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考证与找矿(之四):个旧锡矿(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1](2020)在《个旧Sn-Cu多金属矿田隐伏矿预测的地气与土壤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云南个旧Sn-Cu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南地块最西侧的右江褶皱带的西缘,是滇东南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闻名世界的超大型个旧Sn-Cu多金属矿床,从北向南依次可分为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卡房矿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个旧断裂以东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地气测量工作,对比研究土壤与地气在隐伏矿床上的异常特征以及隐伏矿预测上的指示意义。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研究区土壤中12种元素的分布组合特征,可以判断,Sn-Cu是研究区最为重要的成矿元素组合,Pb-Zn-W是较为重要的成矿元素组合,而Ag-As-Sb-Cd-Mo等是与研究区成矿元素有一定成因联系的元素组合。2、各土壤剖面上异常发育位置与相应矿床的空间位置套合较好;剖面穿不同矿床其异常组成元素也略有不同。在松树脚Sn-Pb矿床上方显示清晰的Cu-Sb-B土壤组合异常,在高松Sn-Pb-Zn矿床上方显示清晰的Sn-Mo-Sb土壤组合异常,在老厂Sn-W-Cu矿床和卡房Cu(Au)-Sn矿床上方显示宽广清晰的土壤Sn异常;3、采集的土壤样品,在找矿指示元素组合上,对矿体具有继承性,并对土壤覆盖区隐伏矿体有一定指示作用。4、在矿体上方异常较强的CO2、SO2等地气异常对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反映。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地气测量方法在寻找与断裂控矿有关的硫化物矿床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振[2](2019)在《宋代福建路金属矿业地理研究》文中认为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上对金属矿产品日益广泛的需求,宋朝统治者“仰地宝为国计”,大力推动各类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福建的金属矿业由此获得较快发展,成为东南地区主要的矿冶基地之一,其出产的银、铜、铁、铅等金属矿产均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终有宋一代,福建呈现出一派“矿石云涌,炉炭之焰,未之有熄”的盛况,极为令人瞩目。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该地区较为丰富的史料,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宋代福建的金属矿业开发状况进行研究。文章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探讨了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背景,包括矿业开发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历史条件,作为全文讨论的基础。其次分类考察了福建各种金属矿产开发的空间分布与变迁,揭示出矿业开发的综合地理格局,并分析其成因。然后研究了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兴衰演变历程,通过宋政府统计的各类金属矿冶点数量以及课额数目演变情况来还原矿业兴衰的总体趋势,同时以福建金属矿业在全国所占地位的变化情况进行补充论证,并分析出矿业兴衰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接着论述了福建金属矿业开发对本地区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最后较为客观地总结出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成效与得失。
田建花,马江波[3](2017)在《先秦青铜生产的锡料来源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锡料是先秦高度发达的青铜业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锡料来源及流通路径的探讨都是先秦历史考古的重要内容。在梳理和评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里耶秦简中新发现的史料,从文献角度总结了先秦青铜器锡料来源的几个可能产地,并介绍了先秦锡料来源研究的最新进展。
杨娟[4](2016)在《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个旧锡矿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择个旧锡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研究近代个旧锡矿的开发。认为在近代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个旧锡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技术、产品销路方面都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个旧锡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云南省财政经济、对外贸易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适应国际锡业市场的发展需求,个旧锡业生产者也不断改进生产,努力融入世界市场,加快了云南地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也正是由于处于这一过程之中,国际经济的波动,国际局势的变化都对个旧锡业的发展有严重影响。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探讨个旧锡矿在近代以前的开发情况及开发目的。云南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开采锡矿,但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云南锡矿的开发仅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与锡需求量不高的原因,锡的产量与开发规模很小。第二部分论述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历史转折。由于云南地处高原,交通运输不便,在鸦片战争后个旧大锡虽已开始销往国际市场,但出口量一直受到限制,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历史转折始于蒙自口岸的开放,近代交通条件的改善最终成就了云南的对外交往与个锡对外贸易的兴盛。第三部分,讨论近代以前云南矿业开发与近代矿业开发模式的不同特点,首先揭示历史上云南矿业开发在政府控制下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特点,其次论述近代云南矿业开发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为主,私营矿业占大多数的制度模式变化。第四部分,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技术改良与销路变化。首先分析传统技术条件下个旧锡矿的生产技术、产品与出口路线;其次分析近代以来西方技术对个旧锡矿开发的影响;再次从经济角度出发,论述云南炼锡公司之锡矿直销外洋给个旧锡矿带来的影响。第五个部分,揭示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规模及经济效益,说明个旧锡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云南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撑。第六部分着重分析近代锡矿开发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弊端。个旧锡矿在近代的大发展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形成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首先是受到法国殖民者把持下的滇越铁路公司不断加价的苛扰,其次国际锡业市场的行情变化对个锡的生产、销售都有严重影响,再次,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经济封锁及空袭使个旧锡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周伟伟[5](2016)在《滇东南锡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典型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和滇东南地区锡矿床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收集了个旧老厂锡多金属矿床、蒙自白牛厂锡银多金属矿床和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这3个滇东南地区代表性锡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依照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建模的方法技术分别建立了三个典型矿床的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进而分析归纳出滇东南地区围绕锡矿勘查的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和区域化探找矿模型。得到如下结论:云南个旧老厂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区域化探找矿指示元素组合及异常等级为Sn、Cu、Pb、Zn(7级),Cd、Ag(6级),W、Bi、As、Be(5级),Mo、Th、Co(4级),Sb、B、U、Ni(3级),Au、Hg、F、V(2级)和Li(1级),共计22项。矿区岩石化探找矿指示元素组合及异常等级为Cu(7级),Sn(6级),W、Bi、Pb、Cd、B、Be(5级),Zn、Ag(4级),Mo、As(3级),Au、Sb、F、Li、Sr(2级)和U、Co、Ni(1级),共计20项。云南蒙自白牛厂锡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区域化探找矿指示元素组合及异常等级为Pb、Sb(4级),Ag、Sn、Zn(2级)和As(1级),共计6项。矿区岩石化探找矿指示元素组合及异常等级为Hg(5级),Sb、Cd、Pb(4级),Bi、Ag、Sn(3级),As、Zn(2级)和W、Cu、Nb、Th、U(1级),共计14项。云南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区域化探找矿指示元素组合及异常等级为Sn、Zn、As(7级),Cd、Cu、W(5级),Ag、Bi(4级),Pb、Li(3级)和Sb、F、Be、Y(2级),共计14项。矿区岩石化探找矿指示元素组合及异常等级为Sn、Zn、Be(5级),Bi、Ag(4级),W、Cu、As、F(3级),Pb、Li、U(2级)和B、Nb(1级),共计14项。滇东南锡矿集区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区域化探找矿指示元素组合及异常等级为Sn、Cu、W、Zn、Cd(57级),Pb、Bi、As、Ag、Be、Sb(35级)和F、Li(13级),共计13项。岩石化探找矿指示元素组合及异常等级为Be(57级),Sn、Cd、Bi、Cu、Pb、Zn、Ag、W、Sb、B(35级)和As、F、Au、U(13级),共计15项。
李瀛玲[6](2014)在《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立体找矿模型与控矿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中国矿业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对矿产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促使了地学空间信息展示、分析和应用的发展,通过对三维地质模型的研究可以明了矿床的控矿因素,对深边部隐伏矿的寻找提供了帮助。论文是以蒙自市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作为例子,采用软件研究分析并建立了该矿床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探讨,总结出了矿体的分布规律、主要元素的分布规律等,推测出矿床的控矿元素,从而进行了预测找矿,经研究后本文主要取得的认识与结论如下所示:(1)白牛厂银多金属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分为五个矿段,矿区内出露了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以及下泥盆统的地层;区内构造比较发育,北西向是矿区内的主要构造,还有一些其他方向的构造穿插其间;区内岩浆岩以燕山晚期酸性侵入活动为主,基性岩不甚发育,二者皆表现为侵入;五个矿段包含了70多个矿体,其中V1是矿区内的规模最大的矿体。(2)收集矿山资料数据,建立地质数据库,对原始数据采取的基本统计分析,得出样品的总数、最大、小值、均值、标准差、变化系数、频率分布等。利用软件对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进行三维空间形态模拟,分别建立地表、坑道、矿体的三维模型。(3)白牛厂银多金属矿的控矿因素一直以来也饱受争议,本次研究,通过对元素的空间变化、品味变化规律,得出了其控矿因素为地层、构造、岩浆岩。(4)通过矿体三维可视化实现来分析总结矿体空间形态的变化规律,白羊-穿心洞矿段南西面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矿体(化)在北西面和45号勘探线间是相连接的;对门山与阿尾矿段的矿体都具有向南与向北继续下延的趋势。总体上,矿体向南与向北深部都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与矿化富集部位,因而提出Ⅰ、Ⅱ、Ⅲ、Ⅳ4个预测靶区。
谭清立[7](2014)在《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及外围遥感影像地质特征与找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省蒙自县老寨乡,已探明的银储量达六千吨,是我国罕见的超大型银矿床。矿床位于滇东南,是华南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滇藏板块的交汇处,地壳稳定性差。滇东南地区沉积岩从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只缺失白垩系地层,总厚度达29600m以上;深大断裂发育,红河断裂、南盘江断裂、文山-麻栗坡断裂形成其边界,控制了区域构造格局和矿产分布,区内主要为北东向构造,其实为南西向;岩浆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华里西期基性岩浆喷发及燕山期酸性岩浆侵入,个旧、文山(薄竹山)、马关(老君山)为已出露的3大燕山晚期花岗岩体。白牛厂矿区内主要出露寒武系中、下统及泥盆系下统地层。矿区构造以北西向断裂、褶皱为主,与区域内构造主体方向北东向不协调。区域岩浆活动强烈,矿区周围地表出露有花岗斑岩及辉绿岩脉,矿体底部可见隐伏花岗岩体、花岗岩脉及花岗二长斑岩脉。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晚燕山期花岗岩热液作用,受区域断裂控制,矿体赋存于特定的地层层位,矿区地表见多处铁帽,因此具有遥感地质找矿研究前景。目前矿区的找矿工作已深入开展,但仍缺乏外围的找矿预测工作。本文在详细研究了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后,以遥感地质找矿理论为指导,运用TM、ASTER、Quickbird三种影像提取了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及外围的遥感地质信息;探究了遥感影像地质信息与区域地质构造、化探异常及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关系;根据遥感地质的研究思路提出了新的找矿预测方法,圈定了找矿靶区。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探索出一条“线—环构造→色调异常→含矿岩层岩性单元→围岩蚀变异常→找矿靶区圈定及分级→靶区验证”的遥感地质找矿思路,提出了一种新的遥感地质找矿预测方法:遥感影像地质异常因子加权评价法。二、建立了遥感构造解译标志,提取了遥感影像线-环构造,定性及定量地分析了线-构造与已知矿产的关系,提出线-环构造找矿有利部位有:1)环形构造交叠部分;2)线-环构造交叠部位。三、提取了研究区遥感影像色调异常。研究区色调异常沿线性构造展布、在环形构造内集中分布、与Pb-Zn-Ag-Sb-Cu-Mo-F元素组合化探异常高值区高度吻合。四、将研究区基岩划分为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玄武质岩、薄竹山花岗岩等四个岩性单元,其中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性单元是含矿岩性单元。利用TM影像提取了各岩性单元信息,并制作了遥感岩性解译专题图。五、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围岩蚀变矿物反射光谱曲线特征,并通过ASTER影像处理提取了泥化异常蚀变信息;利用Quickbird影像处理提取了铁染异常信息。六、圈定了12个找矿靶区,并对靶区进行了分级,其中包括2个一级找矿靶区、4个二级靶区、6个三级靶区。对靶区与Pb-Zn-Ag-Sb-Cu-Mo-F化探异常区同位性进行了对比、对部分靶区进行了工程验证。对比和工程验证工作证明圈定的靶区有着很好的找矿前景。
欧阳永棚[8](2013)在《滇东南钨锡多金属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色金属钨、锡等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然而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钨、锡等金属资源的需求和消费量也在不断增加,钨、锡等资源因过度开发,其耗竭速度也急剧加快,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国务院更是于2008年出台相关政策,对钨锡锑稀土等矿产资源实行保护与限制开采。滇东南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钨、锡、银、铜、铅、锌、锰等金属成矿密集区,隶属于华南西部的滇东南—桂西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华南褶皱带及三江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经历过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内分布有个旧锡铜多金属矿、白牛厂银锡多金属矿、都龙锡锌铜多金属矿、新寨锡矿等一系列超大型—大型锡多金属矿床。近年来,经过生产、科研和高校等诸多单位的共同努力,该地区官房钨矿、麻栗坡钨矿整装勘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增WO3储量60余万吨,钨矿也展现了巨大的资源潜力。基于上述背景条件下,笔者认为对滇东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赵鹏大院士提出的“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通过对滇东南地区(N22°50′-23°40′,E103°30′~104°50′)成矿地质背景分析,探讨成矿多样性在本区多方面的表现;以该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典型矿床的剖析,对钨锡多金属矿床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建立矿床谱系。通过本文研究,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和认识:1.研究区自元古代以来经历了长期且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造就了本区现今复杂的地层、构造、岩浆岩格局。研究区地层出露相对较为齐全;构造面貌复杂,各级断裂、褶皱、岩浆侵入接触构造及各种小构造等共同组成本区控岩、导矿、容矿构造;区内岩浆岩发育,尤以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最为强烈,形成了与钨锡多金属密切相关的薄竹山和老君山两个复式花岗岩体。2.在分析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区内典型钨锡多金属矿床(都龙锡锌铜多金属矿床、南秧田白钨矿床、官房白钨矿床、白牛厂银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系统探讨。3.滇东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研究区内种类繁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区内已发现的矿种达34种以上,为成矿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分别从矿产类型、成矿条件及控矿因素(赋矿层位及岩性、控矿岩浆岩、控矿构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矿床成因类型及元素组合几个方面论述了成矿多样性在滇东南地区的表现,对本区成矿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4.研究区自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旋回,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晋宁旋回、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及喜马拉雅旋回。多期次构造演化为本地区成矿作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对滇东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形成最为有利的是华力西—印支旋回及燕山旋回,区内许多经济价值极大的钨锡多金属矿床均形成于这两个地质时代。5.对滇东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空间产出规律进行系统总结。与个旧地区锡铜多金属矿床在矿化类型及成矿元素两方面呈现出分带性类似,老君山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围绕花岗岩体也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矿床类型由内向外大致呈现出的分带性:岩浆岩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气成高温热液型→中温热液型→低温热液型矿床,二是成矿元素由内向外的分带性:W-Sn-Be-Nb→Sn-W-Cu-Zn→Cu-Pb-Zn→Ag-Sb-Hg(成矿元素组合由高温到低温)。与老君山地区相比,薄竹山地区目前所发现钨锡多金属矿床数目及类型相对较少,分带性也没有那么明显。6.在系统研究区域矿床时间谱系及空间谱系的基础上,编制出了区域矿床“时间—空间—成因”综合谱系图。此外,还以都龙锡锌铜多金属矿床为例,在矿床尺度对矿床谱系进行探索性的讨论。
朱庭祜,周世林[9](2012)在《我的地质生涯》文中研究说明朱庭祜(1895~1984年)从事地质工作60余年,对19个省市自治区的地质矿产和水文工程地质作过勘查,创办或主持了多所地质调查机构,在多所大学任教,编着地质报告及论文数十篇。此文是朱庭祜去世前完成的口述自传,较为全面和生动地记述朱老一生的主要经历。
赵晶晶[10](2011)在《个旧卡房新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云南个旧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锡多金属矿区,在我国有着“锡都”的美称。卡房矿田作为个旧的五大矿田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卡房新山地区的研究资料却是十分罕见。因此,对新山地区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补充这一区域的研究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卡房新山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成矿理论为指导,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工程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对该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运用数学方法对原生晕异常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区的构造特征、碱交代作用和花岗岩的侵位特征对本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该区域进行了找矿预测。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的认识如下:1、在新山地区多金属异常较发育,异常规模较大,且异常梯度比较明显。各中段元素分带不明显,原生异常叠加现象普遍,是重要的W、Sn、Cu、Mo、Bi多金属找矿地段。2、新山地区的花岗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属老卡岩体的一部分。处于相对开放地段的花岗岩,一般为淡色花岗岩、白岗岩。在处于相对封闭条件下的花岗岩往往形成含斑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等。新山地区花岗岩中稀土元素丰度较低(∑REE常低于200×10-6);稀土组成模式较平坦,配分曲线呈“V字型”。铕异常十分显着,δEu一般小于0.1,(La/Yb)N比值接近于1,甚至小于1。3、新山岩体存在着(Na2O+K2O)的碱交代蚀变作用,且碱交代蚀变带与成矿物质的来源有密切的关系。4、新山地区近矿围岩蚀变按矿体、矿化体的围岩不同分有花岗岩内高温蚀变带、花岗岩外中温蚀变带(花岗岩与碳酸盐岩接触蚀变带)及碳酸盐岩低温蚀变带三类。5、新山花岗岩体侵位时由下向上顶托围岩,但由于岩体向上侵位的动力小于顶板围岩的静压力而最终导致花岗岩体没有穿透围岩,而形成了一个宽缓背斜的侵位机制类型恰好与岩浆底拱作用模式完全相似。而另一种条件下,由于断裂的影响,岩浆横向膨胀并压缩围岩,导致岩浆体积增大的侵位机制与气球膨胀模式十分相像。由此可以推断新山花岗岩体侵位机制可能是一种底拱作用与气球膨胀模式相结合的复合侵位机制。6、区内与花岗岩侵入及期后热液有关的成矿可划分硅酸盐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以及碳酸盐阶段四个阶段,识别清楚这四个成矿阶段可以为找矿提供有用的线索。
二、史料考证与找矿(之四):个旧锡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史料考证与找矿(之四):个旧锡矿(论文提纲范文)
(1)个旧Sn-Cu多金属矿田隐伏矿预测的地气与土壤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研究区地理及交通情况 |
1.3.2 研究区自然及经济概况 |
1.3.3 研究区地质工作程度 |
1.4 本次勘查工作概况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完成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其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3 构造 |
2.3.1 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
2.3.2 构造层 |
2.3.3 区域内主要断裂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3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床特征 |
3.4.1 砂锡矿床 |
3.4.2 原生矿床 |
3.5 矿石特征 |
3.5.1 矿物成分 |
3.5.2 矿石结构构造 |
3.6 矿床成矿作用 |
4 测量方法技术 |
4.1 测量剖面布设 |
4.2 测量方法 |
4.2.1 土壤采样方法 |
4.2.2 气体采集方法 |
4.3 记录 |
4.4 测量方法及原理 |
4.4.1 土壤分析元素与分析方法 |
4.4.2 气体测量仪器工作原理及操作 |
5 地球化学特征 |
5.1 土壤化探数据基本统计特征 |
5.1.1 土壤元素丰度特征 |
5.1.2 土壤元素分异特征 |
5.2 土壤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5.3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
5.3.1 元素异常下限的确定 |
5.3.2 各剖面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3.3 小结 |
5.4 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
5.4.1 各剖面气体异常下限 |
5.4.2 各剖面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4.3 讨论 |
5.5 土壤和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对比分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宋代福建路金属矿业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背景 |
第一节 宋代福建的行政区划 |
第二节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自然条件 |
第三节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人文条件 |
第四节 宋代以前福建的金属矿业开发 |
第二章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空间分布与变迁 |
第一节 宋代福建金属矿产资源的种类、矿产区与矿冶统计资料 |
第二节 金、银矿开发的空间分布与变迁 |
第三节 铁矿开发的空间分布与变迁 |
第四节 铜、铅、锡矿及水银开发的空间分布与变迁 |
第五节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综合地理格局与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兴衰演变 |
第一节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在全国的地位演变 |
第二节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的时空演变与阶段划分 |
第三节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兴衰演变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第四章 宋代福建金属矿业开发对该地区环境的影响 |
第一节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二节 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
第三节 对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3)先秦青铜生产的锡料来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评述 |
1.1 根据文献和考古材料推测锡料来源 |
1.2 根据地质资料推测锡料来源 |
1.3 铅同位素法间接示踪锡料来源 |
1.4 锡同位素法直接示踪锡料来源 |
2 汉及先秦文献中“锡”相关史料的发掘和梳理 |
2.1 江南地区 |
2.2 西南地区 |
2.3 存疑产地和地望不明者 |
3 锡料来源的新近研究和发现 |
3.1 关于华北地区 |
3.2 关于晋南、豫西南和鄂西北 |
3.3 关于江西、湖南 |
3.4 关于燕辽地区 |
4 结论 |
(4)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个旧锡矿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本文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
(三)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有关个锡生产方法的研究 |
(二) 有关于个旧锡矿生产中私人资本及生产关系的研究 |
(三) 有关政府在个旧锡矿生产中的作用研究 |
(四) 有关大锡运输销售的研究 |
(五) 有关个旧锡矿对云南经济发展促进的研究 |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
(一)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二) 研究的基本结构 |
四、史料主要来源 |
第一章 历史上个旧锡矿的开发源流 |
第一节 历史上个旧关于大锡生产的记载 |
一、锡的主要特性及在古代的用途 |
二、历史上个旧锡矿开发的记载 |
第二节 1840年以前个旧锡矿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 |
一、商品用途不广,需求量有限 |
二、国内市场狭窄,销路不广,常出现滞销的情况 |
三、乾隆年间铸币所需个锡的数量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历史转折 |
第一节 蒙自口岸开放及列强对个锡的觊觎 |
一、列强国际经济一体化推进与蒙自口岸的开放 |
二、蒙自口岸开放后英法对个锡的觊觎 |
第二节 交通条件对个锡运力的历史改观 |
一、近代以前云南交通运力情况 |
二、法国殖民者对滇越铁路的筹建 |
第三节 近代个旧锡矿开发对国际市场需求的适应 |
一、近代国际锡业市场需求的扩大及生产的发展 |
二、近代以来国际锡业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 |
三、鸦片战争后个旧锡业销售的国际市场化取向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下个锡开发的模式变化 |
第一节 近代云南矿业由先前满足国内需求向国际市场需求的转变 |
一、近代以前云南矿业发展以满足国内需求为目的 |
二、近代个锡开发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为主 |
第二节 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模式转化 |
一、历史上云南矿业实行政府为主导的组织生产方式 |
二、近代个锡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经营方式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下个锡开发的技术改良与销路变化 |
第一节 传统技术条件下个锡的生产技术与产品销路 |
一、个锡土法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 |
二、土法生产产品的销售路线 |
第二节 西方技术对个旧锡矿开发的影响 |
一、个旧锡务公司对西方新法的运用 |
二、云南炼锡公司锡矿冶炼技术的改良 |
三、私营锡业中的近代技术改良 |
第三节 锡品成色提高带来的销路变化和利润增收 |
一、炼锡公司锡品成色提高情形 |
二、个锡直销欧美市场的路线变化 |
三、个锡直销欧美市场带来的利润增加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下个锡开发的规模及经济效益 |
第一节 近代个锡开发规模变化与地区开放程度的关联 |
一、近代个锡开发产量及规模 |
二、个锡开发规模变化与地区开放程度的关联 |
第二节 锡矿开发对云南就业的吸纳及影响 |
一、各时期个旧锡矿工人的数量及其变化 |
二、锡矿开发对云南就业市场的影响 |
第三节 锡矿带来的收益成为云南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撑 |
一、个锡成为云南出口商品之大宗 |
二、个锡成为平衡云南进出口货值的重要商品 |
三、个锡收益成为云南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撑 |
小结 |
第六章 近代个旧锡矿开发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弊端 |
第一节 个锡出口运输半殖民地特征明显 |
一、货运通道为法国殖民者所垄断 |
二、货运长期受法越铁路公司的加价苛扰 |
第二节 国际市场行情变化极易对锡矿生产造成影响 |
一、近代不同时期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 |
二、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对个锡价格产生的影响 |
第三节 战时敌方封锁造成个旧锡矿生产的急剧萎缩 |
一、抗战初期日军对个锡出口路线的封锁 |
二、抗战时期个锡生产的急剧萎缩情况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个旧锡矿生产大事记 |
附录二:1889~1938年个旧、伦敦、纽约、新加坡锡价表 |
后记 |
(5)滇东南锡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滇东南锡矿床 |
1.2.2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滇东南矿集区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云南个旧老厂锡多金属矿床 |
3.1 地质特征 |
3.1.1 区域地质特征 |
3.1.2 矿区地质特征 |
3.1.3 矿体地质特征 |
3.2 勘查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区域化探 |
3.2.2 岩石地球化学 |
3.2.3 找矿模型 |
3.3 区域化探异常解释 |
3.3.1 区域化探异常的继承性 |
3.3.2 区域化探异常强度的变异性 |
第4章 云南蒙自白牛厂银锡多金属矿床 |
4.1 地质特征 |
4.1.1 区域地质特征 |
4.1.2 矿区地质特征 |
4.1.3 矿体地质特征 |
4.2 勘查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区域化探 |
4.2.2 岩石地球化学 |
4.2.3 找矿模型 |
4.3 地球化学异常解释 |
4.3.1 区域化探异常的继承性 |
4.3.2 区域化探异常强度的变异性 |
第5章 云南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 |
5.1 地质特征 |
5.1.1 区域地质特征 |
5.1.2 矿区地质特征 |
5.1.3 矿体地质特征 |
5.2 勘查地球化学特征 |
5.2.1 区域化探 |
5.2.2 岩石地球化学 |
5.2.3 找矿模型 |
5.3 地球化学异常解释 |
5.3.1 区域化探异常的继承性 |
5.3.2 区域化探异常强度的变异性 |
第6章 滇东南锡矿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
6.1 岩石地球化学勘查 |
6.1.1 岩石化探找矿元素组合 |
6.1.2 岩石化探找矿元素组合异常强度 |
6.2 区域化探 |
6.2.1 区域化探找矿元素组合 |
6.2.2 区域化探找矿元素组合异常强度 |
6.3 岩石地球化学与区域化探共性对比 |
6.3.1 滇东南区域化探异常的继承性 |
6.3.2 滇东南区域化探异常强度的变异性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立体找矿模型与控矿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工作概况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2.3 进度安排 |
1.3 主要工作量及研究成果 |
1.3.1 论文工作量 |
1.3.2 论文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区域与矿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1.4 矿产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花岗岩 |
2.2.4 矿体特征 |
2.2.5 矿石特征 |
第三章 矿体三维可视化的实现 |
3.1 矿床三维模型的构建 |
3.2 矿床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方法 |
3.3 原始数据库建立 |
3.3.1 建模范围及基本参数 |
3.3.2 资料收集和有效性审议 |
3.3.3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
3.4 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
3.4.1 原始单样统计分析 |
3.4.2 组合样品统计分析 |
3.4.3 元素相关分析 |
3.5 区域化变量结构分析 |
3.5.1 实验变异函数计算与拟合 |
3.5.2 各向异性变异函数的套合 |
3.5.3 变异函数模型的检验 |
3.6 地表、矿体及坑道实体模型 |
3.7 品位模型建立 |
3.7.1 块体品位估值 |
3.7.2 克立格估计方差 |
3.8 资源量 |
第四章 矿床控制因素研究 |
4.1 矿体厚度、品位变化特征 |
4.1.1 厚度变化特征 |
4.1.2 品位变化特征 |
4.2 控矿因素 |
4.2.1 地层 |
4.2.2 构造及裂隙 |
4.2.3 岩浆岩 |
第五章 基于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的找矿预测 |
5.1 隐伏矿体的预测研究 |
5.1.1 白羊与穿心洞矿段的变化特征 |
5.1.2 对门山矿段的变化特征 |
5.1.3 阿尾矿段的变化特征 |
5.2 隐伏矿预测靶区的确定 |
5.3 资源估算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及外围遥感影像地质特征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遥感地质研究动态及现状 |
1.2.2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过程及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地质发展史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边界构造 |
2.3.2 区内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1.1 寒武系 |
3.1.2 泥盆系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层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
3.4.1 围岩蚀变 |
3.4.2 矿化特征 |
3.5 矿体地质特征 |
第四章 遥感影像预处理 |
4.1 遥感影像介绍 |
4.1.1 TM、ETM+遥感影像 |
4.1.2 Quickbird遥感影像 |
4.1.3 ASTER遥感影像 |
4.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4.2.1 影像文件管理 |
4.2.2 辐射校正 |
4.2.3 几何校正 |
4.2.4 最佳波段选取 |
4.2.5 主成分变换 |
第五章 遥感地质信息提取 |
5.1 线性构造 |
5.1.1 线性构造解译标志 |
5.1.2 白牛厂矿区及外围线性构造 |
5.2 环形构造 |
5.2.1 白牛厂矿区及外围环形构造 |
5.3 线-环构造的地质印证及与化探异常的同位性 |
5.4 线-环构造解译总结 |
5.5 色调异常 |
5.6 岩性单元 |
5.7 矿化蚀变信息 |
5.7.1 蚀变异常提取方法 |
5.7.2 白牛厂矿区及外围蚀变信息提取 |
第六章 遥感影像地质信息与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关系研究 |
6.1 线-环构造与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关系 |
6.1.1 线-环构造等密度 |
6.1.2 环形构造等密度 |
6.1.3 环形构造交点等密度图与线-环交点等密度图 |
6.2 色调异常与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关系 |
6.3 岩性单元与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关系 |
6.4 蚀变异常信息与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关系 |
第七章 找矿预测 |
7.1 预测模型 |
7.2 找矿预测实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8)滇东南钨锡多金属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研究概述 |
1.2.2 滇东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2.3 主要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区域变质作用 |
§2.5 区域矿产概况 |
第三章 研究区典型钨锡多金属矿床 |
§3.1 都龙锡锌铜多金属矿床 |
§3.2 南秧田白钨矿床 |
§3.3 官房白钨矿床 |
§3.4 白牛厂银锡多金属矿床 |
第四章 成矿多样性分析 |
§4.1 矿产类型多样性 |
§4.2 成矿条件及控矿因素多样性 |
4.2.1 赋矿层位、岩性多样性 |
4.2.2 控矿岩浆岩多样性 |
4.2.3 控矿构造多样性 |
4.2.4 成矿物质来源多样性 |
§4.3 成矿时代多样性 |
§4.4 矿床成因类型及元素组合多样性 |
第五章 矿床谱系建立 |
§5.1 矿床时间谱系 |
§5.2 矿床空间谱系 |
§5.3 矿床“时—空—因”综合谱系 |
§5.4 都龙锡锌铜多金属矿床的谱系 |
5.4.1 时间谱系 |
5.4.2 空间谱系 |
5.4.3 成因谱系 |
§5.5 找矿方向浅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个旧卡房新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1.1.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1.1.3 花岗岩研究现状 |
1.1.4 个旧锡矿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岩浆岩及变质作用 |
2.1.4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围岩蚀变 |
2.2.5 矿床、矿石特征 |
第三章 含矿岩石岩石学与岩石化学特征 |
3.1 岩石学特征 |
3.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章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4.1 侵入构造 |
4.2 断裂构造 |
4.3 围岩蚀变类型及特征 |
4.3.1 围岩蚀变类型 |
4.3.2 围岩蚀变特征 |
4.4 岩浆侵位过程中的碱交代作用 |
4.4.1 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钾、钠盐类在水解过程中所引起的钾、钠分离 |
4.4.2 碱交代过程中阳离子更替的规律及成矿专属性 |
4.5 侵位机制分析 |
4.6 花岗岩侵入及期后热液成矿 |
第五章 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 |
5.1 样品采集和测试 |
5.1.1 样品采集 |
5.1.2 样品加工与分析测试手段 |
5.1.3 分析质量监控 |
5.2 背景值、异常下限与指示元素确定 |
5.3 1800中段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3.1 原生异常圈定与异常分级 |
5.3.2 1号综合异常特征 |
5.3.3 2号综合异常特征 |
5.3.4 3号综合异常特征 |
5.4 1700中段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4.1 原生异常圈定与异常分级 |
5.4.2 原生异常特征 |
5.5 指示元素相关性分析 |
5.6 找矿预测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与项目 |
附录B 图版及图版说明 |
附录C 附图 |
四、史料考证与找矿(之四):个旧锡矿(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旧Sn-Cu多金属矿田隐伏矿预测的地气与土壤测量方法研究[D]. 陈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2]宋代福建路金属矿业地理研究[D]. 刘振. 暨南大学, 2019(02)
- [3]先秦青铜生产的锡料来源探讨[J]. 田建花,马江波.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7(12)
- [4]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个旧锡矿开发研究[D]. 杨娟. 云南大学, 2016(12)
- [5]滇东南锡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D]. 周伟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6]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立体找矿模型与控矿因素研究[D]. 李瀛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7]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及外围遥感影像地质特征与找矿预测[D]. 谭清立.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8]滇东南钨锡多金属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D]. 欧阳永棚.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9]我的地质生涯[J]. 朱庭祜,周世林.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2(04)
- [10]个旧卡房新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赵晶晶.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