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沈佳民[1](2021)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排球垫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孔冲[3](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任煜恒[4](2021)在《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散打教学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运动教育模式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直接指导、伙伴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水平学生个性、完整、真实的运动体验。武术散打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繁衍而发展起来的,支撑这项运动绵亘几千年历史的根源在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随着教育部提倡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开始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散打这项传统的体育项目也逐渐走入众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之中。武术散打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开枝散叶,逐渐受到许多师生的欢迎。但就目前散打教学开展的状况来看,高校散打面临着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于此,本文将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在高校散打教学改革中寻求一条新的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为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市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2019级散打课程两个班的学生71人作为实验对象,就运动教育模式应用到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上较实验前分别有显着性提高,在耐力素质提升上,两个班级均未发现有显着性提升。就整体而言,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上效果基本一致,两者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在对学生散打技能水平提升上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其提升效果而言,运动教育模式较传统体育教学更具优势。运动教育模式以竞赛为主线,在教学中,学生即是比赛的参与者也是比赛的组织者、执裁者,学生在面对不同阶段的竞赛时可以将技术连贯起来应用在比赛中,在面对终结性评价时就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3)在改善学生内部动机上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通过角色扮演等相关形式,在合作和伙伴学习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学生主观能动性也将进一步提高,对内部动机的激发有着积极价值。(4)应用于高校散打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今后在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就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时应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进行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师应选择熟悉的运动项目,在教学应用中会比较得心应手。(2)建议应适当地增加教学课时,延长学生在散打项目上的教学时间,以此为阶段性的比赛做好准备,能够有利于散打技能的应用,同时还要注重体能训练的内容。(3)在比赛上,应通过简化运动规则和改创运动器材、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参与的机会。(4)在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时,保障学生散打技术学练的同时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合作学习、伙伴学习时,注意各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状态,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沟通,避免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在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空间的同时也应协调好师生、生生关系。(5)在运动教育模式中,良好的上课规则、课堂常规和操作程序的重要特征是清楚、连贯,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身专业的学习,清晰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的每一环节,当面对教学中突发的教学事故能够及时解决。
商光昊[5](2021)在《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沈阳大学为例》文中提出篮球运动在我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篮球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占具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调查研究发现,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法仍被教师广泛采用。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刺激增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传统教学法在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反馈过程中存在不直观的弊端。当下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型教学方法。本文采用教学实验的方法,将视频反馈教学法应用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梳理其他学科采用视频反馈教学法的授课效果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沈阳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沈阳大学2019级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一班、二班共5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在上课人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均一致的前提下,实验组在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之上施加视频反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8周的教学实验对两个班级学生的主客观指标:篮球基本技术掌握程度、课堂氛围、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教学实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实验后,实验组关于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视频反馈教学法,通过及时影像音频的直观反馈,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2)在对实验组施加视频反馈教学法后,实验组学生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三分线外运球折返上篮、全场体前变向运球,这三项技术动作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视频反馈教学法的作用下,实验组学生对技能的结构掌握更清晰,并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对学生篮球技术动作的掌握有积极的影响。(3)从实验组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评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此教学法能够及时纠正自己所出现的错误,以及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方面最为赞同。说明视频反馈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提升其自我探究能力。
罗忠琼[6](2021)在《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学习行为主要内涵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学习行为延展到体育课程中即为“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学习行为的内涵包括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动作,其反应和动作所呈现的行为及行为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堂中部分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对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⑴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当前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学生(自身)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⑵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学生的练习行为在整体学习行为当中的占比较大,但同时无关学习行为占比仅次于练习行为。与过去的体育课相比,学生练习时间占比有所增加,但是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技术知识钻研不足、备课习惯缺失,加之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增多,使其无效讲解时间增加,从而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⑶在倾听行为方面。学生整体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倾听时的主动性水平一般,但在倾听时思考、及时反应上,呈现出积极思考、行为反应较为及时的特征。学生边听边练习的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被多数教师所制止,但仍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类似行为。⑷在观察行为方面。学生呈现出注意力更为集中、主动性更高的特征,但其学习需求满足后容易出现不良学习行为。超过八成的学生会进行有目的观察以及与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并且学生在观察时与动作体验相结的行为较常出现。在电化教育设备的利用上,学生使用时间较少,能观察到的信息相应的减少。⑸在言说行为方面。学生的言说行为整体较好,包括言说积极性、讨论与问答情况、自评互评以及参与课堂总结情况等。但是在问答环节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少自主思考。部分学生在言语品质上,问题行为较为突出。⑹在练习行为方面。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学生练习时的参与度高,积极模仿和展示自我,并且学生的社交品质类行为较好,这是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实施以来的重要变化和特征。但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呈现出全程投入状态不够、较少动脑思考,规则意识较强但执行能力较弱的特征。
樊家佳[7](2021)在《程序教学法在长春市小学啦啦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啦啦操项目虽传入我国较晚,却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和热情奔放的表演性迅速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并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中不断普及开展。不过绝大多数啦啦操教师仍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啦啦操项目的授课,教学方法滞后于啦啦操项目发展的速度,已无法满足目前啦啦操教学的需求。研究将程序教学法运用于小学啦啦操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探究程序教学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技能掌握能力、改善课堂学习效果,凭借其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相较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在小学啦啦操教学中是否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今后探究程序教学法理论分析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并通过实验验证程序教学法在小学啦啦操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丰富程序教学法和啦啦操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小学啦啦操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素材和依据。研究以长春市绿园小学五年级学生中挑选的60人为实验对象,将程序教学法运用于小学啦啦操教学中,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教学实验等方法,在程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遵循其教学原则,结合啦啦操教学的内容结构、技能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实验教学对比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学习兴趣三个方面的数据,对程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小学啦啦操教学中应用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程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协调素质,而对力量和柔韧素质的提高却不明显,说明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没有影响。(2)程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啦啦操技术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啦啦操技术的效率,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更为快速牢固的掌握啦啦操技术动作。(3)程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根据得出结论提出相应建议:(1)教师在运用程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应严格把控时间,监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让学生最大限度将学习时间利用起来。(2)教师在运用程序教学法时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及内容,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项目特点及时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3)教师应注重与不同教学方法的结合,优势互补,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韦奇成[8](2021)在《“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逐渐重视并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分层式、参与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分层—参与式教学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原有的技能基础水平、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等的不同,通过对相关知识测验后的结果解读,将学生分层后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点拨指导分层等,在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参与教学主要具体表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制定、练习结束后的组内、组间参与评价、总结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实现最优化、最全面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将分层—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篮球专选课中。选取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8级篮球专选1班为实验班与篮球专选2班对照班共计4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每个班男生各24名男生,控制分层—参与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为唯一变量,通过对学生的篮球技术中的运球、投篮、技评达标进行测试以及非认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问卷、测量量表及测验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数据采用Excle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整理,采用SPSS22.0等统计学应用程序进行进一步的深层分析处理。通过对比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篮球技能成绩、非认知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两项期末技能考试成绩达标成绩的比较P值<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对学生篮球运球、投篮方面有所提升,技能成绩有所提高。(2)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传球—行进间运球—行进间投篮)进行技术评定,两班的技评成绩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运用在高校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对学生篮球技评成绩有所提高,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3)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综合成绩的比较值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而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综合技术的掌握。分层—参与教学法中应完善不同层次学生自主性及激励机制,先进的教学法能够及时了解到不同级别学生的技能进行情况和心理变化状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间进行互帮互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共同进步。(4)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非认知能力对比,其中非认知能力中的体育学习动机方面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非认知能力中的凝聚力方面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凝聚力;非认知能力中的自信心方面的其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信心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王超[9](2020)在《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下每个人都应当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谋求发展的主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教学思想的引入,在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无法外出运动,器械健身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项目的体育运动,学生器械健身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对其居家体育锻炼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合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器械健身选修课的开展特点,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为高校体育课和器械健身教学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完善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改进器械健身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275人为调查对象,抽取四个教学班共119人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器械健身课为主要平台,了解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对比自主学习教学和传统体育课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体育自主学习总体成绩处于一般等级。男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要优于女生,不同性别学生在学习环境维度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环境上有显着性差异,大一学生要好于大二学生。2.接受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学生比接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学生在器械健身的学习能力上有了显着性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实验班实施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说明本实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器械健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器械健身中的应用比传统的体育学习方法更有效。3.接受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学生比接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学生在引体向上成绩和仰卧起坐成绩上有显着性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实验班实施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说明本实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4.改善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有效教学的建议是:教师及时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针对特定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利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器械健身课堂环境。吸取传统体育教学中的优点,注意启发诱导,与学生和谐相处。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3)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初选指标体系 |
3.2.2 确定咨询专家 |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
3.2.5 确定指标体系 |
3.3 小结 |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被试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问卷调查法 |
4.3.3 数理统计法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5 小结 |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3 研究方法 |
5.3.1 问卷调查法 |
5.3.2 数理统计法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
学习工作经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4)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散打教学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
2.1.2 运动教育模式 |
2.2 运动教育模式相关概述 |
2.2.1 运动教育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理论基础 |
2.2.2 运动教育模式的目的与目标 |
2.2.3 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 |
2.2.4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 |
2.2.5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评价 |
2.3 国内运动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相关研究 |
2.4.1 我国普通高校散打教学的理论研究 |
2.4.2 我国普通高校散打教学的实践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问卷的设计与制定 |
3.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3.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3 实验法 |
3.2.3.1 实验对象 |
3.2.3.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3.2.3.3 实验假设 |
3.2.3.4 实验变量 |
3.2.3.5 实验步骤 |
3.2.3.6 实验指标确定及测试方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验设计 |
3.3.1 学情分析 |
3.3.2 运动教育模式下普通高校散打课程教学目标 |
3.3.3 团队联盟小组成员角色分配及职责策略 |
3.3.4 教学评价的设计 |
3.3.5 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 |
3.3.6 教学课堂常规的设置 |
3.3.7 比赛设计策略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后测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2.1.1 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结果分析 |
4.2.1.2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2.1.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对比结果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散打技能对比结果分析 |
4.2.3 实验后内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2.3.1 对照班实验前后内部动机差异性比较 |
4.2.3.2 实验班实验前后内部动机差异性比较 |
4.2.3.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内部动机差异化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5)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沈阳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反馈的概念 |
2.1.2 教学方法的概念 |
2.1.3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
2.1.4 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
2.1.5 视频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
4.1.2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学生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
4.1.5 实验前学生篮球技术掌握情况分析 |
4.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后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
4.2.2 实验后学生学习兴趣分析 |
4.2.3 实验后学生课堂学习氛围分析 |
4.2.4 实验后学生篮球技术动作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
4.3 实验组学生给予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评价分析 |
4.4 视频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6章 结语 |
6.1 回顾与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A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件B 学习动机量表 |
附件C 课堂氛围量表 |
附件D 实验组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评价调查 |
附件E 罚球线处单手肩上投篮达标评分表 |
附件F 罚球线处单手肩上投篮技评评分表 |
附件G 三分线外往返运球上篮达标评分标准 |
附件H 三分线外往返运球上篮技评评分标准 |
附件I 全场变向运球上篮评分表 |
附件J 全场变向运球上篮技评评分标准 |
附件H 专家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2 有关小学体育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综述 |
2.2.1 关于学习行为分类的研究 |
2.2.2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的研究 |
2.2.3 关于某一具体学习行为的研究 |
2.2.4 关于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及其优化措施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观察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对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分析 |
4.1.1 对学习行为重要性的认识 |
4.1.2 对学习行为必要性的认识 |
4.2 有关学生学习行为总体情况调查分析 |
4.3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 具体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
4.3.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
4.3.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4 对边听边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5 对及时反应的调查分析 |
4.3.2 影响学生认真倾听的调查分析 |
4.4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
4.4.1 具体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
4.4.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
4.4.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
4.4.1.3 对根据要求进行观察的调查分析 |
4.4.1.4 对学生间相互观察的调查分析 |
4.4.1.5 对观察与体验相结合的调查分析 |
4.4.1.6 对电化教育技术利用的调查分析 |
4.4.2 影响学生认真观察的调查分析 |
4.5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 具体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1 对言说积极性的调查分析 |
4.5.1.2 对发言自由度的调查分析 |
4.5.1.3 对问答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4 对讨论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5 对自评与互评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6 对课堂总结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7 对言语品质类的调查分析 |
4.5.2 影响学生积极发言的调查分析 |
4.6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 具体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1 对练习参与度的调查分析 |
4.6.1.2 对模仿和展示的调查分析 |
4.6.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4 对学练顺序的调查分析 |
4.6.1.5 对社交规则类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6 对课堂练习时长的调查分析 |
4.6.2 影响学生积极练习的调查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 |
5.1.2 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 |
5.1.3 在倾听行为方面 |
5.1.4 在观察行为方面 |
5.1.5 在言说行为方面 |
5.1.6 在练习行为方面 |
5.2 建议 |
5.2.1 在倾听行为方面 |
5.2.2 在观察行为方面 |
5.2.3 在言说行为方面 |
5.2.4 在练习行为方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2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名单 |
附录3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卷) |
附录4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5 体育课学习行为观察表 |
(7)程序教学法在长春市小学啦啦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
1.1.2 小学啦啦操教学方法创新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程序教学法 |
2.1.2 啦啦操 |
2.2 程序教学法运用的理论基础研究 |
2.2.1 程序教学法的理论内涵 |
2.2.2 程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
2.2.3 程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程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3.2 小学啦啦操教学研究现状 |
2.4 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4.1 研究重点 |
3.4.2 本研究的难点 |
3.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后身体素质变化情况分析 |
4.1.1 协调素质变化情况分析 |
4.1.2 柔韧素质变化情况分析 |
4.1.3 力量素质变化情况分析 |
4.2 实验后技能水平分析 |
4.2.1 技术指标分析 |
4.2.2 团队协作能力指标分析 |
4.2.3 编排指标分析 |
4.2.4 总体评价指标分析 |
4.2.5 总分指标分析 |
4.3 实验后学习兴趣变化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老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评价表 |
附录3 小学生啦啦操学习兴趣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4 集体花球啦啦操评分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篮球教学方式创新的需要 |
1.1.3 分层—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分层教学法 |
1.4.2 参与式教学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分层式教学法的研究 |
2.1.2 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 |
2.1.3 分层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1.4 参与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1.5 分层—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 |
2.1.6 篮球专选课的相关研究 |
2.1.7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操作与实施 |
4.1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操作 |
4.1.1 教学指导思想 |
4.1.2 教学目标 |
4.1.3 教学原则 |
4.1.4 操作程序 |
4.1.5 教学评价 |
4.2 分层参与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施 |
4.2.1 实验班学生的分层 |
4.2.2 教学中分层的依据与调整 |
4.2.3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分层—参与”教学法理论分析 |
5.1.1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
5.1.2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人本主义”理论分析 |
5.1.3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 |
5.2 “分层—参与”教学法在篮球专选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5.3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成绩对比分析 |
5.3.2 实验班与对照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
5.4.2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评的成绩对比分析 |
5.4.3 实验班与对照班术科技能综合成绩对比分析 |
5.4.4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非认知能力对比分析 |
5.5 实验前后测结果分析 |
5.5.1 实验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
5.5.2 实验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
5.5.3 对照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
5.5.4 对照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二 篮球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 |
附录三 群体凝聚力问卷表 |
附录四 学习自信心量表 |
附录五 教学日历 |
附录六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自主学习 |
2.1.2 器械健身课程 |
2.1.3 大学选修课 |
2.2 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2.2.1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2 自主学习的特点及评价方式 |
2.2.3 自主学习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4 自主学习方法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
2.3 器械健身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2.3.1 国内外关于器械健身的研究现状 |
2.3.2 器械健身选修课研究现状 |
2.3.3 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调查结果分析 |
4.1.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各维度的现状分析 |
4.1.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
4.1.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
4.2 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
4.2.1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4.2.2 自主学习在实验班对照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
4.2.3 自主学习对器械健身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分析 |
4.3 讨论 |
4.3.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结果的讨论 |
4.3.2 自主学习在器械健身选修课中应用情况的讨论 |
4.3.3 关于器械健身选修课有效教学的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四、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 [1]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排球垫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沈佳民. 石河子大学, 2021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散打教学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任煜恒.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沈阳大学为例[D]. 商光昊. 沈阳大学, 2021(10)
- [6]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D]. 罗忠琼.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7]程序教学法在长春市小学啦啦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樊家佳.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8]“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D]. 韦奇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9]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D]. 王超.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