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知识》创刊七十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王翰晨[1](2021)在《《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慧[2](2021)在《从《香港华字日报》(1872-1874)看中国人眼中的日本“文明开化”》文中指出“文明开化”是指日本明治初年(1872~1874)各领域以吸收西欧文明为特征的社会风潮或思潮。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后,中国赴日使臣、文人增多,留下大量反映日本“文明开化”社会风貌的记录。同时,这一时期传播能力更强的大众传媒报纸陆续出现,推动了信息传播。本研究围绕早期中文报纸中关于日本在“文明开化”高潮期(1873-1875)社会各领域的报道,展开讨论。一般认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人头脑中将日本看成“蕞尔小国”这一观念。但事实上在日本“文明开化”出现的初期,已经有中国的有识之士显露出对日评价的观念转变。《香港华字日报》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二份中文报纸,创刊于1872年,该时期与“文明开化”高潮期基本重合,其“中外新闻”栏刊载大量涉日报道,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对日认识,是补充了解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通过报纸传播日本“文明开化”情况的重要史料。本研究采用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的媒介与社会理论、跨文化研究理论,选取现存该报报道中与“文明开化”高潮期重合的内容,分析该报对日本不同领域变革消息的报道情况、评价态度,结合香港当地、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分析该报关注相关内容的原因,并通过对比同时期赴日文人或驻日使臣的游记、笔记、诗歌等材料,分析该报相关报道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独特影响。序言论述了研究缘起、先行研究成果、材料基础及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并基于先行研究成果,明确了《香港华字日报》中关于日本“文明开化”内容的研究价值。第一章是论文的序言,梳理《香港华字日报》办报和编辑成员的历史背景,从涉日报道在该报中所占比重的数量来看,与日本有关的报道在该报海外消息数量占比从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其中与“文明开化”的消息最多,来源广泛,颇具时效性。第二~四章具体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三个角度关注了日本在金融工业领域出现的变革、明治天皇以身示范支持“文明开化”的政治外交活动、及中日两国的留学政策、社会风俗受到“西洋事物”影响出现差异等内容。第五章分析了《香港华字日报》关于日本“文明开化”的认识独特性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通过对比同时期代表性中国人留下关于日本“文明开化”的游记等记录,可以看到《香港华字日报》关于金融、天皇行动、教育改革、医院卫生等方面的报道,在19世纪70年代颇具新意,为读者了解“明治维新”提供新信息。同时,该报对不同领域变化的评价,也对近代晚清经济、政治、医疗教育等社会改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以上推论和分析可以看出,《香港华字日报》为早期中文报纸的成熟提供雏形,该报中的涉日报道对中日异文化接触产生影响。《香港华字日报》的创刊宗旨、编辑原则、内容分类及版面设计等内容为早期中文报纸的创办提供模本。该报关于日本“文明开化”的报道内容有利于促进读者扩大视野,以多元视角进一步理解、接受异文化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罗洁[3](2021)在《《世界知识》:读懂世界,从这里开始》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知识》是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国际形势和普及国际知识的刊物之一,是中国出版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最悠久的刊物之一。到今年秋天,《世界知识》就创刊87周年了。《世界知识》是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国际形势和普及国际知识的刊物之一,是中国出版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最悠久的刊物之一。
陈婷[4](2020)在《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热情高度迸发的一段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救国与报国之道,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示了舆论的锋芒,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萧一山等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经世》系列刊物于1937年1月15日在南京创刊。该刊在动荡的时局中受战火影响六易报馆,因人员迁播数易主编,勉励支撑八年,到1945年5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6卷74期,发表文章600余篇。《经世》的作者群体集中了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他们积极向政府与社会建言献策,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等发表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言论,是抗战时期一份富有代表性却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经世》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八年间虽然经历了报馆地址、主编和发刊形式数次变更,每个阶段刊物的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但始终秉持“提倡经世学说,发扬民族文化,提倡科学运动,建设近代国家”的宗旨,经世济民的情怀一以贯之。这反映在《经世》面向中国民众驳斥日本侵华的谬论,宣传持久与彻底抗战,树立国民抗战必胜信心的抗战宣传;面向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包括经济上对诸如统制经济、战费筹集和后方建设等问题的讨论,政治上对抗战时期宪政问题的评论与推动;在外交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日本及美英等国政策和动向的观察。本文主要以国家图书馆藏的《经世》系列报刊缩微文献为主体材料,结合《大公报》、《独立评论》、《益世报》等数种同时代报刊,围绕全面抗战高潮到来前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日本持续侵华的深入和中国蓄力与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救国方略,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创办报刊舆论救国的传统,同时梳理出《经世》的创办和沿革过程,立足《经世》作者群体的抗战宣传、《经世》对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宪政运动的建言献策,《经世》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以萧一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揭示其在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历史贡献。
赵琳琳[5](2020)在《《新动向》与汪伪政权的青年宣传研究》文中认为1941年2月,汪伪政府统一了沦陷区以民间组织为名义的诸多东亚联盟团体,并将合并而成的东亚联盟运动称为伪“国民党”领导的“国民运动”,南京地区的东亚联盟协会转而成为东亚联盟运动下的南京分会。4月,南京分会的《新动向》以“指导青年思想与行动”的名义创刊,成为汪伪东亚联盟运动内惟一以沦陷区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本文的论述由此展开。1941年的东亚联盟运动如火如荼,《新动向》也因势进入火热的宣传之中。创刊之初的《新动向》首先构建东亚联盟运动与青年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沦陷区青年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排解沦陷区广泛的苦闷情愫。试图“拉近”与青年间距离的同时,引入德意日的青年训练经验,以备控制沦陷区青年群体。1942年前后,新国民运动以精神与物质建设共存的“国民运动”形象出现,与东亚联盟这一“国民运动”之间关系模糊,分工不明。新国民运动开展之后,东亚联盟的运动声势逐渐低沉,《新动向》转而参与到为新国民运动造势的舆论宣传之中。同年7月汪伪将两运动的关系进行“一内一外”的厘定,将东亚联盟运动定性为“对外之团结”。但这一定义看似明确,实则仍旧模糊。以《新动向》的视角来看,东亚联盟运动虽不以“国民运动”为名,却行“国民运动”之实。两运动最终未能实现一元化,反而增添了汪伪集结民心的难度。把握五四运动的纪念权,是汪伪政权笼络青年的重要方式之一。《新动向》与沦陷区广泛的舆论群体共同炮制了这一五四纪念活动。1939年大民会以“救国不当,亡国有余”为题拉开五四纪念的帷幕,汪伪还都后这一纪念逐渐升温,将五四所涵盖的政治符号进行剥离、添新与重塑。1942年纪念遭遇爆冷,1943年汪伪转而切断“青年节”与“五四”之间的关联,赋予青年节新的内涵,这一做法不仅暗示伪政权对五四话语权的放弃,对五四纪念符号争夺的失败,也体现《新动向》对沦陷区青年控制之难。纵观《新动向》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一份自1941年坚持至战争结束的刊物,《新动向》不仅是呈现汪伪青年宣传这一过程的极佳映射,同时也重现了汪伪东亚联盟跌宕起伏的运动过程。
李萌萌[6](2020)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涉苏宣传报道研究》文中认为土地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破裂之后,中共尝试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重要历史阶段。为寻求政权存在的合理性,利用报刊宣传塑造中共形象,建构革命话语权。在1927年至1937年间,中共创办多种党报,其中涉苏报道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涉苏宣传导向不断转变。其转变原因与中共时下政治诉求和革命需要相联系,通过对中共不同报刊中涉苏报道进行分析,凸显新闻宣传与政治诉求的互推互动,折射中共新闻宣传系统的构建历程与独立探索革道路的具体实践。本文以时间线索为基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重点,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涉苏宣传报道的背景。简要介绍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血腥镇压。报刊的编委成员大多由政要担任,中共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打击,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中共报刊被迫“改头换面”秘密发行,新闻宣传系统一度瘫痪。而国际反苏反共势力高涨,中共革命步履维艰。第二章土地革命初期中共涉苏宣传的途径。阐述中共通过《布尔塞维克》《红旗》系列报刊及《上海报》的出版发行,重建新闻宣传系统,重构革命话语权。亦是在涉苏宣传过程中寻求共产国际的支援,以凸显中共存在的合理性。涉苏宣传成为在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打压下中共革命队伍重建的支点。在此章节重点阐述《红旗》系列报刊中,中共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充分动员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也是学习外来知识与自身实践融会贯通的表现。第三章苏维埃共和国江西时期中共的涉苏宣传趋向。在此章中分为三小节,梳理中共机关报《红色中华》涉苏宣传报道,第一节揭示宣扬苏联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是由于苏维埃政权初建之际根基不稳,以此来震慑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呼吁抗日,借苏联之势保卫苏维埃政权的目的;第二节主要论述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尝试苏维埃地区建设实践,以及报道苏区建设的实践成果。第三节总结《红色中华》报涉苏宣传的特点及影响。第四章苏维埃共和国陕北时期中共涉苏宣传的转变。长征之后《红色中华》涉苏宣传出现明显转变。在第一节中介绍《红色中华》涉苏宣传报道设置转变的表现、宣传内容的转变、宣传趋向转变原因。第二节重点阐述民族危机加深的大背景下,改版后的《新中华报》在“西安事变”之后,宣传内容的变化凸显抗战背景下涉苏宣传与政治诉求紧密相联。基于中共报刊涉苏报道的分析与研究,分析中共如何将自身发展、政治动员、革命诉求贯穿新闻宣传之中,通过涉苏报道内容、报道数量、报道动态、报道方向转变折射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由借势发展到独立自主的转变,而报刊的延续发展也为中共新闻宣传导向积累经验。
张文涛[7](2020)在《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中东地区毗邻欧洲,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加之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西方列强争夺的目标。在欧洲殖民扩张过程中,中东地区被纳入欧洲国家发起建立的国际组织体系中,从而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交通运输、通信联络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便利。中东地区虽然被动地加入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客观上中东地区也成为国际组织最早的诞生地之一。近代以来,中东地区历次重大事件都与国际组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的创立为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国际关系争端等新思路。二战即将结束时,中东地区率先建立了区域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随着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以及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开始在中东国际舞台上出现,在调解阿以冲突,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促进中东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国际组织也与中东地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东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组织极为活跃的地区。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选题以国际组织联合会(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UIA)发布的《国际组织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为工具,以22个阿拉伯国家加上土耳其、伊朗、以色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等5个中东地区国家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国际组织年鉴》中正式注册的69862个国际组织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犹太”、“锡安”等关键词及27个国家与其首都为注册地进行检索,梳理出976个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同时,本研究对与国际组织相关的档案、文献、文集、专着、论文、网站、报道等材料进行整理,梳理出中东区域以外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的活动情况,整体研究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并对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特点和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及文献附录等四部分组成,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和分布情况,论述了在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欧洲国际组织的影响和中东民族国际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过程以及国际组织的主要类型,陈述了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活动现状。本研究按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两大类别,根据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从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四个维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分类研究。论文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以来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分别阐释了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国际联盟、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深度参与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平、教育、文化等事务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欧洲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洲联盟等中东区域以外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中东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等中东区域内国际组织在中东追求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作用。论文第三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东区域治理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大量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事务,成为中东国家和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实施区域治理,解决中东问题的有力助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与政府开展合作的同时,也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在民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与政府产生分歧,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对国际非政府组织采取严格控制政策,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的发展遇到瓶颈。论文第四章总结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特点,并对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治理体系,在中东国际事务中作用明显。中东区域以外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的制度更加完善,方法更为规范,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则呈现出矛盾复杂化,难以形成合力的特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区域治理方面,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结论部分是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认为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地区治理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国际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国际组织虽然在协调和解决中东各种问题和复杂矛盾的效能方面还不明显,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中东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的文献及附录部分列出了976个在国际组织联合会正式注册的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名单,读者和相关研究者可以按照国家查询不同国际组织建立的时间及总部的位置,有助于提供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整体面貌和具体信息。附录部分还提供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英文缩写及重大相关活动时间,有益于为以后有关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积累资料。
余英[8](2020)在《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交评论》是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紧密联系并受其影响,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创办的政论性杂志。杂志创刊于1932年6月20日,至1937年7月15日终刊,共出版发行9卷共55期,其创刊旨在宣传政府外交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对政府外交展开评论和建言,它记录着20世纪30年代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内政外交的一段真实历史。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体史料《外交评论》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其刊载的外交报道及评论为中心,考察政府外交政策及社会舆论反映,并借此展现1930年代中国外交复杂多变的艰难历程,进而丰富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介绍《外交评论》的基本情况,从杂志创刊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入手,分析刊物的办刊宗旨、作者群体和基本特点;二是对杂志刊载的评论、论着、译述、专载、外交文件、外交时论选、书报介绍与批评、通讯等各栏目内容中所呈现的外交观念、批评与建言等作归纳性研究;三是研究《外交评论》作为与外交部密切相关的政论性刊物所独有的主要特征,以及在宣传政府外交政策、提高民众外交智识和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四是作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外交评论》对外交观念近代化和中国外交提供的启示和经验教训。论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选题动因、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共八章,第一章从杂志创办的背景、宗旨、编辑发行和作者群体等方面考察杂志的概况,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一个认知基础;第二章主要归纳杂志诸多评论文章中呈现出来的主动外交的积极态度、扞卫国家民族安全的基本原则和以利害关系为考量的政策取向,综合论述《外交评论》努力维护国权的外交观;第三章重点考察《外交评论》基于国民政府外交力量不足所提出的增强国家实力、整理外交机能和重视文化外交等推进外交建设的主张;第四章主要梳理《外交评论》对风行于1930年代的法西斯主义的介述和解析,考察当时社会舆论对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国家的认知与评价,阐述知识分子群体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对法西斯集权政治的基本认同;第五、六章主要探析《外交评论》对国际格局形势的全面考察和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评价,撰稿人群体对“攘外必先安内”“国联外交”等外交政策的舆论回应和对国际盟友的分析判断,呈现出杂志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呼应态度;中日交涉是当时的外交重点和难点问题,《外交评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日方针政策的考察与建言,一方面,撰稿人与外交部在原则上同声共气,另一方面,在批评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措置欠当”的同时,提出多种外交建议供政府参考;第七章主要探讨《外交评论》提出的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展示外交界和学术界在废约低潮时期对不平等条约的关注,以及提出的较为理性的修废约方式和手段;第八章将《外交评论》与《国民外交杂志》这两份创刊时间相同、名称相近的杂志作基本比较,对《外交评论》的刊物性质与思想内容特点、作用影响和局限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外交评论》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宣传员”、集权统治的“维护人”、近代国际观念和外交知识的“传播者”、社会政治变化的“映射镜”,归纳其在局部抗战时期所特有的地位和在外交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刘显忠[9](2019)在《中国的苏联历史研究七十年》文中认为俄罗斯是世界上的大国,也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与中国山水相连。中俄两国交往历史悠久,如果以明朝万历年间裴特林使华作为中俄外交往来的开始,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交往历史。早在清朝就有了对俄罗斯的研究和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中国与苏联的特殊关系,我国对苏联史的研究还是比较重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苏联史研究,既受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也受苏联及俄罗斯本国对苏联史研究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的苏联史研究也因中苏外交关系的变化及苏联解体而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为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到苏联解体为第二个阶段;苏联解体后是第三阶段。
肖溪[10](2019)在《米谷艺术生涯若干问题考论》文中认为米谷是二十世纪极富盛名的漫画家之一。漫画史书和艺术文集中有大量涉及米谷生平创作,代表着作、风格特点、艺术构思等众多方面的介绍和评议,但对米谷生平创作的部分史实仍存在争议。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米谷艺术生涯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原始资料,民国时期报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相互印证,对米谷艺术创作生涯有争议的材料进行考辩。其次,美术史家对米谷漫画生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经历的介绍大多集中香港时期和解放后主编《漫画》月刊时期,对其早年的艺术作品的及艺术活动的记载乏善可陈,通过对米谷艺术生涯重要活动的再梳理,对米谷漫画生涯的三个重要史实进行补充。再次,在其他学者关于米谷艺术分期的研究的基础上,从漫画受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出发,提出新的分期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米谷漫画的艺术。
二、《世界知识》创刊七十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知识》创刊七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2)从《香港华字日报》(1872-1874)看中国人眼中的日本“文明开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香港华字日报》及其中的涉日报道 |
第一节 创办背景与编辑团队 |
第二节 报道原则与日本有关内容分析 |
第二章 日本在经济领域呈现“文明开化”的报道 |
第一节 金融改革 |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与工业 |
第三章 日本在政治领域呈现“文明开化”的报道 |
第一节 军事制度 |
第二节 天皇活动 |
第三节 外交策略 |
第四章 日本在社会生活领域呈现“文明开化”的报道 |
第一节 教育文字改革 |
第二节 公共卫生医疗系统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第五章 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一节 同时期中国人涉日的代表性记录及特点 |
第二节 相关报道对晚清社会变革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3)《世界知识》:读懂世界,从这里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
抗战后复刊到新中国成立 |
奉中央指示迁到北京 |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 |
(4)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经世》创办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持续深化 |
一、日军进侵华北与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
二、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华北危局 |
第二节 中国的蓄力与抗战 |
一、中国军民局部的自发抗战 |
二、一二九爱国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
三、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和解 |
第三节 经世思想与近代文人论政 |
一、经世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
二、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
第二章 《经世》概览 |
第一节 《经世》的创办和沿革 |
一、萧一山其人 |
二、《经世》的创办 |
三、《经世》的沿革 |
第二节 《经世》的选题与稿件情况 |
一、《经世》的选题 |
二、稿件与栏目 |
第三节 《经世》作者群 |
一、从“文化重镇”河南大学说起 |
二、《经世》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
第三章 《经世》对中国民众的抗战宣传 |
第一节 驳斥日本侵华谬论 |
一、日本侵华谬论 |
二、用事实揭穿日本侵略战争本质 |
三、从国际法角度揭露日军暴行 |
第二节 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
一、由民族精神谈抗战必胜 |
二、树立蒋介石权威,强化抗战领导 |
三、颂扬前线战果与抗日英雄 |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到底与持久抗战 |
一、呼吁全民团结抗战到底 |
二、宣传持久抗战 |
第四章 《经世》对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 |
第一节 《经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 |
一、力主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
二、战费筹集需增税和举债 |
三、后方开发与经济建设 |
第二节 《经世》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讨论 |
一、对宪政基本概念的理解 |
二、围绕国民参政会的讨论 |
第五章 《经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应对 |
第一节 争取中立国支持抗战 |
一、日本是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的敌人 |
二、呼吁美英等国由中立转向援华作战 |
第二节 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
一、日本经济难以支撑旷日战争 |
二、侵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无穷灾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 |
附录Ⅱ.《经世》系列报刊目录 |
《经世》半月刊 |
《经世》战时特刊 |
《经世》季刊 |
《经世》月刊 |
附录 Ⅲ.《经世》系列报刊影印件 |
后记 |
(5)《新动向》与汪伪政权的青年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学界研究状况 |
(一) 汪伪政权的青年教化问题研究 |
(二) 汪伪的东亚联盟运动研究 |
(三) 汪伪的新国民运动研究 |
三、论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四、概念界定与说明 |
五、研究方法与主要资料 |
第一章 :东亚联盟与《新动向》 |
一、中日东亚联盟运动的接洽 |
二、《新动向》创刊之时代背景 |
三、《新动向》的编者及作者群 |
四、《新动向》的定位、栏目及内容 |
第二章 :初期的青年宣传与青训经验的引入 |
一、东亚联盟的“青年”气息 |
二、对青年切身问题的关注与“解答” |
(一) 对青年苦闷情愫的关注 |
(二) 对青年受教育问题的关注 |
(三) 对“青年领导者”的鞭策 |
三、对德意日青训经验的初步关注 |
第三章 :“亲历”走向“旁观”的《新动向》 |
一、加入“大东亚战争”的舆论队伍 |
二、对新国民运动的观察 |
(一) 对新国民运动的建言献策 |
(二) 青年宣传的内在理路 |
(三) 东亚联盟与新国民运动的“内外”关系 |
三、《新动向》笔下的南京青年训练 |
第四章: 《新动向》与汪伪的五四诠释 |
一、一笔抹煞:大民会口中之“滑稽武剧” |
二、“去伪存真”:1941年汪伪的五四纪念 |
(一) 对于五四“反日”因素的消磨 |
(二) 对于青年力量的关注 |
(三)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间的承继 |
三、移花接木:“新五四运动”的托出 |
四、无疾而终:沦陷区的青年节始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动向》刊文目录一览 |
致谢 |
(6)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涉苏宣传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学术史综述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涉苏宣传报道的背景 |
1.1 涉苏宣传原因及国民党的镇压 |
1.2 国际反苏与反共情绪的日益高涨 |
2 土地革命初期中共涉苏宣传的途径 |
2.1 《布尔塞维克》及革命宣传系统的构建 |
2.1.1 《布尔塞维克》创刊与宣传系统的重建 |
2.1.2 共产国际的指示与革命斗争的继续 |
2.1.3 对革命前途的思考与争辩 |
2.2 《红旗》系列报刊涉苏报道与工人运动的展开 |
2.2.1 工人运动革命理论的探索 |
2.2.2 工人运动的引导 |
2.2.3 工人运动的社会价值 |
2.3 《上海报》中涉苏宣传的趋向 |
2.3.1 全面报道:引导“中东路事件”舆论 |
2.3.2 持续集中报道:引导舆论,固化事件影响 |
2.3.3 对比报道: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反差 |
3 苏维埃共和国江西时期中共的涉苏宣传趋向 |
3.1 政权保卫需求下的涉苏宣传 |
3.1.1 政权初建的“借势”需要 |
3.1.2 “九一八事变”后的“借势”需要 |
3.2 政权建设需求下的涉苏宣传 |
3.2.1 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
3.2.2 尝试苏区建设实践 |
3.3 《红色中华》涉苏宣传的特点及影响 |
3.3.1 《红色中华》涉苏宣传的特点 |
3.3.2 《红色中华》涉苏报道的影响 |
4 苏维埃共和国陕北时期中共涉苏宣传的转变 |
4.1 长征后《红色中华》报涉苏宣传的变化 |
4.1.1 报刊涉苏宣传变化的表现 |
4.1.2 长征后《红色中华》宣传内容的转变 |
4.1.3 《红色中华》宣传趋向转变的原因 |
4.2 改版后的《新中华报》宣传方向的变化 |
4.2.1 抗战背景下的革命宣传需要 |
4.2.2 涉苏宣传内容分析 |
4.2.3 《新中华报》的革命宣传导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及分布 |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 |
二、欧洲国际组织的延伸 |
三、中东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
四、国际会议及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制度日臻成熟 |
第二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类型与分布 |
一、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 |
二、中东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在中东的分支机构 |
四、中东区域内国际非政府组织 |
五、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的分布 |
小结 |
第二章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一节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历程 |
一、19 世纪初至“一战”前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萌生 |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三、“二战”后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 |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一、国际联盟、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在中东地区的活动 |
二、不结盟运动与中东 |
三、伊斯兰合作组织与中东 |
四、世界贸易组织与中东 |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一、中东区域外政府间国际组织 |
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 |
小结 |
第三章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 |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
一、宗教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
二、欧洲国际非政府组织理念的传入 |
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影响 |
四、现代化的冲击 |
五、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整合 |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
一、与政府联系密切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显着 |
二、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众多 |
三、人权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举步维艰 |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
一、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占据主导地位 |
二、行业协会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快速增长 |
三、民主政治类国际非政府组织举步维艰 |
小结 |
第四章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和成效 |
第一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已形成庞大的治理体系 |
二、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体系中“一枝独秀” |
三、经济社会领域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的新方向 |
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表现突出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杂乱无章 |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区域治理中的严峻挑战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成效评价 |
一、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中地位突出 |
二、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分布不均、效果差异较大 |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方法日臻完善 |
四、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难成合力 |
五、国际组织成为国家利益角逐的平台 |
六、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动因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应时而生的《外交评论》 |
第一节 创办背景 |
第二节 办刊宗旨 |
第三节 编辑发行 |
第四节 办刊栏目和作者群体 |
第二章 努力维护国权的外交观 |
第一节 主动外交的积极态度 |
第二节 扞卫国家民族安全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以利害关系为考量的政策取向 |
第三章 推进外交建设的主张 |
第一节 增强国家实力 |
第二节 整理外交机能 |
第三节 重视文化外交 |
第四章 介述与解析法西斯主义 |
第一节 何为法西斯主义 |
第二节 对法西斯主义国家的评价 |
第三节 独裁统治是法西斯主义之实质 |
第四节 引发战争是独裁统治之趋势 |
第五章 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呼应 |
第一节 应和“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 |
第二节 争取国际盟友 |
第三节 积极推介国联 |
第四节 对国联外交从“希望到失望”的无奈应答 |
第六章 对日方针政策的考察与建言 |
第一节 揭露日本外交野心 |
第二节 批评对日外交“措置欠当” |
第三节 建议对日外交的几种方案 |
第四节 “敌乎?友乎?”传递中日外交新宣示 |
第七章 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 |
第一节 废约进程的戛然变奏 |
第二节 条约特权的重点关注 |
第三节 修废方式的理性思考 |
第四节 修废主张的特点、影响及局限 |
第八章 对《外交评论》的基本评价 |
第一节 刊物性质与思想内容的特点 |
第二节 作用与影响 |
第三节 局限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1932-1937 年《外交评论》目录列表 |
后记 |
(10)米谷艺术生涯若干问题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课题研究意义 |
2、课题研究现状 |
3、本文的研究问题及框架 |
二、关于米谷早年漫画创作的若干史实考析 |
1、漫画作品《夜上海》的史实考析 |
2、米谷参加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的创作考析 |
3、米谷1936年-1937 年发表漫画数量的考证 |
4、米谷的时事讽刺漫画创作始于何时的考辩 |
5、关于米谷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身份的考察 |
6、米谷何时为《文萃》《民主》《群众》等党的进步报刊创作的考辩 |
三、关于米谷漫画生涯的重要史实补阙 |
1、关于米谷参加鲁艺两周年纪念会美术展览的史实 |
2、关于米谷参加鲁艺美术工厂首届展览会的史实 |
3、补充米谷40年代中期的五篇艺术文章 |
四、米谷创作生涯的艺术分期探究 |
1、关于现有几种分期观点的述评 |
2、新分期的节点及依据 |
五、结语 |
附录一 米谷年表 |
附录二 米谷作品及着述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世界知识》创刊七十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D]. 王翰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从《香港华字日报》(1872-1874)看中国人眼中的日本“文明开化”[D]. 杨慧.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世界知识》:读懂世界,从这里开始[J]. 罗洁. 全国新书目, 2021(03)
- [4]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D]. 陈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动向》与汪伪政权的青年宣传研究[D]. 赵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涉苏宣传报道研究[D]. 李萌萌. 辽宁大学, 2020(05)
- [7]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D]. 张文涛. 西北大学, 2020(07)
- [8]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D]. 余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9]中国的苏联历史研究七十年[J]. 刘显忠. 世界历史评论, 2019(03)
- [10]米谷艺术生涯若干问题考论[D]. 肖溪.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