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采购:“阳光下的交易”将全面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宇[1](2017)在《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各项改革纷纷列入政府正式议程。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这意味着我国经过多年探索的公车改革将全面启动,再掀新一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高潮。从制度本身入手,对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改革,是理性政府必然的选择,也是使得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一种策略。在这个时间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对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以为理论实践上提供参考依据,而且对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对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行研究。笔者整理收集了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相关资料,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对已有改革政策进行考量和剖析,探寻公务用车制度现存的问题。本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使用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基于现存问题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各种约束性条件进行分类剖析。在非正式制约、正式制约、路径依赖、交易费用、制度实施这五方面深入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思想教育突破滞后的非正式约束;设立并完善正式约束实现激励;创新驱动发展打破路径依赖;明晰产权控制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优化制度设计提升执行和监督的效果。
董晖[2](2014)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自建立之初走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问题,沉重的财政负担、公务用车超标、公务用车私用现象不断加剧,公务用车制度逐渐成为社会上人们诟病的对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党政机关从中央到地方都曾不断努力进行着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往往都无疾而终,公务用车制度先前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的同时,在改革中又积攒了一些新问题,新老问题聚集在一起,共同成为新一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公务用车”角度出发,介绍了古代中国“公务用车”的问题以及政治家的改革,延伸至新中国后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通过对安徽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的研究,发现安徽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公务用车本身的问题、公务用车制度的问题、公务用车制度运行下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这标志着中国自上而下被称为“最彻底”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开始推进。这场改革里提出的“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改革重点将有效的解决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公务用车及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以供后继研究者作为参考。关于公务用车自身的问题。公车属“公”,但是在实际的公务用车配备与使用过程中,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把公车的属性悄悄转化为“私”。本文从“破窗理论”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发现这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缺乏自律的表现,要确保中央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成效,既需要外边制度的保证,还需要内在自律的约束,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因此,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同时需要加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学习,转变工作作风,从思想上解决公务用车的属性、公车私用、单位小金库、抵触改革等等问题。关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存在公务活动分类不明确的问题,本文借鉴管理学上的办公事务活动分类把党政机关的公务活动也进行了相应分类,使得在公务用车使用上有了一个标杆。为保证改革的效果,建立完善的群众监督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让群众便于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乐于监督的四个方面有效建立了群众监督机制。为减少改革中的阻力,适当的车补是必然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补也会不断提高的,那么如何在不引起社会矛盾又能保证党政机关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合理提高车补就会成为党政机关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地市的GDP增长率,得出了安徽省各地市的车补提高具体标准。同样是改革中的阻力,多余的司机安置与公务用车处置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借鉴国有企业下岗的方式,适当发放补贴,适当的转岗,做好了多余司机的安置工作;在多余公务用车处置上,本论文认为应阳光公开的处置,以免引起新的社会关注。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一场革命,在这个革命过程中,党中央下发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是纲领,加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建设是关键,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证,建立健全的改革制度是动力。
朱莉[3](2005)在《试论信息化时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若干问题》文中认为本文从政府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出发,有选择地论述了马克思.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梅奥的行为主义组织理论,巴纳德的组织系统观点,帕森斯的系统组织观点以及权变组织观点,阐发出“当代政府组织理论是不断吸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时共进的一种创新理论体系”的结论。进而得出在信息化时代下研究“电子政务”这种新的政府管理方法的意义所在。接着,用客观中肯的态度和视角介绍了电子政务的概念、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电子政务给中国政府公共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及引发的新问题作了全面的介绍。期望能让读者对电子政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最后展望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和基本建设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电子政务也不例外。在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即重点论述了电子政务对中国公共管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和应用添砖加瓦。
李韬[4](2004)在《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研究——以行政法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在我国正方兴未艾,因为它们不仅是市民社会的基础性力量,同时也是政府失败、市场失灵和合同失效的有效替代。或许正由于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转型时期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人们给予了太高的期望,使得社会中介组织变得有些性质不明、身份难辨。为了弥补法学研究的这一缺憾,为了给正在被政府侵权的社会中介组织和正在被社会中介组织侵权的相对人一个合理的解释,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法律救济渠道,本文拟从行政法角度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而贯穿始终的是关于社会中介组织在行政法中的法律地位研究及个中缘由的探讨。因为在笔者看来,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国家(政府)与社会或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中介,其性质的双重性是现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廓清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的不同角色,适时、相应地探讨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并在个案中予以个别化分析,乃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和重中之重。本文站在充分肯定和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应纳入行政法调整范畴的立场上,重点针对在我国出现纠纷较多的村委会、居委会、足协、公立高等学校等组织,运用多学科知识,从社会中介组织的内涵外延、特征、类型、功能、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及享有的公共权力入手,以行政法为视角,探析社会中介组织在现代行政法中的法律地位。全文共五万余言,分四部分。 一、社会中介组织概述,主要目的在于较为准确地界定社会中介组织,并厘清它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为之后的探讨打好基础;分析社会中介组织的五个特征:中介性、自治性、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职能性质的双重性和公益性;概括社会中介组织的类型,具体包括行业组织、基层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监督市场活动的主体、公证和仲裁机构、一部分公共事业单位和一部分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他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团体;介绍社会中介组织介入公共服务领域的理论支持与成功经验,提出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与完善必然与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息息相关;最后对社会中介组织在行政法中的机能作了分析。 二、作为行政主体的社会中介组织,主要分析社会中介组织作为一类行政主体的角色及缘由,这是本文的核心。作者由一个问题链入手,从问题链的末端展开讨论,首先探讨一个日前颇为热门的话题——行政、公共行政、国家公共行政和社会公共行政,赞成将公共行政分为国家公共行政和社会公共行政的观点;其次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公共行政和私行政之间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分,这实际上也是关于“公共管理职能”及“公共权力”实质性标准的探讨,中间涉及对传统公务说、行为性质判断说、公共职能说的讨论与比较分析,进而作出了一个最不坏的选择:以公共利益为中心,案例为半径的多元标准说,并以此为墓础,设计了社会中介组织谱系图;再次,分析了社会中介组织公共管理权的权力来源,包括外部途径和内部途径两个渠道,并作了关于传统“行政主体”范式的一点思考;最后,厘清社会中介组织三个重要的公共管理权一一章程、规约制定权、纪律处分权及准司法权. 三、作为才侧冲理相对幼州洽中介组织.首先认为由于社会中介组织的一洲禺然性缺陷和两个必然性缺陷决定了政府有必要管理社会中介组织;其次分析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具体管理模式,并对“横向双重管理、纵向分级管理模式”进行评价,提出应按照“立法先行、管理紧随、司法在后”的互动模式协调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实现“双重登记制一登记备案制一追惩制”的过渡,于现阶段实行登记备案制,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审批、验资评估、资格认证和人员登记方面也要进行相应改革。 四、作为才诚诉讼一访.当事人的社会中介组织.墓于社会中介组织可能成为行政主体或行政管理相对人,首先分析社会中介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而成为行政诉讼原告时的情况,提出社会中介组织既可以因不服具体行政行为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为公共利益或其成员利益提起公益诉讼或行政诉讼,但须满足一些条件;其次在考察我国现行立法、理论及现实的基础上,探讨社会中介组织如何成为行政诉讼被告,并结合具体案例子以分析.
王剑瑛[5](2000)在《政府采购:“阳光下的交易”将全面启动》文中指出
二、政府采购:“阳光下的交易”将全面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采购:“阳光下的交易”将全面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文献述评 |
1.5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公务用车制度 |
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1 本研究中人类行为的假定 |
2.2.2 非正式约束 |
2.2.3 正式约束 |
2.2.4 路径依赖 |
2.2.5 交易费用 |
2.2.6 产权 |
3 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描述 |
3.1 改革过程 |
3.2 主要做法 |
3.2.1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
3.2.2 妥善安置车辆和司勤人员 |
3.2.3 发放车改补贴 |
3.2.4 完善公务用车管理的规章制度 |
3.3 基本成效 |
3.3.1 有效降低公共财政支出 |
3.3.2 规范透明政务运行 |
4 改革的难点及理论分析 |
4.1 仍然存在“官轿”思想:非正式约束形成思维定势 |
4.2 缺乏成文规章制度:正式约束缺位 |
4.3 车补与行政级别挂钩: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4.4 部分人参与的渐进式改革:产权改革受交易费用影响 |
4.5 执行和监督困境:交易费用的博弈 |
5 提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效果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思想教育突破滞后的非正式约束 |
5.2 设立并完善正式约束实现激励 |
5.3 创新驱动发展打破路径依赖 |
5.4 明晰产权控制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
5.5 优化制度设计提升执行和监督的效果 |
6 结语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2章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2.1 古代公务用车制度的形成及发展 |
2.2 现代我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的形成及发展 |
2.3 安徽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状况 |
第3章 现行公务用车制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公务用车本身的问题 |
3.2 传统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 公务用车制度运行下存在的问题 |
3.4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的主要阻力 |
第4章 如何有效推进我国党政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
4.1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方式探索 |
4.2 有效推进我国公车制度改革的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试论信息化时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政府组织理论与电子政务概述 |
第一节 政府组织理论的演进 |
一、科学管理时期马克思.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
二、行为主义组织理论 |
三、系统组织学派 |
第二节 电子政务概念分析 |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 |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概念比较 |
三、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概念比较 |
第三节 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与应用范围 |
一、G to G模式 |
二、G to E模式 |
三、G to B模式 |
四、G to C模式 |
第四节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电子政务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
第一节 促进政府组织机构的重组 |
第二节 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
第三节 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服务质量 |
第四节 促使政府获得公民的认同 |
第五节 促进政府行政价值观的更新 |
第六节 增强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水平 |
第七节 推动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
第八节 有利于加大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 |
第九节 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
第三章 电子政务引发的公共管理新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安全问题 |
第二节 标准问题 |
第三节 电子政务对人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 |
一、电子政务向公务员发起挑战 |
二、对公民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
第四节 信息鸿沟、数字鸿沟问题 |
第五节 电子政务引发的政府流程再造问题 |
一、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
二、实施政府流程再造的必然性 |
三、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策略 |
第四章 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展望 |
第二节 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电子政务的建设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研究——以行政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社会中介组织概述 |
(一) 社会中介组织的界定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
(二) 社会中介组织的特征 |
(三) 社会中介组织的类型 |
(四) 社会中介组织介入公共服务领域的理念支持 |
(五) 社会中介组织在行政法的机能分析 |
二、 作为行政主体的社会中介组织 |
(一) 行政、公共行政、国家公共行政和社会公共行政 |
(二) 公共行政和私行政之间的界分标准 |
(三) 一个最不坏的选择:以公共利益为中心,案例为半径的多元标准说 |
(四) 社会中介组织公共管理权的权力来源 |
(五) 关于传统“行政主体”范式的一点思考 |
(六) 社会中介组织的公共管理权 |
三、 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社会中介组织 |
(一) 政府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的必要性分析 |
(二) 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具体管理模式及评价 |
四、 作为行政诉讼一方当事人的社会中介组织 |
(一) 社会中介组织作为行政诉讼中的原告 |
(二) 社会中介组织作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 |
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政府采购:“阳光下的交易”将全面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D]. 刘彩宇.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D]. 董晖. 安徽大学, 2014(03)
- [3]试论信息化时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若干问题[D]. 朱莉. 武汉科技大学, 2005(01)
- [4]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研究——以行政法为视角[D]. 李韬. 西南政法大学, 2004(04)
- [5]政府采购:“阳光下的交易”将全面启动[J]. 王剑瑛. 浙江财税与会计, 2000(01)
标签:公务用车论文; 电子政务论文; 党政机关论文;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