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腑宁颗粒治疗结肠炎性疾病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洋,张虹玺[1](2021)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采用通灌结合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采用通灌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5例。A组基于子午流注理论在脾经和肾经当令之时予通灌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非择时以通灌结合的方法治疗。灌肠液为通灌汤,内服中药为通腑宁颗粒。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症状及结肠镜下黏膜病变积分相当。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症状积分及结肠镜下黏膜病变积分均有改善,且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4.29%)高于B组患者(74.29%)(P <0.05)。结论以子午流注理论为基础通灌结合的方法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武超[2](2021)在《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蓼耳胃肠宁颗粒源于民间验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效果显着。犬急性胃肠炎是宠物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快、病势急的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目前犬急性胃肠炎常使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产生耐药性,或造成二重感染等。因此,开发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犬急性胃肠炎的中兽药制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与应用价值。为了明确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急性胃肠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本文通过抗炎、镇痛、止泻、临床应用等试验对其进行了药效学研究。方法:(1)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作用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的镇痛作用;建立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止泻作用;建立大鼠足趾肿胀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抗炎作用;建立小鼠脾虚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小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建立大鼠急性胃炎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2)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急性胃肠炎作用机制探究:采用吲哚美辛建立大鼠急性胃肠炎模型,观察大鼠平均体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大鼠胃肠损伤变化。采用ELISA方法对大鼠胃、肠组织内促炎因子TNF-α、IL-6和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对大鼠胃、肠组织中JAK2和STAT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作用机制。(3)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急性胃肠炎临床应用研究:通过临床诊断搜集犬急性胃肠炎病例,使用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其进行治疗,观察蓼耳胃肠宁颗粒对犬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效果。结果:(1)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作用研究表明,蓼耳胃肠宁颗粒可降低醋酸所致小鼠疼痛的扭体次数(P<0.05),具有显着镇痛作用;可显着降低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的稀便率(P<0.05),具有止泻作用;可抑制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趾肿胀情况,降低足趾肿胀率(P<0.05),具有显着抗炎作用;可调节脾虚模型小鼠肠蠕动,显着降低小肠推进率(P<0.05);显着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P<0.05),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2)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急性胃肠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蓼耳胃肠宁颗粒能够缓解急性胃肠炎所引起的大鼠采食量减少、体重减轻,降低胃肠组织损伤程度;能够显着下调大鼠胃、肠组织中的致炎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量(P<0.05),显着上调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量(P<0.05);极显着降低急性胃肠炎大鼠胃、肠组织中JAK2和STAT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1)。(3)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急性胃肠炎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口服蓼耳胃肠宁颗粒对临床5例犬急性胃肠炎确诊病例具有明显疗效。结论:(1)蓼耳胃肠宁颗粒具有镇痛、止泻、抗炎、调节小肠蠕动及保护胃黏膜损伤的作用。(2)蓼耳胃肠宁颗粒可有效调控急性胃肠炎发生时机体内炎症因子的平衡,缓解炎性反应,通过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起到抗炎作用。(3)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非传染性急性胃肠炎效果显着。
王婧夷[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周正华主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UC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初步探讨周正华主任治疗UC基础用药组合治疗本病的潜在靶点及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及Microsoft Excel(2016),整理并收集2017年9月~2019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消化科门诊及病房经周正华主任辨治后予中医药治疗的UC患者病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数据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分析处理,获得周正华主任治疗UC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用药经验与临证心得。经周师指导选取上述研究中基础用药组合,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收集并筛选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与UC相关靶点对比,利用韦恩图筛选出共同基因。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根据前述数据制作“基础用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根据蛋白互作网络PPI数据库构建靶点互作网络,提取出基础用药组合治疗UC候选靶标,并对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初步探讨基础用药组合治疗UC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1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3例,处方共309首。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得出以下结果:纳入的UC患者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约为47.6岁。其中男性58人,女性45人,性别无明显差异。证候及活动性分析:就诊患者证候以脾虚湿蕴证为主,其余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以缓解期为主。药物性味归经分析:周主任治疗本病寒温并用,温性药物使用1621次(30.25%),寒性药物使用1556次(29.04%)。药味以苦(32.40%),甘(31.10%),辛(21.63%)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经多见。309首处方中包含97味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白术、白芍、茯苓、甘草、薏苡仁、党参、麸炒薏苡仁、地榆、黄连、姜炭。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后得出周正华主任治疗本病基础用药组合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薏苡仁、麸炒薏苡仁、黄连、败酱草、地榆、姜炭。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药物间关联度及新处方分析:获得周主任治疗UC的核心组合16对:①乌药,厚朴,莱菔子②肉豆蔻,败酱,黄连③车前子,大血藤,苍术④车前子,甘草,陈皮⑤茯苓,当归,苍术⑥大血藤,木香,干姜⑦白头翁,马齿苋,青黛⑧泽兰,地榆,佩兰⑨柴胡,麸炒薏苡仁,厚朴⑩黄芩,白扁豆,葛根,黄连(11)车前子,小通草,苍术,陈皮(12)车前子,大血藤,甘草,党参(13)当归,木香,柴胡,紫苏梗(14)补骨脂,木香,干姜(15)秦皮,白头翁,关黄柏,马齿苋(16)广藿香,佩兰,大腹皮。进一步得到新方8首:①乌药,厚朴,莱菔子,柴胡,麸炒薏苡仁②肉豆蔻,败酱,黄连,黄芩,白扁豆,葛根③车前子,大血藤,苍术,小通草,陈皮④车前子,甘草,陈皮,大血藤,党参⑤茯苓,当归,苍术,木香,柴胡,紫苏梗⑥大血藤,木香,干姜,补骨脂⑦白头翁,马齿苋,青黛,秦皮,关黄柏⑧泽兰,地榆,佩兰,广藿香,大腹皮。常用药药量及处方药味分析:周师常用药量以6g~30g为多,处方以14~20味药物居多。主要证型用药分析:脾虚湿蕴证用药以温性为主,药味以甘、苦为多,归经多属脾、胃、肝经。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茯苓、白术、党参、甘草、白芍、麸炒薏苡仁、姜炭、地榆、山药、薏苡仁、仙鹤草、败酱。大肠湿热证用药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甘、辛居多,归经多属脾、胃经。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依次为黄连、白术、薏苡仁、白芍、地榆、葛根、败酱、黄芩、麸炒薏苡仁、当归。脾肾阳虚证用药以温性为主,多为甘、苦之味,归经多属脾、胃、肺、肾经。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位药物是白术、茯苓、甘草、党参、干姜、白芍、补骨脂、肉豆蔻、薏苡仁。2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用药组合的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基础用药组合共9味中药包含81个化学成分,收集上述成分的全部潜在靶点,经整理对比去重后获得200个潜在靶点。在GeneCards、Digsee数据库检索后共获得2408个UC相关基因,与前述靶点对比,得到137个共同基因。利用成分埠靶点关系构建基础用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得到48个有效成分。根据共同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发现AKT1、CASP8、CDKN1A、IL10等靶标处于核心地位。进一步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基础用药组合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结合等生物过程及P13K-Akt、IL-17、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起到治疗UC的作用。结论:1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周正华主任治疗UC寒温并用,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多涉及脾经、胃经。基础用药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连、地榆、败酱、白芍、薏苡仁、麸炒薏苡仁、姜炭。从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主要证型用药情况来看,均以健脾祛湿,调和气血为基础。证属大肠湿热者,酌加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品;证属脾肾阳虚者,酌加温阳助气,温经止血之品。新方肉豆蔻-败酱-黄连-黄芩-白扁豆-葛根,白头翁-马齿苋-青黛-秦皮-关黄柏,可分别作为大肠湿热证及热毒炽盛证基础方,其疗效有待临床验证。用药特点上,总以调和气血入手,寒温并用,以健脾为先,佐以祛湿化毒,凉血止血贯穿始终。整体辨证,分期论治,活动期首重驱邪,不忘扶正;缓解期培补脾肾,兼以驱邪。体现出周师治疗UC时谨守病机,用药灵活。2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用药组合的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周师治疗UC基础用药组合共含48个治疗UC的有效成分,涉及137个靶点,通过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多个生物过程,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周师治疗UC基础用药组合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通路治疗UC的复杂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迪[4](2017)在《肠愈宁颗粒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MP-1、MMP-2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肠愈宁颗粒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以求进一步明确肠愈宁颗粒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二硝基氯苯加乙酸复合法制备UC大鼠实验模型。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肠愈宁颗粒组、美沙拉嗪组共4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同时喂养高脂饮食,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各组连续给药28天,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变化,采用RealTimePCR法观察结肠黏膜MMP-1、MMP-2基因表达的水平。结果:1、光镜下结肠黏膜病理学:空白组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可见大鼠结肠黏膜有散在溃疡及隐窝脓肿形成,杯状细胞消失,各腺体形状排列不规则;肠愈宁颗粒组可见结肠黏膜组织上皮细胞结构基本完整,溃疡组织部分已经出现好转迹象,已然变浅变小,隐窝脓肿基本消失,粒细胞浸润减轻;美沙拉嗪组可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病变不大,结构基本完整,溃疡程度减轻,已基本愈合,隐窝脓肿基本消失,粒细胞浸润减轻。2、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结肠黏膜MMP-1mRNA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愈宁颗粒组及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黏膜MMP-1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愈宁颗粒组与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黏膜MMP-1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结肠黏膜MMP-2mRNA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愈宁颗粒组及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黏膜MMP-2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愈宁颗粒组与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黏膜MMP-2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肠愈宁颗粒能够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减少炎性细胞浸润。2、经肠愈宁颗粒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内MMP-1mRNA、MMP-2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这可能是肠愈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陈建新[5](2016)在《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索、筛选并针对性分析数据库检索相关中文文献,对近15年来中医药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用药特色,同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相关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久泻宁颗粒对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案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也为久泻宁颗粒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2014年15年间万方、维普及清华同方知网数据库中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分为篇名、中药名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录入Microsoft Excel Excel 2010表格中,建立总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建立四个子数据库,再采用频数统计、关联分析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表现、辨证分型、证素特点、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常用方剂及药物与证型之间关系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病例。治疗组给予久泻宁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肚痛散,持续治疗并观察3周,并随访三个月,对两组药物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指标进行对比。结果1.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319篇,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限定,得到614篇文献,涉及药物186种,用药总频率为6193次;其中包含中医处方560张,其中有组方名、可查询到出处方剂103个,该类方剂使用总频数为1576次;其中包含症状名97个,症状出现总频数为3815次;包含证候名46个,证候名出现总频数为438次。对证候名分解后进行频数分析,出现证候要素组合频数734次,其中单证素15种,两证候要素组合12种,三证素组合5种。2.频数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常用频数高于80次的药物共计29种,这些药物分别是党参(254频次)、白术(176频次)、柴胡(172频次)、桔梗(159频次)、大黄(139频次)、陈皮(135频次);常用药物种类是补虚药(1257频次)、理气药(1106频次)、利水渗湿药(942频次)、活血化瘀药(882频次)、温里药(632频次)、化痰止咳平喘药(547频次),其中补虚类药物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白芍、甘草、黄芪,理气类常用药物为陈皮、木香、香附、枳壳、乌药,利水渗湿药常用药物为茯苓、车前子、泽泻、薏苡仁、金钱草。常用药物四气以温性(164频次)、微温(154频次)、平性(145频次)为主,凉性和热性药较少;常用药物五味以甘(208频次)、苦(188频次)、辛(172频次)为主,其次为涩(48频次)、咸(25频次)、酸(18频次)、淡(9频次)为辅。3.常选择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214频次)、痛泻药方(193频次)、乌梅丸(173频次)、四神丸(164频次)、葛根芩连汤(143频次)、理中丸(139频次)。4.出现频数较高的症状分别为腹痛(286频次)、纳呆(265频次)、腹泻(244频次)、腹胀(232频次)、肠鸣(224频次)、便秘(204频次);出现频数大于10次的中医证型诺共8个,分别为脾胃气虚证(73频次)、脾肾阳虚证(63频次)、肝郁脾虚证(5频次)、肝郁气滞证(25频次)、脾胃虚寒证(12频次)、寒热错杂证(12频次)、大肠津亏证(12频次)、脾胃阴虚证(1 1频次)。5.证素分析中,频数大于20次的单证素10个,依次为气虚(220频次)、气郁(190频次)、内湿(163频次)、阳虚(76频次)、内热(37频次)、津亏(37频次)、血虚(37频次)、血瘀(34频次)、阴虚(28频次)、气滞(25频次),累计频率为90.8%。频次大于10次的两证素组合分别为气虚气郁(73频次)、气虚内湿(56频次)、内湿内热(43频次)、阳虚内寒(32频次)、内寒内热(27频次)、气郁气滞(10频次);三证素同时出现的频率较低,为气虚气郁血瘀证(16频次)、气郁气虚内湿证(13频次)、内热阴虚津亏证(6频次)、气虚阳虚内湿证(6频次)、阳虚内寒内湿证(3频次)。6.关联分析表明,临床治疗中使用较多的药对是党参与甘草(26.9%)、柴胡与白芍(25.6%)、白术与党参(205.4%)、陈皮与茯苓(24.8%)、防风与白芍(23.8%)。7.与脾胃气虚证关联药物组合中,支持度大于10%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党参(17.0%)、党参与柴胡(15.1%)、莲子与山药(14.4%)、党参与麦芽(13.0%)、茯苓与甘草(13.0%);与脾肾阳虚证相关联药物组合中,支持度大于10%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肉豆蔻(18.3%)、补骨脂与肉豆蔻(16.4%)、党参与五味子(15.7%)、白术与吴茱萸(14.3%)、附子与白术(14.3%)。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自在改善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主要症状积分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等方面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便性状、腹胀腹痛、四肢困倦、肠鸣、神疲乏力等症状方面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食欲不振、少气懒言等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10.治疗结束后三个月随访,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积分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结论1.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用党参、白术、柴胡等药物;常用的药对是党参与甘草、柴胡与白芍、白术与党参:常用药物种类是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常用药物四气以温性、微温、平性为主;常用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乌梅丸、四神丸、葛根芩连汤、理中丸。2.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症状表现是腹痛、纳呆、腹泻、肠鸣、便秘;最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病位涉及肝、脾、肾、肠、胃等多个脏腑;拆分证候,证素分解后发现,单证素主要为气虚、气郁、内湿、阳虚、内热,两证素组合主要为气虚气郁、气虚内湿、内湿内热、阳虚内寒、内寒内热,三证素同时出现的频率较低,主要为气虚气郁血瘀证、气郁气虚内湿证、内热阴虚津亏证、气虚阳虚内湿证、阳虚内寒内湿证,这反映了肠易激综合征常见证型病机特点,以及临床辨证以气虚、气郁证为多见。3.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证治规律中,与脾胃气虚证相关联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党参、党参与柴胡、莲子与山药、党参与麦芽、茯苓与甘草等药物配伍结构;与脾肾阳虚证相关联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肉豆蔻、补骨脂与肉豆蔻、党参与五味子、白术与吴茱萸、附子与白术药物配伍结构。研究结果提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遵循“药-证”规律。4.研究结果提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处方选药切中该病的中医病机,符合“病机-处方-用药”的中医证治规律。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从“虚、郁、寒、湿”立论,从“脾、肾、肝”等脏腑入手,遵循“补虚、疏肝、温阳、散寒”等治法。5.久泻宁颗粒是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方剂。该方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中医证候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大便性状、腹胀腹痛、四肢困倦、肠鸣、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方面的改善,优于肚痛散组,疗效确切。久泻宁颗粒在3周临床使用观察期内,未发现毒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报告。
隋楠,田振国[6](2014)在《田振国通灌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炎性病变,由于治愈难度大,复发率较高,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田振国教授运用中医辨证,以病论治,确立"通"法,临床应用宣通气血、寒热并用的内服中药,同时结合中药灌肠技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程远棚[7](2014)在《久泻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学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中药六类新药的药理学的研究要求,对久泻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学进行实验研究,评价该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新药的进一步研究做奠基。方法:1.久泻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①醋酸致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以2,4-二硝基氯苯和醋酸联合应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SD大鼠70只分层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设:空白组、UC模型对照组、补牌益肠丸阳性对照组、柳氮磺胺毗啶片阳性对照组、久泻宁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组与UC模型对照组给饮水,其他分别给相应的药物,连续14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IL-2、TNF-α、免疫球蛋白IgG、IgM以及SOD、MDA,同时取结肠溃疡明显处作病理分析。⑦异体免疫诱发法致大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分组方法同前。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以2,4-二硝基氯苯和异种异体抗原乳化液联合应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与UC模型对照组给饮水,其他分别给相应的药物,连续14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IL-2、TNF-α、免疫球蛋白IgG、IgM以及SOD、MDA,同时取结肠溃疡明显处作病理分析。2.久泻宁颗粒的抗炎作用实验。抗炎作用分别采用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高实验、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实验。实验前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相应阳性药物对照组、久泻宁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对比相应指标的组间差异,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3.久泻宁颗粒的止血实验。分别采用家兔凝血时间实验及小鼠凝血时间实验。实验前将实验动物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久泻宁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对比相应指标的组间差异,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久泻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UC模型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UC模型对照组明显出现免疫异常,血清TNF-α、IgG、IgM水平明显升高(P<0.01),IL-2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久泻宁颗粒组可明显降低TNF-α IgG、IgM、MDA水平(P<0.05~P<0.01),升高IL-2、SOD水平(P<0.05~P<0.01)。2.久泻宁颗粒的抗炎作用实验:在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及大鼠足肿胀实验中,实验数据显示,久泻宁颗粒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久泻宁颗粒中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高实验中,久泻宁高、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醋酸波尼松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1),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中,久泻宁颗粒组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醋酸泼尼松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性(P<0.01),其余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久泻宁颗粒的止血作用实验:久泻宁颗粒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凝血时间上久泻宁颗粒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久泻宁颗粒能明显调节UC大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对模型大鼠结肠溃疡面有较好的修复和恢复作用。2.久泻宁颗粒有显着抑制由二甲苯、醋酸、蛋清等引起的急性炎症渗出、肿胀等反应,其抗炎作用虽不及激素类效果显着,但中药复方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优势。本药具有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抑制由慢性炎症引起的肉芽组织增生及降低大鼠足肿胀度的作用。3.久泻宁颗粒有缩短家兔和小鼠止血时间的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柳越冬,陶弘武[9](2010)在《田振国教授宣通气血、寒热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笔者有幸自1994年师从田振国教授学习,现对导师的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力求揭示田振国教授宣通气血、寒热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
田振国[10](2007)在《通腑宁颗粒对免疫法复制大鼠UC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通腑宁颗粒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腑宁颗粒对免疫法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影响,来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通腑宁颗粒对免疫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结论:通腑宁颗粒可通过调整免疫功能实现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二、通腑宁颗粒治疗结肠炎性疾病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腑宁颗粒治疗结肠炎性疾病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采用通灌结合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灌肠液及口服药物组成 |
1.3.2 灌肠方法 |
1.3.3 治疗过程 |
1.4 疗效观察 |
1.4.1 观察指标 |
1.4.2 疗效指数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及黏膜病变积分评估 |
2.2 临床治疗效果评估 |
3 讨论 |
(2)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蓼耳胃肠宁颗粒中主要药物研究进展 |
1.1 辣蓼研究进展 |
1.1.1 辣蓼的抗炎作用 |
1.1.2 辣蓼的抗氧化作用 |
1.1.3 辣蓼的抗菌作用 |
1.1.4 辣蓼的其他作用 |
1.2 牛耳枫研究进展 |
1.2.1 牛耳枫的抗炎作用 |
1.2.2 牛耳枫的抗氧化作用 |
1.2.3 牛耳枫的抗肿瘤作用 |
1.2.4 牛耳枫的抗胆碱酯酶作用 |
1.2.5 牛耳枫的抗菌杀虫作用 |
2 枫蓼制剂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 |
2.1 减轻炎症反应 |
2.2 解痉与镇痛 |
2.3 影响胃液分泌与减缓小肠蠕动 |
3 犬急性胃肠炎 |
3.1 犬急性胃肠炎的病因及机制 |
3.2 犬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 |
3.3 犬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作用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药物 |
1.3 试验试剂与耗材 |
2 方法 |
2.1 药物剂量换算 |
2.2 试验用药的制备 |
2.2.1 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的制备 |
2.2.2 小鼠所用药液的制备 |
2.2.3 大鼠所用药液的制备 |
2.2.4 番泻叶水煎剂的制备 |
2.2.5 大黄水煎剂的制备 |
2.3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镇痛作用研究 |
2.4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止泻作用研究 |
2.5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抗炎作用研究 |
2.6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小肠蠕动的调节作用研究 |
2.7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研究 |
3 数据分析 |
4 结果 |
4.1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疼痛的影响 |
4.2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番泻叶致小鼠腹泻的影响 |
4.3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
4.3.1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足趾厚度的影响 |
4.3.2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足趾肿胀率和肿胀抑制率的影响 |
4.4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黄致小鼠小肠蠕动亢进的影响 |
4.5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5 讨论 |
5.1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镇痛作用 |
5.2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止泻作用 |
5.3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抗炎作用 |
5.4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小肠蠕动的调节作用 |
5.5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
6 小结 |
第三章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急性胃肠炎作用机制探究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药物 |
1.3 试验试剂与耗材 |
1.4 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药物剂量换算 |
2.2 试验用药的制备 |
2.2.1 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的制备 |
2.2.2 大鼠所用药液的制备 |
2.2.3 造模剂的制备 |
2.3 分组、造模与给药 |
2.3.1 体态观察 |
2.3.2 剖检观察 |
2.3.3 大鼠胃、肠组织内TNF-α、IL-4、IL-6和IL-10 含量检测 |
2.3.4 大鼠胃、肠组织JAK2、STAT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检测 |
3 数据分析 |
4 结果 |
4.1 体态观察 |
4.2 剖检观察 |
4.2.1 大鼠胃组织损伤情况 |
4.2.2 大鼠肠组织损伤情况 |
4.3 大鼠胃、肠组织内TNF-α、IL-4、IL-6和IL-10 含量检测结果 |
4.3.1 大鼠胃组织内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
4.3.2 大鼠肠组织内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
4.4 大鼠胃、肠组织内JAK2和STAT3 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 |
4.4.1 大鼠胃组织内JAK2和STAT3 相对表达水平 |
4.4.2 大鼠肠组织内JAK2和STAT3 相对表达水平 |
5 讨论 |
5.1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急性胃肠炎大鼠治疗情况 |
5.2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急性胃肠炎大鼠胃、肠组织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
5.3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急性胃肠炎大鼠胃、肠组织内JAK2、STAT3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6 小结 |
第四章 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急性胃肠炎临床应用研究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检测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典型病例的诊断与治疗 |
2.1 病例1 |
2.1.1 临床症状 |
2.1.2 实验室检查 |
2.1.3 诊断 |
2.1.4 治疗与观察 |
2.2 病例2 |
2.2.1 临床症状 |
2.2.2 实验室检查 |
2.2.3 诊断 |
2.2.4 治疗与观察 |
2.3 病例3 |
2.3.1 临床症状 |
2.3.2 实验室检查 |
2.3.3 诊断 |
2.3.4 治疗与观察 |
2.4 病例4 |
2.4.1 临床症状 |
2.4.2 实验室检查 |
2.4.3 诊断 |
2.4.4 治疗与观察 |
2.5 病例5 |
2.5.1 临床症状 |
2.5.2 实验室检查 |
2.5.3 诊断 |
2.5.4 治疗与观察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 |
2.2 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 |
2.3 中药及疾病数据库的完善 |
2.4 数据库建立 |
2.5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情况 |
3.2 患者一般信息情况 |
3.3 证候统计 |
3.4 疾病活动性分布 |
3.5 处方用药分析 |
3.6 根据主要证型进一步分析处方用药规律 |
讨论 |
1 数据挖掘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有效手段 |
2 一般信息及证候分析 |
3 用药规律分析 |
3.1 常用药物分析 |
3.2 药物核心组合及候选新方分析 |
4 周正华主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4.1 病名探讨 |
4.2 病机探讨 |
4.3 用药经验归纳 |
5 典型验案举隅 |
5.1 大肠湿热证 |
5.2 脾肾阳虚证 |
5.3 脾虚湿蕴证 |
5.4 寒热错杂证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用药组合的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活性成分及靶点的收集与筛选 |
1.3 UC疾病靶点的获取 |
1.4 基础药物治疗UC靶点筛选与网络构建 |
1.5 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1.6 靶点的生物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础用药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 |
2.2 UC相关基因筛选 |
2.3 基础用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
2.4 PPI网络分析 |
2.5 GO生物学过程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改良Mayo评分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溃疡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肠愈宁颗粒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MP-1、MMP-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1.1 溃疡性结肠炎的古典医籍回顾 |
1.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
2.3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
3 MMP-1 MMP-2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3.1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结构、分类与功能 |
3.2 溃疡性结肠炎与MMP-1、MMP-2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模型的复制 |
2.3 给药方法 |
2.4 组织取材 |
2.5 光镜标本的制备 |
2.6 RT-PCR测定 |
2.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状况 |
2 肉眼观察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 |
3 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
4 各组大鼠MMP-1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 |
5 各组大鼠MMP-2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 |
讨论 |
1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复制 |
1.1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2 改良复合法诱导的UC大鼠模型 |
2 关于肠愈宁颗粒组成配伍与作用机制的分析 |
2.1 立法依据 |
2.2 组方分析 |
2.3 现代药理研究 |
3 肠愈宁颗粒对UC模型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 肠愈宁颗粒对大鼠病变组织MMP-1、MMP-2的影响 |
5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5)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近15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文献学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2 检索方式 |
3 文献预处理 |
4 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统计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文献情况 |
2 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2.1 各类药物使用分析 |
2.2 单味药物使用分析 |
2.3 药物性味分析 |
2.4 方剂分析 |
2.5 症状分析 |
2.6 证候名频数分析 |
2.7 证素频数分析 |
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3.1 两味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2 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1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2 中医诊疗肠易激综合征证治规律 |
小结 |
第二章 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排除病例标准(病例脱落) |
1.7 剔除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1 可比性分析 |
1.1 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 |
1.2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3 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
2.4 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2.5 远期疗效比较 |
2.6 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节 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研究 |
2.1 病名 |
2.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中医病因病机 |
2.4 临床表现及体征 |
2.5 诊断标准 |
2.6 西医治疗 |
2.7 中医分型及治疗 |
2.8 中医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
2.9 中医治疗方法评价 |
3 使用药物初步探讨 |
3.1 基本概括 |
3.2 处方组成 |
3.3 功效 |
3.4 主治 |
3.5 处方解释 |
3.6 药效学研究 |
小结 |
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田振国通灌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创立“宣通气血、寒热并用”治则 |
3 应用中药灌肠技术治疗 |
3.1 常用药物 |
3.2 常用器械 |
3.3 基本操作方法[5] |
3.4 注意事项 |
4 病案举例 |
(7)久泻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机制 |
第二章 久泻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醋酸致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异体免疫诱发法致大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 |
第三章 久泻宁颗粒抗炎作用实验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久泻宁颗粒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2.2 久泻宁颗粒对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
2.3 久泻宁颗粒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
2.4 久泻宁颗粒对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
3.实验结果 |
3.1 抗炎作用实验结果 |
4.小结 |
第四章 久泻宁颗粒止血作用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 |
2.实验方法 |
2.1 久泻宁颗粒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 |
2.2 久泻宁颗粒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3.实验结果 |
4.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通腑宁颗粒对免疫法复制大鼠UC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免疫法复制UC模型动物的观察 |
3.2 通腑宁颗粒对免疫法复制UC动物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通腑宁颗粒对免疫法复制UC动物模型影响的病理结果 |
4 通腑宁治疗实验性UC的结果评价 |
四、通腑宁颗粒治疗结肠炎性疾病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采用通灌结合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张洋,张虹玺. 中国处方药, 2021(12)
- [2]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学研究[D]. 武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3]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初探[D]. 王婧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肠愈宁颗粒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MP-1、MMP-2表达的影响[D]. 刘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5]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陈建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田振国通灌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隋楠,田振国. 辽宁中医杂志, 2014(08)
- [7]久泻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学实验研究[D]. 程远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田振国教授宣通气血、寒热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A]. 柳越冬,陶弘武. 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二零一零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 2010
- [10]通腑宁颗粒对免疫法复制大鼠UC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J]. 田振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07)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急性胃肠炎的治疗论文; 肠炎论文; 肠燥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