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崔玮[1](2020)在《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甘青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为常用藏药,生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海拔2900-4900m的针叶林灌丛中,味苦性凉,清泻肝胆,疗伤、治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药理研究表明,甘青虎耳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和抗肿瘤作用。甘青虎耳草中富含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1.甘青虎耳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得到甘青虎耳草粗黄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中黄酮纯度为48.5%,然后将萃取物经NKA-Ⅱ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的黄酮纯度达到82.07%。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乙醇80%,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4次。提取量可达81.73mg/g。2.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抗肿瘤作用研究。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孵育,可诱导细胞凋亡,核酸电泳呈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经流式细胞分析,凋亡率达31%。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P<0.05)。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灌胃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0%、46.7%、64.3%;生存时间分别延长13.11%、33.01%、46.12%;肿瘤标志酶AFU、ALP、GGT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显着降低P<0.05)、ALB及A/G比值则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显着升高(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为半数致死量(LD50)>10000mg/kg,显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为实际无毒。结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肝癌作用。
索南邓登[2](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邱涛[3](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王清华[4](2020)在《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藏医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与汉地医学在“理法方药”上有着密切的交流、汲取了汉地医学的精华,并且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携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另外,藏医药文化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印度、尼泊尔的传统医学文化亦有交流,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互惠性。近年来,古老的藏医药文化广受关注,从2018年11月28日“藏医药浴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9年末藏医药积极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承载着中国智慧的“藏医药方案”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最好名片,探讨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研究适逢其时。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梳理古代藏医药文化的交流情况,找到藏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共同的文化密码,有益于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第二,通过分析当代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探讨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勾勒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第三,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为藏医药文化“走出去”营造文化“软环境”。第四,探究藏医药文化传播的优化方案。通过藏医药文化的传播现状及现实案例做出梳理归纳并提出传播构想。这对增强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力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亦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由六部分构成,包括绪论、正文四个章节、结语。绪论中论述了选题背景、关键概念、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是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阐述了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儒释道、尼泊尔印度等文化的交流互鉴;第二章是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通过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不同的传播情况,总结传播中的困难和挑战;第三章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梳理了藏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第四章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以“知信行”为研究范式探讨藏医药文化如何在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中进行传播。最后,结语部分包括文章内容,研究观点及研究不足。
张瑞安[5](2020)在《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诊断报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1929年始建于上海,证监会在2011年10月24日审核通过了兰州佛慈制药的首发申请,股票代码:002644。随着规模的扩大和行业的发展,佛慈制药在兰州新区新建厂区,固定资产投资较大,拥有大批先进的大型生产设备和规范严格的生产车间,并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抢占甘肃、陕西等地区的中成药市场,具备稳定的销售渠道,但公司整体的销售规模未能随着市场逐步增大。公司继承了中成药的传统专业技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坚持创新,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健康中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着重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在占据西北地区关键地理位置的基础上,推动中医药行业在国际化交流合作中稳健发展。本文根据佛慈制药2014-2018年的财务数据,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角度出发,与同行业的三家医药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财务诊断相关理论对四家公司进行经营环境诊断、财务报表诊断、财务指标诊断及会计政策诊断,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杜邦分析法对佛慈制药进行综合财务诊断,认为佛慈制药的财务状况存在风险。本文还采用相关性分析及改进的功效系数法,确定了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出适用于佛慈制药的财务风险模型,以诊断佛慈制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财务风险,并采用公司2014-2018年的财务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佛慈制药的财务风险随着搬迁后将会有所增加,尤其2018年的各项指标下滑明显,需要引起公司足够的重视。此外,本文根据佛慈制药的整体风险状况指出诊断问题,并针对具体的财务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孙晓明,张小会,王海峰,朱广伟[6](2020)在《中国民族药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问题,如各民族医药的经验实践未得到有效传承;基础研究薄弱、人才匮乏;民族药资源破坏严重,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国内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严重制约民族药的发展。鉴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应加大保护并挖掘古籍,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强化国家和地方标准建设,加强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药材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打造民族药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加强民族药基础研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通过整合文化、科研、人才、产业的力量,以期促进民族药的蓬勃发展。
张浩健[7](2019)在《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产业园区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该产业园区竞争力的强弱。当前,国外学者已经对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我国而言,尽管学者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我国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力的研究尚不深入。为此,本文以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出发点,探讨提升该产业园竞争力的问题,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甘肃省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自2014年科技部批复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以来,兰州市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已入驻园区并逐步形成生物医药工业、科研、物流冷链、中药材基地的四位一体式发展。产业园的发展,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兰州市副中心的成立,降低了生物医药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成果转换能力,对提升兰州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竞争力、产业园区竞争力、生物医药产业特点等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利用SWOT分析法对目前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表明该产业园区在中药与中成药加工、物流运输、政策支持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产学研合作,企业间交流上处于劣势;利用GEM模型从基础设施、企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该产业园目前具有一定竞争力,其中基础设施、本地市场对该产业园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科技创新、外地市场、企业结构及战略方面则是不足之处,是提升竞争力的方向;随后梳理了丹麦生物医药谷和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形成强大竞争力的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提升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力的策略建议,即充分利用优质自然资源以完善园区发展支撑;加大科研投入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改进园区产业结构;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业园区域内外合作;勇于开拓外部市场。通过对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力的研究,有助于不断巩固产业园区发展优势,进而推动兰州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彭迪[8](2019)在《青海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藏药产业在传统药物市场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藏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之一,同时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又为藏药产业的发展及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为了实现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本文以青海省为例,对青海省藏药产业竞争力、青海省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青海省藏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其次,通过构建青海省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共20个二级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082017年青海省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藏药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分为两个阶段,即20082012年的失调阶段与20132017年的协调阶段,当前两系统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为了推动青海省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本文最后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促进青海省藏药企业竞争力、青海省藏药产业竞争力以及完善政府、产业和社会的协调机制等多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两者实现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
王雪茜[9](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高原常见病藏药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医学是我国藏族人民经过常年的经验积累流传下来的医学文化瑰宝,它的诊疗方式、用药规律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体系,这使得其对高原常见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医学。由于藏医学的用药、诊疗等会因外界因素影响产生很大差异,故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对高原常见病藏药组方规律进行研究,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排除外界因素对藏医用药的影响,探究藏医特色诊疗过程中的用药规律,发现不同患病群体的用药特点。本文对高原常见病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疗用药数据进行三方面研究:(1)对藏医诊疗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寻找符合藏医数据特点的有效处理方式。对藏医症型缺失基于KNN算法进行补齐。同时,在属性选择时利用关联性分析对常用药物属性选择方法进行验证;(2)进行症状用药规律研究。首次引入药物原子组合思想,基于改进的ECLAT算法、改进的CBA算法对藏医症状用药进行研究,建立“症状==>用药”辅助决策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率为76%;(3)针对藏医症型用药进行研究。以补齐后的症型为分类标准,基于多种分类算法对比实验,建立“症型==>用药”辅助决策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率为76.5%。最后,基于改进的K-means算法进行半监督学习,得到群体用药特点。本研究证明,经过基于数据挖掘的藏药组方规律研究,藏医用药的规范性明显提高,且本研究所用方法均符合藏医数据特点,可推广应用到更多高原常见病的藏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有助于促进藏医学领域科学化的发展。
孙建强[10](2019)在《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消费方式随之产生转化,对健康的关注日益突显,健康服务需求也不断上升,以放松身心、养生保健为内容的健康旅游受到人们的欢迎。地处我国青藏高原的西藏自治区,由于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环境独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热温泉、高原冰川、林地河谷、民俗风情等地域色彩鲜明,其中藏医药文化作为西藏地区重要的特色资源,与其他各类资源相互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功能多样的健康养生旅游服务项目。近年来,西藏的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向产业优势转变,开发出藏医药业、旅游业和特色食品类等特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实现创新协同发展理念,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全区已经将发展和继承藏医药文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藏医药文化旅游项目逐渐受到瞩目。本文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研究背景,将体验经济学理论、区域和空间理论、全域旅游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结合西藏拉萨、那区等地调研的前提下,系统梳理了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资源、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利用状况,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为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打下基础。在研究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时,总结出目前发展阶段存在的各种不足,包括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间合作不深入、品牌优势不明显、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设施欠缺等。又结合问卷调查,对游客的旅游目的和意愿进行研究,分析游客偏好。根据西藏各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和发展前景,创新发展模式,本文提出整合特色优势,对旅游产品进行主题定位,增加藏医药文化旅游服务项目的发展思路。最后,文章从发挥政府职能、深化产业间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对策建议,以期打造既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能满足游客需求的特色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一方面促进藏医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另一方面,拉动西藏自治区旅游经济增长。同时,为其他地区开发健康旅游资源提供参考。
二、藏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
1.1.1 虎耳草属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成分分析 |
1.1.2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临床应用 |
1.3.2.1 治疗中耳炎 |
1.1.2.2 治疗牙患 |
1.1.2.3 治疗慢性气管炎 |
1.1.2.4 治疗前列腺增生 |
1.1.2.5 治疗荨麻疹 |
1.1.3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药理作用 |
1.1.3.1 抗炎症作用 |
1.1.3.2 抑菌作用 |
1.1.3.3 治疗增生类疾病 |
1.1.3.4 保肝护肝功能 |
1.1.3.5 抗肿瘤作用 |
1.1.4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研究展望 |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 |
1.2.1.1 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理作用 |
1.2.1.2 对恶性肿瘤细胞程序调亡的作用 |
1.2.1.3 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
1.2.1.4 对恶性肿瘤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 |
1.2.1.5 对恶性肿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1.6 对恶性肿瘤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
1.2.1.7 对恶性肿瘤的反突变作用 |
1.2.1.8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1.2.1.9 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
1.2.2 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
1.2.2.1 活血化瘀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2 扶正固本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3 清热解毒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4 单复方和验方的实验研究 |
1.2.2.5 中药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
1.2.3 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
1.2.3.1 外科手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2 化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3 放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4 中药介入疗法治疗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 |
2.1.4.1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
2.1.4.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2.1.4.3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1.4.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
2.1.5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提取 |
2.1.6 黄酮纯度的计算 |
2.1.7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 |
2.1.7.1 树脂的预处理 |
2.1.7.2 树脂的筛选 |
2.1.7.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
2.1.7.4 静态解吸平衡时间的考察 |
2.1.7.5 静态吸附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
2.1.7.6 静态吸附洗脱液浓度的考察 |
2.1.7.7 静态吸附上样液pH的考察 |
2.1.7.8 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
2.1.7.9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纯化效果的考察 |
2.2 结果 |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 料液比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3 乙醇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4 乙醇浸提次数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5 乙醇浸提时间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6 提取温度对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7 正交试验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8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结果 |
2.2.9 树脂筛选的结果 |
2.2.10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
2.2.11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平衡时间 |
2.2.12 上样液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的影响 |
2.2.13 洗脱剂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的影响 |
2.2.14 上样液PH对甘青虎耳草黄酮静态吸附的影响 |
2.2.15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动态洗脱曲线 |
2.2.16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效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3.1.4 主要仪器 |
3.1.5 不同浓度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
3.1.6 H22细胞的培养 |
3.1.7 胎盼蓝染色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致死率 |
3.1.8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抑制率 |
3.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22细胞的观察 |
3.1.10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3.1.11 H22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
3.1.12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
3.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影响 |
3.2.3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3.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胞株 |
4.1.2 动物 |
4.1.3 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
4.1.4 试剂 |
4.1.5 仪器 |
4.1.6 甘青虎耳草黄酮急性毒性试验 |
4.1.7 小鼠H2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
4.1.8 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
4.1.9 小鼠抑瘤率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
4.1.10 生命体征观察 |
4.1.11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的测定 |
4.1.12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4.1.13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测定 |
4.1.14 小鼠肝癌的病理学检测 |
4.1.15 生存时间观察 |
4.1.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4.2.2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H22肝瘤的抑瘤效果 |
4.2.3 一般状况观察 |
4.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癌诊断指示酶的影响 |
4.2.5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4.2.6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2.7 小鼠生存率分析 |
4.2.8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
4.2.9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对H22肝癌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3.4 小结 |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4.3 结果与分析 |
3.4.4 小结 |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小结 |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
3.6.4 结果与分析 |
3.6.5 小结 |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
4.3 小结 |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
5.1.1 指标体系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7 评测说明 |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
5.2.1 权重分配 |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
5.3 综合评价结果 |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
6.1.1 路径假设 |
6.1.2 概念模型 |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
6.2.1 问卷设计 |
6.2.2 样本数据预测 |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信效度检验 |
6.3.3 实证分析 |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
研究区域概况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
研究区域概况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
研究区域概况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讨论与结论 |
讨论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
民族植物学 |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
藏区概况 |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
藏药的发展现状 |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实践意义 |
2.理论意义 |
二、关键概念 |
(一)健康传播 |
(二)藏文化圈与非藏文化圈 |
(三)藏医药文化 |
(四)藏医药文化传播 |
(五)藏医药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期 |
1.口语传播时期 |
2.文字传播时期 |
3.电子传播时期 |
4.网络传播时期 |
三、研究综述 |
(一)“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
(二)“藏医药文化”研究综述 |
(三)“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
第一节 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文化间交流互鉴 |
一、藏医药与汉医药的药材交流 |
二、藏医药与汉医药的理论交流 |
第二节 藏医药文化与儒释道的观念互鉴 |
一、藏医药文化与儒家的互联互通 |
二、藏医药文化与佛教的交流互鉴 |
三、藏医药文化与道家的文化勾连 |
第三节 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印度医学文化的交流 |
一、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医学文化的交流 |
二、藏医药文化与印度医学文化的交融 |
第二章 :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
第一节 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
一、大众传播概述:西藏媒体的藏医药文化传播现状 |
二、主流媒体传播:——以“中国西藏网”为例 |
三、文化传播困境:藏医药文化在藏文化圈的传播困境 |
(一)“知”:外来医学文化对藏医药文化的冲击 |
(二)“信”:藏医药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平衡 |
(三)“行”:藏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发展滞后 |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
一、国内传播概述:非藏文化圈的国内传播概况 |
二、国际传播概况:非藏文化圈的国外传播概况 |
三、文化传播挑战:藏医药文化在非藏文化圈的传播挑战 |
(一)“知”: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与跨文化传播共存 |
(二)“信”:刻板印象的“阻力”与文化适应的“拉力”同在 |
(三)“行”:藏医药品牌的缺失与医学文化观的冲突 |
第三章 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下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为例 |
第一节 :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
一、“知”:采用“藏汉双语”增强“参与式传播” |
(一)汉藏双语传播契合受众习惯 |
(二)创新内容形式增强受众参与感 |
二、“信”:把握“传播时机”注重“信源权威” |
(一)注重传播时效把握传播时机 |
(二)官方信源发布藏药防疫方案 |
三、“行”:致力“药品研发”分发“防疫藏药” |
(一)审批生产防疫藏药 |
(二)向一线捐赠防疫藏药 |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
一、“知”:聚焦“疫情主题”注重“文化解读” |
(一)聚焦藏药实效解读藏医方案 |
(二)增进医学交流寻找文化共通 |
二、“信”:培养“意见领袖”开展“藏药防疫” |
(一)藏医专家权威解读 |
(二)联动报道设置议程 |
三、“行”:研发“防疫藏药”推广“藏药方案” |
(一)推进防疫藏药海外出口 |
(二)推广藏医药防疫方案 |
第四章 :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 |
第一节 藏文化圈:创新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
一、“知”:培养“专家型记者”注重“文化传承” |
(一)培养藏医药专家型记者 |
(二)加强藏医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
二、“信”:增进“医患沟通”构建“传播场域” |
(一)增进医患间文化交流 |
(二)构建文化传播场域 |
三、“行”:依托“文化载体”传递“医学观念” |
(一)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传播文化 |
(二)以藏医药产品推广医学观念 |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
一、“知”:转变“单向宣传”兼顾双向“平等对话” |
(一)坚持对话原则,推动传者本位向传受互动的过渡 |
(二)注重精准传播,大众传播与分众化传播双管齐下 |
(三)转换传播语态,宏大叙事和平民化视角兼备 |
二、“信”:汇聚“信息流”构建“关系网” |
(一)构建多元传播主体:促进专家与记者的协同合作 |
(二)培养本土意见领袖:寻找文化共鸣重构关系节点 |
(三)由线上引流到线下:通过影视合作促进交流互访 |
三、“行”:依托“藏医药产品”传递“文化观念” |
(一)依托本土优势产业,延伸藏医药文化的产业链 |
(二)挖掘藏药预防潜力,推广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 |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传承 |
(四)塑造优质品牌形象,以藏药疗效传递医学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后记 |
(5)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诊断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财务诊断理论综述 |
2.1 财务诊断的相关理论 |
2.1.1 企业财务诊断理论 |
2.1.2 财务诊断的内容 |
2.1.3 财务诊断的方法 |
2.1.4 功效系数法基础理论 |
2.2 财务诊断发展情况 |
2.2.1 国外发展情况 |
2.2.2 国内发展情况 |
2.3 财务诊断研究情况 |
2.3.1 国外研究情况 |
2.3.2 国内研究情况 |
2.3.3 国内外研究情况评述 |
第三章 佛慈制药财务现状 |
3.1 佛慈制药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股本情况 |
3.1.3 职工结构 |
3.1.4 经营现状 |
3.1.5 研发投入 |
3.2 佛慈制药行业背景 |
3.2.1 医药制造行业政策现状 |
3.2.2 中成药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
3.3 佛慈制药财务现状 |
3.3.1 资产负债情况 |
3.3.2 经营业绩情况 |
3.3.3 现金流量情况 |
第四章 佛慈制药财务诊断分析 |
4.1 经营环境诊断 |
4.1.1 竞争优势 |
4.1.2 竞争劣势 |
4.1.3 发展机会 |
4.1.4 面临的威胁 |
4.2 财务报表诊断 |
4.2.1 资产负债诊断 |
4.2.2 经营业绩诊断 |
4.2.3 现金流量诊断 |
4.3 财务指标诊断 |
4.3.1 偿债能力诊断 |
4.3.2 营运能力诊断 |
4.3.3 盈利能力诊断 |
4.3.4 发展能力诊断 |
4.3.5 综合财务诊断 |
4.4 会计政策诊断 |
4.4.1 固定资产确认政策及现状 |
4.4.2 应收账款确认政策及现状 |
4.5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预警模型检验 |
4.5.1 功效系数法评价指标的改进 |
4.5.2 权重、标准值及预警警限的确定 |
4.5.3 佛慈制药财务诊断模型检验 |
第五章 诊断结论与对策 |
5.1 佛慈制药公司财务风险警情分析 |
5.1.1 盈利能力警情分析 |
5.1.2 偿债能力警情分析 |
5.1.3 营运能力警情分析 |
5.1.4 发展能力警情分析 |
5.2 佛慈制药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
5.2.1 外部风险控制措施 |
5.2.2 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
5.2.3 运营风险防范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中国民族药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民族药的组成 |
2 民族药的相关政策 |
3 民族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 世代口传等形式传播及地域限制导致许多宝贵经验未得传承 |
3.2 民族药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研究人才匮乏 |
3.3 民族药标准匮乏,制约其发展 |
3.4 药材资源遭到破坏,质量参差不齐 |
3.5 民族药企业规模较小,品牌化较弱 |
3.6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
4 民族药的发展策略 |
4.1 保护并挖掘古籍,弘扬民族医药文化 |
4.2 建立并完善国家和地方标准 |
4.3 建立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药材种质资源库 |
4.4 加大民族药的基础研究,打造民族药品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
4.5 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民族药方面的教育 |
5 展望 |
(7)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竞争力理论 |
2.1.1 竞争力的概念与特征 |
2.1.2 竞争力的分类 |
2.2 产业园区竞争力 |
2.2.1 产业园区竞争力的概念 |
2.2.2 产业园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2.3 产业园区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2.2.4 产业园区竞争力提升策略 |
2.3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 |
2.3.1 生物医药产业特征 |
2.3.2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特殊性 |
3 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
3.1 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 |
3.1.1 产业园区概况 |
3.1.2 产业园区的发展态势 |
3.1.3 产业园区的发展作用 |
3.2 产业园区现有产业链分析 |
3.2.1 现代中药产业 |
3.2.2 化学制药产业 |
3.2.3 动物疫苗产业 |
3.2.4 医疗器材产业链 |
3.2.5 生物医学和生物农业工程 |
3.2.6 医用冷链物流 |
3.3 产业园区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4 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定量分析 |
4.1 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1 GEM模型的建立 |
4.1.2 指标构建原则 |
4.1.3 指标构建体系 |
4.1.4 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及权重的确定 |
4.2 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 |
4.2.1 产业园区分值计算 |
4.2.2 评测标准的建立 |
4.2.3 评测结果 |
5 国内外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的经验 |
5.1 丹麦生物医药谷 |
5.1.1 丹麦生物医药谷竞争力现状 |
5.1.2 丹麦生物医药谷提升竞争力的策略 |
5.2 泰州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 |
5.2.1 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现状 |
5.2.2 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提升竞争力的经验 |
6 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提升策略 |
6.1 提升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力的思路 |
6.2 对策和建议 |
6.2.1 加强基础资源以完善园区发展支撑体系 |
6.2.2 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能力 |
6.2.3 企业交流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 |
6.2.4 改进园区产业结构及加强企业管理 |
6.2.5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
6.2.6 加强产业园内外合作及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
6.2.7 积极开拓外地市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问卷调查表 |
(8)青海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产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青海藏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3.1 青海经济发展现状 |
3.2 青海藏药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藏药资源状况 |
3.2.2 藏药生产现状 |
3.2.3 藏药产品概况 |
3.2.4 藏药研发现状 |
3.3 青海藏药企业发展现状 |
第四章 青海藏药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4.1 藏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方法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研究方法 |
4.2 青海藏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资源竞争力 |
4.2.2 生产竞争力 |
4.2.3 产品竞争力 |
4.2.4 研发竞争力 |
4.2.5 藏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五章 青海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实证研究 |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 |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指标设计的原则 |
5.2.2 指标权重的处理 |
5.2.3 指标体系的设计 |
5.2.4 数据来源 |
5.3 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标准化 |
5.3.2 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
5.3.3 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C的测算与分析 |
5.3.4 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D的计量与评估 |
第六章 促进青海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促进青海省藏药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
6.2 促进青海省藏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
6.2.1 保护藏药资源,提升资源竞争力 |
6.2.2 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竞争力 |
6.2.3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 |
6.2.4 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研发竞争力 |
6.3 完善政府、产业和社会的协调机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基于数据挖掘的高原常见病藏药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数据挖掘在藏医学中的研究现状 |
1.2.2 数据挖掘算法在藏药组方规律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和安排 |
第2章 数据预处理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基本情况描述 |
2.3 数据清理 |
2.3.1 噪声数据处理 |
2.3.2 缺失值处理 |
2.4 数据归约 |
2.5 数据变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原子组合的藏药组方规律研究 |
3.1 研究流程 |
3.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
3.2.1 常用关联规则算法 |
3.2.2 基于改进的ECLAT算法挖掘药物原子组合 |
3.2.3 基于Apriori算法挖掘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
3.3 关联规则分类算法 |
3.3.1 常用关联规则分类算法 |
用药”辅助决策模型'>3.3.2 基于改进的CBA算法建立“症状==>用药”辅助决策模型 |
3.4 验证方法及评价指标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药物原子组合 |
3.5.2 原子组合关联规则 |
用药”辅助决策模型'>3.5.3 “症状==>用药”辅助决策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慢性萎缩性胃炎症型用药研究 |
4.1 研究流程 |
4.2 分类算法 |
4.2.1 常用分类算法 |
4.2.2 基于KNN算法的藏医症型补齐 |
用药”辅助决策模型建立'>4.2.3 “症型==>用药”辅助决策模型建立 |
4.3 聚类分析算法 |
4.3.1 常用聚类分析算法 |
4.3.2 基于半监督聚类算法的群体用药分析 |
4.4 验证方法及评价指标 |
4.4.1 模型验证方法及评价指标 |
4.4.2 聚类评价指标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症型补齐 |
用药”辅助决策模型'>4.5.2 “症型==>用药”辅助决策模型 |
4.5.3 群体用药特点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 |
5.2 创新之处 |
5.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10)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中国战略下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新机遇 |
1.1.2 旅游业发展迅猛 |
1.1.3 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藏医药文化 |
2.1.2 健康旅游 |
2.1.3 藏医药文化旅游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体验经济理论 |
2.2.2 区域和空间结构理论 |
2.2.3 全域旅游理论 |
3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概述 |
3.1 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
3.1.1 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3.1.2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
3.2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
3.2.1 龙头牵引动力强劲 |
3.2.2 点式发展各地分散 |
3.2.3 特产丰富市场繁荣 |
3.2.4 时令差异季节性强 |
3.3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不足 |
3.3.1 资源整合度不高 |
3.3.2 品牌优势不突出 |
3.3.3 配套服务欠完善 |
3.3.4 市场规范待健全 |
4 游客意愿调查及产品定位分析 |
4.1 游客购买意愿分析 |
4.1.1 藏医药文化认知程度的影响 |
4.1.2 游客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渠道 |
4.1.3 游客出行优先考虑因素 |
4.1.4 旅游动机基本内容偏好 |
4.2 藏医药文化特色资源与旅游产品定位 |
4.2.1 藏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点 |
4.2.2 藏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定位 |
5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
5.1 完善藏医药文化旅游政策支撑 |
5.1.1 运用调控手段发挥政府职能 |
5.1.2 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
5.2 优化藏医药文化旅游宏观设计 |
5.2.1 依据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分区 |
5.2.2 推动交流合作深化产业发展 |
5.2.3 促进文旅融合加快产品转化 |
5.3 提升藏医药文化旅游知名度 |
5.3.1 打造经典品牌开发精品项目 |
5.3.2 重视广告效应增加宣传投入 |
5.3.3 扩展推广范围走国际化道路 |
5.4 建立藏医药文化旅游保障机制 |
5.4.1 注重教育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
5.4.2 完善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四、藏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崔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4]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D]. 王清华.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5]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诊断报告研究[D]. 张瑞安. 兰州大学, 2020(01)
- [6]中国民族药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 孙晓明,张小会,王海峰,朱广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7]兰州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张浩健.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8]青海藏药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D]. 彭迪. 青海大学, 2019(04)
- [9]基于数据挖掘的高原常见病藏药组方规律研究[D]. 王雪茜. 青海大学, 2019(04)
- [10]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孙建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