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西安某高校学生麻疹爆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君[1](2021)在《气象因素对呼吸性传染病的发病分布影响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文中认为前言:呼吸系统传染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造成全球约400万人死亡,在直接医疗费用和间接生产力损失方面给社会经济以及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负担。此外,近年来新兴的呼吸道病毒,例如H5N1禽流感病毒、导致2009年流感大流行新型H1N1病毒以及2019年出现的SARS-Co V-2病毒等,均对全球健康和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流感病毒感染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与14%的急性下呼吸道疾病相关,每年有5-10%的成年人和20-30%的儿童感染流感,导致全球300-500万例严重病例,约100万人死亡。尽管目前针对流感病毒有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由于病毒变异等多种综合因素,每年由于流感病毒感染仍会对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造成重大影响。流感的季节性表明,气象因素可能对其传播具有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年约有340万例与流感相关的门诊病人和8.8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中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根据积温分布,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1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了解我国分布于各温度带省份的流感流行的趋势特征,对从国家层面宏观把握全年流感流行的动态分布,提前部署公共卫生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气象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导致呼吸系统传染病病毒的生存和传播,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气象因素对空气污染物的形成和分布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呼吸系统传染病中的肺炎是全世界儿童最主要的传染性死亡原因,2017年,肺炎导致全球超过80万名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占所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构成比的15%。有研究指出儿童肺炎感染水平不仅与病原体和遗传因素有关,气象和空气污染物也是导致儿童感染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每单位体重的空气吸入量大于成年人,并且鉴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仍然处于发育阶段,使得儿童成为一个对于危险因素暴露更加敏感的人群。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儿童目前对空气污染的暴露是以前几代人未曾经历的,据预测,这一代在生命后期罹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水平将是空前的,肺炎引起的疾病负担可以也应该被预防。因而,探讨气象因素及空气污染物对我国儿童肺炎感染的影响对于人群加强个人防护以及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文简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球范围内实施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和非药物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包括封城、封闭学校、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带口罩、手卫生、公共场所消杀、保持社交距离等。由于新冠与流感一样,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被认为是呼吸液滴,各种NPI的采用目的是大幅度减少人群的接触率,从而减缓病毒的传播,因此,这些针对新冠预防的NPIs措施对其他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传播也起到了相同的遏制作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同处北温带的中国、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和韩国在流感流行模式上是否还呈现出相似的季节性特点?或者说是否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影响力比较大的国际和国内水平的NPIs作用下,以上国家的新冠病例发展趋势是怎样变化的?此外,由于NPIs措施也是防控其它传染病传播的有效途径,在这些措施下,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哪些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降与否、高峰何在、幅度如何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在呼吸性传染病中,流感和新冠都能引发全球大流行,由于其影响规模广泛,波及人口众多,引发了全球学者的广泛研究,为了全面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我们首先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领域的发表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的文献学基础。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全面了解气象因素和NPIs对流感以及COVID-19流行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而为本研究的设计开展提供翔实客观的文献学支撑。通过梳理该研究领域的国家、作者、研究主题以及文献被引情况等信息,并对文献特征进行客观分析,全面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现状及热点问题,所得结论将为本研究下一步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2)通过开展基于省级水平的流感流行模式以及流感流行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解我国分布于各温度带省份的流感流行的趋势特征,对从国家层面宏观把握全年流感流行的动态分布,提前部署公共卫生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NPIs措施对北温带国家新冠和流感流行趋势的影响,辨析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受各国疫情防控政策和NPIs措施影响,同处北温带的中国、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的流感流行季节性特征和流感流行变化趋势,以在新冠和流感同时开展常态化防控的未来给出一定的支撑依据。(3)利用气象因素和大气质量监测指标对中国沈阳地区儿童肺炎发病的影响及建模分析,以探查大气污染物以及气象因素的短期效应与沈阳地区儿童肺炎门诊日就诊人次的相关性。(4)通过比较2009-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2020年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探索NPIs对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的作用大小及其强度。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的研究综合使用Cite Space和R软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来呈现气象因素及NPIs与流感及新冠联合研究领域已发表文献中科学知识的可视化。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获得气象因素及NPIs与流感及新冠联合研究领域的发文趋势,主题演化趋势以及当前研究热点,指导论文其他部分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研究通过利用月平均年度百分比(Monthly annual average percent,MAAP)作为评价流感病毒流行水平的指标,将MAAP之和达到全年75%的最少几个月份作为本年度流感流行期,绘制2005-2016年间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图。通过SPSS软件计算各省气象因素和MAAP的相关性,根据第一部分的文献计量学结果,我们在此处纳入的气象学指标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及降水,进而应用R软件绘制全国逐月流感流行分布图及各省流感MAAP同气象因素趋势图。选取位于北温带的9个国家为代表性研究对象,基于人口密度计算各国的流感发病率,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展示各国2015/16至2019/20流感季流感病例整体及分型毒株的流行趋势,以及2020年1月以来,在WHO和各国代表性卫生事件及NPIs的作用下,不同国家之间流感病例和新冠病例的发病变化趋势。结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NPIs措施,绘制各国新冠疫情发展变化趋势。通过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新冠发病数据的存储和前期处理,插图,涉及到的R包包括ggplot2以及ggpubr等。在文献计量学和第二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第三部分研究选定与气象因素相关性较强中国北方城市沈阳作为研究地点,通过构建基于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探讨环境气象因素对沈阳地区儿童肺炎发病率的影响。在控制住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和周末效应之后,通过模型的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赤池信息准则)数值进行最优模型的选择,构建单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文献计量学分析显示有关NPIs措施的建模研究目前属于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第四部分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模型研究2020年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探索防控措施对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的作用大小及其强度。假定传染病月别发病数据具有一定季节性、周期性和趋势性的时间序列规律。通过传染病的月别历史发病率拟合最优的时间序列模型并预测下一年的传染病发病率。考查模型的准确性,候选模型包括指数平滑和SARIMA模型。结果:文献计量学显示气象因素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发表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而NPIs与流感及新冠的相关性研究在2020年前并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但2020年相关文献发表量呈现出暴发式增长。温度和湿度是气象因素和以流感为代表的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性研究的主要气象学因素。在我国,随着纬度的增加,各地区流感流行的全年集中趋势越显着,流行期相对缩短,流行月份主要集中在冬春季,高纬度地区流感流行强度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较低纬度地区更显着。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四项气象学指标中,气压和各地区流感流行强度呈正相关,除中国南方个别地区,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流感流行强度呈负相关。北温带各国历年流感流行曲线均呈现典型的单峰模式,且都集中在冬春季节流行,人口密度校正后的流感病例数显示美国和加拿大历年的流感流行情况较其他国家严峻。受NPIs的影响,中国2019/20流感季的监测数据从第2周起就开始迅速下降,第9周左右就提前结束了本季流感,其他大部分国家本季流感流行趋势也在第10周左右集中出现下降趋势。中国在一系列严格的NPIs的出台和全民高度配合的下,于3月初就控制住了新冠疫情进展,其他国家的新冠疫情发展在四月初到四月中旬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新冠发病趋势后续又出现不同程度的抬高。由于缺乏各国NPIs开展和执行力度的详细数据,我们选取的代表性公共卫生政策及重要疫情防控事件的发布时间点和各国新冠发病趋势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通过对沈阳地区儿童肺炎发病情况和环境气象因素的建模分析,我们发现单污染物模型中O3对模型的解释力最强,其次是PM2.5和SO2。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O3、平均气温、PM10、平均气压、风速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作为变量纳入到最终的多污染物模型当中。一定数值范围内,O3对儿童肺炎门诊量的效应随着其浓度的上升而变弱,平均气压和日均相对湿度对儿童肺炎门诊量的影响变化不大,风速达到3.5m/s左右时,对门诊量的影响最为显着,PM10则在125μg/m3浓度左右达到最大效应。通过对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发现时间序列模型对大多数病种发病率的拟合效果都比较良好。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与时间序列预测值相比,以飞沫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实际传染病发病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再次为消化道传染病,对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作用最小。结论:(1)温度和湿度是气象与以流感为代表的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研究的主要气象学因素。既往关于NPIs与流感的联合研究并不算多,2020年相关研究迅速增加,并将主题进一步细化,比如手卫生、接触追踪等,此外和NPIs相关的模型研究也形成了新的研究类别,关于NPIs与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建模研究可能将持续其研究热度。(2)据我们了解,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整合十余年的流感病例和气象数据进行的定量分析。通过将病例数据进行MAAP转换,使流感在我国各地区的流行模式更加清晰,这种方法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提供流行期确认的方法参考。选取的北温带9国历年流感流行期均呈单峰流行模式,且集中于在冬春季节高发,受国际及国内NPIs措施作用影响,北温带各国2019/20流感季均提前结束。(3)广义相加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不同环境气象因素条件下,沈阳地区儿童肺炎的发病情况,O3、平均气温、PM10、平均气压、风速、日平均相对湿度、PM2.5以及SO2是对儿童肺炎发病影响比较大的指标。(4)大部分传染病适用于通过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除了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外,应对COVID-19采取的措施对中国经呼吸道、消化道、血源及性传播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防控具有辅助作用。措施对呼吸道传染病作用最大,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再次为消化道传染病,对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作用最小。
刘向东[2](2020)在《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现代化 ——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京津冀地区为例》文中认为
阚庭[3](2018)在《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培训项目的开发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近年来传染病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其威胁着人类健康,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均造成严重危害。医护人员需具备一定应对能力以成功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然而我国医护人员缺乏相应能力和针对性培训。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开发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培训项目,并实施类实验研究,检验培训效果并完善培训项目,为培养应急人才提供资源。研究方法1、构建培训内容框架基于“突发事件生命周期”理论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行动框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初步拟定三级结构的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体系初稿。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修订形成能力体系终稿。2、转化形成培训项目的评估工具参照“应急信息准备问卷”,将能力体系转化形成以自评熟悉度为评分方式的Likert5级评分问卷。便利抽样法从上海市5所三级医院和2所二级医院选取336名医护人员实施问卷预调查。采用项目分析法、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等方法评价问卷信效度。3、开发并论证《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培训项目》以能力体系为内容框架,以“医学课程构建六步法”为指导,融合“成人教育观”的理念,确定培训项目的培训辅助教材、培训模块划分、各模块培训目的、培训方法、培训时间、培训师资、培训设施、培训材料,形成《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培训项目》;并通过专家小组会议法论证修订。4、类实验研究验证培训项目的内容针对性和培训效果根据培训项目的实施要求,制定类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便利抽样法选取51名参与任职培训的医学专业国防生作为培训对象,因资料缺失和未完成培训项目排除6人,最终纳入45人。测量工具包括理论考核试卷、技能考核表、能力调查问卷、满意度调查表。研究结果1、培训内容框架构建结果通过2轮专家咨询,最终修订形成的能力体系包括传染病突发事件“预防能力”、“准备能力”、“救援能力”3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和38个三级条目。2、培训评估工具的信效度结果调查问卷包括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突发事件的救援经历和培训需求、个人资料3个部分,51个条目。预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9%,最终312名医护人员纳入数据分析。各个分问卷和各条目的项目分析决断值均高于3.00,且p值均小于0.001;问卷总内容效度0.87;各分问卷、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0.7570.957;重测信度值0.4480.772,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培训项目具体内容最终形成的培训项目采用“小组化”的培训形式和模块化设计,包括考核和8个培训模块,依次为: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概述、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知识、新发传染病信息获取、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能、传染病突发事件监测及上报、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公共卫生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健康教育、特定情形下的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形成的培训项目资料库包括培训知识手册、技能手册、技能操作视频、授课幻灯片、情景案例脚本及讨论问题、情景案例推演脚本及道具制作要求、健康教育方案设计指导及评分表、理论考核试卷、技能考核标准、培训项目满意度调查表,培训资料采用百度网盘的形式实施共享。4、培训项目类实验研究结果培训后学员理论考核成绩提高44.2±17.77分(p<0.001),各部分知识答题正确率均提高30%以上;技能考核成绩均合格;培训后各能力自评熟悉度得分均高于3分,且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学员对培项目总体满意或非常满意;73.3%(n=33)认为培训项目的内容容易掌握或非常容易掌握;97.8%(n=44)认为培训项目的重点明确或非常明确;64.4%(n=29)认为培训项目的时间安排正合适;97.8%(n=44)认为培训时的气氛活跃或非常活跃;84.1%(n=37)的学员在培训中经常使用或一直使用培训知识手册;95.5%(n=42)认为培训知识手册好用或非常好用;84.4%(n=38)的学员在培训中经常使用或一直使用培训技能手册;93.3%(n=42)认为培训技能手册好用或非常好用。研究结论本研究开发的《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培训项目》可有效提高参训学员的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理论知识、使学员具备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技能、提升学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自评熟悉度。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手册编制具有逻辑性,培训模块设置合理、循序渐进、主题明确,培训方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医护人员的需求。该培训项目为培养应急人才、扩充应急救援队伍提供了全新的培训资源。此外,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体系”突破了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研究领域的现有界限;转化形成的调查问卷信效度良好,可操作性强,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田雨溪[4](2017)在《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天花、脊髓灰质炎被消除之后,麻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下一个亟待消灭的传染病,也是我国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因此,我国特别重视麻疹的消除工作,自建国初期以来,我省麻疹发病率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77年起,由于一些政策的出台和麻疹策略的逐步完善,近些年的发病处于较低且平稳的状态,但是仍偶有年份出现麻疹暴发现象,由此可见,研究近65年的麻疹发病情况及探讨相应地区、时间、人群因素是很有必要的,找到可能引起麻疹暴发的原因,对今后消除麻疹的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对麻疹发病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哪些原因可能引起麻疹的暴发、周期性反复发生和聚集性发病。从而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对今后的策略转变或完善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将吉林省19502015年麻疹病例收集整理起来,麻疹三间分布资料(包括麻疹的地区、时间、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等)收集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吉林省麻疹监测信息与麻疹统计学年鉴,人口基本资料(吉林省常住总人口数)收集自麻疹统计学年鉴。由于统计学年鉴中按照人群分布的数据缺失19501981年的记录,所以仅分析计划免疫时期第二阶段、计划免疫时期第三阶段和免疫规划时期麻疹发病的性别、年龄和职业流行病学特征。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吉林省1950-2015年麻疹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分别分析麻疹发病趋势及发病率、构成比的统计学差异。运用微软电子表格(Microsoft Excel)2010归纳、初步整理分析麻疹疫情数据,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PSS)SPSS16.0统计分析数据,用卡方检验对定性数据资料进行结果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01为差异有显着性。麻疹发病率的计算方法为麻疹发病数与总人口数的比值(/10万);麻疹构成比的计算方法为麻疹阶段发病数与总发病数的比值(×100%)。结果吉林省麻疹发病率变化及特征:19502015年吉林省累计上报麻疹发病数1710557例,其中麻疹自然流行期(19501977年)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4.69%,死亡病例数31078例,其中死亡病例占总死亡数的95.74%,计划免疫前期发病比自然流行期明显下降;计划免疫时期(19782000年)吉林省麻疹发病数下降比较显着,占总发病数4.42%;免疫规划时期(20012015年)麻疹发病数占总发病数0.89%,期间2006年出现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发病率达到最高峰,为17.41/10万;2009年、出现小高峰,报告发病率8.79/10万。随后的2011年、2012年、2013年发病率持续较低,分别为0.08/10万、0.08/10万、0.61/10万,均达到1.00/10万以下,2014年发病呈突然回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上升至11.81/10万。吉林省麻疹地区分布特征:吉林省中部是麻疹发病高发地区。各接种时期高发市(州)主要为长春市与吉林市。各时期麻疹高发地区没有很大变化,总体集中在长春市和吉林市,其次为松原市、四平市。吉林省麻疹时间分布特征:吉林省麻疹高发月份普遍为36月份,即春季高发,呈较明显季节性,36月份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58.62%。吉林省麻疹人群分布特征:麻疹各免疫策略时期男女发病数基本相同,不同时期之间比例也基本没有变化,我省女性发病数普遍比男性偏低。吉林省在各个免疫策略时期的高发年龄段从部分集中在小年龄组逐渐变为分布到小年龄组和青年组。吉林省各时期麻疹高发职业类型基本一致,均为散居儿童和学生,其次是工人、幼托儿童,家政、家务、待业和其它职业。结论(1)吉林省麻疹发病有地区集中性,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中部;(2)季节分布特点明显,发病均发生在36月份;(3)性别分布均为男性高于女性;(4)高发年龄段后移,从计划免疫时期的小年龄组变为免疫规划时期的小年龄和青年组的“双峰式”;(5)散居儿童以及学生是主要的高发人群。
李傅冬[5](2013)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可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别。帮助公共卫生现场处置人员在暴发现场快速科学地识别疫情类别,为疫情处置争取先机,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浙江省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得出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疾病范围。通过查询历史疫情文献、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等方法收集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率等数据。应用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SAS软件完成程序编写。并用3起历史疫情的个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种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93.55%,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1秒;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60.61%,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0秒;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88.73%,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3秒。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输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指标,可计算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概率,并按概率进行排序、输出判别列表,完成疾病分类判别。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较快的分类速度,且在可解释性、伸缩性和稳健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吴頔[6](2013)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频发于高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给大学校园的稳定及和谐社会建构带来了较大冲击。高校稳定对维护国家稳定、实现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探索应对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路径、方法与策略,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高校突发性事件是指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或高校自身等的因素影响,涉及到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突发性群体行为事件。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高校自身的行为逻辑和表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近年来高校群体事件在事件数量、规模、程度、社会影响等维度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征。这种变化和特征是由社会转型、高校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介入是使事件得以有效治理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在介入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理念的强化,如确立“以学生为本”观念、积极引导、不过分强化主客体意识等。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的同时,如改进工作方式、革新工作方法论、提供新素材新内容等,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工作者权威、工作机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此,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借助国内外社会治理理论。分别从前端治理——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中端治理——构建安全阀,后端治理——事后整合等方面对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综合治理与应对。而作为治理主要责任方的高校,应坚持人文性、求实性、效率性、综合协调等原则,在事件前期做好预警,建立科学的信息采集、信息评估、分析决策系统,提高预防能力,通过校园危机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建构信息反应及内容阻断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前预警作用;事件中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引导,及时缓解冲突,建立科学校园应急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处理中的一道“安全阀”;事件后期,高校应当及时整合,完善相关后续工作,防止冲突的再度反复。
刘辉,李艾卓[7](2007)在《2006年丹东地区麻疹15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广泛实施计划免疫的今天,麻疹发病率已明显下降[1],但我院2006年收治153例,发现成人发病比例明显增加,临床表现有所变化。现把我院2006年临床诊断的153例麻疹作一分析,探讨近年麻疹的临床特点。
李燕华,董文琪[8](2004)在《唐山市某高校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文中提出为探讨唐山市某高校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 ,对该校麻疹爆发进行了调查。麻疹爆发于 2 0 0 1年 3月 2 6日~ 4月 2 6日 ,共 2 0例麻疹 ,均为该校学生。患者分 3代出现 ,主要分布在首发病例所在宿舍楼内。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斑丘疹为主 ,仅 8例可见口腔黏膜斑。本起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是 :大学生麻疹爆发少见 ,麻疹发病年龄后移 ,呈典型的局部爆发 ,“代”现象明显 ,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建议在麻疹流行季节对成人发热持续 >3d出疹者应疑为麻疹 ,为防止麻疹在高校内爆发应对新生实施麻疹疫苗接种。
陈仕珠,张晋红,陈鹰军,彭武,张怀香,富爽,雷浦涛[9](2001)在《1999年西安某高校学生麻疹爆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仕珠,张晋红,陈鹰军,彭武,张怀香,富爽,雷浦涛[10](2001)在《西安某高校学生1999年麻疹暴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成人麻疹暴发流行和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 .方法 对患者逐一作流行病学等调查分析、血清抗 -麻疹病毒 (MV ) lg M等检测 .结果 流行持续 33 d,发病 149例 ,均男性 .年龄 19~ 2 3(2 1.4)岁 .发病率占学员总数的4.3% ,其中 1个队 45 .5 % (5 1/ 112 )发病 .149例来自全国 2 3个省、市、自治区 ,6 4.4%来自农村 ,88.5 %为 1996 / 1998从家直接入学 ,3例有麻疹病史 ,2例可疑有麻疹病史 .有、无麻疹疫苗接种史及接种史不详者分别为 2 (1.4% )、19(12 .8% )和12 3(82 .6 % )例 .有典型、不典型皮疹及无皮疹者分别为 5 7(38.3% ) ,44 (2 9.6 % )和 48(32 .2 % )例 ,其急性期血清抗 -MV lg M阳性分别为 31(5 4.4% ) ,2 1(4 7.7% )和 18(37.5 % )例 ,后两者恢复期抗 - MV Ig M91.9%阳性 ,抗 -风疹病毒Ig M均阴性 .抽检有麻疹病史及无皮疹的 2 7例患者急性期血清抗 - MV Ig G阳性分别为 1∶ 2 0 0 2例 (7.4% ) ,1∶ 40 0的18例 (6 6 .7% )和 1∶ 80 0的 7例 (2 5 .9% ) .结论 我国农村和中小城市中存在数目较大的易感麻疹的青年人口 ,其中6 1.7%的患者可能为抗 - MVIg G衰减所致其症状不典型而极易误诊 ;他们亦应是预防接种的重要对象 .
二、1999年西安某高校学生麻疹爆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西安某高校学生麻疹爆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气象因素对呼吸性传染病的发病分布影响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气象因素及非药物干预措施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检索策略 |
2.3 分析工具 |
3 结果 |
3.1 气象因素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结果 |
3.1.1 历年发文趋势 |
3.1.2 各国文献发表及合作情况 |
3.1.3 作者发文量及论文引用网络 |
3.1.4 关键词演化分析 |
3.1.5 高被引文献分析 |
3.2 NPIs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结果 |
3.2.1 历年文献发表趋势 |
3.2.2 各国文献发表及合作情况 |
3.2.3 作者发文量及论文引用网络 |
3.2.4 关键词演化分析 |
3.2.5 高被引文献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以及新冠期间北温带地区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2005-2016年间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 |
2.2.2 新冠期间北温带地区流感流行特征研究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2005-2016年间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 |
3.2 新冠期间北温带地区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3.2.1 2015/16-2019/2020五个流感季各国流感流行趋势 |
3.2.2 2020年COVID-19的流行趋势及国际国内标志性事件与NPIs的实施时间线 |
3.2.3 全球防控新冠疫情背景下,北温带9国流感流行趋势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沈阳市大气污染及气象因素与儿童肺炎门诊人次关联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儿童肺炎门诊数据资料 |
2.2 大气质量监测及气象数据资料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大气污染和气象资料的一般情况 |
3.2 儿童肺炎门诊资料的一般情况 |
3.3 各种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因素数值对儿童肺炎门诊量当日及滞后效应分析 |
3.4 单污染物模型 |
3.5 多污染物模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发病数描述统计 |
3.2 时间序列分析拟合与外推预测 |
3.3 保护率的计算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培训项目的开发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与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构建培训内容框架——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体系 |
一、能力体系初稿的构建 |
二、Delphi专家咨询法修订能力体系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转化形成培训评估工具——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培训项目的开发 |
一、培训项目的初步开发 |
二、专家小组会议修订培训方案 |
三、培训资料库及培训方案 |
四、小结 |
第五部分 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六部分 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参与情况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科研工作参与情况 |
三、学术交流情况 |
四、所获奖励和荣誉 |
致谢 |
(4)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吉林省疫苗免疫策略发展过程 |
1.1.2 吉林省麻疹地理、人群分布特点 |
1.1.3 国内外麻疹流行情况 |
1.1.4 免疫规划及强化免疫定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吉林省疫情资料汇编 |
2.1.2 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系统 |
2.2 麻疹监测 |
2.2.1 监测病例定义 |
2.2.2 监测病例分类 |
2.3 麻疹暴发 |
2.3.1 麻疹暴发定义 |
2.3.2 麻疹暴发疫情 |
2.4 研究方法 |
2.5 消除麻疹方案 |
第3章 结果 |
3.1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
3.1.1 吉林省不同时期地区分布特点 |
3.1.2 吉林省不同时期时间分布特点 |
3.1.3 吉林省不同时期人群分布特点 |
第4章 讨论 |
4.1 吉林省麻疹总体发病率结果分析 |
4.2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地区分布结果分析 |
4.3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季节分布结果分析 |
4.4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人群分布结果分析 |
4.4.1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性别分布结果分析 |
4.4.2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年龄分布结果分析 |
4.4.3 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职业分布结果分析 |
4.5 建议与对策 |
4.5.1 做好麻疹预防接种基础工作 |
4.5.2 适时调整免疫策略 |
4.5.3 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
4.5.4 加强宣传工作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次 |
1 引言 |
1.1 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
1.2 浙江省各类传染病防制现状 |
1.3 浙江省传染病辅助分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确定疾病范围 |
2.2 分类模型设计 |
2.3 数据收集、存储、整理 |
2.4 模型程序编写 |
2.5 模型验证 |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疾病类别 |
3.2 文献数据收集结果 |
3.3 模型验证结果 |
4 讨论 |
4.1 模型性能 |
4.2 贝叶斯分类算法在本研究中应用的优点 |
4.3 相关问题的说明 |
4.4 本研究创新点 |
4.5 今后研究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变量名表 |
附录二 SAS程序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国外研究 |
1.2.2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国内研究 |
1.3 研究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逻辑思路和文本结构 |
1.3.2 关于研究方法的简单说明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的重点 |
2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概念及特点 |
2.1.1 突发性群体事件内涵 |
2.1.2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概念及特点 |
2.1.3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结构分析 |
2.1.4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功能/效应 |
2.1.5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类型 |
2.2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2.2.2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 |
2.3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相关理论 |
2.3.1 “集群行为”理论 |
2.3.2 社会冲突理论 |
2.3.3 治理理论 |
3 基于典型案例的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现状与趋势 |
3.1 典型案例解析 |
3.1.1 对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几点认识 |
3.1.2 案例选择依据及编排逻辑 |
3.1.3 典型案例呈现 |
3.1.4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总体特征 |
3.2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呈网络化发展趋势 |
3.2.1 网络化突发性群体事件成为主要形式 |
3.2.2 网络化突发性群体事件特点及现状 |
3.2.3 网络化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要素和作用条件 |
3.2.4 网络化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发生过程分析 |
4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归因分析 |
4.1 转型社会利益分化带来的价值观冲突 |
4.1.1 转型期社会价值领域的认知矛盾 |
4.1.2 全球化的冲击 |
4.1.3 西方思潮的影响 |
4.2 高校教育理念的错位 |
4.2.1 信任危机: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博弈 |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
4.3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
4.3.1 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均衡 |
4.3.2 学生的自我迷失 |
4.3.3 模仿、从众、去个性化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
4.3.4 学生在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微观特征 |
5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可行性探究 |
5.1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理论可能性 |
5.1.1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重要性 |
5.1.2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
5.1.3 有效介入过程中需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
5.2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现实必然性 |
5.2.1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
5.2.2 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契机 |
6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 |
6.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强化 |
6.1.1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6.1.2 综合治理而并非高校单方面的控制 |
6.1.3 积极引导,加强应对策略 |
6.2 前端治理: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提高预防能力 |
6.2.1 事前预警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分析 |
6.2.2 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 |
6.2.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事前预警作用的方法 |
6.3 中端治理:强化“安全阀”作用 |
6.3.1 事中“安全阀”作用的必要性 |
6.3.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事中“安全阀”作用的措施 |
6.4 后端治理:事后整合,完善后续工作,防止冲突反复 |
6.4.1 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整合”词解 |
6.4.2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整合作用的可能性分析 |
6.4.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事后整合作用的途径 |
6.4.4 形成完善的善后处理机制,加强日常心理健康教育 |
7 结论与展望:在冲突中走向和谐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唐山市某高校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流行时间及防治情况 |
2 地点分布 |
3 发病率 |
4 MV预防接种史和密切接触史 |
5 临床表现 |
讨 论 |
(10)西安某高校学生1999年麻疹暴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流行病学 |
2.3 临床特点 |
2.4 防治经过 |
3 讨论 |
3.1 暴发流行和临床特点 |
3.2 暴发流行的原因 |
3.3 易感人群的保护性处理 |
四、1999年西安某高校学生麻疹爆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象因素对呼吸性传染病的发病分布影响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D]. 李艳君.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现代化 ——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京津冀地区为例[D]. 刘向东. 天津大学, 2020
- [3]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培训项目的开发与评价[D]. 阚庭.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4]吉林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田雨溪. 吉林大学, 2017(10)
- [5]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D]. 李傅冬. 浙江大学, 2013(03)
- [6]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研究[D]. 吴頔.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7]2006年丹东地区麻疹153例临床分析[J]. 刘辉,李艾卓. 中国医药导报, 2007(14)
- [8]唐山市某高校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J]. 李燕华,董文琪. 中国计划免疫, 2004(01)
- [9]1999年西安某高校学生麻疹爆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 陈仕珠,张晋红,陈鹰军,彭武,张怀香,富爽,雷浦涛. 肝脏, 2001(S1)
- [10]西安某高校学生1999年麻疹暴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 陈仕珠,张晋红,陈鹰军,彭武,张怀香,富爽,雷浦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