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穴电针治疗癫痫4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牟梓君[1](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张琼帅[2](2021)在《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临床试验通过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评价头穴丛刺在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动物实验主要以头穴丛刺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探析头穴丛刺对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及其受体GABAA、GABAB的表达,及对BDNF/Trkb-KCC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72例确诊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单独运动疗法治疗,头针组在对照组运动疗法基础上在顶区和顶前区选取5条穴线加用丛刺治疗,每次留针6小时,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干预4周后,使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两组患者肌张力分别进行评定,使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别进行评价,通过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前(-3~0天)、治疗后(第4周±3天)各评价一次。研究人员采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所得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所得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各组组间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而组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动物实验: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10只和头针组10只。对照组常规喂养,不做任何处置,而对模型组和头针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MACO)进行脑缺血模型造模。头针组大鼠造模24h后对其采用头穴丛刺法在大鼠百会及左右侧各旁开2mm处针刺,快速捻转1min后留针2h,每日1次,共14d;模型组大鼠造模后正常饲养,每日给予头针组相同强度及时间的抓摸刺激;对照组每日仅给予同头针组相同强度及时间的抓摸刺激。造模24h后对各组大鼠采用Zealonga评分对其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价,造模24h及干预14d后对各组大鼠分别采用Narrow ally test进行行为学评价,并采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肌张力。干预14d后,采用TTC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应用石蜡切片及免疫荧光双标测定大鼠梗死区脑皮质内GABA及其受体GABAA和GABAB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大鼠梗死部分脑皮质中Trkb及KCC2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三组大鼠梗死区脑皮质中BDNF含量及Trkb含量表达。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9.0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结果1.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头穴丛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明显降低患者患侧上肢和下肢的痉挛程度,且疗效优于单独运用运动疗法(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均明显提升,头针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头针组评分均值仍略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明显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头穴丛刺联合运动疗法明显优于单独运用运动疗法(P<0.05)。2.动物实验:脑梗死模型造模成功24h后,应用Zealonga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价。对照组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模型组与头针组相较于对照组均表现明显神经功能损伤情况(P<0.05),而模型组与头针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24h后对大鼠进行Narrow ally test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头针组大鼠站立向脑梗死侧转身几率明显增多(P<0.05),而模型组与头针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治疗14天后,相较于对照组,模型组与头针组向脑梗死侧转身几率仍明显偏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治疗显着降低了Narrow ally test行为学评分。在大鼠造模24h及干预14d后三组进行肌张力检测结果显示:造模24h后,对照组大鼠肌张力未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头针组均出现肌张力明显增高(P<0.05);经14d治疗后,对照组及模型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未明显改变,头针组治疗后较其治疗前及模型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明显减低(P<0.05)。干预14d后,对大鼠脑组织切片并进行TTC染色后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未出现梗死区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头针组可见明显梗死区域(P<0.05)。而头穴丛刺治疗后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梗死体积显着降低(P<0.05)。干预14d后,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GABA、GABAA、GABAB中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A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A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表达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B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B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水平同样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4d后,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中KCC2及Trkb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损伤侧皮质中KCC2表达明显减低(P<0.05),而头针组大鼠经头穴丛刺治疗后KCC2表达有所提升,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皮质中Trkb表达明显减低(P<0.05).而经头穴丛刺治疗,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Trkb表达进一步减低,头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4d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三组大鼠梗死区脑皮质中BDNF及Trkb含量,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损伤侧皮质中BDNF表达减低,头针组大鼠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BDNF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皮质中Trkb表达明显减低(P<0.05),经头穴丛刺治疗,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Trkb表达进一步减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头穴丛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明显减低患者患侧上肢及下肢的痉挛程度,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明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临床有效性。2.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减小脑梗死体积,减低大鼠的痉挛程度,使大鼠行动能力得到提升,对损伤神经具有保护作用。3.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上调损伤侧皮质抑制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含量表达,减低痉挛程度。4.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调节损伤侧皮质BDNF/Trkb-KCC2信号通路表达,BDNF/Trkb-KCC2信号通路可能是头穴丛刺疗法降低大鼠痉挛状态的作用机制。结合临床与基础两方面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头穴丛刺疗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明确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损伤侧脑组织内神经递质有关。头穴丛刺疗法基于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依据“治神调形”法则,本研究为其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提供临床及实验证据。
李红培[3](2021)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肢痉挛的康复是其中的治疗难点和重点,及时解除痉挛,恢复上肢功能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医康复手段疗效较单一有限,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仅会削弱患者治疗意愿,还会影响病情预后。而中医针灸“简、便、验、廉”,已为更多人所选择,其中体针“调形”治疗已十分成熟,头针则可从“脑”调神以治形,然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于头体针并用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Meta分析入手,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优势所在,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可行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偏瘫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评估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思路。方法Meta分析:根据相关检索词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策略,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日的所有与“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流程和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评判,最后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持续时间、结局指标、脱落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研究:干预措施为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康复、针刺(头穴为顶中线、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针刺时活动肢体;体穴为患侧肩髃、曲池、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经穴行提插补法,阴经穴行提插泻法),干预周期为一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8篇文献(1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793例样本量(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偏瘫痉挛程度方面: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runnstrom分期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自治疗第4周起,观察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综合评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活质量方面:自治疗第2周起,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19例脑梗死后合并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予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干预1个月,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和剔除,结果示: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简化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与常规康复手段相比,针灸在帮助患者尽早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临床观察证明,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确有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陈荟宇[4](2020)在《基于“脑肠相通”理论的腹针埋线疗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脑肠相通”理论,观察腹针埋线治疗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含量影响及临床疗效。为失眠症的治疗寻找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确诊为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因病例脱落、剔除等问题,实际完成病例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釆取腹针埋线治疗,2周施术1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常规针剌治疗,隔日施术1次,7次(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中医症状体征评分、血清5-HT含量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釆用SPSS22.0统计,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痊显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6%,痊显率为50.00%。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PSQI各睡眠因子得分及总分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延长睡眠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两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及降幅均无显着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血清5-HT含量均较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提高血清5-HT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前患者血清5-HT水平与PSQI评分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P<0.05),呈负相关。6.治疗前患者血清5-HT水平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之间不存在明显线性关系(P>0.05)。结论:腹针埋线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均可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的症状,且腹针埋线治疗疗效更佳。腹针埋线治疗在增加睡眠时间和提高血清5-HT含量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治疗。血清5-HT水平越低,PSQI评分越高,失眠症状越重。
秦玮珣[5](2020)在《基于自噬和炎症探讨“智三针”改善HIBD大鼠认知障碍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智三针”改善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大鼠认知行为障碍的内在机制。探讨智三针对HIBD大鼠脑部海马区受损神经元病理变化的影响;从NLRP3炎症体活化机制切入,阐明智三针通过调控HIBD大鼠神经元自噬流的强度从而抑制NLRP3炎症体活化,改善神经元损伤的作用通路,为针刺治疗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延迟10分钟剖宫产方法复制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模型。在新生大鼠出生后第15天给予针刺干预(“智三针”包括神庭穴、双侧本神穴),每天干预1次,每次留针10分钟,连续14天。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1)第一部分实验评价针刺对HIBD大鼠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包括体重测定和m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第二部分实验应用旷场试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物体位置识别实验评价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测定大脑湿重和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直径评价HIBD大鼠脑部水肿与萎缩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应用HE染色、Nissl染色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形态和神经元结构的影响;应用TUNEL荧光染色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神经元标志物NeuN和NF200的平均光密度值的影响,初步阐明针刺改善HIBD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病理学机制;(3)第三部分实验应用ELISA技术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ROS、MDA、SOD、GSH-px和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IL-18的表达,探讨针刺对HIBD大鼠血清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在PND1、PND3、PND7、PND14(针刺前)和PND28(针刺后)五个时间节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Lampl、Cathepsin D、Beclin 1 和 NLRP3 炎症体相关蛋白 NLRP3、ASC、Caspase-1、IL-1β、GSDMD的表达,探讨宫内窘迫HIBD大鼠脑部自噬与炎症反应随着缺血后再灌注的变化以及针刺对HIBD大鼠脑部自噬与NLRP3炎症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4)第四部分实验添加了自噬激活剂RAPA(雷帕霉素)和抑制剂 CQ(氯喹),应用时序记忆测试和情景记忆测试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Lamp1、mTOR、p-mTOR和NLRP3炎症体活化相关指标NLRP3、ASC、Caspase-1、IL-1β、GSDMD的表达的影响;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针刺对HIBD大鼠相关基因Map1lc3a、Lampl、Khdrbs1、Nlrp3、Pycard、Gsdmd对应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进一步在分子基因层面阐明智三针通过调控自噬流的强度抑制NLRP3炎症体的活化从而减轻细胞死亡保护受损神经元的机制作用。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延迟10分钟剖宫产方法复制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模型。分别在各组大鼠PND3、PND7、PND14、PND21和PND28比较各组大鼠体重,结果显示在PND3,HIBD造模导致的缺血缺氧使新生大鼠体重减轻;在PND7和PND14,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HIBD大鼠生长速度明显弱于正常分娩的大鼠;在PND21,HIBD导致新生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针刺干预7天后无显着变化;在PND28,HIBD模型大鼠体重增长缓慢,生长受到限制,而针刺干预14d有利于HIBD大鼠体重增长。各组大鼠改良后的m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HIBD造模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受损,模型制作成功;针刺能有效改善HIBD模型大鼠的受损神经功能。2.第二部分实验结果(1)旷场实验结果在针刺干预7d后,HIBD模型鼠的旷场探索能力无明显改善作用。在针刺干预14d后,结果显示针刺可以显着提高HIBD模型鼠的旷场水平运和中央区探索能力,但无法明显改善HIBD大鼠旷场垂直探索能力且对HIBD大鼠的情绪影响不明显。(2)新物体识别实验和物体位置识别实验结果各组大鼠均可以识别新旧物体和物体位置。针刺可显着提升HIBD大鼠的新物体辨别能力和对物体位置的识别能力。(3)各组大鼠大脑湿重及各切面直径HIBD造模并未对使大鼠大脑产生明显水肿或萎缩;针刺对HIBD模型鼠的大脑大小和重量无明显影响。(4)各组大鼠脑部海马区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结构清晰,呈多角形,排列紧密整齐,胞核饱满,核仁深染清晰可见;模型组大鼠海马的锥体细胞排列散乱,间隙变宽,细胞肿胀导致形态改变,边界不清,大部分神经元坏死形成空泡,核仁固缩;针刺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致密,少部分神经元肿胀坏死,部分核仁清晰可见,边界较清晰,提示针刺有助于改善HIBD受损神经元的形态与结构。(5)各组大鼠脑部海马区Nissl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整齐规律,部分细胞质着色不全,有少量尼氏体在锥体层两侧,部分核仁有固缩现象;模型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散乱,间隙明显变宽,胞体肿胀形成空泡,着色不深,核仁明显固缩;针刺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致密,部分核仁清晰可见,边界较清晰。提示HIBD导致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肿胀坏死,针刺可有效缓解HIBD大鼠海马区的病理形态。(6)各组大鼠脑部海马Tunnel荧光染色结果宫内窘迫缺氧缺血可引起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从而引起脑损伤;针刺可明显改善HIBD大鼠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现象。(7)各组大鼠脑部海马区免疫组化结果缺氧缺血导致大鼠海马NeuN表达下降,神经元受损,模型组和假针刺组细胞着色较正常组浅,且细胞排列明显散乱,间距增大;针刺14d可以有效改善大鼠受损海马区NeuN的表达。缺氧缺血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受损或坏死,NF200表达量显着降低;针刺可以有效改善大鼠受损海马区NF200的表达。3.第三部分实验结果(1)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结果:HIBD造模导致大鼠机体释放大量活性氧引起氧化应激反应;针刺可以有效减少血清ROS和MDA浓度,降低氧化应激反应。HIBD造模导致大鼠机体SOD浓度下降;针刺可以有效升高血清SOD和GSH-Px浓度,促进清除氧化应激反应产生的氧离子自由基,减轻细胞损伤。HIBD造模导致大鼠机体释放大量细胞炎性因子使机体受损;针刺可以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β、IL-18的浓度,减轻细胞受损程度。(2)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流与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在PND1,HIBD造模导致机体缺血缺氧,自噬作用被激活清楚受损细胞器,同时激活了大鼠海马区NLRP3炎症体的合成和焦亡作用。在PND3,HIBD导致的机体自噬流降解作用继续增强,同时NLRP3炎症体介导的焦亡作用在继续增强。在PND7,HIBD导致的机体自噬流降解作用继续增强,同时NLRP3炎症体持续活化。在PND14,HIBD大鼠海马自噬诱导持续增强,降解作用无明显改变,同时炎症反应继续增强,脑损伤加重。(3)智三针对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与NLRP3炎症体活化的影响针刺干预后,模型组大鼠海马LC3Ⅱ表达明显升高、P62表达明显降低、LAMP1的表达升高;针刺组大鼠海马LC3Ⅱ、P62、LAMP1的表达明显升高,而假针刺组无明显变化,提示针刺干预抑制HIBD大鼠海马过量自噬流。此外,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pro-caspase-1、caspase-1、ASC、IL-1β、GSDMD 表达明显升高;针刺组大鼠海马NLRP3、pro-caspase-1、caspase-1、ASC、IL-1β、GSDMD 表达明显降低,提示针刺干预可有效抑制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焦亡反应,保护受损细胞。4.第四部分实验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各组大鼠均可以识别物体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是否与背景匹配。时序记忆测试结果显示:HIBD造模严重降低了大鼠对物体出现顺序的识别能力,抑制自噬流可以显着改善这一现象;经过RAPA干预后的HIBD模型鼠产生了过量的自噬流,而此时针刺已经无法使其下降,脑损伤在不断加重从而导致大鼠的记忆能力始终处于较低水平;CQ组抑制过量自噬流有缓解大鼠的记忆力低下的趋势。情景记忆测试结果显示:HIBD造模严重降低了大鼠识别物体是否与环境匹配的能力,抑制自噬流可以显着改善这一现象;RAPA干预后的HIBD模型鼠产生了过量的自噬流,针刺后自噬流受到抑制,脑损伤减轻从而使大鼠的记忆能力提升;CQ抑制了过量的自噬流可以有效提升大鼠的物体辨别及记忆能力。(2)各组大鼠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LC3Ⅱ表达明显增高、P62表达降低、LAMP1表达升高、P-mTOR/totalmTOR值降低,提示HIBD造模导致的缺氧缺血激活大鼠神经元自噬作用;针刺组大鼠LC3Ⅱ表达升高、P62表达升高、LAMP1表达降低、P-mTOR/otal mTOR值升高,提示针刺抑制自噬流的降解;RAPA组大鼠的LC3IⅡ表达明显升高、P62表达降低、P-mTOR/total mTOR值降低,LAMP1呈升高趋势,提示自噬流被持续过量促进,而CQ组大鼠的LC3Ⅱ、P62、LAMP1、P-mTOR/total mTOR值均升高,提示自噬流降解被抑制;针刺+RAPA组LC3 Ⅱ、P62表达升高,针刺+CQ组LC3Ⅱ、P62表达降低,提示针刺抑制HIBD大鼠的过量自噬流作用。(3)各组大鼠NLRP3炎症体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 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IL-1β、GSDMD 表达升高,提示HIBD造模导致的缺氧缺血使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体活化,焦亡反应加重;针刺组大鼠海马 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IL-1β、GSDMD 表达降低,提示针刺抑制HIBD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体活化;RAPA组大鼠海马ASC、pro-caspase-1、IL-1ββ表达升高,提示自噬流增强促使炎症反应加重,CQ组大鼠海马NLRP3、ASC、pro-caspase-1、GSDMD表达降低,提示降低过量自噬流可抑制神经元炎症。针刺+RAPA组大鼠海马ASC、pro-caspase-1、IL-1β、GSDMD表达降低,提示针刺可适量降低HIBD大鼠神经元过量自噬流从而抑制细胞炎症。(4)各组大鼠Real-time PCR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LC3、P62、LAM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针刺组大鼠LC3、LAM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62降低,提示针刺干预抑制HIBD大鼠产生的过量自噬流;RAPA组大鼠LC3、P62、LAM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RAPA促进HIBD大鼠自噬流增强;CQ组大鼠P62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CQ通过抑制自噬底物的生成进而抑制自噬。针刺+RAPA组P62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针刺通过抑制自噬底物的生成抑制过量自噬流。此外,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ASC、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针刺组大鼠海马NLRP3、ASC、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针刺干预抑制HIBD大鼠细胞焦亡;RAPA组大鼠海马NLRP3、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自噬流增强加重HIBD大鼠细胞焦亡;CQ组大鼠海马NLRP3、ASC、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阻断自噬降解可以有效降低HIBD大鼠的焦亡反应。针刺+RAPA组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针刺+CQ组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针刺抑制NLRP3的生成进而抑制NLRP3炎症体活性,减弱HIBD大鼠的神经元焦亡反应。结论:本研究证实“智三针”改善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是:通过调控大鼠海马区因缺氧缺血产生的自噬流,进而抑制神经元中NLRP3炎症体的活化,减少细胞死亡,保护受损神经元。
李林俊[6](2020)在《少阳透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少阳透刺法”(头维透率谷、率谷透完骨为主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择符合原发性面肌痉挛诊断标准的病例72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少阳透刺组)与对照组(卡马西平组),两组患者皆36例,治疗组选择(少阳透刺+体针针刺)、对照组选择(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组与对照组皆治疗三个疗程,其中治疗组为一个疗程针刺6次,每周治疗3次(选择周一、周三、周五),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6周,针刺总数18次。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1日2次,每次0.2g,持续服用6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及两组在每个疗程治疗后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和频度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评定。结果:1.在第一疗程治疗结束时: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分级分别与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表明一个疗程后两组的痉挛的强度、频度都有所改善。将两之间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分级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一疗程治疗,两组方法改善面肌痉挛强度、以及频度的疗效,无明显差异。2.在第二疗程治疗结束时:将两的痉挛强度与痉挛频度分级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改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的效果出现差异,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在第三疗程治疗结束时:将两组之间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分级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明两组间在经过三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总体疗效情况:治疗组参与研究的36例病例,脱落3例,完成治疗33例,治愈7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0%;对照组参与研究的36例病例,脱落2例,完成治疗共计34例,其中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58%。5.在两组治疗三个疗程后,对两组有效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结束后,两组疗法的疗效有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随访结果:在疗程结束6个月之后,对所有研究者通过互联网(微信问卷或语音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在随访的过程中仔细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恢复状况,有无选择其他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通过随访后发现,在7例少阳透刺疗法组的痊愈病例中,轻度复发的病例仅为2例,患者表示对少阳透刺法治疗效果满意;1例服用卡马西平组的痊愈病例中,随访发现复发的有1例。结论:1.少阳透刺法和单纯应用常规西药疗法对原发性面肌痉挛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少阳透刺法的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更高。2.少阳透刺疗法对改善患者痉挛强度、降低痉挛频率的效果较佳,并优于常规西药疗法。3.少阳透刺法操作简便、取穴精简、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莫燕丽[7](2020)在《头穴透刺联合耳周穴治疗肾精亏虚型耳鸣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单纯传统针刺疗法为对照组,观察头穴透刺联合耳周穴疗法治疗肾精亏虚型耳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耳鸣提供新的思路,优化治疗手段。方法:将64例肾精亏虚型耳鸣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传统针刺疗法,取患侧听宫、听会、翳风,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百会透四神聪以及双侧晕听区,两组均配以双侧肾俞和太溪。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记录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耳鸣评价量表(TEQ)、耳鸣残疾量表(THI)、THI中的功能性评分(F)、严重性评分(C)和情感评分(E)的分值变化和临床疗效,并使用IBM SPSS Stat istics 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侧、等级分布、TEQ评分、THI评分、THI中的F项、C项、E项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TEQ评分2.1量表得分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分值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两组干预措施均能有效改善TEQ评分;通过组间比较,试验组的治疗前后差值显着大于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差值(P<0.05),说明试验组在降低TEQ评分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2.2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使用TEQ评价疗效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的临床疗效没有显着差别。3.THI评分3.1得分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分值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两组干预措施均能有效改善THI评分;通过组间比较,试验组的治疗前后差值显着大于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差值(P<0.05),说明试验组在降低THI评分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3.2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0.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使用THI评价疗效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的临床疗效没有显着差别。4.THI中各项评分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分值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两组干预措施均能有效改善F评分;通过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的F评分差值显着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F评分差值(P<0.05),说明试验组在降低F评分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分值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两组干预措施均能有效改善C评分;通过组间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的C评分差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降低C评分的程度上无显着性差别。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分值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两组干预措施均能有效改善E评分;通过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的E评分差值显着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E评分差值(P<0.05),说明试验组在降低E评分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结论:1.头穴透刺联合耳周穴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均能有效治疗肾精亏虚型耳鸣,二者在临床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别。2.相较于传统针刺疗法,头穴透刺联合耳周穴疗法在改善肾精亏虚型耳鸣患者的TEQ和THI评分上具有优势。3.头穴透刺联合耳周穴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能有效改善THI各项评分,其中在功能性评分和情感评分上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传统针刺疗法;在改善严重性评分上,二者没有显着性差别。
郎娟[8](2020)在《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悬挂针结合耳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安全性和依从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有效、便捷、安全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面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悬挂针结合耳灸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总疗程为期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面肌痉挛Cohen强度分级、Penn频率分级、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进行比较,进而评估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基线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面肌痉挛强度Cohen分级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面肌痉挛频率Penn分级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FDI评分:两组治疗后FDI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DI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FDI社会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5、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安全性及依从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以及社会心理障碍。2、两组治疗方案在改善面神经躯体残疾方面疗效相当。3、悬挂针结合耳灸在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以及社会心理障碍方面要优于常规针刺方法。4、两组均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依从性。5、悬挂针结合耳灸综合疗法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有效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小玲,罗本华[9](2019)在《针灸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近年来临床上以针灸治疗癫痫(EP)的研究进展。方法:回顾分析针灸治疗EP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论:针灸以及针刺结合中药、穴位埋线、电针等疗法均能有效治疗EP,控制EP发作。
赫梓煊[10](2019)在《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3周龄脑瘫幼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atWalk XT步态分析、VBM、ALFF分析及病免疫组化蛋白检测,研究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脑瘫幼鼠运动功能、脑结构、脑功能及M1区MCT1、CytC、Caspase-3蛋白的影响,并与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顶颞前斜线针刺进行比较,以期验证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治疗脑瘫幼鼠运动功能障碍的优效性,分析该针法对脑瘫幼鼠脑结构、脑功能的效应规律,试图探讨脑区神经元的效应规律对行为学研究结果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该针法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1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6组。采用经典HI模型造模,即结扎左侧颈总动脉,造成永久性断流;后置于氧浓度为8%的低氧环境2h。其中正常组,不予造模;针刺1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及模型组予以造模;假手术组,仅切开颈部皮肤,剥离左侧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不结扎颈总动脉,不予低氧处理。针刺1组采用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2组采用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顶颞前斜线针刺、假针刺组采用非经非穴针刺,留针20分钟,每周干预6次,治疗2周;正常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天正常抓取,不予其他任何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14天进行悬吊试验、Grip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检测,于造模后、治疗七天及治疗14天进行步态分析检测。结果:1、治疗14天悬吊试验及Grip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与针刺2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有高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2、治疗14天姿势反射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及假针刺较正常组姿势反射试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姿势反射试验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姿势反射异常的改善优于针刺2组。3、治疗14天CatWalk步态分析平均速度结果显示,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CP幼鼠运动速度有随时间改善的变化,针刺1组平均速度有高于模型组、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运动速度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4、治疗7天左前肢平均压强分析结果显示,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低于针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期针刺1组对CP造模后左前肢平均压强的代偿性升高的改善优于针刺2组。治疗14天左前肢平均压强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左前肢平均压强较正常组代偿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有低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前肢平均压强代偿性升高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5、治疗14天右前肢平均压力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假针刺组右前肢平均压强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右前肢平均压强有高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右前肢平均压强的恢复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第二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脑结构及功能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1组及模型组3组。造模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于治疗14天进行采集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计算、分析各组间幼鼠灰质体积及ALFF值。结果:1、造模后14天,模型组与正常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左侧小脑小叶、内嗅区皮质、旁下托、海马、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杏仁核、外囊、第一躯体运动皮质、额叶皮质、胼胝体、扣带皮质及右侧颞叶联络皮质等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双侧小脑小叶、右侧眶背皮质、岛叶皮质及眶皮质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治疗14天,针刺组与正常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左侧旁绒球、单小叶、压部后颗粒细胞皮质、外嗅区皮质、海马、丘脑背外侧核、苍白球、内囊,右侧上丘浅灰质层、下丘脑后核、纹状体(尾状核)、第一躯体感觉皮质(上唇区)以及双侧外囊、扣带皮质1区等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及左侧小脑小叶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14天,针刺组与模型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右侧内嗅区皮质、颞叶联络皮质及第二视皮质(外侧区)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在右侧椎体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造模后14天,正常组与模型组幼鼠ALFF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双侧眶背外侧皮质及左侧岛叶皮质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在双侧丘脑、左侧下丘脑、左侧杏仁(梨形区)、左侧齿状回、左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上唇区)、左侧海马、右侧中脑深核及右侧第一视皮质区域ALFF值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14天,针刺组与正常组幼鼠ALFF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双侧扣带皮质、右侧海马回嗅觉小岛、左侧侧脑室等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侧海马、双侧杏仁核(皮质内、基地)、双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上唇区)、双侧额叶、右侧旁中央小叶、右侧中间网状核、右侧面神经根、右侧中央灰质、右侧第一视皮质、右侧脑桥核、右侧第一听皮质、右侧齿状回、右侧外囊、右侧苍白球、右侧岛叶、左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左侧椎体、左侧下丘中央核、左侧中脑深核、左侧内囊、左侧运动皮质ALFF值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14天,针刺组与模型组幼鼠ALFF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左侧椎体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侧第一运动皮质、右侧丘脑后外侧核及右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少颗粒区/前肢区/后肢区)区域ALFF值显着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的MCT1、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幼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及假针刺组。造模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于治疗14天后取脑,行免疫组化检测,计算、分析各组幼鼠脑内病灶侧M1区MCT1、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脑组织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1组、针刺2组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针刺2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针刺1组幼鼠脑M1区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幼鼠脑M1区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1组、针刺2组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CytC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MCT1蛋白表达水平较针刺2组有下降趋势。3、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幼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和针刺2组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针刺2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在改善CP幼鼠平衡性方面显着优于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顶颞前斜线针刺,在改善整体运动情况、承重能力及协调性等方面具有优于顶颞前斜线针刺的趋势。2.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具有促进CP幼鼠健侧M1区及病灶侧椎体区神经元活动的作用,且对病灶侧岛叶、椎体及双侧海马区域神经元活动的亦具有一定作用,从而改善CP幼鼠运动功能障碍。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通过促进病灶侧M1区MCT1蛋白表达、抑制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起到促进病灶侧M1区神经元能量代谢、抑制凋亡、修复M1区神经元功能的作用。
二、头穴电针治疗癫痫4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穴电针治疗癫痫4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
3.3 中医隐性知识 |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
2 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
2.3 采集内容 |
2.4 伦理学审查 |
3 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来源 |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
4.4 诊疗规则构建 |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5.1 数据批量导入 |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
6 讨论 |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3 讨论 |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
2 结果 |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综述一.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概况 |
综述二.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及效应机制研究概述 |
第一章 试验研究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案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章 实验一头穴丛刺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模型大鼠GABA受体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2.试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章 实验二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对BDNF/Trk B-KCC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
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偏倚性分析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依从性评价 |
3 讨论与结论 |
4 不足与展望 |
第二章 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
1 病例采集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定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情况 |
7.2 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
7.3 临床疗效 |
8 讨论与结论 |
8.1 立题依据 |
8.2 干预策略 |
8.3 评价手段选择 |
8.4 结论 |
8.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于“脑肠相通”理论的腹针埋线疗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失眠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定义、分型及流行病学 |
1.2 发病原因 |
1.3 发病机制 |
1.4 治疗方法 |
1.5 临床评估 |
2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
2.1 病名源流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方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脱落和中止病例的处理 |
1.9 不良反应事件观察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与分组 |
2.2 一般治疗 |
2.3 治疗方法 |
2.4 材料选择 |
2.5 操作方法与疗程 |
3 观察项目 |
3.1 基线观察资料 |
3.2 疗效指标 |
4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数据处理结果 |
2.1 基线观察资料 |
2.2 疗效指标观察 |
2.3 指标相关性观察 |
3 不良反应事件情况 |
分析讨论 |
1 基于“脑肠相通”理论的腹针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理论依据 |
1.1 “脑肠相通”理论与心脾两虚型不寐的关系 |
1.2 “脑肠相通”的现代医学佐证 |
1.3 腹针疗法的治疗依据 |
1.4 穴位埋线 |
1.5 腹针埋线的治疗优势 |
2 结果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基于自噬和炎症探讨“智三针”改善HIBD大鼠认知障碍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HIE的流行病学现状、诊断和预后 |
二、HIE的病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
三、HIE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第二节 自噬流与NLRP3炎症体介导的焦亡参与HIBD发生发展 |
一、自噬流参与调控HIBD神经元死亡 |
二、NLRP3炎症体介导的焦亡参与调控HIBD神经元死亡 |
三、自噬作用介导NLRP3炎症体活化的机制 |
第三节 针灸治疗HIE的研究进展 |
一、针灸治疗HIE的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
二、针刺治疗HIE的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智三针对HIBD新生大鼠一般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
一、实验用品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智三针对HIBD新生大鼠行为学和脑部病理形态的影响 |
一、实验用品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智三针修复HIBD新生大鼠海马区受损神经元的相关分子机制 |
一、实验用品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智三针调控自噬流抑制HIBD新生大鼠NLRP3炎症体活化的机制 |
一、实验用品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6)少阳透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患者面肌痉挛强度与频度比较 |
3.4 两组患者第一疗程结束后 |
3.5 两组患者第二疗程结束后 |
3.6 两组患者第三疗程结束后 |
3.7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3.8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3.9 随访结果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3.透刺法中医历史与理论源流 |
4.透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中医理论依据 |
5.选择少阳经穴中医理论依据 |
6.选择少阳经穴及透刺法西医理论依据 |
7.选择少阳经透刺临床实践依据 |
8.关于量表的使用 |
9.结果分析 |
10.安全性分析 |
11.不足之处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头穴透刺联合耳周穴治疗肾精亏虚型耳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
一、历代医家对耳鸣的认识 |
二、耳鸣的病因病机 |
三、耳鸣的辨证分型 |
四、中医治疗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
一、耳鸣的定义及分类 |
二、流行病学 |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
四、西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选题依据 |
二、肾精亏虚致耳鸣的理论依据 |
三、头穴治疗耳鸣的依据 |
第二节 治疗方案分析 |
一、选穴依据 |
二、优势与特点 |
三、西医机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对照方法 |
2.4 盲法设定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治疗方案 |
2.7 观察指标 |
2.8 疗效评定标准 |
2.9 依从性分析 |
2.10 安全性观察与评价 |
2.11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
2.12 伦理学原则 |
2.13 研究质量监控与保证 |
2.14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
3.2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的分析 |
3.3 临床疗效分析 |
3.4 依从性评价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两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HFS的认识 |
1.1 病名及流行病学特征 |
1.2 HFS的病因探讨 |
1.3 HFS的发病机制探讨 |
1.4 HFS的西医治疗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HFS的认识 |
2.1 HFS病名溯源 |
2.2 HFS在祖国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
2.3 祖国医学治疗HFS的认识 |
3 选题依据 |
3.1 HFS治疗现状 |
3.2 悬挂针在治疗HFS中的优势 |
3.3 耳灸在治疗HFS中的优势 |
4 对悬挂针、耳灸的认识 |
4.1 悬挂针的历史源流 |
4.2 耳灸的历史源流 |
5 机制探讨 |
5.1 悬挂针治疗HFS的作用探讨 |
5.2 耳灸治疗HFS的作用探讨 |
6 穴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
7 对照组常规针刺法选择依据 |
8 关于评价指标的选用 |
9 关于中医证型的选用 |
10 研究结果探讨 |
10.1 基线分析 |
10.2 流行病学分析 |
10.3 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知情同意书 |
附件三:量表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二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脑结构及功能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三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的MCT1、CytC及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讨论 |
一、小儿脑瘫概述 |
二、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理论依据 |
三、CP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
四、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
1.头针疗法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2.CatWalk XT步态分析系统的应用前景 |
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CP运动功能障碍分析 |
五、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fMRI影响 |
1.fMRI应用及研究进展 |
2.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CP幼鼠的ALFF分析 |
六、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MCT1、CytC及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调控 |
七、相关蛋白表达对ALFF及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综合分析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头穴电针治疗癫痫4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D]. 张琼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李红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脑肠相通”理论的腹针埋线疗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荟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自噬和炎症探讨“智三针”改善HIBD大鼠认知障碍分子机制[D]. 秦玮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少阳透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李林俊.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头穴透刺联合耳周穴治疗肾精亏虚型耳鸣的临床研究[D]. 莫燕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郎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针灸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综述[J]. 吴小玲,罗本华. 大众科技, 2019(09)
- [10]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D]. 赫梓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