.1.2 供水物联化 |
1.1.3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统一平台的作用 |
1.2 二次供水研究现状 |
1.2.1 二次供水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供水系统研究现状 |
1.3 城市二次供水系统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课题 |
1.4.1 论文的研究工作 |
1.4.2 论文的内容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框架 |
2.1 城市供水特性 |
2.2 城市供水需求分析 |
2.2.1 供水系统对安全性需求 |
2.2.2 供水系统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
2.3 二次供水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3.1 需求分析 |
2.3.2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2.4 二次供水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
2.5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2.6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监控系统整体框架 |
2.7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统一平台的结构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二次供水泵房控制监控系统设计 |
3.1.1 二次供水控制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2 系统设备选型说明 |
3.2 传输网络系统设计 |
3.2.1 二次供水网络需求 |
3.2.2 网络系统简介 |
3.2.3 网络技术简介 |
3.2.4 二次供水系统VPN网络设计 |
3.3 监控中心设计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监控平台设计指标 |
3.3.3 监控中心主要硬件设备功能设备 |
3.3.4 监控中心调度管理功能详细设计 |
3.4 软件系统的设计 |
3.4.1 上位机界面设计 |
3.4.2 PLC软件程序设计 |
3.4.3 Fame View组态软件的系统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备和系统调试 |
4.1 二次供水现场控制设备调试 |
4.1.1 设备电源调试 |
4.1.2 数据采集信号调试 |
4.1.3 输出信号调试 |
4.1.4 功能测试 |
4.1.5 通讯测试 |
4.2 系统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某电力公司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1.4 论文大纲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研发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软件开发相关理论 |
2.2.1 基于B/S与C/S的软件架构 |
2.2.2 Microsoft.NET Framework架构 |
2.3 关键技术 |
2.3.1 HTML技术 |
2.3.2 VPN网络访问技术 |
2.3.3 ASP.NET技术 |
2.3.4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总体业务需求 |
3.2.2 系统网络结构需求 |
3.2.3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可行性需求分析 |
3.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2.1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4.2.2 系统总体网络拓扑设计 |
4.3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3.2 工程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
4.3.3 物资管理模块设计 |
4.3.4 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模块 |
4.3.5 系统管理模块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E-R图 |
4.4.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5.2.2 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
5.2.3 系统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4 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5 系统物资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6 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7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 软件测试 |
5.3.1 测试环境 |
5.3.2 软件功能测试 |
5.3.3 软件性能测试 |
5.3.4 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电子政务内网涉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架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2 相关安全信息技术理论与分析 |
2.1 操作系统安全 |
2.1.1 操作系统类别 |
2.1.2 加固措施及手段 |
2.2 数据库安全 |
2.2.1 存取管理技术 |
2.2.2 安全管理 |
2.2.3 数据库加密 |
2.3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
2.3.1 身份鉴别与控制 |
2.3.2 权限划分 |
2.4 安全保密技术使用管理 |
2.4.1 防病毒技术 |
2.4.2 访问控制技术 |
2.4.3 防火墙安全技术 |
2.4.4 入侵检测技术 |
2.4.5 身份认证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3 防护架构安全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政务内网防护架构设计原则及依据 |
3.1.1 设计原则 |
3.1.2 设计依据 |
3.2 政务内网防护架构安全需求分析 |
3.2.1 信息系统分析 |
3.2.2 安全保密风险分析 |
3.3 防护方案及安全域设计 |
3.3.1 设计重点 |
3.3.2 分域定级 |
3.3.3 防护体系设计 |
3.3.4 安全保密框架设计 |
3.3.5 保护要求调整与确定 |
3.4 残留风险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4 核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用户身份认证设计 |
4.1.1 识别方法和途径 |
4.1.2 身份认证模块流程设计 |
4.1.3 身份认证模块时序逻辑 |
4.1.4 身份认证程序逻辑框架 |
4.2 安全角色权限设计与实现 |
4.2.1 设计目的 |
4.2.2 “三员分立”设计理念 |
4.2.3 新增账号和授权管理模块设计 |
4.2.4 新增用户模块时序逻辑 |
4.2.5 新增用户程序设计逻辑框架 |
4.2.6 表示层设计 |
4.2.7 业务逻辑层设计 |
4.2.8 持久层设计 |
4.3 防火墙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1 防火墙系统设计目的 |
4.3.2 部署设计与优势 |
4.3.3 与传统防护模型的比较 |
4.4 入侵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4.4.1 入侵检测系统设计目的 |
4.4.2 入侵检测系统组成 |
4.4.3 入侵检测系统工作流程 |
4.4.4 引入基于对象的虚拟系统 |
4.4.5 入侵检测部署方式 |
4.5 磁盘及存储系统建设 |
4.5.1 存储系统建设 |
4.5.2 磁盘阵列设计 |
4.6 链路备份 |
4.6.1 参数说明 |
4.6.2 主备模式 |
4.6.3 互备模式 |
4.7 容灾系统设计与实现 |
4.7.1 容灾备份系统设计要求 |
4.7.2 电子政务内网容灾系统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攻防模拟测试演练 |
5.1 环境描述 |
5.2 默认口令攻击 |
5.2.1 攻击阶段 |
5.2.2 监测阶段 |
5.3 恶意代码攻击 |
5.3.1 攻击阶段 |
5.3.2 监测阶段 |
5.4 处理阶段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2.1 Z公司发展情况概述 |
2.2 Z公司内网管理现状 |
2.2.1 Z公司内网所处地域情况分析 |
2.2.2 Z公司内网用户群分析 |
2.2.3 Z公司内网支撑人员情况分析 |
2.2.4 Z公司内网业务情况分析 |
2.2.5 Z公司内网特点分析 |
2.2.6 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2.2.7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识别 |
3.1 风险识别介绍和方法说明 |
3.1.1 风险识别方法 |
3.1.2 运用德尔菲法进行风险识别 |
3.1.3 内网安全风险指标的初步设定 |
3.1.4 专家筛选 |
3.1.5 设计咨询调查表 |
3.1.6 风险识别过程 |
3.2 本章小结 |
第4章 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评估 |
4.1 层次分析法原理与实现过程 |
4.1.1 递阶层次结构建立 |
4.1.2 成对比较矩阵 |
4.1.3 层次单排序权向量和一致性指标计算 |
4.1.4 层次总排序权向量及一致性指标计算 |
4.2 层次分析法的长处 |
4.3 层次分析法的不足 |
4.4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
4.4.1 各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校验 |
4.4.2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校验 |
4.4.3 指标体系最终权重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应对 |
5.1 风险应对方案 |
5.2 风险应对方案设计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第一轮专家咨询调查表 |
附录二 第二轮专家咨询调查表 |
附录三 第三轮专家咨询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内网概述 |
1.2.1 电子政务概述 |
1.2.2 电子政务外网概述 |
1.2.3 电子政务内网概述 |
1.2.4 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管理异同 |
1.3 国内外电子政务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电子政务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电子政务内网研究综述 |
1.3.3 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综述 |
1.3.4 国内电子政务内网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点 |
1.4.1 理论工具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调查问卷设计 |
1.4.4 研究思路 |
2 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现状 |
2.1 A市电子政务内网基本情况 |
2.2 A市电子政务内网发展历程 |
2.3 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概况 |
2.3.1 加强电子政务内网管理顶层设计 |
2.3.2 完善电子政务内网管理单位职能职责 |
2.3.3 出台电子政务内网管理相关制度 |
2.3.4 强化对电子政务内网的安全保障 |
2.3.5 加强对电子政务内网的监督管理 |
3 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1 管理组织机构不够科学 |
3.2 电子政务内网发展不平衡 |
3.3 电子政务内网利用率不够高 |
3.4 电子政务内网人员管理不到位 |
3.5 电子政务内网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 |
4 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电子政务内网管理认识不到位 |
4.2 缺乏统一的统筹协调 |
4.3 电子政务内网需求分析不到位 |
4.4 人员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
5 完善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整体统筹规划 |
5.1.1 深化各界对电子政务内网的认识 |
5.1.2 健全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机构组织架构 |
5.1.3 加强电子政务内网制度规范化建设 |
5.2 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管理和应用水平 |
5.2.1 完善电子政务内网管理基本原则 |
5.2.2 加强电子政务内网信息安全基础建设 |
5.2.3 提高电子政务内网应用水平 |
5.3 加快电子政务内网人力资源管理 |
5.3.1 严把用人质量关 |
5.3.2 强化各级人员培训 |
5.3.3 健全激励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调查问卷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教师发展视角下中英两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发展历程与现状 |
1.1.2 教师发展可为职称评审问题提供新视角 |
1.1.3 教师发展视角下英国职称评审值得借鉴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研究 |
1.2.2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本研究 |
1.2.3 英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教师发展视角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研究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职称评审 |
2.1.2 高校教师发展 |
2.2 理论依据 |
2.2.1 高校教师发展理论 |
2.2.2 高校教师发展性评价理论 |
2.3 建构教师发展视角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本设计原则 |
2.3.1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功能 |
2.3.2 高校职称评审对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 |
2.3.3 教师发展对高校职称评审的积极影响 |
2.3.4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本设计原则的具体内容 |
第3章 中英两所高校教师职称发展路径及评审程序的文本比较 |
3.1 教师职称发展路径比较 |
3.1.1 南昌大学教师职称发展路径 |
3.1.2 伯明翰大学教师职称发展路径 |
3.1.3 教师职称发展路径比较结果 |
3.2 南昌大学教师职称评审程序 |
3.2.1 职称评审主体 |
3.2.2 职称评审工作流程 |
3.3 伯明翰大学教师职称评审程序 |
3.3.1 职称评审主体 |
3.3.2 职称评审工作流程 |
3.4 职称评审程序比较结果 |
3.4.1 职称评审主体差异 |
3.4.2 职称评审工作流程差异 |
第4章 中英两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的文本比较 |
4.1 正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
4.1.1 学历资历条件比较 |
4.1.2 教学条件比较 |
4.1.3 科研条件比较 |
4.2 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
4.2.1 学历资历条件比较 |
4.2.2 教学条件比较 |
4.2.3 科研条件比较 |
4.3 正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的跨度和难度 |
4.3.1 教学条件跨度和难度比较 |
4.3.2 科研条件跨度和难度比较 |
4.4 比较结果 |
4.4.1 差异点 |
4.4.2 共同点 |
第5章 建议与展望 |
5.1 教师发展视角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改善建议 |
5.1.1 提升主体性与科学性,引导教师向正确方向发展 |
5.1.2 增强灵活性与个性化,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积极性 |
5.1.3 保障公平化与制度化,创建教师发展制度大环境 |
5.2 教师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授予教授或准教授职称程序(2016-2017年) |
附录2 各集团教授及特聘教授评审标准 |
附录3 准教授评审标准 |
附录4 高级讲师评审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发展创新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 |
1.1 现代物流优点 |
1.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
2 物流学说与热点问题 |
2.1 物流科学的若干学说 |
2.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2.3 电子物流特点 |
3 供应链管理概念 |
3.1 供应链管理含义 |
3.2 供应链管理 |
3.3 供应链管理———“横向一体化”的代表 |
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
4.1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
4.2 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 |
5 供应链管理系统功能应用 |
5.1 企业Intranet概述 |
5.2 Intranet应用需求 |
5.3 企业外部 |
5.3.1 对外宣传 |
5.3.2 业务应用 |
5.3.3 远程访问需求 |
5.3.4 Extra net和VPN |
5.3.5 Internet、Intranet、Extra net三者的区别 |
6 供应链管理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7 供应链效率与能力的评价 |
(8)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发展现状 |
1.2.2 大学生信用评价模型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需求分析 |
2.1 业务模式分析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3 业务流程分析 |
2.3 系统用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总体设计 |
3.1 总体架构设计 |
3.1.1 逻辑架构设计 |
3.1.2 网络架构设计 |
3.2 接口设计 |
3.2.1 实名认证接口 |
3.2.2 申请借款接口 |
3.3 本章小结 |
4 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安全性设计 |
4.1 应用安全设计 |
4.2 网络安全设计 |
4.3 系统监控设计 |
4.3.1 监测数据采集 |
4.3.2 平台监控对象 |
4.3.3 告警处理机制 |
4.4 数据安全与备份策略 |
4.4.1 数据库安全策略 |
4.4.2 数据备份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信用模型设计 |
5.1 信用评价指标的选取 |
5.1.1 选取原则 |
5.1.2 信用评价指标 |
5.2 基于贝叶斯分类方法信用模型分析 |
5.3 信用模型应用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实现与验证 |
6.1 系统实现 |
6.1.1 加密模块实现 |
6.1.2 支付模块实现 |
6.1.3 登录及验证实现 |
6.1.4 SNMP监控实现 |
6.1.5 运行实例 |
6.2 系统验证 |
6.2.1 测试指标 |
6.2.2 测试环境网络拓扑结构图 |
6.2.3 单交易负载测试 |
6.2.4 稳定性测试 |
6.3 系统分析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本文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计算机局域网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网络 |
1.1校园网的建设思路 |
1.2校园网的建设原则 |
2局域网简介 |
2.1网络的体系结构 |
2.2网络协议 |
2.2.1 TCP/IP协议 |
2.2.2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
2.2.3文件传输协议 (FTP) |
2.2.4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
3常用网络设备 |
3.1网卡 |
3.2交换机 |
3.3路由器 |
3.4传输介质 |
3.4.1同轴电缆 |
3.4.2双绞线 |
3.4.3光纤 |
4服务器 |
4设备选型 |
4.1服务器端 |
4.2客户端 |
5校园网的建设规划 |
5.1总体设计 |
5.2网络技术 |
5.2.1网络技术类型 |
5.2.2网络拓扑的选择 |
6网络操作系统 |
6.1 Internet接入技术 |
6.2防火墙 |
6.3建网方案 |
(10)单向卫星证券专网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现状及研究意义 |
1.3 目前存在的技术瓶颈 |
1.4 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 |
1.4.1 论文所做的工作 |
1.4.2 论文的关键技术 |
1.4.3 论文取得的成果 |
1.5 论文结构 |
2 专网远程监测系统关键方案设计 |
2.1 专网远程监测技术分析 |
2.1.1 成功案例技术分析 |
2.1.2 内外网隔离传输技术分析 |
2.1.3 基于条码识别实现网间传输的安全、可靠性问题 |
2.2 关键方案设计 |
2.2.1 实时单向传输的功能设计 |
2.2.2 实时单向传输的率棒性设计 |
2.2.3 远端地面站专用设备实时侦测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专网远程监测系统架构与模块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架构设计 |
3.1.2 系统功能分析设计 |
3.2 内网显示交互模块包括连续sQart码显示模块 |
3.2.1 动态监测图表设计 |
3.2.2 SQF阈值设计及动态图标指示设计 |
3.3 内网实时数据侦测采集和逻辑处理模块 |
3.3.1 基于Socket的 Telnet数据采集 |
3.3.2 SLA数据仓库的定义与设计 |
3.4 外网sQart码捕捉、解码分析模块及接口 |
3.4.1 实时信息单向传输捕捉模块 |
3.4.2 信号解码分析模块及接口 |
3.5 外网监测预警传递模块 |
3.5.1 预警灾备流程设计 |
3.5.2 预警传递模块开发接口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sQart码传输的安全策略及编码算法设计 |
4.1 sQart码通信安全策略设计 |
4.1.1 非法信息泄露保护设计——使用sQart实现事前控制 |
4.1.2 信息劫持防范保护设计 |
4.1.3 花帧、漏帧控制设计 |
4.2 sQart码算法及设计 |
4.2.1 有限域的“基数据码”设计 |
4.2.2 像素及基矩阵设计 |
4.2.3 防注入篡改的sQart编码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sQart码内外网传输专网远程监测系统实现 |
5.1 内外网传输模块 |
5.1.1 基于连续sQart码单向实时信息传输的安全流程设计 |
5.1.2 内网sQart编码子模块的实现 |
5.1.3 外网图像捕捉及sQart码解码分析模块 |
5.2 内外网数据分析模块 |
5.2.1 模块内控制流程 |
5.2.2 关键类的实现 |
5.3 内网卫星端站设备数据采集模块 |
5.3.1 模块内控制流程 |
5.3.2 关键类的实现 |
5.4 内网数据可视化模块 |
5.4.1 方案设计 |
5.4.2 动态监测图表设计 |
5.5 外网告警推送模块 |
5.5.1 模块内控制流程 |
5.5.2 关键类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优化与测试 |
6.1 内外网单向传输功能测试 |
6.1.1 测试环境 |
6.1.2 调试与优化 |
6.1.3 测试结果 |
6.2 sQart编码可靠性测试 |
6.2.1 测试方式 |
6.2.2 测试结果 |
6.3 实践部署测试 |
6.3.1 测试环境及内容 |
6.3.2 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在校发表论文情况表 |
四、Intranet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吴玉贤.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某电力公司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电子政务内网涉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架构设计[D]. 曹永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4]Z公司内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李振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2020(03)
- [5]A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问题研究[D]. 刘宇航. 重庆大学, 2019(01)
- [6]教师发展视角下中英两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本比较研究[D]. 胡惠迪. 南昌大学, 2017(02)
- [7]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发展创新及其应用[J]. 陈宜. 赤子(上中旬), 2016(16)
- [8]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汪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9]计算机局域网组建与应用[J]. 黄红霞. 数码世界, 2015(10)
- [10]单向卫星证券专网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施微吟.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