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措施和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1](2021)在《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民族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中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而传统大学物理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缺失,为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迫切需要对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物理的教学中。研究在民族院校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实践中验证其有效性,对民族院校提高理工科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考虑到民族院校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特点和大学物理课程特征,分析在民族院校里,利用雨课堂对大学物理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然后对大学物理课程基于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和应用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阐明问题的背景,提出问题;并对民族院校、雨课堂、混合教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理清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对国内外关于混合教学和雨课堂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班学生物理基础情况以及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民族院校可以进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也迫切需求现在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中。其次,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混合教学模式,并将建构主义、探究性社群理论、泛在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作为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根据该模式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再设计。最后,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选取由相同教师授课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班级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照班级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验证该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有效性。经过教学实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进行测试,使用SPSS统计分析学生测试成绩,经对学生测试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班级成绩与对照班级成绩存在显着差异,两样本均值差为4.217,A班成绩显着高于B班成绩。表明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在民族院校中,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大学物理的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哈斯花,朱俊[2](2021)在《民族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有关民族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基本研究方法即二位一体式融合教育。注重内外结合,寓思政元素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同时挖掘大学物理自身蕴含的思政资源,将立德树人理念厚植于工科生的课内课外生活,通过大量实例进行家国情怀感染和榜样宣传,帮助民族地区学生掌握物理常识并树立科学世界观。注重实证互证,按月进行学情调查,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通过图表形式展现并跟进学生的思政心理和思政表现,形成师生之间闭环式大学物理课堂思政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进而逐渐形成长效和可推广的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范式,与其他课程思政教学同向同行
董文泽[3](2020)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新工科是国家高等教学设计者就培养新时代人才创建的教育改革,高等院校必需根据教育改革进行教育模式更新,尽快适应改革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技术性人才。就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工科教学模式的脱节问题,培养适合新工科教学模式的教学人才,根据相关的管理规则,就"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如何适应"新工科"建设进行探讨。
胡益丰,朱小芹,邹华[4](2020)在《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需要,提出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删减部分过时的教学内容,新增与当代科技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块;增加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相关的物理应用案例;突出课程考核中的能力考评。通过改革和实践,全面提升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和网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工科"人才培养。
卫丽娜,张翠玲,谷玉丹[5](2019)在《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平行融合途径》文中认为本文从师资融合、课程交叉及教材嵌入宏观目标出发,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平行融合的途径。同时,在教学设计与知识重叠群等微观视角提出思路进行改进。
程永喜,李淑青,任全年,景银兰[6](2019)在《工程教育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首先阐述了工程教育视角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工程教育视角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考核的改革三个方面,最后分析了工程教育视角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邹艳,王红梅,栗军,许士才,李海彦,赵杰[7](2019)在《新工科大学物理“一体四翼”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我校的大学物理教学体系以满足工科专业知识教学为出发点进行理论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为根本点进行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为着眼点进行选修课教学,聚焦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进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建立了"一体四翼"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新工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改革成绩。
宗波,赵大田[8](2019)在《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在线课程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更为许多学科提供了重要基础,因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课题组试从新工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需求入手,分析大学物理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为该类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基本的原则和方向。
王艳[9](2019)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国际新工业革命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制造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确定了力争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为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也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的成效和人才培养新需求的达成,最终都需要落脚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这一微观层面。如何探寻“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课程改革路径,成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础性课题。本研究首先介绍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和概念界定,确定研究方法和形成研究思路。其次,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该规划对新时代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诉求,阐述了人才培养与大学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实证调查、规范分析、专家访谈和个案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对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认为: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目标与人才目标、课程结构与工程需求、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课程评价与诊断激励等,彼此之间的契合度不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脱离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肢解工程能力,课程内容陈旧,评价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都与教育观念落后、学科范式固化、教师工程经历局限和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密切相关。基于此,“中国制造2025”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更新课程理念,树立“大工程观”、“大人才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需要根据现代工程能力和素质重建课程目标;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以模块化工程结构代替传统的课程结构;需要采取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合方式;需要将信息技术、工程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激发性和情境化教学引入课程教学中,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最后,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五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的路径建议,确保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陈超,蒋丽源,王瑛琪[10](2019)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改进思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分析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论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进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高等数学内容的补充,采用实例活用、合作课堂、课程练习信息化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二、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措施和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措施和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民族院校 |
(二)雨课堂 |
(三)混合式教学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混合式教学定义的研究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
二、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三、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四、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二、大学物理学习者基本信息分析 |
三、微信以及混合式学习情况分析 |
四、大学物理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四章 基于雨课堂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
一、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探究性社群理论 |
(三)泛在学习理论 |
(四)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三、前端分析 |
(一)学习需求分析 |
(二)学习内容分析 |
(三)学习者分析 |
(四)学习环境分析 |
四、教学过程设计 |
(一)面对面授课前教学设计 |
(二)面对面授课时教学设计 |
(三)面对面授课后教学设计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五章 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
一、教学实验对象和方法 |
二、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过程 |
(一)高斯定理教学设计 |
(二)面对面授课前 |
(三)面对面授课 |
(四)面对面授课后 |
三、教学评价 |
四、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族院校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调查问卷 |
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民族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研究概况 |
民族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翻转课堂思政资源建设 |
民族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效果评测 |
结语 |
(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物理”传统教学与“新工科”教学模式间的矛盾 |
1.1 “大学物理”传统教学与“新工科”教学存在建设要求上的脱节 |
1.2 “大学物理”传统教学与“新工科”教学存在要求上的脱节 |
1.3 “大学物理”传统教学与“新工科”教学存在评价体系上的脱节 |
2 “大学物理”为适应“新工科”建设进行的教学调整 |
2.1 设计“大学物理”教学层次,提高本科物理教学有效性 |
2.2 以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实现理论基础课程对“新工科”专业课的理论支持 |
2.3 互动式教学,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 |
3 “大学物理”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做出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
3.1 创建更适用于“新工科”建设改革后的物理课程体系 |
3.2 探索“新工科”建设下“大学物理”的教学方法 |
3.3 进行教育资源整合 |
4 结语 |
(4)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现有“大学物理”教学与“新工科”要求的矛盾 |
1.1现有教学内容陈旧 |
1.2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度不高 |
1.3课程评价方式过时 |
2“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
2.1调整教学内容,主动适应“新工科”专业要求 |
2.2增加应用案例,积极接轨“新工科”实践应用 |
2.3优化教学模式,构建目标导向的综合考评机制 |
3结语 |
(5)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平行融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工科建设历程 |
二 大学物理课程 |
三 大学物理知识分析 |
四 学生专业分析 |
五 融合目标 |
(一) 师资融合目标 |
(二) 课程融合目标 |
(三) 教材建设目标 |
六 融合实施路径 |
(一) 调研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相关项目经验 |
(二) 收集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方法相关论文资料 |
(三) 积累《大学物理》课程一线课堂教学反馈资料 |
七 融合建设内容 |
(一) 探索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平行深度融合机制 |
(二) 探索大学物理教师融入电气信息工程类专业措施 |
(三) 研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法 |
(6)工程教育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教育视角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二、工程教育视角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
(三)课程考核的改革 |
三、工程教育视角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
四、结语 |
(7)新工科大学物理“一体四翼”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大学物理理论教学与工科专业契合度低 |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
(三)物理教学的人文教育缺失 |
二对策与措施 |
(一)重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使之与工科专业需求相契合 |
(二)多措并举解决物理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
(三)以人为本解决大学物理教学人文教育缺失问题 |
三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效 |
(一)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和适用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
四结语 |
(8)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在线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发展要求 |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特点 |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 |
(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
二、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
(一) 大学物理在工科类专业中有广泛需求 |
(二) 大学物理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作用 |
(三) 在线课程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 |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在线课程建设的原则 |
(一) 坚持全面系统原则 |
(二) 坚持目标分类原则 |
(三) 坚持学用互动原则 |
四、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在线课程建设研究 |
(一) 以知识传播为基本建设导向 |
(二) 以拓展教学资源为建设目标 |
(三) 以人才培养为课程建设追求 |
五、结论 |
(9)“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国制造2025”相关研究 |
1.2.2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1.2.3 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研究 |
1.2.4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课程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中国制造2025” |
1.3.2 工科专业课程 |
1.3.3 重点大学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间的内在逻辑 |
2.1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
2.1.1 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 |
2.1.2 具有全面的技术实践基础 |
2.1.3 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
2.1.4 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2.1.5 具有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工程思维 |
2.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
2.2.1 课程目标需要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
2.2.2 课程结构需要体现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
2.2.3 课程内容需要充实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
2.2.4 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与自主学习 |
2.2.5 课程评价需要激励师生教学改革积极性 |
第3章 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
3.1 课程设计层面的考查 |
3.1.1 课程目标的“四性”分析 |
3.1.2 课程结构的特点分析 |
3.1.3 课程内容的实然分析 |
3.1.4 课程教学的状态分析 |
3.1.5 课程评价的多样性分析 |
3.2 课程实施层面的问题 |
3.2.1 课程目标脱离社会需求 |
3.2.2 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 |
3.2.3 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 |
3.2.4 课程教学远离学生中心 |
3.2.5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陈旧 |
3.3 课程体系现存问题的成因 |
3.3.1 教育观念不适应新形势 |
3.3.2 课程学科范式根深蒂固 |
3.3.3 教师工程经历的局限性 |
3.3.4 高校顽固坚守“象牙塔” |
3.3.5 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缺失 |
第4章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
4.1 更新课程理念 |
4.1.1 工程观:面向现代工程界的新需求 |
4.1.2 人才观:符合未来工程师的新要求 |
4.1.3 课程观:适应大工程实践的新体系 |
4.1.4 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范式 |
4.2 重建课程目标 |
4.2.1 以培养学生现代工程素质和能力为目标 |
4.2.2 工科毕业生综合工程能力和素质模型 |
4.2.3 课程目标重建的策略 |
4.3 优化课程结构 |
4.3.1 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 |
4.3.2 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 |
4.3.3 模块化工程课程结构 |
4.4 重组课程内容 |
4.4.1 课程内容重组的原则 |
4.4.2 H高校和G高校课程内容重组案例 |
4.4.3 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
4.5 精选课程教学方法 |
4.5.1 信息技术改革课程教与学 |
4.5.2 工程项目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
4.5.3 创新创业引导理论联系实际 |
4.5.4 激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
4.5.5 现场创设引导情境化教学 |
第5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A: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研究调查问卷 |
(10)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改进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
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进思路 |
(一) 教学内容优化与补充。 |
(二) 教学方式多样化。 |
四、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措施和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D]. 李杨.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民族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J]. 哈斯花,朱俊. 中国民族教育, 2021(01)
- [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研究[J]. 董文泽. 现代盐化工, 2020(05)
- [4]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 胡益丰,朱小芹,邹华.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02)
- [5]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平行融合途径[J]. 卫丽娜,张翠玲,谷玉丹. 教育现代化, 2019(A0)
- [6]工程教育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 程永喜,李淑青,任全年,景银兰. 西部素质教育, 2019(17)
- [7]新工科大学物理“一体四翼”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 邹艳,王红梅,栗军,许士才,李海彦,赵杰. 教育现代化, 2019(71)
- [8]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在线课程建设研究[J]. 宗波,赵大田. 大学教育, 2019(06)
- [9]“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 王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改进思路[J]. 陈超,蒋丽源,王瑛琪. 广西教育, 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