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晶状体生物学性状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薇[1](2019)在《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角膜病引起的角膜盲,一直是个全球性问题,角膜盲患者数量逐年上升,而在移植手术中,角膜供体供需极度不平衡,致使大多数患者无法通过角膜移植来恢复光明。因此,人工角膜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角膜移植来源缺匮乏的困境,为角膜盲患者视力复明提供了新的选择。人工角膜,是指以合成材料为基材加工成的,具有和天然角膜相似或相同的功能和特性,并用于替代患者受损病变角膜的人造角膜,其在构成上可分为周边支架和光学中心区两部分。目前,在临床应用时发现人工角膜尚存在两个主要缺陷,一是“镜柱-支架”分体型结构存在中心与支架区连接不稳问题,因此易导致角膜溶解、脱出;二是一些材料制成的人工角膜理化稳定性较低,在人眼内保留率低、使用寿命短。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如聚(2-羟基-甲基丙烯酸)(PHE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由于优异的物化特性和生物性能而普遍应用在眼科领域中,并且它们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塑性强,十分适合后期加工。但是单一组分的PHEMA水凝胶机械强度较差,而刚性PMMA则硬度较高,脆性较大。因此,本研究中引入疏水刚性单体(MMA)与HEMA共聚,得到P(HEMA-MMA)水凝胶,提高力学强度和物化性能,研究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制备工艺与应用。本文采用本体聚合和间歇降温结合的方法合成了P(HEMA-MMA)水凝胶膜材料,并对P(HEMA-MMA)水凝胶进行制备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对P(HEMA-MMA)人工角膜支架和中心区两部分进行了结构设计。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HEMA、MMA单体为原料,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HEMA-MMA)水凝胶膜,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了反应条件。对P(HEMA-MMA)水凝胶膜进行制备工艺设计,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工角膜的结构进行了改良,新设计更符合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结构要求;针对影响P(HEMA-MMA)水凝胶膜成型的关键参数如预聚温度(降温频率)、预聚空间(模具空腔与反应液体积之比)、完全聚合时间等进行研究,优化;选用含水率和预聚时间作为指标分析制备工艺过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共聚单体HMEA,MMA质量用量比为4:1,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0.08 wt%,聚合温度为90℃,聚合时间2 h,可制得性能优良的P(HEMA-MMA)水凝胶膜;当降温频率为15min·次-1,体积比为15.14(即聚合空间为70 mm*70 mm*35 mm),完全聚合时间为2 h时,P(HEMA-MMA)水凝胶膜光滑透明、平整均一,成型效果最好。另外,对制备过程中材料的预聚时间和含水率进行分析发现P(HEMA-MMA)水凝胶的预聚时间和含水率属于稳态浮动过程,未出现异常点,从而证明了P(HEMA-MMA)水凝胶的制备工艺是稳定的。2.通过重量分析方法测定P(HEMA-MMA)水凝胶膜的溶胀过程并计算其含水率;采用傅立叶表面衰减全反射红外(ATR-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材料的表面结构,依据《GB/T 1040-1992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对水凝胶膜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表征水凝胶膜的光透过率。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HEMA-MMA)水凝胶膜的平衡溶胀比为0.6左右,8 h覆水平衡,聚合物水凝胶膜表面平整透明;含水率为35.3%;拉伸强度为0.307MPa0.677 MPa;透光率比单体聚合物高,可达97%。3.参照人工晶状体的相关标准,对P(HEMA-MMA)水凝胶膜进行理化稳定性能研究:通过完全萃取试验和溶出物测试考察P(HEMA-MMA)膜中残留物质的析出、溶出水平。通过模拟生理环境对P(HEMA-MMA)水凝胶膜进行为期3个月(使用寿命:5年)水解稳定性试验。完全萃取试验和溶出物测试表明:完全萃取试验检出的P(HEMA-MMA)膜中残留单体含量较低,即单体HEMA总含量为0.06846 mg/g,MMA为0 mg/g,此外未检出引发剂AIBN的残留。在脂溶性(甲醇)和水溶性(超纯水)两种浸提介质中,溶出的HEMA含量分别为0.1217mg/g和0.1098 mg/g(溶出率:0.012%,0.011%),溶出率低并且两者结果相接近,材料含水率变化(30%36%)与空白对照差别并不大,失重率分别为2.14%和1.90%,透光率高于90%,试验后水凝胶膜的拉伸强度为0.33 MPa0.36 MPa,表明溶出测试后,P(HEMA-MMA)水凝胶膜仍保持较优的理化性能。水解稳定性试验表明:胶膜的含水率仍在30%35%内;力学性能逐步下降,至第77d后趋于平稳,拉伸强度保持0.33 MPa,断裂伸长率仍为124%,仍能满足要求,透光率处于93%97%之间,检出HEMA、MMA释放总含量分别为0.3958 mg/g和0.01544 mg/g,此外未检出其它降解物质,进一步证明水凝胶膜中不含AIBN残留;水解期间,水凝胶膜表面大体保持平整,没有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弱化趋势。从而推知P(HEMA-MMA)水凝胶膜作为人工角膜植入材料是安全、有效的。4.根据GB/T 16886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和体内试验包括急性全身毒性、皮肤刺激、皮内反应、致敏试验共五项试验。结果表明P(HEMA-MMA)水凝胶膜细胞毒性为0级或1级;体内试验包括急性全身毒性、皮内反应、致敏试验、皮肤刺激等四项结果均表明P(HEMA-MMA)水凝胶工艺材料未显示出任何的毒性、刺激或致敏特征,符合GB/T 16886的要求。
任新军[2](2019)在《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文中认为目的:观察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巩膜外垫压原理和微创观念,本研究采用特制微导管系统将Healaflow作为一种新型内垫压材料注射于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观察研究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操作的可重复性,为推广临床采用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基于Healaflow特性,将其应用于其他眼科疾病,开发新的、更符合临床述求的粘滞性材料,尤其是玻璃体腔填充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其眼科应用。方法:(1)体外实验:空气状态下,将0.05ml的Healaflow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爱尔康,美国)分别注射于培养瓶内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遂将培养瓶内充满平衡液,置于37℃温箱中,定期观察和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粘弹剂溶解和移位情况。(2)设计前瞻性研究,收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A、B级)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无菌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等。(3)收集就诊于我院并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 C1级以下)纳入第二部分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眼B超检查等。患眼行27G套管穿刺巩膜制作光纤切口,全视网膜镜下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冷冻裂孔和变性区,必要时引流视网膜下液。角膜缘后3.5-4.0mm制作平行角膜缘长度约2mm全层巩膜切口,用15度刀平行于角膜缘垂直切开全层巩膜,暴露睫状体平坦部。将特制钝性针头经巩膜切口插入脉络膜上腔,全视网膜镜下于靶点位置注射0.1-0.4ml Healaflow。拔出导管,缝合巩膜和结膜切口。术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常规光谱抗生素点眼,详细记录术后1周、1月、3月、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进展情况。(4)Healaflow用于其他眼部疾病:1)Healaflow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气液交换,彻底吸除视网膜下液后Healaflow覆盖黄斑裂孔,术毕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2)Healaflow用于治疗严重PDR,气液交换后将Healaflow覆盖于视网膜裂孔上,空气填充,术后自由体位;3)前房注入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结果:(1)体外实验:不同时间点(包括1天、3天、1周和2周),Healaflow组始终保持贴壁黏附无溶解,直径和大小无改变。然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3天后全部溶于平衡液中。(2)37例38眼入组患者中,女性16例(43.2%),男性21例(56.8%),平均年龄为59.5±9.5岁,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单一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55.3%),介于2-5个视网膜裂孔患者17例(44.8%),黄斑受累及患者25眼(65.8%),13眼(34.2)黄斑未受累及。37眼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97.4%),最终复位率为100%。仅一例首次视网膜未复位,与术前接受大量视网膜光凝后,裂孔周围视网膜僵硬、瘢痕形成有关,二次手术时,将裂孔周围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后仍使用Healaflow覆盖裂孔,最终成功复位视网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2±0.82和0.23±0.17(LogMAR视力),一过性眼压升高28眼(73.7%),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7例7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入组,男性3人(42.9%),女性4人(57.1%),右眼3眼(42.9%),左眼4眼(57.1%),平均年龄33.7±10.0岁(19-43岁),平均随访时间7.6±3.4个月,黄斑受累及患者5眼(71.4%),2眼(28.6%)黄斑未受累及。7例入组患者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100%),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和0.1±0.1(LogMAR视力,P=0.09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4.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4)Healaflow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应用:成功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和严重PDR各一例,术后空气填充,无体位限制,裂孔闭合良好,术后视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3例,眼压维持在6-11mmHg之间。维持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了重复注射次数。结论:(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Healaflow在培养瓶中不同位置贴壁后,水浴下持续存留时间至少两周。(2)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持久的手术方式。(3)Healaflow半衰期长,粘滞性和内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脉络膜上腔内填充材料,在保障视网膜复位高成功率和微创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间。特制脉络膜上腔导管系统为微创手术治疗其他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提供了入路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脉络膜上腔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积累。(4)基于Healaflow特性,拓展其应用于眼科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低眼压综合征等。
王军良[3](2016)在《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Lenstar LS900与A超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比较目的:比较Lenstar LS900与A超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测算的差异和优劣。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选取自2015年1月—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由同一主刀医生治疗的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35例51只眼,具有完备的A超和Lenstar LS900检查资料,比较两种仪器的检出率,并依据实际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A常数和角膜曲率值,应用SRK-T公式,分别计算出A超、Lenstar LS900两种仪器计算出的目标屈光度,并与患者三月后实际屈光度进行比较。结果:受检的51只眼中,Lenstar LS900检出率76.47%(39/51),A超检出率100%(51/51);均检出的39只眼中,A超和Lenstar LS900测得眼轴长度分别是(28.78±1.70)mm和(29.11±1.57)m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enstar LS900和A超测算获得的目标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分别是(-3.69±0.80)、(-3.51±1.02)和(-3.61±0.84)D,三者两两比较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enstar LS900和A超目标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差值分别是(-0.08±0.29)D和(0.10±0.89)D,虽然P值也大于0.05,但是Lenstar LS900比A更接近目标屈光度,且变异度更小,稳定性更好。结论:合并超高度近视白内障个体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中,在检出率上,A超具有绝对的优势,但从目标屈光度分析,Lenstar LS900测算结果更加精确可靠。第二部分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质量评估目的:对超高度近视伴发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视觉质量的的评估。方法:对2015年我院同一高年资医生完成的超高度近视(眼轴≥27mmhg)白内障手术53例81只眼(男25例41眼,女28例40眼),平均年龄是(62.01±6.73)岁,并依据眼轴将患者分为<29mm、2931mm、>31mm三组。Lenstar LS 900结合A超完成术前眼轴生物测量,自动验光仪检测患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双眼屈光大于2.5D为屈光参差,检查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在术后一周、一月、三月分别对患者行自动验光仪检查,结合主觉验光,测量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并于三个月选用标准近视力表检查患者近视力情况,同时行OCT和微视野检查。结果:患者以核性白内障为主,Ⅲ、Ⅳ、Ⅴ级核患者分别占90.12%(72眼)、8.64%(7眼)、1.24%(1眼)。患者术前平均屈光度(-17.92±6.70)D,平均眼轴长度(29.96±2.06)mm,其中眼轴长<29mm共31只眼,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BCVA分别为(0.20±0.17)、(0.67±0.26)、(0.66±0.23)、(0.65±0.21),术后三个月近视力为(0.31±0.11),微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阈值(Average Thresh)正常值患者占83.33%,注视稳定性(Fixation Stability)正常值患者占50.00%;轴长在2931mm共20只眼,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最佳矫正视力(0.15±0.13)、(0.62±0.32)、(0.63±0.33)、(0.60±0.32),术后三个月近视力为(0.28±0.13),微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阈值正常值的占47.56%,注视稳定性正常值占47.56%;眼轴长>31mm共30只眼,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最佳矫正视力(0.09±0.09)、(0.54±0.27)、(0.54±0.27)、(0.52±0.25),微视野平均阈值正常值的占40.00%,注视稳定性正常值占55.00%,标准近视力为(0.27±0.15)。17例术前屈光参差,其中13例双眼手术,4例单眼手术,术后完全消除屈光参差。结论:超高度近视伴发白内障患者,随着眼轴的增长,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视网膜功能以及近视力都会下降,该手术不仅解决患者的白内障,还解决了患者的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因此,伴发白内障患超高度近视者行超声乳化手术能较大改善患者视觉质量,而且此类患者宜早干预,以获得更满意的视觉效果。
滕贺,张红[4](2013)在《药物修饰人工晶状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文中认为通过人工晶状体本身释放药物在药物抑制后发性白内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局部可以达到较高药物浓度,且毒副作用小,靶向性较强。其利于原位抑制具有潜在增殖能力的细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直接用药而引起的副作用及损伤。能否制备一种能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的人工晶状体己成为眼科界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我们就国内外对此项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胡莉群[5](2011)在《眼科植入材料的临床应用及生物相容性》文中认为背景:目前眼科植入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的:总结眼科植入材料的生物学特点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人工晶体材料,人工巩膜,人工角膜,artificial crystal material,artificial sclera,artificial cornea"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眼科材料特点及应用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9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眼科植入材料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各种植入材料存在一定的相容性和并发症,如何提高人工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已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作为眼内的一种异物,机体对此产生反应是机体正常的防御现象,选择不同材质、不同特性和类型,在选择植入材料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相容性,保证植入后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植入后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侯跃芳[6](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
吴佐全[7](2010)在《纳米TiO2薄膜表面修饰PMMA IOL植入兔眼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将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 TiO2)薄膜表面修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兔眼,探讨其生物相容性,研究其对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PCO)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1.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对PMMA IOL的表面进行预处理,并采用浸渍-提拉法将TiO2溶胶负载于PMMA人工晶状体表面,制得纳米二氧化钛薄膜表面修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TiO2/PMMA IOL),以扫描电镜进行表面扫描,观察纳米TiO2薄膜表面修饰后PMMA IOL的表面形态。2.将TiO2/PMMA IOL植入兔眼内进行生物相容性研究。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共24只眼,分为A(对照组)、B (实验组)两组,每组12只眼,行超声乳化透明晶体吸出术, A组植入普通PMMA IOL; B组植入TiO2/PMMA IOL。术后行裂隙灯、组织病理学和电镜检查,房水TNF—a、IL一8监测。结果:1.TiO2薄膜表面修饰后的PMMA IOL表面均匀平整,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人工晶状体表面比较光滑,未见明显颗粒。2.(1)前房炎性反应:术后15天散瞳后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B组的前房渗出轻于A组,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20)。两组兔眼的前房炎症反应均在术后30天内基本消失。(2)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术后90天B组晶状体后囊膜的混浊程度轻于A组,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25)。两组术眼眼底检查,均未见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发生。(3)兔眼术后180天常规病理切片,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虹膜、睫状体组织血管扩张、充血,亦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实验组程度较轻。两组兔眼角膜、前房内、视网膜各层结构基本正常,未见病理改变。(4)兔眼术后180天,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有巨噬细胞、成纤维样细胞、类上皮细胞、巨细胞样体等,晶状体光学中心表面黏附细胞少,周边黏附细胞多。TiO2修饰人工晶状体表面各型黏附细胞明显少于未修饰人工晶状体。结论: TiO2薄膜表面修饰的PMMA IOL能减少术后前房渗出等术后炎症反应,能减轻后囊膜混浊的程度,对后发性白内障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并无眼内毒性及对眼内组织无损伤。因此,本动物实验证明TiO2/PMMA IO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黄晓丹[8](2008)在《硅凝胶人工晶状体的表面改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表面磷脂MPC修饰的硅凝胶人工晶状体的研制及生物学检测【目的】通过先进的表面改性技术将亲水性材料接枝在疏水性硅凝胶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表面,从而改变硅凝胶IOL的表面性状,提高表面亲水性,减少表面炎症细胞、细菌及硅油粘附,进而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方法将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2′-三甲氨乙基磷酸酯(MPC)接枝聚合于硅凝胶IOL前表面。静态接触角检测表面亲水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表面元素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其表面形态,血小板表面粘附实验观察血小板在其表面的粘附和激活情况,巨噬细胞和晶状体上皮细胞表面粘附培养实验观察细胞粘附和形态变化,进行表皮葡萄球菌粘附实验计数其表面细菌粘附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状况,进行表面硅油粘附实验并软件分析硅油粘附面积。【结果】表面元素分析证实磷脂MPC成功接枝于硅凝胶IOL表面。接触角检测显示表面磷脂MPC改性后的IOL能保持长期亲水性。血小板粘附实验显示表面改性后的IOL能明显减少血小板粘附。巨噬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培养及粘附实验结果表明表面MPC修饰能减少上述细胞的粘附(P<0.05),且细胞不发生激活变形。表面葡萄球菌粘附实验显示MPC表面修饰能减少葡萄球菌粘附(P<0.05)和抑制细菌表面膜形成。硅油粘附实验证实硅凝胶IOL有很强的硅油粘附性,表面MPC改性后能明显减少硅油粘附面积(P<0.05),且表面粘附的硅油易于除去。【结论】研究结果提示硅凝胶IOL表面磷脂MPC改性能提高其亲水性,减少表面炎症细胞、细菌粘附,减少表面硅油粘附,从而能减少硅凝胶IOL植入眼内后的术后并发症,并可应用于需要填充硅油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及其高危眼,从而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第二部分前表面亲水后表面疏水的前表面磷脂MPC修饰的新型硅凝胶人工晶状体的研制及体内生物相容性研究【目的】在对各类不同亲疏水性IOL材料的优缺点及生物相容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前表面亲水后表面疏水的新型IOL的设计,通过前表面磷脂MPC接枝提高硅凝胶IOL前表面的亲水性以减少术后炎症反应,保持硅凝胶IOL后表面疏水特性抑制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从而减轻术后与前、后表面相关的并发症。【方法】本实验采用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方法将MPC接枝聚合于硅凝胶IOL前表面。用接触角进行其前后表面亲疏水特性分析;用国家标准进行IOL光学、力学性能检测。将36只比利时色素兔分成3组,行超声乳化术后各组12兔眼分别植入新型IOL、疏水性硅凝胶IOL、亲水性水凝胶IOL。于术后第1、3、7、30、60、90天行裂隙灯观察前房炎症反应、虹膜后粘连、IOL位置等眼前段情况;激光闪辉细胞检测仪测定前房闪辉值;散瞳后用裂隙灯显微镜红光后照法拍下后囊膜混浊照片并存档后用EPCO后发障分析软件进行PCO程度及面积分级评分。于术后3月处死兔子,眼球福尔马林固定后用Miyake-Apple后照法观察后发障并进行评分;取出IOL行表面Giemsa染色细胞计数和扫描电镜观察:将眼球行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PAS染色、Masson’s染色观察后囊膜组织增生情况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免疫组化观察collagenⅠ、collagenⅢ、fibronection和α-SMA在囊袋中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超微结构分析囊膜中细胞与胞外基质的增殖状况。【结果】接触角检测显示前表面磷脂修饰的硅凝胶IOL具有前表面亲水后表面疏水的特性;光学、力学检测证实IOL光焦度、像质、光谱透过率、动态抗疲劳强度符合国家标准。裂隙灯观察到硅凝胶IOL2眼发生IOL夹持及虹膜后粘连,水凝胶IOL一眼发生IOL夹持,新型IOL眼前段无明显炎症反应。三组在各个测量时间点的前房闪辉值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EPCO后发障统计分析及Miyake后照法均显示水凝胶IOL组的后发障评分高于新型MPC IOL组和硅凝胶IOL组(P<0.05),新型MPC IOL和硅凝胶IOL两组后发障评分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IOL表面细胞计数显示硅凝胶IOL表面平均细胞级高于MPC修饰的新型IOL和水凝胶IOL,三组IOL表面粘附的细胞数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结果均显示硅凝胶IOL及新型MPC IOL的后表面能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由IOL光学周边部向中央部的增殖移行,而水凝胶IOL支持晶状体上皮细胞及胞外基质在后囊膜及IOL后表面之间的增殖从而形成后发障。【结论】这种新型的MPC前表面修饰的硅凝胶IOL具有亲水性的前表面和疏水性的后表面,具有亲水和疏水两种IOL的优点,而避免了二者的弊端。前表面亲水后表面疏水的新型IOL能减少前表面的炎症反应,抑制后发障的发展,从而能减轻术后与前后表面相关的并发症,有很好的葡萄膜相容性和囊膜相容性。
蔡利梅[9](2008)在《纳米TiO2薄膜修饰PMMA IOL的功能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对比研究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 TiO2)光催化剂薄膜修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与未修饰TiO2薄膜PMMA IOL的表面性能,为今后相关的实验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主波长为365nm的a波紫外光(ultraviolet a, UVA)作为激发光源(平均光照强度382μW/cm2)。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①以接触角对样品TiO2/PMMA IOL进行表征;②细胞黏附实验:将两组晶体UVA预照射不同时间(0、20、40min)后,分别固定于24孔培养板孔内,再接种20μL浓度为2~3×104个/mL的细胞悬液,培养3h后行HE染色观察其形态,并镜下计数IOL表面晶体上皮细胞黏附量;③细胞杀伤实验:细胞同上培养5h后,行TUNEL染色观察形态,并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评估IOL表面细胞的凋亡率;④计算并分析比较细胞在两组晶体表面的黏附自由能。第二部分:①血小板黏附实验:先采用传统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再将两组晶体经UVA预照射不同时间(0、10、30min)后,固定于24孔培养板孔内,每枚接种20μL PRP,培养2h后取出,通过瑞特染色观察其形态,运用软件评估IOL表面血小板的黏附率。②)细菌杀灭实验:两组晶体UVA预照射不同时间(0、10、30min)后,分别置于培养孔后,每孔接种2 mL浓度为1×105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培养2h后取出,进行革兰氏染色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用软件评估IOL表面金葡菌的存活率;③分析比较细菌在两组晶体表面的黏附自由能。结果:第一部分:①随着UVA预照射时间的延长,TiO2/PMMA IOL表面接触角逐渐减小,亲水性增强,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细胞黏附实验中,UVA预照射不同时间段后,晶体上皮细胞在TiO2/PMMA IOL表面的黏附量逐渐减少,与PMMA IO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细胞杀伤实验中,UVA预照20分钟后TiO2/PMMA IOL表面即可见较多细胞呈凋亡形态,且随预照时间的延长,凋亡率增高,同PMMA IOL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细胞在TiO2/PMMA IOL表面黏附自由能△Fadh﹥0,而在PMMA IOL表面的△Fadh<0,从热力学角度可知TiO2/PMMA IOL表面更不利于细胞黏附。第二部分: UVA预照射不同时间段后,血小板和细菌在TiO2/PMMA IOL表面的黏附量均逐渐减少,与PMMA IO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VA预照射30min后,TiO2/PMMA IOL表面的血小板黏附率和细菌存活率较低;瑞氏和革兰氏染色后观察到血小板和细菌在TiO2/PMMA IOL表面都是呈单个散在分布,而在PMMA IOL表面却多数成簇聚集。同样,细菌在TiO2/PMMA IOL表面黏附自由能△Fadh﹥0,而在PMMA IOL表面的△Fadh<0,从热力学角度可知TiO2/PMMA IOL表面更不利于细菌黏附。结论:(1)实验所用TiO2/PMMA IOL,经过纳米TiO2薄膜修饰,表面的水接触角变小,亲水性增强;且随着UVA激发时间的延长,TiO2/PMMA IOL表面水接触角逐渐减小,亲水性逐渐增强。(2)TiO2/PMMA IOL经UVA激发后,人眼晶体上皮细胞、血小板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其表面的黏附与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3)表面黏附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人眼晶体上皮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TiO2/PMMA IOL表面的黏附自由能显着提高,从而不利于黏附。
蔡利梅,翁景宁[10](2008)在《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的生物学性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晶状体作为植入性医用生物材料,植入眼内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物相容性反应。根据近年来眼科研究工作者对各类人工晶状体及其不同的修饰方式所作的实验研究,现归纳不同修饰对人工晶状体(IOL)表面特性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为临床IOL的选用和新型IOL的设计提供参考,对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晶状体生物学性状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晶状体生物学性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角膜与角膜病 |
1.2 人工角膜 |
1.3 非组织工程人工角膜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构思及设想 |
1.4.1 论文构思 |
1.4.2 实验设想 |
1.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1.5.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1.5.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材料的制备工艺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与制备工艺 |
2.2.1 实验药品 |
2.2.2 仪器和设备 |
2.2.3 P(HEMA-MMA)水凝胶膜合成 |
2.2.4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工艺流程 |
2.2.5 过程控制 |
2.2.6 产品外型设计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HEMA-MMA)水凝胶膜最优合成条件 |
2.3.2 P(HEMA-MMA)水凝胶膜成型与工艺稳定性 |
2.3.3 产品外型与模具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材料基本性能 |
3.1 引言 |
3.2 P(HEMA-MMA)膜基本性能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平衡溶胀研究 |
3.3.2 含水率 |
3.3.3 力学性能 |
3.3.4 ATR-FTIR |
3.3.5 表面形貌 |
3.3.6 热稳定性 |
3.3.7 透光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材料理化稳定性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2.1 实验药品 |
4.2.2 仪器和设备 |
4.2.3 理化稳定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完全萃取试验 |
4.3.2 溶出物测试 |
4.3.3 水解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材料生物相容性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法 |
5.2.1 实验药品 |
5.2.2 仪器和设备 |
5.2.3 生物相容性试验及评价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体外细胞毒性 |
5.3.2 急性全身毒性 |
5.3.3 皮内反应 |
5.3.4 皮肤刺激 |
5.3.5 致敏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一、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
1.1.3 手术材料 |
1.1.4体外实验 |
1.1.5 手术步骤 |
1.1.6 研究指标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Healaflow体外实验结果 |
1.2.2 患者一般情况 |
1.2.3 术中情况 |
1.2.4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 |
1.2.5 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
1.2.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1.3 讨论 |
1.4 小结 二、脉络膜上腔填充Healaflow内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方法 |
2.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眼部情况 |
2.2.2 术后主要观察指标 |
2.2.3 并发症 |
2.3 讨论 |
2.3.1 评估Healaflow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
2.3.2 在巩膜外垫压基础上改进为脉络膜上腔垫压的优势体现 |
2.3.3 评估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
2.3.4 对比分析本研究与传统外路手术成功率 |
2.3.5 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手术时间和术后眼压变化 |
2.3.6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
2.3.7 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潜在并发症 |
2.4 小结 三、Healaflow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
3.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
3.1.1 病例基本情况 |
3.1.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PDR治疗 |
3.2.1 病例基本情况 |
3.2.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3 Healaflow应用治疗低眼压 |
3.3.1 病例基本情况 |
3.3.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4 病例总结与讨论 |
3.4.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4.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4.3 Healaflow应用于低眼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3)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仪器索引 |
前言 |
第一部分:Lenstar LS900与A超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比较 |
1.1 引言 |
1.2 资料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统计学方法 |
1.3 结果 |
1.3.1 患者基本情况 |
1.3.2 A超和Lenstar LS900测量所得眼轴的比较 |
1.3.3 A超目标屈光度、LS900目标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三者的比较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伴发白内障患超高度近视者超声乳化术后视觉质量评估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手术过程 |
2.2.3 术后随访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患者视力 |
2.3.2 角膜内皮计数的变化 |
2.3.3 Mara检查 |
2.3.4 屈光参差 |
2.3.5 术中、术后并发症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近视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 |
(4)药物修饰人工晶状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肝素修饰人工晶状体 |
2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修饰人工晶状体 |
3抗代谢药物修饰人工晶状体 |
4全反式维甲酸修饰人工晶状体 |
5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物修饰人工晶状体 |
6人工晶状体表面改性 |
7人工晶状体药物缓释载体的构建 |
(7)纳米TiO2薄膜表面修饰PMMA IOL植入兔眼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纳米 TiO_2 薄膜表面修饰聚甲基丙烯酸甲脂人工晶状体的制备 |
材料与方法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二部分: TiO_2 表面修饰 PMMA 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的相关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
致谢 |
(8)硅凝胶人工晶状体的表面改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研究背景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表面磷脂MPC修饰的硅凝胶IOL的研制及生物学检测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表面亲水后表面疏水的前表面磷脂MPC修饰的新型硅凝胶人工晶状体的研制及体内生物相容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课题创新与展望 |
综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纳米TiO2薄膜修饰PMMA IOL的功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TiO_2/PMMA IOL 影响细胞黏附与生长的体外研究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第二部分: TiO_2/PMMA IOL 影响细菌和血小板黏附与生长的体外研究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表面修饰人工晶体的生物学性状 |
个人简历 |
(10)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的生物学性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表面修饰IOL的应用 |
2 表面修饰IOL的分类 |
2.1 化学改性法 |
2.1.1 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2′-三甲氨乙基磷酸酯 (2-methacryloyloxyethyl phosphocholine-co-n-butyl-methacrylate, MPC) 修饰IOL |
2.1.2 α-烯丙基葡糖苷修饰IOL |
2.2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法 |
2.3 表面修饰法 |
2.4 物理改性法 |
2.4.1 人工晶体表面抛光 |
2.4.2 人工晶体表面设计 |
3 问题与展望 |
四、人工晶状体生物学性状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D]. 梁薇. 深圳大学, 2019(01)
- [2]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D]. 任新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评估[D]. 王军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4]药物修饰人工晶状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J]. 滕贺,张红. 国际眼科杂志, 2013(01)
- [5]眼科植入材料的临床应用及生物相容性[J]. 胡莉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21)
- [6]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7]纳米TiO2薄膜表面修饰PMMA IOL植入兔眼的相关研究[D]. 吴佐全. 福建医科大学, 2010(01)
- [8]硅凝胶人工晶状体的表面改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 黄晓丹. 浙江大学, 2008(09)
- [9]纳米TiO2薄膜修饰PMMA IOL的功能探讨[D]. 蔡利梅. 福建医科大学, 2008(01)
- [10]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的生物学性状[J]. 蔡利梅,翁景宁. 医学综述,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