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回用在湿法磷酸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废水回用在湿法磷酸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湿法磷酸生产污水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薇[1](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指出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刘冰[2](2020)在《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晶化母液的资源化及产品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是甲醇制烯烃反应中重要的催化剂。SAPO-34晶化母液是在水热法制备SAPO-34分子筛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废液,其主要成分为水、模板剂(三乙胺)、铝源(Al2O3)、磷源(磷酸)、硅源(SiO2)及残留的SAPO-34分子筛。母液的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原料浪费,所以有必要对母液进行循环利用。目前对于SAPO-34母液回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母液循环法合成SAPO-34分子筛,而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中,一方面回收母液中的三乙胺(TEA),利用无机元素制备絮凝剂,将制备的絮凝剂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另一方面利用母液制备SAPO-34分子筛,将其作为载体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NO反应中,并进一步提出一种过硫酸铵协同催化臭氧氧化的同时脱硫脱硝新工艺。具体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分馏法回收SAPO-34母液中的三乙胺,利用剩余的无机元素制备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结果表明分馏法回收了母液中80.5%的三乙胺,残留三乙胺经过水洗溶出,之后利用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将其分解。在絮凝剂的制备过程中,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出最佳制备条件:[P]/[Al]和[OH]/[Al]的摩尔比分别为0.25和1.05,反应温度85℃。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的主要组成元素为Al、O、P、Na和S,且形成了无定形聚合物。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时,聚磷硫酸铝的最佳投加量为40 mg·L-1,浊度、COD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9.3%、79.7%和72.6%。此外,聚磷硫酸铝的最佳投加量比聚合氯化铝低20 mg·L-1。(2)以SAPO-34母液为实验对象,考察了[SiO2]/[Al2O3]摩尔比、[TEA]/[Al2O3]摩尔比和晶化时间对SAPO-34分子筛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配比为Al2O3:P2O5:SiO2:TEA=1.00:1.00:0.16:3.00时,在200℃条件下,反应6 h合成出相对结晶程度较高,平均粒径为2-3 μm的SAPO-34分子筛。将合成的SAPO-34与一种商品级SAPO-34进行对比,发现合成的SAPO-34比表面积更大,晶粒的尺寸更小,而且拥有更多的中强酸中心。在甲醇制低碳烯烃反应中,合成SAPO-34分子筛的催化寿命为商品级SAPO-34催化寿命的2.2倍。(3)以自制的SAPO-34分子筛为载体,制备了 FeOx/SAPO-34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NO反应中。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是:NH4+/SAPO-34在0.05 mol·L-1的硝酸铁溶液中反应15 h。利用电子顺磁共振等技术研究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氧空位是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并检测到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生成。考察了[O3]/[NO]摩尔比、停留时间、水蒸气体积分数和SO2的浓度对NO氧化率的影响,在最佳反应条件下NO的氧化率达到55.0%。反应50 h后,NO氧化率仅下降了 10.2%,表明FeOx/SAPO-34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水抗硫性。(4)提出了一种过硫酸铵协同催化臭氧氧化同时脱除燃煤烟气中SO2和NOx的方法。氧化反应后的气体全部通入氨水/过硫酸铵混合溶液中,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吸收剂的pH为9.0,过硫酸铵的浓度为0.20 mol·L-1,氨水体积分数为0.8%,反应温度15℃,吸收剂体积为150 mL,NO的转化率和SO2的吸收率分别达到92.6%和100.0%。研究了同时脱硫脱硝中的化学反应:当溶液的pH范围为7.0-9.0时,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发挥主要的氧化作用;而pH低于7.0时,臭氧和过硫酸铵起氧化作用。吸收液经过10次的同时脱硫脱硝,反应产物可以制备出含氮量为24.5%的复合肥料。

刘慧丽[3](2020)在《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新能源汽车因环保而生,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效益来之不易。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进入2020年,我国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规模化退役期。动力电池所带来的能源、资源以及经济等多方面效益不可估量,且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实打实的朝阳产业,但是由于动力电池整体产业链回收政策缺乏,市场运转模式并未稳定,市面上的动力电池种类复杂不一,普遍采用的处理技术不具有所有电池处理的适配性且高精尖端的技术不成熟,加之企业成本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之前的付出前功尽弃。基于以上现状,可以说,只要有一条成熟的绿色供应链的回收体系,废旧动力电池这颗“定时炸弹”便可以完全转化成为“城市矿产”。因此,研究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问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的回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为六章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展开研究。第一章整体交代研究的背景意义、新能源动力汽车及电池发展现状、研究内容、方法路线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梳理美、日、德和我国动力电池法律法规发展演变历程,对比分析存在问题,总结对我国启示,提出了我国未来法律法规发展建议;第三章从产业链角度分析,首先梳理梯次利用政策和关键性技术,然后介绍再生利用的预处理过程、分离提取过程和产品制备过程,并对每个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每个过程的不足和发展方向,最后佐以典型企业的处理过程进行实际论证;第四章则是通过介绍美、日、德和我国现有的回收模式,分析比较我国已有回收模式,加之典型企业回收模式的介绍,总结适合我国实际运行的回收模式;第五章立足理论,总结前面几章内容,提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存在问题和现状后,构架符合我国的“1+3”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分析了关键性环节,并对以汽车经销商为回收主体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进行说明;第六章高度概括本论文的结论,提出存在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

李林蔚[4](2019)在《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日渐枯竭,利用有限的资源持续发展经济,是全球工业的努力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磷化工业的精细化发展,并使美国、摩洛哥和中国逐渐成为精细磷化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中国磷矿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球磷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大国,同时具备磷化工业发展的多产联合平台,这些都为中国未来成为全球磷化工的中心奠定了优质坚实的基础。面对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际化、精细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是中国当代磷化工业的发展方向。作为资源型工业的传统磷化工业,其生产发展主要依托生产基地开采的丰富磷矿资源。近十多年来,中国磷化工业迅猛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环境污染、磷化技术的创新升级受阻和产能过剩等问题。磷化工业的生产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地“降本增效”是实现磷化工业突破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磷化工业曾不断引入不同的科学管理发展的生产理念,在“一带一路”的国际背景下和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经济形势,以精益思想为基础的精益生产方式在生产成本控制环节取得重大成效。然而,中国磷化工业仍然避免不了受传统成本控制的影响或者未能全面融合应用精益生产。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归纳总结国内外精益生产、精益成本管理以及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然后结合精益生产和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进行分析研究。C磷化公司近年来一直倡导精益思想,推行精益生产方式,采用一些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先进管理方法,生产成本控制得到了明显有效的改善。然而,受传统生产成本控制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及磷化工业特殊性质的制约,C磷化公司生产成本控制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本文研究比较C磷化公司采用精益生产前后主要磷化产品生产成本构成的变化,总结C磷化公司应用精益生产的部分先进管理方法进行生产成本控制的初步成效,结合C磷化公司的行业特性、生产方式及生产工艺流程,从直接原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以及设备运行管理方面分析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现状,指出其目前存在如下问题: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基层人员精益意识薄弱,现场管理水平低;生产单耗有待降低,设备管理有待改善;生产技术仍需不断改进创新。最后提出完善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措施: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副产品的经济效益;塑造精益生产文化,精益7S现场管理;加强设备保养,实行全员生产维护;优化工艺流程,提升磷化技术。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C磷化公司“降本增效”,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可以为磷化工业乃至其他传统资源型化工业应用精益生产成本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玉洋[5](2018)在《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价值与风险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车用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和报废量将与日俱增。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会达到20万吨的规模。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出货量持续增长。动力电池定向循环可生产高能量密度、高压实、高倍率的动力电池材料,不仅能为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还可减少因开采原矿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动力电池定向循环利用的技术与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邦普公司是国内废旧电池循环利用的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的高科技项目——废旧电池的循环利用。首先,本文以湖南邦普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内部资源与能力以及项目实施的条件。其次,本文介绍了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的基本情况,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该项目的投资价值。再次,本文阐述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并详细说明了应对这些风险而采取的措施,以保障该项目的顺利进行。本文的研究基于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的实际情况,希望能给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的投资与工作开展带来指导性意义。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给同行业动力电池企业的项目投资与风险控制带来了借鉴意义。

朱飞武,吴有丽,项双龙[6](2018)在《氟硅酸钠及湿法磷酸生产污水在稀磷酸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将浓密机沉降后w(H2O)33%的磷矿浆脱水处理至w(H2O)13%,之后用氟硅酸钠及湿法磷酸生产污水将磷矿浆重新调浆至w(H2O)33%,经预混反应后用于稀磷酸生产。该技术直接减少磨矿装置新鲜工业水消耗量164 m3/h,消耗氟硅酸钠及湿法磷酸生产污水111.02 m3/h,提高了磷矿转化率及洗涤率,磷石膏残磷值降低约0.2%。

马鸿文,刘昶江,苏双青,孙华,刘梅堂[7](2017)在《中国磷资源与磷化工可持续发展》文中提出人类活动对磷元素的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磷矿石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4.6%,且正面临P2O5品位贫化、磷化工过程伴生稀土和氟资源浪费严重、副产磷石膏大量堆存污染环境以及地表水体磷污染等问题。今后一段时间内,二水物硫酸法仍将是湿法磷酸的主流工艺。磷矿伴生稀土和氟的高效回收利用,对于稀土产业和氟化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关键在于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研发新的回收利用技术。磷化工过程实现硫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核心在于突破磷石膏制硫酸关键技术。磷石膏转铵法制硫酸技术实现规模化工程应用,可有效解决中国硫资源短缺问题,根除磷石膏大量堆存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将显着减少硫铁矿、石灰石等一次资源开采和温室气体CO2排放。硅酸钙晶种法回收污水中的磷,进而加工为磷酸、磷肥等产品,则为减少一次磷资源消耗、实现磷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可能。以污水磷回收制取磷酸二氢钾技术为例,表明污水磷回收和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对中国磷资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潜在价值。

张自学[8](2016)在《连续生产氟硅酸钠的工艺改进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硅酸钠,化学式为Na2SiF6,是一种在工业、农业和建筑业等很多行业都有着广泛应用的化工产品。以Na2SiF6作为原料或添加剂,可以用作皮革和木材防腐剂、建筑吸湿剂和凝固剂、农业杀虫剂等。氟硅酸钠产品主要采用湿法磷酸副产氟硅酸作为原料来生产,一直都采用间歇式生产工艺,但这种工艺存在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只适合于小规模、作坊式生产等问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氟硅酸钠连续生产工艺装置,但由于这种工艺仍然采用单级结晶器(合成槽)来进行连续性生产,无法避免生成大量的细小晶体,且晶体不易长大,存在结晶固相与母液或洗液进行液固分离时,沉降或离心摔干困难,产品纯度低,结晶小,比表面积大,贮存、运输过程中容易结块的问题,还存在尾气、废水处理困难以及原料收率低、消耗高、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本论文针对国内现有的大型、连续性氟硅酸钠生产装置与生产工艺上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了大量基础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简易结晶装置中,研究了硫酸钠和氟硅酸生成氟硅酸钠的结晶动力学过程。当停留时间恒定时,通过改变氟硅酸浓度,研究了氟硅酸浓度对晶体的成核速率B0与生长速率G、晶浆悬浮密度MT的影响,得到了该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为B0=3.29 × 10-4G0.63MT0.95。当氟硅酸浓度恒定时,通过改变停留时间,研究了停留时间对以上三个参数的影响,得到了该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为B0=1.95 × 10-3G1.08MT1.47。其次,在间歇式结晶装置中,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研究了氟硅酸与硫酸钠的浓度、盐过量比例、结晶反应温度、时间、搅拌速度、是否添加晶种、结晶器结构以及加料位置等对结晶产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1.7%的氟硅酸和24%的硫酸钠为原料,在硫酸钠的添加量为其理论化学计量量的120%的条件下,采用300r/min的搅拌速度、41℃的反应温度和60min的反应时间,将原料的添加位置为氟硅酸在导流筒底部、硫酸钠在导流筒上部、循环母液位置在导流筒和结晶器壁之间的中间位置,在上述条件下得到的氟硅酸钠晶体不仅纯度符合要求,而且粒度大、粒径分布均匀。此外,实验还表明,采用DTB结晶器得到的产品在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上更有优势,而且以硫酸钠代替氯化钠为原料制备氟硅酸钠,可以得到形状较好、颗粒度大的氟硅酸钠晶体,从而证明了用硫酸钠作为生产氟硅酸钠产品原料的优越性。然后模拟氟硅酸钠多级连续生产工艺,在单级结晶器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级连续生产工艺,增加了多个养晶槽,开展了连续性试验。结果表明,当三级反应结晶槽的搅拌速度比设置为6:3:1,并对结晶器和养晶槽进行保温的基础上,保持其他工艺参数与间歇式反应结晶的工艺参数相同,用实验设计的多级反应结晶器、连续生产工艺得到的氟硅酸钠晶体,在各方面都优于最适条件下用单级反应结晶器得到的产品,而且在连续生产工艺中,用硫酸钠代替氯化钠为原料制备氟硅酸钠也是可行的。最后,在连续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氟硅酸钠多级反应结晶连续生产工艺放大方案,理论上可以解决现有连续生产氟硅酸钠工艺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能为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大型、单级反应结晶器、连续性氟硅酸钠生产装置的技术改造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余安[9](2014)在《150kt/a磷酸一铵装置中和浓缩工序改造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拥有450kt/a的磷酸一铵生产装置及其配套的硫酸生产装置,其中磷酸一铵生产装置由1套150kt/a的粒状磷酸一铵和2套150kt/a粉状磷酸一铵的生产装置组成。公司磷矿主要来源于湖北保康,生产的湿法磷酸浓度在18%左右(以P2O5%计),以料浆法磷铵生产工艺得到的磷酸一铵产品规格主要为10-45-0。但随着磷矿资源的开发以及磷矿品味的降低,湿法磷酸浓度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影响产品规格的同时加大了生产消耗。本论文旨在料浆法磷铵生产工艺基础上,对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和浓缩工序的主要技术指标中和度、蒸汽及其他热能利用、工艺管线及常见生产问题、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工艺改造与优化。料浆法磷铵工艺各生产环节中,中和浓缩工序的生产控制很是关键,对其进行优化改造很有必要。本课题主要优化内容有:(一)技术指标中和度的优化。旨在分析磷矿中铁、铝、镁等杂质成分的含量,探究铁、铝、镁等杂质在氨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对氨化料浆中和度及产品规格的影响程度;(二)Ⅰ效蒸汽冷凝水余热回收,蒸汽节能优化。主要是回收Ⅰ效蒸汽冷凝水余热并用于磷铵生产过程中,达到减少蒸汽或烟煤消耗的目的;(三)中和料浆过料系统优化。针对生产中频繁的清理过料管道,影响系统开车率。分别从反应器与Ⅱ效闪蒸室料浆浓度、温差、过料开口位置及液体静压力影响等四方面来分析料浆输送不顺畅的原因,并通过改造与优化来延长管道的清理周期,减少停车几率;(四)生产废水的循环利用。磷铵系统中水平衡是生产的一大难点,废水的消化处理是关键。本论文旨在分析料浆法磷铵生产工艺中大量过剩的凉水塔循环水对生产的影响,并通过改造与优化实现磷铵凉水塔废水的合理消化处理,确保生产系统的用水平衡。课题实践中对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磷矿来源、配矿处理、品位及杂质含量测定,湿法磷酸生产、料浆法氨化中和等环节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通过理论工艺计算及ph-中和度关系曲线试验,来详细阐述杂质组分对中和度及产品规格的影响;通过Ⅰ效蒸汽冷凝水的水温监测、水量统计,设计合理生产布局,充分利用蒸汽冷凝水余热;通过各闪蒸系统的布置、氨化磷铵料浆的相关特性,寻找便畅的输送线路以延长管道清理周期;通过磷铵凉水塔循环水的产水量、车间用水点及周边布置,做到各环节的合理消化处理,维系生产系统内的用水封闭循环。最终实现150kt/a磷铵生产装置中和浓缩工序改造与优化的目的。

贾丽娟[10](2013)在《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业有机固体废物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7.24亿t,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多达27亿t,这些有机废弃物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我国每年产生的有机废物中蕴涵的N、P、K贮量分别达到3.Ox107t、2.5x107t和2.8x107t,在农业上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运用合理技术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对节约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洱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洱海北部流域是洱海的主要补水流域,也是大理市农业和养殖业的主要集中地,长期以来,洱海北部流域农业和养殖业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洱海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本论文以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控制为主要目的,以农村有机固体废物中氮磷的环境影响和控制对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管理及处理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输出系数模型构建理念,结合生命周期评价和层次分析法,以氮磷在农村生产活动中的流动分析为主线,建立了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元素流分析模型(ORSOWARE, Organic Solid Waste Research)。ORSOWARE模型共有152个输入项,507个参数,模型所有节点均设置平衡项,用热力学第三定律—质量平衡方程验算各节点输入输出的平衡。采用ORSOWARE模型,计算了2008年洱海北部流域内农业有机固体废物中氮磷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洱海北部流域内由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排放到大气、水体内的氮、磷污染物总量分别为899.22吨、33.38吨;洱海北部流域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消费过程从外界摄入氮、磷元素量分别为1232.51吨、234.69吨;系统对外界输送氮、磷元素量分别为1434.3吨、193.11吨,人口增长带来的元素沉积量分别为氮2.05吨、磷0.684吨;系统氮亏损203.84吨,磷盈余70.90吨:氮磷物料衡算平衡率达83%以上。在处置效率方面,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的表象利用量高,但是现有的利用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氮磷引起的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潜势为847.51吨PO43-eq,农村畜禽粪便直排控制是富营养化控制的关键因素;有机固体废物氮素类气体温室气体贡献0.35吨CO2-eq,有机固体废物的直接还田和各种粪便的堆沤、贮存过程以及种植秸秆的露天焚烧是流域温室气体控制的关键因素。针对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本论文提出“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思路,在模型中选择了收集-堆肥一体化技术、户用沼气强化技术、中温太阳能沼气发酵技术、食用菌基质化利用技术以及有机肥生产技术。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技术后,在洱海北部流域固体废物收集率达80%的条件下,由固体废物造成的水体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氮、磷削减量分别为2101.15t/a、124.17t/a,削减率分别达80%以上:堆肥化技术改进后比改进前NH3排放量减少50%,户用沼气池比原沼气池排放NH3减少70.04%,沼气发酵工程改进后实现减排NH3为92.17%。考虑环境、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利用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优选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中有机固体废物控制最佳实用技术,结果表明应以户用沼气池、户用堆肥推广为主,大中型工程依次考虑基质化工程、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厂。本论文提出了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体系与规范,并在洱海北部流域内以示范工程的形式得以实施。示范工程实施以后,由有机固体废物氮磷引起的水体污染减排氮9.35吨、磷0.6吨,氮磷减排率分别达到了92.48%和81.08%;对氮素类温室气体减排了26.89吨,减排率达到70.8%。示范工程采用的各项技术减排效果良好,正常稳定运行。现场示范工程运行效果与ORSOWARE模型模拟结果一致,证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示范工程实施的基础上,本论文还形成了易于推广、经济实用的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体系与规范。本文所提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体系方案及相关规范有效削减了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面源污染负荷,保障了各项示范工程长期有效运行,最终实现了示范区污染减排、环境改善的总体目标。

二、湿法磷酸生产污水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法磷酸生产污水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科学问题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论文框架
2.研究综述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2.1.1.磷流定量核算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2.3.1.资源化技术
        2.3.2.技术评估方法
    2.4.小结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3.1.系统边界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3.2.1.P-WAM框架
        3.2.2.核算原则
        3.2.3.流核算方法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3.4.数据来源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4.2.4.畜禽养殖(AH)
        4.2.5.水产养殖(AQ)
        4.2.6.农产品加工(AP)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4.4.本章小结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5.2.1.磷汇
        5.2.2.磷源
    5.3.结果验证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5.5.本章小结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6.1.1.预测模型框架
        6.1.2.情景设定
        6.1.3.变量预测
    6.2.预测结果分析
        6.2.1.总量结果
        6.2.2.分系统结果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6.2.4.预测模型验证
    6.3.本章小结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7.2.2.多目标决策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晶化母液的资源化及产品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APO-34分子筛晶化母液的产生及特点
        1.1.2 SAPO-34分子筛晶化母液的综合利用现状
    1.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及其研究概况
        1.2.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分类
        1.2.2 混凝机理
        1.2.3 复合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 SAPO-34分子筛的合成与研究现状
        1.3.1 SAPO-34的合成及影响因素
        1.3.2 SAPO-34的应用
    1.4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4.1 燃煤烟气的排放现状及危害
        1.4.2 NO_x的脱除
        1.4.3 SO_2的脱除
        1.4.4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4.5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法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利用晶化母液制备絮凝剂技术及其混凝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2.2.2 工艺流程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2.5 产物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APO-34分子筛晶化母液的预处理
        2.3.2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制备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3.3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结构
        2.3.4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2.3.5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在实际城市生活污水上的应用
        2.3.6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的生产成本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利用晶化母液制备SAPO-34分子筛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3.2.2 SAPO-34分子筛的合成
        3.2.3 SAPO-34分子筛的表征
        3.2.4 SAPO-34分子筛应用于MTO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利用母液合成SAPO-34分子筛
        3.3.2 合成的SAPO-34与商品级SAPO-34物化性质的对比
        3.3.3 合成的SAPO-34分子筛与商品级SAPO-34催化活性的对比
        3.3.4 SAPO-34的生产成本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FeO_x/SAPO-34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NO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分析方法
        4.2.4 催化剂组成及性质表征
        4.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制备方法的筛选
        4.3.2 不同金属氧化物的筛选
        4.3.3 制备条件对FeO_x/SAPO-34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4 催化臭氧氧化NO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3.5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氧化NO效率的影响
        4.3.6 催化机理的研究
        4.3.7 FeO_x/SAPO-34催化剂的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5 催化臭氧氧化结合NH_3/(NH_4)_2S_2O_8溶液脱硫脱硝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5.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液相吸收剂的筛选
        5.3.2 操作条件对NO转化率的影响
        5.3.3 同时脱硫脱硝的机理分析
        5.3.4 复合肥料的制备及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1.2.1 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1.2.2 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新能源动力电池法律法规研究
    2.1 国外法律法规研究
        2.1.1 美国
        2.1.2 日本
        2.1.3 德国
    2.2 我国法律法规发展
        2.2.1 研发蓄力阶段政策
        2.2.2 产业化转化阶段政策
        2.2.3 加大推广阶段政策
    2.3 我国动力电池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2.4 经验借鉴和小结
第三章 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处理技术研究
    3.1 动力电池处理技术产业链
        3.1.1 动力电池产业链分析
        3.1.2 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比较分析
    3.2 梯次利用研究分析
        3.2.1 梯次利用政策
        3.2.2 梯次利用概述和关键性技术
        3.2.3 国内外市场应用
    3.3 再生利用技术研究
        3.3.1 预处理过程
        3.3.2 分离提取过程
        3.3.3 产品制备过程
    3.4 典型企业的处理过程
        3.4.1 国外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过程
        3.4.2 国内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过程
    3.5 小结
第四章 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
    4.1 国外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德国
    4.2 我国回收模式现状
        4.2.1 梯次利用模式
        4.2.2 生产商为主体
        4.2.3 汽车经销商为主体
        4.2.4 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主体
        4.2.5 第三方企业为主体
    4.3 四种回收模式比较和分析
    4.4 典型企业回收模式
    4.5 小结
第五章 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整体分析
    5.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5.1.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5.1.2 产品生命周期
        5.1.3 逆向物流
        5.1.4 博弈论
        5.1.5 循环经济
        5.1.6 绿色供应链
    5.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5.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5.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5.2.3 文献研究总结
    5.3 基于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建设分析
        5.3.1 我国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现状及问题
        5.3.2 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建设
        5.3.3 关键阶段中的分析说明
    5.4 案例分析——以汽车经销商为主体的整体回收体系运行说明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6.3 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精益生产理论
    2.2 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理论
3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初步成效
    3.1 C磷化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组织架构
    3.2 C磷化公司主要产品及其生产成本构成
        3.2.1 生产工艺流程
        3.2.2 主要产品生产成本构成
    3.3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初步成效
4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4.1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现状
        4.1.1 直接材料成本控制现状
        4.1.2 直接人工成本控制现状
        4.1.3 制造费用控制现状
        4.1.4 设备运行及管理现状
    4.2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4.2.1 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
        4.2.2 基层人员精益意识薄弱,现场管理水平较低
        4.2.3 生产单耗有待降低,设备管理有待改善
        4.2.4 生产技术仍需不断改进创新
5 完善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措施
    5.1 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副产品的经济效益
    5.2 塑造精益生产文化,精益7S现场管理
        5.2.1 健全精益生产组织结构,塑造精益生产文化
        5.2.2 精益7S现场管理
    5.3 加强设备保养,实行全员生产维护
    5.4 优化工艺流程,提升磷化技术
6 总结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价值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动力电池回收资源利用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创新研究现状及评述
        1.2.3 动力电池回收项目风险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2.1 湖南邦普公司概况
        2.1.1 湖南邦普公司基本情况
        2.1.2 湖南邦普公司经营财务情况
    2.2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概况
        2.2.1 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业务
        2.2.2 项目基本情况
        2.2.3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3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外部环境分析
        2.3.1 政策环境分析
        2.3.2 经济环境分析
        2.3.3 技术环境分析
        2.3.4 社会环境分析
    2.4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项目内部环境分析
        2.4.1 技术能力
        2.4.2 生产工艺
        2.4.3 市场销售
        2.4.4 运营管理
        2.4.5 人力与资本
    2.5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实施条件分析
        2.5.1 自然环境情况
        2.5.2 技术条件
        2.5.3 营销条件
        2.5.4 产能条件
第3章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价值分析
    3.1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经济价值
        3.1.1 项目投资概况
        3.1.2 营业收入结构
        3.1.3 项目成本分析
        3.1.4 项目盈利模式
        3.1.5 项目税收分析
        3.1.6 投资收益分析
        3.1.7 现目现金流量分析
        3.1.8 现目投资回收期分析
    3.2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社会价值
        3.2.1 创造税收增加就业机会
        3.2.2 落实电池回收责任
        3.2.3 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3.2.4 优化行业结构调整
    3.3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生态价值
        3.3.1 减轻环境污染
        3.3.2 避免矿产过度开采
        3.3.3 推动下游产业链发展
第4章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风险分析
    4.1 政策风险
        4.1.1 环保政策变化风险
        4.1.2 税收优惠政策变化风险
    4.2 技术风险
    4.3 市场风险
        4.3.1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4.3.2 产品滞销风险
        4.3.3 营销环境变化风险
    4.4 运营风险
    4.5 财务风险
        4.5.1 应收款帐风险
        4.5.2 净资产收益率下降风险
        4.5.3 融资不当风险
第5章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实施与风险应对措施
    5.1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实施
        5.1.1 项目实施目标
        5.1.2 项目实施步骤
    5.2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5.2.1 政策风险应对措施
        5.2.2 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5.2.3 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5.2.4 运营风险应对措施
        5.2.5 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氟硅酸钠及湿法磷酸生产污水在稀磷酸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技术方案
    1.1 项目建设内容
    1.2 装置工艺流程
2 工业化效果
3 结论

(7)中国磷资源与磷化工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磷元素生物地球化学
2 中国磷资源及利用
3 中国磷化工现状
    3.1 湿法磷酸工艺
    3.2 热法磷酸工艺
    3.3 磷酸工艺总评
4 中国磷化工面临挑战
    4.1 伴生资源利用
    4.2 磷石膏资源化
5 磷化工可持续发展
    5.1 伴生资源回收利用
        5.1.1 稀土及氟资源
        5.1.2 磷石膏资源
    5.2 污水磷回收利用
6 结论

(8)连续生产氟硅酸钠的工艺改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提出背景
    1.2 氟硅酸钠及其生产原料性质
        1.2.1 氟硅酸
        1.2.2 硫酸钠和氯化钠
        1.2.3 氟硅酸钠
    1.3 结晶理论和装置
        1.3.1 溶液过饱和度与介稳区宽度
        1.3.2 晶体成核动力学理论
        1.3.3 晶体生长动力学分析
        1.3.4 结晶操作方法和控制
        1.3.5 结晶设备
    1.4 现有氟硅酸钠生产工艺及存在问题
        1.4.1 氟硅酸钠的生产方法
        1.4.2 间歇式生产工艺
        1.4.3 现阶段的连续式生产工艺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原料和产品的测定方法和指标
    2.1 氟硅酸浓度的测定方法
    2.2 氟硅酸含量的测定
    2.3 氟硅酸钠含量的测定方法
    2.4 氟硅酸钠纯度和粒度的测试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氟硅酸钠结晶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的优化
    3.1 主要试剂与材料
    3.2 氟硅酸钠溶解度和介稳区宽度的测定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氟硅酸钠结晶动力学探索研究
        3.3.1 结晶原理
        3.3.2 反应结晶实验装置
        3.3.3 取样与分析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拟合动力学方程
    3.4 小结
第四章 单级结晶影响因素的优化
    4.1 试剂与材料
    4.2 设备与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浓度的优化
        4.3.2 温度、转速、结晶时间和硫酸钠的过量量的正交试验设计优化
        4.3.3 温度对结晶的影响
        4.3.4 添加晶种与否对结晶的影响
        4.3.5 加料方式、位置和时间对结晶的影响
        4.3.6 结晶反应器结构对结晶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氟硅酸钠连续性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
    5.1 试验装置及运行原理
    5.2 模拟装置的运行过程
    5.3 装置中各级反应结晶槽的转速优化
    5.4 连续工艺中以硫酸钠和氯化钠生产氟硅酸钠的比较
    5.5 工业放大实验设想
        5.5.1 工艺步骤与流程
        5.5.2 工艺特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结晶动力学研究
    6.2 工艺参数优化
    6.3 工艺改进技术总结
    6.4 讨论
附录
    附1 GB 23936-2009氟硅酸钠含量的测试方法
        1 氟硅酸钠含量的测定
        2 游离酸含量测定
    附2 BT-2001激光粒度仪使用方法
        1.仪器构成
        2.测试原理
        3.测试步骤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150kt/a磷酸一铵装置中和浓缩工序改造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磷酸铵体系性质
    1.2 湿法磷酸氨化反应原理
    1.3 磷酸一铵生产工艺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料浆法中和浓缩工序现况
    2.1 料浆磷酸一铵法生产背景
    2.2 料浆法中和浓缩工序改造前现状
        2.2.1 工艺流程
        2.2.2 生产操作简介
        2.2.3 常见生产问题及影响分析
第3章 中和浓缩工序改造与优化
    3.1 改造优化内容
    3.2 改造优化措施
        3.2.1 技术指标中和度的优化
        3.2.2 Ⅰ效蒸汽冷凝水的优化回收
        3.2.3 中和料浆过料系统优化
        3.2.4 生产废水的优化循环利用
第4章 中和浓缩工序改造效果
    4.1 改造效果及效益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改造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有机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1.2.1 有机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研究
    1.2.2 有机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研究
    1.2.3 国内外有机固废的管理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整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洱海北部流域污染源调查
2.1 流域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2.1.1 常住人口及收入情况
    2.1.2 农村生活用水情况
    2.1.3 农村厕所类型及人粪尿去向
    2.1.4 生活污水及厨余垃圾利用情况
    2.1.5 流域内畜禽养殖及废物处理情况
    2.1.6 流域内农田类型及农村种植情况
    2.1.7 洱海北部水系水质现状
2.2 有机固体废物产生现状
    2.2.1 废物产生量核算方法
    2.2.2 有机固体废物产生量
2.3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
    2.3.1 无控混合垃圾堆放场
    2.3.2 沼气化处理
    2.3.3 自然堆沤
2.4 流域内有机固体废物无控排放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固体废物氮磷背景值分析
3.1 实验方法及装置
    3.1.1 采样点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装置
3.2 实验结论
    3.2.1 土壤氮磷背景值
    3.2.2 种植模块氮磷背景值
    3.2.3 畜禽养殖模块氮磷背景值
    3.2.4 农产品加工氮磷背景值
    3.2.5 农村居民生活氮磷背景值
    3.2.6 养殖废物自然堆放氮磷流失系数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磷元素流模型构建
4.1 建模方法
    4.1.1 模型思路
    4.1.2 模型基本假设
    4.1.3 模型结构
4.2 模型算法
    4.2.1 农作物种植模块
    
4.2.1.1 农产品
    
4.2.1.2 有机固体废物及利用
    
4.2.1.3 作物秸秆环境影响
    4.2.2 畜禽养殖模块
    
4.2.2.1 系统外输入
    
4.2.2.2 养殖产品和副产品
    
4.2.2.3 有机固体废物及处理处置
    
4.2.2.4 环境影响
    4.2.3 农产品加工模块
    
4.2.3.1 农产品加工
    
4.2.3.2 畜禽产品加工
    
4.2.3.3 环境影响
    4.2.4 农村生活模块
    
4.2.4.1 人体元素积累
    
4.2.4.2 有机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理
    
4.2.4.3 环境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洱海北部流域氮磷元素流分析
5.1 洱海北部流域各模块氮磷元素流分析
    5.1.1 种植模块氮磷元素流分析
    5.1.2 畜禽养殖氮磷元素流分析
    5.1.3 农产品加工氮磷元素流分析
    5.1.4 农村居民生活氮磷元素流分析
5.2 研究系统元素流平衡分析
    5.2.1 系统元素输入结构分析
    5.2.2 系统氮磷元素排放结构分析
    5.2.3 系统氮磷元素流平衡分析
5.3 流域污染潜势分析
    5.3.1 富营养化潜势分析
    5.3.2 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6.1 控源收集工程
    6.1.1 户用型收集工程
    6.1.2 适度集中型收集工程
    6.1.3 集中收集型收集工程
    6.1.4 收集工程减排效果
6.2 堆肥化技术
    6.2.1 蚯蚓床半好氧堆肥
    6.2.2 蚯蚓床半好氧堆肥技术减排效果
6.3 沼气化技术
    6.3.1 改进型户用沼气池
    6.3.2 改进型中温沼气
    6.3.3 射流搅拌中温发酵装置
    6.3.4 沼气化技术减排效果
6.4 基质化技术
    6.4.1 基质化工艺
    6.4.2 基质化技术减排效果
6.5 污染减排模拟及技术优选论证
    6.5.1 技术改进前后污染减排模拟对比
    6.5.2 工程优选论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程运行保障措施研究
7.1 调整现行养殖模式
7.2 收集-堆肥一体化工程管理模式
7.3 沼气工程运行管理
7.4 农村固体废物技术集成示范模式
7.5 示范区示范工程减排效果
    7.5.1 示范区建设
    7.5.2 示范建设前污染排放量模拟计算
    7.5.3 示范建设后污染减排效果
    7.5.4 ORSOWARE模型准确性验证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清单 附录Ⅱ 污染源调查数据
附表1 洱海北部流域村落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附表2 洱海北部流域规模化养殖场调查数据
附表3 洱海北部流域混合垃圾无控堆放点
附表4 洱海北部流域中温沼气站调查数据 附录Ⅲ 农村固体废物收集与利用技术规范

四、湿法磷酸生产污水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2]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晶化母液的资源化及产品应用性能研究[D]. 刘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D]. 刘慧丽.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 [4]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研究[D]. 李林蔚. 河南大学, 2019(01)
  • [5]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价值与风险研究[D]. 李玉洋. 湖南大学, 2018(06)
  • [6]氟硅酸钠及湿法磷酸生产污水在稀磷酸生产中的应用[J]. 朱飞武,吴有丽,项双龙. 磷肥与复肥, 2018(01)
  • [7]中国磷资源与磷化工可持续发展[J]. 马鸿文,刘昶江,苏双青,孙华,刘梅堂. 地学前缘, 2017(06)
  • [8]连续生产氟硅酸钠的工艺改进试验研究[D]. 张自学. 云南大学, 2016(05)
  • [9]150kt/a磷酸一铵装置中和浓缩工序改造与优化[D]. 余安.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4)
  • [10]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贾丽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废水回用在湿法磷酸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