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月[1](2021)在《应用ECMO与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与护理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分析结应用结体外膜肺氧(ECMO)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进行治疗的PCI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的患者138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均分为ECMO、IABP联合进行治疗的对照组和采取在治疗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措施的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主要包括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再发心衰以及病死率等)、心电图疗效、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进行记录观察。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率、再发心衰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电图的改善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SCL-90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即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分、IABP再置入及急性肾损伤是患者病死的重要风险因素(P<0.05)。结论在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ECMO、IABP联合进行治疗,并且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护理措施,能够大幅度提高临床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祝经韬,杜盼盼,刘成产[2](2021)在《PEEP方式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状况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方式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8月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PEEP方式机械通气治疗。于治疗1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心率(HR)、收缩压(SBP)、多巴胺]和血气状况[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PaO2/吸氧浓度(FiO2)及pH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HR、SBP水平高于对照组,多巴胺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PaO2/FiO2水平及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PEEP方式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心源性休克临床效果显着,可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状况改善,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段经玮[3](2021)在《STEMI后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及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下短期生存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idial infarction,STEMI)后由于心脏泵功能骤然衰竭,从而导致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发生。其中,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是减少CS患者死亡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索STEMI后发生C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合这些因素对STEMI后CS的发生进行预测。此外,对药物保守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等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方法下STEMI后CS患者的短期生存进行分析,同时探究影响STEMI后CS患者短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所有STEMI患者。将纳入患者分为CS组和非CS组,对组间的基线资料进行差异性分析,将存在差异的基线资料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STEMI后发生CS的相关因素,对其中的连续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相关指标对预测STEMI后发生CS的临床价值。以患者发生CS后30天是否死亡进行亚组分析,首先对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手段下的短期生存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K-M)分析并比较其差异性;再对相关基线资料比较后,将有差异性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寻找影响CS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718名STEMI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分为CS组(n=90)和非CS组(n=62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史(OR=5.447,95%CI[2.089-14.205];p=0.001)、动脉血乳酸(OR=1.003,95%CI[1.001-1.006];p=0.010)、白细胞计数(OR=1.004,95%CI[1.001-1.004];p<0.001)、血肌酐(OR=1.002,95%CI[1.001-1.003];p<0.001)、犯罪血管(LCX)(OR=3.289,95%CI[1.419-7.622];p=0.005)为STEMI后发生C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动脉血p H值(OR=0.996,95%CI[0.994-0.998];p=0.0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TIMI血流等级(OR=0.713,95%CI[0.538-0.946];p=0.019)、LVEF(OR=0.999,95%CI[0.998-0.999];p=0.031)以及使用利尿剂(OR=0.991,95%CI[0.983-0.998];p=0.016)为STEMI后是否发生CS的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示,动脉血乳酸与血肌酐联合(AUC=0.856;灵敏度=77%、特异度=81%、约登指数=0.57)对STEMI后发生CS的预测效价最佳。K-M生存分析示,ECMO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IABP组(60.0%vs.19.4%;p=0.013),而药物保守治疗组分别与IABP组和ECMO组相比其死亡风险均无差异(28.3%vs.19.4%,p=0.383;28.3%vs.60.3%,p=0.08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动脉血乳酸水平(HR adj.=1.275,95%CI[1.019-1.596];p=0.034)、伴发碎裂QRS(Fragmentation QRS,f QRS)(HR adj.=3.544,95%CI[1.020-12.313];p=0.046)为CS患者发生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应用β受体阻滞剂(HR adj.=0.234,95%CI[0.062-0.878];p=0.031)、PCI术后TIMI血流(HR adj.=0.280,95%CI[0.147-0.534];p<0.001)以及LVEF(HR adj.=0.845,95%CI[0.745-0.957];p=0.008)为独立保护因素。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方法与患者死亡并无相关性(HR adj.=0.688,95%CI[0.229-2.073];p=0.507)。结论:1.糖尿病史、入院后首次的动脉血乳酸、血肌酐、犯罪血管(LCX)是STEMI后发生CS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p H值、PCI术前TIMI血流、LVEF以及使用利尿剂是STEMI后发生CS的独立保护因素;2.动脉血乳酸联合血肌酐可以对STEMI后CS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通过这一预测可以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干预来改善其生存;3.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STEMI后CS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似乎可以通过这一干预来降低其死亡风险;4.本试验中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方法支持似乎与STEMI后CS患者短期死亡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MCSD可能是为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提供了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来改善其生存,但这仍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证明。
李爱霞[4](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积极护理干预与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积极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方法:选取海安市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急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水平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52%)、护理满意度(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23.81%,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干预具有显着效果,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成功率和急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周文全[5](2020)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在临床当中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且是AMI死亡的主要病因。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MI合并CS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具有风险性,仍有很高的死亡风险。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n Pumping,IABP),具有增强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氧耗及心脏后负荷功能,有研究认为将其与PCI联合应用能够提升AMI合并CS的治疗效果,优化预后,但循证支持不足,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的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AMI合并CS的疗效,为临床中AMI合并CS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行51例行PCI治疗,设置为对照组;另外47例于PCI术后联合应用IABP治疗,设置为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尿量、乳酸、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临床疗效、预后随访情况(术后30d及术后6个月的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率),综合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1.急救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BP后1h,治疗组患者MAP显着升高、HR显着降低;治疗后1d,治疗组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救前,两组患者LVEF、NT-pro BNP、尿量、乳酸、c Tn I、c Tn T、CK-M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治疗组LVEF、NT-pro BNP、乳酸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尿量显着高于对照组,c Tn I、c Tn T、CK-MB显着低于对照组,催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d,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对照组(68.63%),差异显着(P<0.05)。4.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联合PCI在AMI合并CS治疗当中具有应用优势,能够平稳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损伤、增加尿量、提升近期疗效、改善预后。
靳飞鹏[6](2020)在《冠状动脉介入及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心排出量急剧且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各器官严重灌溉不足而引起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缺血、缺氧、代谢障碍以及重要器官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早期症状为烦躁不安、口干、多汗、四肢厥冷等,晚期皮肤花斑样改变、广泛性皮肤及内脏出血、多器官衰竭等。此疾病多发于老年人,且近年来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次研究我院将分析冠状动脉介入及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
林冰,蒋丽芳,郭应军[7](2020)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抗心肌梗死和抗休克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静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治疗前、治疗后3 d,7 d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中心静脉压(CVP)、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和IABP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3 d,7 d两组TCM积分、cTnI、CK-MB、MYO、BN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各时间点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和7 d,两组CI、LVEF、SV、CVP、MAP均较治疗前升高,HR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7 d治疗组CI、LVEF、SV、MAP均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和IABP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心源性休克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其治疗效果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
张莉,邢毅[8](2019)在《优化护理分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优化护理分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01月至2019年09月期间收治的7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化的分组护士管理,主要包括组长护士对组员进行每日的病情询问,检查记录单,记录数据,错误提醒,以及医生进行沟通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记录单错误率以及住C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医护沟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护理分组能够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并发症,改善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及血流动力学效应,明显缩短患者住CCU的时间。
吴刚,梁志芳[9](2019)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临床分析16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梗死并心源性非老年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应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同时,必要时亦采用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病史与心肌梗死病史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王雅琴,姚璜,胡小聪,栾津,李庭毅[10](2019)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0月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非PICCO组(53例)和PICCO组(54例),非PICCO组给予常规监测治疗,PICCO组在PICCO指导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PICCO组治疗24、48、72 h后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两组治疗24、48 h后高敏肌钙蛋白(hs-cTnI)、N端前脑钠肽(NT-proBN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PICCO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非PICCO组,PICCO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PIC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ICCO组治疗48、72 h后CI、EVLWI、ITBVI、GEDVI明显高于治疗24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72 h后,CI、EVLWI、ITBVI、GEDVI明显高于治疗48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PICCO组治疗48 h后与治疗24 h,hs-c TnI、NT-proBNP、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ICCO组治疗48 h后,hs-cTnI、NT-proBNP、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24 h,且低于非PICCO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ICCO监测在AMI合并CS患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可较好地改善组织灌注,降低AMI合并CS患者的病死率。
二、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PEEP方式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状况比较 |
3 讨论 |
(3)STEMI后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及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下短期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况 |
1.3 STEMI发病机制 |
1.4 STEMI后 CS的发病机制 |
1.5 CS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 |
1.6 STEMI后 CS相关治疗药物 |
1.6.1 正性肌力药物 |
1.6.2 血管活性药物 |
1.6.3 其他药物 |
1.7 IABP的工作原理 |
1.8 ECMO的工作原理 |
第二章 资料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4 诊断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STEMI后 CS 组与非CS 组的相关资料分析 |
3.1.1 CS组与非CS组的人口基线资料、首次实验室检验以及首次心脏彩超 |
3.1.2 CS组与非 CS 组 PCI 手术结果、首次心电图以及入院后治疗措施比较 |
3.1.3 STEMI后发生CS的相关因素分析 |
3.1.4 STEMI后发生CS相关因素的ROC曲线分析 |
3.2 CS生存组与非生存组的相关资料比较 |
3.2.1 生存组与非生存组的人口基线资料、首次实验室检验以及首次心脏彩超 |
3.2.2 生存组与非生存组PCI手术结果、首次心电图、入院后治疗措施以及血流动力学支持方法比较 |
3.2.3 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方法下 STEMI 后 CS 患者的短期生存分析 |
3.2.4 STEMI后 CS患者死亡风险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STEMI后发生CS的相关因素 |
4.1.1 STEMI后 CS血乳酸改变及其对CS发生的预测价值 |
4.1.2 动脉血乳酸联合血肌酐对STEMI后发生CS发生的预测作用 |
4.1.3 STEMI后发生CS的其他相关因素 |
4.1.4 STEMI后发生CS的相关保护性因素 |
4.2 STEMI后 CS患者短期死亡相关因素 |
4.2.1 STEMI后 CS患者短期死亡风险因素 |
4.2.2 血管活性药对STEMI后 CS患者治疗作用 |
4.2.3 缺血-再灌注损伤及β受体阻滞剂在STEMI后 CS中的作用 |
4.3 机械辅助装置对STEMI后 CS的作用 |
4.3.1 IABP/ECMO对 STEMI后 CS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
4.3.2 综合血流动力学干预在STEMI后 CS的作用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综述 AMI 后并心源性休克机械循环辅助装置临床应用探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积极护理干预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指标观察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 |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
3 讨论 |
(5)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冠状动脉介入及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处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术后CTFC、术前及术后的血管TIMI指标以及术后5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 |
2.2 2组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以及1个月内发生MACE的例数比较: |
3 讨论 |
(7)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治疗组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CI、LVEF、SV、GEDI比较 |
2.4 两组CVP、MAP、HR比较 |
2.5 两组cTnI、CK-MB、MYO、BNP比较 |
2.6 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IABP率的比较 |
3 讨论 |
(8)优化护理分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1.参照组 |
2.观察组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二、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三、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 |
讨论 |
(9)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临床分析16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0)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PICCO组不同时间点各监测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各指标比较 |
3 讨论 |
四、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ECMO与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与护理体会[J]. 李凤月.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06)
- [2]PEEP方式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状况的影响[J]. 祝经韬,杜盼盼,刘成产. 中国医药导报, 2021(08)
- [3]STEMI后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及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下短期生存分析[D]. 段经玮. 兰州大学, 2021(12)
- [4]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积极护理干预与效果[J]. 李爱霞.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05)
- [5]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D]. 周文全.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6]冠状动脉介入及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分析[J]. 靳飞鹏. 实用医技杂志, 2020(03)
- [7]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观察[J]. 林冰,蒋丽芳,郭应军. 华夏医学, 2020(01)
- [8]优化护理分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 张莉,邢毅.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19(06)
- [9]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临床分析16例[J]. 吴刚,梁志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19(30)
- [10]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王雅琴,姚璜,胡小聪,栾津,李庭毅. 中国医药导报, 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