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右中旗生态旅游建设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兆琪[1](2021)在《处处显团结 人人展笑颜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嘎查(村)侧记》文中研究表明晚饭过后,耿淑兰又和一帮姐妹出来跳舞了。"舞蹈队组建已有4年,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在一起跳舞,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每天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耿淑兰是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永合村飞扬舞蹈队队长,这个舞蹈队有22人,包括汉、蒙古、满等多个民族,大家相处融洽,情同姐妹。在兴安盟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有一户五好家庭,婆媳相处之融洽胜似母女,令人称羡。袁宏鑫是这家的男主人,2003年,他和玉荣结婚。玉荣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刚结婚时,妻子一句汉语都不会说,
曾晟[2](2020)在《内蒙古兴安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56个民族相互依存、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根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全新命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新征程。创建工作自萌芽、兴起、到繁荣发展经历60多年历程,取得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论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相关理论,紧密贴合中国民族问题的特殊性,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方法,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兴安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关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的经验,力图通过理论和实践双重视角,为深化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可行的路径分析,丰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地域性的个案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梳理我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历史发展进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兴安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为兴安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的发展历程;对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整体概述,梳理兴安盟被评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的过程、原因和意义;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兴安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经验启示,突出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典型性与研究意义;最后一部分是新时期深化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路径探索,结合调研数据资料,分析兴安盟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外部环境优势,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相关理论,从铸牢思想基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大力发展经济以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个方面探索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可行性路径。
苏日娜[3](2020)在《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古族文明离不开蒙古马的存在。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文化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核心就是“蒙古族马文化”,蒙古马是草原文明的标志性元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不深入挖掘宣传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传播就缺少生命力和活力。许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难以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成文化产业。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文化元素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运用马文化资源形成马文化产业是提高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外的马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马匹数量开始减少,马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马产业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国内开始大力发展马文化产业。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蒙古族马文化的缘起脉络和蒙古人与蒙古马彼此的影响,强调了马文化资源对蒙古人的重要意义。通过马文化资源和马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蒙古马文化资源丰富、马文化竞争优势极为凸显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阐述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马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所以在文化产业的框架内分析马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探讨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马文化产业具有符号经济性,“蒙古马”成为一种符号带动消费,同时马文化产业内部产业链长、产业外部产业联动效应显着,是一个具有庞大体系的文化产业,目前也初具规模。那么马文化产业到底值不值得发展?应该如何去发展呢?发展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构建竞争力模型来评价当前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产业内部结构及内蒙古区域内马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出的结论为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值得发展,对于广、散、杂的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应多以马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式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各盟市也应该借鉴锡林郭勒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结合地区的文化资源情况发展马文化产业,突出马文化内涵,另外要通过有效供给与需求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马文化产业发展。
孟昭名[4](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精准扶贫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有大量的扶贫工作需要继续进行。一方面要继续帮助剩余贫困人员脱贫,另一方面扶贫工作重点要逐渐转向巩固扶贫成果阶段。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典型代表,扶贫问题的解决对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五个领域均取得了显着成效,为各少数民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树立了典范。但依然存在个别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未真正形成扶贫合力以及存在脱贫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亟待优化农村精准扶贫发展的道路,巩固好脱贫成果。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实际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状况,故以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多个旗县市所属的苏木乡镇为研究对象,对贫困人员和帮扶干部进行了访谈并发放了调查问卷,深入扶贫工作一线进行实践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数据、汇总分析调研数据,深入分析困境的制约因素,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农村扶贫工作的经验与不足,提出通过创新区域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内部资源关联效应、凝聚社会帮扶力量、充分挖掘本地村民潜力与实施吸引人才策略、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等策略解决问题,旨在巩固现阶段的扶贫成果,为未来新时代扶贫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苗静[5](2018)在《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寻近70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其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评价产业结构演进的效果,审视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未来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以实现生态保护、牧民增收和牧业旗市经济发展三赢。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特征,旨在说明33个牧业旗市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典型特征。其次对1947年-2015年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和现状进行细致分析,探寻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最后,对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和产业结构演进效果进行评价,为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研究:第一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主要是梳理近70年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变迁轨迹,分析产业结构现状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并根据综合指标测算出33个牧业旗市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探寻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70年中,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其产业结构在2003年从“一二三”结构演变为“二三一”结构,但33个牧业旗市各自的产业结构变化并不同步,差异很大。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内部畜牧业占比最高,畜牧业结构呈现出一羊独大的畜群结构特征。第二产业内部,轻工业逐年下降,重工业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内部,批发和零售行业占比最高。目前,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工业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个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就是在区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受产业投资及强力的产业政策引导,继而实现产业结构变迁的政策性演进为主的过程。整个演进过程受外在作用因素(政策)的影响非常大,而内在动力因素(科技、需求)并没有在产业结构演进中发挥出内生动力作用。第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先从经济角度,运用多种产业结构分析指标和方法,对产业结构进行度量和实证分析。然后从生态角度,运用主成分方法、聚类分析法及区位熵方法对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对导致环境规则效果不合理的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并反思。研究表明: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全国,产业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效益低,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虽然快速推动了经济发展,但牧民从中受益少,第一产业与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最大。第一产业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增速慢于全国。能源工业及采矿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掣肘。第三产业对经济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吸收就业能力稳中有升。从生态效果看,生态环境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重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发展模式依旧没有改变。33个牧业旗市中,有17个牧业旗主导产业与生态功能区定位相违背。环境规制效果不理想主要缘于分权治理结构,尚未形成新的政绩考核机制,草原产权概念模糊以及牧业旗市的特殊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正视。未来,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应以“生态优先,注重民生”为原则,限制开发区内的牧业旗产业结构应向“三一二”方向演进,重点开发区内的牧业旗市向“三二一”方向调整。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实现产业融合多元发展。
乌日汗[6](2018)在《内蒙古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如何消除贫困是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急需解决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在世界反贫困斗争中取得了5年减少6800万贫困人口的丰硕成果,脱贫攻坚也已经进入到新阶段,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成为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科右中旗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是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比例最高、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还是牧区唯一的连片贫困区。以该地区作为典型,探究该地区的致贫原因,分析精准扶贫效应,探索提升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效应的路径与对策,对于蒙古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稳定脱贫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贫困思想、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科右中旗贫困的成因和精准扶贫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科右中旗精准扶贫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分析了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提升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效应的措施:提高精准扶贫的产业化程度、扶智与扶志有机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定兜底扶贫标准,消除绝对贫困、建设生态环境,共享“生态红利”等。扶贫问题并非朝夕间能解决,脱贫一定要做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持续脱贫,通过稳扎稳打,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张志华,双宝,文明[7](2018)在《2017内蒙古扶贫攻坚报告》文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标志性的指标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内蒙古目前已稳定实现了扶贫对象的不愁吃、不愁穿问题,基本保障了他们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需求。从12个旗县的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各地脱贫攻坚中均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的举措,在产业
杨强,徐德明,赵子平[8](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以科右中旗为例》文中提出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辖区自然风光、人文历史遗迹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笔者对当地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金融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
张图雅[9](2017)在《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上女性创业者人数不断增长,形成了女性自主创业的新浪潮。2015年,全国妇联出台了《关于开展创业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巾帼创业行动计划,积极促进女性自主创业创新。促进农村女性自主创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各地区政府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政策。科右中旗是蒙古族比例最高的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旗,是科尔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本文对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的基本状况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外出打工女性占总人数的44%、自主创业女性占8%、务农女性占48%。在蒙古族农村,大部分年纪较轻、文化程度偏高、未婚的女性为了摆脱贫困都选择外出打工,而自主创业女性很少。相比外出打工女性,自主创业女性无论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来说都更胜一筹。本文认为,解决蒙古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鼓励农村女性自主创业,这也是吸引外出打工女性返乡就业的有效的策略。创业是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充足的创业资金、更好的创业项目,还需要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创业者赖以生存的创业环境的支撑。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创业环境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创业意愿,也阻碍着创业女性的步伐,导致女性创业率很低。因此,本文对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做了深入探讨。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第一章是对科右中旗概况及对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基本状况分析,总结出了三种类型女性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是对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的介绍,再结合创业案例从创业人数、创业规模、创业资金、创业经济效益等五个方面对女性创业现状进行的研究,得出当前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的不完善制约着女性创业步伐的结论。第三章是对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找出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创业政策环境的局限、创业资金融资困难、女性创业氛围不浓、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第四章是针对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从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创业资金融资渠道,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的优化建议。
闫依含[10](2017)在《内蒙古科右中旗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物种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人们认识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针对国内外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政策与经验,本文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整理,比较详尽的阐述了内蒙古科右中旗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问题,提出科学规划、明确产权、加强管理、社区共管等解决方案。本文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理论、模式与实践经验进行了细致研究,结合内蒙古科右中旗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具体现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为自然保护1区的管理创新做出了铺垫,为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事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二、科右中旗生态旅游建设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右中旗生态旅游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处处显团结 人人展笑颜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嘎查(村)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各民族共同发展 |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各民族圆梦小康 |
(2)内蒙古兴安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概述 |
第一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科学内涵 |
第二节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发展历程 |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早期探索 |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发端 |
三、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发展和丰富 |
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飞跃 |
第三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
一、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
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三、提高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 |
第二章 兴安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民族构成 |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兴安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的创建背景 |
一、兴安盟是红色基因的重要传承地 |
二、兴安盟是省级自治政权的诞生地 |
三、兴安盟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 |
第三节 兴安盟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的意义 |
一、有助于“消除绝对贫困,成功实施扶贫攻坚工程” |
二、有助于“实现现代文明” |
三、有助于“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
第三章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实践和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兴安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活动 |
一、以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保障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二、以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助推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三、以民族教育建设实现兴安盟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
四、以民族地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兴安盟民族文化繁荣 |
第二节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典型案例 |
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蒙古族小学 |
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
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突泉县永安镇哈拉沁村 |
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活动..安达节系列活动 |
第三节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经验启示 |
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创建工作体制 |
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三、坚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宣传手段 |
四、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四章 新时期深化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兴安盟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外部环境优势 |
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进入转型期 |
二、新技术快速发展,有利于兴安盟优势提升 |
三、“一带一路”建设,为兴安盟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
四、消费结构的升级,有助于激发兴安盟后发优势 |
第二节 新时期深化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路径探索 |
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 |
三、大力发展经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
四、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文化与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 |
第一节 蒙古人的马文化 |
一、“马背民族”的缘起 |
二、蒙古族眼中的“马” |
三、“蒙古马”精神对蒙古族的影响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的关系 |
一、马的用途与功能 |
二、马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马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 |
三、发展马文化产业有助于保护与传承马文化 |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形成 |
一、内蒙古马文化资源 |
二、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 |
三、马文化产业形成 |
第二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
一、马文化产业环境分析 |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
三、马文化细分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
一、马文化产品具有符号经济的性质 |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 |
三、马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联动效应显着 |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在马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案例 |
一、传承与保护并重:以歌舞演艺《千古马颂》为例 |
二、市场需求引领:以草原夏季“8·18赛马节”为例 |
三、政府规划推动:以蒙古族特色马文化小镇为例 |
第三章 基于竞争力模型对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的层次结构 |
三、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要素的量化处理 |
一、马文化产业生产要素 |
二、马文化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要素 |
三、马文化产业需求状况要素 |
四、马文化产业相关产业发展要素 |
五、马文化产业政府要素 |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
二、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各要素指标的衡量 |
三、马文化产业评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考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广而散的马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制约性 |
二、马文化资源产业化缺乏内涵 |
三、马文化产业市场中的有效性供给与需求不足 |
四、政策与法规滞后于马文化产业发展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
一、促进马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
二、重视马文化精神实质创造新型马文化产业 |
三、依靠旅游供需激发马文化市场活力 |
四、进一步优化马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
第三节 结论 |
一、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文化双重效益 |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可能发展的趋势与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精准扶贫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精准扶贫的理论来源 |
2.1 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
2.1.1 传统扶贫 |
2.1.2 精准扶贫 |
2.2 精准扶贫理论的形成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贫困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理论 |
2.2.3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 |
3 内蒙古自治区精准扶贫现状 |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与脱贫状况 |
3.1.1 经济发展与脱贫总体概况 |
3.1.2 样本旗县的经济发展与脱贫状况 |
3.2 内蒙古自治区的扶贫政策落实状况 |
3.2.1 扶贫政策落实总体情况 |
3.2.2 样本旗县的扶贫政策落实状况 |
3.3 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发展状况 |
3.4 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建设状况 |
3.5 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保护状况 |
3.6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困境及制约因素 |
4.1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困境 |
4.1.1 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
4.1.2 未真正形成扶贫合力 |
4.1.3 返贫问题仍是顽疾 |
4.1.4 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
4.1.5 “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
4.2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制约因素 |
4.2.1 地区缺乏培育产业的大环境 |
4.2.2 缺乏区域统筹脱贫规划 |
4.2.3 缺乏防止返贫的有效途径 |
4.2.4 贫困地区缺乏人才竞争力 |
4.2.5 未真正调动脱贫积极性 |
4.3 本章小结 |
5 新时代优化内蒙古自治区精准扶贫的对策 |
5.1 创新区域产业发展模式 |
5.2 提高内部资源关联效应 |
5.3 凝聚社会帮扶力量 |
5.4 充分挖掘本地村民潜力与实施吸引人才策略 |
5.5 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5)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主体功能区研究现状 |
1.2.2 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1.2.3 内蒙古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内蒙古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1.2.5 文献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2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依据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主体功能区 |
2.1.2 牧业旗市 |
2.1.3 产业结构演进 |
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1 产业的分类 |
2.2.2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
2.2.3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2.2.4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理论 |
2.2.5 产业结构理论的新内涵 |
2.3 生态经济理论 |
2.3.1 生态经济的本质 |
2.3.2 生态经济理论的形成 |
2.3.3 生态经济理论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体现 |
2.4 主体功能区理论 |
2.4.1 主体功能区的形成 |
2.4.2 主体功能区的相关指标体系 |
2.4.3 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体系 |
2.4.4 主体功能区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关系 |
2.5 小结 |
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
3.1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总体特征 |
3.1.1 地缘关系敏感 |
3.1.2 生态系统脆弱 |
3.1.3 民族集中贫困区 |
3.1.4 经济发展不平衡 |
3.1.5 独一无二的草原生态经济价值 |
3.1.6 处于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 |
3.2 近70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
3.2.1 产业发展历史 |
3.2.2 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阶段划分 |
3.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现状 |
3.3.1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
3.3.2 劳动力变动趋势 |
3.3.3 各牧业旗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
3.2.4 各牧业旗市产值对比情况 |
3.4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 |
3.4.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
3.4.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
3.4.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
3.5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
3.5.1 工业化阶段判断标准 |
3.5.2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工业化阶段综合判断 |
3.6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
4.1 理论方法介绍 |
4.2 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
4.2.1 供给因素 |
4.2.2 需求因素 |
4.2.3 创新和技术因素 |
4.2.4 国际因素 |
4.2.5 政策制度因素 |
4.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指标设定 |
4.3.2 计量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
4.3.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5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效果评价 |
5.1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评价标准 |
5.1.1 经济评价标准 |
5.1.2 生态环境评价标准 |
5.2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效果评价 |
5.2.1 产业结构熵 |
5.2.2 产业结构相似度 |
5.2.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评价 |
5.2.4 产业结构效益评价 |
5.2.5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评价 |
5.2.6 产业结构与牧民收入相关性评价 |
5.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效果评价 |
5.3.1 三次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5.3.2 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环境效果评价 |
5.3.3 生态功能区与33个牧业旗市主导产业吻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建议 |
6.1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理念 |
6.1.1 生态优先 |
6.1.2 注重民生 |
6.2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6.2.1 限制开发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6.2.2 重点开发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6.3 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
6.3.1 制定符合草原牧区特殊性的产业政策 |
6.3.2 让科技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引擎 |
6.3.3 产业多元化发展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内蒙古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论文主要框架内容 |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 马克思主义贫困思想 |
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贫困思想的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 贫困 |
2. 精准扶贫 |
二、内蒙古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概况及贫困成因 |
(一)内蒙古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概况 |
1. 内蒙古科右中旗贫困人口现状 |
2. 内蒙古科右中旗贫困人口脱贫规划 |
3. 内蒙古科右中旗精准扶贫主要帮扶措施 |
(二)内蒙古科右中旗贫困成因 |
1. 生态型贫困 |
2. 生产型贫困 |
3. 生活型贫困 |
三、内蒙古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效应分析 |
(一)经济效应分析 |
1. 收入增长效应分析 |
2. 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3. 经济拉动效应分析 |
(二)社会效应分析 |
1. 公平效应分析 |
2. 政府公信力分析 |
(三)生态效应分析 |
四、内蒙古科右中旗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精准扶贫措施的实施不够精确 |
(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
(三)自我发展能力弱,主体性贫困较严重 |
(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
(五)生态扶贫缺乏可持续性 |
五、进一步提升内蒙古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效应的路径 |
(一)提高精准扶贫的产业化程度 |
1. 积极培育贫困地区优势产业 |
2. 积极发展农村牧区庭院经济 |
3. 推动“互联网+精准扶贫” |
(二)扶智与扶志有机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1.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 |
2.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训投资 |
3.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健康投资 |
4.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精神扶贫 |
(三)确定兜底扶贫标准,消除绝对贫困 |
1.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2.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3. 加强对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供给 |
(四)建设生态环境,共享“生态红利” |
1.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
2. 在生态建设中对受损方进行补偿 |
3. 强化农牧民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2017内蒙古扶贫攻坚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内蒙古精准扶贫现状与成效 |
内蒙古精准扶贫评估 |
(一) 贫困现状评估 |
1、样本旗县贫困现状评估总体分析 |
(二) 扶贫攻坚工作成效评估 |
1、样本旗县精准扶贫评估总体分析 |
2、样本旗县精准扶贫评估分指标分析 |
(三) 满意度情况评估 |
1、样本旗县精准帮扶满意度评估总体分析 |
2、样本旗县精准帮扶满意度评估分项分析 |
(四) 到2020年完成任务情况评估 |
1、贫困旗县能够如期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
2、“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基本完成 |
3、脱贫攻坚的“精准”得以充分体现 |
4、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难啃的硬骨头 |
内蒙古精准扶贫主要做法与经验 |
(一) 多措并举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
(二) 确保易地搬迁扶贫稳得住、能致富 |
(三) 创新健康扶贫模式, 有效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 |
(四) 创新资金使用模式, 破解扶贫资金短缺困境 |
(五) 发展集体经济, 解决可持续脱贫问题 |
(六) 创新工作机制, 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致贫原因叠加效应凸显, 破解“贫中之贫, 困中之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
(二) 部分贫困户退出基础尚不稳固, 贫困户债务风险积累和“边缘户”问题应给予重视 |
(三) 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村集体经济有待帮扶壮大 |
(四) 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合力攻坚机制亟待完善, 扶贫工作中出现了跑偏的现象 |
(五) 部分帮扶对象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乡村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
(六) 扶贫成效第三方调查测评结果存在出入, 评估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
推进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
(一) 形成盟市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扶贫格局 |
(二) 强化旗县主体责任, 扭转脱贫攻坚全而不专局面 |
(三) 完善贫困“进-出”机制, 化解“边缘户”新难题 |
(四)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夯实脱贫攻坚和永续发展根基 |
(五)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攻克健康扶贫难题 |
(六) 加大公共设施建设,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
(七) 实现脱贫不脱钩,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
(八) 因牧施策, 有的放矢推进牧区脱贫攻坚 |
(九) 实施精神扶贫行动, 激活主体内生动力 |
(十) 强化监督考核问责,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8)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以科右中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右中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
二、科右中旗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 |
(一) 资源重组提升旅游品位。 |
(二) 完善设施提高旅游品质。 |
(三) 系列活动打造旅游品牌。 |
(四) 挖掘内涵研发旅游产品。 |
(五) 精心规划打造乡村旅游。 |
三、科右中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
(一) 生态景区景点较少, 生态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生态资源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利用。 |
(二) 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促销方式较为单一。 |
(三) 旅游产品结构不均衡, 无法满足多层次的市场要求。 |
(四) 金融服务滞后, 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形势的需要。 |
四、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大有可为 |
(一) 建立多边沟通联系机制, 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 |
(二) 进一步开发创新信贷产品, 优化信贷支持方式。 |
(三) 优化金融网点功能,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
(四)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采取PPP融资模式, 积极引导包括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市场, 鼓励社会闲置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产业建设。 |
(五) 建立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风险转移、补偿体系。 |
(六) 加强市场调查, 加大旅游开发资金投入。 |
(9)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简要综述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推-拉理论 |
(二)需要层次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四)GEM创业模型 |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科右中旗概况 |
一、科右中旗概况 |
二、调查地点及对象情况介绍 |
三、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基本状况 |
(一)年龄结构 |
(二)文化结构 |
(三)婚姻家庭 |
(四)经济状况 |
(五)社会地位 |
第二章 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状况 |
一、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 |
(一)经济环境 |
(二)政策环境 |
(三)融资环境 |
(四)社会环境 |
(五)基础设施 |
二、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状况 |
(一)创业人数少 |
(二)创业项目单一、创业规模小 |
(三)创业资金短缺 |
(四)创业经济效益不佳 |
第三章 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的环境问题 |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二、政策环境的局限 |
(一)政策覆盖面小 |
(二)政策落实单位薄弱 |
(三)政策宣传方式单一 |
三、资金融资困难 |
(一)妇女创业贷款手续繁琐 |
(二)资金融资渠道狭窄 |
四、女性创业氛围不浓 |
(一)女性创业率低 |
(二)社交网络狭窄 |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 |
(一)偏远地区交通不便 |
(二)农村电子商务欠发达 |
第四章 科右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的优化建议 |
一、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创业机会 |
(一)传承和发展民族手工艺 |
(二)融合发展民俗旅游业 |
二、加大精准扶持创业力度,提高服务职能 |
(一)加强创业技能培训 |
(二)规范创业服务体系 |
(三)政策宣传方式多样化 |
三、拓宽创业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一)建立专门的贷款担保机构 |
(二)创新金融产品 |
四、培养创业意识,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
(一)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 |
(二)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创业基础保障 |
(一)加强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二)发展“互联网+创业”模式 |
(三)建设女性创业园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
(10)内蒙古科右中旗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相关理论 |
(一) 自然保护区概念界定 |
(二)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
(三) 相关理论 |
1. 公共产品理论 |
2. 外部效应理论 |
3. 政府管理理论 |
二、内蒙古科右中旗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
(一) 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1. 自然条件 |
2. 自然资源 |
3. 自然保护区的价值 |
(二) 科右中旗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职能 |
1. 管理机构及职责 |
2. 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举措 |
(三) 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取得的成效 |
1. 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得到遏制 |
2. 非法采矿企业被整治取缔 |
3. 群众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
4.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
三、内蒙古科右中旗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 产权不清晰 |
2. 管理机构不健全 |
3. 管理经费投入不足 |
4.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政府、周边社区的关系不协调 |
(二) 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立法不完善 |
2. 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认识 |
3. 管理体制不完善 |
4. 对自然保护区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
5.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缺乏良性沟通 |
四、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经验借鉴 |
(一) 美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经验 |
1. 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
2. 统一指导,具体规划 |
3. 全面覆盖,科学保护 |
4. 联邦统筹,公众参与 |
(二) 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管理经验 |
(三) 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经验借鉴 |
五、加强内蒙古科右中旗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二) 科学界定自然保护区产权 |
(三) 建立科学管理体制 |
(四) 多渠道筹集管护经费 |
(五) 建立社区共管的新型管理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科右中旗生态旅游建设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处处显团结 人人展笑颜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嘎查(村)侧记[J]. 张兆琪. 中国民族, 2021(09)
- [2]内蒙古兴安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实践研究[D]. 曾晟.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3]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苏日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精准扶贫现状研究[D]. 孟昭名.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5]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 苗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1)
- [6]内蒙古科右中旗精准扶贫效应研究[D]. 乌日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8)
- [7]2017内蒙古扶贫攻坚报告[J]. 张志华,双宝,文明. 新西部, 2018(Z1)
- [8]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以科右中旗为例[J]. 杨强,徐德明,赵子平. 北方金融, 2017(08)
- [9]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农村女性创业环境优化研究[D]. 张图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10]内蒙古科右中旗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研究[D]. 闫依含. 内蒙古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