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渭城曲》与《别董大》(论文文献综述)
孙双金[1](2021)在《四十杏坛沐春风》文中提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我从教四十周年。回首从教路,我深深感到自己遇上了好时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获益者。这四十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四十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四十年,一路繁花一路歌,"春风得意马蹄疾"。
陈晓语[2](2021)在《古诗词教学中文本拓展有效性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进行文本拓展,适时地链接背景、补充类文、对比阅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蔡晓明[3](2021)在《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进古诗群文阅读——《读古诗话离别》教学设计》文中指出关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其实古人已经有很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这组古代离别诗时,教师可寻找一个切入口,找到这组离别诗的共同点,运用"景语"这个线索,把这组离别诗不露痕迹地串联起来,引领学生解景语、悟情话、得学法。
钱虹屹[4](2020)在《“弦歌学道”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重要讲话,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音乐教育应该、也可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就不仅应是技术的传授,更应该回归传统文化以乐“弘道”的道路上来。在传承传统音乐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词应是“弦歌”。《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是多种思想的融合,是一个富有“和合”精神的理念。它承载着传统文化,也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具体体现。音乐具有育人功能,研究如何通过“弦歌”更好的传递传统文化精神,是本课题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弦歌学道”课程体系中,笔者根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选择了一件可以承载课程体系,兼具普及化、民族化、儿童化、兴趣化的创新型民族乐器作为教学载体。阐述如何在当代音乐教育中,“道器合一”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融合不同学科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合力育人的目标。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研究,分别从不同课程、不同角度对“弦歌学道”教学理念进行分析与总结。由此,本课题基于“弦歌学道”教学理念,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学习,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课程内容的拓展与丰富,探索一套以“弦歌”为起点,以弹拨乐器载体,以传承传统音乐为核心,以乐育人为宗旨的课程体系。
邓玉花[5](2020)在《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增强语感,提高素养,提升写作水平。
黄璐[6](2020)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作曲家学习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结合民族风格创作的一种声乐体裁。1920年,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苏轼词)是第一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百年历史。中国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演出不断,常演常新。本文选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题目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演唱的理论阐释,下篇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上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对中外艺术歌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中国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内涵基础上,外延有所拓展。有些非艺术歌曲,通过某些条件转换具备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品质。介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如技法多样,题材丰富,演唱考究。列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三种类型: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乐”的关系,介绍中外艺术歌曲普遍的词曲关系、文中重点在音乐与歌词意象的关联。介绍中国声韵字调与行腔布调的三种处理方式,如曲从文、文从曲、文曲自由三种。这部分还论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通过演唱处理来表达意境,如分节歌意境的赋予,气口连线的处理等,通过合理的演唱处理,来传达歌词、塑造意象、再现意境。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的关系。其中包括科学唱法、民族风格以及两者的结合。科学唱法包括声带闭合、呼吸共鸣等介绍。民族风格包括字义字音、声韵字调及依字行腔、润腔等介绍。论述了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要有唱法的科学性,又要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指出唱法与风格的有机结合,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应秉持的方向。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新思路。本文总结了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原则并加以论述。概括为“字从音、声入腔,腔咬唇饰”。字从音,即强调演唱要遵从乐谱,讲究音准;声入腔,即强调咽腔共鸣,讲究现代声乐的专业性;腔咬唇饰,即强调韵母咬在咽腔内,声母发挥唇的校正和修饰作用,以达到中文唱字准确清晰、完整饱满。第五部分,以《黄璐中国艺术歌曲百校巡演》为实践依据,结合本人演出和交流,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下传播价值,包括不同受众的反应,不同剧场声效,以及多样演出形式的尝试。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为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三种类型,每一类型精选三首。所选作品既是声乐教学曲目,也是舞台上常演作品。留下了许多歌唱家的演唱版本。所选演唱版本,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家,有的已经故去,有的正活跃在国内或国际舞台上,还包括世界着名的外国歌唱家。用于比较的演唱版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唱法、不同声部、不同处理,也包括不常见的高男高音。这些演唱版本,用以鉴赏,作以范式,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样的呈现方式和演绎特色,同时,又共同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演绎新特点,比如,科学的发声方式,清晰的咬字吐字,注重歌词意境表达,富有个性特色的声乐表演等。古曲,择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老渔翁》。选用了郭淑珍、姜嘉锵、张立萍、雷佳四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近代经典,择有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和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选用了张权、温可铮、德·达姆娆、戴玉强、廖昌永、沈洋、石倚洁等七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当代新作,择有敖昌群《江城子》、周易《钗头凤》、赵季平《关雎》,选用了方琼、贺磊明、廖昌永、李秀英、肖玛、石倚洁等六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每首作品都包括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作品分析,包括古诗词今译、词曲作者介绍,音乐作品分析。演唱比较,包括歌唱家介绍,歌唱家演唱处理,歌唱家的演唱特点。下篇不仅是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还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演绎的归纳与总结。
闫转芳[7](2020)在《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中高级东干留学生为例》文中指出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闪耀着无比璀璨的光芒。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舞台上,传播与发扬古典诗歌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古典诗歌的语言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古诗内容庞大杂乱,如何让国际学生学好古典诗歌,尤其是对于来华的留学生而言,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古典诗歌的系统知识,对古典诗歌进行高效地学习,这个问题值得探索。本文尝试将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实践,发挥图式的框架建构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以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自主鉴赏能力,开拓其古诗思维。现有的关于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与中国本土语文阅读相结合的,集中在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此篇文章以西北师范大学东干留学生为例,从理论介绍和理论实施两个方面对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必要性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抓住古典诗歌的特征,建构了古典诗歌的各类图式。图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古典诗歌知识,将图式理论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当中,有利于古典诗歌的进一步发扬与传承。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写研究此主题的原因,国内对此主题研究的现状,还有研究所用的支撑理论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是对图式理论进行概述,主要是对图式理论的定义、特征和功能还有它的信息加工方式等做了说明;第二章对图式理论运用于古典诗歌教学的可行性做了分析,主要是对图式理论和古典诗歌教学原则的符合性,还有图式理论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古典诗歌中可以建构的图式,主要在古典诗歌的表现技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建构举例,具体说明图式理论怎样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能力和效率;第四章主要分析了西北师范大学东干留学生古典诗歌教学情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分析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图式理论在东干留学生课堂运用的现状以及图式理论可用于留学生课堂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针对他们的情况运用图式教学的方法;第五章是教学设计,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反思不足,查漏补缺,对《静夜思》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不同题材的诗作了教学设计并探索了古典诗歌教学的其它一些策略。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要点,并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唐仁[8](2020)在《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学生学习古诗词有着独特的价值。可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数量有限,小学古诗词教学如何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思想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如下研究:第一,有哪些语文教育家提出群文阅读教学思想,对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有什么启示?第二,小学古诗词的学段教学目标和特点是什么?第三,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有哪些特点和价值?第四,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第五,如何改进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研究语文教育家在“全国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中的报告发言分析群文阅读教学思想,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小学古诗词的学段教学目标和其中蕴含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思想,研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分析其特点,研究发现教材中的古诗词体裁广泛、题材多样并且以唐诗宋词为主。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了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研究发现议题的确定、古诗词的选择、师生的互动以及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师生选择、体会、表达具有自主性,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师生集体建构具有探究性,古诗词群文和师生之间具有交互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发现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再次,通过观察法观察小学二至五年级的14节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课,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8位教师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和20位学生的课后习题,旨在发现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目前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议题设计忽略小学生的需求、古诗词选择范围小、教学目标设定缺乏独特性和教学过程忽视生成性资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教师缺乏古诗词专业知识、师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缺乏拓展古诗词的创新意识和教师没有转换教学角色。最后,从议题设计、文本组织、集体建构提出了改进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第一,教师在确定议题时,可从主题、意象、作者、题材和阅读策略五个维度出发,遵循聚焦、拓展、激趣和层次的原则。第二,教师在组织文本时,可以选择课内多首古诗词、课外多首古诗词或课内带课外多首古诗词的形式。第三,师生在集体建构时,可以通过编制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比对读议进行意义建构,通过探讨分享达成共识。
刘月[9](2020)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信息,完善人格的重要路径。教学生成是在动态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对话、探究、体验而生成了新的认识、能力、态度、品质、人际关系等的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表达。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生成成为教育工作者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的主要追求。反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存在“文本至上”、“照本宣科”等现象,学生的主体性缺失,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照。当然,“热闹”的课堂也不少,但是并未突破“假生成”“伪生成”的桎梏。因而,对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有其必要性。研究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及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总结,把握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研究现状并探析其内涵、特征及必要性。同时,对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收集整理的大量部级优课进行观摩,并结合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进行分析,深入探析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运行机制。论文主要遵循“理论探析——实践观察——归纳总结”的研究思路呈现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相关研究内容。具体如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意蕴。研究者认为学生是生成行为的承担者,也是生成结果的拥有者。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关注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是教学主体在场的理智探究。教学生成是多向交往互动的过程,具有情境性、人文性、生命性及启发性的特点。同时,论文论证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实现教学生成的必要性,指出教学生成是突破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认识论的必然选择,也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发展理念的内在诉求,同时对师生的发展也有其特殊的价值意义。接着,确定以2018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大量的部级优课作为观摩对象,以“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作为案例分析框架,并对具体教学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在对大量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运行机制。确认了阅读课要实现有效生成必须要遵循情感熏陶、互动对话、生活化以及开放化四个基本原则。同时从动力性角度辨析了教师的教学生成理念、教师的教学生成素养、师生心理环境及阅读教学设计是影响阅读课教学生成运行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出阅读课教学生成的运行方式:各类重要影响要素不断交互作用、相互支撑,促进学生认知过程不断良性循环,共同推动阅读课持续生成;并归纳出阅读课运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呈现,包括任务导向、拓展延伸、质疑探究以及内容重构四种实现机制。论文的最后部分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线教育者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实践不断发展。
赵宪宇[10](2020)在《诗歌教学:不一而足》文中研究表明诗歌教学,我们常习惯于单一篇目的解读。其实,按照主题进行归类,按照相关要素进行比较,诗歌教学就会有另一番境界,会产生更多的理解冲动。你去教离愁别绪的诗词,就会发现,原来促使古人分身感慨的地理距离实在不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董大》《游子吟》等,思念者的两地距离,
二、试论《渭城曲》与《别董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渭城曲》与《别董大》(论文提纲范文)
(1)四十杏坛沐春风(论文提纲范文)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
二、春风十里扬州路 |
三、一路春风一路歌 |
(2)古诗词教学中文本拓展有效性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链接背景,让情感体验更深刻 |
二、补充类文,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
三、对比阅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
(3)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进古诗群文阅读——《读古诗话离别》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教学目标】 |
【教学过程】 |
一、音乐渲染,创设离别情境 |
二、共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得学法 |
三、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方法 |
四、迁移方法,解景语,悟情语 |
五、关联统整,寻找异同 |
【教学反思】 |
一、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
二、迁移转化,带读一组古诗 |
(4)“弦歌学道”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实用价值 |
1.3 研究的条件与构成 |
1.4 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厘定 |
2.1.1 “弦歌” |
2.1.2 “学道” |
2.2 文献整理与分类 |
2.2.1 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概况 |
2.2.1.1 中国当代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
2.2.1.2 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承的研究概况 |
2.2.1.3 关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 |
2.2.2 关于“以乐育人”的研究概况 |
2.2.3 文献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三章 “弦歌学道”教学理念探讨 |
3.1 “弦歌学道”理念初探 |
3.2 “弦歌学道”课程体系初建 |
3.2.1 弦歌古曲 |
3.2.2 弦歌古韵 |
3.2.3 弦歌民风 |
3.2.4 弦歌戏曲 |
3.3 “弦歌学道”课程之创新 |
3.3.1 和音 |
3.3.2 标记符号 |
3.4 “弦歌学道”之发展 |
3.4.1 全面普及 |
3.4.2 因地制宜 |
第四章 教学实验过程 |
4.1 实验流程 |
4.2 实验设计 |
4.2.1 教学对象选择 |
4.2.2 教学模式选择 |
4.2.3 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
4.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选择 |
4.4 访谈设计 |
4.5 教学活动设计 |
4.5.1 教学内容设计 |
4.5.1.1 教师教学内容设计 |
4.5.1.2 学生教学内容设计 |
4.5.2 课时内容设计 |
4.5.2.1 教师课时内容设计 |
4.5.2.2 学生课时内容设计 |
4.6 教学过程 |
4.6.1 教师教学过程 |
4.6.2 学生教学过程 |
4.6.2.1 教学案例——《画》弹唱 |
4.6.2.2 教学案例——《山村咏怀》弹唱 |
4.6.2.3 教学案例——《渭城曲》弹唱 |
4.6.2.4 教学案例——《茉莉花》弹奏 |
4.6.2.5 教学案例——《诗经·关雎》弹唱 |
4.6.2.6 教学案例——《谁料皇榜中状元》弹唱 |
第五章 教学实验结果 |
5.1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1.1 线下音乐课程问卷数据分析 |
5.1.1.1 不同课程的难易分析 |
5.1.1.2 不同课程的收获分析 |
5.1.2 线上音乐课程问卷数据分析 |
5.2 访谈 |
5.2.1 访谈过程 |
5.2.2 访谈结果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愿景 |
6.1 总结 |
6.1.1 对于“弦歌学道”教师培训的启示 |
6.1.2 对于“弦歌学道”学生课程的启示 |
6.2 讨论 |
6.2.1 礼乐相承,以“和”为贵 |
6.2.2 大道至简,育人为本 |
6.2.3 以乐弘礼,弦歌学道 |
6.3 研究的不足 |
6.4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术语索引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整理状况与研究现状 |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献整理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3.分类统计 |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现状 |
1.现有研究成果 |
2.研究缺憾 |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跨学科研究法 |
(四)实践研究法 |
上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理论阐释 |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
(一)中外艺术歌曲的界定 |
1.西方艺术歌曲概念 |
2.中国艺术歌曲特点 |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 |
1.技术多样 |
2.题材丰富 |
3.演唱考究 |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类型 |
1.古曲 |
2.近代经典 |
3.当作新作 |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曲关系及意境表达 |
(一)艺术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
1.音乐营造歌词气氛 |
2.音乐凸现诗词意象 |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平仄与旋法 |
(二)用演唱阐释歌词意境 |
1.意象的赋予 |
2.气口的处理 |
3.意境的理解 |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 |
(一)唱法的科学性 |
1.声带闭合与声音集中 |
2.横膈膜与呼吸 |
3.共鸣与泛音 |
(二)民族风格 |
1.歌词的字义字音 |
2.声韵字调 |
3.依字行腔与润腔的传统 |
(三)唱法与风格的结合 |
四、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新思路 |
(一)字从音 |
1.12 平均律律制的音高规范 |
2.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约定 |
3.汉译歌曲演唱的影响 |
(二)声入腔 |
1.林俊卿的“咽音唱法” |
2.武秀之的“假位真声法” |
3.沈湘“贴着咽壁吸着唱” |
4.金铁霖的“U通道与支点” |
(三)腔咬唇饰 |
1.腔咬 |
2.唇饰 |
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播及价值 |
1.不同受众及反馈 |
2.不同剧场声效及调整 |
3.多种演出形式的尝试 |
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 |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古曲 |
(一)阳关三叠 |
1.诗词分析及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二)《杏花天影》 |
1.诗词分析及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三)老渔翁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音乐演唱分析 |
4.演唱版本比较 |
小结 |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近代经典 |
(一)《大江东去》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小结 |
(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小结 |
(三)《点绛唇·赋登楼》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当代新作 |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词曲作者简介 |
3.作品分析 |
4.演唱版本比较 |
(二)《关雎》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音乐演唱分析 |
4.演唱版本比较 |
(三)《钗头凤·红酥手》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音乐分析 |
4.演唱版本比较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本文中现代演绎的九首完整谱例 |
附录二: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高校邀请涵 |
附录三: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欧洲巡演实录 |
附录四:中国艺术歌曲学术讲座与交流 |
致谢 |
学术发表及活动 |
个人简历 |
(7)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中高级东干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现状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图式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图式的定义 |
第二节 图式的特征 |
第三节 图式的功能 |
第四节 图式的信息加工方式 |
一、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 |
二、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 |
三、两种加工方式结合的信息加工方式 |
第二章 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图式理论符合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原则 |
一、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
二、符合以记诵为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
三、符合注重诗歌意境感悟的原则 |
第二节 图式理论符合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
一、图式理论符合对古典诗歌知识体系化的理论指导意义 |
二、图式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
第三章 古典诗歌图式的建构 |
第一节 建构古典诗歌内容图式 |
一、建构古典诗歌题材图式 |
二、建构古典诗歌意象图式 |
三、建构古典诗歌情感图式 |
四、建构古典诗歌诗人背景图式 |
第二节 建构古典诗歌形式图式 |
一、建构古典诗歌篇章结构图式 |
二、建构古典诗歌表达方式图式 |
三、建构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图式 |
第四章 图式理论应用于西北师范大学东干留学生古典诗歌教学的情况 |
第一节 东干留学生基本情况介绍 |
第二节 东干留学生的古典诗歌实际教学情况调查 |
第三节 图式理论应用于东干留学生的古典诗歌教学设计 |
一、《静夜思》教学设计 |
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
第五章 对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对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反思 |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发表论文 |
(8)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群文阅读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
三、关于古诗词群文阅读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群文阅读教学思想与小学古诗词特点 |
第一节 语文教育家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 |
一、崔峦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 |
二、倪文锦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 |
三、温儒敏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 |
第二节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与古诗词内容的特点 |
一、《新课标》中的古诗词教学目标 |
二、古诗词的分类与内容特点 |
第三节 群文阅读应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互文性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及价值 |
第一节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
一、开放性 |
二、自主性 |
三、探究性 |
四、交互性 |
第二节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第四章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问题 |
一、议题设计忽略小学生的需求 |
二、古诗词选择范围小 |
三、教学目标设定缺乏独特性 |
四、教学过程忽视生成性资源 |
第二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缺乏古诗词专业知识 |
二、师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兴趣 |
三、教师缺乏拓展古诗词的创新意识 |
四、教师没有从讲授者角色转换为引导者角色 |
第五章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设计 |
一、议题设计的原则 |
二、议题设计的维度 |
第二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文本组织 |
一、文本组织形式 |
二、文本组织案例 |
第三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集体建构 |
一、制导学案,激发兴趣 |
二、比对读议,意义建构 |
三、探讨分享,达成共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根本需求 |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失生命关怀现状的诉求 |
3.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与课程标准理念呼应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教学生成的研究 |
2.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3.关于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研究 |
4.评析与启示 |
(四)概念界定 |
1.教学生成 |
2.阅读教学 |
3.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重点和难点 |
3.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意蕴 |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内涵 |
1.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是教学主体在场的理智探究 |
2.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关注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
3.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是多向交往互动的过程 |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特征 |
1.情境性 |
2.人文性 |
3.生命性 |
4.启发性 |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必要性 |
1.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认识论有待突破 |
2.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发展理念对教学生成的诉求 |
3.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对师生发展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案例分析 |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案例选择 |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案例的分析框架 |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具体的案例分析 |
1.案例一 |
2.案例二 |
3.案例三 |
4.案例四 |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运行机制 |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基本原则 |
1.情感熏陶原则 |
2.互动对话原则 |
3.生活化原则 |
4.开放化原则 |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影响要素 |
1.教师的教学生成理念 |
2.教师的教学生成素养 |
3.师生心理环境 |
4.阅读教学设计 |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运行方式 |
(四)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实现机制 |
1.任务导向机制 |
2.拓展延伸机制 |
3.质疑探究机制 |
4.内容重构机制 |
四、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有效策略 |
(一)更新教学理念,夯实教学生成能力 |
(二)精心预设,把握教学开放度 |
(三)尊重学生的前理解,优化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
(四)关注学生的发展倾向,建构和谐互动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试论《渭城曲》与《别董大》(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十杏坛沐春风[J]. 孙双金. 七彩语文, 2021(28)
- [2]古诗词教学中文本拓展有效性策略初探[J]. 陈晓语. 基础教育论坛, 2021(19)
- [3]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进古诗群文阅读——《读古诗话离别》教学设计[J]. 蔡晓明. 小学教学参考, 2021(07)
- [4]“弦歌学道”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D]. 钱虹屹.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5]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J]. 邓玉花. 新世纪智能, 2020(98)
- [6]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 黄璐.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7]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中高级东干留学生为例[D]. 闫转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唐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生成的机制研究[D]. 刘月. 西南大学, 2020(01)
- [10]诗歌教学:不一而足[J]. 赵宪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11)