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防火(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新[1](2021)在《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精密空调机组运行的概况和其在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应用情况,对精密空调机组进行系统维护与精细化调节,以保障其运行稳定。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表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韩楚燕[3](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袁欣[4](2020)在《基于BIM的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超高层建筑的需求已从减少占地、增加建筑容量上升到使用舒适度、外观造型、绿色节能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超高层建筑机电管线系统更加复杂、管线综合设计难度增大,利用传统的工作模式来进行超高层建筑的管线综合无法直观的将管线的空间排布体现出来,由此产生交叉点多、变更频率高、图纸一致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BIM技术在我国大力推广,涌现了一批BIM技术应用的经典案例,BIM技术具有可视性、协同性、参数化、可出图性等特点,可以提高管线综合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变更以及施工返工频次,节约项目成本。然而,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的BIM常规应用流程具有可实施性差、系统运行保障性低的缺陷,此外,管线综合方案的确定主观性强,缺乏定量分析。本文首先对管线综合过程中传统工作模式以及基于BIM的工作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性以及BIM技术的优势;其次,完善管线综合技术的BIM常规应用流程,在水力计算环节,通过BIM技术对风系统及水系统进行了水力损失计算,并以此为依据校核相关设备是否满足运行要求;再次,从工程造价、管线水力损失、施工难度大小、管线综合优化效果几个方面构建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模型,为管线综合方案的比选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为验证本文建立的BIM应用流程及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模型的可实施性,以某超高层建筑为例,对某层的机电管线共提出了三种管线综合方案,并应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选出最佳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BIM技术应用流程与常规流程相比可实施性更强;在模型搭建阶段,发现并处理了 8处二维图纸中的设计失误,避免了由此所产生的工程变更,节约成本约8.5万元;在管线综合阶段,应用模糊综合决策方法确定管线排布最优模型,并通过BIM技术对其进行碰撞检测,发现并消除碰撞点共1428处,较原设计下降约87.5%,节约设计成本约36.2万元:在项目施工阶段,依据相关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在BIM模型中完成管道综合支吊架的设计及加工详图的绘制,并依此指导支吊架的工厂化预制加工及现场安装,节约项目成本约45.7万元;整个项目中应用BIM技术与模糊综合决策方法在管线综合排布方面共节约成本约90.4万元,占比6.8%。
吴戈[5](2020)在《高层钢结构住宅施工管理研究 ——以杭州某住宅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层钢结构住宅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钢结构住宅施工管理的研究同样远未深入。但随着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推进,钢结构住宅在建筑领域发展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钢结构住宅的施工管理研究亟需加强。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本人所参与实际案例的调查与分析,首先对钢结构住宅建设过程中施工管理遇到的重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然后结合钢结构住宅项目实例,在阐述钢结构住宅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管控、BIM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基于施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高层钢结构住宅的特点提出施工管控的方法和措施,为高层钢结构住宅的施工管理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住宅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总包单位的协调配合作用更为重要,分别起到项目主导作用、技术主导作用和现场主导作用。(2)结合实际钢结构住宅项目的施工管理实践,从施工流程、工期进度、质量安全等多角度梳理分析了存在的重点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阐明了钢结构吊装是施工管理中质量、进度和安全的控制性因素,围护墙板的开裂处理、钢结构防火防腐措施、以及吊装和安装精度的质量控制应予以重点关注。(3)动态成本的测算表明,高层住宅项目中钢结构体系相较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体系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这种差异主要受制于材料价格波动、技术标准不完善、专业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等因素。钢结构住宅项目成本控制应从深化设计、构件产能管理、施工方案优化、计算机模拟技术介入等方面着手。(4)BIM技术的应用为相关设计和施工管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克服了传统项目设计及施工管理中各专业联系不紧密,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共享,易导致设计失误和施工管控措施失效,后期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反复修改变更等缺陷与不足,可以有效的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建筑品质,同时对成本控制优化也有积极作用。
李姝婷[6](2020)在《西安地区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用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于2016年9月3日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意味着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任务上升到政治高度上。我国虽然是能源储备大国,但是由于能源利用率低,一直是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工业化水平和经济指标的不断增长,我国每年消耗的标准煤总量已经超过了生产总量。从政治高度和经济角度来讲,节能减排都担任重要的职责。建筑业做为我国支柱产业,建筑能耗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面积占比最大的高层住宅建筑,减少外墙热量损失成为当下主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西安地区高层住宅现状,从保温性能和燃烧性能入手,希望通过调研及分析研究,寻求二者的平衡。首先阐述我国最新防火规范及节能75%标准的要求,针对西安地区不同年代住宅外墙外保温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西安地区高层住宅保温现状,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为后文材料的选用提供依据,确保可实施性。其次对西安市场耐火窗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从耐火窗构成、性能、检测报告、价格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绘制B1级保温材料和耐火窗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构造详图,用于指导现场施工。最后,选取西安地区常用的高层住宅户型做为实例,对新的保温系统做出成本核算和耗热量对比,计算不同开窗面积对增量成本的影响,并且根据实际案例提出优化方案,以便设计人员和建设方进行选择。
赖世贤[7](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陈圆月[8](2020)在《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央政府大力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一些重庆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历了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红利时代后,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降低项目工程变更给技术和管理都不够成熟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带来的生存风险,本文基于WSR理论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人理维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1506项已发生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模型分析。得到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是:项目赶工、合同内容遗漏、施工方案优化、保证人员安全需要、业主方管理问题、新增工作内容、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验收要求、局部功能更改、设计遗漏。根据关键因素关系矩阵计算出了ISM结构模型,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根源性因素是“项目赶工”和“业主方管理问题”,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二层级因素是“合同内容遗漏”、“新增工作内容”以及“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三层级因素是“施工方案优化”和“验收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四层级因素是“保证人员安全需要”、“局部功能更改”以及“设计遗漏”。(2)通过对工程变更的根源性因素分析,搭建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得到项目的经济(方案预估金额、合同金额变动率、成本容纳风险程度及投资变化率)、工期(工序工期影响、相邻工序影响、总工期影响)、安全(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及人员安全)和风险(索赔风险、技术风险)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业主视角的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价值工程评价。从工程变更的初审、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及技术评审、工程变更的风险管控、工程变更的实施与总结进行层级权限的分解,完成了业主方工程变更过程审批的有效控制。(3)从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实际管理问题出发,完成了人理维协同管理的研究。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协同管理分析,打破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导致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分离,整合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业主方内部主要是从组织结构优化和设立奖惩机制来实现协调管理。而培养外部良性竞争关系以及增设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外部协同管理。
李如金[9](2019)在《盐城金鹰天地广场综合体裙楼平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盐城金鹰天地广场位于盐城新区CBD核心区域,该项目地上31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150米,全玻璃幕墙立面,华丽高雅,集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高端写字楼于一体,为盐城市区最高的标志性建筑。该项目涵盖了裙楼商业、五星酒店及高档办公功能,其中裙房商业区域为10万平米,酒店3.5万平米,办公2万平米。本文以盐城金鹰天地广场综合体项目为案例,从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单体建筑设计、落地建造多个纬度分析论述了规划布局、经营业态、平面流线、功能分区等设计要素,预控并解决了方案平面设计及施工图平面设计阶段中遇到的多项实际问题,为城市规划设计及商业建造运营提供了工程实例。首先,论文阐述了本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突出其研究内容、研究整体框架并确定研究方法,指出了综合体商业平面深化研究的积极指导意义。其次,回顾综合体发展历程并进行项目设计策划,从城市运营的高度对金鹰天地综合体商业进行分析,结合整体定位及功能策划对该项目的设计理念回顾,同时对建筑群及单体商业平面图文概况介绍。本文重点对本综合体裙楼商业设计平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商业各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遵循原则及实际应用,整理设计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及相关问题,明确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实际建设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建筑理论结合项目实例,对总体规划、平面功能及设计、商业动线、多功能垂直交通、消防疏散、配套设施、屋面利用及绿化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项目深入研究及剖析,在解决问题的前期下达到论文初始的研究目的。本综合体项目建造历时三年,过程中呈现的运营改造及业态调整本文进行了重难点总结分析,并追溯其变更原因进行反思。作为设计负责人全过程对整体建筑风格、造型手法、细部节点构造进行全流程把控,并实时进行建筑和成本的平衡,设计和运营的平衡,投资和设计的平衡。盐城金鹰综合体商业已经运营三年,后续将长期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心灵归属。最后,做为一名建筑师,应时刻谨记使命感,力求所营造的建筑契合项目地的功能需求和文化沉淀,把项目成功落地并盈利运营,是我们共同努力并保持的方向。本论文字数约46000字,论文插图共计43幅
李金潞[10](2019)在《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及减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由于碳排放急剧增加而导致的环境恶化成为全球的首要环境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署计算,建筑行业消耗了全球大约30-40%的能源,并排放了几乎占全球30%的温室气体,给环境问题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确定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1]。如何落实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60%65%的减排承诺,占国内生产总值逾7%的建筑行业责任重大。而城市住宅作为建设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对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影响巨大。因此,对2005年左右的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测算,研究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构成特点,从而建立2005年典型城市住宅类型的碳排放的参照样本,为当下建筑行业的节能减碳提供对标参照。首先,本研究提出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研究建筑的碳排放,在总结国内外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阶段、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拆除清理四个阶段,以基于过程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法,结合碳排放系数法来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同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其次,本研究对2005年国家住宅工程建设量构成进行分析,选取2005年全国住宅工程建设量占比最多的城市住宅类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城市住宅为减碳对标建筑类型,并以西安(寒冷B区)地区一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楼为例进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得出该住宅的全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再次,对案例住宅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使用维护阶段的碳排放占比约为87.88%,其次为物化阶段(考虑了建材的回收率)碳排放占比约为11.13%,最后为拆除清理阶段约为0.98%;在物化阶段,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占比约为95.20%;在使用维护阶段,在使用阶段因采暖耗能产生的碳排放占比最大,为59.10%,其次为照明的碳排放,为24%,空调制冷引起的碳排放为12%;在拆除清理阶段,拆解机具运营产生的碳排放约占该阶段的3.75%,废旧建材回收利用带来的碳减量约占该阶段碳排放的80.22%,废旧建材运输引起的碳排放量约占5.08%,废旧建材的回收率是影响该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对标建筑的碳排放构成分析,从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有针对性的提出寒冷地区城市居住建筑的减碳策略,并以案例建筑为例,对减碳策略的减排贡献率进行具体测算,经测算得出在寒冷地区,以西安市为例,减少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重点有效策略有1)提高采暖能源的使用效率;2)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3)使用低碳能源,降低电力碳排放因子;4)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5)利用可再生能源;6)减少建筑的体形系数;7)选用回收率高的建材;8)使用高性能建材;9)使用节能灯具;10)以建筑拆解的方式来代替拆毁;
二、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防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防火(论文提纲范文)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精密空调机组的运行概述 |
2. 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机组应用情况 |
2.1 中心机房需求 |
2.2 温度调节优化 |
2.3 除湿系统调节 |
2.4 系统节能处理 |
2.5 气候环境调节 |
3. 精密空调机组的系统维护与调节分析 |
3.1 控制系统维护 |
3.2 压缩机的保护 |
3.3 冷凝系统调节 |
3.4 其他零件调节 |
4. 结束语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气候背景 |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1 建筑系统划分 |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
4.4.2 建筑再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
5.1 工程案例计算 |
5.1.1 工程情况简介 |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BIM的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超高层建筑及其机电系统 |
2.1 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及其优越性 |
2.2 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的特征 |
2.3 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存在的问题 |
3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 |
3.1 BIM技术的基本概念 |
3.1.1 BIM技术概述 |
3.1.2 BIM技术相关软硬件配置 |
3.2 管线综合技术的传统工作模式和基于BIM的工作模式对比分析 |
3.2.1 传统管线综合设计工作模式 |
3.2.2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设计工作模式 |
3.2.3 传统管线综合技术的局限性 |
3.2.4 BIM技术在管线综合技术中的优越性 |
3.3 初始设置 |
3.3.1 建立BIM建模标准 |
3.3.2 建立BIM应用项目样板 |
3.4 创建BIM模型 |
3.4.1 创建BIM模型的工作模式 |
3.4.2 土建专业BIM模型的建立 |
3.4.3 机电专业BIM模型的建立 |
3.4.4 BIM模型检查 |
3.5 管线综合排布 |
3.5.1 管线综合排布的原则与方法 |
3.5.2 管线综合排布的基本形式 |
3.6 管线碰撞检查 |
3.6.1 管线碰撞类别 |
3.6.2 碰撞产生的原因 |
3.6.3 管线碰撞检测工具 |
3.6.4 碰撞点调整的原则 |
3.7 基于BIM的管线水力计算 |
3.7.1 水管的水力计算 |
3.7.2 风管的水力计算 |
3.8 管线综合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
3.8.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8.2 确定权重的方法 |
3.8.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管线综合方案评价 |
4 案例分析—以某超高层建筑为例 |
4.1 项目概况 |
4.2 初始设置 |
4.2.1 项目BIM建模标准 |
4.2.2 项目样板的建立 |
4.3 BIM模型的建立 |
4.3.1 建筑、结构专业BIM模型的建立 |
4.3.2 机电专业BIM模型的建立 |
4.3.3 模型检查 |
4.4 不同排布方案下的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测 |
4.4.1 原始设计管线排布 |
4.4.2 原始设计碰撞检测 |
4.4.3 方案一管线综合排布 |
4.4.4 方案一碰撞检测 |
4.4.5 方案二管线综合排布 |
4.4.6 方案二碰撞检测 |
4.4.7 方案三管线综合排布 |
4.4.8 方案三碰撞检测 |
4.4.9 碰撞检测结果分析 |
4.5 工程造价及水力计算 |
4.5.1 工程造价 |
4.5.2 水力计算 |
4.6 方案评价 |
4.6.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6.2 模糊综合评价 |
4.7 BIM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成效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高层钢结构住宅施工管理研究 ——以杭州某住宅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钢结构住宅 |
1.2.1 钢结构住宅基本概念 |
1.2.2 钢结构住宅的分类和形式 |
1.3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的发展状况及分析 |
1.3.1 国外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
1.3.2 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
1.4 高层钢结构施工管理相关研究的现状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钢结构住宅项目施工管理基本理论 |
2.1 钢结构住宅施工质量控制基本理论 |
2.1.1 质量管控的含义 |
2.1.2 质量管控的基本环节 |
2.1.3 钢结构住宅施工质量管控的基本要点 |
2.2 钢结构住宅施工进度管控基本理论 |
2.2.1 进度控制的概念 |
2.2.2 进度控制原理 |
2.2.3 进度控制PDCA体系 |
2.2.4 进度控制基本措施 |
2.3 钢结构住宅施工安全控制基本理论 |
2.3.1 施工安全管控的含义 |
2.3.2 钢结构施工安全管控体系的基本概念 |
2.3.3 安全管控的重要环节 |
2.4 钢结构住宅项目实施参与方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
2.4.1 项目开发建设单位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
2.4.2 项目设计单位项目管理重点关注问题及对策分析 |
2.4.3 项目总包单位项目管理重点关注问题及应对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结构住宅项目工程实践及成本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项目总体概况 |
3.1.2 项目钢结构工程概况 |
3.2 项目实施过程中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
3.2.1 钢结构整体建模的设计沟通 |
3.2.2 复杂节点的深化及优化设计 |
3.2.3 薄板焊接及残余应力消除 |
3.2.4 超限构件的运输 |
3.2.5 高空焊接质量控制 |
3.2.6 钢结构在各类天气条件下施工的技术保证措施 |
3.3 项目钢结构工程总体施工部署及组织实施 |
3.3.1 总体施工技术路线 |
3.3.2 钢结构施工流程 |
3.3.3 钢结构吊次及工期计算分析 |
3.4 项目质量保证措施 |
3.4.1 项目质量控制总体目标 |
3.4.2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
3.4.3 质量管理措施 |
3.4.4 质量管理控制流程 |
3.5 项目进度保证措施 |
3.5.1 主要节点工期计划及横道图 |
3.5.2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
3.6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
3.6.1 钢结构施工安全目标 |
3.6.2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
3.6.3 安全管理制度 |
3.6.4 典型施工频发事故防范措施 |
3.6.5 安全应急处置 |
3.7 项目施工中常见问题的技术处理措施 |
3.7.1 围护墙体开裂分析及对策 |
3.7.2 防火保护措施 |
3.7.3 钢结构防腐保护措施 |
3.7.4 钢结构构件吊装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
3.7.5 钢结构构件安装精度控制措施 |
3.7.6 钢结构住宅项目中精装修施工要点 |
3.8 项目成本分析 |
3.8.1 钢结构住宅成本增量 |
3.8.2 项目实际成本测算 |
3.8.3 成本差异分析 |
3.8.4 项目成本控制经验反思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
4.1 BIM技术在钢结构住宅项目中的作用 |
4.2 BIM技术在本钢结构住宅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
4.2.1 项目中BIM应用的技术要求和原则 |
4.2.2 施工中BIM运用的重点领域 |
4.2.3 BIM技术在地下室安装工程中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西安地区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用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分析 |
1.1.2 建筑节能发展瓶颈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外墙外保温基础研究及西安地区热工要求概述 |
2.1 我国节能发展阶段及规范要求 |
2.1.1 节能率 75%标准的提出 |
2.1.2 保温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及规范要求 |
2.2 保温材料基本性能参数 |
2.2.1 导热系数 |
2.2.2 燃烧性能与防火等级 |
2.2.3 耐火等级与耐火极限 |
2.3 中国建筑气候分区及建筑设计要求 |
2.4 西安地区热工要求概况及防火设计规范 |
2.4.1 气候概述 |
2.4.2 平均气温 |
2.4.3 西安地区热工要求 |
2.4.4 西安地区高层住宅防火设计规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地区高层居住建筑保温材料现状研究 |
3.1 西安市外墙保温材料使用情况调研 |
3.1.1 西安地区外墙外保温材料使用情况实地调研 |
3.1.2 调查问卷 |
3.2 常用保温材料性能对比 |
3.2.1 有机材料性能分析 |
3.2.2 无机材料性能分析 |
3.2.3 新型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
3.3 西安地区高层住宅保温情况综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层住宅节能耐火窗应用研究 |
4.1 防火窗与耐火窗区别 |
4.2 玻璃原片及防火玻璃性能研究 |
4.2.1.玻璃原片的生产加工 |
4.2.2.特种安全玻璃加工、检测及西安地区耐火窗市场基本情况 |
4.3 耐火窗型材、五金及自动闭窗器的设计 |
4.4 节能耐火窗的构造做法及热工性能分析 |
4.5 节能耐火窗应用情况综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种外保温系统增量成本、热工性能分析及优化 |
5.1 采用节能耐火窗高层住宅的增量成本测算 |
5.2 两种外墙保温系统热工性能对比研究 |
5.2.1 外墙外保温系统计算参数的设定 |
5.2.2 模拟软件及模拟方案 |
5.2.3 计算结果的分析 |
5.3 对外墙外保温系统设计的优化建议 |
5.4 节能耐火窗成本增量分析结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7)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时间概念界定 |
1.2.3 空间范围说明 |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难点 |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
2.4.4 天津机器局 |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
2.5.4 天津机器局 |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
4.3.1 制砖技术传播 |
4.3.2 制砖工业分布 |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
7.2 研究创新 |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
7.3 未竟之处 |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A:随文附表 |
附录B:随文附图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3 国内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4 国内中小型地产公司研究现状 |
1.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工程变更概论及WSR方法论 |
3.1 工程变更概述 |
3.2 WSR方法论 |
3.3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 |
3.4 WSR方法论指导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分析 |
4.1 工程变更因素识别 |
4.2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分析 |
4.3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事理维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1 工程变更产生因素识别分析及构建因素信息库 |
5.2 工程变更评价体系 |
5.3 构建业主方为主导的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
5.4 事理维的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人理维协同管理 |
6.1 协同管理介绍 |
6.2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 |
6.3 基于WSR理论的人理维工程变更协同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数据 |
附录2 ISM结构模型调查问卷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9)盐城金鹰天地广场综合体裙楼平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对象界定 |
1.3 国内外综合体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项目简介 |
1.5.1 项目背景 |
1.5.2 金鹰天地广场综述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综合体裙楼商业特征 |
2.1 综合体裙楼商业概述 |
2.1.1 商业综合体发展历程 |
2.1.2 综合体裙楼商业业态组合 |
2.1.3 综合体裙楼商业发展趋势 |
2.2 金鹰天地广场裙楼商业综述 |
2.2.1 商业运营设计理念 |
2.2.2 裙楼业态需求定位 |
2.2.3 功能楼层平面策划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体裙楼商业设计研究 |
3.1 平面设计概论 |
3.2 商业区功能规划 |
3.2.1 百货楼层品类筹划 |
3.2.2 餐饮楼层分铺规划 |
3.2.3 影院运营平面设计 |
3.2.4 酒店楼层宴会厅及配套设计 |
3.2.5 水族馆平面布局设计 |
3.3 商业流线组织设计 |
3.3.1 商业外部人流规划 |
3.3.2 商业分层人流动线 |
3.3.3 人流垂直动线 |
3.4 裙楼商业垂直交通专项 |
3.4.1 商场扶梯规划 |
3.4.2 商场客梯动线 |
3.4.3 影院、酒店垂直梯动线 |
3.4.4 货梯动线 |
3.5 消防疏散设计 |
3.5.1 商业防火分区设置 |
3.5.2 商场中庭消防设计 |
3.5.3 商场疏散楼梯设计 |
3.5.4 商场下沉广场设计 |
3.6 配套设施及屋面绿化应用 |
3.6.1 地下车库设计 |
3.6.2 后勤用房设计 |
3.6.3 屋面设备布置优化 |
3.6.4 屋面绿化设施布置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造过程重难点控制 |
4.1 施工图设计过程消防深化 |
4.2 商场负一层水主题取消变更餐饮 |
4.3 餐饮楼层面积增设 |
4.4 酒店宴会厅面积变更 |
4.5 酒店配套用房加建改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深化设计研究小结 |
5.2 经验与收获 |
5.3 项目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片索引 |
(10)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及减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及性质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住宅建筑碳足迹研究与应用 |
1.3.2 国外住宅建筑碳足迹研究与应用 |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2 基本理论研究及建筑碳排放 |
2.1 生命周期评价(LCA) |
2.1.1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定义 |
2.1.2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发展 |
2.1.3 生命周期评价(LCA)在国内外的应用 |
2.1.4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 |
2.1.5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优缺点 |
2.2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LCA) |
2.2.1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意义与内涵 |
2.2.2 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建筑碳排放研究的必要性 |
2.2.3 建筑LCA软件 |
2.3 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2.3.1 国内外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
2.3.3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概述 |
2.4 建筑碳排放 |
2.4.1 基本概念 |
2.4.2 国内外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
2.4.3 建筑碳排放计算的方法研究综述 |
2.5 碳排放因子 |
2.5.1 碳排放因子概念 |
2.5.2 碳排放因子的获取 |
2.5.3 典型的国内建材数据库介绍 |
2.5.4 本研究碳排放因子选取 |
2.6 本章小结 |
3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框架与计算方法 |
3.1 核算目的 |
3.2 核算范围 |
3.2.1 碳排放核算边界 |
3.2.2 功能单位 |
3.3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
3.3.1 清单分析的方法 |
3.4 各阶段碳排放来源的分析 |
3.5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清单分析计算公式 |
3.5.1 公式来源 |
3.5.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模型 |
3.5.3 规划设计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
3.5.4 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 |
3.5.5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
3.5.6 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2005 年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案例研究 |
4.1 2005 年国家住宅工程建设量构成分析 |
4.1.1 2005 年国家新开工房屋面积构成分析 |
4.1.2 2005 年城镇住宅和农村住宅比例分析 |
4.1.3 2005 年城镇住宅中高层比例分析 |
4.1.4 2005 年城镇住宅不同建筑结构比例分析 |
4.2 减碳对标建筑的选取 |
4.3 案例建筑资料来源 |
4.4 对标住宅建筑工程简介 |
4.5 案例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4.5.1 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计算 |
4.5.2 建材运输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4.5.3 施工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4.5.4 施工阶段临时设施碳排放 |
4.5.5 物化阶段碳排放总量计算 |
4.6 案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4.6.1 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4.6.2 案例建筑维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4.6.3 案例建筑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总量计算 |
4.7 案例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4.7.1 拆解工具运行的碳排放量 |
4.7.2 废旧建材运输碳排放量 |
4.7.3 废旧建材回收利用阶段碳排放减量 |
4.7.4 拆解阶段碳排放总量 |
4.8 案例建筑当前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量 |
4.9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 |
4.10 与其他相关研究的对比及分析 |
4.10.1 不同研究住宅全生命周期段碳排放构成对比及分析 |
4.10.2 不同研究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对比及分析 |
4.10.3 不同研究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量对比及分析 |
4.10.4 不同研究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量对比及分析 |
4.11 本章小结 |
5 案例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分析 |
5.1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比例分析 |
5.2 物化阶段碳排放比例分析 |
5.2.1 物化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5.2.2 建材生产阶段建材料用量及建材碳排放量分析 |
5.2.4 建材运输阶段碳构成分析 |
5.2.5 施工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5.2.6 施工阶段临时设施碳排放构成分析 |
5.3 案例建筑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及碳排放构成分析 |
5.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总体水平分析 |
5.3.2 使用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5.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5.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量构成分析 |
5.4.2 建筑拆解碳排放量构成分析 |
5.4.3 废旧建材回收利用排放减量构成分析 |
5.5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5.5.1 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
5.5.2 建筑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
5.5.3 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6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研究——以西安市某高层住宅为例 |
6.1 规划设计阶段减排策略 |
6.1.1 改善建筑节能设计 |
6.1.2 优化设计方案 |
6.2 建筑物化阶段减排策略 |
6.2.1 建材生产阶段减排策略 |
6.2.2 建材运输阶段减排策略 |
6.2.3 施工阶段减排策略 |
6.3 使用维护阶段减排策略 |
6.3.1 使用阶段 |
6.4 拆除清理阶段减排策略 |
6.4.1 拆除阶段的减排策略 |
6.4.2 减少废旧建材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 |
6.4.3 提高废旧建材回收利用率 |
6.4.4 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 |
6.5 寒冷地区城市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总结 |
6.5.1 寒冷地区城市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减碳策略总结 |
6.5.2 不同减碳策略减排率分析 |
6.5.3 住宅建筑现有常见的减碳策略 |
6.5.4 在常见减排策略基础上优化提升的减碳策略 |
6.5.5 寒冷地区城市居住建筑减碳策略总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图片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四、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防火(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J]. 王立新.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12)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BIM的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技术应用研究[D]. 袁欣.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高层钢结构住宅施工管理研究 ——以杭州某住宅项目为例[D]. 吴戈.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西安地区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用与优化研究[D]. 李姝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8]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D]. 陈圆月. 西南大学, 2020(01)
- [9]盐城金鹰天地广场综合体裙楼平面设计研究[D]. 李如金. 东南大学, 2019(01)
- [10]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及减碳策略研究[D]. 李金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