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国有企业与银行债务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国有企业与银行债务问题的思考

一、对解决国有企业与银行间债务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郑肇晨[1](2020)在《债券违约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债券市场水平和波动数据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阶段。为实现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顺利转型,当前亟需加快建成一个制度完善、定价合理的直接融资市场。作为企业重要直接融资渠道的债券市场在体量上迅速发展,其产品体系不断多样化,市场体系也更加多层次。但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还不成熟,与发达经济体资本市场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风险发生后的化解和处置能力有待加强。2014年的“11超日债”违约事件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打破刚性兑付的开端,监管层开始允许债券违约风险有序释放。2018年金融市场积累的信用风险集中爆发,让债券的违约风险被市场重新认识与定价。而当前违约债券处置的配套制度还有待完善,在此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对风险的定价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债券信用利差通常被视为信用风险的价格,是企业债券收益率超过无风险利率的部分,它反映了债券投资者对持有债券而承担的风险补偿,其最直接补偿的是因债券违约而导致的信用损失。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是:在我国债券违约事件逐渐增多且趋于常态化的背景下,理论上用来衡量违约风险大小的债券信用利差在多大比例上能被我国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解释。这一问题也长期受到国内外学着关注,但受限于数据和方法,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和丰富。本文重点研究作为众多风险补偿之一的违约风险补偿,对市场总风险溢价——债券信用利差——的贡献大小,为违约风险定价提供一些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学者、投资者及监管机构更全面地了解违约风险定价现状,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配套制度建设和保护市场参与者利益至关重要,是我国违约风险市场化定价的重要基础。本文以违约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总体、水平、波动贡献比率为研究对象,以横向评级结构与纵向时间趋势两个研究方向,试图探究我国违约风险对不同信用评级债券信用利差的解释度。首先,总体贡献比率是从历史实际违约统计数据的角度来分析违约风险的影响程度,可以反映时间纵向市场整体特点变化,而评级层次结构可以反映出风险被低估的情况。其次,水平贡献比率分析在经济基本面发生结构性变化背景下违约风险对信用利差影响程度,可以反映出不同时间区制的影响力差异,以及受到违约风险冲击时区的投资者风险偏好。最后,波动维度从长期时变数据中来确定其对信用利差波动的贡献权重,体现出各评级债券对预期信用损失和预期超额收益表的非线性影响。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与实证分析为主,并使用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本文遵循“现状特点—文献梳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机制探究—政策建议”的思路,对我国债券违约风险定价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本文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相关文献分析以及选题的理论基础。然后从三个角度进行了一系列实证检验,主要分析各评级债券的违约风险大小及其对债券信用利差水平值与波动数据的解释度,并且考虑在时间区制(发生结构性变化)、各评级债券特性(投资者的信用风险偏好导致影响因素的边际贡献)不同时,违约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非线性影响。除导论外,本文共有五章的内容。导论是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一章是介绍债券信用利差中违约风险定价的理论背景,是以违约风险溢价理论和信息不完全理论作为违约风险影响债券信用利差的理论基础,然后介绍我国债券违约的制度现实背景以及发展历程。第二章基于我国总体违约风险水平,探究市场违约预期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进而考察我国当前违约风险定价的特点。研究发现:(1)使用三种学界、业界权威的方法对我国2014年~2019年违约风险测度后发现,预期违约损失在高评级债券信用利差定价的影响权重非常小,且显着低于其在低等级债券中的贡献率。(2)从时间纵向看,总体上各评级债券利差对实际违约风险评估给出了越来越高的权重,因此我国违约风险预期正逐渐反映到市场定价中。(3)对于债券违约风险定价的情况,具有成熟金融市场的发达国家经济体比我国更市场化。(4)我国结构模型利差数据中低评级组违约风险的理论值债券实际信用利差与几乎一致,但高评级债券组的理论违约利差在债券的实际信用利差当中的权重只有约50%,说明理论模型也与历史违约率获得的结论相同:高等级债券的信用风险被显着低估;而低等级债券的违约风险被较充分反映到债券价格当中。第三章在风险溢价理论以及违约风险水平度量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违约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影响的结构性变化,通过两个区制变化下进行横向评级与纵向时间区制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在模型控制住宏观因素和期限套利因素后,当市场遇到违约风险冲击,投资者出于避险需求会从评级A以下债券向信用质量更高的高等级债券转移。市场上资金偏向更安全债券,推高其价格,致使债券内部收益率下降。而这部分下降充分抵补了债券因信用风险溢价导致的利差上升,于是高等级债券利差在违约风险冲击下的上升幅度小于低等级债券。(2)违约风险对高等级(AA评级以上)债券利差的影响显着小于市场平均水平,且并非所有时间区制内的影响都显着。经济增速下降并不降低高等级债券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反而套利融资成本只对高等级利差影响显着;而低等级债券利差会普遍高估当前的违约风险,且随经济增速下行而抬升,展现出逆周期性。(3)评级分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在高等级债券组显着被低估了,且并非所有区制内的影响都显着。低等级债券组受到违约压力的影响超过了市场平均水平。第四章从波动的维度考察违约风险与其溢价部分对信用利差波动的贡献率并分析了它们与各评级债券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一阶VAR模型显示当期超额收益越小,信用利差越大,下期超额收益就会越高。(2)长期动态VAR模型显示投资者对债券的预期信用违约风险对信用利差产生正向影响且贡献随评级下降而递增,投资者对债券的预期超额收益总体上对信用利差有正向影响但其贡献随评级下降而递减。(3)投资者的信用损失预期和超额收益预期一起贡献了75%的信用利差的变动,剩下的25%对应违约与非违约因素的相互作用部分。第五章基于前三章实证结果,通过分析现实原因,探究何因素阻碍了违约风险在债券价格中的定价。其中包括政府隐性担保、市场对债项评级的偏好以及违约处置配套设施等。总之,本文的结论可以加深对违约风险定价的认识,比如在违约风险冲击下,我国高等级债券信用利差的上升幅度小于低等级债券,表明违约风险在高等级债券组显着被低估了,证明了我国违约风险定价存在结构性差异。为了更好使市场在风险定价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完善违约风险处置机制,通畅风险市场化处置途径,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同时,改革我国债券评级机构激励,从源头上解决信用评级失真问题。通过风险评级与处置改革双管齐下,能更好改善市债券场信息环境,让资本得到更高效的配置,纠正投资者对高风险债券的偏好,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打破“信用收缩-违约”的负向反馈。最终让资产价格更真实地反映经济基本面信息,进而减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推进中国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资本带动实体经济良性发展。

塔琳[2](2020)在《P2P网络借贷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大大减少了传统金融中介的必要性。P2P网络借贷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在过去短短几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P2P业务依托多样化的互联网平台,具有成本优势与信息优势,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和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与此同时,P2P网络借贷行业也存在着野蛮生长、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其行业自身风险也可能会通过货币市场、信用市场等迅速传染到其他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在2013年、2015年末和2017年末到2018年第三季,先后经历了三波爆雷潮,投资者和市场对金融创新的信心受到了巨大打击,P2P网络借贷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对金融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威胁不容忽视,也对法律监管和政府管理职责的履行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稳定是金融安全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显然,目前亟待对P2P网络借贷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研究,这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与抽象演绎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的理论基础有监管套利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长尾理论和“二次脱媒”。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基于以下思路:第一,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金融稳定、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并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二,在分析P2P网络借贷行业总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阐述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其影响效应涉及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金融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第三,结合以往文献,梳理出相对较为全面的金融稳定内涵框架,根据此框架将权衡金融稳定性的指标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再把这三个一级指标细分为12个基础指标,从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程度的角度来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选取2011年3月-2018年9月的30期季度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金融稳定指数。在合成金融稳定指数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定量检验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第四,从经典理论出发,系统厘清了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影响的链条机理,从资金融通、货币政策、风险溢出和监管套利四个角度进行考察。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时变Copula模型实证检验了P2P网络借贷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第五,分别从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给出了基于金融基础设施稳定的P2P网络借贷优化方案,重点阐述了区块链在网络借贷征信领域的应用与大数据在网络借贷风险预警领域的应用。第六,根据前文分析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P2P网络借贷的对策建议,以期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总体来看,金融稳定指数的变动轨迹大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国金融稳定程度始终呈现波动趋势,但处于零值以上的年份偏多,说明在长期趋势下我国保持了金融稳定状态。第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有消极影响。具体来看,P2P网络借贷发展会降低金融机构的稳定程度;其对金融市场具有滞后影响效应,会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程度;P2P对抵御外部冲击能力的影响并不显着。第三,分别从资金融通、货币政策、风险溢出、监管套利几个方面厘清了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机理,经实证研究发现,P2P网络借贷短期内对资金融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平缓;P2P网络借贷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在短期内会有一定负向冲击;P2P网贷市场与股票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几乎不存在风险溢出效应。这主要是由于P2P网络借贷的体量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所占比重较小,各市场存在的结构差异、制度壁垒使得P2P网络借贷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在量化分析的角度看现阶段的网络借贷市场较难以引起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暴露。但是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涉及的投资人、借款人和机构数量都较多,其风险传导效应和不良经济社会影响仍应引起监管当局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金融稳定问题研究与动态发展变化的P2P网络借贷结合在一起,具有新颖的视角;其次,从理论与实证层面系统性厘清了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与影响机理,拓展了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框架,丰富了金融稳定、金融安全相关理论内容。再次,提出了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网络借贷征信体系与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应用方案,对于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定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刘健升[3](2020)在《我国债券违约及系统性风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各领域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单个企业的违约风险也会被放大,先是传染到所在行业,最后演变为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历次经济危机都证明了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最初就是由房地产泡沫产生的,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家金融机构的破产最终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股市陷入低迷的严重后果。可见,违约风险的研究应该由点及面,既要研究单个企业违约的影响因素,也要考虑传染过程,想办法规避风险在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传递。因此,本文试图从企业违约,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循序渐进的了解风险爆发和传导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效的预防系统性风险提出建议。在理论研究层面,首先,本文基于Merton(1974)在贷款和债券估值模型中提出的企业价值、负债和违约的关系,对诸多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进行了梳理,比如股东背景、货币政策、资本结构等,作为进一步影响违约的因素。其次,本文对理查德森(1972)、普费弗和萨拉西克(1978)、米切尔和辛格(1996)的资源依赖理论、Larsson和Starr(1993)的网络组织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理论上可以支持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并根据Rudiger Dornbursh、Yung Chul Park和Stijin Claessens(2000)提出了五种主要的风险传染的传播途径。最后,本文借鉴了经济周期理论、债务通缩理论、代际遗忘理论等阐明了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原因和特征。上述理论将本文所要研究的企业违约影响因素、企业对行业的传染效应、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对市场的传染效应串联了起来,为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违约行为到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实践研究层面,首先,针对企业违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效果有多大等问题,本文运用了Logit模型,通过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真实数据,分别选取了代表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各个指标,并加入货币政策和股东背景等虚拟变量,从定性及定量角度考察了各因素对债券违约大小的影响,这是对个体企业违约的分析。其次,针对企业对行业的传染效应存在性和影响大小等问题,本文在主流行业中选取了煤炭、钢铁、房地产、银行四个行业,所选行业覆盖了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并从每个行业选取了十家左右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个体,依据已有文献的方法,基于企业的股价数据和行业价格指数,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刻画个体企业对行业传染效应的大小,并得到了传染效应的研究结论。再次,关于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机制等问题,本文以所选的四个行业为基础,对行业间的传染方向和传染效应的大小进行实证检验,然后依据各行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程度,将上述四个行业扩展到七个主流行业,研究了各行业对市场的传染效应。最后,本文选取了亚太地区、欧洲、美国等地的股票市场数据,逐一测度它们对我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分析了国际间的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性以及各地区对我国股市风险溢出效应差异的原因。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及研究意义,提出了要重点论证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对企业违约、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企业违约部分从违约影响因素和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分别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其中,违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环境、企业特征三个方面。违约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传统评估方法和现代评估方法,现代评估方法又包括判别模型、Z-score模型、KMV模型和Logit模型等,并对各种计量模型进行了评述。传染效应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传染效应的形成原因,传染机制进行讨论。系统性风险的文献则重点分析了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传播途径及各种测度方法,包括宏观分析法、条件在险价值法和其他方法。第三部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企业违约的理论探析,传染效应存在性的理论基础,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等。在企业违约的理论探析中,阐述了各种影响因素对违约结果的作用机制。传染效应理论主要从存在性、传播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存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资源依赖理论和系统网络理论,两个理论都较好的证明了传染效应是现实存在性,传播途径理论则是依据多恩布什(2000年)提出的经济冲击、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债务渠道和投资者行为五种传播途径分别进行了阐述。系统性风险理论方面,本文从产生原因,风险特征和系统性风险演化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比如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原因包括了经济周期理论、债务通缩理论、代际遗忘理论和金融系统脆弱性理论,较好的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四部分:对违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对我国债市的违约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这部分主要是基于我国债市已经发生的违约案例,对违约原因进行梳理,找到违约前出现明显恶化的指标,为模型指标的选择进行铺垫。通过总结发现,在企业违约前,行业景气度下滑,企业多元化投资失败,股东逃废债,企业内部沟通不畅等都是导致企业违约的主要原因,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盈利能力、获现能力、债务负担和营运能力通常都出现了明显的恶化。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基础中提到的违约影响因素,使指标选择更有依据,另一方面也补充了一些没法纳入模型的指标,比如新疆六师的违约是由于人员市场意识淡薄,内部沟通不畅导致的,使分析结果更为全面。其次,本文选用了债券市场实际发生违约的数据作为样本,样本基本覆盖了我国债市发生违约以来的全部期间,数据真实可靠,代表性较强。影响变量选择基于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得到的共同结果,分别采用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较能代表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并加入了股东背景和货币政策两个虚拟变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企业违约的各种关键要素。最后,本文运用Logit模型进行了回归检验,并就实证结果阐述了原因和应对方法。第五部分: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本部分选取了覆盖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四个重点行业,即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并且每个行业选取了近十家有代表性的上市企业,分别就企业对行业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研究。基于各检验结果,分析了各行业中不同类别的企业对行业传染效应大小不同的原因,并结合本人信用评级的工作经验,提出了防范信用风险传染的有效措施。第六部分:我国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本部分主要研究了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以及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首先,本文验证了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由于彼此关联,会产生下游对上游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因此重点防范靠近市场终端的房地产行业和渗透到实体经济各领域的银行业对于避免一系列的风险传染尤为重要。然后,本文对行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大小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原因进行了解释。最后,本文选取了七个对市场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分别测度了各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应对方法。第七部分:系统性风险的国际比较。本部分选取了和我国股票市场关系密切的亚太市场、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通过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测度了各国和地区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发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并就各国对我国的风险溢出效应差异进行了经济学解释,最后提出了防范国别间风险传染的应对方法。第八部分:结论、建议和研究展望。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分别从防范企业的违约风险、完善违约的处置手段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分析论证,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首先、在研究企业违约影响因素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和现金回笼率对违约的影响最大,说明债务负担情况、盈利情况和现金流情况都对企业是否违约有重要的影响,和违约案例分析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此外,结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提出政策上推动优化产业升级,加强逆周期调节有利于降低企业个体的违约风险。其次、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测度条件在险价值(Co Va R)的方法来研究企业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煤炭企业的风险传染效应主要和资源禀赋、开采成本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相关。其中,央企背景的个体企业风险以及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小,其次是山西、而山东和河北地区的风险相对较大。钢铁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主要和规模效应、铁矿石的运输成本有关,并且受到当地供需情况的影响。按企业风险大小以及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排序发现,华东地区最小,其次是华北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风险最大。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通过检验发现,民营房地产企业自身的风险和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主要由于民营企业经营风格较为激进,在遇到市场流动性紧缩时,受到的冲击更大所致。银行业方面,国有大行凭借股东背景和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获得的客户资源更为优质,风控机制更加完善,自身的风险更小,但由于国有大行在整个银行业中的规模占比更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更大,因此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再次、在行业间传染效应研究方面,本文发现,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由于彼此是上下游关系,下游会通过需求影响上游,故形成格兰杰因果关系。传染效应大小方面,煤炭行业受到钢铁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钢铁行业其次,房地产行业最小,主要是由于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工业门类会越来越多,因此上游行业受到某一下游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此外,通过比较各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发现,考虑煤炭行业风险溢出效应下的市场风险最小,银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主要是由于银行业渗透到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对我国整体市场的影响最大。煤炭行业作为工业门类的一种,对GDP的拉动作用不如银行、房地产等行业大,因此对市场风险的贡献度最小。最后,本文对国别之间的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各国的影响下,我国的系统性风险大小有所差异,但走势较为一致,说明全球经济互联程度高,在危机发生时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其次,亚洲国家自身的风险最小,但对我国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可能由于亚州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脆弱,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多种渠道和我国联系更为密切,故传染效应更强。本文的创新点概括如下:首先,研究层次更为系统。本文对系统性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拆分,研究视角更为全面。国内外学者对违约影响因素、传染效应、系统性风险都有一定研究,但大多只从单一方面进行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架构,对整体防范风险的应对措施把控不足。作者结合多年的信用评级工作经验,从企业违约影响因素入手、依次研究了企业对行业、行业对市场以及国别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由点及面,步步深入,全方位阐述了系统性风险在各环节形成的原因和积累过程,更有利于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其次,样本选择更为准确。违约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文以我国债券市场实际发生违约的债券进行研究,由于债券市场2014年才发生违约,更早的文献研究数据相对有限,已有的大部分文献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即被ST)的公司作为违约样本,将财务正常的公司作为正常样本进行对比,实际上企业被ST和实际违约在概念上仍有较大差异,上市公司和发债主体的范围也有所不同,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来自我国债券市场的真实数据,因此克服了数据选取模糊的缺陷,用来判断违约风险更为准确。最后,行业研究范围更为全面。目前大部分研究系统性风险的文献都将研究焦点聚集在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上,而较少将实体行业纳入其中。传染效应检验中,本文创新性的选取了对国民经济拉动较高的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覆盖了我国主要的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检验中,本文先选取了煤炭、钢铁、房地产、基建、银行等几个对宏观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进行国内系统性风险研究,又选取了亚太、欧洲、美国几个和我国关系紧密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国际间的系统性风险研究,在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范围上考虑更为全面。

李宇坤[4](2020)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8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接连发生,民营企业信用风险集中爆发,外部融资压力增大。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在此背景下,银行间交易商协会重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尤以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发展最为迅速。本文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启为切入点,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效果。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运作原理,剖析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机制。其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2018年3季度至2019年3季度期间公开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的民营企业为样本,从发债规模和发债利率两个视角检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效果。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应用能够扩大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规模,降低民营企业发债利率。但是,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扩大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规模,降低发债利率的效应具有异质性。具体来看,在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期限、信用评级,民营企业所属行业、资产规模、以及是否是上市企业等方面,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支持作用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监管主体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交易准入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企业信息共享,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获得机制;第三方创设机构应扩大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支持范围,提供多元化信用产品,规范产品种类,增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针对性,商业银行进行适度的信用下沉,支持长期限、低评级债券;民营企业应主动担责,提升信用工具的可得性,遵守法律法规,合理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主体应遵守交易准则,规范投资行为。

菅子帅[5](2020)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债利率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更加重视直接融资,债券作为企业直接从社会筹借资金的金融工具,对普通企业而言,债券具有与其他融资渠道相比筹资成本较低、不稀释股权、投资者广泛等优势,是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重要工具。从投资角度而言,债券具有风险较低、收益稳定、价格波动较小以及具有较好的流通性等优势,是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渠道。2019年,我国存量债券49,424只,债券余额971,060.09亿元,债券已经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融资工具。2014年-2019年以来,国有企业发行债券98,272只,民营企业发行债券17,109只,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债数量差距较大,债券融资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许多学者对国企和民企的发债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在不同性质企业的融资成本、违约风险、信用利差、债券评级、创新品种等方面的研究,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利率差异特征的分析较少。本文试图在已有相关理论以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债券发行和监管制度、主要债券品种、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评级付费制度以及评级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总结,从整体情况、各个地区、发债市场、不同评级、不同债券品种、各个行业以及宏观形势的角度,对国企和民企的发债利率差异所呈现的特征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设计总样本和不同企业性质、不同债券类型以及不同发债市场的分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债利率的主要因素是无风险利率和企业性质,并对分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情况,为后续从风险溢价和信用评级两个角度的解释奠定了基础。另外本文也进行了定性分析,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违约率差异角度分析影响风险溢价的因素,用评级的方法和标准从企业资质的角度研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行业情况、资产情况、盈利能力、融资环境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并对利率差异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从评级行业的付费制度、评级预警机制和评级监管制度等方面分析不同性质的企业可能会受到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信用评级在“评级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下,更容易给予国有企业更高的信用评级。在评级监管制度有待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不足的情况下,投资者更偏好选择资质情况普遍较好,不易出现逃债、废债的国有企业。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总结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利率差异一定程度上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资产状况和信用评级相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来看,受部分地区和行业影响,事实上的隐性担保、不完善的评级监管制度和评级预警制度都会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债利率,受这些非市场化因素影响下的利率差异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取消隐性担保、尊重市场规律、促进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完善评级付费制度和评级监管制度、重视信息披露工作、完善评级标准、提升评级技术和评级能力等方面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王冠玮[6](2019)在《债务催收订定专法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以境外法制为比较与借鉴》文中研究指明债务催收为债权满足之手段,而此手段可分为自行与委外两种模式。以金融机构为例,其不良债权常借由委托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催收,而资产管理公司就催收所采之手段时常发生违法暴力讨债等社会问题。本文因此产生探讨上述问题法律上灰色地带之解决办法之动机。本文盘点我国台湾地区与我国大陆地区有关不良债权成因与债务催收之研究。发现导致我国大陆地区催收问题最早源于产业转型所萌生的“并发症”,如政府干预、国有企业融资问题、法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因此本文第一章从债法之基本概念出发,收敛本文研究范围,聚焦在委外催收之研究。横向对比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与我国大陆地区催收问题及相关产业之起源,以作为后续是否参考境外法制之支点。再从《宪法》之角度思考如何同时保障债务人之人身安全、居住自由、隐私权、财产权等不受侵害,也保障债权人财产权之满足,更维持债务催收人之工作权。最后盘点出现行与催收相关之法律规范。第二章则系就具体罗列实务上常见之十一种催收行为,在第一章盘点出之规范下,归纳出不法催收与不当催收之不合法等债务催收行为,并分析在司法上、行政上与立法上该不合法的债务催收行为如何成为法律上之灰色地带。至第三章开始,本文主要提出对于美国、英国、日本三国之横向与纵向之比较研究,与台湾地区在立法经验上,吸收域外立法例之成果。大致上可以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行为管理模式,以及以日本为首的业别管理兼采行为管理模式。本文第四章回头思考我国大陆地区之不合法的催收行为样态与比较美国在实证研究上结果,证立我国大陆地区在订定专法上之必要性。因催收业之催收款来源多元,具有高度之经济影响力,且制定专法后有助于主管机关事权统一,除得帮助经济之发展,亦能有效消除不当催收在法律上灰色地带之空间,成为订定专法之可行之原因。第四章末尾提出建立催收业者之行为规范、自律性公会制度,提升隐私保护、资讯揭露能力,形成保障债权人、债务人、催收人间三赢之局面。在催收的管监理上,建议大陆地区未来得以“商务部”为领头羊,带动下游催收产业之前进;以“银行与保险监督委员会”则作为协助角色,对于金融商品从委外催收债务之源头以及网络借贷做适当风险控管。除追求社会秩序之维持,重视催收产业之发展空间,亦因应科技变化带来之机会与发展。最后,本文认知因各国、各地区催收制度建立之背景不同,除参考境外法制与其相关研究外,期许我国大陆地区能以债务人“经济再生”、“管理开放”之思维订定催收法制。

洪艳蓉[7](2019)在《公司债券制度的实然与应然——兼谈《证券法》的修改》文中研究指明市场化是我国公司债券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证监会"核准制"下的"防范风险型"公司债券制度和中国人民银行"注册制"下的"发展市场型"公司债券制度,代表着我国两种公司债券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并形成"银行间债券市场主导,交易所市场弱势"的市场格局。从债券发展史和市场化的制度逻辑来看,这两种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失衡不利于发展一个健康稳定的公司债券市场。与市场制度、创新动力、市场基础设施相比,政府职能是影响债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合理厘定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有助于实现公司债券的市场化。应在统一公司债券监管标准并将之纳入《证券法》监管的基础上,完善实现市场化所必需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债券进行多平台交易,走差异性发展道路,妥善解决债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问题。这将有赖于《证券法》的修改,以重新塑造公司债券规则。

韩晓梅[8](2019)在《中国信贷供给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发展的重点转向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各行各业亟需资金支持,通过扩大信贷供给规模满足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使信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等,使新增信贷增长率大幅增加,自2010年以后随着新增信贷增长率的提升,GDP增长率却逐渐走低,这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增加信贷以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发展的重点是要解决当前结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出发推进结构性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信贷供给改革承担着改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为其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持等重要职责。信贷供给应根据新时代发展矛盾的变化,尽快转变过去强调扩大规模以拉动经济增长的理念,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率的供给,增强信贷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金融要注重回归本源,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作为重要金融工具之一的信贷,应找准自己在新时期的定位和改革方向才能更有效地服务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提升信贷供给效率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立足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的比较研究,探索信贷供给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建立信贷供给效率分析模型,研究信贷供给应依据的方式;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信贷政策特征、供给演化逻辑和有效性研究,分析当前信贷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信贷体系机制研究,分析我国信贷供给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的特征;通过对信贷环境研究,分析环境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总体看,原则是信贷供给的依据,方式决定方法,政策是原则和方式的具体体现,体系是信贷供给和政策落实的主体,环境是影响信贷供给的外在因素,通过对以上影响信贷供给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给出提升我国信贷供给效率的对策建议。基于以上思路,文章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展开: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并从信贷的作用、信贷供给问题和提升信贷供给效率的方法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二章是信贷理论的比较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信贷理论出发分析信贷的产生和发展、内在机理和利息,研究认为信贷供给要以实际生产为基础、坚持按均衡比例分配的原则和通过利息率进行调控,且应当正视信贷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对西方经济学的信贷配给、信贷传导机制和信贷周期理论进行梳理,并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信贷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的有益成果。第三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模型研究,基于理论研究的思想,以企业收益为重点,建立企业未获得信贷、获得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的决策模型,研究企业将信贷用于实体生产和虚拟投资的决策,进而分析信贷在不同决策下的供给效率,探索信贷供给的有效方式。第四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政策研究,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信贷相关政策研究,根据供给特征将政策划分为依计划调节与市场化并存期、依市场化改革完善期和全面完善期三个阶段,对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并依据阶段性特征分析信贷供给思路演化的逻辑,然后从强化投入产出、推进优化升级和促进结构调整三方面分析信贷政策的有效性,最后总结分析我国信贷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重点从信贷供给体系中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个主体间的机制出发,分析我国金融结构、政府干预、银企关系和市场竞争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从而解释当前信贷资源配置不均、信贷供给存在低效浪费等现象的原因。第六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环境研究,从与信贷供给紧密联系的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环境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找到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再通过HP滤波分析、关联性分析和省际面板数据相关性分析的实证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具体影响。研究认为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的效果、阶段、滞后影响不同,当前阶段应根据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加强三方面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的促进作用。第七章是总结和建议,根据各章节研究结果对影响信贷供给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总结,并结合新时代要求从信贷供给的原则、方式、影响机制、政策、服务对象和环境六方面为提升我国信贷供给效率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为:一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信贷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这方面基础研究的不足。二是建立以投资决策为基础的信贷供给效率分析模型,从三方面补充了现有研究的不足,首次根据收益建立企业在虚实经济中进行投资的决策模型并对信贷供给效率进行分析;对虚拟经济投资决策的CAPM模型引入Markov状态转移进行改进,实现理论模型的创新;根据模型研究探索出实施差别化信贷利息率、实行精准信贷供给的方法提升信贷供给效率,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王莉娜[9](2019)在《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货币供应量和企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银行业在信贷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存在显着偏好,面对民营企业存在“不敢贷、不愿贷”问题。我国大量的信贷资源流向国有企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高、贡献大的民营企业获得的融资支持却与其经济地位严重不符。本文对我国信贷资源配置中的所有制歧视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与融资情况、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关注以及搜集整理前期学者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整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问题。本文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是否存在所有制歧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前期学者并未给出一致的结论。本文认为,厘清这一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如果不存在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无显着的信贷资源配置差异,那么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就不应着眼于企业的产权性质问题;如果存在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问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存在显着的信贷资源配置差异,那么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就应从企业的产权性质出发,致力于消除不同产权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同待遇,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经营环境。第二,信贷资源配置是影响实体经济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货币政策的宽松与否对信贷资源配置产生重要的外生冲击。在我国,银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在经济中传播的主要渠道。那么,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厘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调整,使得货币政策的调整有的放矢。第三,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对经济产生影响甚至可能是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变量。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之间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制度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别。不同地区的不同制度环境会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产生怎样的影响?厘清这一问题,有助于从制度根源上理解导致银行差别贷款的行为,也为经济金融的下一步改革提供指导方向。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使用我国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存在显着的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信贷资源配置存在显着差异,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信贷资源配置规模歧视、信贷期限结构歧视、信贷融资成本歧视。本文采用总借款规模、长期负债比率(单位资产获取的长期借款规模)表示信贷资源规模,长期借款在总借款中的比重表示信贷期限结构,实际利息率(利息支出除以企业总负债)表示融资成本,据此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三个层面均存在显着差异,即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信贷融资规模和更长的信贷期限结构,并且获得信贷资源的实际融资成本更低。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信贷配置规模差异、信贷期限结构差异、信贷融资成本差异进一步加大,强化了信贷配置规模歧视、信贷期限结构歧视、信贷融资成本歧视;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配置差异缩小。宽松货币政策会强化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可能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而言,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更紧密、更近,与银行之间的交易不存在时滞问题。如果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传导时,与商业银行关系更紧密的国有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货币政策不仅具有熨平短期经济波动的功能,还具有调节信贷资源总量以及信贷资源在不同产权企业间配置结构的作用。第三,制度环境变量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存在显着影响。政府干预、金融发展、法制化水平对信贷规模差异、信贷期限结构差异、信贷融资成本差异的影响并不相同。金融发展和法制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信贷资源规模歧视,而地区法制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信贷期限结构歧视;政府干预程度下降、金融发展和法制化水平的提高则可以使信贷融资成本歧视得到显着改善。政府干预程度下降、金融发展和法制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金融发展和法制化水平的提高,银行将会更加严格地审查企业的贷款申请,给予更严格的贷款条款,严格执行贷款契约。银行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对经营绩效更高、成长能力更强的民营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从而放松对民营企业过于苛刻的贷款条件,并且提供较长期限的贷款资源,使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信贷资源配置差异得到有效改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学者们关于我国是否存在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从产权的角度研究信贷资源配置问题,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解决中国现阶段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产权的角度打破信贷资源配置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偏好与歧视,解决经济增长乏力问题,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而非资源规模的扩大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激发经济活力,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使用2007-2017年上市公司企业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涵盖我国股票市场的沪深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种类型企业,增强了本文研究的可信度,为此类研究增添了新的证据,丰富了此类研究的文献。第二,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资源存在影响已有诸多研究,文献主要关注货币政策对信贷资源供给总规模、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少关注货币政策对不同产权企业间信贷配置结构的影响。少量文献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配置差异进行了研究,但局限于信贷规模层面,未涉及信贷期限结构、信贷融资成本。本文从信贷规模、期限结构和融资成本三个层面,分析货币政策的变动是会显着提高还是降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配置差异,抑或是没有影响。这一研究有利于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提升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提供有效的指引方向。第三,制度环境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是影响各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处于转轨阶段和金融发展处于深化改革阶段的现状,以及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事实,选择政府干预、金融发展、法制化水平三个制度变量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配置差异的制度根源。从现实层面来讲,在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和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有助于从制度环境层面完善政策措施进而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推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第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与商业银行信贷实务工作进行相应结合,不仅提升本文实证结果的可信度,也为商业银行信贷实务工作提供了相应的学术支撑。本文的政策建议为:应重新审视和解决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银行业不敢贷不愿贷问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方针,打破信贷资源配置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偏好与歧视。有效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素质,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进一步深化改革银行体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尤其是要注重货币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通过制度环境的提升改善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程度。重新审视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企业杠杆率高等问题,以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带动资本、人力、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我国企业生产率和国民收入。

吴光煌[10](2019)在《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资租赁作为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的新型融资方式,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融资方式。融资租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说近年来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迅速,在规模上我国融资租赁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但渗透率却不足7%①,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这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归其原因,除社会对融资租赁产业认知较少、国家制度政策配套没跟上等原因外,核心问题在于融资租赁公司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来源有限,从而制约了融资租赁行业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和分析: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融资租赁的相关理论,包括融资租赁的定义、业务分类以及特点;随后,分析了融资租赁在我国的行业发展概况,并对目前的融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目前国内融资租赁公司融资难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YD租赁公司的融资方式,试图寻找出可以在大部分融资租赁公司推广的融资方式,从而探索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融资方式,拟构建起融资租赁公司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二、对解决国有企业与银行间债务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解决国有企业与银行间债务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债券违约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债券市场水平和波动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风险溢价理论
        二、违约风险定价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二节 制度背景
        一、政府隐性担保制约债券违约
        二、违约风险处置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第二章 我国债券违约风险水平分析—基于历史数据与隐含违约率方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方法介绍
        一、历史违约率测度
        二、中证隐含违约率模型
        三、穆迪KMV方法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违约风险测度分析
        四、我国违约风险对总体信用利差贡献比率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违约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水平的影响—基于结构性变化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证方法介绍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二、研究变量的选择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违约风险对信用利差的总体影响分析
        二、违约风险对信用利差的结构性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违约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波动的贡献比率研究—基于方差分解的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三、假设提出
    第二节 数据处理与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二、研究变量的选择
        三、研究模型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VAR滞后一期回归结果分析
        二、VAR长期回归结果分析
        三、信用风险对信用利差波动的总贡献比率
        四、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违约风险对信用利差解释不足的现实因素分析
    第一节 债券市场违约制度因素
        一、我国债券市场违约记录不足
        二、我国债券信用分层现象
    第二节 市场流动性因素
        一、债券杠杆套利与债券违约
        二、两市场质押回购交易门槛
    第三节 我国违约债券处置机制不完善
        一、违约债券处置方式统计
        二、总体违约回收率变化
        三、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置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违约样本债券信息
附录B:2014~2019年评级调整转移矩阵
附录C:债券收益率分解
附录D:2018年~2019年违约债券成因分类统计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P2P网络借贷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长尾理论
        2.1.3 “二次脱媒”理论
        2.1.4 金融脆弱性理论
        2.1.5 监管套利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金融稳定的内涵
        2.2.2 金融稳定影响因素
        2.2.3 P2P网络借贷与金融稳定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
        2.2.4 P2P网络借贷监管与发展对策研究
        2.2.5 维护金融稳定的对策研究
        2.2.6 文献评述
3 我国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现状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总体发展现状
        3.1.1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历程
        3.1.2 我国P2P网络借贷主要运营模式
        3.1.3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规模
        3.1.4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政策
    3.2 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
        3.2.1 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
        3.2.2 对金融机构稳定的影响
        3.2.3 对金融基础设施稳定的影响
    3.3 对金融稳定影响效应的测算与实证
        3.3.1 我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构建
        3.3.2 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4 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
    4.1 货币政策的渠道
        4.1.1 P2P网络借贷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4.1.2 P2P网络借贷对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4.1.3 P2P网络借贷对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4.1.4 实证分析
    4.2 资金融通的渠道
        4.2.1 P2P网络借贷对融资结构的影响
        4.2.2 P2P网络借贷对融资效率的影响
        4.2.3 实证分析
    4.3 风险溢出的渠道
        4.3.1 金融风险及其溢出效应
        4.3.2 以P2P网贷平台为媒介的风险溢出方式
        4.3.3 以融资者为媒介的风险溢出方式
        4.3.4 以投资者为媒介的风险溢出方式
        4.3.5 实证分析
    4.4 监管套利的渠道
        4.4.1 金融监管制度及其作用
        4.4.2 我国P2P平台监管套利对金融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影响
5 基于金融基础设施稳定的P2P网络借贷优化方案研究
    5.1 区块链技术在P2P网络借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应用研究
        5.1.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征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2 区块链技术在P2P网络借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应用场景
    5.2 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5.2.1 大数据技术给现有的金融风险预警思维带来的冲击
        5.2.2 建立P2P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5.2.3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的架构方案
        5.2.4 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实施过程
6 监管趋严背景下规范发展我国网络借贷行业的对策建议
    6.1 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6.1.1 完善我国P2P网络借贷信息披露制度
        6.1.2 加速推进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落地应用
    6.2 推进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小额贷款公司的深化合作
        6.2.1 厘清小额贷款公司特征,寻找合作契合点
        6.2.2 促进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小额贷款公司协同发展
    6.3 积极应对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6.3.1 优化货币政策框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6.3.2 保持适当借贷利率水平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我国债券违约及系统性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在险价值
        二、条件在险价值
        三、分位数回归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违约研究的相关文献
        一、违约影响因素研究
        二、信用风险评估
    第二节 传染效应及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
        一、传染效应相关文献
        二、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
    第三节 文献评述
        一、关于违约影响因素文献评述
        二、关于违约因素计量模型文献评述
        三、关于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违约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一、定性指标
        二、定量指标
    第二节 传染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传染效应存在性理论
        二、传染效应的传播途径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
        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三、系统性风险的演化机制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债市违约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债市违约的特征分析
        一、行业景气度下行,盈利和获现能力恶化
        二、投资激进或盲目多元化,债务负担和营运能力恶化
        三、股东背景模糊,支持力度差
        四、股东涉嫌逃废债,侵害债权人利益
        五、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及市场意识较差
    第二节 样本选择
        一、数据选择
        二、指标选择
    第三节 违约影响因素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Logit回归结果
    小结
第五章 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数据选择及处理
    第二节 状态变量选取
    第三节 单个企业对行业风险贡献的静态分析
        一、煤炭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二、钢铁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三、地产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四、银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单个企业对行业风险贡献的动态分析
        一、煤炭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二、钢铁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三、房地产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四、银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小结
第六章 我国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内系统性风险实证检验
        一、各行业间的传染方向研究
        二、行业间的传染效应研究
        三、我国国内系统性风险研究
    第二节 系统性风险的国际比较
        一、数据选取
        二、描述性统计
        三、全球市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
        四、经济危机期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小结
第七章 系统性风险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第一节 拉美债务危机
        一、拉美债务危机事件过程
        二、拉美债务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二节 墨西哥经济危机
        一、墨西哥经济危机事件过程
        二、墨西哥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事件过程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四节 俄罗斯金融危机
        一、俄罗斯金融危机事件过程
        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五节 美国次贷危机
        一、美国次贷危机事件过程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六节 欧洲债务危机
        一、欧洲债务危机事件过程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七节 各类系统性危机的总结与启示
        一、财政刺激要掌握适度
        二、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金融监管政策
        三、加强对国际风险的有效管理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预防企业的违约风险
        二、完善违约的处置手段
        三、防范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现状
    2.1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及其发展现状
        2.1.1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义与分类
        2.1.2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2.1.3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运用情况的国内外对比
    2.2 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现状分析
        2.2.1 违约风险事件频发
        2.2.2 主体信用评级调低的企业占比增加
        2.2.3 发债利差扩大,债券换手率降低
        2.2.4 发债数量下滑,发债规模减少
第三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理论分析
    3.1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相关理论基础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信号理论
        3.1.3 帕累托改进理论
    3.2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运作原理
        3.2.1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运作原理
        3.2.2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运作实例
    3.3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对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促进作用
        3.3.1 提升信用评级
        3.3.2 提供信用担保
        3.3.3 缓解信息不对称
        3.3.4 降低违约风险,减少风险溢价
        3.3.5 提振市场预期,缓解投资者低迷情绪
第四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效果分析
    4.1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扩大民营企业发债规模的效果分析
        4.1.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4.1.2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4.1.3 模型的构建
        4.1.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5 回归结果分析
        4.1.6 小结
    4.2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降低民营企业发债利率的效果分析
        4.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4.2.3 模型的构建
        4.2.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5 回归结果分析
        4.2.6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监管主体加大政策支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5.2.2 创设机构扩大支持范围,规范产品种类
        5.2.3 民营企业提升企业价值,合规利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5.2.4 交易主体遵守交易准则,规范投资行为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债利率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文章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综述和文献综述
        (一)理论综述
        (二)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企民企利率差异现状
    第一节 债券发行相关制度
        一、债券发行制度
        (一)多方监管与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
        (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
        (三)一般企业债券
        (四)一般公司债券
        二、信用评级现状
        (一)我国评级业发展历程
        (二)评级付费制度
        (三)评级监管制度
        (四)企业发行债券的评级与特点
    第二节 国企民企债券发行概况
        一、不同债券品种数量
        二、国企民企发债情况对比
    第三节 国企民企债券分类别对比
        一、民企国企不同地区利率比较
        (一)2014年-2019年宁夏、福建、北京等地国企民企利差最高,海南利差最低
        (二)2019年宁夏、福建、山东等地国企民企利差明显,湖南利差最低
        二、民企国企不同发债市场利率对比
        (一)2014年-2019年国企民企交易所市场利率差异最大
        (二)2019年国企民企银行间市场发债数量最多,交易所市场利率差异最大
        三、民企国企评级利差比较
        (一)2014年-2019年国企整体评级较高,利率差异随着评级降低而减小
        (二)2019年国企整体评级较高,利率差异随着评级降低而降低
        四、民企国企不同债券类型利率比较
        (一)2014年-2019年短期融资券发债数量最多,一般公司债利率差异异最大
        (二)2019 年超短期融资券发债数量最多,一般公司债利率差异最大
        五、民企国企不同行业利率比较
        (一)2014年-2019年重资产行业发债数量多,公用事业利率差异最大
        (二)2019年重资产行业发债数量多,公用事业利率差异最大
        六、宏观形势下的利率走势
第三章 利差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说明
    第二节 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全样本分析
        (一)对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三)全样本的回归分析
        二、分样本分析
        (一)分市场的回归分析
        (二)分企业性质回归
        (三)分债券类型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利差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实践中的损失及预期差异
        一、民企较高违约率导致风险溢价高
        (一)国企债券的违约率低于民企
        (二)国企、民企债券违约率差异的原因
        二、国企违约债券处理仍存在隐性担保
        (一)国企民企违约债券处理概况
        (二)隐性担保存在的原因及取消的难点
    第二节 信用评级不健全对利率差异的影响
        一、发行人付费制对利率差异的影响
        二、评级预警能力对利率差异的影响
        三、我国评级行业监管制度不足对利差的影响
        (一)评级业监管制度不足
        (二)评级业监管制度不完善对利差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三、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中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6)债务催收订定专法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以境外法制为比较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探讨
        一、台湾地区文献探讨
        二、大陆地区文献探讨
        三、催收研究趋势
    第四节 研究架构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架构
        二、章节安排
    第五节 预期研究结果与研究限制
        一、预期研究成果
        二、研究限制
第一章 催收制度相关理论
    第一节 催收法制概念建构
        一、概论
        二、债的相关概念
        三、催收相关基本概念
    第二节 催收问题及产业之起源
        一、美国催收问题及产业之起源
        二、日本催收问题及产业之起源
        三、台湾地区催收问题及产业之起源
        四、大陆地区催收问题及产业之起源
    第三节 催收行为之管理对催收当事人权益之影响
        一、非法与不当催收所涉被催收人的基本权利侵犯
        二、催收专法对催收人基本权利之限制
        三、催收专法对于债权人财产权实现的限制
        四、催收法制于宪法架构下理想之设计
    第四节 债务催收相关规范
        一、催收基本民、刑法规范
        二、行政管理与纪律规范
第二章 我国大陆地区催收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大陆地区非法催收实例
    第二节 合法的催收行为
        一、电话催收请求主、从债务人还款
        二、行使抵销权
        三、请保证机构理赔
        四、由第三人承担债务或代为清偿
        五、由金融机构自行拍卖担保物
        六、由金融机构承受担保品
        七、寄送催收信函
        八、外访
        九、法务催收
        十、公开个人信用信息
        十一、对高消费以及非生活与工作必需消费行为之限制
    第三节 不合法的债务催收行为
        一、不法催收
        二、不当催收
    第四节 催收实务与现有法令规定的落差
        一、司法上缺乏保障人民的财产权之救济途径
        二、行政上主管机关管制思维欠缺远见
        三、立法上欠缺处罚明文之灰色地带
第三章 境外债务催收法制与经验
    第一节 美国《公平债务催收行为法》之特殊规范
        一、有关债务人地点信息的获取
        二、与债务催收有关的通讯
        三、不当催收手段类型归纳
        四、虚伪或误导的表述与提供不正确表格
        五、不公平行为与复数债务清偿之指定
        六、债务确认程序
        七、主管机关提交管理状况报告
        八、消费者投诉
        九、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催收活动的监督
        十、债务催收法庭之友摘要
        十一、执法情形
        十二、教育和推广计划(Education and Outreach Initiatives)
    第二节 英国《1974年消费者信用法》之特殊规范
    第三节 日本《债权管理回收业特别措施法》与《贷金业管制法》之特殊规范
        一、对债权管理回收业的设立与变更
        二、债权管理回收业者业务经营
        三、对债权管理回收公司的监督
        四、行政调查与债权管理回收业之关联
        五、《贷金业管制法》
    第四节 美国、日本与英国委外催收法制之横向比较
        一、立法背景
        二、催收行为主体
        三、催收行为客体
        四、催收行为规范
    第五节 其他主要国家与国际组织委外催收管理要点
        一、德国委外催收监管法令与原则
        二、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委外催收监管法令与原则
        三、欧洲银行管理局委外催收监管法令与原则
        四、其他国家委外催收监管法令与原则
    第六节 台湾地区立法经验
        一、重要的催收监管原则
        二、重要的催收监管原则台湾地区催收法制现况
        三、台湾地区立法草案沿革
第四章 我国大陆地区债务催收专法之建立
    第一节 我国大陆地区订定债务催收专法之必要性
    第二节 我国大陆地区订定债务催收专法之可行性
        一、催收款来源多元且具高度经济影响力
        二、制定专法有助事权统一与将不当催收纳入规范
    第三节 催收专法立法原则与建议
        一、催收相关当事人间基本权利冲突之平衡
        二、立法目之设定
        三、催收主管机关
        四、行为管理或行业管理之选择
        五、资讯揭露之要求
        六、委外管理组织架构
        七、隐私保护
        八、挡债律师制度
        九、催收人员资格限制
        十、债务催收的范围
        十一、催收行为与行业管理之罚则
        十二、公会制度之建立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催收问题及产业之起源各国、各地区不尽相同
        二、催收法制应视为债务人“经济再生”之机制
        三、催收法制应从实证面建立基础
        四、催收法制应建立于管理开放之思维
    第二节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信贷供给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对信贷供给作用的研究
        二、对信贷供给问题的研究
        三、对提升信贷供给效率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信贷相关概念和理论比较研究
    第一节 信贷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信贷理论
        一、信贷基本内容
        二、信贷供给遵循原则
        三、信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
        一、信贷配给理论研究评述
        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研究评述
        三、信贷周期理论研究评述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比较
        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比较研究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模型
    第一节 企业未获得信贷的收益模型
    第二节 企业获得短期信贷的决策模型
        一、企业获得短期信贷投资生产
        二、企业获得短期信贷投资虚拟经济
    第三节 企业获得长期信贷的决策模型
        一、企业获得长期信贷投资生产
        二、企业获得长期信贷投资虚拟经济
    第四节 信贷供给效率分析模型研究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政策
    第一节 1978-2018 年我国信贷政策梳理和研究
        一、信贷政策依计划调节与市场化探索并存期(1978-1992 年)
        二、信贷政策依市场化改革完善期(1993-2008 年)
        三、信贷政策全面完善期(2009-2018 年)
    第二节 信贷供给政策思路演化逻辑
        一、信贷供给思路演化背景
        二、信贷供给思路演化的影响因素
        三、信贷供给思路演化内在逻辑
    第三节 信贷政策有效性分析
        一、信贷政策对投入产出的强化效应
        二、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
        三、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效应
    第四节 信贷政策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金融结构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一、政府主导占优的金融结构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二、金融机构行政化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第二节 政府干预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一、政府主导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二、政企关系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三、政府监管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 银企关系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一、预算软约束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三、政治性偏好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第四节 市场竞争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一、行业竞争加剧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二、非正规信贷竞争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环境
    第一节 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一、市场化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二、法治化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三、科技化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第二节 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的全国整体数据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数据变动趋势的Hodrick-Prescott滤波分析
        三、信贷供给效率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节 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一、单一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分析
        二、综合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分析
    第四节 信贷供给效率的环境研究结论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建议
    第一节 信贷供给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总结
    第二节 提升信贷供给效率对策建议
        一、明确信贷供给根本原则
        二、实施精准和差别化的供给方式
        三、科学合理制定信贷供给政策
        四、优化信贷供给体系
        五、保障实体和虚拟经济均衡发展
        六、改善信贷供给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产权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2.1.1 马克思产权理论
        2.1.2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2.1.3 我国学者关于产权问题的讨论
    2.2 信贷资源配置理论与研究
        2.2.1 信贷资源配置概念
        2.2.2 信贷资源配置理论
    2.3 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
        2.3.1 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概念
        2.3.2 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
    2.4 货币政策与信贷资源配置
    2.5 制度环境与信贷资源配置
        2.5.1 政府干预与信贷资源配置
        2.5.2 金融发展、法制化水平与信贷资源配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不同产权企业发展与信贷配置对比分析
    3.1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对比
    3.2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信贷资源配置对比
        3.2.1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差异
        3.2.2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借款期限结构差异
        3.2.3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差异
    3.3 信贷资源配置失衡的经济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贷资源配置均衡理论模型
    4.1 信贷资源配置均衡分析
    4.2 引入货币政策和制度环境的信贷资源配置均衡分析
第5章 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选择与处理
        5.1.1 数据选择
        5.1.2 数据处理
    5.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3 实证方法
        5.3.1 实证方法的选择:豪斯曼-泰勒估计量
        5.3.2 实证分析的层次
        5.3.3 实证软件的选择
    5.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5.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5.5 实证结果分析
        5.5.1 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规模
        5.5.2 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配置期限结构
        5.5.3 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融资成本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货币政策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影响
    6.1 货币政策理论与分析
        6.1.1 货币政策、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
        6.1.2 我国货币政策分析
    6.2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实证方法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
        6.2.3 实证方法
    6.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6.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3.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货币政策、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规模
        6.4.2 货币政策、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配置期限结构
        6.4.3 货币政策、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融资成本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结论
第7章 制度环境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
        7.1.1 政府干预、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
        7.1.2 金融发展水平、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
        7.1.3 法制化水平、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取
    7.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制度环境、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规模
        7.4.2 制度环境、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配置期限结构
        7.4.3 制度环境、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融资成本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结论
第8章 结论
    8.1 基本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五节 本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融资租赁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融资租赁的定义
    第二节 融资租赁业务分类
        一、直接融资租赁
        二、售后回租租赁
    第三节 融资租赁的特点
        一、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二、租金支付方式灵活
        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
第三章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现状
    第一节 融资租赁行业在中国发展现况
        一、发展历程
        (一) 迅速发展阶段(1981年-1987年)
        (二) 调整阶段(1988年-1993年)
        (三) 困难阶段(1994年-1998年)
        (四) 恢复发展阶段(1999年-2006年)
        (五) 又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二、租赁公司的分类
        (一) 金融租赁公司
        (二) 内资融资租赁公司
        (三) 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
        三、国内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现状
        (一) 融资租赁公司数量及注册资本增加
        (二) 融资租赁公司业务总量快速增长
        四、国内融资租赁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现状
        一、我国融资租赁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二、我国融资租赁公司“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 由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所处的阶段的特殊性所决定
        (二) 受我国政策及监管环境影响
        (三) 受融资租赁公司自身条件制约
第四章 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案例分析
        (一) YD公司概况
        (二) YD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三) 案例小结
    二、启示
        (一) 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
        (二) 融资租赁公司应注重租赁资产质量的管理及风险控制
        (三) 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第五章 解决融资租赁公司“融资难”的融资方式选择
    第一节 发行债券
        一、理论研究
        (一) 债券的定义及品种分类
        (二) 发行债券的方式
        (三) 发行债券的优势
        二、实践研究
        (一) 融资租赁公司发行债券现状
        (二) 发行主体准入门槛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对策分析
    第二节 租赁资产证券化
        一、理论研究
        (一) 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二) 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
        (三) 租赁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
        (四) 我国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分类
        (五) 租赁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优势
        二、实践研究
        (一) 我国租赁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二) 准入门槛分析
        (三) 案例分析及评价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对策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一、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解决国有企业与银行间债务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券违约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债券市场水平和波动数据分析[D]. 郑肇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2]P2P网络借贷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D]. 塔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我国债券违约及系统性风险研究[D]. 刘健升.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效果研究[D]. 李宇坤. 河北大学, 2020(08)
  • [5]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债利率差异研究[D]. 菅子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6]债务催收订定专法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以境外法制为比较与借鉴[D]. 王冠玮.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8)
  • [7]公司债券制度的实然与应然——兼谈《证券法》的修改[J]. 洪艳蓉. 证券法苑, 2019(03)
  • [8]中国信贷供给效率研究[D]. 韩晓梅.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D]. 王莉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10]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方式研究[D]. 吴光煌.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关于解决国有企业与银行债务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