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武智[1](2021)在《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是当代中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联结教育、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政策不仅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针,而且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写照,更成为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将职业教育政策置于理论分析的中轴,从历史制度主义独特的时间观、历史观和制度观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阐释政策文本的丰富意涵,对职业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进行合理归因,并揭示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和政策演进的可能路向。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学术史梳理,辨析历史制度主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等相关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主要方法等。简要介绍了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构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和路径依赖的分析范式,形成了由宏观结构—中层制度—微观行动者的解释框架。第二部分(第一至二章)对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分阶段研究。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分析长时段的教育政策变迁。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历经七十年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学模式持续变革。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分为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包括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五个方面。这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从政策环境分析、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小结。研究过程中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宏观因素出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互动及其影响,试图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论文援引历史制度主义的时间观,将关键节点、序列、事件等引入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史的追溯之中,具体从纵向线性历史序列和横向的点状历史节点两个层面出发,强调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考虑制度内生机制的影响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体现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鲜明的渐进性和时序性,力求生动地呈现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第三部分(第三章)是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历史既是过去的时间性存在又决定着当下的现实性存在。纵观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程,一方面,职业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特征,政策的演变遵循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政策受偶然变量的影响,行动与制度互动的同时,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导致意外性制度变迁的发生。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段和八个“关键节点”的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集中探讨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变量等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从政府理性选择、学校理性选择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合理归因,并分析了投入效能和产出效能,揭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第四部分(第四章)是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整体上呈现出“断裂均衡”的特征,可以归纳为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方向、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和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新中国成立后,现有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变革,梳理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专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立、技工学校和职工教育得到发展、城市职业学校的兴办、“文革”时期导致职业教育停滞的过程。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举措,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总体来看,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和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先前的职业教育政策对后续的职业教育发展有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后来发生的政策演变对此前的历史实践也具有经验总结和规则承续的意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得以高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恢复提升,并且中职教育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以发挥其服务“三农”、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功能,突出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包容性,从战略高度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持续发展。
韩一平[2](2020)在《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也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力和主体。中职学校所开设的各个专业课程建设的情况决定着它是否能够最终完成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系统地分析中职课程建设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合理的、有效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本论文主要聚焦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围绕课程建设这一核心问题,以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关的各类研究以及国家相关的职业教育指导文件和政策为理论依据,结合山西省S技工学校这一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实际案例,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分别对课程建设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并进一步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六个部分,是全文的提炼和总括。第二部分是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具体包括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学习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本论文的分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三部分是山西省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具体分为学校的基本概况、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四个方面展开详细叙述。第四部分是该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其中主要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尚待完善、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以及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四个方面的内容,而主要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第五部分是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具体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等七个方面的建议。
黄栗[3](2020)在《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是我国土家族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保留土家民俗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是土家人长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体系,也是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惯例。然而当前湘西地区的土家民俗文化现状令人担忧:传统土家村落呈“空心化”和“分散化”日益严重,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土家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价值和社会作用。面对眼下的生存困局,如何找出切实有效的文化保护措施,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寻找到新的机遇正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对此,本文选择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讨教育是如何在湘西土家地区多个“文化场”中建构起特有的传承机制,通过教育来构建不同“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机制。进一步思考了教育对于土家民俗文化在当前传承起到何种关键作用,通过运用技术资源,运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帮助民俗文化传承走出现实泥淖。第一章“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本章主要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当前现状作研究概述,内容包括介绍土家族在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对当地土家族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考据。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多次的实地走访考察,并与多位当地土家文化学者进行交流之后,重新梳理了湘西土家民俗的文化起源。另外,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角度,在已有基础上建立湘西土家民俗文化研究框架,试图将土家民俗按照“物质生产民俗”“节庆仪式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关系民俗”进行分类。第二章“‘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内容的核心问题在于探讨家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研究家庭教育机制的建立并分析家庭教育模式特点。对于土家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问题而言,“家庭场”中的教育内涵机制与行为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论文中试图明晰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家庭的文化空间里遵循着怎样的特殊规律,为制定土家民俗文化保护措施提供了哪些富有价值的参考。第三章“‘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家庭场”教育的逐渐退场导致文化传承陷入危机之后,当地中小学校部门构成的“学校场”开始了新的传承接力。本章以土家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情况为研究主线,一方面探讨了中小学校如何帮助民俗文化向下传承,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创新尝试;另一方面也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进行客观分析,并结合实际来提出应对策略。第四章“‘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从中小学校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湘西地区的学校教育搭建起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新的思路。本章主要以分析土家民俗文化作为打造湘西地区的文化品牌,如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职业教育又将如何能够让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朝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推进,为民俗文化传承赋予更多的新生动力,成为了实现文化长久保护发展的有效举措。第五章“‘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主要探讨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传承教育具有哪些重要优势。作为文化教育的“第四系统”,从社交媒体平台到移动自媒体技术再到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传播正在打破文化传承在各个不同的“教育场”间的边界,让土家民俗文化进入到了更大、更自由、更包容的教育空间里。因此,“媒介场”应当成为今后研究土家民俗文化新的传承教育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能否拥有更多可能性。第六章“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本章试图将文化传承教育的“家庭场”“学校场”“职训场”“媒介场”打造成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当中目的在于探讨不同“教育场”之间如何形成集体合力,包括制定文化教育目标、建构文化教育体系、思考文化教育路径,以此来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系进行全局统整,让文化传承教育能够走向全民化、终生化学习教育方向。论文以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价值规律、传承机制和教育发展问题。从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互联网传播等多个面向展示了土家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和教育逻辑,贯穿了“家庭场——学校场——职教场——媒介场”的整体研究思路,希望能够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龙正宽[4](2019)在《关于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分析》文中提出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人才孵化地,随着社会对高级技工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技工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重点分析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旨在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强化体育教学现实意义,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实现素质教育。
欧婧怡[5](2018)在《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L技工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尤其在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中,学校重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基础课程教育,学生对文化课堂不重视,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问题行为尤为突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不利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也为将来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论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详细了解深圳L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的现状、课堂问题行为常见类型及特点,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课堂的管理提出改善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进行调查及使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问卷的可行性和数据频数和差异性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维纳的归因分析理论,深度剖析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并进行分析,认为发生课堂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具体阐述为:教师对文化基础课程课堂管理能力不足、差别对待学生、授课难度把握不够、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不重视及不感兴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自控能力较差、没有明确职业规划、学校整体环境、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班风及氛围等因素。根据L技工学校实际情况,推及至相关技工院校,提出课堂问题行为相关对策和建议,结合归因理论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习积极性,结合行为控制派的行为矫正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并对课堂问题行为提出了七条建议,分别为:“强化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结合专业特色,走出专业特色之路”、“培养学生群体,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动性”、“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帮助问题学生建立自信心”、“奖惩结合,诱导问题行为转化”、“用爱感化,转化问题学生”、“家校企多方面促进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
方洪璇,林艺红[6](2016)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现状和实施路径》文中研究表明为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国家人社部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学政策。在新型教学理念的带动下,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工作无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如何才能采取有效的实施路径,将素质教育更好的体现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张成波[7](2016)在《如何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工学校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普及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本文深入分析了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状况,并对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温晓红[8](2015)在《论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与实施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娴熟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而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作为展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体育教学肩负着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任,符合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该文深入分析了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现状,探讨了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目的是为技工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参考。
张芳[9](2013)在《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文中提出素质教育是技工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技工学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要求,依据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找到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许小莉[10](2010)在《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改造、职业流动的加快要求对下岗人员再就业进行及时的培训、农村乡镇近几年所释放出的数千万劳动力必须经过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人等,这一切都要求技工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作者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涵义、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自己的浅见。
二、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49-1977) |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78—2019) |
第一节 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四节 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五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 |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
一、外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二、内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三、行动者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 |
一、政府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
二、学校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
第三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能分析 |
一、投入效能分析 |
二、产出效能分析 |
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考察 |
第四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 |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
一、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方向 |
二、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 |
三、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 |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 |
一、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 |
二、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 |
三、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中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一览(1949—201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中职学校 |
1.3.2 计算机应用专业 |
1.3.3 课程 |
1.3.4 课程建设 |
1.3.5 就业导向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6.1 研究内容 |
1.6.2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 |
2.1.1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
2.1.2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四大核心要素 |
2.1.3 “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协调机制 |
2.2 课程建设理论 |
2.2.1 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2.2.2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
2.2.3 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
2.2.4 课程建设的防范误区 |
2.3 学习理论基础 |
2.3.1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多元智力理论 |
第三章 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 |
3.1 学校的基本概况 |
3.2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 |
3.2.1 公共课程 |
3.2.2 专业课程 |
3.2.3 其他课程 |
3.3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 |
3.3.1 公共课程分析 |
3.3.2 专业课程分析 |
3.3.3 其他课程分析 |
3.4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
3.4.1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方向 |
3.4.2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 |
3.4.3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趋势 |
3.4.4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 |
第四章 S技工学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1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课程设置尚待完善 |
4.1.2 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 |
4.1.3 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 |
4.1.4 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外部原因 |
4.2.2 内部原因 |
第五章 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 |
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 |
5.2 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 |
5.3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
5.4 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5.5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 |
5.6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
5.7 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审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当前现状 |
(二)探索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教育机制 |
(三)挖掘土家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优势 |
二、研究目的 |
(一)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哪些不同“教育场”中发生 |
(二)分析各“教育场”如何形成特有的民俗文化传承方式 |
(三)推动“教育场”之间寻求合作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四、概念厘清 |
(一)文化 |
(二)民俗文化 |
(三)传承教育 |
五、文献综述 |
(一)梳理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已有论着 |
(二)分析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
(三)研究小结 |
六、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深度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文献分析法 |
七、研究创新 |
(一)研究范式 |
(二)研究视角 |
八、研究难点 |
第一章 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 |
一、湘西州土家族地区文化现状考察 |
(一)区域分布总览 |
(二)族源、族称考据 |
(三)族群分布调查 |
二、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构成解析 |
(一)土家民俗中的物质生产描述 |
(二)土家民俗中的节庆仪式内涵 |
(三)土家民俗中的人生礼仪价值 |
(四)土家民俗中的社会关系建立 |
小结 |
第二章 “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
一、信念·场域·秩序: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功能 |
(一)“信念”建构下的家庭文化空间 |
(二)“场域”空间下的家庭权力分配 |
(三)“秩序”规训下的家庭契约形态 |
二、模仿·想象·认知: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方式 |
(一)“身体影像”中的模仿学习教育 |
(二)“游戏经验”中的行为感知教育 |
(三)“集体认知”中的自我养成教育 |
三、现实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
(一)“差异性”思维:家庭文化价值认同式微 |
(二)“市场化”经济:家庭生产模式迅速消失 |
(三)“打工潮”现状:家庭代际传承脱节严重 |
小结 |
第三章 “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
一、学生的需求: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现状 |
(一)民族身份的认同程度 |
(二)文化接触的信息途径 |
(三)学校教学的课程侧重 |
(四)学生群体的兴趣方向 |
二、学校的探求: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思路 |
(一)阶段式教学:不同学校的目标任务与总体布局规划 |
(二)系统化教学:土家民俗文化的教学设计与培养方向 |
三、改革与创新: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突破 |
(一)尝试课堂教改,鼓励教学创新 |
(二)开发校本教材,鼓励设计创新 |
(三)建设校园数据库,鼓励技术创新 |
四、短板与不足: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 |
(一)经费不够,课程教改难以推进 |
(二)学时不够,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
(三)定位不够,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
(四)奖励不够,个人评价缺乏标准 |
小结 |
第四章 “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
一、职业化生存:探讨民俗文化职业教育价值功能 |
(一)拉动民俗文化产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
(二)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彰显职业教育功能 |
二、精准化推进:实践民俗文化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
(一)扩大传统工艺职教规模,增强企业人才综合实力 |
(二)发挥职业部门社教功能,加大职业群体培训力度 |
(三)扶持文化竞技专业项目,培养民族体育项目人才 |
三、困难与瓶颈:反思民俗文化职业教育面临问题 |
(一)培训效果不明显:专业培训推动难度大 |
(二)招生人数不增加:职业院校办学难度大 |
(三)产品销售不乐观:企业商品外销难度大 |
小结 |
第五章 “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
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教育技术的偏向:媒介属性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
(二)文化传输的偏向:价值输出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
(三)感官效果的偏向:情绪体验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
二、新媒体1.0:社交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更新 |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微博、微信平台运营情况 |
(二)裂变式推广:社交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 |
(三)有序化改进:社交媒体传承教育的分析思考和建议 |
三、新媒体2.0:自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升级 |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短视频自媒体平台运营情况 |
(二)以“抖音APP”为例:短视频自媒体技术优势分析 |
四、新媒体3.0:VR技术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思考 |
(一)创新设想:VR虚拟现实技术属性 |
(二)创新开发:VR虚拟现实技术设计 |
(三)创新优势:VR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
小结 |
第六章 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 |
一、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价值目标 |
(一)在人的发展中追求文化烙印的葆有 |
(二)在和谐社会中突显文化标识的自信 |
(三)在未来发展中探照文化教育的方向 |
二、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结构体系 |
(一)“家、校、职、媒”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
(二)各个“场”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协调机制 |
三、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路径策略 |
(一)“家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
(二)“学校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
(三)“职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
(四)“媒介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一)外文译着 |
(二)中文论着 |
(三)工具书类 |
二、论文类 |
(一)期刊论文 |
(二)学位论文 |
三、政策文件,研究报告 |
附录 |
附录一:实地走访考察报告 |
附录二:各地区、各部门实地考察访谈问题汇总 |
附录三:湘西地区中小学生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汇总 |
附录四: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课教案 |
附录五:《我的家乡红石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申报 |
附录六:湘西州土家地区实地考察走访实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4)关于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
二、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
(一)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
(二)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目标中的体现 |
(三)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方法中的体现 |
三、结论 |
(5)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L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一、技工学校学生来源 |
二、技工教育文化基础课现状 |
三、实践工作过程中引发的困惑和思考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本研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二章 L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与安排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二节 文化基础课课堂问题行为分析与发现 |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 |
二、课堂问题行为差异性分析 |
三、学生问题行为形成原因分析 |
四、教师行为策略分析 |
第三章 深圳市L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课堂问题行为归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因素 |
一、教师对文化基础课课堂管理能力不足 |
二、教师差别对待学生 |
三、授课难度把握不够 |
第二节 学生因素 |
一、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不重视及不感兴趣 |
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
三、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
四、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混沌度日 |
第三节 外部环境因素 |
一、学校整体环境影响 |
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对课堂管理受制 |
三、班风与氛围 |
第四章 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对策与建议 |
一、强化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
二、结合专业特色,走出专业特色之路 |
三、培养学生群体,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动性 |
四、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帮助问题学生建立自信心 |
五、奖惩结合,诱导问题行为转化 |
六、用爱感化,转化问题学生 |
七、家校企多方面促进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课堂问题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 2: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现状和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析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
二、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发展现状 |
三、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
(一) 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
(二) 建立健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
(三) 积极开创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
(四) 提升体育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
(五)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教学认知 |
四、结论 |
(8)论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与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
1.1身体素质教育 |
1.2知识素质教育 |
1.3能力素质教育 |
1.4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
2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
2.1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迫切要求 |
2.2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
3当前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体育教材针对性不强 |
3.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
4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
4.1丰富体育教材内容 |
4.2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
4.3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
4.4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
4.5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
5结语 |
(9)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
1. 专业技能。 |
2. 敬业精神。 |
3. 创新和适应能力。 |
二、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
三、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
1. 注重德育教育。 |
2. 编排适合素质教育的课程。 |
3. 提高教师素质。 |
(10)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涵义 |
(一) 素质的涵义。 |
(二) 素质教育的涵义。 |
(三)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涵义。 |
二、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 |
(一) 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 |
(二) 目前技工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 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
(二) 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
(三) 技工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 |
(四) 技工学校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
(五) 技工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
四、在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
(一) 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提高学生的素质。 |
(二)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技工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
(三) 建设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
(四)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保证学生的素质教育。 |
四、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武智. 扬州大学, 2021(02)
- [2]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D]. 韩一平. 山西大学, 2020(01)
- [3]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D]. 黄栗. 西南大学, 2020(01)
- [4]关于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分析[J]. 龙正宽.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0)
- [5]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L技工学校为例[D]. 欧婧怡. 深圳大学, 2018(01)
- [6]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现状和实施路径[J]. 方洪璇,林艺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8)
- [7]如何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J]. 张成波. 职业, 2016(14)
- [8]论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与实施路径[J]. 温晓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15(21)
- [9]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J]. 张芳.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3(07)
- [10]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许小莉. 文教资料, 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