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安氏类错的牙颌组织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杜欣[1](2021)在《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与双(牙合)垫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对比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Invisalign MA)及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对牙齿、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探讨两者的矫治效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收集使用MA及TB行功能矫治的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的术前、术后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样本,共收集MA组14例(男性7例,女性7例),TB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通过Dolphin Imaging软件对治疗前(T1)及治疗后(T2)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使用SPSS23.0软件分析各指标测量值的变化。结果:1.两组矫治器治疗后is/OLp-ii/OLp、ms/OLp-mi/OLp、∠ANB、A/OLp-pg/OLp减小(P<0.05),∠SNB、Pg/OLP、Ar-Pg、Go-Gn、Ar-Go、下颌骨整体旋转量、下颌角变化量、髁突生长量及有效颞下颌关节改变量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测量值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矫治器改善前牙深覆盖及磨牙远中关系的牙性及骨性因素占比不同:MA组覆盖减小的牙性、骨性因素占比分别为35%,65%,磨牙关系改善的牙性、骨性因素占比分别为32%,68%;TB组覆盖减小的牙性、骨性因素占比分别为43%,57%,磨牙关系改善的牙性、骨性因素占比分别为33%,67%;3.两组矢状向指标治疗前后变化量:ii/OLp-Pg/OLp、is/OLp-ii/Olp、ms/OLpmi/OLp、Pg/OLP、∠ANB、A/OLp-pg/OLp、Ar-Pg、Go-Gn等测量指标值治疗前后变化量TB组较MA组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测量指标值治疗前后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垂直向指标治疗前后变化量:mi-MP、Ar-Go、Me-ANS、Me-N、MeANS/Me-N、下颌骨整体旋转量、下颌角变化量等测量指标值治疗前后变化量TB组较MA组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测量指标值治疗前后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A与TB均能有效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改善上下颌间关系。同时两者也均易引起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及下面高增大等颌面部垂直向改变。2.相比TB,MA在矢状向上对上下前牙的唇舌向移动的控制较强,而对下颌骨前导量的控制较弱,在垂直向上可通过对牙齿的移动设计表达更好的颌骨垂直向控制。
吕亮[2](2021)在《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Twinblock和隐形功能矫治器(隐适美MA)矫治安氏II类1分类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并完成早期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31例。其中19例采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另12例采用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在治疗前(T1)、功能矫治结束后(T2)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颅颌面软硬组织进行测量,使用SPSS23.0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矫治器的治疗均改善了上下颌骨关系和减少了面部凸度、覆盖及上下唇的凸度(P<0.05)。TB组和MA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测量指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矢状向及垂直向骨骼关系无显着差异,牙性指标中覆盖及上颌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在TB组中较大,TB组上切牙更加唇倾(P<0.05)。TB组和MA组患者治疗变化结果对比分析,骨性指标:下颌长度在MA组中增加较多(P<0.05);牙性指标:TB组下颌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增加较多(P<0.05)。结论:1.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对颅颌面部软硬组织均有显着影响。2.Twinblock和隐形功能矫治器骨性效应接近,可促进下颌骨的生长。3.TB组下切牙唇倾比较明显,MA组对下切牙控制能力更强,避免了下切牙唇倾。
李娜君[3](2019)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上下颌骨矫形治疗的疗效以及牙列的改变,从而从三维方向上探讨Twin block矫治器的矫治机理。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31例处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及高峰期的均角或低角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11.9岁,符合纳入标准,采用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矫治前(T1)、治疗后(T2)分别拍摄CBCT,采用Dolphin11.0对骨组织及牙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坐标体系,定位22个标志点,测量相关指标,对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后,下颌升支长度(Co-Go)、下颌体长度(Pog-Co)髁突截取面积最大的水平截面前后径和内外径都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1);B-冠状面、B-水平面,距离均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1),Pog-Id增加,(P<0.05),提示下颌向前,向下生长。上颌第一磨牙根管口基骨到矢状面距离左右两侧都有增加,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1)。ANB减小,MP/SN增加,U1/SN减小、L1/MP增加,有显着差异(P<0.01)。其余测量项目在戴用Twin-block矫治器前后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用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后,经CBCT三维测量及Dolphin软件三维重建后测量结果证实可以有效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下前牙唇倾,单独使用对上颌骨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只能增加上颌骨宽度,使上前牙舌倾。
赵敏[4](2019)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头帽-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Twin block矫治器与头帽-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10~18岁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Twin block矫治器和头帽-肌激动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时长、ANB角、SNB角、U1-SN值、ANS--Me值等角度变化。结果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长显着短于对照组(t值为:5.871);两组治疗前后头部X线检测数据对比结果(观察组t值:19.607;7.947;7.968;10.105;对照组t值:20.222;7.632;7.588;10.901)差异显着;但两组间对比(t值:0.333;0.132;0.341;0.590)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采用两种治疗手段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能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
郑辉[5](2019)在《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Activator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分析青春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使用Activator矫治器治疗前后舌骨位置三维方向变化。方法以头颅侧位定位片上,ANB角大于4.7°(SNA正常值、SNB小于正常值)、颈椎骨成熟度处于CVMSⅡCVMSⅢ期(青春发育高峰期)作为纳入标准,选取30例就诊于内蒙古包钢医院口腔正畸科使用Activator矫治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分别于在治疗前、治疗后由同一技师同等条件下对每位患者进行扫描,重建颅颌面部的三维影像。应用CBCT中测量软件23项指标,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矫治前后舌骨三维位置的变化。并对下颌骨前移的距离与舌骨的测量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矫治结束后,舌骨最上点(H1)、最下点(H2)较治疗前距离水平面(X平面)线性距离减小(P<0.05),而距离冠状面(Z平面)线性距离增加(P<0.05);舌骨最上点(H1)距离第三颈椎体最前点(C3)线性距离增加(P<0.05)、距离颏后点与第三颈椎体最前点的平面(H1-RGn-C3)线性距离显着减小(P<0.001);舌骨左、右大角点(GL、GR)较治疗前距离水平面(X平面)线性距离减少(P<0.05)。2较治疗前,左右下颌角点(GoL、GoR)、颏下点(Me)、颏前点(Pog)、颏后点(RGn)距离水平面(X平面)线性距离增加(P<0.05)、距离冠状面(Z平面)线性距离增加(P<0.05)。3舌骨平面与水平面的角度(GR-H1-GL与X平面角度)增大,与冠状面的角度(GR-H1-GL与Z平面角度)减小,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下颌骨颏后点前移距离与舌骨水平、垂直位置均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经过Activator矫治后与治疗前相比,舌骨在下颌骨向前下方移位的同时向前上移位。下颌骨颏部前移的距离与舌骨水平和垂直方向变化呈正相关。
陈延梅[6](2018)在《Twin-Block和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尝试用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中的GALL线为参考平面,对比研究Twin-Block、Activator两种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错引起的颌骨、牙齿及软组织侧貌改变。方法:本研究共收集30名10-12.5岁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患者(男14名,女16名,平均年龄10.5岁),腕骨骨龄处于FG-G期,随机分为Twin-Block组和Activator组。一组(16人)戴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另一组(14人)戴用Activator矫治器矫治。所有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全景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以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中的GALL线为参考平面,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结合传统的头影测量项目,评价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对两组病例治疗前的测量结果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以检验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均衡性;分别对Twin-Block组和Activator组治疗前后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两组治疗前后测量值的变化量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资料由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Twin-Block矫治器组和Activator矫治器组的患者均完成矫治,Twin-Block矫治器组平均疗程8.4个月,Activator矫治器组平均疗程9.1个月。以GALL线为标志线的测量指标与传统评价指标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两组安氏Ⅱ1错患者的下颌体长度Go-Gn和下颌升支长度Co-Go明显增加(P<0.01);下颌位置前移,Pos-GALL线距增加(P<0.05);面下1/3高度Sn-Mes增加显着(P<0.01);Wits值、ANB角和覆盖OJ明显减小(P<0.01),上下牙列咬合关系明显改善,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更加协调;软组织侧貌更加美观。两组间比较,Activator矫治器组面型角FCA及上中切牙唇面中心点矢状向测量指标U1-GALL的变化量小于Twin-Block矫治器组(P<0.05);而Activator矫治器组的下唇凸厚LL-L1,和下唇到GALL线的距离LL-GALL的变化量大于Twin-Block矫治器组(P<0.05)。其余各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差值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各测量值比矫治前更接近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的评价标准,软组织侧貌趋于协调。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及Activator矫治器均可有效的改善安氏Ⅱ1错患者的软硬组织侧貌和面部美观,基于面部协调美学理论的GALL线参考平面,可以有效直观的对软硬组织侧貌进行评价。
杨盼盼,张景慧,杨帆[7](2017)在《头帽与Activator矫治器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其主要表现为患者上颌前突和(或)下颌后缩,磨牙远中关系,前牙覆()深覆盖大。临床上常应用头帽-Activator联合矫治器对其进行治疗。本文就头帽-Activator矫治器的矫治方法及原理、矫治时机、双期矫治中的影响、矫治器优缺点、适用范围及稳定性作一综述。
韦玲,方志欣[8](2014)在《肌激动器类矫治器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肌激动器类矫治器(Activators)主要用于矫治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其在正畸临床上的应用历史悠久,且至今仍广泛应用,广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对其作用机理以及疗效等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Activators功能矫治器的矫治机制、临床疗效及稳定性等进行阐述。功能矫治器一般分为三大类,Activators是其中之一,是由瑞典人Andresen在1908年发明的[1]。
郭晓燕,唐彦峰,曹利[9](2014)在《头帽-肌激动器-下唇挡矫治器治疗安氏Ⅱ错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头帽-肌激动器-下唇挡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对骨骼、牙齿和软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头帽-肌激动器-下唇挡矫治器和头帽-肌激动器-进行治疗,常规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Pg/OLP显着增加,SiLiPg明显减少。结论:头帽-肌激动器-下唇挡矫治器组能更好的刺激下颌的发育,明显改善患者侧貌。
贺钰,周力,陈阳平,赵红梅,鲍泓,雷巧玲[10](2011)在《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评价Headgear-Activator功能矫治器治疗青少年下颌后缩错牙合畸形的有效性,从而更加真实,准确的评价该种矫治器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50-01/2010-08)、Embase(1966-01/2010-08)、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01/2010-0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01/2010-08),万方数据库,CBM文章库,以及手工检索并辅以文章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国外学者10年内公开发表的有关Headgear-Activator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中疗效的文献。运用Meta分析技术对其治疗前后的患者进行综合定量分析,根据资料异质性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加权平均数差及其95%CI,使用Rev-man5.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共纳入患者138例,资料异质性检验显示SNA,SNB,ANB,PP-SN,MP-SN的异质性检验Ⅰ2≥50%,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SNA,SNB,ANB,PP-SN,MP-SN合并加权平均数差及95%CI均不包括0,具有显着性意义。结论提示,Headgear-Activator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中有一定的作用。
二、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安氏类错的牙颌组织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安氏类错的牙颌组织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与双(牙合)垫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仪器设备 |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3.1 头颅侧位定位片的获取 |
2.3.2 标记点选择 |
2.3.3 参考平面或参考线的确定 |
2.3.4 测量指标的确定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研究资料及测量结果同质化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矫治前各指标测量值对比 |
3.2 MA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值对比 |
3.2.1 MA组矫治前后矢状向测量值对比 |
3.2.2 MA组矫治前后垂直向测量值对比 |
3.3 TB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值对比 |
3.3.1 TB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矢状向测量值对比 |
3.3.2 TB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垂直向测量值对比 |
3.4 MA与TB矫治前后测量值差异对比 |
3.4.1 MA与TB治疗前后矢状向测量值差异对比 |
3.4.2 MA与TB治疗前后垂直向测量值差异对比 |
第4章 讨论 |
4.1 样本的选择 |
4.2 两种矫治器矢状向的临床疗效评估 |
4.2.1 两种矫治器在矢状向上对牙(牙合)的影响 |
4.2.2 两种矫治器在矢状向上对颌骨的影响 |
4.3 两种矫治器垂直向的临床疗效评估 |
4.3.1 两种矫治器在垂直向上对牙(牙合)的影响 |
4.3.2 两种矫治器在垂直向上对颌骨的影响 |
4.4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4.5 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及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 述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功能矫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1 |
病例报告2 |
病例报告3 |
病例报告4 |
病例报告5 |
(2)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数据收集 |
2.2.2 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流程 |
2.2.3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流程 |
2.2.4 分组 |
2.2.5 头影测量标志点 |
2.2.6 头影测量项目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统计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3.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4 讨论 |
4.1 治疗前两组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4.2 颌骨改变的差异 |
4.3 牙性改变的差异 |
4.4 软组织改变的差异 |
4.5 局限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功能矫治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下颌的变化 |
2.2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上颌的变化 |
2.3 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颌间关系的变化 |
3 讨论 |
3.1 Twin block矫治器 |
3.2 Twin block矫治器疗效三维分析的优势 |
3.3 Twin block矫治器的作用机制 |
3.4 下颌的生长 |
3.5 上颌的生长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软硬组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头帽-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基础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3 讨论 |
(5)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Activator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 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Twin-Block和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1 样本选择 |
1.2 治疗方法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 |
2.2 典型病例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头帽与Activator矫治器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头帽-Activator矫治方法及原理 |
2 头帽-Activator的矫治时机 |
3 头帽-Activator在双期矫治中的影响 |
4 头帽-Activator的优缺点 |
5 头帽-Activator适用范围 |
6 头帽-Activator矫治效果的稳定性 |
7 总结 |
(8)肌激动器类矫治器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ctivators的矫治机制 |
1.1 Activators对口周神经肌肉的作用: |
1.2 Activators对牙齿、牙槽骨和颌骨的作用: |
1.3 侧貌变化: |
1.4 对髁突及关节窝的影响: |
2 Activators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及稳定性 |
2.1 Activators临床疗效: |
2.2 Activators矫治效果的稳定性: |
3 展望 |
(9)头帽-肌激动器-下唇挡矫治器治疗安氏Ⅱ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安氏类错的牙颌组织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与双(牙合)垫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D]. 杜欣. 南昌大学, 2021(01)
- [2]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D]. 吕亮.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的疗效研究[D]. 李娜君.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4]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头帽-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疗效[J]. 赵敏.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21)
- [5]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Activator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CBCT研究[D]. 郑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Twin-Block和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比较研究[D]. 陈延梅. 青岛大学, 2018(12)
- [7]头帽与Activator矫治器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 杨盼盼,张景慧,杨帆.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7(01)
- [8]肌激动器类矫治器临床应用进展[J]. 韦玲,方志欣. 中国美容医学, 2014(12)
- [9]头帽-肌激动器-下唇挡矫治器治疗安氏Ⅱ错的临床研究[J]. 郭晓燕,唐彦峰,曹利. 口腔医学研究, 2014(01)
- [10]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的Meta分析[J]. 贺钰,周力,陈阳平,赵红梅,鲍泓,雷巧玲.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9)
标签:下颌后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