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菜花黑斑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部[1](2018)在《微波结合植物精油处理对鲜切西兰花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西兰花(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a)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经过鲜切处理的西兰花,细胞破裂和营养物质流失,对微生物抵抗能力下降,导致西兰花切面褐变、花球黄化等品质下降问题从而缩短货架期。本文以“冬至绿”西兰花为试材,分离鉴定病原真菌,研究植物精油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并研究了微波结合植物精油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及精油残留分析,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以期为微波和植物精油应用于鲜切西兰花提供一定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西兰花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精油对其抑制效果以“冬至绿”西兰花为试材,分离、纯化并鉴定鲜切西兰花贮藏期病原菌,筛选出对抑制病原菌效果较好的植物精油。通过分离、纯化及致病性实验得到病原真菌菌株AB01,以病原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测序结果进行进化树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NCBI登录号:MF040794。选用肉桂、茴香、牛至、丁香、百里香和香茅6种精油对AB01进行抑菌性实验,通过体外抑菌和活体抑菌筛选出最优的精油种类及浓度。结果发现,肉桂精油对AB01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05μL/mL和0.15μL/mL。2、植物精油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11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函数,筛选最佳精油处理组。主成分分析筛选出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462%,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结果表明,3种精油中以肉桂精油处理组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34(贮藏2 d),可有效延缓叶绿素、维生素C的下降,保持较高的总酚和总黄酮,有利于鲜切西兰花的贮藏保鲜。3、微波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微波处理可钝化过氧化物酶活性,延缓维生素C、叶绿素和水分含量的下降,使鲜切西兰花持有较高的总酚和总黄酮。以300 W微波处理40 s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最好,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且于4℃下贮藏10 d后,Vc和叶绿素含量分别为62.76 mg/100 g、0.22 mg/g,显着优于对照组。4、微波与植物精油复合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及精油残留分析微波结合肉桂精油复合处理可以有效延缓鲜切西兰花货架期的品质下降,贮藏期间复合处理组得分一直最高,显着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发现,贮藏6d内,西兰花挥发性成分中肉桂醛的相对含量由29.49%降至3.62%。肉桂醛相对含量与气味得分存在一定关系,在一定范围内(3.62%-23.13%),肉桂醛相对含量与气味得分成正相关,说明肉桂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延缓西兰花气味得分的下降。5、微波与植物精油复合处理的鲜切西兰花货架期模型构建利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构建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生长的动力学模型,再结合Belehradek方程,讨论菌落总数生长的C(最大比生长速率)和t(延滞时间)与温度的关系,最终建立鲜切西兰花货架期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准确性评估。研究发现:修正的Gompertz方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温度下鲜切西兰花菌落总数生长的S型曲线,R2均大于0.95,C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变大,t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结合Belehradek方程发现:在0-30℃范围,C0.5、(t-1)0.5与温度T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4955、0.97639。确定了N(最小腐败水平)并建立了微波结合肉桂精油处理鲜切西兰花的货架期预测模型SL,各参数为:B=7.88 lg(CFU/g),N=6.72 lg(CFU/g),a=0.0518,b=0.6855,c=0.0959,d=0.7077。通过5℃贮藏温度下鲜切西兰花中菌落总数的生长状态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2.20%,说明该货架期预测模型SL可有效预测复合处理鲜切西兰花在030℃范围内任意温度下的货架期。
李帅[2](2017)在《绿菜花秋季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了绿菜花秋季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培育壮苗、整地定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张丽云[3](2017)在《高寒地区西兰花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西兰花又名绿菜花、青花菜,其食用部分为绿色嫩茎和花蕾,营养成份位居蔬菜之首,被誉为"皇冠"。笔者从西兰花的原产地、营养成分及生理特性谈起,总结了高寒地区西兰花无公害丰产栽培之品种选择、栽培方式、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各个环节的技术,其丰产栽培技术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屈艳[4](2016)在《无公害绿菜花标准化生产新技术》文中认为绿菜花,又称西兰花、青花菜,为甘蓝的一个变种。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品种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多,其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重要蔬菜之一。我国主要在南方大面积种植,北方地区绿菜花的栽培面积也在逐年扩大。现介绍其露地无公害生产技术。
邵明晓,王娟,战桂玲[5](2013)在《甘蓝类蔬菜穴盘育苗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甘蓝类蔬菜包括甘蓝、西兰花(绿菜花)、花椰菜、抱子甘蓝、球茎甘蓝、羽衣甘蓝等。这类蔬菜原产地中海,属喜冷凉类蔬菜,苗期适合温度为白天20~25℃,夜间13~16℃,不同品种稍有差异。喜欢疏松、透气良好的基质,合适的pH值为6.5左右。种子千粒重3~5克,因不同品种而有差别。这类蔬菜的育苗方法大同小异,本文以西兰花为例加以介绍。1.育苗基质选择和配制可选用国产熊猫草炭或黑龙江的华美草炭,如条件许可,使用加拿大进口
于淑贤[6](2013)在《绿菜花优质高产种植模式》文中研究指明绿菜花喜温和及凉爽气候、湿润环境,忌炎热、干旱,不耐霜冻;种子发芽适温为15~30℃,植株生长适温20~22℃,花球形成的适温为15~18℃,25℃以上发育不良;栽培容易,是晚稻收获后充分利用冬闲地创收的优良菜种。绿菜花以肉质肥嫩的花枝组成的花球供食,营养成
王晓枫[7](2013)在《拮抗酵母菌对西兰花黑斑病的防治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西兰花黑斑病的侵染与防治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分离纯化致病菌并鉴定的基础上,对其侵染规律进行研究,并对以拮抗酵母菌进行了离体和活体的拮抗防治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确定西兰花黑斑病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束梗孢目链格孢菌属,甘蓝链格孢菌。2.对链格孢菌的侵染特性进行研究:贮藏期甘蓝链格孢菌在低温(4℃和7℃)下均能生长,而在0℃条件下基本不能产孢。病原菌的最适pH条件为8,菜花内可能含有某种适合链格孢菌生长的营养物质。3.病原菌与毒素对西兰花生理特性的研究发现病原毒素致病作用比病原菌快,电导率破坏更大,通过研究毒素与致病菌对西兰花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果胶酶的影响发现,毒素处理组的酶活性高峰较致病菌处理组提前出现。4.1.0×105CFU/mL的酵母菌悬浮液可以很好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且酵母菌的浓度越大,西兰花黑斑病的发病率越低,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的抑菌圈直径越小,同时病原菌的孢子萌发率越小。1.3×105CFU/mL浓度的酵母菌悬浮液可以很好的在西兰花上定殖。酵母菌与致病菌互作时,致病菌菌丝体发生膨大,高浓度(2.7×107 CFU/mL)酵母菌作用下,致病菌菌丝细胞壁发生溶解,孢子缢裂和崩解。5.酵母菌悬浮液处理西兰花后,4h时会诱导西兰花内源水杨酸含量增加,但对照处理组没有变化,同样的浓度在处理西兰花4h时酵母菌悬浮液处理组的乙烯释放量达到5 μL/h/kgFW的最高峰,而对照组已达到6.85 μL/h/kgFW的最高峰。6.生防酵母菌鉴定结果表明,该酵母菌的DNA序列与膜璞毕赤酵母(P.membranaefaciens)相似高达99%,两者可视为同一种。该酵母菌没有假菌丝形成,菌体呈卵圆形,5μm~7μm×3μm~5μm(长×宽),细胞为多出芽殖,未见有掷孢子产生,酵母菌对葡萄糖、蔗糖可以进行发酵,其他糖不能发酵。对麦芽糖、乳糖、棉子糖、海藻糖、纤维二糖都能进行同化。
陈海平[8](2012)在《青花菜霜霉病病原和流行因素研究》文中提出1999年期起,浙江临海等地青花菜上相继发生了花梗局部或系统变褐坏死,花序发育不良,花球凹凸不平的病害,严重威胁着青花菜的生产。由于青花菜在浙江种植历史不长,对其病害种类及其特征认识不足,一时无法确定这个病害是否属于霜霉病。本文通过霜霉病菌孢子囊的诱导和人工接种,确定该病害为霜霉病。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病菌的侵染途径及最适侵入期、病害发生的田间动态及气候因素,并开展了病害的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对球茎表面有褐色小斑点症状的花梗在17~18℃且病组织经清洗后保湿的条件下诱导,发现病斑上可产生典型的霜状霉层,显微镜检查该霉层为霜霉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将诱导产生的孢子囊接种到健康的花梗上,经6~12天可诱导与田间一致的褐色斑点。由此认为,该病害为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2.试验表明青花菜霜霉病菌首先是从花球部的小花梗侵入,由顶部向下蔓延并逐步向内扩展。明确幼嫩的花球易被侵染,现蕾期是病菌感染的敏感时期。在青花菜的现蕾期进行喷药保护,是防治后期花球球茎褐变的重要环节。试验研究表明伤口有利于病菌感染。3.通过对不同青花菜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观察与调查,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极其明显,晚熟品种(如晚生圣绿)叶发病率达到70~80%,圣绿55叶发病率在3~18%。早、中熟品种发病率低,有的发病率为0,如优秀、绿雄90。4.通过防治最适期试验,防治青花菜霜霉病(叶部或球茎部)在定植后就可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其17~18叶时,对球茎部的及时防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球茎发病率为0。5.通过对青花菜田间发病动态的全程观察表明,田间青花菜植株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叶片霜霉病的发生可出现两个高峰。由于霜霉病的再次侵染主要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因此防治青花菜营养生长期霜霉病(叶部)的发生,减少田间菌源也是综合防治策略上的一个重要手段。6.气候环境对青花菜霜霉病发生影响很大。通过对病原菌的室内培养试验及田间发病情况的动态观察与调查,十字花科霜霉病菌在高湿低温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并发展。统计分析表明,温度与发病率呈显着的线性相关(方程为y=25.985-1.483x),而雨量和湿度与发病率则呈典型的指数函数关系(其方程分别为y=2.724exp(0.027x)、y=0.212exp(0.063x)).
刁小琴,关海宁,刘春龙,郭丽[9](2012)在《西兰花贮期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兰花贮期主要病害是黑斑病,经病原菌鉴定,属芸苔生链格孢菌。4℃的低温只能抑制而不能终止该菌的生长,而35℃可有效抑制该菌的生长。pH在59的范围内菌落生长良好,pH低于3和高于11时该菌几乎完全受到抑制。臭氧和减压均能抑制该病原菌的生长,浓度为300 mg/m3的臭氧杀菌效果显着,浓度再增高,杀菌效果与300 mg/m3差异不显着,在10120 kPa的压力范围内,压力越低,抑菌效果越好,以压力40 kPa较为理想。
郭红莲,王晓枫,路玉蓉,孙媛媛[10](2012)在《菜花贮藏期交链孢霉菌的侵染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对贮藏期菜花黑斑病菌的侵染规律及最适侵染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菜花贮藏期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温度为贮藏期黑斑交链孢霉菌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最低生长温度为4℃,在0℃环境下几乎无法存活。此外其最适侵染的pH为8;交链孢霉菌侵染过程中以分泌细胞壁降解酶破坏组织细胞完整性为主,病原菌在接种的第2天几丁质酶活性明显升高,在接种7d以内,果胶酶活性先下降后持续升高,这种活性升高与菜花贮存6~7d时的病斑扩展规律相符。
二、绿菜花黑斑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菜花黑斑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结合植物精油处理对鲜切西兰花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鲜切西兰花简介 |
1.2 西兰花贮藏病害及病原菌防治研究进展 |
1.3 鲜切西兰花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化学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2 物理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3 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微波在果蔬保鲜上的研究进展 |
1.4.1 微波介绍 |
1.4.2 微波处理的抑菌作用 |
1.4.3 微波处理对酶的作用 |
1.5 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保鲜上的研究进展 |
1.5.1 植物精油 |
1.5.2 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上的抑菌效果 |
1.5.3 植物精油对鲜切果蔬品质的影响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 试验设计 |
2.3.1 西兰花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2.3.2 植物精油处理对西兰花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
2.3.3 植物精油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及风味的影响 |
2.3.4 微波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 |
2.3.5 微波与植物精油结合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 |
2.3.6 微波与植物精油复合处理鲜切西兰花货架期模型构建 |
2.4 指标测定方法 |
2.4.1 品质指标 |
2.4.2 抗氧化指标 |
2.4.3 微生物指标 |
2.4.4 精油残留情况分析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鲜切西兰花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试 |
3.2 病原菌ITS序列测定及进化树构建 |
3.3 植物精油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
3.3.1 植物精油对病原真菌体外抑制效果 |
3.3.2 植物精油对病原真菌的活体抑制效果 |
3.4 植物精油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 |
3.5 微波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 |
3.5.1 微波处理对鲜切西兰花保鲜效果的主成分分析 |
3.5.2 微波处理对鲜切西兰花梗贮藏期质构特性的影响 |
3.6 微波与植物精油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及精油残留分析 |
3.6.1 微波结合植物精油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 |
3.6.2 微波结合精油处理的精油残留分析 |
3.7 货架期预测 |
3.7.1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 |
3.7.2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参数的影响 |
3.7.3 鲜切西兰花货架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
3.7.4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评估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植物精油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
4.1.2 植物精油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 |
4.1.3 微波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 |
4.1.4 微波与植物精油处理对鲜切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及精油残留分析 |
4.1.5 微波结合植物精油处理的鲜切西兰花货架期模型构建 |
4.2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绿菜花秋季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培育壮苗 |
2.1 选地做畦 |
2.2 苗床管理 |
3 整地定植 |
4 水肥管理 |
5 病虫害防治 |
6 适时采收 |
(3)高寒地区西兰花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理特征 |
2 品种选择 |
3 栽培方式 |
4 播种育苗 |
4.1 育苗时间 |
4.2 种子处理 |
4.3 苗床准备 |
4.4 播种 |
4.5 苗期管理 |
5 定植 |
5.1 选地 |
5.2 整地施肥 |
5.3 定植时间 |
5.4 定植 |
6 田间管理 |
6.1 追肥 |
6.2 灌溉 |
6.3 去除侧枝 |
6.4 束叶遮荫 |
7 病虫害防治 |
7.1 霜霉病 |
7.2 黑腐、黑斑病 |
7.3 根腐病 |
7.4 猝倒病 |
7.5 根肿病 |
7.6 虫害防治 |
8 采收 |
(4)无公害绿菜花标准化生产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品种选择 |
二、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一) 病虫害防治原则 |
(二) 物理防治: |
(三) 药剂防治: |
六、适时采收 |
(5)甘蓝类蔬菜穴盘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基质选择和配制 |
2. 穴盘选用 |
3. 播种与催芽 |
4. 苗床管理 |
5. 病虫害防治 |
6. 种苗质量标准 |
7. 种苗销售 (发苗) |
(6)绿菜花优质高产种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的选择 |
2 育苗 |
2.1 播前准备: |
2.2 播种: |
2.3 苗期管理: |
3 田间管理 |
3.1 浇水: |
3.3 中耕培土、抹芽: |
4 防治病虫害 |
5 采收 |
(7)拮抗酵母菌对西兰花黑斑病的防治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采后果蔬病害现状 |
1.2 采后果蔬的病害防治 |
1.2.1 低温贮藏 |
1.2.2 气调贮藏 |
1.2.3 采后热处理 |
1.2.4 化学杀菌剂 |
1.2.5 生物防治 |
1.3 西兰花的储藏方法 |
1.3.1 假植贮藏 |
1.3.2 窖藏 |
1.3.3 塑料薄膜气调贮藏 |
1.4 菜花的常见病害 |
1.4.1 黑腐病 |
1.4.2 黑胫病 |
1.4.3 灰霉病 |
1.4.4 黑斑病 |
1.5 菜花的形态生理特征及食疗作用 |
1.5.1 菜花的形态特征 |
1.5.2 菜花的生理特征 |
1.5.3 菜花的食疗作用 |
1.6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
1.6.1 拮抗菌分离与筛选 |
1.6.2 拮抗酵母的防治机理 |
1.7 采后拮抗酵母菌的研究与应用 |
1.8 研究意义与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供试菌株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 |
2.2 黑斑病菌株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
2.2.1 黑斑病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2 病原真菌致病性鉴定 |
2.2.3 致病菌形态学鉴定 |
2.2.4 环境温度对交链菌的生长影响 |
2.2.5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6 营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 病菌毒素侵染特性研究 |
2.3.1 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制备 |
2.3.2 毒素的制备与提取 |
2.3.3 不同时间毒素及孢子悬浮液侵染叶片的显微图片 |
2.3.4 不同时间毒素与孢子悬浮液对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
2.3.5 不同时间毒素与孢子悬浮液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6 不同时间病菌与毒素对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2.3.7 不同时间病菌与毒素对叶片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2.3.8 不同时间病菌与毒素对叶片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影响 |
2.4 生防酵母与黑斑病菌的互作研究 |
2.4.1 拮抗菌在PDA平板上与黑斑病菌的对峙 |
2.4.2 酵母菌在西兰花上的生长动态 |
2.4.3 酵母的菌悬液浓度对抑制西兰花黑斑病的影响 |
2.4.4 不同浓度拮抗菌对病原菌的抑菌圈的影响 |
2.4.5 不同浓度的拮抗菌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2.4.6 不同浓度的拈抗菌对菌丝及孢子的影响 |
2.5 拮抗酵母菌对西兰花活体抗性的影响 |
2.5.1 西兰花内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 |
2.5.2 西兰花乙烯释放情况的研究 |
2.6 酵母菌的鉴定 |
2.6.1 形态学鉴定 |
2.6.2 生理生化鉴定 |
2.6.3 分子鉴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黑斑病菌株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
3.1.1 黑斑病真菌的分离 |
3.1.2 真菌致病菌的致病性鉴定 |
3.1.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3.1.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5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6 营养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 病菌毒素侵染特性研究 |
3.2.1 不同时间毒素及孢子悬浮液侵染叶片的显微图片 |
3.2.2 不同时间毒素与致病菌对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
3.2.3 不同时间毒素与致病菌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时间毒素与致病菌对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3.2.5 不同时间毒素与致病菌对叶片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3.2.6 不同时间毒素与致病菌对叶片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影响 |
3.3 生防酵母与黑斑病菌的互作研究 |
3.3.1 酵母菌在PDA平板上与黑斑病菌的对峙 |
3.3.2 酵母菌在西兰花上的生长动态 |
3.3.3 不同酵母的菌悬液浓度对西兰花黑斑病的影响 |
3.3.4 不同浓度酵母菌悬浮液对病原菌的抑菌圈的影响 |
3.3.5 不同浓度的酵母菌悬浮液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3.3.6 不同浓度的酵母菌悬浮液对致病菌菌丝的影响 |
3.3.7 不同浓度的酵母菌悬浮液对致病菌孢子的影响 |
3.4 拮抗酵母菌对西兰花活体抗性的影响 |
3.4.1 西兰花内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 |
3.4.2 西兰花乙烯释放情况的研究 |
3.5 酵母菌的鉴定 |
3.5.1 形态特征 |
3.5.2 生理生化特征 |
3.5.3 分子鉴定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8)青花菜霜霉病病原和流行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青花菜 |
1.1 青花菜分类地位、起源、分布和食用价值 |
1.2 青花菜国内外发展概况 |
2 青花菜主要病害种类及研究现状 |
2.1 青花菜病害种类 |
2.1.1 青花菜病理性病害 |
2.1.1.1 青花菜霜霉病 |
2.1.1.2 青花菜菌核病 |
2.1.1.3 青花菜黑腐病 |
2.1.1.4 青花菜黑斑病 |
2.1.2 青花菜生理性病害 |
第2章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章 青花菜霜霉病病原菌鉴定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
1.2 温度对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形成的影响 |
1.3 人工接种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鉴定结果 |
2.2 温度对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形成的影响 |
2.3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 |
第4章 台州市青花菜霜霉病发生与防治概况调查 |
1 台州市青花菜霜霉病发生概况 |
2 台州市青花菜霜霉病防治概况 |
第5章 不同青花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青花菜霜霉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菌侵染途径的研究 |
1.2 最适感病期的研究 |
1.3 病害田间发生发展动态的研究 |
1.4 影响病害发生的气象因素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菌侵染途径 |
2.2 青花菜不同生长阶段对霜霉病的敏感性 |
2.3 病害的田间消长动态 |
2.4 气象因素对青花菜霜霉病发生的影响 |
第7章 青花菜霜霉病综合防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有效药剂的筛选 |
1.2 最佳防治时期的研究 |
1.3 综合防治技术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防治青花菜霜霉病的有效药剂 |
2.2 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 |
2.3 青花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对青花菜霜霉病发病流行因素的总结 |
2 青花菜霜霉病防治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就读农业推广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西兰花贮期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
1.2.2 病原菌致病性鉴定 |
1.2.3 抑制病原菌生长和孢子繁殖试验 |
1.2.3. 1 温度试验 |
1.2.3. 2 pH试验 |
1.2.3. 3 臭氧试验 |
1.2.3. 4 减压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的鉴定 |
2.2 病原菌致病性鉴定 |
2.3 病原菌生长的抑制试验 |
2.3.1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2.3.2 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2.3.3 臭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2.3.4 减压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3 结论 |
四、绿菜花黑斑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结合植物精油处理对鲜切西兰花保鲜效果的研究[D]. 黄文部.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2]绿菜花秋季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李帅.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7)
- [3]高寒地区西兰花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J]. 张丽云.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7)
- [4]无公害绿菜花标准化生产新技术[J]. 屈艳. 农村科学实验, 2016(04)
- [5]甘蓝类蔬菜穴盘育苗技术[J]. 邵明晓,王娟,战桂玲. 新农业, 2013(09)
- [6]绿菜花优质高产种植模式[J]. 于淑贤. 吉林蔬菜, 2013(03)
- [7]拮抗酵母菌对西兰花黑斑病的防治作用机理研究[D]. 王晓枫.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
- [8]青花菜霜霉病病原和流行因素研究[D]. 陈海平. 浙江大学, 2012(01)
- [9]西兰花贮期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J]. 刁小琴,关海宁,刘春龙,郭丽. 食品工业, 2012(04)
- [10]菜花贮藏期交链孢霉菌的侵染规律研究[J]. 郭红莲,王晓枫,路玉蓉,孙媛媛. 北方园艺,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