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看图说话

第8章 看图说话

一、第八章 看图说话(论文文献综述)

金春花[1](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说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王颖[2](2020)在《《标准汉语会话360句》(1)(2)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材编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之一,教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和学的效果。本文以汉语水平口语考试的指定教材《标准汉语口语360句》(1)(2)及《标准汉语会话360句配套教学情景视频》(1)(2)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展开深入研究。创新之处体现为选题新颖,学界尚无相关研究成果;方法科学,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设计来看,教材编写目标明确,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更好地通过汉语口语水平考试。总体结构和每课体例合适,每课分为八个板块,利于学习者分块学习。版面设计合理、彩色印刷、装帧精美,不仅实用还具有趣味性。从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教材中的语音内容完整,先从拼音规则入手,再到重点音的对比、声调搭配、语气、语调,循序渐进,利于学习者全面打好发音基础。词汇数量总体符合短期汉语口语教学的要求,但是分布不均匀。词汇等级切合《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标准,注释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每课语法点数量合适,语言点切分细致,可以降低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会话中语句真实自然、短小实用,减轻学习者的学习压力。文化点内容涉及范围广,编排方式清晰简明,帮助学习者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练习题型丰富、题量适中、指令语简明易懂、练习内容由易到难,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效率,但是未严格区分课下练习与课堂练习。从教材的多媒体化来看,教材融合新媒体技术,提供高清配套情景视频。视频与教材基本保持一致,利于学习者明白会话发生的情景,但是视频内容太少,只有教材中的会话板块,缺少其他板块中的内容。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落实教材编写原则、辅助教师教学、促进学生自学三个方面为编写口语教材提出相关建议。指出口语教材在编写时要注重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还要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谢文悦[3](2020)在《农村小学中高年段经典诵读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学热的浪潮不断兴起,学习经典的人越来越多,而经典的学习,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诵读,经典诵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反复朗读,读中悟,悟中读,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字与词理解课文的过程,又能达到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词汇、优美句子的效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经典,有助于学生走进经典、理解经典,吸收经典所传达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经典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本研究在研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调查了农村小学中高年段经典诵读实施的现状:诵读的态度不端正、诵读的目标不明确、诵读的方法不恰当、诵读的时间不合理、诵读的效果不佳、诵读的氛围不好、诵读的评价方式单一,同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实施对策:分为四个层面,学校层面包括加大经典诵读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落实经典诵读情况、加强诵读师资培训、组织名师进行示范课的指导、开发小学乡村少年宫《经典诵读》教程;教师层面包括提高对经典诵读的认识、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教学方式、分层开展诵读教学、经典诵读教研活动、建立多元化的经典诵读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层面包括端正态度,提高兴趣、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家长层面包括改变态度,重视经典、亲子诵读,共同学习、家校合作,促进经典渗透。论文将理论思考与课内教学、诵读活动相结合,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农村小学中、高年级经典教学的相关对策。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样的一个研究过程,希望经典中的精髓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小学广大师生的心灵深处,也盼望能为农村小学的广大教师提供经典教学方面的对策和借鉴,进而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

唐慧容[4](2020)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考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慕课是面向汉语学习者,培养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理解能力的大型在线开放课程,练习与测试是其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近年来,多所高校在各慕课平台开设了对外汉语课程,其中综合课的数量最多,同时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作为针对初级汉语学习者的课型,对于汉语国际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的练习和测试部分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计入成绩分为练习与成绩测试,再按练习出现的位置分为视频内练习和视频外练习,分别对其题量、题型和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总结了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特点并提出了编写建议,希望为以后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在练习与测试方面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三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的考察,发现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特点主要为:(1)练习与测试的区别小,测试具有线下传统课堂中练习的特点。(2)评价主体对题型和内容的影响较为显着。本文综合三门慕课练习与测试对比分析的结果、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特点以及对学习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了以下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在练习与测试方面的建议:(1)就题量而言,设置适量、功能稳定且分布均衡的视频内练习;提供充足的视频外练习。(2)就题型和内容而言,在视频外练习中设置适量的与教学视频相应的汉字临摹练习;综合采用多种评价主体以平衡主客观题的比重和确保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全面涉及。(3)其他方面,建议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的成绩构成中形成性测试的比重高于终结性测试的比重。

李振华[5](2020)在《面向领域的意图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人机对话系统主要由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ASR)、口语理解(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SLU)、对话管理(Dialog Management,DM)、对话生成[1](Dialogue Generation,DG)和语音合成[2](Text to Speech,TTS)五部分组成,口语理解在人机对话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口语理解又分为领域识别、意图识别和语义槽填充三部分,意图识别作为口语理解的子模块,也是人机对话的关键。目前主流的意图识别方式主要有基于规则模型的意图识别方法、基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基于深度学习方法以及融合规则和深度学习的意图识别方法。广义的意图识别很难实现,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限定人机对话领域、限定意图类别的意图识别系统。本文将意图识别问题转换为一般的多分类问题,并结合人机对话领域中的短文本特性和意图的动词性特性进一步优化分类模型,以期达到较好的意图识别性能。本文主要从支持向量机、Fast Text算法、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四个方面研究意图识别问题,并搭建基于web的意图识别系统,方便进行意图识别的测试与结果展示。本文采用snips语音平台官方开源的英文语料数据集,该数据集标注了共七个意图类别,语料来源为人机对话过程中的用户语句。文本预处理的工作主要有删除标点和特殊符号、分词、统一转小写、词干提取、词形还原等操作,然后采用了基于信息熵的特征选择算法进行适当的特征降维。本文的传统机器学习算法主要选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数据集转换为频率-逆文档频率矩阵作为SVM模型的输入,然后采用网格搜索(Grid Search)训练模型并寻找最佳的参数组合;Fast Text是美国Face Book公司推出的快速文本分类算法,采用最简单的三层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意图识别模型,能够取得不逊于深度学习方法的成绩。实验采用词袋模型和N-gram模型提取文本特征作为模型的输入,且由于十分简单的网络结构只需要训练一组词向量权重矩阵;本文深度学习方法采用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训练意图识别模型。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采用大型数据集预训练词向量作为输入,结合短文本的特征调整卷积核大小、卷积核数量、学习率等超参数组合,并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和随机梯度下降算法得到了综合性能较好的模型;在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中,主要目的在于测试短文本的时间序列特征对意图识别的参与比重,结果显示相对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平均准确率仅提高了0.005左右,分析原因为短文本中时间序列特征所占的比重仅与N-gram特征、大小为2的卷积核提取的特征相当。

林翠[6](2020)在《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其思想方法贯穿于中学数学课程的始终.由于函数抽象程度较高,问题复杂多变,函数知识一直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难点.变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使学习者聚焦并审辩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变易是审辨的必要条件.通过变易创设有效的学习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多维度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笔者展开了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及案例研究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变易理论相关知识与函数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得到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对高中函数概念掌握现状,并对高中函数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取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以及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三节课作为具体案例详细说明;接着,结合变易理论的观点与函数内容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完成教学设计;最后,对“函数的概念”一课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调查,验证基于变易理论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第一,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为:(1)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2)诊断学习困难,确定关键特征;(3)针对关键特征,设计变易空间;(4)结合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5)进行教学实践,根据课堂情况,调整学习内容;(6)通过课后测验,检验教学效果.第二,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掌握情况为:对初中学过的几类具体函数有较深的印象,但对于函数概念仅是机械地记忆,在函数的变量与形式、对应关系、表示法、抽象表示、“非标准形式”等方面存在误解.第三,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策略有:(1)变易设疑,激发学习动机;(2)回顾旧知,激活已有经验;(3)样例变易,审辩关键属性;(4)课堂互议,扩展学习空间;(5)变式练习,强化概念本质;(6)反思升华,提高学习能力.第四,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设计既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优化课堂教学.

孟祥瑞[7](2020)在《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留学生教学为依托》文中认为同素逆序词指构词语素相同、语素顺序相反、意义相关且成对出现的双音节复合词。同素逆序词形式和功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难点之一。学界对同素逆序词多本体研究,但缺乏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本文在梳理前人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大纲》和《汉语教程》中的同素逆序词为主要语料,从对外汉语角度进行问卷调查、习题设计、教学探讨、教材编写等问题的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一、问卷调查:以30对常用且易误的同素逆序词为依托,进行留学生同素逆序词习得情况的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同素逆序词词性变化、词义变化、结构变化等对留学生习得的影响。二、教学设计:从新词教学、区别教学、偏误教学、语用教学四个角度进行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的教学设计。三、练习设计:同素逆序词的习得练习,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几乎是缺失的。本文按新词习得、偏误纠正、巩固提高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的练习设计。四、教学策略:根据同素逆序词的特点,从词性、词义、结构、辨析等角度讨论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的教学,并探讨不同的教学法在同素逆序词教学中的使用。五、教材编写:分析《汉语教程》教材中同素逆序词的编排现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材编写的相关讨论。

吴佩珊(Priscilla Gono)[8](2019)在《华文教材与对外汉语教材对比分析 ——以《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印尼经济的发展,全球的不断变化,印尼越来越重视语言教育,尤其是汉语教学。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进入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思想中了。中国产品也已经世界化了,服装、家庭用具、玩具、高科技产品、汽车零件、机器零件等等由中国制造的。就像中国人重视学好英语,印尼人也重视学好汉语。汉语教学逐渐广泛了。笔者认为首先要学好一门外语,第一要选择正确的教材。第二要顶下学习目标。华文教育使汉语国际推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华文教育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有好的华文教材作支撑,因为教材编写的好坏会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对华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材具有很大的价值。目前,华文教材编写标准不一,水平各异,教学对象也各不相同。本文选取中国国内《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进行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两套教材从编写原则、课文部分、教材结构、词汇编写、语法编写、汉字和文化内容以及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探讨在印尼华文教育中如何使用这两套教材。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章是介绍《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的编写理念和结构体制对比分析。第三章是《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的课文编写对比分析,从实用性和趣味性对话题进行对比同时也从体裁方面对比两者。第四章是《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的语言要素编写对比分析,包括语音(编排和描述方式)、生词(数量和解释方式),和语法的编写(数量和呈现方式)来分析。第五章是《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的文化编写对比分析,分析了两者分别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异同。第六章是《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的练习编写对比分析,从练习的题量和题型来分析。第七章是《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使用者的调查反馈,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来探讨他们对教材的反馈是如何。第八章是对印尼华文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提出的建议。结语,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通过这次研究,论文发现,基于学生的语言背景和学习程度,《轻松学中文》和《轻松学汉语》这两套教材是可以参照使用的。《轻松学汉语》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小学高年级的学校一般选择《轻松学汉语》作为学生复习的教材,因为内容比较多,也富。总的来说,华文教材比较适合华文教学使用,而对外汉语教材应该使用对外汉语的教材,因为学习对象不同,快慢的进步也一定不同。本论文还发现:《轻松学汉语》的拼音错误比《轻松学中文》多,练习题也太多、学生感到很烦厌,至于练习题多不多,教师应该可以活泼的使用练习。希望印尼国际学校可以把课本,练习本一起给学生使用,好让学生可以达到教材固定的语言能力。最后笔者发现,华文教材比较适合华文教学使用,而对外汉语教材应该使用对外汉语的教材,因为学习对象不同,快慢的进步也一定不同。

张王勇[9](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马奋华[10](2019)在《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及与东亚季风环流的联系》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大量增多,造成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中国东部同时地处东亚季风区,东亚季风的强弱及其建立时间的早晚异常也将是影响降水分布和旱涝的主要原因。气溶胶与季风被认为是影响中国东部气候环境的两大重要影响因子,这两个因子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因此,弄清楚中国东部气溶胶与季风环流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往研究主要是采用数值模拟和资料诊断分析的手段,来研究气溶胶与季风的联系。数值模拟因气溶胶与云的相互作用过程复杂,难以真实反映气溶胶的影响,所以数值模拟结果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来用观测资料分析来揭示事实。但是,以往由于观测时间序列较短、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精度不高等问题,这对分析受到局限。如今,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已有连续的观测数据,且其反演精度逐步提高,这为进一步研究气溶胶与季风的联系提供了可能。论文利用MODIS最新版本C06的大气三级产品中的逐月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资料、大气再分析资料、CERES资料、CMAP降水资料等,首先分析了中国东部AOD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与印度地区AOD特征对比,揭示AOD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的联系;其次从AOD年际异常变化特征出发,对AOD进行分级后,分析不同气溶胶污染等级下AOD与东亚季风环流的联系。最后,利用REOF分析方法,分离出中国东部AOD的关键区域分布,进一步揭示AOD的局地成因。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东部AOD远远大于印度地区,尤其是春季最明显,且AOD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与印度地区不同,AOD春、夏季最大,秋、冬季次之,而印度地区为夏季最大,春季及秋、冬季较小。在季节变化尺度上,中国东部AOD与地面风速变化关系更为密切,而与降水没有明显的联系。边界层大气环流和层结稳定性对AOD分布有影响。中国东部与印度地区对流层高、低层环流配置特点明显不同,且对AOD产生不同影响。对流层低层大气环流对AOD的平流作用以及辐散辐合运动对AOD分布的影响对中国东部与印度地区气溶胶的维持起到了不同作用。(2)中国东部夏季区域平均AOD距平具有显着的年际变化特征。夏季中国东部AOD异常偏大与地面风速小、中高层季风环流系统不利于气溶胶扩散有关。气溶胶污染最重(最轻)时,气溶胶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地面气温、风速及降水存在密切联系;在其他污染等级下,除了与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密切相关外,与其他量的联系并不明显。气溶胶污染严重时,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相对减小,地面气温异常偏低,低层大气冷却,地面风速减小,地面降水呈现南多北少的变化特征;反之,气溶胶污染较轻时,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相对增加,地面气温异常偏高,低层大气加热,地面风速增大,地面降水呈现南少北多的变化特征。(3)中国东部夏季AOD年际变化还具有显着的区域性。AOD年际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大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陕蒙山区以及京津冀以北地区等4个关键区,基本覆盖了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各关键区AOD年际变化显着不同,且与东亚季风区气候变量场的关系显着不同。整体上,在关键区内AOD异常与环流变量场的相关关系不高,在关键区外相关关系相对偏高,这充分说明环流变量场对区域AOD分布年际异常变化的影响主要是外围影响。中国东部4个关键区AOD分布异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指数的相关关系总体偏弱。(4)中国东部冬季区域平均AOD距平具有显着的年际变化特征,且与夏季明显不同。冬季中国东部AOD区域平均值与气候要素场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即AOD异常偏高(低)时,入射到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通量减小(增加),地面气温降低(增加),地气系统冷却(加热)、地面降水呈现“华北与江淮内陆少、江淮东南多”(“华北与江淮西南部多、江淮地区东部少”)的分布特征。中国东部冬季AOD异常偏高与风速异常偏小有关,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华北表现最明显:即冬季AOD异常偏高(低)时,华北地面风速偏小(大),江淮地面风速偏大(小)。个例分析表明,纬向风速异常偏小、东风异常及阿留申低压偏弱是2013年冬季AOD异常偏高的主要原因。(5)中国东部冬季AOD年际异常变化同样具有显着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1)长江中下游以南;(2)京津冀以南及淮河流域一带;(3)晋陕及四川巴中、南充一带以及(4)京津冀北部锡林浩特及辽宁一带。各关键区AOD年际异常与风场异常的关系都比夏季联系紧密,风场对冬季AOD年际异常变化的区域性分布影响相对夏季更显着。冬季各关键区AOD异常与地面辐射异常的相关关系,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出气溶胶对辐射的影响。对比分析各关键区夏季AOD异常与地面辐射的关系发现,云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且AOD异常与地面长波辐射的联系及与地面气温联系相对短波辐射联系紧密。各关键区AOD异常与地面相对湿度及比湿的关系同AOD异常与地面降水的关系有联系,即AOD与地面相对湿度与比湿的相关关系强时,AOD与地面降水的联系也强;反之亦然。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东部气溶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季风环流的联系及机理。

二、第八章 看图说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八章 看图说话(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2)《标准汉语会话360句》(1)(2)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材的总体设计
    2.1 教材编写目标
    2.2 教材编写体例
        2.2.1 整体结构
        2.2.2 单课结构
    2.3 版面设计
第三章 教材的语言要素
    3.1 语音
        3.1.1 语音内容
        3.1.2 编排特点
    3.2 词汇
        3.2.1 词汇数量
        3.2.2 词汇等级
        3.2.3 词汇注释
        3.2.4 呈现方式
    3.3 语法
        3.3.1 语言点的数量
        3.3.2 语言点的切分
        3.3.3 语言点的编排
第四章 会话
    4.1 会话的话题
    4.2 会话的交际场合
    4.3 会话的交际对象
    4.4 会话的长度与难度
        4.4.1 句子数量
        4.4.2 句子长度
    4.5 会话的标准句
    4.6 会话的呈现方式
第五章 文化
    5.1 文化点的具体内容
    5.2 文化点的编排方式
第六章 练习
    6.1 练习的内容
        6.1.1 语言点板块的练习
        6.1.2 替换表达板块的练习
        6.1.3 课堂活动板块的练习
        6.1.4 语音板块的练习
        6.1.5 复习课的练习
    6.2 练习的题型和类别
        6.2.1 题型
        6.2.2 类别
    6.3 练习的题量
    6.4 练习的指令语
第七章 教材的多媒体化
    7.1 《视频》的编排情况
        7.1.1 一级页面
        7.1.2 二级页面
        7.1.3 三级页面
    7.2 《视频》和《360句》的比较
        7.2.1 《视频》一级页面和《360句》封面、目录的比较
        7.2.2 《视频》二、三级页面和《360句》会话板块的比较
第八章 相关建议
    8.1 落实教材编写原则方面
    8.2 辅助教师教学方面
    8.3 促进学生学习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村小学中高年段经典诵读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小学经典教育不乐观的现状
        三、教师经典教学丰富经验的缺少
        四、亲子之间经典诵读的缺失
        五、经典诵读是明港镇新集小学独具特色的少年宫活动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经典诵读存在问题的研究
        二、经典诵读内容的研究
        三、经典诵读价值的研究
        四、经典诵读策略的研究
        五、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研究
        六、经典诵读评价方式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经典诵读的内容来源
第二章 经典诵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经典诵读的相关概念
        一、“经典”概念
        二、“诵读”概念
        三、“经典诵读”概念
    第二节 经典诵读的目标
        一、小学三四年级经典诵读目标
        二、小学五六年级经典诵读目标
    第三节 诵读内容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 经典诵读的价值
        一、有助于知识的积累、结构体系形成
        二、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
        三、有助于磨砺道德意志、促进道德行为
        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
    第五节 经典诵读的技巧
    第六节 经典诵读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农村小学中高年级经典诵读的现状——以明港镇新集小学为例
    第一节 明港镇新集小学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农村小学中高年段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年龄
        二、学习氛围
        三、学习习惯
    第三节 农村小学中高年段经典诵读的现状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研究
    第四节 农村小学中高年段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一、诵读的态度不端正
        二、诵读的目标不明确
        三、诵读的方法不恰当
        四、诵读的时间不合理
        五、诵读的效果不佳
        六、诵读的氛围不好
        七、诵读的评价方式单一
第四章 农村小学中高年段经典诵读实施对策
    第一节 学校宏观统筹
        一、加大经典诵读的宣传力度
        二、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氛围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四、落实经典诵读情况
        五、加强诵读师资培训
        六、组织名师进行示范课的指导
        七、开发小学乡村少年宫《经典诵读》教程
    第二节 教师微观引导
        一、提高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教学方式
        三、分层开展诵读教学
        四、经典诵读教研活动
        五、建立多元化的经典诵读教学评价体系
    第三节 学生积极参与
        一、端正态度,提高兴趣
        二、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第四节 家庭教育配合
        一、改变态度,重视经典
        二、亲子诵读,共同学习
        三、家校合作,促进经典渗透
第五章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经典诵读的活动方案设计
    第一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诵读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和目的
        二、诵读内容依据
        三、诵读原则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六、活动形式
        七、措施与注意事项
        八、活动流程
    第二节 《学而》(《论语》)诵读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和目的
        二、诵读内容依据
        三、诵读原则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六、活动形式
        七、措施与注意事项
        八、活动流程
第六章 结语
第七章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附录
第九章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第十章 致谢

(4)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考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外汉语慕课的研究综述
        1.2.2 对外汉语成绩测试的研究综述
        1.2.3 对外汉语练习的研究综述
        1.2.4 慕课测试评估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说明
第二章 对三门慕课练习与测试题量的考察分析
    2.1 视频内练习的题量
    2.2 视频外练习的题量
    2.3 成绩测试的题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三门慕课练习与测试题型的考察分析
    3.1 视频内练习的题型
    3.2 视频外练习的题型
    3.3 成绩测试的题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三门慕课练习与测试内容的考察分析
    4.1 视频内练习的内容
    4.2 视频外练习的内容
    4.3 成绩测试的内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调查问卷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5.2 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六章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特点和建议
    6.1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特点
    6.2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建议
        6.2.1 题量方面
        6.2.2 题型和内容方面
        6.2.3 其他方面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面向领域的意图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意图识别的研究背景
    1.2 意图识别的研究意义
    1.3 意图识别的研究基础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据集预处理
    2.1 数据集的选取
    2.2 文本预处理介绍
    2.3 评价指标
    2.4 基于词干提取和词形还原的特征选择
    2.5 基于信息熵的特征选择
    2.6 数据集预处理的实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意图识别模型的实现
    3.1 支持向量机的介绍
    3.2 惩罚因子和线性核函数的介绍
    3.3 基于词频-逆文本频率的特征提取
    3.4 多项式贝叶斯
    3.5 实验方案
    3.6 实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快速文本模型的意图识别模型的实现
    4.1 快速文本模型神经网络结构的介绍
    4.2 词嵌入模型和快文本模型的介绍
    4.3 基于词袋模型和N-gram模型的特征提取
    4.4 实验方案
    4.5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意图识别模型的实现
    5.1 基于词嵌入向量的特征提取
    5.2 基于交叉熵损失函数的反向传播
    5.3 学习率更新策略的介绍
    5.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意图识别模型的实现
        5.4.1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介绍
        5.4.2 卷积核和池化操作的介绍
        5.4.3 实验方案
        5.4.4 实验结果
    5.5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意图识别模型的实现
        5.5.1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的介绍
        5.5.2 隐含层神经元介绍
        5.5.3 实验方案
        5.5.4 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意图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意图识别系统需求分析
    6.2 意图识别系统概要设计
        6.2.1 系统结构介绍
        6.2.2 系统模块设计
    6.3 意图识别系统的实现
        6.3.1 网页端实现
        6.3.2 Nginx网络服务器的配置
        6.3.3 意图识别模型的调用
        6.3.4 web服务程序的实现
    6.4 结果展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意图识别系统的测试
    7.1 意图识别系统阶段测试
        7.1.1 功能测试
        7.1.2 集成测试
        7.1.3 系统测试
    7.2 意图识别系统黑盒测试
        7.2.1 等价类划分测试
        7.2.2 决策表测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变易理论概述
    2.2 函数教学的研究现状
    2.3 教学与学习理论
第三章 高中函数概念掌握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编制与访谈设计
    3.2 调查过程
    3.3 信度检验与效度分析
    3.4 调查结果
第四章 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内容分析
    4.1 高中函数知识结构分析
    4.2 高中函数的地位
    4.3 确定学习内容
    4.4 学情分析
    4.5 确定关键特征
第五章 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变易空间设计
    5.1 函数的概念
    5.2 函数的单调性
    5.3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第六章 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策略建构
    6.1 变易设疑,激发学习动机
    6.2 回顾旧知,激活已有经验
    6.3 样例变易,审辩关键属性
    6.4 课堂互议,扩展学习空间
    6.5 变式练习,强化概念本质
    6.6 反思升华,提高学习能力
第七章 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实践研究
    7.1 函数的概念教学实践
    7.2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7.3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高中函数的概念学习现状课前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函数的概念学习现状课后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留学生教学为依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2.1 逆序词的概念
    2.2 逆序词的判断标准及分类
    2.3 逆序词的成因分析
    2.4 对待同素逆序词的态度
第三章 留学生同素逆序词习得情况调查
    3.1 《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大纲》中的同素逆序词
    3.2 《汉语教程》中的同素逆序词
    3.3 问卷调查
    3.4 问卷设计
    3.5 问卷结果
    3.6 《大纲》《汉语教程》中的同素逆序词词性分析
    3.7 《大纲》《汉语教程》中的同素逆序词结构分析
    3.8 《大纲》《汉语教程》中的同素逆序词词义分析
    3.9 偏误分析
第四章 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教学设计探讨
    4.1 设计理念
    4.2 语料来源
    4.3 教学设计
第五章 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练习设计探讨
    5.1 设计理念
    5.2 语料来源
    5.3 练习设计
第六章 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教学策略探讨
    6.1 教学难点的分析
    6.2 教学方法的探讨
    6.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教材编写的思考
    7.1 同素逆序词在教材中的编排现状
    7.2 同素逆序词在教材中的编排改进及建议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华文教材与对外汉语教材对比分析 ——以《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东南亚汉语教材的研究
        1.3.2 关于印尼现用汉语学习教材的研究
        1.3.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编写理念及结构体例对比分析
    2.1 编写理念对比
        2.1.1 编写目的对比
        2.1.2 编写原则对比
    2.2 结构体例对比
        2.2.1 整体结构体例对比
        2.2.2 课文结构体例对比
3.《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课文编写对比分析
    3.1 课文话题对比
        3.1.1 实用性对比
        3.1.2 趣味性对比
    3.2 体裁对比
4.《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语言知识要素对比分析
    4.1 语音编写对比分析
        4.1.1 语音编排特点
        4.1.2 语音描述方式对比
    4.2 生词编写对比分析
        4.2.1 生词数量对比
        4.2.2 生词解释方式对比
    4.3 语法编写对比分析
        4.3.1 语法点数量对比
        4.3.2 语法呈现方式对比
5.《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文化编写对比分析
    5.1 知识文化编写对比
    5.2 交际文化编写对比
6.《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练习编写对比分析
    6.1 练习的题量
    6.2 练习题型对比
7.对《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使用者的调查
    7.1 学生对《轻松学中文》(ESC)的反馈
        7.1.1 学生对ESC课文编写的反馈
        7.1.2 学生对ESC语音编写的反馈
        7.1.3 学生对ESC词汇编写的反馈
        7.1.4 学生对ESC语法编写的反馈
        7.1.5 学生对ESC文化内容编写的反馈
        7.1.6 学生对ESC练习编写的反馈
    7.2 教师对使用《轻松学中文》的反馈
        7.2.1 教师对ESC针对性的反馈
        7.2.2 教师对ESC趣味性的反馈
        7.2.3 教师对ESC实用性的反馈
        7.2.4 教师对ESC科学性的反馈
        7.2.5 教师对ESC的总体看法反馈
    7.3 学生对《轻松学汉语》(CME)的反馈
        7.3.2 学生对CME语音编写的反馈
        7.3.3 学生对CME词汇编写的反馈
        7.3.4 学生对CME语法编写的反馈
        7.3.5 学生对CME文化编写的反馈
        7.3.6 学生对CME练习编写的反馈
    7.4 教师对使用《轻松学汉语》的反馈
        7.4.1 教师对CME针对性的反馈
        7.4.2 教师对CME趣味性的反馈
        7.4.3 教师对CME实用性的反馈
        7.4.4 教师对CME科学性的反馈
        7.4.5 教师对CME的总体看法分析
    7.5 .总结
8.对印尼华文教材使用和编写的建议
    8.1 《轻松学中文》的使用建议
        8.1.1 《轻松学中文》的优点和不足
        8.1.2 《轻松学中文》的使用建议
    8.2 《轻松学汉语》的使用建议
        8.2.1 《轻松学汉语》的优点和不足
        8.2.2 对《轻松学汉语》的使用建议
    8.3 对印尼华文教材编写的建议
9.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及与东亚季风环流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1.2.2 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
        1.2.3 气溶胶的变化与东亚季风的联系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AOD资料
        2.1.2 再分析资料
        2.1.3 其他资料
    2.2 AOD的适用性
        2.2.1 AOD资料简介
        2.2.2 AOD资料的适用性
        2.2.3 AOD资料的可靠性
    2.3 研究方法
        2.3.1 理查森数
        2.3.2 旋转风与辐散风
        2.3.3 合成分析
        2.3.4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2.3.5 相关与拟合
第三章 中国东部AOD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季风环流的联系
    3.1 引言
    3.2 中国东部与印度地区AOD时空分布特征
        3.2.1 AOD的多年平均分布
        3.2.2 AOD的季节变化特征
    3.3 AOD季节变化与降水和风速的联系
        3.3.1 AOD与降水的联系
        3.3.2 AOD与地面风速的联系
    3.4 边界层稳定度对AOD的影响
    3.5 对流层环流对AOD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季中国东部AOD等级划分及与东亚季风环流的联系
    4.1 引言
    4.2 夏季AOD分布特征及污染等级划分
        4.2.1 夏季AOD分布特征与风速的关系
        4.2.2 夏季AOD等级划分
    4.3 夏季AOD不同等级的局地成因
    4.4 夏季AOD与季风环流的联系
        4.4.1 夏季风强度与AOD的联系
        4.4.2 AOD变化与季风环流的联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季中国东部AOD的区域特征及与东亚季风环流的联系
    5.1 引言
    5.2 中国东部AOD年际异常的区域分型
    5.3 AOD异常变化与气象变量场的联系
        5.3.1 与风场异常的联系
        5.3.2 与地面气温异常的联系
        5.3.3 与地面辐射异常的联系
        5.3.4 与水汽异常的联系
        5.3.5 与降水异常的联系
        5.3.6 与夏季风环流指数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冬季中国东部AOD等级划分及与东亚季风环流的联系
    6.1 引言
    6.2 冬季AOD分布特征及污染等级划分
        6.2.1 冬季AOD分布特征与风速的关系
        6.2.2 冬季AOD等级划分
    6.3 冬季AOD不同等级的局地成因
    6.4 冬季AOD与季风环流的联系
        6.4.1 冬季风强度与AOD的联系
        6.4.2 AOD变化与季风环流的联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冬季中国东部AOD的区域特征及与东亚季风环流的联系
    7.1 引言
    7.2 中国东部AOD年际异常的区域分布型
    7.3 AOD异常变化与气象变量场的联系
        7.3.1 与风场的联系
        7.3.2 与地面气温异常的联系
        7.3.3 与地面辐射异常的联系
        7.3.4 与水汽异常的联系
        7.3.5 与降水异常的联系
        7.3.6 与冬季风系统强度指数的关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第八章 看图说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标准汉语会话360句》(1)(2)研究[D]. 王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农村小学中高年段经典诵读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谢文悦.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慕课练习与测试的考察研究[D]. 唐慧容. 河北大学, 2020(08)
  • [5]面向领域的意图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振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D]. 林翠.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留学生教学为依托[D]. 孟祥瑞. 兰州大学, 2020(12)
  • [8]华文教材与对外汉语教材对比分析 ——以《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为例[D]. 吴佩珊(Priscilla Gono).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及与东亚季风环流的联系[D]. 马奋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第8章 看图说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